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书,父子情 ——读《傅雷家书》有感 3篇_读后感
《傅雷家书》:两地书,父子情

《傅雷家书》:两地书,父子情《傅雷家书》是由著名作家傅雷所著的一本书信集,记录了他与儿子傅敏之间的书信往来。
这份父子书信一直被人们传颂,因为它不仅是一种亲情的传递,更是一种教育的传承。
这份父子书信载满了傅雷对儿子的关爱与教导,以及儿子对父亲的尊敬与倾慕,成为了一部感人至深的家书。
而傅敏对父亲的爱戴也表现在书信之中。
他常常在书中表达对父亲的感激和尊敬,同时也向父亲诉说自己的困惑和心声。
傅敏在书中表现出对父亲言传身教的深切认同和感悟,也表现出对自己未来的迷茫和期待,这种亲子之间的交心交流,使书信更具温情。
《傅雷家书》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其中两地书的内容。
因为傅雷和傅敏在书信中常常书写自己在两地的琐事和所思所想,给予对方关心和鼓励。
正是这种情感的传递,使两地之隔的父子如同近在咫尺。
在书信中,傅雷总是在开头问候儿子的身体、学业等情况,然后再谈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而傅敏则会在书中向父亲诉说自己的所思所想,对未来的期望和困惑,这种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儿子对父亲的尊敬和情感,使两地书信充满了感人至深的情愫。
而这份父子书信,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传递,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蒙。
《傅雷家书》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了人生的方方面面。
傅雷在书信中对儿子进行了全方位的教育,让儿子在阅读书信的汲取了许多人生的智慧和道理。
傅雷向儿子灌输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让他能够在迷茫的道路上保持着一颗理想主义的心,让他学会感恩、学会自律、学会坚持、学会奋斗。
而傅敏也在书信中倾诉自己的心声,这种直抒胸怀的表达,也成为了一种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抒发。
《傅雷家书》是一本父子之间的情感寄托,更是一本启蒙教育的书籍。
这份父子书信,给了儿子情感上的关怀和指导,更给了儿子人生上的启示和鼓励。
在这份书信中,儿子感受到了父亲的呵护和关怀,也受到了父亲的教诲和培养。
这种父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传递,不仅使儿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受益匪浅,也让父亲在心灵上得到了一种超脱和升华。
傅雷家书两地书父子情读后感

傅雷家书两地书父子情读后感《傅雷家书》,这可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装满了傅雷先生对儿子傅聪满满的爱与期待。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亲身经历了傅雷与傅聪父子间那些真挚而深沉的交流,心里像是被塞进了一团温暖的棉花,软软的,又让人感到无比踏实。
在书中,傅雷先生那一封封家书,就像是一位亲切的长辈在耳边的谆谆教诲。
他对傅聪的关心,那真是细致入微,从音乐学习到生活琐事,从为人处世到情感世界,无所不包。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虽然他没有像傅雷先生那样用书信表达,但那份默默的关爱和期望,我能深深地感觉到。
比如说有一次,我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
在准备的过程中,我紧张得不行,感觉自己的脑子一片混乱,完全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
我给父亲打了个电话,跟他说了我的苦恼。
本以为他会像往常一样,简单地鼓励我几句,让我自己去解决。
但没想到,他居然放下了手头的工作,专门赶回家来帮我。
父亲一进门,连口水都没喝,就拉着我坐到书桌前,开始和我一起分析演讲稿。
他的眼睛紧紧地盯着稿子,手里拿着笔,一边读一边在上面做着标记。
“这里,开头不够吸引人,得改改。
”“这一段,逻辑不太清晰,重新梳理一下。
”他的声音不大,但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
然后,他开始给我讲演讲的技巧。
“演讲的时候,声音要响亮,要有自信,要和观众有眼神交流。
”他还亲自给我示范,那认真的样子,就像是他自己要去参加比赛一样。
接下来的几天,父亲每天都会陪我练习。
他会认真地听我演讲,然后指出我的不足之处。
“语速太快了,慢一点,要有节奏。
”“这个地方的表情不够自然,要放松。
”在他的帮助下,我的演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终于到了比赛的那一天,我站在舞台上,心里还是有些紧张。
但是当我看到台下父亲那鼓励的眼神时,我一下子就有了勇气。
我按照父亲教我的方法,顺利地完成了演讲。
当我走下舞台,看到父亲脸上那欣慰的笑容时,我的心里充满了感激。
就像傅雷先生对傅聪的教导一样,父亲对我的关爱和支持,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表达,而是在这些平凡而又重要的时刻,默默地陪伴着我,帮助我成长。
《傅雷家书》:两地书,父子情

《傅雷家书》:两地书,父子情【摘要】《傅雷家书》是傅雷与他的儿子傅敏之间的亲情岁月,记录了父子之间深厚的情感。
父亲傅雷通过书信表达对儿子的期望和关怀,引导儿子成长,传授人生智慧。
儿子在回信中展现出对父亲的尊敬和感悟,体现出他对父爱的领悟和珍惜。
父子之间也存在着隔阂和沟通不畅的问题,但他们通过书信交流,逐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贯穿全文,不论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父子之间的联系始终如一,永不褪色。
父子情长,书信情深,彼此的联系与珍惜永远不会消失,这是《傅雷家书》所传递的温暖与力量。
【关键词】《傅雷家书》、父子情、书信往来、父亲、儿子、期望、关怀、成长、感悟、隔阂、沟通、深厚情感、联系、珍惜、永不褪色。
1. 引言1.1 介绍《傅雷家书》《傅雷家书》是一部由著名散文家傅雷所撰写的家书集,收录了傅雷与他的儿子傅敏间的书信往来,以及傅雷对儿子成长的期望和关怀。
这部家书集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父子亲情感动了无数读者,被誉为中国家庭文学的经典之作。
傅雷以他那独特的文字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观念,在书信中表达了对儿子的爱和关怀,同时也透露出对生活、教育、道德等方面的思考。
他将自己的阅历和智慧倾注在每一封信中,希望能够引导儿子在成长过程中走出自己的道路,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些信件不仅仅是父亲对儿子的教诲,也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和情感的传递。
通过这些书信往来,傅雷与儿子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联系,让他们之间的父子情愈发深厚。
傅雷家书展现了一种长久而珍贵的父子之间的情感纽带,提醒读者们珍惜与家人之间的亲情,感受到父子之间那份永不褪色的真挚情感。
1.2 父子情深父子情深,是人类历史上永恒的主题之一。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中,尤为强调父子之间的情感纽带,认为父子之间的亲情是至高无上的。
《傅雷家书》就是一部展现父子深情的经典之作,通过父亲傅雷和儿子傅聪之间的书信往来,展现了他们之间真挚的情感。
傅雷对傅聪的关怀和期望,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护和引导;而傅聪在成长过程中所体会到的父爱之深,也让他对父亲产生了无限的尊敬和感激。
作文-两地书,父子情——读《傅雷家书》有感

两地书,父子情——读《傅雷家书》有感古人云“未得还乡泪欲珠,一书封了又踌躇。
”傅聪身为一名钢琴家,不断往返于世界各地,这一封封薄薄的家书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如何做人做事,如何为人处事。
一封封家书有的不仅仅是用亲情和社会阅历汇成的字迹,更是无法丈量的爱。
每一位父亲都是爱他的孩子的,然而,傅雷的爱并不是含情脉脉,他,始终将国家放在一地位,对孩子深沉的爱放在第二位。
他对孩子的严加管教,更是傅聪如此优秀的主导因素。
爱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正如文中这样,儿子遇到了极大的挫败,父亲的一封家书,是极大的精神动力。
这些谆谆教诲,在必要时,是不会觉得烦的,它是最有效的强心针。
因为它很质朴,令我们不断越过困难险阻;因为它是亲人的期冀,令我们扬起前进的风帆。
在家书中,傅雷曾给傅聪指出他的语法和字词的错误。
一次可能是偶然,但五次六次甚至更多次,便是有意而为之。
我认为,傅雷这样目的是让傅聪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每个人都有神圣的使命去传承他,维护他,不能有任何差错。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发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正是如此,傅聪才开始更加热爱热爱音乐,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甚至熬夜练习,以求不辜负家人的希望。
但同时,傅雷又告诉儿子“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远着眼,马拉松才会跑得好。
”只有亲人才会不厌弃烦的告诉你要注意什么,减少那些弯路,直通人生的彼岸。
傅雷家书两地书父子情读后感

傅雷家书两地书父子情读后感《<傅雷家书两地书父子情>读后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偶然间翻开了《傅雷家书两地书父子情》这本书,没想到竟一头扎了进去,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温情与智慧的世界。
书中那一封封的家书,就像是一道道温暖的阳光,照进了我的心田。
傅雷对儿子傅聪的关爱与教导,那种细腻,那种深情,真的让我感慨万千。
傅雷先生在家书中,不仅仅是关心儿子的生活起居,更是在音乐、艺术、人生等诸多方面给予了深刻的指导。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
我的父亲,他没有傅雷先生那样高深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但他对我的爱,却同样深沉而真挚。
记得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画画。
那时候家里条件并不好,可父亲为了支持我的爱好,省吃俭用给我买了各种画笔和画纸。
每次我在家里涂涂画画,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的时候,父亲从来都不会责怪我,而是在一旁默默地看着我,眼中满是鼓励和赞许。
有一次,学校组织绘画比赛,我特别想参加,但是又害怕自己画得不好。
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他轻轻地拍着我的肩膀说:“孩子,别怕,只要你用心去画,无论结果如何,都是最棒的。
”在父亲的鼓励下,我鼓起勇气参加了比赛。
那段时间,每天放学回家,父亲都会陪着我一起构思,一起修改。
他虽然不懂绘画的技巧,但他会用他最朴实的语言给我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这里颜色是不是可以再鲜艳一点”“那个地方是不是可以再加点细节”。
比赛的结果出来了,我获得了二等奖。
当我拿着奖状跑回家,兴奋地递给父亲时,他的脸上绽放出了无比灿烂的笑容。
那一刻,我分明看到了他眼中闪烁的泪花。
那是为我骄傲的泪花,也是为我们共同努力的成果而感动的泪花。
就像傅雷先生在给傅聪的信中,不断地鼓励他在音乐道路上勇往直前一样,我的父亲也一直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给予我无尽的支持和力量。
傅雷在家书中对傅聪生活细节的关心,也让我感同身受。
他会叮嘱傅聪要注意休息,要合理安排时间,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这让我想起了每次出门前,母亲的唠叨。
“多穿点衣服,别着凉了”“记得按时吃饭,别饿着自己”……这些看似平凡的话语,却蕴含着父母深深的关爱。
傅雷家书两地书父子情读后感

傅雷家书两地书父子情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偶然翻开《傅雷家书》,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温情与智慧的世界。
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惊心动魄的冒险,有的只是一位父亲对儿子那真挚而深沉的爱。
傅雷先生用一封封家书,筑起了一座连接父子心灵的桥梁,让我深切感受到了那份跨越两地的浓浓父子情。
傅雷对儿子傅聪的关心,可谓是无微不至。
小到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大到人生的重要抉择,他都一一过问,悉心指导。
信中,他会和儿子探讨音乐艺术,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悟,那种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让人动容;他也会关心儿子的身体健康,叮嘱他要注意休息,合理安排练琴时间,字里行间满是担忧与牵挂;他还会教导儿子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纯净的心,那份教诲充满了人生的智慧。
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是,傅雷在信中对于傅聪练琴时的细节指导。
他不仅仅是简单地说“要努力练习”,而是具体到指法、节奏、力度等方面。
他会细致地描述自己听了某段音乐后的感受,然后指出傅聪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比如,他写道:“你弹的那段旋律,开头的力度不够,显得有些软弱,要想象自己是在指挥一个庞大的乐队,每个音符都要有它的力量和生命。
”这样的指导,充满了专业和用心,让我仿佛看到了傅雷先生在灯光下,皱着眉头,仔细聆听儿子演奏的录音,然后认真写下每一个建议的画面。
还有一次,傅聪在国外参加比赛,心情紧张。
傅雷在信中没有一味地安慰,而是以一种坚定而温和的语气鼓励他:“孩子,别害怕,紧张是正常的,但要学会控制它。
把这次比赛当作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尽情展示你的才华,无论结果如何,你在我们心中都是最棒的。
”这种鼓励,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基于对儿子的了解和信任,给予他实实在在的力量。
在生活方面,傅雷也是关怀备至。
他提醒傅聪要注意饮食的均衡,不要因为忙碌而忽略了身体。
“记得多吃些蔬菜和水果,别总是随便对付一口。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怎么能在音乐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呢?”这些话语,朴实无华,却饱含着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深的关爱。
《傅雷家书》:两地书,父子情

《傅雷家书》:两地书,父子情《傅雷家书》是中国现代散文家傅雷给儿子小儿子倪萍写的一系列家书。
这些家书通过文字表达了傅雷对儿子的爱、关怀和教诲。
书中既有傅雷对儿子在学业、生活上的建议,也有对人生道理的深刻思考。
这些家书中所蕴含的父爱真挚感人,思想深邃,意境优美,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傅雷家书》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字里行间透露出了深深的父爱。
傅雷用接地气的语言,直接、质朴地传达着他的关怀和期望。
比如在《给小儿子的第一封信》中,傅雷给儿子以“自由”的勉励,希望他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气馁,要保持勇气和决心,不忘初心,坚定前行。
在《给小儿子的第九封信》中,傅雷又谈到了幸福的本质,告诉儿子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应该坚守自己的理念,勇于做个真实的自己。
除了对儿子的教育和关怀,傅雷在书中也表达了对人生道理的思考。
他通过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传达了自己的人生哲学。
在《给小儿子的第五封信》中,傅雷提到了人生的责任和担当,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所取得的成就,而在于对人类社会和自己的家庭承担的责任。
他鼓励儿子要有远大的目标和奋斗的精神,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也要为社会做出贡献。
《傅雷家书》中的文字优美流畅,表达细腻动人。
傅雷通过用心用情的文字,将父爱融入使读者读到文字中生动鲜活的形象,感受到了深深的亲情。
比如在《给小儿子的第三封信》中,傅雷以云雾笼罩的夏天画出了一个温馨的家庭场景,以此传达出家人之间的亲情和温暖。
在《给小儿子的第七封信》中,傅雷以美丽的蓝天为背景,将他对儿子的希望寄托在高远的天空之中,表达了他的期待和愿望。
《傅雷家书》以其真挚动人、深入人心的情感,以及真实的人生智慧,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它通过文字的力量,打开了父子之间沟通的窗户,激发了人们对于亲情和人生的思考。
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孩子,读完《傅雷家书》都能够对爱与亲情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傅雷家书两地书父子情读后感

傅雷家书两地书父子情读后感在忙碌的生活中,偶然间翻开了《傅雷家书》这本书,没想到竟被深深吸引,一口气读完,内心满是感慨。
这一封封家书,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傅雷与傅聪父子间深厚的情感。
傅雷先生对儿子的关爱、期望、教导,在字里行间展现得淋漓尽致。
书中,傅雷先生对傅聪生活细节的关切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他会提醒傅聪注意休息,别太累着自己;会关心傅聪的饮食,叮嘱他要合理膳食;甚至连傅聪衣服的增减,傅雷先生都会操心。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
记得有一次,我要去参加一个很重要的考试。
那天早上,天气微凉,我为了形象好看,穿得比较单薄就准备出门。
父亲看到后,皱了皱眉头,说:“你穿这么少,会着凉的,今天天气可不暖和。
”我却不以为意,觉得自己能扛得住。
父亲见我不听,转身回房间拿了一件外套,硬是塞到我手里,说:“带着,冷了就穿上,别嫌麻烦。
”我嘴里嘟囔着:“知道啦,知道啦。
”心里却有点不耐烦。
考试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就开始后悔没听父亲的话。
考场里的窗户没关紧,冷风一个劲儿地往里灌,我冻得直打哆嗦。
这时,我想起了父亲塞给我的那件外套,赶紧拿出来穿上。
瞬间,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身体也渐渐暖和起来。
那一刻,我明白了父亲的唠叨和坚持,那是他对我深深的爱。
傅雷先生在信中对傅聪艺术上的指导,也是一丝不苟。
他会认真分析傅聪演奏的优缺点,提出中肯的建议。
这让我想到了我学习画画的经历。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画画,妈妈就给我报了绘画班。
每次我画完一幅画拿回家,妈妈都会认真地看,然后给我指出哪里画得好,哪里还需要改进。
有一次,我画了一幅风景画,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色彩搭配得特别漂亮。
可妈妈看了之后却说:“宝贝,你看这棵树的形状是不是有点奇怪?还有远处的山,层次感不够分明。
”当时我心里还有点不服气,觉得妈妈不懂欣赏。
但当我按照妈妈的建议修改之后,发现整幅画果然更加生动、完美了。
就像傅雷先生对傅聪的艺术指导一样,父母总是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问题,给予我们最真诚、最有用的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地书,父子情——读《傅雷家书》有感 3篇
两地书,父子情
——读《傅雷家书》有感
文/王若蒙
不经意的笔墨,不为发表而创作,只为远在海外的儿子学业有成,健康快乐;只为年迈的双亲放下牵挂,安度晚年。
每一封信都饱含着深深的父子之情。
儿子在钢琴前轻敲琴键,将自己所有的青春激情倾注在每一个饱满圆润的音符中,他时而有学术上的疑惑,时而想念远隔万里的故园,他便提笔拟一封家书给父母,或是拿起昔日父亲的家书再仔细研读一遍,以便从父辈的经验教训中汲取营养。
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中常常抬眼,望向窗外,看看邮箱中是否有新到的信件,若是几星期都不见来信,他们便整宿整宿睡不安宁。
傅雷常常将傅聪作为一个讨论艺术、交流音乐的对手。
来往信件中常看到父子二人积极发表自己对某个音乐家的看法以及钢琴演奏方面的专业知识。
由于两人教育背景不同,年龄也有差距,所以有时看法不尽相同,在双方的交流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东西方文化相交融,傅雷激发出傅聪青年人的感想,让自己也得到了新鲜养料,更让儿子取得了进步。
傅雷曾在家书中写“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我做父亲的只想做你的影子,要随时随地帮助你、保护你,又不要让你对这个影子觉得厌烦。
”的确,傅雷除关心儿子的
学业外,还十分重视教导儿子的做人,他多次在信中提到要多给旧时的朋友写信,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待朋友不能薄情,傅雷告诉儿子青年人最容易给人一个“忘恩负义”的印象,其实他是眼睛望着前面,饥渴一般的忙着吸收新东西,并不一定是“忘恩负义”,但懂得这一道理的人很少,你千万不要让人误会,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对于父亲而言,无论儿子是否长大成人,是否早已名满天下,他终究还是一个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指点和关心,多点“唠叨”“说教”至少可以使他少走些弯路啊。
在傅雷严格的教育下,傅聪不仅蜚声乐坛,而且自我反省能力也十分强,傅聪在信中多次给父亲详细介绍自己参加比赛的多个细节,谈到自己对其他选手的褒与贬,也有对自己比赛的看法。
出国留学期间他刻苦勤学,美妙的琴声博得了大多数人的赞誉,但傅聪并不过分骄傲,相反,他总对自己的比赛或演出效果不很满意,在家书中客观、冷静地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并与父亲商讨方法加以改正。
事业上巨大的成功并没有使傅聪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和赞美,都没有减少他对艺术的谦卑,繁忙工作中的他,并没有许久不给父母写信,依旧详细地给父母介绍自己的近况,把父母当作最为信赖的人,这些便是他对父母的最好回报,是给予他们爱的回赠。
即使在傅雷被错划为“右派”之后,他也与海外的儿子保持通讯关系。
悠悠岁月,茫茫大海,家书将遥隔万里身处两地的父子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一份家书,承载着浓浓的父子情。
两地书,父子情
——读《傅雷家书》
作者:于雯璐
每个父母都无比牵挂自己的孩子。
无论孩子身处何方,他们的身上都会牵系着父母的心。
书的作者傅雷用笔将这“父母心”书写在纸上,让爱化为家书,一封封寄向远方的儿子傅聪。
傅雷于1945年1月18日晚写了寄给留洋的儿子傅聪的第一封信。
整封信由月台上的离别勾起了对儿子童年的回忆。
从儿子倔强出走到父亲的忏悔,无不体现出父亲的懊悔。
我想:即便是如此深沉的父爱,在某一天的某一时刻,也会一股脑儿的全部涌出来。
误解了儿子,可能是因为碍于面子,不便说出自己的后悔;也可能因为内心的固执,所以故意掩饰,装出一副严厉的样子……可是,当儿子走了,在火车上笑吟吟地向父亲挥手的儿子去了相隔万里的异国他乡,父亲也就不再掩饰,或是再也摆不出以往严厉的面孔,将后悔随着离别伤感的泪水一起涌出。
此后的几十封信中,角角落落无不体现着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
父亲买儿子每一场演出的唱片,父亲知道儿子这几天会有哪些安排,“将来你预备谈什么近代作家,望早安排早些来信。
我也可以供给材料。
”,“我认为回国一行连同演奏,至少要花两个月。
而你还要等波兰的零星音乐会结束之后方能动身。
这样前前后后要废掉三个多月”此外,父亲从儿子的来信中了解儿子的心情,并在回信中给予帮
助……“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至于惹你麻烦。
”父亲理解儿子,所以不絮叨那些琐碎的家常,小心翼翼地和儿子做朋友。
书中没有附上傅聪的回信,但是从傅雷的信中可以看出,儿子是非常信任父亲的。
从对艺术的批判到对困难的苦恼,傅聪一定都写到了回信中。
只身异国他乡,傅聪将自己的内心写在了回信中。
生活中除了练习演出,便是等回信了。
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生活……这时在祖国的父母便成了儿子的精神慰藉。
书信在父子的手中来回穿梭着,这一边父亲简述着家庭琐事,那一边儿子叙述着自身经历。
书信长了,是父亲对儿子不忘的叮咛与自己对一些遭遇的叙述;书信短了,是父亲对儿子迟迟不来的信的期盼和对儿子的担忧。
可无奈的是,这桃花潭水都深不及的父子情,草草一封书信怎能代替?傅雷的信似乎是带壳的果实,剥开了,便是一颗盼儿,忧儿的父亲的心。
世界上最真诚,最令人感动的爱就在这一封封家书中了……
两地书,父子情
——读《傅雷家书》有感
作者:张炜煊
古人云“未得还乡泪欲珠,一书封了又踌躇。
”傅聪身为一名钢琴家,不断往返于世界各地,这一封封薄薄的家书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如何做人做事,如何为人处事。
一封封家书有的不仅仅是用亲情和社会阅历汇成的字迹,更是无法丈量的爱。
每一位父亲都是爱他的孩子的,然而,傅雷的爱并不是含情脉脉,他,始终将国家放在一地位,对孩子深沉的爱放在第二位。
他对孩子的严加管教,更是傅聪如此优秀的主导因素。
爱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正如文中这样,儿子遇到了极大的挫败,父亲的一封家书,是极大的精神动力。
这些谆谆教诲,在必要时,是不会觉得烦的,它是最有效的强心针。
因为它很质朴,令我们不断越过困难险阻;因为它是亲人的期冀,令我们扬起前进的风帆。
在家书中,傅雷曾给傅聪指出他的语法和字词的错误。
一次可能是偶然,但五次六次甚至更多次,便是有意而为之。
我认为,傅雷这样目的是让傅聪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每个人都有神圣的使命去传承他,维护他,不能有任何差错。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发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正是如此,傅聪才开始更加热爱热爱音乐,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
修养,甚至熬夜练习,以求不辜负家人的希望。
但同时,傅雷又告诉儿子“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远着眼,马拉松才会跑得好。
”只有亲人才会不厌弃烦的告诉你要注意什么,减少那些弯路,直通人生的彼岸。
《傅雷家书》中的每一篇,都经过历史文化的积淀。
这是一本“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术修养读物”,更是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我们可以像傅雷一样从中体会做人、学习的道理。
优秀的父亲,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