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学PublicFinance

合集下载

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
所谓公共财政,指的是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或类型。
定义实质
定义实质
公共财政图册(12张)公共财政(Public Finance)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 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它 主要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失效”缺陷。 公共财政的历史使命,在于它支持、促进着市场经济 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有市场经济体制,必有公共财政,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交替推动,共同前进。只有真 正推行公共财政,才能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共财政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一种比较普 遍的财政模式。“公共财政”的真正要义:并不在于新古典主流经济学所表明的“市场失效”这一经济逻辑起因, 而在于其预算法治和民主财政的“政治实质”内涵。应该说,法治性、民主性在我国公共财政理论中早已得到重 视,但实际在对“公共财政”和“公共利益”的公共性理解上存在不足。
公共财政图片(1)公共财政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并弥补市场失效的的国家财政。(张馨:《公共财 政论纲》,北京経济科学出版社,1999.5) ,或者说是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财政,它属于公共经济,这是其核心 内容。“公共财政实质是市场经济财政。”(安体富:《论我国公共财政的构建》载《财政研究》1999年第6 期)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财政原理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财政是不同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就是要使市场机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重新 组合一般都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的,政府只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才介入。因此,市场机制客观上决定了政府 及财政的职能范围。在这种全新的经济体制下,财政就其实质来说,实际上是一种“公共财政” 。

《人大财政学》

《人大财政学》

16
第三节 公共财政问题的规范分析工具
一、公共财政与福利经济学
大量的公共财政问题需要评估政府行为的福利结果:
政府的基础教育投资行为 政府的农村税费改革方案 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 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 ……………………. ……………………. …………………….
福利经济学分析框架 (基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
政府的微观经济职能,但也涉及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 政府的税收和支出,但也涉及政府在许多微观领域中的 作用。
3
二、公共财政视角中的政府
● 政府应该在经济领域承担何种角色?
政府有机论( 政府有机论(Organic view )–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而政府则是有机体的心脏,社会目标由政府设定,社会利 益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 --计划经济设计者的世界观。 政府机械论( 政府机械论( Mechanistic view )–政府是个人为了更好 地实现其个人目标而人为设置的机构,个人,而不是集团, 处于社会的中心位置。 --现代公共财政学的意识论
MRTaf = MRS

Adam af
= MRS
Eve af
MCa Adam Eve = MRS af = MRS af MC f
如果不满足上述条件,则必然存在帕累托改进。
25
三、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定理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假设所有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完全竞争者,即整个经济是完全竞争经济, 则市场竞争将使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 经济学含义: 竞争性经济会自动以最有效率方式配置资源,无需政府干预。 自由企业制度是有效率的。 讨论: 市场实现了帕累托效率并不意味着市场实现了社会公正。 如,埃奇沃斯盒状图的左上角和右上角都是帕累托有效率的,但商品 分配却极端不公正。 社会既需要效率,也需要公平。

《Public Finance》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Public Finance》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Public Finance》(双语)课程教学大纲(2003年制订,2006年修订)课程编号:110110中文名:公共财政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前置课:西方经济学、财政学、大学英语后置课:学分:3学分课时:51课时主讲教师:任巧玲、郭晔、毛翠英等选定教材:Harvey S. Rosen: Public Finance, New York: McGraw-Hill, 2002(节选).课程概述:本课程为财政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本大纲适用于财政学本科专业。

当前,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正在进一步地发展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了解和有效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财政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状况十分必要。

而在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相应课程,正体现出与这一现实要求的协调一致。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财政学的定义及其主要思想;公共品的定义及其提供等问题;外部性的本质及其影响和对策;公共选择的各种机制的讨论与评估;赤字融资及其相关问题等。

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西方财政学体系中的基本理论观点,也可以了解到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财政运行的一般情况;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具体现实条件中思考运用所学到的相应观点和知识;同时,使学生掌握财政学方面术语的英语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本课程作为一门双语教学课程,使用的是英文教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讲解采用中英文结合方式,英语使用程度需要参考学生的整体接受程度。

为强化相关理论知识及其实践运用,本课程根据教学内容进程及其侧重点设置了讨论课时段。

同时,本课程大量借助多媒体手段使讲解更加清楚。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Chapter 1 Introduction课时分配:3课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财政学的内涵及其主要功能,并以此为基础把握两种主要的财政思想。

本章重点为财政学的基本涵义。

教学内容:1.1Introduction of Public FinancePublic finance, also known as public sector economics or public economics, focuses on the taxing and spending activities of government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distribution of income.1.2 Public Finance and Ideology1. Organic view of governmentSociety is conceived of as a natural organism.Each individual is a part of this organism,and the government can be thought of as its heart. The individual has significance only as part of the community,and the good of the individual is defined with respect to the good of the whole. Thus,the community is stressed above the individual.2. Mechanistic view of governmentGovernment is not an organic part of society. Rather, it is a contrivance created by individuals to better achieve their individual goals.The individual rather than the group is at center stage.思考题:1. How is public finance defined?2. What are the ideological views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tate?Chapter 2 Public Goods课时分配:12课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公共品的界定和内涵,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公共品的有效提供及其生产方面的基本观点。

公共财政学.ppt

公共财政学.ppt
理、投票悖论等最新成果进一步扩展了该理论。
(3)公共经济学 公共产品理论问世后,人们逐渐摆脱将政府财政分配置于经济活动之外的
观点,开始将全部经济活动视为“公”、“私”两个部门,在此思想指导 下,
1965约翰森《公共经济学》出版,此后类似著作相继出现。
第二章 公共部门的必要性与财政职能
• 本章主要内容:1、竞争市场的效率 2、市场失效及其表现 3、公共部门必要性及公共财政职能
第二节 公共财政学的产生与发展
• 公共财政学的产生
1、亚当·斯密:《国富论》第五篇“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系
统研究了财政问题,为财政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 奠定了基础。
2、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3、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
4、巴斯特布尔:《公共财政学》,1892年出版,由此财政
(1)公共产品理论 19世纪80年代于奥地利和意大利出现;1920 庇古《福利经济学》中探讨 了外部性问题;20世纪50年代萨谬尔森有关公共产品理论的论文发表; 1959穆斯格雷夫《公共财政理论》;1960布坎南《财政理论与政治经济 学》,公共产品理论成为公共财政学理论分析的基石。
(2)公共选择理论 瑞典经济学家威克塞尔最早提出,20世纪40年代美英学术界发表相关论 文 ,穆斯格雷夫《公共财政理论》已有涉及,1966年布坎南《民主程序中 的公共财政学》第11章以“公共选择”命名 ,此后公共选择理论进一步发 展,单峰偏好、中间投票人、利益集团、政党和选民行为、阿罗不可能定
(3)1947年阿霖和布朗里合著的《公共财政经济学》将宏观经济分析和财政政 策纳入其中,此后,二者成为越来越多的财政学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 时人们开始研究财政政策对就业、经济稳定的重要作用。
公共财政学的发展

公共财政学PublicFinance

公共财政学PublicFinance
Public Finance
CER
• (一)非排他性
• 所谓非排他性,指的是一旦产品被提供出 来,不可能排除任何人对它的同等消费。 • (二)非竞争性
• 所谓非竞争性指的是,一旦产品被提供, 增加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任何消费 者的收益;也不会增加社会成本,其新增 消费者使用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Public Finance
CER Public Finance
• 二、公共品的分类 • (一)纯公共品和混合公共品
排他性 特征 有 有 竞争性 无 俱乐部产品
高速公路,有线电视
无 公共资源
空气、渔业
私人产品
纯 公共品
国防、警察
CER
• 纯公共品指的是严格满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两个条件的产品。
CER Public Finance
以下哪些是纯公共物品?
国防 公共安全 教育 科学技术 文化体育与传媒 社会保障和就业 外交 城乡社区事务 农林水事务 交通运输 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 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 金融监管等事务 节能环保 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 住房保障 商业服务业等事务
CER
• 公共物品与混合物品以及私人物品之间的 转化。中国改革开放前后,教育、医疗, 住房等物品的供给模式。
• 非竞争:
非竞争-排他:边际收益为正,边际成本为零。消费不足,电 影的例子。
Public Finance
第二节 纯公共品供给的均衡分析
CER Public Finance
• 一、庇古模型 • 庇古模型假定:每个人都从公共品的消费中受 益(获得效用),但效用是递减的;同时,个 人为了享受公共品,必须缴纳税收;纳税会给 纳税人(即公共产品的消费者)带来负效用。 庇古把税收产生的负效用,定义为放弃私人产 品消费的机会成本。 • 他认为,公共品应该持续提供到最后一元钱所 得到的正边际社会效用(公共品的边际收益) 等于为最后一元公共品而纳税的负边际效用 (纳税的边际成本)相等时。

公共财政学PublicFinance

公共财政学PublicFinance
2019/1/30 3
Security Investment
财 经• 学 院
二、证券市场的产生

股份公司的产生与发展也对证券市场提出了两方面的要 求:一是建立股票的发行市场,推销各公司发行的股票,筹集 创办企业的资本;二是需要建立股票的转让市场,增强股票的 流动性。 • 三、证券市场的发展 • 世界上最早的证券交易所是1613年(一说是:1680年)设立 的荷兰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在中国大陆,最早的证券交易 所是1905年外商组织的上海众业公所,以及1918年设立的北京 证券交易所。 • 当今证券市场的发展呈现以下特征:第一,证券品种多 样化,筹资技术日新月异。第二,证券交易的现代化与信息化 。第三,证券市场的国际化。
2019/1/30 8


Security Investment
财 经 学 院
• (2)增发的条件 • (1)前一次公开发行的股份已募足,且募集资金的使用与 其招股说明书所述用途相符,资金使用效益良好;
• (2)距前一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时间在1年以上
• (3)公司在最近3年内连续盈利,并可向股东支付股利; • (4)公司在最近3年内财务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 • (5)公司预期利润率可达同期银行存款利率。
5
• 第二节 股票发行市场
财 经 学 院 •
证券发行市场又称“初级市场”或“一级市场”,是指各发行 主体及中介机构发售各种证券所形成的市场,一般是无形的。股票发 行市场是指发生股票从规划到销售的全过程,是资金需求者直接获得 资金的市场。
新公司的成立,老公司的增资或举债,都要通过发行市场,都要 借助于发生、销售股票来筹集资金,从而创造新的实际资产和金融资 产,增加社会总资本和生产能力,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就是初 级市场的作用。 股票发行市场的特点:一是无固定场所,可以在投资银行、信托 投资公司和证券公司等处发生,也可以在市场上公开出售新股票;二 是没有统一的发生时间,由股票发行者自行决定何时发行。

公共财政概要与财政学理论

公共财政概要与财政学理论

澳大利亚 奥地利 加拿大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爱尔兰 日本 新西兰 挪威 瑞典 瑞士 英国 美国 比利时 荷兰 西班牙 总平均 中国
1870 18.3 10.5
12.6 10.0 13.7
8.8
5.9 5.7 16.5 9.4 7.3 9.1 9.1
10.7
表 政府总支出占 GDP 的比重(1870-1996)(%)
1913
1920
1937
1960
1980
1990
16.5
19.3
14.8
21.2
34.1
34.9
17.0
14.7
20.6
35.7
48.1
38.6
16.7
25.0
28.6
38.8
46.0
17.0
27.6
29.0
34.6
46.1
49.8
14.8
25.0
34.1
32.4
47.9
45.1
17.1
30.1
31.1
公共财政概 要和财政学
二、政府的作用
2、机械论 • 政府不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相反,它是个人
为了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而人为创立的东西。 • 最小政府。使社会成员免遭人身侵犯。 • 政府干预。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
公共财政概 要和财政学
“机械论”举例 • 美国政治家Henry Clay(1829): “政府是一个信托机构,
而政府官员则是受托人;信托机构和受托人都是为了 人民的利益而设立的。
• 哲学家Thomas Hobbes (1651),政府必须独家行使 强制权力,否则将出现无政府状态。
• Adam Smith (1776)《国富论》,政府应保护‘社会免 遭其他独立社会的暴力和侵犯’,“尽可能使社会的每 一个成员免受社会中的其他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欺侮和 压迫”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1. 财政学(Public finance):研究政府在收入、支出和债务方面
的决策和行为的学科,旨在研究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公共利益
和经济效率。

2.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来影响经
济活动和实现经济目标的政策。

它可以用来刺激经济增长、控制通胀、调整收入分配等。

3. 税收(Taxation):政府从个人、企业等组织收取的强制性付款,用于满足公共需求和提供公共服务。

4. 支出(Government expenditure):政府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
行的资源支出,包括社会福利、公共设施建设、教育、国防等领域。

5. 财政赤字(Fiscal deficit):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支出超过收入
的情况,需要通过借贷或其他方式来弥补,导致财政状况不稳定。

6. 财政稳定(Fiscal stability):指在一定时期内,政府的收入和
支出能够保持平衡,避免财政赤字或财政盈余过大,以确保经济的
稳定发展。

7. 经济效率(Economic efficiency):指资源的分配和利用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实现最佳的资源配置和产出。

8. 税基(Tax base):指税收征收的对象,如个人收入、企业利润、消费商品等,对于税收的确定和征收起着重要的作用。

9.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指无法排除非付费人员使用和使用一个人不会减少其他人可用性的物品和服务,如国防、公共道路等。

10. 纳税者弹性(Taxpayer elasticity):指纳税人对税收变化的敏感程度,即纳税人对税收压力的变化作出的回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章 财政政策
本章主要讲授内容
财政政策的基本概念 财政政策的传导与宏观经济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 204656
学习目标
◆了解财政政策的含义和财政政策理论的发展和演变 ◆掌握财政政策的类型和手段 ◆掌握借助宏观经济分析工具分析财政政策作用机理
和效力 ◆理解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调
第一节 财政政策的基本概念
二、财政政策目标
• 经济增长 • 充分就业
• (1)自愿性失业 • (2)磨擦性失业 • (3)结构性失业 • (4)季节性失业 • (5)周期性失业
• 物价稳定 • 国际收支平衡
第一节 财政政策的基本概念
三、财政政策的类型
• (一)按照财政收支总量对比的态势:扩张性、紧缩性和均衡性 • (二)按照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不同: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
• 政府预算工具
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传导与宏观经济
• 一、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
• 含义:财政政策工具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各种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 通过某种作用机制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作用整体,以最终 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过程。
• (一)三部门条件下的财政政策传导机制
• 财政政策的手段→收入分配的变化→社会总需求的改变→实现财政政 策的目标
节宏观经济的必要性和不同的“松”、“紧”搭配
第一节 财政政策的基本概念
一、财政政策的内涵
• (一)含义 – 广义: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经济和社会目的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 活动、处理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和措施的总称。表现为各级 立法机构和政府机关制定的有关财政的各种法律、法规。 – 狭义:政府为了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均衡,对财政收 支对比关系进行调整的准则和措施的总称。表现为政府依据财政 收支与社会总供求的内在联系,通过调整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来 调节经济总量,以实现社会供求总量平衡和结构协调这一政府宏 观调控的目标。
• (二) 三大宏观模型下财政政策传导
• 收入-支出模型下的财政政策传导 • IS-LM模型下的财政政策传导 •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下的财政政策传导
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传导与宏观经济
• 二、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
• (一)原理
• 乘数效应:政府执行相应的财政政策手段会导致国民收入 出现数倍于政策手段数量的变化。
择的财政政策 自动稳定器:
现有的财政收支能够自动调节社会总供求关系,稳定经济增长,熨平经 济波动、恢复供求平衡。
1.所得税的自动稳定作用 2.转移支付的自动稳定作用
第一节 财政政策的基本概念
四、财政政策的工具
• 财政支出类政策工具 – 购买性支出 – 转移性支出政策工具
• 财政收入类政策工具 – 税收 – 公债
第一节 财政政策的基本概念
• (二)发展 • 重商与重农主义时期的财政政策理论
– 重商主义者非常注重国家利用财政政策以增进经济福 利,并借助财政政策干预对外贸易的出口和生产加以 保护和奖励,而对进口则应采取保护主义的措施加以 限制。
– 重农主义提倡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预,主张实行单 一税的财政政策(只征收单一、直接的地租税,反对 向租地农场主征税,认为其收入用来补偿劳动力,征 税破坏生产),积极发展资本主义农业(农业是唯一的 生产部门,且只有资本主义大农业才提供纯产品)。
△AD0 △AD1 △AD2
△Y0 △Y1 △Y2
△Cn
△ADn
△Yn
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传导与宏观经济
(二)财政政策乘数
• 政府购买乘数
Y
1
KG
G 1c(1t)
• 政府税收乘数
Y
c
KT
T 1c(1t)
•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KTR
Y T
c 1c(1t)
• 平衡预算乘数
Y G c T(1 c ) G 1 c (1 t) 1 c (1 t) 1 c (1 t)
LM
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传导与宏观经济
不 同 曲 线 斜 率 下 的 挤 出 效 应
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一、货币政策概述 • (一)货币政策的含义 • (二)货币政策的目标 • (三)货币政策工具
– “三大法宝”:再贴现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 财政政策乘数是用来研究财政收支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具体包括税收乘数、财政支出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 乘数效应的原因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是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传导与宏观经济
过程 初始 第一轮 第二轮
… 第n轮
乘数效应的形成
私人消费的变化 总需求的变化 国民收入的变化
△C1 △C2
第一节 财政政策的基本概念
• 古典时期的财政政策理论
– 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自动调节资源的配置与促进资源的 合理利用,主张自由竞争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 中的职能被限定为“守夜人”的角色。
• 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理论
– 认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应以需求管理为主,通过扩大政府支出规模 、扩张政府需求的方法来弥补私人有效需求的不足,促使总需求与 总供给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实现均衡。在财政政策方面,就是要采 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减税来刺激消费和投资的增加,增加政府购 买和公共投资以弥补私人需求的不足,通过发行公债应对政府财政 赤字,以此来解决有效需求的不足的问题。
第一节 财政政策的基本概念
• 后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理论 – 新古典综合派提出了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在经济萧条 时期,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繁荣时期则实行 紧缩性财政政策。而两个时期的财政盈亏相互补偿。 – 货币主义理论,松紧搭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 此同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微观化越来越受到重 视。 – 供给学派的以减税为主的财政政策主张也得到了许多 国家政府的响应。
KB
Y 1c G 1c(1t)
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传导与宏观经济
三、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r
IS1
r2 r1
IS2 LM
E3
E1 E2
Y
Y1
Y3
Y2
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传导与斜率, 以及乘数的大小。
• 具体来说,LM曲线的斜率越小,即LM曲线越平 坦,利率提高的越小,收入增加得越多,也就是 挤出效应越小;相反,LM曲线的斜率越大,即 LM曲线越陡峭,利率提高的越大,收入增加得越 少,也就是挤出效应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