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植树的牧羊人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25张ppt)

身体硬朗,沉默寡言, 谷底有水, 改养蜜蜂,一直种树 有了树林
年事已高, 安享晚年,受人尊敬
空气飘香,水源 不断,村子重建, 一万人口
活动三:朗读奇迹
朗读“高原变化”的句子,读出感情。 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
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
tān tā 坍塌
呼啸
滚烫
zuó 琢磨
流淌
bó 微薄
光秃秃
酬劳
帐篷 张扬 硬朗
xū 废墟
da 溜达
水渠
hé 干涸
fèng 缝隙
会读会写 jǔ
山毛榉
huà 白桦树
bò 薄荷
干燥
xūn 薰衣草
不毛之地
páo 刨根问底
稀稀拉拉 无边无际 沉默寡言 连锁反应
理解词语
1.干涸:指河道、池塘等的水干枯。 2.不毛之地:原指不生长庄稼的土地,后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毛:古通“ 苗”。 3.张扬:把隐秘的或不必让众人知道的事情声张出去;宣扬。 4.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5.琢磨:①[zhuó mó]雕刻和打磨(玉石)。②[zuó mo]思索;考虑。
牧羊人靠什么创 造了“奇迹”?
第二课时
品析探究
活动一:品析奇迹
1、朗读结尾,说说牧羊人靠什么创造了奇迹?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 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 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 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 。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活动二:探究奇迹
1、让.乔诺虚构这个故事的用意何在?人们会从中受到哪些鼓舞? 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创造。保护自然、改善自然、定会收获幸福。 心怀希望,坚守信念,就会实现梦想。
13.《植树的牧羊人》解析

第三步,给本文划分段落
。
把握结构
1、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作者对 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的 评价。 第二部分(2-20)以时间为顺序, 写我和牧羊人的三次见面及高原上 的变化。 第三部分:(21)赞美老人坚强的 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写法特点一
•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尾两 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 应,中间部分是本文的重点,详细 介绍了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的见闻 和感受,突出了老人伟大的形象。
荒山变得绿树成荫, 看到了溪水。
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已 变得生机勃勃,环境优美。
写作特点二 对比手法 对比主要表现在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所见 到的高原上的巨大变化,由寸草不生,奇 旱无比,荒无人烟到绿树成荫,溪水潺潺, 生机勃勃的对比,不难看出老人的巨大贡 献,突出了牧羊人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 的毅力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1、选橡子、种橡树 2、高原上满是树木 3、废墟充满生机与活力
再赞牧羊人——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小结: 【交流点拨】 《植树的牧羊人》记叙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 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 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 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 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
讲授新课
2.根据要求,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 (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 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句子中的加点词可不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 不可以删去,“轻轻”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 爱惜,“仔细”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埋泥土的认真劲; 如果删掉,就不能表明牧羊人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植树的牧⽺⼈》,⼜名《种树的男⼈》,是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写的⼀篇⼩说,讲的是⼀个离群索居的牧⽺⼈,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把⼟丘变成了绿洲,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课⽂ 才不过⼋年的时光,整个⾼地便焕然⼀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
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出众的⼈,恐怕得花好⼏年观察:看看他的⾏为是否⽆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
我很幸运地认识⼀位“种树的男⼈”,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约四⼗年前,我长途跋涉来到阿尔卑斯⼭下的普洛旺斯⾼原。
当时这个⾼原⼀⽚黄⼟,光秃秃的,⼀棵树也没有。
我⾛了三天,来到⼀个破落村庄的废墟附近。
这个村庄的房⼦早已在风吹⾬淋之下,失去了它们的屋顶。
⼀座尖塔倾圮的教堂,显⽰这⾥曾经有⼈居住,但是现在却毫⽆⽣命的迹象。
由于我的⽔在两天前就喝光了,所以急需找到饮⽤⽔。
我原本以为村⼦⾥应该有⽔井,找到它时才发现,它早已⼲涸。
其实,我对这⼀带相当熟悉。
⾼地上稀疏地错落着四五个村庄,其中⼤部分居民因为忍受不了⼲旱的⽓候搬⾛了,剩下⼏家烧炭⼯⼈,⽣活⼗分艰⾟。
我继续向前⾛,⼼想:要找到⽔,恐怕是没指望了。
就在我爬上⼀个⼭坡时,忽然看见远处⼭⾕似乎有⼈影,我朝那⼈⼤声叫道:“给我⼀点⼉⽔好吗?” 那是⼀个牧⽺⼈,在⽯屋前还有⼀群绵⽺。
牧⽺⼈默默地从井⾥汲⽔给我,⽔质清洌可⼝。
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个充满⾃信、意志果断的⼈,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地砌起⼀栋⽯头房⼦。
这栋房⼦到处都有他建造的痕迹,也有他抵达⾼地后修复废墟的⾎汗。
屋顶很牢,风吹过屋顶的⽡⽚,发出仿佛海啸冲到岸边的声⾳。
尽管⽣活并不富裕,但牧⽺⼈的外表却很整洁。
他的胡⼦刮得⼲⼲净净,⾐服也⼀针⼀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牧⽺⼈带着我进房间,倒了⼀碗汤给我。
我递上烟草袋,他说他不抽烟。
不⼀会⼉,他拿出⼀个⼩袋⼦,倒出⼀堆橡实,然后⼀颗⼀颗仔细地拣着。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三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2、过程与方法: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教学重点:1、植树人的精神品质;2、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教学难点: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课时安排:2节课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
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二、新课教学:(一)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13-植树的牧羊人-课文+注释

13-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说明:网络流传本课原文有数个版本,字词错误较多,为方便同学们学习参考,我们对照课本逐一核对了下,请放心阅读。
如果你在阅读中发现还有错漏之处,敬请在评论中指出,我们将及时更正。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洛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
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
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
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
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
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
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
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
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
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
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
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还有三十来只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
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
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
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
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
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
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一三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这一单元的课文围绕“人生之舟”选编了四篇文章,体裁丰富,形式多样。
本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赞美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人生之舟”,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抓各段的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2、把握文章脉络及作者的情感。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摘录和勾画,自己读懂课文,复述课文。
2、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情感目标:学习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课文文本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抓各段的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3、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可以让学生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给学生一次特殊的情感体验。
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理解作者情感难度不大,但如何运用肖像描写写人以及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牧羊人那样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希望借这篇美好的文章唤醒孩子们的爱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说教法和学法(一)说教法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而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
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默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师点拨法。
(二)说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
”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在兴趣和质疑中学会学习。
根据以上依据,我采用的学法有:默读法、合作探究、谈论法,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
七年级语文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课件

走近作者
让•乔诺,法国著名小说家。1895年生于法 国南部普罗旺斯市马诺斯克小镇。家境清贫。 16岁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生。20-24岁时应 征参军,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 坚定和平信念。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 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 的国王》,长篇小说《屋顶上的轻骑兵》被改 编为电影。
一个人住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子里;种 树;生活一丝不苟
荒野无际,泉眼干涸,房屋 倒坍 ;环境恶劣;毫无生 趣
已萌产生机;树木已然成 更矫健;减少了羊群的 片;有了水流;草木开始 数量,养蜂;一心种树 复现
87岁,年事已高; 住在乡间
生机勃勃,成了一片沃土; 人们搬了回来,呈现着幸福 和安逸的景貌
说说牧羊人
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
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技术,而 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 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和毅力, 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 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 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 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 做到的事。
植树的牧羊人
明确学习目标
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摘取关键词,分析牧羊人形象。
体会文章精致的构思,了解对照手法的作用。
结合课外材料对文章主题进行探究。
新课导入
同学们,假如你面对这样荒凉的土地, 你会做些什么?
新课导入
有这样一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 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 短片奖。这部动画片感动了观众,仅一年时间,就使加拿大魁北 克省多了150万棵树。这部作品就是《植树的男人》,也就是我 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植树的牧羊人》。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他人、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阅读理解:理解《植树的章分析: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口头表达:通过复述故事、讨论问题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写作训练: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7.思想教育: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热爱大自然、关爱他人的品质。
8.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植树的牧羊人》的故事情节、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环保意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环保。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植树的牧羊人》这一课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牧羊人的精神品质。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我发现学生们对环保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但他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环保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其次,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文章的重点句子和写作手法掌握程度不一。针对这一点,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法,通过举例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难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植树的牧羊人
知识与技能
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对比的写法,探究本文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重点
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
通过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默读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学生
课文预习,了解写作背景. 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老师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与蜜的田园. 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让我们走近《植树的牧羊人》,走进牧羊人的世界.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1.通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本文记叙了“牧羊人”用双手和毅力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
2.根据课文内容,梳理情节.
(1)1913年6月,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看到荒凉的景象,在我找水时,邂逅了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
(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得知“牧羊人”改牧羊为养蜂,除橡树外还种了山毛榉、白桦树,我看到了溪水.
(3)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里重新充满生机,变得富饶.
1.读课文,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把握朗读情感.
(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在组内展示,推举优秀组员班内展读. )
2.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种了多少年的树?
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 共种了35年. 从1910年到1945年.
3.课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4.“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看起来他并不在意. 他只是一心一意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这几句话表现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
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
5.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在我眼里,他就像是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
(2)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环境描写,从餐具、地板、猎枪、炉子、热汤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牧羊人”生活井井有条,做事认真.
教师小结:
牧羊人是一个心存善念、勤劳能干、吃苦耐劳,甘为他人奉献的人.
(3)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散在桌上. 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出“牧羊人”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生怕有一颗发不了芽,与下文种橡子时的“轻轻地放”“仔细地盖”相照应,也为下文橡树长大成林作了铺垫.
(4)我抽着烟,想帮他挑. 但他说不用我帮忙.
不让我帮他挑选橡子,一是因为我是借宿的客人,是对我的关照,更主要的是怕我挑选的橡子不够好,担心种下后不能发芽生长.
(5)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 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运用动作描写,“轻轻地放”“仔细地盖”生动传神地写出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种树的认真,也蕴含着我对“牧羊人”的敬佩.
6.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这句话的含义.
“毁灭”指一战二战给人们和环境带来的灾难,“创造”指“牧羊人”植树使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含蓄地表明作者对战争的批判,对牧羊人植树深切地赞美之情.
7.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牧羊人的崇高品质,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第二部分(第2~20自然段):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突出了高原上的变化. 第三部分(第21自然段):高度评价牧羊人无私而善良的举动,抒发敬佩之情. 呼应开头.
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个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
2.叙事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极富感染力,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深情;结构严谨,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3.夹叙夹议,叙议结合,首段的议论起到了总领全文、点题的作用,并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结尾的议论既照应开头,又给主人公以高度评价,立意深远,使文章主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植树的牧羊人⎩⎪⎨⎪⎧⎭⎪⎬⎪⎫赞美牧羊人——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三见牧羊人⎩⎪⎨⎪⎧一见:选橡子、种橡树二见:高原上满是树木
三见:废墟充满生机与活力再赞牧羊人——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积极乐观
本文通过三次去高原所见到的不同景象,来赞美牧羊人心存美好、坚持不懈来改变贫弱的生存环境的品质. 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分析抒情或议论的部分以及对高原的景物描写,指导学生品析对牧羊人的描写,深入理解文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