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总结

合集下载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总结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总结

第一节:大气与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特点:污染物的浓度微量,污染物浓度容易变化,污染物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1. 按照大气污染范围分为:局部地区污染、地区性污染、广域污染、全球性污染。

2. 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三大问题。

我国的主要是煤烟型污染物1. 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按其存在状态可概括为两类: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气体状态污染物。

气溶胶状态污染物:粉尘,烟飞,灰,黑烟,霾(灰霾),雾.气体状态污染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有机化合物、硫酸烟雾、光化学烟雾2. 气溶胶:系指沉降速度可以忽略的小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系。

P4第二章 燃料与大气污染1. 燃料完全燃烧的条件为:空气条件、温度条件、时间条件和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条件。

燃烧过程的“三T ”条件为:温度、时间和湍流度。

空燃比(AF ):单位质量燃料燃烧所需的空气质量,它可由燃烧方程直接求得。

燃料设备的热损失:(1)排烟热损失(2)不完全燃烧热损失(3)炉体散热损失1. 烟气体积和密度的校正设观测状态下(Ts 、Ps 下):烟气的体积为Vs ,密度为ρs 。

标态下(TN 、PN 下): 烟气的体积为VN ,密度为ρN 。

标态下体积为:标态下密度为: 空气过剩系数为:a=M ——过剩空气中O 2的过剩系数若燃烧不完全会产生CO ,须校正。

即从测得的过剩氧中减去CO 氧化为CO 2所需的O 2 此时各组分的量均为奥氏分析仪所测得的百分数。

标况下烟气量计算式:第三章 污染气象学基础知识4.五种典型烟流和大气稳定度(1)波浪型r >o ,r >rd 很不稳定(2)锥型:r >o ,r rd 中性或稳定(3)扇型:r <o ,r <rd 稳定(4)爬升型(屋脊型):大气处于向逆温过渡。

在排出口上方:r >o ,r >rd 不稳定;在排出下方;r <o ,r <rd ,大气处于稳定状态。

(5)漫烟型(熏烟型):大气逆温向不稳定过渡时,排出口上方:r <o ,r <rd ,大气处于稳定状态;第二节:粉尘的物理性质(密度、安息角、滑动角、比表面积、含水率、润湿性、荷电性、粘附性、自然性和爆炸性)第五章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SNN S S N T T P P V V ⋅⋅=N S S N T P ⋅⋅=ρρm +=1理论空气量实际空气量()P P P P P CO O N CO O a 5.0264.05.01222---+=)1(0g -+=αa f fg V V V第三节:净化装置的性能1.评价净化装置性能的指标:P151包括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两方面。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总结模板(3篇)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总结模板(3篇)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总结模板第一章概论1.大气的概念。

指环绕地球的全部空气的总和。

2.大气污染。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生态环境。

3.三大全球性大气污染。

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

4.大气污染物。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5.大气污染物又分为两类:(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a粉尘b烟c飞灰d黑烟e霾f雾还有两个概念1总悬浮颗粒物--tsp2可吸入颗粒物--pm10(2)气体状态污染物a硫氧化物b氮氧化物c碳氧化物d有机化合物e硫酸烟雾f光化学烟雾(蓝色或紫色,黄褐色)6.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到大气的原始污染物;二次污染物:由于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的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学或者光化学反映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质。

7.我国的酸雨区。

长--____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及____盆地。

其中华中、华南、西南及华东地区存在酸雨污染严重的区域,北方地区局部区域出现酸雨。

8.大气污染物入侵人体的主要三个途径。

表面接触、食入含污染物的食物和水、吸入被污染的空气。

9.颗粒物的危害。

a粒径越小,越不易沉积,长时间漂浮在大气中容易被吸入体内,且容易深入肺部。

b粒径越小,颗粒的比表面积越大,物理、化学活性越高,加剧了生理效应的发生和发展。

10.大气污染物可能造成的危害。

1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三区和三级。

环境空气质量分为三级a 一级标准为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群健康,在长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任何危害性影响的空气质量要求。

b二级标准为保护人群健康和城市、乡村的动、植物,在长期和短期的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伤害的空气质量要求。

c三级标准为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慢性中毒和城市一般动、植物(敏感者除外)正常生长的空气质量要求。

该标准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三类____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 郝吉明 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 郝吉明 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 郝吉明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 郝吉明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大气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环境质量产生重大影响。

为了控制和减少大气污染,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不断努力,进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研究和创新。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是一本系统而详细地介绍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教材,本文将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大气污染的背景和概述。

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气体、颗粒物和有害物质在大气中的累积和传播,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

其中,大气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

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对于理解大气污染的性质和控制技术至关重要。

第二章介绍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与传输。

大气污染物主要通过排放源释放到大气中,然后通过大气界面过程和大气循环进行传输和转化。

排放源可以分为点源、面源和线源,它们对大气污染的贡献不同。

大气污染物的传输受到风、湍流、扩散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模型计算可以预测大气污染物的传输和浓度分布。

第三章介绍了大气污染物的测量与监测。

为了了解大气污染物的浓度、组成和空间分布特征,需要进行测量和监测。

大气污染物的测量方法有激光雷达、质谱仪、气象遥感等。

监测站的建设和布局也是重要的环节,合理选择监测点位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当地的大气污染状况。

第四章介绍了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控制技术。

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排放、交通排放、生活排放等。

控制大气污染需要选择合适的控制技术,如减排措施、过程优化、清洁生产等。

通过改变污染物排放方式和采用先进的控制设备,可以有效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浓度。

第五章介绍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包括烟气净化和尾气处理,其中选取合适的净化设备对于处理烟气和尾气中的污染物至关重要。

此外,大气污染控制还涉及到大气中的化学反应、气候变化对大气污染的影响等问题。

第六章介绍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的案例和实例。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各章节复习重点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各章节复习重点

第一章:①TSP: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的颗粒物②PM10: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μm的颗粒物③ODS:消耗臭氧层的物质④酸雨: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如雾、露、霜)⑤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得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人们的福利,甚至危害了生态环境。

⑥一次污染物: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原始污染物质。

⑦二次污染物:指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质2. 我国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是什么?我国的大气污染物现状有什么规律性?答:我国的大气污染仍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为TSP和SO2。

规律:①煤烟型污染是我国大气污染的普遍问题;②城市的大气污染比乡村严重;③南方的大气污染比北方严重;④冬季的大气污染比夏季严重;⑤酸雨现象集中在我国西南、华南和东南地区出现 .4. 大气的组成包括哪几部分?试举例说明。

答:⑪干燥清洁的空气,如氮、氧、氩和二氧化碳气体⑫水蒸气⑬各种杂质,如细菌,病菌等第二章:1. 名词解释:①空燃比:单位质量燃料燃烧所需空气。

②高位发热量:燃料完全燃烧时,包括其生成物中水蒸气的汽化潜热,所发生的热量变化。

③低位发热量:燃料产物中的水蒸气仍以气态存在时完全燃烧过程释放的热量。

5. 燃烧过程产生哪些大气污染物?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烟、飞灰、金属及其氧化物、金属盐类、醛、碳氧化合物等。

6. 什么叫理论烟气量?它包括哪几部分?答:指在理论空气量下,燃料完全燃烧所生成的烟气体积。

包括燃料中氢燃烧后生成的水蒸气体积,燃料中所含的水蒸气体积和供给的理论空气量带入的水蒸气体积。

8. 液体燃料燃烧过程有几种燃烧状态?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哪些阶段起控制作用?答:燃料油的雾化、油雾粒子中可燃组分的蒸发与扩散、可燃气体与空气的混合、可燃气体的氧化燃烧。

大气污染与控制工程考试复习整理

大气污染与控制工程考试复习整理

大气污染与控制工程考试复习整理大气污染与控制工程考试复习整理大气污染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健康和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

因此,大气污染与控制工程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专业,并且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这个专业中,考试的复习和整理尤其重要,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介绍一下大气污染与控制工程考试复习整理的方法。

一、课本知识的梳理大气污染与控制工程考试中,知识点非常繁杂,需要我们准确掌握课本中的所有知识。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地梳理一遍课本,并将重点、难点、易错点等进行标注,形成一份详细的笔记。

在梳理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将各个知识点归类,避免在备考时遗漏某些重要的内容。

二、重点难点的总结在课本知识梳理的过程中,我们要精细化处理,特别是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的知识点要进行总结。

通过总结,可以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同时,我们还可以将这些重点难点进行分类,找出其中的共性和区别,增强自己的记忆和理解。

三、试题数据的筛选试题是考试备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做试题,我们可以了解考试的类型和难度,锻炼自己的解题能力,同时也能够检验自己是否掌握了课本知识。

因此,在备考过程中,我们要收集大量的试题数据,并进行筛选和分类。

评估每一个试题的难易程度,分类后,能够更好地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进行备考。

四、模拟考试的实践模拟考试是考试备考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模拟考试,能够了解自己备考的情况,提升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因此,在备考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多参加模拟考试,并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加以纠正。

五、内部交流的互动考试备考不是一个人的事情,特别是在大气污染与控制工程这个专业中,需要多与同学进行内部交流。

相互之间可以分享自己的笔记、试卷、解题方法等,帮助彼此增强记忆和理解。

此外,在内部交流中,还可以互相提供一些备考意见和经验,共同提高备考效率和成绩。

总之,大气污染与控制工程考试的备考需要认真、细致、全面地准备。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归纳总结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归纳总结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归纳总结大气污染是全球范围内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之一,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进行归纳总结,包括控制技术、政策法规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大气污染控制技术1.1 燃烧技术燃烧技术是大气污染控制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

通过优化燃烧过程,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例如,采用高效燃烧炉、提高燃烧温度和延迟燃烧等手段,可以有效减少废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

1.2 脱硫技术脱硫技术主要用于降低燃煤电厂和工业锅炉等设备中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常用的脱硫技术包括湿法脱硫和干法脱硫,通过加入吸收剂或使用吸附剂来捕获二氧化硫,从而减少其对大气的污染。

1.3 脱氮技术脱氮技术主要用于降低燃煤电厂和工业锅炉等设备中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常见的脱氮技术包括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等,通过加入还原剂或使用催化剂来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氮和水,从而减少其对大气的污染。

1.4 粉尘控制技术粉尘是大气污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采用粉尘控制技术可以有效减少粉尘的排放。

常见的粉尘控制技术包括电除尘、布袋除尘和静电除尘等,通过电场作用或滤袋捕集粉尘颗粒,从而达到净化废气的目的。

二、大气污染控制政策法规2.1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各国针对大气污染物制定了一系列的排放标准,限制不同行业和设备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

这些标准通常包括重点污染物的排放浓度限值、排放总量控制要求以及监测和报告等内容,以确保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在可接受范围内。

2.2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以保护大气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这些法律通常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污染责任追究机制以及资源利用和废弃物处理等相关内容,以促进大气污染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

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发展方向3.1 温室气体控制技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温室气体控制成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重要方向之一。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期末复习总结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期末复习总结

⼤⽓污染控制⼯程第三版期末复习总结1、⼤⽓污染:由于⼈类活动或⾃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中,呈现出⾜够的浓度,达到⾜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态环境。

1、局部地区污染:受到某些烟囱排⽓的直接影响;2、地区性污染:⼯业区及其附件地区或整个城市⼤⽓受到污染;a.按污染范围 3、⼴域污染:涉及⽐⼀个地区或⼀个城市更⼴泛地区的⼤⽓污染;4、全球性污染:涉及全球范围的⼤⽓污染。

1、煤烟型(或还原型)污染:例如伦敦烟雾事件;2、⽯油型(或氧化型、交通型)污染:例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b.按能源性质3、混合型污染:由于燃煤或⽯油导致的污染,例如臭氧和烯烃反应⽣成的过氧化氢⾃由基等氧化物,可⼤⼤增加⼆氧化硫的氧化速率。

4、特殊型污染:由于⼯⼚⽣产过程或者发⽣意外事故排放的废⽓。

补充:⼤⽓污染形成具备的条件:⼤⽓污染源、⼤⽓作⽤、复杂地形、受害对象。

3、全球⼤⽓污染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

4、酸沉降:是指⼤⽓中的酸通过降⽔(如⾬、雪、雾)迁移到地表,或者在含酸⽓团⽓流的作⽤下直接迁移到地表。

直接引起酸沉降的主要物质是⼈为和天然排放的SO x (SO 2和SO 3)和NO x (NO 和NO 2),天然源全球范围内分布,⼈为源成地区性分布特点。

5、温室⽓体:主要包括⼆氧化碳、⼀氧化⼆氮、甲烷、臭氧、氟氯烃等。

它们浓度升⾼时,温室效应加剧,引起地球表⾯和⼤⽓层下部温度升⾼。

6、温室效应:⼤⽓中的⼆氧化碳及其它微量⽓体如甲烷、⼀氧化⼆氮、臭氧、氟氯烃、⽔蒸⽓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乎⽆衰减地通过,但却吸收地表的长波辐射,由此引起全球⽓温升⾼的现象,称为2、⼤⽓污染的分类温室效应。

7、酸⾬:由于⼈类活动影响,降⽔中溶⼊了其他酸性物质,使pH值降到5.6以下的降⽔。

8、⼤⽓污染物:是指由于⼈类活动或⾃然过程排⼊⼤⽓的,并对⼈和环境产⽣有害影响的物质。

9、⼤⽓污染物按其存在状态可以分为:⽓溶胶状态污染物和⽓体状态污染物⼀次污染物:即直接从污染源排放到⼤⽓中的原始污染物质,主要包括SO2、H2S、NO、NH3、CO、CO2、C1~C10化合物、HF、HCl。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复习重点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复习重点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一章绪论1.大气:the entire mass of air which surrounds the Earth.环境空气:Outdoor air to which people,plants,animals and structures are exposed.2.大气污染: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一定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

3.大气污染的类型:(1)按污染所涉及的范围分:局部污染、地区性污染、广域性污染和全球性污染。

(2)按能源性质和污染物的种类分: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特殊型。

4.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人或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5.污染物的分类:按照形成过程分(1)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2)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与空气中原有集中污染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

6.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2.5微米的固体粒子,不易沉降而能长期漂浮在空气中。

7.光化学烟雾:NO2光解引发O3,OH自由基的产生。

8.大气污染的危害:1)对人类健康的危害,2)居民生活费用增加,3)物质材料破坏,4)农林水产损失,5)影响全球大气环境。

9.我国大气污染的特点:概括的说,我国的大气污染主要以尘和二氧化碳为主要污染物的煤烟型污染。

10.室内空气污染控制:1)污染源控制,2)通风,3)室内空气净化。

11.煤的成分表示方法:收到基、空气干燥基、干燥基、干燥无灰基第二章大气污染物的生成控制1.能源的分类:可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还可再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2.燃料燃烧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黑烟、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铅化合物。

3.空气过剩系数:空气过剩系数=实际供给的空气量/理论空气量4.烟尘生成量的控制:适宜的过剩系数、良好的湍流混合、足够的温度和停留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大气污染的分类♦根据大气污染影响范围♦①局部地区污染♦②地区性污染♦③广域性污染♦④全球(或国际性)性污染。

♦根据能源性质、大气污染物组成和反应分类♦煤烟型(还原型)污染特殊型污♦石油型(交通型或氧化型)③混合型污染。

④ 染.♦大气污染形成具备的条件:♦(1)大气污染源♦(2)大气作用♦(3)复杂地形♦(4)受害对象。

♦全球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空中♦酸雨♦大气污染物按存在状态,可以分为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气溶胶状态污染物(颗粒物)♦粉尘烟飞灰黑烟雾霾♦气体状态污染物包括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天然源人为源1第一章概论1.大气污染: 系指由于人类的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得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生活或危害了生态环境。

2. 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三大问题。

3.大气污染分类按影响范围:局城性污染、广域性污染、全球性污染、地区性污染按污染特征分类:煤炭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特殊型污染按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分类:还原型、氧化型按存在状态分为:气溶胶状态污染物(粉尘、烟、飞灰、黑烟、霾、雾),气体状态污染物(以二氧化硫为主的含S化合物、以NO 为主的含N 化合物、碳的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卤素化合物) 4.大气污染源的分类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的方式:高架源和地面源。

污染源的几何形状:点源、面源和线源污染物排放的时间:连续源、间断源、瞬时源人类社会活动功能: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等 5.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入大气的各种气体、颗粒物质等。

二次污染物:某些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与其他化学物结合而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新的污染物。

6.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之统称。

降尘:粒径> 10 微米的固体颗粒物。

飘尘:粒径< 10 微米的固体颗粒物。

第二章燃料与大气污染1.煤的分类:褐煤、烟煤、无烟煤2.燃料按物理状态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三类。

P293.煤的工业分析包括测定煤中水分、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以及估测硫含量和热值。

4.灰分:是煤中不可燃矿物物质的总称。

5.元素分析:是用化学方法测定去掉外部水分的煤中主要组分碳、氢、氮、硫和氧等的含量。

P316.煤中含有硫的形态(四种):黄铁矿硫(FeS2、硫酸盐硫(MeSO4)、有机硫(CxHySZ和元素硫。

7.煤的成分表示方法中常用的基准有:收到基、空气干燥基、干燥基和干燥无灰基。

8. 燃料完全燃烧的条件为:空气条件、温度条件、时间条件和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条件。

9.燃烧过程的“三T”条件为:温度、时间和湍流度。

P3910. 燃料燃烧的理论空气量: 单位量燃料按燃烧反应方程式完全燃烧所需的空气量称为理论空气量。

12、空燃比(AF):单位质量燃料燃烧所需的空气质量,它可由燃烧方程直接求得。

P42 (空燃比为无量纲)13、燃料设备的热损失:(1)排烟热损失(2)不完全燃烧热损失(3)炉体散热损失14、理论烟气体积:在理论空气量下,燃料完全燃烧所生成的烟气体积。

15、过剩空气较正因为实际燃烧过程是有过剩空气的,所以燃烧过程中的实际烟气体积应为理论烟气体积与过剩空气量之和。

用奥氏烟气分析仪测定烟气中的CO2、O2 和CO 的含量,可以确定燃烧设备在运行中烟气成分和空气过剩系数。

空气过剩系数为:a=M――过剩空气中02的过剩系数设燃烧是完全燃烧,过剩空气中的氧只以O2 形式存在,燃烧产物用下标P 表示,假设空气只有02、N2,分别为20.9%79.1%,则空气中总氧量为理论需氧量:0.264N2P-02P 所以(燃烧完全时)若燃烧不完全会产生C0,须校正。

即从测得的过剩氧中减去C0 氧化为C02 所需的02此时各组分的量均为奥氏分析仪所测得的百分数。

标况下烟气量计算式: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例题、习题)第三章污染气象学基础知识大气层可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1.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干绝热直减率): 干气块(包括未(包括未饱和的湿空气)绝热上升或下降单位高度(通常取100m)时,温度降低或升高的数值,称为干空气温度绝热垂直递减率,简称干绝热直减率。

以Y表示。

2、逆温: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逆温的最危险状况是逆温层正好处于烟囱排放口。

逆温形成的过程:形成逆温的过程多种多样,最主要有以下几种:(1)辐射逆温(较常见)(2)下沉逆温(3)平流逆温(4)湍流逆温(5)锋面逆温。

3.辐射逆温由于大气是直接吸收从地面来的辐射能,愈靠近地面的空气受地表的影响越大,所以接近地面的空气层在夜间也随之降温,而上层空气的温度下降得不如近地层空气快,因此,使近地层气温形成上高下低的逆温层,这种因地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现象叫辐射逆温。

[以冬季最强] 下沉逆温:由于空气下沉受到压缩增温而形成的逆温成为下沉逆温。

4.五种典型烟流和大气稳定度(1)波浪型r > rd很不稳定(2)锥型:r = rd中性或稳定(3)扇型:r v rd稳定(4)爬升型(屋脊型):大气处于向逆温过渡。

在排出口上方:r> rd 不稳定;在排出下方;,rv rd, 大气处于稳定状态。

(5)漫烟型(熏烟型):大气逆温向不稳定过渡时,排出口上方:r v rd, 大气处于稳定状态;第五章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1.定向面积等分直径:各种颗粒在投影图中按同一方向将颗粒面积二等分的线段长度。

2.斯托克斯直径:为在同一流体中与颗粒的密度相同和沉降速度相等的圆球直径。

3.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为在空气中与颗粒的沉降速度相等的单位密度的圆球的直径。

4.个数频率:为间隔中的颗粒个数与颗粒总个数之比(或百分比)。

5.个数筛下累积频率:为小于间隔上限粒径的所有颗粒个数与颗粒总个数之比。

6.个数筛下累积频率:为大于间隔上限粒径的所有颗粒个数与颗粒总个数之比。

7. 粉尘的物理性质包括:密度、安息角、滑动角、比表面积、含水率、润湿性、荷电性、粘附性、自然性和爆炸性。

安息角:粉尘从漏斗连续落到水平面上,自然堆积成一个圆锥体,圆锥体母线与水平面的夹角称为粉尘的安息角,一般为35° 〜55°。

滑动角:系指自然堆放在光滑平板上的粉尘,随平板做倾斜运动时,粉尘开始发生滑动时的平板倾斜角,也称静安息角粉尘的润湿性:粉尘颗粒与液体接触后能否相互附着或附着难易程度的性质。

P146 (粉尘的润湿性是选用湿式除尘器的主要依据。

)粉尘的比电阻:粉尘的导电性通常用电阻率表示。

高温范围内,粉尘比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其大小取决于粉尘的化学组成低温范围内,粉尘比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气体中水分或其他化学物质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8.颗粒物的沉降方式有:重力沉降、离心沉降、静电沉降、惯性沉降、扩散沉降。

9.评价净化装置性能的指标包括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两方面。

技术指标主要有处理气体流量、净化效率和压力损失等;经济指标主要有设备费、运行费和占地面积等。

此外,还应考虑装置的安装、操作、检修的难易等因素10.分级效率:系指除尘装置对某一粒径或粒径间隔内粉尘的除尘效率。

第六章除尘装置1.从气体中去除或捕集固态或液态微粒的设备成为除尘装置或除尘器。

根据主要除尘机理,可分为 1.机械除尘器2.电除尘器3.袋式除尘器4.湿式除尘器2.机械除尘器通常指利用质量力(重力、惯性力和离心力等)的作用使颗粒物与气流分离的装置,包括重力沉降室、惯性除尘器和旋风除尘器等。

3.旋风除尘器的基本原理?旋风除尘器是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离心力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的装置。

含尘气流进入除尘器后,沿外壁由上而下作旋转运动,同时有少量气体沿径向运动到中心区域。

气流作旋转运动时,尘粒在离心力作用下逐步移向外壁,到达外壁的尘粒在气流和重力共同作用下沿壁面落入灰斗,当旋转气流的大部分到达锥体底部后,转而向上沿轴心旋转,最后经排出管排出。

4.旋风除尘器特点: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投资低,操作维修方便,压力损失中等,动力消耗不大,可用于各种材料制造,能用于高温、高压及腐蚀性气体,并可回收干颗粒物。

缺点:效率80%左右,捕集<5⑴颗粒的效率不高,一般作预除尘用。

5. 普通旋风除尘器是由进气管、筒体、锥体和排气管等组成。

6.影响旋风除尘器效率的因素:二次效应(避免措施-锁气器)、比例尺寸、烟尘的物理性质、操作变量。

7.旋风除尘器按进气方式分为:切向进入式、轴向进入式。

按气流组织分:回流式,直流式,平旋式和旋流式。

8.旋风除尘器的结构形式:切向进气方式——直入式和蜗壳式多管旋风除尘器(直流式旋风子并联)。

9.旋风除尘器的设计原则▼ D在(15g 1000)mm范围内取值;▼类型系数K在(0.07〜0.30)之间,一般a/b=1〜4;▼为防止粒子短路漏到出口管,和w S,其中s为排气管插入深度;▼为避免过高的压力损失,b > (D-de)/2▼为保持涡流的终端在锥体内部,(H+L)> 3D ;▼为利于粉尘易于滑动,锥角=7°〜8°; ▼为获得最大的除尘效率10.重力沉降室的结构和原理重力沉降室是通过重力作用使粉尘从气流中沉降分离的除尘装置。

含尘气流进入重力沉降室后,由于扩大了流动截面积而使气体流速大大降低,使较重颗粒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向灰斗沉降。

重力沉降室分为(1)层流式(2)湍流式。

重力沉降室的主要优点是:结构简单,投资少,压力损失小,维修管理容易。

缺点:体积大,效率低,因此只能作为高效除尘的预除尘装置,除去较大和较重的粒子。

提高重力沉降室除尘效率的主要途径:降低沉降室内的气流速度、增加沉降室长度、降低沉降室高度。

电除尘器机理:电除尘器是含尘气体在通过高压电场进行电离的过程中,使尘粒荷电,并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使尘粒沉积在集尘极上,使尘粒子从含尘气体中分离出来的装置。

电除尘与一切机械方法的区别在于分离力直接作用在尘粒子上,使粒子与气体分离的力,而不是作用在整个粉尘气体上。

电除尘器主要优点:1、压力损失小,△ P=200〜500Pa2、处理烟气量大,可达105-106m3/h3、能耗低,约0.2-0.4kWh/(1000 m3)4、对细粉尘有很高的捕集率,可高于99%5、可在高温或强腐蚀性气体下操作。

电除尘的性能缺点除尘器的主要缺点是设备庞大,消耗钢材多,初投资大,要求安装和运行管理技术较高,故目前我国电除尘的应用还不太普遍。

电除尘的工作原理两电极间加一电压。

一对电极的电位差必须大得使放电极周围产生电晕(常常加直流),高电压使含尘气体通过这对电极之间时,形成气体离子(正离子、负离子)这些负离子迅速向集尘极运动,并且由于同粒子相撞而把电荷转移给粉尘荷电,然后与粒子上的电荷互相作用的电场就使它们向收尘电极漂移,并沉积在集尘电极上,形成灰尘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