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车组装实验报告doc

合集下载

轿车装载实验报告范文

轿车装载实验报告范文

轿车装载实验报告范文1. 引言轿车装载实验是为了研究轿车在不同载重情况下的性能表现和安全性能。

通过在不同负载条件下对轿车进行测试,可以评估轿车的悬挂、制动、加速等性能,并为轿车设计和改进提供参考。

本实验选择了一款轿车,在不同负载条件下进行测试,并记录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在实际使用中,轿车的负载情况对性能的影响。

2. 实验方法2.1 实验设备和样品本实验使用的轿车为品牌X的某型号轿车。

为了控制实验条件,保证实验的可重复性,我们选择了同一品牌和型号的两辆轿车进行实验。

2.2 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将车辆停放在平坦的实验场地上,保证测试环境的一致性。

然后,根据实验设计,以25%、50%、75%和100%的额定负载将货物均匀地分散地放置在车厢中。

在每种负载条件下,分别测试并记录以下数据:1. 加速性能:通过测量0到100公里/小时的加速时间来评估车辆的动力性能。

2. 制动性能:通过测量100到0公里/小时的制动距离来评估车辆的刹车性能。

3. 悬挂性能:通过记录车辆在不同负载条件下通过不同路面不平度时的悬挂位移来评估车辆的悬挂性能。

2.3 数据记录和处理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对相关数据进行记录。

在每个重复实验中,我们都在相同的测试路段进行测试,并根据多次测量数据取平均值。

根据实验目的和数据记录,我们将对实验数据进行以下处理:1. 加速性能:统计不同负载条件下的加速时间,并绘制负载条件与加速时间的折线图。

2. 制动性能:统计不同负载条件下的制动距离,并绘制负载条件与制动距离的柱状图。

3. 悬挂性能:记录不同负载条件下车辆在通过不同路面不平度时的悬挂位移,并绘制负载条件与悬挂位移的散点图。

3. 实验结果和讨论3.1 加速性能根据实验数据处理结果,如图1所示,负载条件对轿车的加速性能有一定的影响。

随着负载的增加,车辆的加速时间逐渐增加。

![加速性能图](加速性能图.png)*图1:负载条件与加速时间的关系*3.2 制动性能根据实验数据处理结果,如图2所示,负载条件对轿车的制动性能有一定的影响。

小车实验报告

小车实验报告

小车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以制作一个小车为目标,通过设计、搭建和测试的全过程,从而实现对小车行驶和转向的控制。

实验中使用了Arduino开发板、电机驱动模块、直流电机和蓝牙模块等组件。

通过编写程序控制小车的运动,成功实现了小车的远程控制和自主避障等功能。

实验结果表明,所搭建的小车可以根据预设的指令进行行驶、转向和避障,达到了设计的预期目标。

引言:小车是机器人学中的常见实验项目,它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机械结构设计、电子电路搭建以及编程控制等知识。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利用Arduino开发板和其他组件搭建一个小车,通过编写程序控制小车的运动,实现远程控制和自主避障等功能。

材料与方法:1. Arduino开发板2. 电机驱动模块3. 直流电机4. 蓝牙模块5. 超声波传感器6. 电池供电7. 连接线8. 电扇步骤:1. 搭建机械结构:将两个直流电机固定在小车底座上,并连接电机驱动模块。

2. 连接电路:将Arduino开发板与电机驱动模块、蓝牙模块和超声波传感器连接。

3. 编写程序:根据小车的功能需求,编写相应的程序,包括远程控制、自主避障等功能。

4. 调试测试:将小车与电脑或手机通过蓝牙连接,进行远程控制和测试避障功能的有效性。

5. 改进优化:根据实验结果逐步优化小车的性能和功能,提升其稳定性和灵活性。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一个小车,并实现了以下功能:1. 远程控制:通过手机蓝牙远程控制小车的行驶和转向,可以前进、后退、左转、右转等。

2. 自主避障:通过超声波传感器检测前方障碍物距离,当距离过近时,小车会自动停下或进行避障动作。

3. 其他功能:我们还添加了一台电扇,可以通过蓝牙控制小车上的电扇开关。

通过实验,我们对小车的成功搭建和功能实现感到满意。

然而,在实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电机驱动模块的选择和连接方式对小车的性能和可靠性有着重要影响;编写程序时需要考虑小车与外界环境的交互和响应机制;还需要对供电系统进行合理设计,以保证小车的工作稳定和持久。

金工实习小车实验报告

金工实习小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金工实习小车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金属加工的基本工艺流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具体实验内容包括:小车的设计、制作、调试和性能测试。

二、实验原理1. 小车设计原理本实验所设计的小车采用机械传动方式,通过电动机驱动车轮转动,实现小车的运动。

小车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小车底盘:由钢板或铝板制成,用于支撑整个小车。

(2)车轮:采用钢制或塑料材质,通过轴承与底盘连接。

(3)电动机:用于驱动车轮转动,实现小车的运动。

(4)传动装置:包括齿轮、皮带等,将电动机的动力传递到车轮。

(5)控制装置:包括开关、按钮等,用于控制小车的启停。

2. 传动装置原理传动装置是小车设计的关键部分,其原理如下:(1)电动机带动主动齿轮转动。

(2)主动齿轮通过齿轮啮合,带动从动齿轮转动。

(3)从动齿轮与车轮轴承连接,通过轴承带动车轮转动。

三、实验步骤1. 小车设计(1)根据实验要求,确定小车的尺寸、重量等参数。

(2)设计小车底盘、车轮、电动机、传动装置等部件的尺寸和形状。

(3)绘制小车部件的加工图纸。

2. 小车制作(1)根据加工图纸,选择合适的材料,如钢板、铝板、钢制齿轮等。

(2)利用锯、钻、磨等工具,加工小车部件。

(3)组装小车部件,确保各部件连接牢固。

3. 小车调试(1)检查小车各部件的安装情况,确保无松动。

(2)调整传动装置的啮合间隙,使齿轮啮合顺畅。

(3)测试小车的运行速度和稳定性,必要时进行调整。

4. 性能测试(1)测试小车的最大速度,记录数据。

(2)测试小车的爬坡能力,记录数据。

(3)测试小车的载重能力,记录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小车最大速度:5m/s(2)小车爬坡能力:30°(3)小车载重能力:0.5kg2. 实验分析(1)小车最大速度:实验中小车的最大速度达到5m/s,说明小车设计合理,传动装置传动效率较高。

自命题小车实验报告(3篇)

自命题小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自命题小车的基本原理和构造。

2. 掌握自命题小车的基本调试和操作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自命题小车的性能和稳定性。

4. 分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二、实验原理自命题小车是一种基于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等组成的智能小车。

它通过传感器采集周围环境信息,经控制器处理后,控制执行器进行相应的动作,实现小车的自主导航和避障等功能。

三、实验器材1. 自命题小车一套2. 编程软件(如Arduino IDE)3. 电源4. 传感器(如红外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等)5. 执行器(如电机、舵机等)四、实验步骤1. 组装自命题小车:按照说明书将各个部件组装成完整的小车。

2. 连接电源:将电源与小车的电池盒连接。

3. 编写程序:使用编程软件编写控制小车的程序,包括初始化、传感器读取、控制算法、执行器控制等部分。

4. 上传程序:将编写好的程序上传到小车的控制器中。

5. 调试程序:观察小车的运行状态,调整程序参数,确保小车能够正常运行。

6. 进行实验:将小车放置在实验场地,进行自主导航和避障实验。

7. 数据分析: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小车的性能和稳定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自主导航实验:实验过程中,小车能够按照预设的路径进行自主导航,完成基本任务。

2. 避障实验:实验过程中,小车能够通过传感器感知周围环境,及时调整方向,避免碰撞。

3. 数据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小车在自主导航过程中,路径跟踪精度较高,误差较小。

- 小车在避障过程中,能够及时响应,避免碰撞,稳定性较好。

- 通过调整程序参数,可以优化小车的性能,提高导航精度和避障能力。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自命题小车的基本原理和构造,掌握了基本调试和操作方法。

2. 实验结果表明,自命题小车具有较好的自主导航和避障能力,能够满足基本实验需求。

3.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程序调试困难、传感器信号不稳定等。

模型小车实验报告

模型小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模型小车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掌握模型小车编程和控制的基本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模型小车在不同场景下的性能和稳定性。

4. 提高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验原理模型小车是一种模拟真实车辆运行原理的实验装置,它主要由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控制系统和车身等部分组成。

本实验所使用的模型小车采用直流电机作为动力源,通过电池供电。

控制系统采用单片机进行编程,实现对小车速度、转向和停止等功能的控制。

三、实验器材1. 模型小车一辆2. 直流电机一台3. 电池组一组4. 单片机编程器一台5. 连接线若干6. 实验场地一块四、实验步骤1. 模型小车组装(1)将直流电机安装在车架上,并确保安装牢固。

(2)将电池组与单片机编程器连接,通过编程器对单片机进行编程。

(3)将单片机与直流电机连接,确保连接正确。

2. 编程(1)打开单片机编程器,选择相应的编程语言和单片机型号。

(2)编写程序,实现对小车速度、转向和停止等功能的控制。

(3)将编写好的程序下载到单片机中。

3. 实验测试(1)将模型小车放置在实验场地中央,确保场地平整、宽敞。

(2)启动模型小车,观察其运行状态,检查是否有异常现象。

(3)对模型小车进行以下测试:a. 速度测试:通过编程调整电机转速,观察小车在不同速度下的运行状态。

b. 转向测试:通过编程调整转向电机转速,观察小车在不同转向角度下的运行状态。

c. 停止测试:通过编程控制小车停止,观察小车是否能够迅速且平稳地停止。

4. 数据记录与分析(1)记录模型小车在不同速度、转向角度和停止状态下的运行时间、距离和稳定性等数据。

(2)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出影响模型小车性能和稳定性的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速度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电压下,模型小车能够达到预设的速度。

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电池电压的波动、电机转速的偏差等因素,会导致小车速度出现波动。

2. 转向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电压下,模型小车能够实现预设的转向角度。

设计制作小汽车实验报告

设计制作小汽车实验报告

设计制作小汽车实验报告1. 引言小汽车是现代交通工具中常见的一种,它具有灵活性高、便于操作和驾驶等优势。

为了更好地了解小汽车的结构和原理,我们进行了一次小汽车的设计制作实验。

本实验旨在帮助我们掌握小汽车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加深对机械与电子技术的理解。

2. 实验目的- 了解小汽车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 学习使用Arduino控制小汽车的运动。

3. 实验材料和方法3.1 实验材料- Arduino开发板- 电机驱动模块- 直流电机- 轮子- 电池组- 车身构建材料(如木板)3.2 实验方法3.2.1 搭建小汽车车身首先,我们使用车身构建材料(如木板)完成小汽车的车身组装。

车身主要包括支架、车轮安装和电路板固定。

3.2.2 连接电路接下来,我们将Arduino开发板、电机驱动模块、直流电机和电池组连接起来。

具体连接方式如下:1. 将Arduino开发板与电机驱动模块通过杜邦线连接,以实现对电机的控制。

2. 将直流电机通过电机驱动模块与电池组相连,以提供电机工作所需的电能。

3.2.3 编写控制程序通过Arduino开发板可以编写控制程序,从而实现对小汽车的运动控制。

例如,我们可以编写一个程序来控制小车前进、后退、左转和右转等动作。

3.2.4 测试与改进制作完成后,我们对小汽车进行测试,包括测试它的行驶速度、转弯半径等。

根据测试结果,我们可以对小汽车的结构和程序进行改进,提高其性能。

4.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一系列设计和制作,我们成功地制作出了一辆小汽车,并编写了控制程序。

在测试过程中,我们发现小汽车的速度较快,但转弯半径较大,需要一定的操作技巧来控制。

因此,我们对车轮进行了一些调整,以减小转弯半径并提高操控性。

5. 实验总结通过这次设计制作小汽车的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小汽车的结构和原理,并学习了如何使用Arduino控制小汽车的运动。

这不仅提升了我们对机械与电子技术的理解,还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磁力小车制作实验报告(3篇)

磁力小车制作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包括磁极的吸引和排斥作用。

2. 掌握磁力小车的基本制作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磁力在小车运动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磁力小车利用磁铁的吸引和排斥作用,使小车在轨道上运动。

当两块磁铁的同极相对时,它们会相互排斥;当异极相对时,它们会相互吸引。

通过控制磁铁的放置和轨道的布局,可以使小车在轨道上前进、后退或转弯。

三、实验材料1. 木条(用于制作小车框架)2. 磁铁(用于产生磁力)3. 胶棒(用于粘合材料)4. 塑钢窗滑轮(用于减小摩擦)5. 轨道(用于小车运动)四、实验步骤1. 制作小车框架:用胶棒将木条粘成一个长方形的方框。

2. 安装滑轮:在木框上粘上四个塑钢窗滑轮。

3. 安装磁铁:将一块磁铁粘到一个木条顶端,再将木条粘到小车框架上。

4. 制作第二个磁铁组件:将另一块磁铁的反面粘在另一个木条顶端,再将木条粘到小车框架上。

5. 组装小车:将两个磁铁组件分别放置在小车框架两侧,使磁铁的同极相对。

6. 制作轨道:将轨道固定在实验台上,确保轨道平滑。

7. 实验操作:将小车放置在轨道上,观察小车在磁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

五、实验数据与分析1. 实验数据:| 小车运动方向 | 小车运动距离 || :-----------: | :-----------: || 前进 | 5cm || 后退 | 3cm || 转弯 | 2cm |2. 分析:(1)小车在磁力作用下能够前进、后退和转弯,说明磁铁的吸引和排斥作用对小车运动有显著影响。

(2)小车前进的距离大于后退的距离,说明磁铁的同极排斥作用对小车运动有较大影响。

(3)小车转弯的距离较小,说明磁铁的吸引和排斥作用对小车转弯的影响较小。

六、实验结论1. 磁铁的吸引和排斥作用是磁力小车运动的关键因素。

2. 通过调整磁铁的放置和轨道的布局,可以控制小车的运动方向和距离。

3. 磁力小车实验有助于加深对磁铁性质和磁力作用的理解。

七、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了解了磁铁的基本性质和磁力在小车运动中的作用。

智能避障小车实验报告与总结.doc

智能避障小车实验报告与总结.doc

智能避障小车实验报告与总结.doc
"
一、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开发一款智能避障小车,能够在遇到障碍物的时候自动的
调整小车的行驶线路,从而实现自动避障的功能。

二、实验简介
本次实验是借助Arduino组装智能避障小车,小车拥有机械减速装置和两个安装在小
车前面的发射装置,用来发射超声波信号来检测障碍物,当安装在小车前面的发射装置检
测到障碍物的时候,小车会自动的重新调整走行线路,避免进入发射装置检测到的障碍物。

三、实验流程与原理
1. 硬件接线:
硬件从实验清单上将所需电子元件按照所需顺序连接上Arduino开发板,包括:
发射装置、接收装置、步进电机、电机驱动板和超声波传感器。

2. 编程:
编程采用Arduino IDE,将发射装置发射的超声波信号,接收装置接收的反射信号使用超声波模块采集,并且利用Arduino的程序控制电机驱动板,从而调节小车的行驶方向,最终实现自动避障的功能。

3. 运行实验:
将程序上传到Arduino板上,观察小车的避障功能,当小车行驶到障碍物的时候,小车会自动的重新调整方向,避免进入发射装置检测到的障碍物。

四、实验结果与总结
本次实验,通过无线式避障小车,能够在行驶过程中自动检测到障碍物并调整行驶方
向自动避障,且能排除许多可能发生的外界干扰,满足了自动避障的要求,从而达到了实
验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车组装实验报告篇一:智能小车实验报告北京邮电大学实习报告附1 实习总结为期两周的电子工艺实习,我过得十分忙碌和充实。

从茫然地走进实验室,到学习最基本的焊接,到组装小车,再到无数次地调试程序,最后获得全院比赛的二等奖,有很多的辛苦,但是有更多的收获。

焊接是电子工艺实习最基本的部分,也是我们小学期的第一课。

最开始是焊接基本的元件,包括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等,虽然看起来是很简单的工作,但总是掌握不好电烙铁和焊锡,于是焊点有大有小,还有一些虚焊和漏焊的点。

直到按照老师的要求一点一点把整块板子焊满,才逐渐掌握了标准、规范的焊接方法,最后烙铁往上一提很重要。

到后来焊连着的四十个点时,焊点已经比较整齐划一了。

对于焊接这种基本功来说,反复练习真的十分重要,这也考验了我们的耐心和细心。

焊接部分的小测试,是焊一个发光二级管交替亮的功能电路,老师要求正面用硬线布线,背面用软线连接。

由于一开始设计布线的时候,元件之间距离比较近,导致在背面焊接连线时必须把线剪得特别短,我们两个人一个扶着线,一个焊,位置十分不好把握,一不小心就会碰到旁边的焊点,又需要吸掉重焊,浪费了很多时间。

所以我们的工作进行得十分慢,到中午很晚才焊完。

虽然焊完后通电顺利地亮了,但以后再布线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背面连线的问题,把原件之间的距离排得大一些。

基本焊接技术后就正式进入小车的组装了。

小车的零件有很多都不认识,电路板也很复杂,刚拿到手里有些摸不着头脑,还好说明书上对焊接步骤有详细的说明。

在焊芯片和散热片的时候,我们把顺序搞反了,应该先焊散热片,再根据螺丝孔的位置焊芯片,才能把两个元件固定在一起。

但我们先焊了芯片,把散热片插在板子上后,发现两个孔怎么也对不上,可是芯片已经焊死了,即使用吸锡器也拆不下来。

最后我们只好在散热片上又钻了一个孔,才勉强把螺丝拧上去。

所以焊接的顺序是极其重要的,不光要考虑元件的高低,还要考虑元件之间的关系,才能少做无用功。

还好其他步骤我们没有再出问题,小车焊出来后把测试程序烧进去,也能够正常的跑。

进入程序编写阶段,我们两个人先一起在测试程序的基础上编写了一个逻辑,预想了小车在行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状况,主要使用了if??else if??else的多层嵌套。

这个逻辑我们梳理了好长时间,在纸上画了逻辑图,想办法把所有的情况都包含进去。

除了正常行进的程序,我们还添加了轮子卡住时的情况。

对于延时函数中的参数,我们先写了一个待定值,这要在以后的调试中不断调整。

当这个基本的程序写好后,我们把它烧进单片机试验了一下,结果是不出意料的磕磕碰碰。

于是,漫长的调试阶段开始了。

我相信对于每一组同学来说,调试都是最劳心劳力的工作。

因为前期的工作比较标准化,大家的工作内容有着高度一致性,可以互相帮助、讨论,但是调试阶段就是靠每个组自己的思考、观察和调整了。

因为每个车的焊接情况都有差别,大家各自编的程序也不一样,所以小车跑的时候出的问题也不一样。

我们的第一个任务是是小车顺利冲出班级内测的小跑道,然后还有全院比赛的大跑道等着我们。

在小跑的调试中,我们组的分工是:我负责观察每次测试时问题出在哪里,我的搭档负责根据我找出的问题调试。

我们调试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传感器的灵敏度,小车转弯的幅度,和转弯的优先级。

传感器的灵敏度直接决定了小车转弯的位置,如果传感器感应距离太近,小车就容易直接撞到障碍上;如果传感器感应距离太远,小车则会转弯太早,无法进入预定轨道。

小车转弯的幅度是靠延时函数的参数来控制的,参数较大,小车容易转过头撞在障碍上;参数较小,小车转的幅度不够也会撞在障碍上。

经过反复的测试,我们终于把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小车转弯的幅度调得比较合适,小车走迷宫的前几个弯道也很顺利,但是总卡在出口处。

经过不断地讨论和思考,我们发现是程序中的优先级问题,当前方和右方都无障碍时,我们编写的是“前进”,但根据迷宫的实际状况,应该“右转”才能顺利出去。

当我们修改了这个问题后,小车就能走出迷宫了,不过成功的几率并不是很高,中间还有许多的磕磕碰碰。

在小车与障碍的不断碰撞中,传感器与电路板的连接线会比较容易脱落,导致走迷宫的过程中小车会出现一些反常的行为,于是我决定把原本插在电路板上的连接线直接焊死在板子上。

但是三个10pin排针挨在一起,焊点都离得很近,焊的时候还是很困难的,还好在搭档的帮助下顺利的完成了。

此后传感器的稳定性就比较好了,不会再出现连接不好的问题。

当小车路线基本正确后,我们又不断调整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小车转弯的幅度,让小车在行走在道路的中央,转弯也更准确。

最后验收时我们走得十分顺利,一次都没有撞障碍,用了11秒多走出了迷宫。

小迷宫走成功后,我们开始向大迷宫进发。

这一个阶段我主要负责硬件的改装,我的搭档主要负责程序的调试。

刚开始我们观看了几组跑大迷宫的小车,速度都比我们快好多,于是我们决定再加电池。

之前我们的小车是四节电池供电,现在要加到六节(我们怕八节太多不好控制)。

这需要在小车上再加一个电池盒,还要把其中两节电池的位置用导线短路。

由于小车已经装得比较慢了,我最终把电池盒加在了小车底下的前方。

在用导线短路的时候,由于电池盒是塑料材质的,烙铁一碰到烧化,所以焊接时需要非常小心。

这样加上两节电池后,小车的前部变重了,跑的时候经常头点地,于是我又在尾部绑了两节废电池增加重量,这样小车跑起来平衡性就比较好了。

由于马力加大,小车冲得比原来快了,再加上大迷宫比小迷宫跑道宽,所以转弯的地方幅度全都有变化。

而(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小车组装实验报告)且根据大迷宫的实际情况,我们还需要改动一些之前预设情况,比如当前方和左方都无障碍时,优先左转;当左方和右方都无障碍时,优先右转。

这样又经过了多次测试和程序的改进,我们的小车才跑的比较顺畅了。

可是我们又发现,一旦小车侧面卡在障碍上,就很难再前进,于是我们决定在小车前方加一个导轮,这样就可以让小车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滑过去。

添加导轮需要把电路板裁开,用来连接导轮和小车。

电路板材质较硬,裁制、打孔都费了很大的劲,我左右两边分别裁了一块三角形的板子用来连接导轮和小车。

导轮是在瓶盖中间钻孔制成的。

第一次做出来的导轮没有超出车轮的宽度,位置也容易移动,所以在实际跑的过程中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

于是我每边又加了一块长方形的板子,这样把两个导轮之间的距离拉得更长一些。

每个节点我从原来的一根螺丝换成了两根螺丝固定,这样即使遇到碰撞也不会改变位置。

经过这样的改进后,导轮就比较完善了,能够在调整小车的方向上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对于其他小组的大动力车来讲,我们的小车主要求稳。

在比赛的前一天晚上,我们已经能大部分测试都走出迷宫了,并且成绩稳定在12到13秒。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小车从头到尾碰障碍比较少,很少卡住。

再跑迷宫能力已经比较好的的情况下,我给小车设计了外观。

由于我们的导轮做得很像触角,我们索性给小车起名为“金龟号”,取形似金龟子之意。

还给小车加上了绿色的外衣,更美观一些。

最后的全院比赛,我们发挥出了应有的水平,以12秒多的成绩获得了二等奖。

近两周的辛苦没有白费,终于得到了回报,我十分开心。

这次的小学期,和大二小学期时的理论课不同,需要我们自己动手,一点一点把一堆零件变成智能的迷宫小车。

纵使反复调试的过程中烦躁过,也迷茫过,纵使加班加点付出了很多的辛苦,但当反复看着小车最后成功跑出迷宫的视频,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我所为之高兴的,不是最后的奖项,也不是奖金,是我和我的搭档合作的劳动成果,是在这个小学期里动手能力的提高,是很多次失望时候终于成功的满足。

感谢电路中心给了我们这个平台,让我们靠自己的努力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小车就像我们自己的孩子,一点一点把它培养出来,看着它不断地成长,从跌跌撞撞到顺利跑出迷宫。

我想,我们都应该为自己的作品感到骄傲。

附2 程序代码#include#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define uint unsigned int#define t 100sbit IN1 =P1^0;sbit IN2=P1^1;sbit IN3=P1^4;sbit IN4=P1^5;sbit LED1=P2^6;sbit LED2=P2^7;sbit S1=P1^6;sbit recieve_left = P3^3;sbit recieve_right = P3^6;sbit recieve_front = P3^0;uint count = 0;篇二:小车实验报告11111实验报告(理工类)课程名称: 机器人创新实验课程代码: 6003199学院(直属系):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年级/专业/班:XX级机设(3)班学生姓名:熊炯赖新星罗超万小红学号:实验总成绩:任课教师: 李炜开课学院: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实验中心名称:机械工程基础实验中心一、成员分工:(5分)学号班级任务分配姓名万小红 33XX0XX级机设(3)班巡线小车原理分析及完成实验报告赖新星 33XX0XX级机设(3)班巡线小车组装与程序分析及完成实验报告熊炯33XX0 XX级机设(3)班巡线小车测试与程序编写及完成实验报告罗超33XX0XX级机设(3)班巡线小车程序导入与修正及完成实验报告二、设计方案:(整个系统工作原理和设计)(20分)1.电动小车寻迹原理巡线小车红巡线原理采用了红外线探测法,即利用红外线在不同颜色的物体表面具有不同的反射性质的特点,在小车行驶过程中不断地向地面发射红外光,当红外光遇到白色纸质地板时发生漫反射,反射光被装在小车上的接收管接收;如果遇到黑线则红外光被吸收,小车上的接收管接收不到红外光。

单片机就是否收到反射回来的红外光为依据来确定黑线的位置和小车的行走路线。

红外探测器探测距离有限,一般最大不应超过3cm。

2.首先明确设计要求:(1)自动寻迹小车从安全区域启动。

(2)小车按指定路线运行,自动区分直线轨道和弯路轨道,在指定弯路处拐弯,实现灵活前进、转弯、倒退、过桥等功能,在轨道上划出设定的地图。

(3)小车完成指定运行任务后,停止在终点位置上。

3.系统方案选择:根据设计要求,本系统主要由控制器模块、电源模块、寻迹传感器模块、直流电机及其驱动模块、电压比较模块等模块构成。

4.小车主体设计:经过反复考虑论证和参考其他资料及老师的模型,我们制定了左右两边分别用一个电机驱动的方案。

即左边和右边的轮子分别用一个转速和力矩基本完全相同的直流减速电机进行驱动。

当小车需要直线前进时,两个电动机同时正转,实现直线前进。

当小车左边传感器检测到黑线时即需要左转时,此时左轮反转,右轮正转,实现一个差速,达到向左转向的目的。

当小车右边传感器检测到黑线时,即小车需要右转,即右边车轮反转,左边车轮正转,达到向右转向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