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公开课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蜀道难》教案6篇

《蜀道难》教案6篇

《蜀道难》教案6篇《蜀道难》教案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蜀道难》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蜀道难》教案篇1【学习目标】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学习重难点】1、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2、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学习内容】整体感知《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

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

全文五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

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论。

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情况。

第1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及辨释“花山”之“花”乃“华实”之“华”的误读。

第2段则全是记游。

第3段集中抒发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体会。

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

第4段,与第1段仆碑文字和读音问题相照应,由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触目伤怀,产生无限感慨,“何可胜道也哉!”作者从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认识,因而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

“深思而慎取”,如此立论,正是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

第5段,是古代游记的惯用格式,即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从而收束全文。

小结: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

《蜀道难》教案篇2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蜀道难教案(精选多篇)

蜀道难教案(精选多篇)

蜀道难教案(精选多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蜀道难》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3)能够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蜀道难》;(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蜀道艰难的描绘,体会其中的英雄气概和豪情壮志;(2)了解中国古代交通事业的艰辛,树立敬畏自然、尊重历史的观念;(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蜀道难》;(2)理解诗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3)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2)诗中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3)对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风格;(2)阐述《蜀道难》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蜀道难》,理解诗文内容;(2)要求学生圈点批注,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2)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互相交流学习。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中的难点字词和句子;(2)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阐述其艺术效果;(3)解读诗人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诗句接龙游戏,巩固记忆;(2)选取诗中的精彩片段,进行朗读比赛。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蜀道难》;(3)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深入体会诗人的创作风格。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蜀道难》;2. 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的看法;3. 查阅资料,了解蜀道的历史背景,绘制一幅蜀道示意图,并配以文字说明。

《蜀道难》教学设计优秀3篇

《蜀道难》教学设计优秀3篇

《蜀道难》教学设计12【教学目标】通过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

板书:体会诗人情感,品味艺术特色【教学重点】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背诵《蜀道难》。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诵读:唐诗的美是读出来的,诵读的过程就是一种审美的过程。

学习《蜀道难》我们就从诵读开始。

1、个别诵读,由三位同学来完成整首诗的诵读;范读,调动学生的探知欲,激发学习热情;齐读,感受诗人奔放的情感。

诵读第一段:《蜀道难》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更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诵读第二段: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更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诵读第三段: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更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2、示范诵读:《蜀道难》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读出一种爆发式的激情,如平地一声惊雷。

奠定雄放的基调)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读出对历史的沉思。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读出悲壮,人类改造自然的艰难。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读出磅礴的气势。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而况人乎!)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关于《蜀道难》优秀教案4篇

关于《蜀道难》优秀教案4篇

关于《蜀道难》优秀教案4篇关于《蜀道难》优秀教案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蜀道难》优秀教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蜀道难》优秀教案篇1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蜀道难》课堂实录3。

《蜀道难》课堂实录师: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播放视频《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同学们,我们在李白诗歌的吟诵中,牙牙学语,渐渐成长,不断收获。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跟随诗仙的文字,一起神游《蜀道难》。

说起《蜀道难》,唐代诗评家殷璠曾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究竟这首诗它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一起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

首先请同学们抬起头来,跟随老师的声音,一起进入诗歌的情景,感知诗歌的风格。

(配乐朗诵)(学生鼓掌)师:感谢同学们的掌声,老师真有些飘飘然了。

而诵读一直是我们解读诗歌的一个重要手段,诗歌的风格,它又是呈现多样性的。

比如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它是清新自然的。

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它是雄奇奔放的。

再比如说,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沉郁顿挫的。

那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诵读诗歌,来初步感知《蜀道难》的主体风格是怎样的。

读起来,发出声音。

放开声音读!放开声音读!(学生在下面自由朗诵)师:好的,同学们,通过听读和诵读,你初步感知到这首诗的风格是怎样的?生:这首诗的风格十分雄伟。

师:雄伟应该是表现景物的特点。

风格?生:风格十分豪迈。

豪迈的,豪放的。

师:还有吗?生:富有气势的。

师:富有气势,应该是比较雄浑的,是吧?好,请坐。

感知比较准确。

雄浑豪放正是这首诗歌的主体风格。

(多媒体展示:雄浑豪放)所谓“雄浑”,有空间感、立体感;所谓“豪放”,是指感情的奔放。

《蜀道难》的教案(通用7篇)

《蜀道难》的教案(通用7篇)

《蜀道难》的教案《蜀道难》的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蜀道难》的教案(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蜀道难》的教案1【教学内容分析】《蜀道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的课文。

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

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

这种示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展现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从而感受时代与文学的联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在诗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

这个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

因此,把李白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

通过了解李白的诗了解李白,又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风采。

在之前上过的唐诗引导课的基础上,我希图通过诵读与鉴赏两个层面结合李白这位诗人来阅读他的诗。

使学生能被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学情分析】《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

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

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

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

在诗歌教学上,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

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

因此,在《蜀道难》的教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

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

李白诗作《蜀道难》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李白诗作《蜀道难》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李白诗作《蜀道难》教学设计(精选15篇)篇1:李白诗作《蜀道难》教学设计李白诗作《蜀道难》教学设计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诵读。

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教法〗讲解。

〖教学步骤〗一、导入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二、关于唐诗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

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三、关于李白1、生平: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

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少有大志,自诩“怀经济之才”,能“济苍生”。

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

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

天宝元年(742),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召入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年的供奉翰林生活,虽然有御手调羹、力士脱靴、贵妃捧砚的种种传奇式的生活故事,但毕竟使他看清了朝廷的腐败。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引言:《蜀道难》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蜀道难》系列诗歌体现了蜀道山水诗表现手法上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蜀道难》优秀教案,相信对你会有帮助的。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教学重难点】1、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2、诗人表现雄奇险峻的写法;3、品味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国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大家知道是哪位诗人吗?是的,他就是李白。

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歌,例如大家都熟悉的《床前明月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曾经有人认为,李白所做的诗歌都是在喝醉酒的情况下创作的,是酒引出了他的诗意。

真的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吗?还是另有玄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蜀道难》,对他进行一番彻底地了解。

二、解题《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

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

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

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孟《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

’”《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蜀道难》教案5篇

《蜀道难》教案5篇

《蜀道难》教案5篇《蜀道难》教案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蜀道难》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蜀道难》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要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

3、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走进诗歌神奇的艺术世界。

4、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1、讲授法:帮助学生疏通诗意。

2、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

3、合作探究:训练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4、启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5、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人所描写的蜀道之难及其载负的情感。

2、进一步领略李白诗歌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诗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张、想象、比喻等。

3、诗歌主旨的分析。

三、课型新授课。

四、课时1课时。

五、课文概述《蜀道难》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蜀道难》是开篇,在讲解中要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同时要涉及诗歌诵读技巧,为接下来几篇诗歌的讲解作铺垫;《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在描写蜀道之难的过程中,以丰富的想象,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的辞采,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值得师生鉴赏其魅力。

六、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方法一:展示有关蜀道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观察蜀道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接着共同赏析几篇描写蜀道难的诗作,看看它们的表现手法,进而引出李白的《蜀道难》。

2、方法二:可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借用李白“谪仙人”雅号的由来引出李白的成名之作《蜀道难》。

【设计意图】主要是激发学生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课程导入部分是必须的,好的开端等于成功课堂的一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道难公开课优秀教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蜀道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
2.明确诗歌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给诗歌划分节奏,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情感.
2.重点赏析诗歌的主要诗句的深刻含义,把握诗歌的主旨.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品味诗歌的特色,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高中阶段学生对诗歌的正式接触是必修三的第二单元,学生对古典诗歌有一定的了解,但仅停留在机械的记忆层面。

学生对诗歌的文体特征、时代特点、及创作背景都比较陌生。

另外学生对诗歌的赏析知之甚少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难点:
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多媒体影音(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二、诵读感知风格之奇
1、朗读诗歌的技巧
(1)节奏
划分节奏,一般有两种依据:音节划分或语意。

在朗读时停顿的一般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语意。

例: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2)语速:
在表达忧郁、悲伤、痛苦的情绪时,语速应该比较缓慢;而快速的动作、紧张的场面、或表达兴奋、激动的情绪时语速应快。

例: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3)语调:
表达高昂激动的感情或疑问、命令的语气,用升调;表达低沉平缓的感情用降调;仅是叙述的话,用平调。

例:噫吁嚱,危乎高哉!
问君西游何时还
2.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范读,正字音。

3.生诵读,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有怎样的风格
[明确] 雄浑、豪放
三.品读诗歌意境之奇
1.诗歌的三次咏叹在哪里
[明确] 噫吁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
2.这三次咏叹重复吗角度有何不同哪些句子可以体现
[明确] :不重复
一叹:高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②“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
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小结]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二叹:险
①“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②“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小结]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
三叹:乱
[明确]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的险要
所守或匪亲,……杀人如麻变现了蜀地凶险
[活动]生读这几句话,感受蜀地的凶险读出紧张的语气
[小结]蜀道如此的高峻,如此的险阻,猛兽如此的凶恶
3.[讨论] 这三次咏叹的感情强度一样吗为什么
[明确]不一样,感情越来越强烈,在最后一次咏叹达到诗歌感情的最强音.
因为:第一,语气上越来越强烈.
第二,内容上,从神话到现实,从自然环境的高险到社会环境的乱,最后诗歌的情感达到最强音,主题升华,表现了对家国社稷的忧思。

四、作业:背诵本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