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体会他的精神品质。

3.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

2.难点1.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分析讨论法、赏析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1.展示沙漠和绿洲的图片,引出课题。

2.提问学生对环保的认识。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4.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5.精读课文,分析人物6.1.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体会他的坚持和奉献精神。

2.找出描写牧羊人的语句,分析其作用。

7.学习环境描写8.1.分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其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

2.让学生尝试运用环境描写写一段话。

9.总结升华10.1.总结课文内容和牧羊人的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11.拓展延伸12.1.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环保的短文。

2.开展“环保行动”主题活动。

教学反思:在教学《植树的牧羊人》时,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和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表现不错,但在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时,需要更多的讲解和实例分析。

拓展延伸部分的写作练习和主题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写作能力,但要注意活动的组织和指导。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共3篇).doc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共3篇).doc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共3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由的***投稿精心推荐,我希望以下多篇范文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第1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怎么写?以下是我们给你的范文格式参考。

《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的一篇小说。

将这篇小说编入初中的课本,既有宝贵的文学价值,更有对学生人格上的陶冶滋养。

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探寻幸福生活的真谛;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领悟主旨是我本节课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这篇小说是一篇外国音译文章,我在设计的时候,以“幸福”为线索来设计教学流程,引导学生通过启幸福之门,梳理情节;探幸福之源,分析人物;悟幸福之道,领悟主旨,让学生探究幸福生活的真谛。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拉近学生距离的谈话法,将读、品、悟三字结合,在读中品,在品中悟,由悟而读。

学生在访奇迹之路的旅程中,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素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一、设计主要问题,一线串珠,领悟文本真旨。

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能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让学生迅速找到对话文本的关键点,并围绕主问题展开积极有效的对话,抓住“关键点”深入解读文本。

整堂课围绕着“幸福”的主线依次展开。

在教学中,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1、幸福是什么?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2、沧海变桑田,荒野变绿洲,这似乎是一个逆天奇迹,牧羊人究竟是靠什么创造这样的逆天奇迹,使人们过上幸福生活的?3、牧羊人创造了奇迹,给上万人创造了幸福生活,人们生活幸福了,牧羊人自己幸福吗?4、牧羊人在种树之初幸福吗?我以“幸福”这一主问题为突破口,设计四个问题,引导学生撷取最能打动人的细节,在课本上进行圈点批注,讨论交流,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推测牧羊人最初种树的目的,探究他在种树过程中的幸福体验,对于小说的主旨,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中自然得出。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

本课是一篇著名的绘本故事,作者虚构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突出人物品质,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全文以叙事为主,展示牧羊人改造荒原的努力,最后以议论点题。

这种议论与叙述的有机结合,使文章生动感人,值得悉心体会。

学情分析: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过渡到初中,基础较为薄弱,但思维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充满兴趣。

教师应循循善诱,步步引导,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品读文本,交流互动。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牧羊人的情感。

2.通过品读文章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教学重点:品读重点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

看,对话导入二、默读课文,探寻奇迹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牧羊人生活的这片土地出现了怎样的奇迹。

明确:原先,这里是一个无边无际的荒野。

然后,这里像一块铺在高原上的“地毯”。

后来,这里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沃土。

三、跳读课文,走进奇迹创造者1.再次默读课文,说说,奇迹创造者是怎样一步步把荒漠变成绿洲的。

例句:(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

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在仔细盖上泥土。

(2)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

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棵发了芽。

而这两万棵树苗,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

(3)他说,这块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总结:他是有信念、执着坚持、慷慨无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2.圈点勾画出“我”对牧羊人评价的句子,体会“我”对他的情感。

四、寻找身边的“奇迹”创造者根据【链接】说说你的看法,并分享给你的小组。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认识课文中的单词和短语。

(2)了解课文中的主题以及主人公牧羊人的故事,从中体会植树造林的意义。

2)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提高环保意识。

(2)激发学生对植树造林的兴趣和动力。

1.2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课文中的主题以及主人公牧羊人的故事,从中体会植树造林的意义。

2)难点:掌握难度等级不同的单词和短语的含义。

1.3 教学流程1)课前热身(5分钟)通过让学生看图片或者短视频引导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对于植树造林的兴趣。

2)新课呈现(20分钟)(1)播放视频,讲解植树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森林砍伐的危害。

(2)朗读课文,并询问学生是否理解所学单词和短语。

(3)重点讲解生词,并制作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进行词汇教学。

3)活动设计(10分钟)(1)让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2)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角色,分别模拟牧羊人讲述植树的故事,并进行表演。

4)课后延伸(5分钟)提醒学生及其家长注意环保,进行植树行动并将学习成果反馈给老师。

1.4 教学工具1)黑板2)PPT3)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工具4)图片、笔记本电脑等辅助材料二、课后反思本次教学中,学生的反应积极,课堂氛围良好。

然而,本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显然的。

2.1 教学亮点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通过视频和图片引入,让学生对于植树造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多种渠道的词汇教学方法。

通过制作各种辅助材料,引导学生掌握关键词汇。

3)合作学习方式的采用。

让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既锻炼了口语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2.2 存在问题1)难度管理不当。

本次教学中,涉及词汇过多,其中有的难度属于较高级别。

部分学生对于这些单词无法完全理解,影响了听力理解能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1)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谈谈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2)合作探究阅读并谈谈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牧羊人以非凡的毅力植树造林,种植希望和幸福的坚定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深入阅读,比较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引导学生写出读文后的感受,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的感受。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批注一、导入新课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人们的笑声在乡村聚会上荡漾。

这美丽的地方在30多年前却是戈壁荒滩,荒无人烟,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这一丰功伟绩是一位名字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用30多年的努力得来的,他就是本课要学习的《植树的牧羊人》中的主人公。

出示二、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演示PPT文稿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作者对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精神的评价。

第二部分(第2~20自然段):以时间为顺序,写“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第三部分(第21自然段):赞美牧羊人坚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精选10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精选10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精选10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篇1《植树的牧羊人》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十分清晰,易于学生自主梳理情节。

因此我先从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入手,结合教材思考探究的问题设置,定下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先让学生默读课文,通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课文脉络。

再精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形象,学会归纳人物形象的方法。

最后迁移出课堂,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我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上是结合导学案的习题完成的。

特别是说说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给出了实例,我们就可以通过课文的例子逐步引导学生去掌握认识一个人物形象的方法。

我认为一堂课的重要价值并在于将学生该学会的阅读方法和策略、知识能力传授到位。

我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让学生学会认识一个人物,从会分析一个人物到会分析所有人物,再扩展到自己日常的拓展阅读中。

就教学目标来说基本上是达成的,但还有更为细小的地方能进一步提高,例如学生回答出牧羊人的人物性格之后,其实还能再深入和他们一起总结出牧羊人这个人物的外在性格与内在品质,进而得出一个分析人物的方法,以后归纳人物形象都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

另外,我认为我做得还不足的地方在于我仅仅是让学生去表达他们的观点,但是并不是自己得出答案。

例如牧羊人的性格,大部分学生能根据文本归纳出来坚持、执着、有毅力、有信念、对生活一丝不苟等,这时我本应顺势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文章的主旨,总结人物的魅力,我却由于时间原因,在引导集体回答之后就在投影上直接打出答案,这实际上对于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帮助并不是很大。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篇2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其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

二、故事背景本文原名《植树的男人》,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

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

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三、理解词义1、慷慨:大方;不吝惜。

2、琢磨:思索;考虑。

3、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4、造就:①培养使有成就;②造诣;成就(多指青年人的)。

5、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6、沉默寡言:形容性情沉静,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7、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

8、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9、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形容钻研的精神。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段):运用议论,对牧羊人这一形象进行高度概括,提挈全篇。

第二部分(第②一?段):记叙和描写了牧羊人通过植树,使废墟变绿洲的伟大壮举。

第三部分(第?段):通过议论,揭示主题,表达对老人的赞美之情。

五、问题归纳1、课文第一段运用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议论。

在文章开头做精要的议论,用“慷慨无私,不图回报”“难得的好人”对下文出现的“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进行高度的概括,起到了开宗明义、提挈全篇的作用。

2、“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比喻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

比喻。

把“狂风呼啸”比作“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阿尔卑斯山地狂风肆虐、荒凉的特点。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范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范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范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范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植树的牧羊人》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植树的牧羊人》的教学反思1《植树的牧羊人》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特别清晰,易于学生自主梳理情节。

所以我先从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入手,结合教材思考探究的问题设置,定下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先让学生默读课文,通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课文脉络。

再精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形象,学会归纳人物形象的方法。

最后迁移出课堂,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我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上是结合导学案的习题完成的。

特别是说说牧羊人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给出了实例,我们就可以通过课文的例子逐步引导学生去掌握认识一个人物形象的方法。

我认为一堂课的重要价值并在于将学生该学会的阅读方法和策略、知识能力传授到位。

我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让学生学会认识一个人物,从会分析一个人物到会分析所有人物,再扩展到自己日常的拓展阅读中。

就教学目标来说基本上是达成的,但还有更为细小的地方能进一步提高,比如学生回答出牧羊人的人物性格之后,其实还能再深入和他们一起总结出牧羊人这个人物的外在性格与内在品质,进而得出一个分析人物的方法,以后归纳人物形象都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

另外,我认为我做得还不足的地方在于我仅仅是让学生去表达他们的观点,但是并不是自己得出答案。

比如牧羊人的性格,大部分学生能根据文本归纳出来坚持、执着、有毅力、有信念、对生活一丝不苟等,这时我本应顺势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文章的主旨,总结人物的魅力,我却由于时间原因,在引导集体回答之后就在投影上直接打出答案,这实际上对于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帮助并不是很大。

《植树的牧羊人》的教学反思2《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的一篇小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1
《植树的牧羊人》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特别清晰,易于学生自主梳理情节。

所以我先从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入手,结合教材思考探究的问题设置,定下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先让学生默读课文,通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课文脉络。

再精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形象,学会归纳人物形象的方法。

最后迁移出课堂,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我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上是结合导学案的习题完成的。

特别是说说牧羊人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给出了实例,我们就可以通过课文的例子逐步引导学生去掌握认识一个人物形象的方法。

我认为一堂课的重要价值并在于将学生该学会的阅读方法和策略、知识能力传授到位。

我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让学生学会认识一个人物,从会分析一个人物到会分析所有人物,再扩展到自己日常的拓展阅读中。

就教学目标来说基本上是达成的,但还有更为细小的地方能进一步提高,比如学生回答出牧羊人的人物性格之后,其实还能再深入和他们一起总结出牧羊人这个人物的外在性格与内在品质,进而得出一个分析人物的方法,以后归纳人物形象都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

另外,我认为我做得还不足的地方在于我仅仅是让学生去表达他们的观点,但是并不是自己得出答案。

比如牧羊人的性格,大部分学生能根据文本归纳出来坚持、执着、有毅力、有信念、对生活一丝不苟等,这时我本应顺势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文章的主旨,总结人物的魅力,我却由于时间原因,在引导集体回答之后就在投影上直接打出答案,这实际上对于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帮助并不是很大。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2
《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的一篇小说。

将这篇小说编入初中的课本,既有宝贵的文学价值,更有对学生人格上的陶冶滋养。

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探寻幸福生活的真谛;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领悟主旨是我本节课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这篇小说是一篇外国音译文章,我在设计的时候,以“幸福”为线索来设计教学流程,引导学生通过启幸福之门,梳理情节;探幸福之源,分析人物;悟幸福之道,领悟主
旨,让学生探究幸福生活的真谛。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拉近学生距离的谈话法,将读、品、悟三字结合,在读中品,在品中悟,由悟而读。

学生在访奇迹之路的旅程中,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素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一、设计主要问题,一线串珠,领悟文本真旨。

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能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让学生迅速找到对话文本的关键点,并围绕主问题展开积极有效的对话,抓住“关键点”深入解读文本。

整堂课围绕着“幸福”的主线依次展开。

在教学中,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1、幸福是什么?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2、沧海变桑田,荒野变绿洲,这似乎是一个逆天奇迹,牧羊人究竟是靠什么创造这样的逆天奇迹,使人们过上幸福生活的?3、牧羊人创造了奇迹,给上万人创造了幸福生活,人们生活幸福了,牧羊人自己幸福吗?4、牧羊人在种树之初幸福吗?
我以“幸福”这一主问题为突破口,设计四个问题,引导学生撷取最能打动人的细节,在课本上进行圈点批注,讨论交流,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推测牧羊人最初种树的目的,探究他在种树过程中的幸福体验,对于小说的主旨,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中自然得出。

教师的结语则是对小说主旨的升华,也是对同学们的美好希冀,鼓励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二、朗读品析结合,放飞思维,分析人物形象。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小说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引领学生通过牧羊人的言行,挖掘其内在的精神,分析牧羊人创造奇迹的原因,是课堂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我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画出描写牧羊人言行的语句,用具体内容来说明牧羊人靠的是什么创造逆天奇迹的。

在圈点勾画中,在默读思考中,在交流碰撞中,学生对这位牧羊人的人认识也慢慢清晰起来。

茫茫荒漠中,牧羊人踽踽独行,手拿铁棍,戳一个坑、放上橡子、盖上泥土的动作定格在脑海;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地,他说“不知道”,毫不在意的回答萦绕在耳畔;凄风苦雨中,十万棵橡子只有两万颗发芽,剩下的一万颗橡子艰难成活的画面
突现在眼前……在师生对话、交流中,一位坚持不懈、慷慨无私、认真仔细、心无旁骛的牧羊人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慢慢清晰起来。

为了避免贴标签似的架空分析,我时时提醒学生注意紧扣文本,为人物的品质呈现提供依据,同时指导学生在朗读、品析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如将“三年来,……剩下的一万棵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这个句子重点分析、品读,特别是指导学生重读其中的数量词,牧羊人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形象便植根于学生的脑海。

三、自主合作交流,各抒己见,珍视独特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对于小说的主旨,应倡导学生多元化的解读。

如何设计一个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点燃学生探究主旨的火花,时时困扰着我。

苦苦思索后,我决定从探究牧羊人的幸福入手,先后抛出两个问题:“牧羊人种树之初幸福吗?”“牧羊人在种树的过程中体验到幸福了吗?”学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追寻牧羊人最初种树的目的。

对于种树过程中牧羊人的幸福体验,学生兴趣浓厚,畅所欲言,有的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读出“思念是一种幸福”;有的从“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

”体会到“心无旁骛地做事也是一种幸福”;有的从“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领悟到“满足也是一种幸福”;有的从“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

”体会到“身体健康也是幸福”。

这正是课堂上呈现的百花齐放、不曾预约的精彩。

但是,本节课仍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学生课堂读书、圈点勾画的时间偏少,对文本缺少更细致深入的挖掘和思考;讨论时间偏少,流于形式,未真正落到实处;教师的课堂评价语不够丰富等。

今后我将在语文园地中不懈追求,不懈探索,力争打造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堂。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3
《植树的牧羊人》是七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较前面的几篇课文,本文的篇幅明显长了许多。

好在的内容并不深奥,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也不晦涩。

在教学中,我抓住了以下几个重点。

1、解题。

当我把“植树的牧羊人”这个题目写在黑板上时,我问学生“你能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在引导中,学生答出了“这是写人的”“这个人的身份是牧羊人”“主要写他‘植树’”……对于七年级的孩子,能在解题时答出这些内容,我是很欣慰的。

满意之余我,我追问“对于标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纷纷提问“牧羊人为什么要植树”,我顺势而导,进入了文本的分析。

2、小说文体的介绍。

在讲解文体知识前,我在PPT上打出了本文的背景介绍“《植树的牧羊人》是作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

第二年在美国《V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

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学生读完后,都好像探索大发现似的,说了句“这是虚构的啊”。

我点点头,在黑板上写下了“小说”二字。

接着“小说三要素”、“我”不等于作者,这些概念就迎刃而解了。

3、对比手法的渗透。

有好几处对比,一是“新旧高原的`对比”,二是“植树创造和战争毁灭的对比”。

在梳理完“我”和“牧羊人”三次相遇的情节后,我让学生找出关于“主人公情况”和“高原状况”的句子并概况。

引导学生展开“变“与”“不变”的讨论。

最后得出“人类不仅可以毁灭,还能够创造”的主题。

4、深入文本的探究。

本文虽是小说,但是对学生写作记叙文也有很大的启发。

特别需要谈的就是结构的紧密联系。

这不仅体现在首尾两段,甚至的每一处都有很好的照应。

在教学中,我先梳理情节,然后逐段逐句地带领学生去读。

在字里行间的品读中,我不时地问一句“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这句话是不是闲笔”“你觉得这段中那一句最值得品味”。

学生都很
聪明,很快就发现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去做,就动手种树吧”“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等句子。

这些句子一找出,人物的形象和的主题就显而易见了。

有人说,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

这样的人,其生命一定是阳光般灿烂炫美。

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

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可以造成巨大的差异。

很小的差异即积极的心态还是消极的心态,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

这位牧羊人,不知道1914年的战争,也不知道1939年的战争。

他天天和树打交道.和树相依为命,他用心灵的语言和树谈心,默默地交流。

过的是淡泊生活。

他通过亲身经历证实了孤独者“找到了过得美满幸福的好办法--爱让生活多份阳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