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扇子的历史沿革和制作工艺
扇子的起源与发展

扇子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扇子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工艺品,它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扇子的起源、扇子的发展、扇子的种类和扇子的文化意义四个方面来详细阐述扇子的起源与发展。
一、扇子的起源1.1 扇子的起源时间扇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文明社会,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摆布。
最早的扇子是由叶子、兽皮或者鸟羽制成的。
1.2 扇子的起源地区扇子起源于东方文明,特别是中国和日本。
中国的扇子制作技术在古代非常发达,成为了世界上最早的扇子制作中心。
1.3 扇子的起源目的扇子最初是作为一种工具使用的,用来驱赶蚊虫或者降低炎热天气的温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扇子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艺术品,被广泛用于各种社交场合。
二、扇子的发展2.1 扇子的材料演变最初的扇子主要使用天然材料制作,如竹子、木头和鸟羽。
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扇子的材料逐渐多样化,包括骨头、象牙、玉石、丝绸等。
2.2 扇子的制作工艺扇子的制作工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最早的扇子是手工制作的,后来浮现了机械制作的扇子。
现代技术的进步使得扇子的制作更加精细和复杂。
2.3 扇子的设计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扇子的设计风格也发生了变化。
早期的扇子设计主要以传统的花鸟图案为主,后来逐渐浮现了各种各样的创新设计,包括抽象主义、现代主义等。
三、扇子的种类3.1 折扇折扇是最常见的扇子类型之一,它可以折叠起来,方便携带和收纳。
折扇的制作工艺多样,包括竹扇、木扇、纸扇等。
3.2 团扇团扇是一种圆形的扇子,通常由纸或者绸缎制成。
它往往被用于庆祝活动或者礼仪场合,具有一定的装饰性。
3.3 山水扇山水扇是中国传统的扇子种类之一,以山水画作为主题,表现出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魅力。
山水扇往往被用作礼品或者收藏品。
四、扇子的文化意义4.1 扇子的象征意义扇子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扇子象征着吉祥、幸福和夸姣的愿望。
在日本,扇子被视为一种传统的礼物,代表着友谊和尊重。
扇子的起源与发展

扇子的起源与发展扇子是一种古老而重要的文化艺术品,它在世界各地被广泛使用和欣赏。
本文将详细介绍扇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从古代到现代,从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中探索扇子的演变和多样性。
一、扇子的起源扇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最早的扇子是由鸟羽、兽毛或植物叶片制成的。
这些原始的扇子主要用于驱赶蚊虫和降温,同时也在宗教仪式和舞蹈表演中扮演重要角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扇子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装饰品和礼品。
在古代中国,扇子被视为高雅的文化象征,它们常常被用作贵族和官员的身份标志。
扇子的制作工艺也逐渐提高,出现了更多材质和设计的选择。
二、扇子的发展1. 中国扇子的发展中国是扇子的发源地和主要生产国之一。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扇子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发展。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扇子风格和特点。
唐代是中国扇子发展的高峰时期,扇子制作达到了巅峰水平。
唐朝的扇子以绘画技法和精美的装饰品闻名。
宋代扇子则更注重扇面的纹饰和刻画,以及扇柄的雕刻工艺。
明清时期,扇子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出现了更多的创新和变化。
2. 日本扇子的发展日本是另一个扇子制作和使用的重要国家。
日本的扇子制作技术受到中国的影响,但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日本的扇子通常以竹子为骨架,上面覆盖着绢或纸。
它们的设计简洁而优雅,常常与日本传统艺术和文化相结合。
日本的扇子种类繁多,包括舞扇、团扇、折扇等。
每种扇子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意义。
3. 西方扇子的发展在欧洲,扇子的使用和制作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开始,扇子就成为了贵族和上层社会的时尚配饰。
在文艺复兴时期,扇子在欧洲达到了巅峰时刻。
它们的制作工艺变得更加复杂和精细,常常使用贵重材料如象牙、贝壳和珍珠。
扇子的设计也更加多样化,包括绘画、雕刻和刺绣等技法。
三、扇子的现代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扇子的使用逐渐从贵族和上层社会扩展到更广泛的群体。
现代扇子不仅用于降温和通风,也成为时尚和艺术的表达方式。
中国扇子文化的三千多年历史

中国扇子文化的三千多年历史扇子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的扇子文化。
扇子,在我国有非常古老的历史。
出于招风取凉、驱赶虫蚊、掸拂灰尘、引火加热种种需要,人们发明了扇子。
一、远古时代中国扇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日炎炎夏季,随手猎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用以障日引风,故扇子有障日之称,这便是扇子的初源。
从考古资料方面推测,扇子的应用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出现之后,如古籍中提到过“舜作五明扇'。
但有关图像和实物的发现却较晚。
目前所见较早的扇子形象是东周、战国铜器上刻画的两件长柄大扇,以及江陵天星观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残件。
从使用方面看,由奴隶仆从执掌,为主人障风蔽日,象征权威的成分多于实际应用。
二、战国晚期到两汉这个时期,一种半规型“便面”成为扇子的主流。
其中以江陵马山楚墓出土、朱黑两色漆篾编成的最为精美。
便面一律用细竹篾制成,上至帝王神仙,下及奴仆烤肉,灶户熬盐,无例外地都使用它。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麈尾”、“塵尾扇'、“羽扇”及“比翼扇”相继出现。
/ 手持麈尾扇的阮籍(魏国诗人) /“羽扇”前期本由鸟类半翅制成,后来用八羽、十羽并列,且加了长木柄。
“塵”是领队的大鹿,魏晋以来尚清谈,手执塵尾有“领袖群伦”含义。
塵尾扇传由梁简文帝萧纲创始,近于塵尾的简化,固定式样似在纨扇上加鹿尾毛两小撮。
/ 阎立本绘《历代帝王图》吴主孙权手上的塵尾扇 /“比翼扇” 又出于塵尾扇,上端改成鸟羽,为帝子天神、仙真玉女天下凡翅膀的象征。
三、西汉时期合欢扇对称'合欢扇'(又称宫扇、纨扇、团扇),其形尚圆,合欢扇特点是面素白色以扇柄为中轴,左右对称似圆月,纨扇以竹木为架,面成圆形或椭圆形,用薄丝绢糊成。
当时以中原一带所制纨扇最为考究,有'齐纨楚竹'之说,即指用山东绢和湖南竹制作扇面的纨扇。
汉时十分流行这种纨扇,并赋诗颂之,如班婕的扇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扇子的起源与发展

扇子的起源与发展扇子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文化艺术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扇子的起源、发展和不同地区的特色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扇子的起源扇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最早的扇子是用来驱赶蚊虫的简单工具。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扇子。
最早的扇子是由动物的骨骼或树叶等天然材料制作而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纸、竹、木、骨、玉等材料制作扇子,扇子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用品。
二、扇子的发展1. 中国古代扇子的发展中国古代扇子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扇子主要是由骨骼制成。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扇子开始使用竹子和木头制作,形状也逐渐多样化。
到了唐代,扇子的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出现了很多精美的扇子。
宋代时,扇子成为一种重要的礼仪用品,制作工艺更加精湛,扇面上的绘画和文字也更加精美。
明清时期,扇子的种类更加繁多,不仅有宫廷扇、文人扇,还有民间流行的白扇、黑扇等。
2. 日本扇子的发展日本的扇子制作技艺源自中国,但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日本的扇子通常采用竹子和和纸制作,形状简约而雅致。
日本扇子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常常搭配上精美的绘画和文字,体现了日本人对自然和美的追求。
日本的扇子种类繁多,有舞扇、茶道扇、武士扇等,每一种扇子都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和传统。
3. 其他地区的扇子发展除了中国和日本,扇子在其他地区也有着独特的发展。
例如,韩国的扇子制作工艺独特,采用竹子和纸制作,常常搭配上韩国传统绘画和文字。
印度的扇子则以手工绘制的花纹和图案闻名,色彩鲜艳,富有异域风情。
西方国家的扇子则多以装饰性为主,常常用于宴会和社交场合。
三、扇子的文化内涵扇子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是一种富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品。
扇子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赋予了多种象征意义。
例如,扇子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常常用于祈福和庆祝活动。
扇子也是文人雅士的重要象征,常常被用于诗词创作和书法练习。
扇子的起源与发展

扇子的起源与发展扇子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工艺品,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文化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详细介绍扇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一、扇子的起源扇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国,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摆布。
最早的扇子是由鸟羽、兽毛等制成的,用来驱赶蚊虫和降温。
后来,人们开始使用竹子、木材等材料制作扇骨,使扇子更加轻便和坚固。
二、扇子的发展1. 古代扇子在古代,扇子成为了贵族和文人的象征。
扇子被用于扇凉、遮挡阳光、点缀服饰等多种用途。
唐代是扇子发展的鼎盛时期,各种类型的扇子开始浮现,如纸扇、蒲扇、屏扇等。
2. 宫廷扇子在中国古代的宫廷中,扇子是一种重要的礼仪用品。
宫廷扇子通常由贵重材料制成,如象牙、玉石等,并装饰有精美的图案和刻字。
宫廷扇子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成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瑰宝。
3. 民间扇子除了宫廷扇子,中国的民间也有各种各样的扇子。
例如,著名的“蜀山扇”是四川地区的特色扇子,它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此外,江南地区的“扇画”也是一种将绘画与扇子结合的艺术形式,将扇子作为画布,绘制各种图案和山水。
4. 扇子的传入和发展扇子的制作技术和文化传入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并在当地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日本的扇子制作工艺非常精细,特殊是京扇和和扇,成为了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韩国的扇子则以其独特的形状和装饰而著称。
5. 现代扇子随着科技的进步,扇子的制作材料和技术也得到了改进。
现代扇子不仅可以折叠,便于携带,还可以通过电池或者太阳能驱动,实现自动摇动,使人们更加方便地享受凉爽。
总结:扇子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工艺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最早的鸟羽和兽毛制成的简单扇子,到后来的竹子、木材等材料制成的扇骨,再到宫廷扇子和民间扇子的浮现,扇子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和艺术的象征。
扇子的制作技术和文化也传入了其他东亚国家,并在当地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扇子的材料和技术也得到了改进,使人们更加方便地使用扇子。
扇子的起源与发展

扇子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扇子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常见的工艺品,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浮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它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还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本文将从扇子的起源、扇子的发展、扇子的种类、扇子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以及扇子在现代的应用等五个大点进行阐述。
正文内容:一、扇子的起源1.1 扇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
1.2 最早的扇子是由动物骨骼和羽毛制成的。
二、扇子的发展2.1 扇子的制作材料逐渐丰富,从骨骼和羽毛发展到竹子、纸张、丝绸等。
2.2 扇子的制作工艺不断改进,浮现了绘画扇、绣花扇、刻字扇等多种形式。
2.3 扇子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的降温工具,发展到礼仪、艺术、战争等多个领域。
三、扇子的种类3.1 根据材料的不同,扇子可分为竹扇、纸扇、丝扇等。
3.2 根据形状的不同,扇子可分为折扇、团扇、圆扇等。
3.3 根据用途的不同,扇子可分为舞扇、宫扇、工艺扇等。
四、扇子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4.1 中国文化中,扇子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礼仪工具,常用于宴会、婚礼等场合。
4.2 日本文化中,扇子是传统艺能中不可或者缺的道具,如日本舞踊、茶道等。
4.3 西方文化中,扇子则被赋予了浪漫的意义,常用于表达爱情和优雅。
五、扇子在现代的应用5.1 扇子在现代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不仅仅是一种降温工具,还被广泛应用于室内装饰、艺术品收藏等领域。
5.2 扇子的设计也变得更加多样化,浮现了电动扇、折叠扇等新型扇子。
5.3 扇子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也成为旅游记念品和礼品市场的热门产品。
总结:扇子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常见的工艺品,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最早由动物骨骼和羽毛制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扇子的发展逐渐丰富,制作材料和工艺不断改进。
扇子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根据材料、形状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多个分类。
在不同文化中,扇子具有不同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在现代,扇子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不仅仅是一种降温工具,还广泛用于室内装饰和艺术品收藏等领域。
扇子的起源与发展

扇子的起源与发展扇子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工艺品和实用工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还是艺术表演、礼仪仪式和传统节日等场合的重要道具。
本文将详细介绍扇子的起源与发展,从扇子的起源、材料、制作工艺、风格特点以及在不同文化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扇子的起源扇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最早的扇子是由动物的尾巴或羽毛制成的。
在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中,扇子被广泛使用,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工艺品。
中国的扇子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扇子是用竹子或骨头制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扇子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被视为身份地位和品味的象征。
二、扇子的材料扇子的制作材料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竹、木、纸、丝绸、羽毛、骨头、象牙、玛瑙等。
其中,竹扇是最常见的一种,因其质轻、坚韧而受到广泛喜爱。
木扇则常用于雕刻和绘画,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纸扇则以其廉价和便携性而备受欢迎。
丝绸扇子则常用于高雅的礼仪场合,其细腻的质感和华丽的图案给人一种高贵的感觉。
三、扇子的制作工艺扇子的制作工艺因材料和风格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设计、选材、切割、打磨、上色、装饰和组装。
首先,设计师需要根据扇子的用途和风格确定设计方案,并选择合适的材料。
然后,工匠们会根据设计图纸将材料切割成合适的形状,并进行打磨,以保证扇子的光滑度和质感。
接下来,根据需要,工匠们会对扇子进行上色和装饰,如绘画、雕刻、刺绣等。
最后,将各个部分组装在一起,完成扇子的制作。
四、扇子的风格特点扇子的风格特点因地域、文化和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中国的扇子主要有折扇、团扇、开扇等多种类型。
其中,折扇是最常见的一种,它可以方便地收纳在口袋或手袋中,便于携带。
团扇是一种传统的礼仪用品,通常用于婚礼、寿宴等场合。
开扇则以其精美的雕刻和绘画而闻名,常被视为艺术品收藏。
除了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也有各自独特的扇子风格。
扇子的起源与发展

扇子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扇子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工艺品,自古以来就在世界各地被广泛使用。
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生活用品,更是一种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传统手工艺品。
本文将从扇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入手,探讨扇子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过程。
一、扇子的起源1.1 古代扇子的起源古代扇子最早起源于中国,据史书记载,最早的扇子可以追溯到商代,当时扇子主要是用来驱赶蚊虫。
1.2 扇子的传播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扇子逐渐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成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手工艺品。
1.3 扇子在欧洲的传入扇子在16世纪传入欧洲,成为当时欧洲贵族们爱慕的时尚配饰,同时也引起了欧洲扇子制作工艺的兴旺。
二、扇子的发展2.1 扇子的材质和工艺古代扇子主要以竹、木、纸等材料制作,随着时代的发展,扇子的制作工艺也日益精湛,浮现了丝绸、玉石、象牙等高档材料的扇子。
2.2 扇子的类型和用途扇子的类型多种多样,有折扇、团扇、圆扇等不同款式,用途也逐渐扩展到礼仪、表演、艺术等多个领域。
2.3 扇子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扇子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比如在中国文化中,扇子象征着仁者爱人;在日本文化中,扇子代表着优雅和礼仪。
三、扇子的艺术价值3.1 扇面的绘画艺术扇子的扇面往往绘有各种图案和文字,具有极高的绘画艺术价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风貌。
3.2 扇骨的雕刻工艺扇骨是扇子的支撑结构,其雕刻工艺也是扇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份,往往雕刻有各种花鸟虫鱼等图案,展现了匠人的精湛技艺。
3.3 扇子的传统工艺扇子的制作工艺源远流长,传统的扇子制作工艺至今仍在一些地方得以传承,成为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
四、扇子的现代应用4.1 扇子在生活中的应用现代人们在夏天使用扇子遮阳降温,同时扇子也成为了一种时尚配饰,展现个人品味和风格。
4.2 扇子在表演艺术中的应用扇子在舞蹈、戏曲等表演艺术中被广泛应用,成为表演者展现韵味和技艺的重要道具。
4.3 扇子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扇子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品,也成为了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艺术交流和互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扇——浅述扇子的历史沿革和制作工艺“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
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
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
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
麈(zhǔ)尾斑非疋(pǐ),蒲葵陋不同。
何人称相对,清瘦白须翁。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一首《白羽扇》将扇子的神韵描绘得淋漓尽致,抒发出了自己如扇子般素洁高雅的情怀。
扇子为引风纳凉、遮日蔽尘之物,汉代曾名之为“障翳”。
其历史悠久,根源可上溯至三皇五帝时期;文化底蕴丰富,古往今来以扇为题、传情达意的诗词书画作品举不胜举;分支品种繁多,光越扇就分纸折扇、草编团扇、绢扇、挂扇四大类;制作工艺复杂,集造型、雕刻、镶嵌、装裱、上漆、铲贴、手绘、刺绣等多种工艺于一体。
扇子作为中华民间艺术一颗璀璨的明珠,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增添了绚烂多姿的一页,也在源远流长的人类历史上写下了重要的篇章。
本片将简述以中国传统扇子为背景的历史故事,侧重介绍扇子的制作工艺和收藏方法。
扇子简史据传说黄帝时代已有“五明扇”,如考古确凿,扇之历史约有5000年以上了。
在公元300年前后,中国就有关于扇子的记载。
目前所见最早实物扇为春秋战国的扇子,系1982年3月出土于湖北沙洋县十里铺镇马山砖厂一号战国墓之竹扇。
其扇形如古代之单边门扇,有如今之菜刀形。
该扇距今已逾2000年以上,制作之精良,工艺之完美,已令人叹服,可见所传黄帝时代既有扇制,并非捕风捉影。
古代皇帝用长柄大扇显示他们尊贵的地位。
纨(wán)扇的扇面是用丝绸做的,它的出现晚于羽毛扇,流行于汉唐。
在唐代流传下来的图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手拿纨扇的古代美女。
羽扇和纨扇都不能折合,使用并不方便,故汉代名之为“障翳”。
汉代之扇形多为门扇形,但亦有纸扇出现。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曾为位于绍兴城东北的蕺山脚下的老媪书六角扇。
王羲之为我国古代书圣,他的字在当时就为人所重,字值千金,许多人以能得到王字为莫大荣耀,所以传出了很多翰墨如宝的趣闻韵事,其中一则即为“题扇赠老姥”。
《晋书.王羲之传》本传载:“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
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
姥初有愠色。
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姥如其言,人竟买之。
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将笔抛进笔飞弄,人躲进躲婆弄。
扇子有了大书法家王羲之的题词,不一会便销售一空。
以后就把这座桥名之为“题扇桥”。
这便是绍兴“题扇桥”与“躲婆弄”两处名胜之来历。
可见,其时扇形已多。
从汉代《怨歌行》中“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诗句来看,其时不仅有门扇形扇,且已出现团扇(纸扇)。
团扇之兴,或在南北朝之际,而盛于隋唐时代。
此可从大量古代壁画、绢画、出土文物及诗文记载上证之。
大约在北宋(960-1127 )时期有了折扇,但并不流行。
到了明代(1368-1644 )才开始大量使用。
而今世多见之折扇,则系从宋初由日本和朝鲜(高丽)传入,而盛行于明代。
于是,元、明、清折扇扇艺蔚成风气,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
或书或画,集欣赏与实用于一体,渐成传统文化之奇珍异宝,为世人所重。
扇画之盛,首推两宋。
宋代尚文息武,故画学灿烂。
今日可见之宋代扇画多为团扇,水墨丹青,雅韵欲流,山水、人物、花鸟俱臻佳境。
至明清,扇画几至泛滥,名流庸手争相为之,目不暇接矣。
逮至民国,以迄今日,人们于扇上书画仍热爱不减,或缘于其形制之玲珑而易收藏,或因乎其工艺精美而可把玩,至若名家书画之扇,则尤受宝爱珍藏。
言之有趣,后世为文人雅士所喜爱之折扇,原称为撒扇,其流入之初,曾被认为是下贱之物。
甚至在明代永乐年前,“惟妓女用撒扇”。
是永乐皇帝朱棣垂青于折扇,赏赐众臣,始获推广的。
看来,雅俗嬗变,个中有许多消息让人寒碜。
自明代中晚期后,折叠扇已风靡一时,大有取代团扇之势矣。
折扇的扇骨多为竹制,也有用红木、檀香木或象牙等珍贵材料制作的。
折扇不仅实用而且是一种艺术品。
扇骨上可以刻书画,供人欣赏。
.若为名家制作,更为珍贵。
扇面上往往有画,我国的古代图画中,扇面画占有一定的地位。
名扇面也常有书法家的笔墨,常常是一个画家作画,一个诗人作诗,书画并重。
扇之形制概不外柄扇与折扇二类,其质地则竹、羽、纸、罗、绢、蒲、象牙等皆有。
若以今日眼光视之,又不妨分为工艺扇与书画扇二类。
工艺扇美在工艺,书画扇贵在书画,虽同为欣赏,但所欣赏之内容不同。
若扇骨工艺与书画艺术双美并臻,堪称完璧。
自民国以来,名流显要,文人墨客,士农工商,任何阶层均有嗜扇艺者,扇艺几乎已成中国人实用与欣赏之日常物。
在艺术界,虽然仍大量沿用传统工艺所制之成扇作书作画,然而更多的是采用其形式而不再用成扇作书画,直接在裁成团扇或折扇形式之宣纸上作书画,日渐成为风气,可见,利用扇面形式创作和欣赏书画艺术,已是普遍之事实。
如此,则艺术之欣赏功能已跃然而上,而其实用功能则日渐退居其次矣。
扇面书画,历代佳构如林,从两宋团扇以至明清折扇,从马远以至齐白石,工笔写意、白描泼彩、丹青水墨、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莫不荟萃于盈尺之扇面上,予人以美的享受。
其赏心悦目处,又岂限于形制之细小乎?扇面作品,主要是采用团扇和折扇这两种传统表现样式,手法多样,风格不一。
在我国舞台上,扇子也是不可缺少的。
传统戏剧使用扇子的节目很多,起到增添艺术表现力的作用。
现代舞蹈也有利用扇子的,如大家熟悉的扇子舞、花鼓舞等。
还有用扇子作为强身健体的器械,如深受中老年喜爱的“太极功夫扇”等等。
扇子还是一种很好的礼物。
在城市里一般都有专卖扇子的商店。
在那里有价格非常便宜的纸扇,也有价钱昂贵的工艺扇。
纸扇是夏天人们出门旅行的必需品。
工艺扇可以作为礼物赠送给朋友。
所以不仅春夏季节进出扇店的人很多,就是到了秋冬季节也仍然有不少人在购买扇子,作为送礼的精品。
扇子的种类多,用途广。
从古到今,既继承传统又不断开发。
现在,苏州的檀香扇、杭州的绢扇、绍兴的黑纸扇,湖州的羽毛扇等更因其质优形美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看来,古老的扇子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发展而走出人们的生活。
扇骨探源明代盛行金面扇,清代崇尚素色和夹纱的扇面。
折扇平时是折叠起来的。
一般人看扇子肯定先看扇骨,扇骨的优劣是第一影像。
任何一把上佳的扇子,扇骨占了很大的分量。
据一些文物行的老人们回忆,一些有身份的人,一扇在手,出怀入袖是身份的道具,而且这些人落座之后,常常要互相交换折扇欣赏品评。
倘若扇骨出奇,扇面出自名人之手,便会得到恭维称道。
所以,那时的一些文人墨客乃至官宦决不敢轻易使用劣扇,免得被人瞧不起。
那时有专门的扇庄,经营各种扇子,并有多种服务。
正因为扇骨是折扇的一个门面,是首先受到人们玩赏品评的对象,所以,扇骨的制作从明代就已经与时俱进逐步提高。
从材质上来说,肯定是竹子为多,随着人们欣赏品味的提高,只竹木是满足不了的了,于是一些高级稀有的材料加入进扇骨的行列。
其实在折扇未出现之前,团扇,柄扇的扇柄装饰已开始有了豪华型。
如柄扇一般是竹木柄,这种材料俯拾即是。
但发展到后来,那些王公贵族使用的扇子,其扇柄五花八门,像玉柄,犀角柄,象牙柄,玳瑁柄,鎏金柄等,这样的扇柄所使用的材质可以说已是登峰造极。
然而,明清以后的折扇扇骨的豪华高雅程度不仅可与之并驾齐驱,甚至在工艺制作方面已大大超过以往。
首先,折扇扇骨在用竹方面可以说是包容了天下所有竹子的品种,如斑竹、棕竹、湘妃竹、梅鹿竹、桃丝竹、芝麻竹、罗汉竹等。
在木质上,最初使用松木、桧木、到后来,紫檀、檀香、红木、乌木、黄杨、楠木、鸡翅木,任何上好的木料都被用在了扇骨上。
此外像稀有的象牙、兽骨、牛角、玳瑁、贝玉、金银铜鉄、珍珠玛瑙也都用在了扇骨上。
可以这么说,一个小小的扇骨,其实囊括了竹木牙角材质的大千世界。
这还不算,扇骨运用了雕刻工艺的全部手段,在中国书画,民俗吉祥图案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方法,使得这个长不盈尺、宽不及寸的扇骨,呈现出让人眼花缭乱的艺术色彩,并以独具的魅力辉映艺坛。
制作扇骨的材质大致可用“竹木牙角”四字概括。
竹为扇骨的首选之材,竹子在我国有着极为丰富的资源,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等地。
品种繁多,约250余种。
竹子具有硬度高,耐磨,柔韧性强,富有弹性,易于雕刻等特性,逐渐取代木制扇骨,成为制骨材质中的主流。
扇骨涉及的竹子种类较多,择其要介绍如下:玉竹扇骨最常见的竹材便是玉竹。
所谓玉竹即是毛竹,毛竹是我国用途最广、利用价值最大的经济竹种,集材用、食用、观赏、药用等众多用途于一体,广泛应用于建材、建筑、造纸、绿色食品、医疗保健、家具农具、日用品、旅游工艺品、文体文艺器材以及城乡绿化等各个领域。
誉享海内外的绍兴“毛全本”黑纸扇就是以玉竹为扇骨材料的。
玉竹是带竹青的毛竹,而以陈竹为贵,因竹子经加工后洁净呈清白色,所以称之为玉竹,用太阳光晒成象牙白色的玉竹制作的扇骨雅称全玉扇骨。
想找上好的竹材是很有讲究的,首先要知道产地,一般取之绍兴南部会稽山,因其土沃而竹壮。
伐竹之前要审视竹龄,嫩者质地未坚,疏松不堪用;太老的竹子纹理粗糙不耐精雕,故以六年龄的竹子为佳。
采伐时还要注意季节入冬为宜,因为那时的竹子精华内收而少虫蛀。
做扇骨的竹材很讲究外皮,所谓的“货卖一张皮”,在这一点上很适用竹材。
譬如竹材自未干透之前,表皮清筠不能有丝毫损伤,有一点擦痕就如美人面上有疤,所以,扇骨艺人常自己亲入山中竹林精挑细选,选好后截成小段,用纸包好携运出山。
玉竹之所以莹透如玉,除选材精心外,尚需要多次水磨打光,揩磨光熟。
即使同一产地的竹子,不经过细细的水磨打光,也不会有灵透光熟之感。
所以,我们常见的扇骨中,而有的则是蛀、笨、愚、鲁、粗糙不忍睹,这其中就有一个选材和加工的问题。
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钱一分货。
油竹毛竹经过水磨打光,揩磨擦蜡,然后光泽焕生,此即为玉竹。
而毛竹经过油炸加工成为褐色如旧竹者,称为油竹。
油竹扇骨色调沉重,给人以浑厚凝重之感。
近年来仿古之风尢盛,油竹扇骨有热销之势。
但就扇骨的品位而言,玉竹之冰清玉洁更为文人雅士青昧,油竹扇骨的颜色虽然似旧扇骨,但细观,怎比得上那年深日久、经过手抚掌磨的包浆来得自然典雅,故而,油竹扇骨从民国时期直到现在,依然在商店的“行货”之列,而难登大雅之堂。
湘妃竹用湘妃竹作扇骨注重的是他自身的斑点。
湘妃竹又称“香妃竹”、“斑竹”等。
湘妃竹的名称来自《述异记》“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久悉为之斑,亦名湘妃竹”。
斑竹为湖南特产,在君山,它集中生长在斑竹山上。
斑竹是一种极富人观赏价值的珍奇植物,有着优美的神话故事。
传说尧禅位于舜之后,尧帝有二女,一位叫娥皇,一位叫女英,皆嫁给舜为妃。
舜南巡,死葬于苍梧,娥皇、女英闻讯后站在湘江岸大哭,泪洒在竹上而成斑。
斑竹,即越地称湘妃竹者。
其斑如泪痕。
就是竹子上有斑斑点点的、形似泪迹,其名称也由此借意而来。
湘妃竹是做扇骨的上佳材质,湘妃竹自身的斑痕就是最自然的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