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车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智能车实验报告

智能车实验报告

智能车实验报告一.设计目标:小车能自己识别道路,自主导航跑过指定道路。

二.总体方案设计:自动循迹智能汽车系统结构框图单片机控制器主板电源结构框图2.1道路识别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交变电流会在周围产生交变的电磁场。

2.2原理流程图2.3信号滤波过程由于系统中存在噪声或干扰,进行算法滤波抑制和防止干扰是一项重要措施。

可以选择“加权递推平均滤波法”。

2.4赛道检测方式赛道路径几何特点:由直线和圆弧组成。

2.5赛道路径检测内容:确定路径中心位置。

确定路径方向。

确定路径曲率。

需要在赛道垂直方向上3-5点便可确定道路参数。

2.6赛道路径检测方法最简单的方法:查表法根据检测到的电压值,算出左右差值,每一个范围内的值,对应一个舵机转角。

缺点:速度快时,动态响应性不太好PD控制方法:根据检测到的电压值,算出左右差值∆U1,并记录上次检测的左右差值∆U0,PWM∆-VAL∆=P+∆DU1)21(*U_U*特点:P和D的参数调整合适会使转向比较平稳。

需要队员根据自己车的参数调整舵机及电机驱动利用占空比的变化,改变舵机的位置。

方波脉冲信号的周期为20ms,当方波脉冲宽度改变时,舵机转轴的角度发生变化,角度变化与脉冲宽度的变化成正比电路连接好后,用一个逻辑输出的信号来控制马达。

高电平(逻辑1)让继电器导通,马达转动;低电平(逻辑0)让继电器断开,马达停止。

在电路相同的情况下,把马达的“极性”反过来接,可以控制马达的反转,断开继电器就能控制停止。

想要同时控制正反向的话,就需要更多的电路——最简单的就是H桥电路。

H桥电路的“H”的意思是它实际电路在电路图上是一个字母H的样式。

马达速度。

如果在其中一种状态下,频繁的切换开关状态,马达的转速就不再是匀速,而是变化的了,相应的扭矩也会改变。

通常反应出来的是马达速度的变化。

电机驱动板2.7电机速度控制一、低速恒速控制二、根据赛道状态进行变速控制分段控制将赛道分为直道,小半径弯道,大半径弯道,丢失路线。

智能小车活动报告

智能小车活动报告

智能小车活动报告活动简介本次智能小车活动是由XX学校电子科技协会举办的,旨在通过实践项目深入理解智能控制原理和编程思想。

活动中,参与者将组队完成一辆智能小车的设计、搭建和编程,并进行实地测试和展示。

活动时间和地点活动时间:2022年6月10日至6月15日活动地点:XX学校电子实验室活动内容1.第一天:介绍智能小车项目的背景和目标,讲解小车的零部件和连接方式。

参与者分组并进行认识和分工。

2.第二天:小车组装和调试。

参与者按照给定的零部件和组装图,完成小车的搭建。

在搭建过程中,了解小车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工作原理。

3.第三天:小车电路连接和传感器添加。

参与者将电路板连接到小车主体,并添加红外线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等,以实现小车的避障功能。

4.第四天:小车编程。

参与者学习Arduino编程,使用C语言编写小车的控制程序,并完成小车基本功能的编程。

5.第五天:小车功能优化。

参与者通过更改程序和添加新的功能,进一步优化小车的性能,例如增加循迹功能、遥控功能等。

6.第六天:小车测试和展示。

参与者将完成的小车进行测试,检验各个功能的实际效果,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活动成果通过本次智能小车活动,参与者不仅学习了智能控制原理和编程思想,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通过亲自参与到项目中,深入理解了电子电路的连接和传感器的使用,掌握了Arduino编程的基本技能,并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

同时,活动还提高了参与者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活动总结通过本次活动,我们看到了参与者们的努力和成长。

他们在小组合作中充分发挥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通过相互协作克服了许多技术难题。

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激发了参与者对电子科技的兴趣,也为他们的个人发展和职业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参考。

展望未来希望未来能继续举办类似的智能小车活动,为更多学生提供机会,以实践的方式学习和探索。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进一步推动学生对电子科技的热情,还可以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电子科技人才。

智能寻迹小车实验报告

智能寻迹小车实验报告

智能寻迹小车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设计一个智能寻迹小车,能够依据环境中的黑线自主行驶,并避开障碍物。

实验材料:
1. Arduino开发板
2. 电机驱动模块
3. 智能车底盘
4. 红外传感器
5. 电源线
6. 杜邦线
7. 电池
实验步骤:
1. 按照智能车底盘的说明书将车底盘组装起来。

2. 将Arduino开发板安装在车底盘上,并与电机驱动模块连接。

3. 连接红外传感器到Arduino开发板上,以便检测黑线。

4. 配置代码,使小车能够依据红外传感器检测到的黑线自主行驶。

可以使用PID控制算法来控制小车的速度和方向。

5. 测试小车的寻迹功能,可以在地面上绘制黑线,观察小车是否能够准确地跟随黑线行驶。

6. 根据需要,可以添加避障功能。

可以使用超声波传感器或红外避障传感器来检测障碍物,并调整小车的行驶路线。

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可以发现小车能够依据红外传感器检测到的黑线自主行驶,并能够避开障碍物。

小车的寻迹功能和避障功能能够实现预期的效果。

实验总结:
本次实验成功设计并实现了智能寻迹小车。

通过使用Arduino 开发板、电机驱动模块和红外传感器等材料,配合合适的代码配置,小车能够准确地跟随黑线行驶,并能够避开障碍物。

该实验展示了智能小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智能车提供了基础。

智能小车控制实验报告

智能小车控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和搭建一个智能小车系统,学习并掌握智能小车的基本控制原理、硬件选型、编程方法以及调试技巧。

通过实验,加深对单片机、传感器、电机驱动等模块的理解,并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智能小车控制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 单片机控制单元:作为系统的核心,负责接收传感器信息、处理数据、控制电机运动等。

2. 传感器模块:用于感知周围环境,如红外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

3. 电机驱动模块:将单片机的控制信号转换为电机驱动信号,控制电机运动。

4. 电源模块:为系统提供稳定的电源。

实验中,我们选用STM32微控制器作为控制单元,使用红外传感器作为障碍物检测传感器,电机驱动模块采用L298N芯片,电机选用直流电机。

三、实验器材1. STM32F103C8T6最小系统板2. 红外传感器3. L298N电机驱动模块4. 直流电机5. 电源模块6. 连接线、电阻、电容等7. 编程器、调试器四、实验步骤1. 硬件搭建:- 将红外传感器连接到STM32的GPIO引脚上。

- 将L298N电机驱动模块连接到STM32的PWM引脚上。

- 将直流电机连接到L298N的电机输出端。

- 连接电源模块,为系统供电。

2. 编程:- 使用Keil MDK软件编写STM32控制程序。

- 编写红外传感器读取程序,检测障碍物。

- 编写电机驱动程序,控制电机运动。

- 编写主程序,实现小车避障、巡线等功能。

3. 调试:- 使用调试器下载程序到STM32。

- 观察程序运行情况,检查传感器数据、电机运动等。

- 调整参数,优化程序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避障功能:实验中,红外传感器能够准确检测到障碍物,系统根据检测到的障碍物距离和方向,控制小车进行避障。

2. 巡线功能:实验中,小车能够沿着设定的轨迹进行巡线,红外传感器检测到黑线时,小车保持匀速前进;检测到白线时,小车进行减速或停止。

3. 控制性能:实验中,小车在避障和巡线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控制性能,能够稳定地行驶。

智能运输小车实验报告

智能运输小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智能运输小车的组成及工作原理;2. 掌握智能运输小车的编程与调试方法;3. 熟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在智能运输小车中的应用;4.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二、实验原理智能运输小车是一种集传感器、微控制器、电机驱动等模块于一体的智能设备,具有自动避障、循迹、遥控等功能。

本实验以智能运输小车为研究对象,通过传感器采集环境信息,利用微控制器进行运算处理,驱动电机实现运动,实现小车的智能运输。

1. 传感器:本实验采用红外传感器、编码器等传感器,用于检测小车周围环境、速度、方向等信息。

2. 微控制器:本实验采用STC89C51单片机作为核心控制单元,负责处理传感器信息、控制电机驱动模块等。

3. 电机驱动模块:本实验采用L298N电机驱动模块,用于驱动小车电机,实现小车的运动。

4. 电机:本实验采用直流减速电机,用于驱动小车行驶。

三、实验步骤1. 硬件连接:将红外传感器、编码器、电机驱动模块、电机等硬件连接到单片机。

2. 编程:编写智能运输小车程序,实现以下功能:(1)传感器数据采集:采集红外传感器和编码器的数据;(2)数据运算:根据传感器数据,计算小车行驶速度、方向等参数;(3)电机驱动:根据运算结果,控制电机驱动模块,实现小车行驶;(4)避障:当检测到前方有障碍物时,小车自动减速或停止;(5)循迹:小车在行驶过程中,根据红外传感器采集的信号,保持行驶在指定轨迹上;(6)遥控:通过红外遥控器控制小车的前进、后退、转向等动作。

3. 调试:将编写好的程序下载到单片机中,进行实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调整程序参数,确保小车运行稳定。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经过调试,小车可以实现以下功能:(1)自动避障:当检测到前方有障碍物时,小车自动减速或停止;(2)循迹:小车在行驶过程中,根据红外传感器采集的信号,保持行驶在指定轨迹上;(3)遥控:通过红外遥控器控制小车的前进、后退、转向等动作。

智能车竞赛实验报告

智能车竞赛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车竞赛已成为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设计、搭建和调试智能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和实际操作能力。

实验以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为背景,旨在让学生了解智能车的结构、原理和控制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能力。

二、实验目的1. 理解智能车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2. 掌握智能车控制系统的搭建和调试方法;3. 学习智能车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算法的应用;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实验内容1. 智能车基本结构设计本次实验所使用的智能车采用C型车模平台,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1)车体:采用铝合金材料,轻便且坚固;(2)控制器:选用恩智浦半导体公司的MIMXRT1064芯片作为控制核心;(3)传感器:包括摄像头、编码器、陀螺仪、红外测距模块等;(4)执行器:包括电机驱动器和舵机;(5)电源:采用锂电池供电。

2. 智能车控制系统搭建(1)硬件搭建:根据设计图纸,将各个模块连接到控制器上,包括摄像头、编码器、陀螺仪、红外测距模块、电机驱动器和舵机等;(2)软件搭建:编写程序,实现传感器信号采集、数据处理、电机和舵机控制等功能。

3. 智能车控制算法设计(1)摄像头图像处理:采用图像处理算法对摄像头采集到的赛道图像进行处理,提取赛道信息;(2)速度控制:根据编码器采集到的电机转速,通过PID控制算法调整电机转速,实现速度控制;(3)方向控制:根据陀螺仪采集到的车辆姿态角速度,结合赛道信息,通过PID控制算法调整舵机角度,实现方向控制;(4)出赛道保护:利用红外测距模块检测车辆与赛道边缘的距离,当距离过小时,通过电机驱动器控制电机停止,保护车模。

4. 实验调试与优化(1)参数调整:通过调整PID参数,使车辆在赛道上稳定行驶;(2)算法优化:针对实际问题,对算法进行优化,提高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和速度;(3)硬件测试:对各个模块进行测试,确保硬件系统正常运行。

智能小车实验报告心得(3篇)

智能小车实验报告心得(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典型应用,智能小车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平台。

在本次智能小车实验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感受到了动手实践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以下是我对本次实验的心得体会。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设计、搭建和调试智能小车,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1. 传感器原理及在智能小车中的应用;2. 单片机编程及接口技术;3. 电机驱动及控制;4. PID控制算法在智能小车中的应用。

三、实验过程1. 设计阶段在设计阶段,我们首先对智能小车的功能进行了详细规划,包括自动避障、巡线、遥控等功能。

然后,根据功能需求,选择了合适的传感器、单片机、电机驱动器等硬件设备。

2. 搭建阶段在搭建阶段,我们按照设计图纸,将各个模块连接起来。

在连接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电路板布局不合理、连接线过多等。

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我们逐步解决了这些问题。

3. 编程阶段编程阶段是本次实验的核心环节。

我们采用C语言对单片机进行编程,实现了小车的基本功能。

在编程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挑战,如传感器数据处理、电机控制算法等。

通过查阅资料、反复调试,我们最终完成了编程任务。

4. 调试阶段调试阶段是检验实验成果的关键环节。

在调试过程中,我们对小车的各项功能进行了测试,包括避障、巡线、遥控等。

在测试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避障效果不稳定、巡线精度不高、遥控距离有限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再次查阅资料、调整程序,逐步优化了小车的性能。

四、心得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次实验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还通过实际操作,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2. 团队合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了团队合作精神。

在遇到问题时,我们互相帮助、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最终完成了实验任务。

智能车竞赛实验报告

智能车竞赛实验报告

智能车竞赛实验报告1. 引言智能车竞赛是一项涵盖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性竞赛,通过设计与实现自主行驶的智能车辆,以提高动态环境感知和决策能力为目标。

本实验旨在通过参与智能车竞赛,探索智能车技术在自主驾驶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2. 实验目的- 了解智能车竞赛的规则与要求- 学习自主驾驶相关知识及其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 实践智能车构建与编程技能- 提升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3. 实验过程3.1 系统设计与构建首先,我们小组进行了系统设计与构建。

根据竞赛规则,我们确定了智能车的主要功能,包括环境感知、路径规划与决策、执行控制等。

基于这些功能,我们确定了所需的硬件设备和传感器,并进行了组装。

3.2 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我们使用了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和陀螺仪等多种传感器,对车辆周围环境进行感知。

通过编程,我们实现了传感器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并进行了校正和滤波操作,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3.3 算法开发与优化路径规划与决策是实现智能车自主行驶的核心。

我们结合了深度学习和机器视觉等技术,开发了一套算法,并逐步进行了优化。

通过在不同场景下的实验与测试,我们不断调整参数和算法,提高智能车的决策准确性和反应速度。

3.4 系统集成与调试经过前期的工作,我们完成了智能车的硬件组装和软件开发。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系统的集成和调试。

我们设计了一套全面的测试方案,并对不同任务情景进行全面测试,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和bug。

3.5 竞赛准备与参赛在完成系统调试后,我们进行了竞赛前的准备工作。

我们对竞赛规则进行了全面了解,通过模拟测试对车辆进行了训练和优化。

最终,我们参加了智能车竞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4. 实验结果与分析我们的智能车在竞赛中表现出色,成功完成了多项任务。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了系统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在优势方面,我们的路径规划和决策算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鲁棒性;在不足方面,我们的车辆在部分场景下的感知能力有待提高。

5. 总结与展望本实验通过参与智能车竞赛,我们深入学习了自主驾驶相关知识和技术,提升了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大学创新性开放实验报告题目基于光电传感器的自动寻迹小车学号:姓名:专业:指导教师:目录光电感应智能车................................................................................................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硬件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硬件框图 (3)1、电源模块 (4)2、寻迹模块 (4)3、驱动模块 (5)4、测速模块 (6)二、软件系统 (7)(一)主程序流程图 (7)1、电机驱动 (8)2、舵机驱动 (10)参考文献 (13)光电感应自动寻迹智能车【摘要】如果把自动寻迹小车成比例的扩大数倍,就成为真正有意义上的智能车,可以运用于军事、民用领域,对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通过光电传感器来寻找轨迹,以所编写的程序为软件支持,通过单片机计算生成相应的控制参数,驱动电机来使小车按照轨迹运动。

其中小车在直线行驶过程控制参数保持不变,匀速行驶,而在小车要转弯之前则要先减速以防止小车过弯时冲出赛道,弯道过去之后在加速行驶以减少行驶时间。

【关键词】红外传感器;PID控制;自动寻迹一、硬件系统(一)智能小车的整体结构图智能车通过单片机来接受和发出参数状态信号,电源模块是给智能车各个模块提供电压以使模块可以正常运作,寻迹模块则是包含着参数输送给单片机的作用,驱动模块是小车动起来的根源,测速模块是为了控制车速以使智能车平稳的沿着车道运行。

1、电源模块在“飞思卡尔”比赛中,比赛方提供的是智能车竞赛统一配发的标准车模用7.2V 供电,但是在单片机系统、路径识别的光电传感器、光电码编码器等均需要5V电源,直流电机可以使用7.2V 蓄电池直接供电,我们采用的电源有串联型线性稳压电源(LM2940、7805等)和开关型稳压电源(LM2596)两大类。

对于单片机,选用LM2940-5单独对其进行供电;而其它模块则需要通过较大的电流,利用LM2940-5和LM2596-5对控制系统和执行部分开供电,可以有效地防止各器件之间发生干扰,以及电流不足的问题,使得系统能够稳定地工作。

电源电路图:2、寻迹模块寻迹模块是智能车系统的关键模块之一,所寻找的路径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竞赛的结果,我们采用的是光电传感器来寻找路径,光电传感器具有电路简单、信号处理速度快等特点。

因为在赛道中由黑色轨迹线和大面积的白色区域组成,则会使发光二极管发射的光线强度不同,从而使接受到的光线强度不同,以此来指示小车前进。

红外传感器电路图:3、驱动模块电机驱动电路可以用MOS管搭建H桥驱动电路。

采用MOS管构成的H桥电路,控制直流电机紧急制动。

用单片机控制MOS管使之工作在占空比可调的开关状态,精确调整电动机转速。

这种电路由于MOS管工作在饱和截止状态,而且还可以选择内阻很小的MOS管,所以效率可以非常高,并且H桥电路可以快速实现转速和方向控制。

MOS管开关速度高,所以非常适合采用PWM调制技术。

所以我们选择了用MOS管搭建H桥驱动电路。

电机正转电路:电机驱动电路:4、测速模块在比赛中常用霍尔传感器来测速。

如图1所示,在半导体薄片两端通以控制电流I,并在薄片的垂直方向施加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则在垂直于电流和磁场的方向上,将产生电势差为UH的霍尔电压,它们之间的关系为U=k,d为薄片厚度,k为霍尔系数,通过对一定时间内脉冲信号数量的捕捉可以计算出车轮的速度。

霍尔传感器的电路图:二、软件系统系统主程序流程图开始系统初始化定时器开始寻迹模块工作驱动电机工作舵机工作定时中断否速度采样1、电机驱动因为智能车在赛道上的路径不是一条直线,它是存在弯道的,所以让小车以个加速度均匀的行驶是难以实现的,在此,我们采用在弯道里速度慢一些以保证稳定性,在直道上速度快一些以减少整体行驶时间。

在软件上的计算方法采用PID控制。

PID控制器简单易懂,使用中不需精确的系统模型是我们选择的原因。

算法:u(t)=kp[e(t)+1/TI∫e(t)dt+TD*de(t)/dt]在实验中为提高精确度,选择积分分离PID算法,即当速度误差较大时选择PD控制,可避免大的超调,又使系统有较快的相应,当速度误差较小时选择PID控制,可保证控制精度。

u(k)=kpe(k)+bT i∑e(j)+T d*[e(k)-e(k-1)] b=1或0e(k)是当前给定速度和测量速度的偏差,e(k-1)是上次的偏差。

PID控制程序:#include <stdlib.h>#include "global_varible.h"void PID_Math(void){signed long ee1; //偏差一阶//signed long ee2; //偏差二阶signed long d_out; //积分输出if(!Flag_PID_T_OK)return;Flag_PID_T_OK=0;Temp_Set=3700; //温度控制设定值37.00度PID_e0 = Temp_Set-Temp_Now; //本次偏差ee1 = PID_e0-PID_e1; //计算一阶偏差//ee2 = PID_e0-2*PID_e1+PID_e2; //计算二阶偏差if(ee1 > 500) //一阶偏差的限制范围ee1 = 500;if(ee1 < -500)ee1 = -500;PID_e_SUM += PID_e0; //偏差之和if(PID_e_SUM > 200) //积分最多累计的温差PID_e_SUM = 200;if(PID_e_SUM < -200)PID_e_SUM = -200;PID_Out = PID_kp*PID_e0+PID_kd*ee1; //计算PID比例和微分输出if(abs(PID_e0) < 200) //如果温度相差小于1.5度则计入PID 积分输出{if(abs(PID_e0) > 100) //如果温度相差大于1度时积分累计限制{if(PID_e_SUM > 100)PID_e_SUM = 100;if(PID_e_SUM < -100)PID_e_SUM = -100;}d_out = PID_ki*PID_e_SUM; //积分输出if(PID_e0 < -5) //当前温度高于设定温度0.5度时积分累计限制{if(PID_e_SUM > 150)PID_e_SUM = 150;if(PID_e_SUM > 0) //当前温度高于设定温度0.5度时削弱积分正输出d_out >>= 1;}PID_Out += d_out; //PID比例,积分和微分输出}elsePID_e_SUM=0;PID_Out/=100; //恢复被PID_Out系数放大的倍数if(PID_Out > 200)PID_Out=200;if(PID_Out<0)PID_Out=0;if(PID_e0 > 300) //当前温度比设定温度低3度则全速加热PID_Out=200;if(PID_e0 < -20) //当前温度高于设定温度0.2度则关闭加热PID_Out=0;Hot_T_Run=PID_Out; //加热时间控制输出PID_e2 = PID_e1; //保存上次偏差PID_e1 = PID_e0; //保存当前偏差1、舵机驱动原理:控制电路板接受来自信号线的控制信号,控制电机转动,电机带动一系列齿轮组,减速后传动至输出舵盘。

舵机的输出轴和位置反馈电位计是相连的,舵盘转动的同时,带动位置反馈电位计,电位计将输出一个电压信号到控制电路板,进行反馈,然后控制电路板根据所在位置决定电机的转动方向和速度,从而达到目标停止。

即由pwm波产生模块计算相应的pwm波占空比,产生pwm波,驱动舵机,改变舵机前轮转角意识智能车转弯。

程序:#include <reg51.h>#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define uint unsigned intuinta,b,c,d; /*a、b为舵机1、2的脉冲宽度/* /*c、d为中间变量/* sbit p12=P1^2;sbit p13=p1^3;sbit p37=P3^7;/*输出管脚void timer0(void) interrupt 1 using 1{p12=!p12; /*输出取反*/c=20000-c; /*20000 /*一个周期时间20msTH0=-(c/256);TL0=-(c%256); /*重新定义初值if(c>=500&&c<=2500)c=a;else c="20000-a"; /*判断宽度是否在正常范围内void timer1(void) interrupt 3 using 1{p13=!p13; d=20000-d;TH1=-(d/256);TL1=-(d%256);if(d>=500&&d<=2500)d=b;else d="20000-b"; }void main(void){TMOD=0x11; /*设初值p12=1;p13=1;a=1500;b=1500; /*舵机90度的位置c=a;d=b;TH0=-(a/256);TL0=-(a%256);TH1=-(b/256); TL1=-(b%256); /*设定定时器初始计数值EA=1;ET0=1; TR0=1;EX0=1;EX1=1;ET1=1; TR1=1;PX0=0;PX1=0;PT1=1;PT0=1; /*设定中断优先级在程序中只要改变a,a从500变化到2500,就可以让舵机从0变化到180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