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亮小说《手心朝下》阅读
沉默的子弹(周海亮)阅读答案

沉默的子弹
周海亮
不过一束光,他就知道,生命不再属于自己。
光暗淡,微弱,灰白,转瞬即逝。他正掬一捧水,水送至嘴边,光悄悄划过他的眼睛。他愣住,呆住,僵住,冻住,不敢蹲下,不敢趴下,不敢逃走,甚至,不敢呼吸。他知道那是瞄准镜反射的光芒。狙击步枪的瞄准镜,冷酷并且精确。
他能够想像瞄准镜后面的眼睛。眼睛扣上瞄准镜,他的眉心即刻与十字中心完美地重叠。现在,草丛间隐藏的狙击手随时可以将手指轻轻一勾,让他在瞬间死去。
突然他很想坐一会儿。终是一死,为什么不能舒服一些呢?为什么不能早一些呢?甚至,为什么不能试试运气呢?他慢慢放下双手,草丛不见动静;他慢慢往旁边挪一步,草丛仍然不见动静;他一点一点蹲下,草丛还是不见动静。坐上石头的那一刻他流出眼泪——滚烫的石头带给他前所未有的舒适感和幸福感。
枪手迟迟不肯将他射杀,这说明,或许,枪手根本不想将他射杀或者他根本不值得枪手射杀。然他仍然不敢拾起步枪。他深知步枪对他意味着什么,对潜伏的枪手意味着什么。他试探着抓起干粮袋,又试探着从干粮袋里拿出饼干。枪没有响。他从小河里掬起一捧水,又试探着将那口水喝下。枪没有响。他笑了。他知道现在,只要不去碰枪,他完全可以从容地离开。他向草丛举起两手,向一颗沉默的子弹举起两手。他高举两手退向岸边,又冲草丛做一个滑稽可笑的鬼脸。他再一次看到那束光——只有当瞄准镜轻轻晃动,那束光才会出现——他知道枪手被他逗笑。
(4)对于小说的结尾,有人认为枪响很好,也有人认为枪不必响。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8分)
(1)AB(他第二次掬水喝,心情并非“很轻松”,只是稍微缓和了一些。文章是要表现战争的残酷带给人巨大的心灵折磨,并不是为了突出他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像自家后院一样安全只是一个比方,他并没有也不可能把丛林当成自己的家。)(A 3分,B 2分)
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
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
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
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敬畏历史、敬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为历史和考古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提供更多政策支持。
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摘编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材料二:呈现在电视荧屏的电视节目,其本质却是为了提升观众的文化修养。
以古论今,《考古公开课》通过讲述与文物相关的历史故事,传授观众古典文化,从而作用于社会生活,承载着“启民智、易风俗”的社会效果。
正如《毛诗序》中所言,“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电视节目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手心朝下

手心朝下老女人穿了红色的旧款毛衣,她把毛衣当成外套来穿。
她伸手拦住我,轻声说:“给我一块钱,我要坐车去看女儿。
”她的目光混浊,诚恳中带着几分凄惶,一道道竖起的皱纹挤满嘴唇。
她该是迷路了吧?或者丢了钱包。
我问她能找到女儿吗,她点头说能。
找出十块钱给她,她却不接。
她袖起手,为难地说:“我只要一块钱。
”我告诉她,我身上没带一块零钱。
她马上提醒我说:“你可以买包烟。
”她接钱的样子很怪异。
一只手本来向上摊着,可是在接钱的瞬间突然翻转,手心朝下,两指如钳。
来不及多想,我等候的厂车已经驶过来。
几天后在街上再一次遇见她。
那时已是初夏,花草葳蕤,天气闷热,可是她仍然穿着厚厚的红色毛衣,见了我,凑上前来,试探着说:“给我一块钱,我要坐车去看女儿。
”原来她是一个骗子。
这毫无疑问。
她看我的目光是陌生和拘谨的,她已经不认识我了。
那天我没有理她,可是她还是从旁边一位姑娘那里要到一块钱。
她惶然地笑着,手心向下,拇指和十指飞快地捏走那枚硬币。
她没有说谢谢,可是腰弯得很低,嘴巴几乎吻中膝盖。
一个月以后,在街心花园,我又一次见到她。
她凑上来,盯着我的脚,说:“给我一块钱……”“您是要坐车去看女儿吧?”我的话中带着讥诮。
她讷讷地笑着,说:“给我一块钱……”她的红毛衣已经很脏很旧,胸口和两肘的位置磨得发亮,光可鉴人。
“那么,您女儿在哪里,我送你去。
”我向她发起挑衅。
“不用,不用麻烦。
”她紧张起来,“她在白石岭,很远呢……”的确很远。
从这里去白石岭,需要大半天时间和十二块钱。
我厌恶地转过头去,不理她。
她在我面前站了很久,终于极不情愿地离开。
她转身的动作很慢,先是脚,再是腿,再是腰,再是肩膀,再是脖子,再是头,最后才是目光。
她让我心生怜悯。
尽管她是骗子,可她毕竟是一位老人。
她在很远的地方讨得一块钱。
她在接钱的时候,永远手心朝下,永远伸出两根手指去捏。
怯生生的,却迅速,目标直接。
与朋友谈起此事,朋友大声说:“她啊!”“你知道她?”我好奇地问。
文学类文本周海亮《蝼蚁》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蝼蚁周海亮婴儿就在他们的头顶上疯狂地嚎哭,他们却无能为力。
他们的头顶上还有士兵。
荷枪实弹的士兵,抽着烟,看着婴儿,手指不离扳机。
士兵知道附近肯定有人。
这里的人们,绝不可能丢下一个婴儿。
士兵在两小时以前袭击了村子。
村人们多被击毙,只有他们躲进地下室。
地下室极其隐蔽,现在,那里藏着三个女人、一个男人和两个孩子。
女人中,她是婴儿的母亲。
本来是她的男人抱着婴儿。
逃跑时,男人腿部中了一枪,肩膀又中了一枪。
他跌倒,爬起,继续跑,用着一种怪异并且滑稽的姿势。
他们躲进地下室的时候,男人已经冲进院子,然后,他的后背中了一枪,又一枪,又一枪。
男人躺在地上痛苦地挣扎,却用了一种极舒服的姿势抱着他的婴儿。
那时地下室的盖口尚未关上,他看着女人,冲她挤挤眼睛,然后目光转向别处。
他不想让追赶他的士兵觉察到屋子里还有一个地下室。
女人甚至认为,他也许是故意挨上子弹。
女人试图冲出去,可是她被别人强行拖下去。
盖口合拢的瞬间,士兵冲进院子。
士兵在男人的脑袋上补了一枪,却留下婴儿。
他知道村子里还有人。
一天前,有村里人帮助游击队偷袭了他们的队伍。
战斗中他失去两个兄弟——真正的兄弟——父亲将他们兄弟三人,一起送上了战场。
他在等待有人自投落网。
他相信这件事终会发生,因为他有一个婴儿。
婴儿哭着,喊着,也许是饿了。
婴儿有着黄色的头发,圆圆的鼻子,眼珠就像褐色的水晶球。
士兵盯着婴儿,心中泛起波澜。
然后,士兵对自己说,战争早一天结束,他就能早一天回到家乡。
杀光隐藏在暗处的村人,就会距战争结束更近一步。
这是长官的想法,也是他的想法。
婴儿一直在哭,一直在哭。
两个女人将地下室里的女人紧紧箍住。
女人想不顾一切地冲出去,抱起她的孩子,扯起她的衣衫,让孩子含住她的乳头,狠狠地吸,狠狠地吸……她想喊出来,可是声音卡在喉咙,将她噎出眼泪。
她薅着自己的头发,浓密结实的头发,此时弱不禁风。
士兵就在他们的头顶。
2024届高考小说专题训练:周海亮小说练习(含解析)

小说专题训练------周海亮小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冷酷周海亮狙击手要射杀一个和自己一样的人。
换句话说,狙击手要杀掉的,是敌方的狙击手。
他有着和狙击手一样的冷酷和直觉。
他隐藏在我方军事基地附近,神出鬼没。
他一个个将我们的士兵和军官猎杀;他速度不快,却简洁奏效。
炸弹将方圆三公里的土地翻过两遍,没有用,士兵和军官仍然不断死去——他们或站着岗,或喝着茶,或擦着枪,或聊着天,或思念着故乡和母亲,兄弟,妻子和儿女,就死去了,死是那般猝不及防。
那个他,百发百中。
于是狙击手来到这里。
他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狙击手猎杀过很多人:军官、翻译、机枪手、炮手、弹药手……当然,也包括狙击手。
那些人的脸在最后一刻定格,然后在他的脑子里反复播放。
他试图忘记他们,结果却是愈来愈清晰。
有棱角分明的脸,有白皙洁净的脸,也有长满浓密胡须的脸。
他们的表情平静或恐惧,当子弹射穿额头、眉心、嘴巴或者胸膛,他们甚至来不及改变他们的表情。
夜里那些脸说笑着,叫喊着,扭曲着,撕裂着,在他的眼前晃来晃去。
几乎每一次都是噩梦,醒来,他需要第一时间摸到他的狙击步枪。
缠着粗布的狙击枪并不冷酷,它柔软温暖,手感极好,就像女人亲切的裙衩。
这感觉给他安慰,让他能够再一次浅浅地睡去。
梦中那些脸再一次出现,顽固地将他纠缠,直到他再一次大汗淋漓地醒来。
本来他不必单独行动。
他们是两个人。
两个人同样的军装,同样的枪法,同样的冷酷,甚至同样的相貌和表情。
他们隐藏在窗子后,公路旁,山洞中,石缝里,大树上,死尸堆里。
他们配合默契,百战百胜。
可是那天,他们不小心暴露了位置,遇到了空袭。
子弹追赶着他们,直升机一刻不停地在头顶轰鸣。
炸弹笔直地切向大地。
他被弹片切中小腿。
他背着他撤退,丛林里宛若两只绝望的狼崽。
后来他丢下了他,无可奈何。
他说我得逃出去,我得找人帮助。
他为他留下所有的干粮和水,所有的子弹和希望。
他躺在草丛里,挺过整整三天。
三天后他得救了,他却是永远失踪——世界上从此少了一位优秀的狙击手,他从此少了一位亲密的搭档和朋友。
周海亮《失踪》阅读练习及答案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失踪周海亮男人随很多人扑出战壕,然后便不见了。
活着的兵里找不到他,死去的兵里也找不到他。
那次他们打了胜仗,兵的失踪于是变得蹊跷,几近离奇。
几天以后队伍打到兵的家乡,营长将兵失踪的消息告诉了兵的女人,女人听了,表情即刻变得不安。
他失踪了?找不到了。
怎么可能?部队里常有这种事情。
营长说,他可能战死了,死在非常隐蔽的地方,我们找不到他;他可能被俘了,虽然我们打了胜仗,他仍然有走散然后被俘的可能;他可能逃跑了,因为太过恐惧,不敢面对敌人。
他回来过吗?没有。
女人说,你们弄丢了我丈夫,你们不该这样问我。
不是我们把他弄丢的。
营长说,是他失踪了。
我猜他战死了。
女人说,先与队伍走散,然后战死。
他既不会逃走也不会被俘,他那么强壮,那么勇敢。
他战死了,你们有责任的。
当然。
营长笑笑说,不管他战死,逃走,或者被俘,这点钱都是对你的补偿。
现在我得走了,你知道,我们的任务就是打光。
我先把所有的兵填进去,然后,再把自己填进去……女人不愿相信她的丈夫已经死去,但是现在,她不得不相信。
她被自己虚构的故事说服,然后在梦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丈夫只知冲锋,终与队伍走散。
他遇到敌人的散兵,他被敌兵打死然后扔进河里——丈夫是战死的,他不可能成为俘虏。
两年以后,队伍再一次打回来,女人再一次见到营长。
营长说我的五百多人,只打剩不足五十人。
营长说仍然没有你丈夫的消息。
营长说我倒希望他被俘,似乎只有被俘才有活命的机会。
女人不相信丈夫会成为俘虏,但现在,女人突然非常希望她的丈夫成为俘虏。
只有成为俘虏才可能与部队失去联系,才可能彻底失踪,才可能有活着的机会。
可是丈夫成了俘虏,将会受到怎样非人的折磨?每一天夜晚,女人都会被睡梦里丈夫撕心裂肺的惨叫声惊醒。
几年以后,战争结束了。
在部队,女人再一次遇到营长。
营长不再是当年的营长,他现在的任务,是负责核实战争中失踪士兵的名单。
他坐在一张桌子后面,两个裸露的胳膊上,整齐地排列着十几个弹痕。
周海亮阅读练习及答案

周海亮阅读练习及答案周海亮阅读练习及答案①春节前,下了大雪。
我和满仓缩在屋角,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
②我说,满仓回家过年吗?满仓抱一本没头没尾的书边看边说,国外有个人,竟拿菜刀给自己做了阑尾炎手术。
我说,满仓,我问你过年回不回家?满仓说,这家伙还没打麻药,只是嘴里咬一根雪茄。
我说,满仓!满仓抬起头。
额前的抬头纹张牙舞爪。
我说,你过年回不回家?满仓好奇地盯着我,回家?这模样能回家?我说,这模样怎么不能回家?③那天正好是年三十,我说,满仓咱俩还出去吗?满仓说,不出去了。
我说,明天呢?满仓想了想,他说,明天再说。
④我们掏出所有的钱,满仓算了算,说,有酒有肉,挺丰富。
我揣着钱往外走,却被满仓喊住。
他说你买了酒菜早点回来,给我剃个头。
我说,这是理发店的事吧?满仓说,我还有钱去理发店吗?我说,可是我不会剃啊,在农村我连羊毛都没剪过。
满仓说,很简单,横平竖直就行了。
我说,我怕手一哆嗦,连你的脑袋都剃下来。
满仓说,你可真啰嗦。
快去快回,给我剃头!⑤我没有快去快回。
我把钱分成三份。
一份买了几瓶白酒,一份买了一些酒菜,一份买了半只烧鸡。
回去的时候,天已擦黑,街上响起稀稀落落的鞭炮声。
我提着两个方便袋,推开门,就看到一只怪物。
⑥怪物长着满仓的样子,脑袋像一个足球,像一只绿毛龟,像一堆牛粪团,像被剥皮的土豆,像被摔烂的茄子或冬瓜。
怪物手持一把锈迹斑斑的剪刀,剪刀上至少粘了两处头皮。
⑦屋子里只挂了一只十五瓦的灯泡。
仅靠这点微弱光芒,我想即使削不掉他的脑袋,至少也能削下他半斤瘦肉。
⑧满仓一手操剪刀,一手举一块碎玻璃,仔细并笨拙地给自己剃头。
那块当成镜子的玻璃片好像毫无用处,因为他不断把剪刀捅上自己的头皮。
他剪几剪子,转头问我,怎么样?我说,左边长了。
他就剪左边,呲牙咧嘴,痛苦不堪。
过一会儿,再问我,这回怎么样?我说,好像右边又长了。
他就再剪右边,咬牙切齿,碎发纷飞。
我说别剪了满仓,你快成葫芦瓢了。
满仓顽固地说,必须剪完!⑨很晚了,我和满仓才开始吃年夜饭。
起身的饺子落身的面

起身的饺子落身的面(周海亮)起身的饺子落身的面。
这风俗令我幸福和忧伤。
年轻的父亲是一位石匠。
石匠的概念在于健康并且强韧的身体,单调并且超负荷的劳动。
石匠只与脚下的石头与手中的铁器有关,同样冷冷冰冰,让秋天的双手,裂出一道道纵横交错的血口。
每个星期父亲都会回来一次,骑一辆旧金鹿自行车,车至村头,铃铛便清脆地响起了。
我跑去村头迎接,拖两嗵鼻涕,光亮的脑瓢在黄昏里闪出蓝紫色的光芒。
父亲不下车,只一条腿支地,侧身,弯腰,我便骑上他的臂弯。
父亲将我抱上前梁,说,走咧!然后,一路铃声欢畅。
那时的母亲,正在灶间忙碌。
年轻的母亲头发乌黑,面色红润。
鸡蛋在锅沿上磕出美妙的声响,小葱碧绿,木耳柔润,爆酱的香气令人垂涎。
那自然是面。
纯正的胶东打卤面,母亲的手艺令村人羡慕。
那天的晚饭自然温情并且豪迈,那时的父亲,可以干掉四海碗。
起身的饺子落身的面。
父亲在家住上一天,就该起程了。
可是我很少看见父亲起程。
每一次,他离开,都是披星戴月。
总在睡梦里听见母亲下地的声音。
那声音轻柔舒缓,母亲的贤惠,与生俱来。
母亲和好面,剁好馅,然后,擀面杖在厚实的面板上,辗转出岁月的安然与宁静。
再然后是拉动风箱的声音,饺子下锅的声音,父亲下地的声音,两个人小声说话的声音,满屋子水气,迷迷茫茫。
父亲就在水气里上路,自行车后架上,驮着他心爱的二十多公斤的开山锤。
父亲干了近三十年石匠,回家,进山,再回家,再进山,两点一线,1500多次反复,母亲从未怠慢。
起身,饺子;落身,面。
一刀子一剪子,扎扎实实。
即使那些最难熬的时日,母亲也不敢马虎。
除去饺子和面的时日,一家人,分散在不同的地点,啃着窝头和咸菜。
父亲年纪大了,再也挥不动开山锤,然我,却开始离家了。
那时我的声音开始变粗,脖子上长出喉结,见到安静的穿着鹅黄色毛衣的女孩,心就会怦怦跳个不停。
学校在离家一百多里的乡下,我骑了父亲笨重并且结实的自行车,逢周末,回家。
迎接我的,同样是热气腾腾的面。
正宗的胶东打卤面,盖了蛋花,葱花,木耳,虾仁,肉丝,绿油油的蔬菜,油花如同琥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海亮小说《手心朝下》阅读
手心朝下
周海亮
这个老女人很怪。
她穿了红色的旧款毛衣,她把毛衣当成外套来穿。
她伸手拦住我,轻声说:“给我一块钱,我要坐车去看女儿。
”找出十块钱给她,她却不接。
她袖起手,为难地说:“我只要一块钱。
”我告诉她,身上没带一块零钱。
她马上提醒我说:“你可以买包烟。
”
她接钱的样子很怪异。
一只手本来向上摊着,可是在接钱的瞬间突然翻转,手心朝下,两指如钳。
来不及多想,我等候的厂车已经驶过来。
几天后在街上再一次遇见她。
那时已是初夏,花草葳蕤,天气闷热,可是她仍然穿着厚厚的红色毛衣,见了我,凑上前来,试探着说:“给我一块钱,我要坐车去看女儿。
”
原来她是一个骗子。
这毫无疑问。
她看我的目光是陌生和拘谨的,她已经不认识我了。
那天我没有理她,可是她还是从旁边一位姑娘那里要到一块钱。
她惶然地笑着,手心向下,拇指和十指飞快地捏走那枚硬币。
她没有说谢谢,可是腰弯得很低,嘴巴几乎吻中膝盖。
一个月以后,在街心花园,我又一次见到她。
她凑上来,盯着我的脚,说:“给我一块钱……”
“您是要坐车去看女儿吧?”我的话中带着讥诮。
她讷讷地笑着,说:“给我一块钱……”
“那么,您女儿在哪里,我送你去。
”我向她发起挑衅。
“不用,不用麻烦。
”她紧张起来,“她在白石岭,很远呢……”
的确很远。
从这里去白石岭,需要大半天时间和十二块钱。
我厌恶地转过头去,不理她。
她在我面前站了很久,终于极不情愿地离开。
她转身的动作很慢,先是脚,再是腿,再是腰,再是肩膀,再是脖子,再是头,最后才是目光。
她让我心生怜悯。
尽管她是骗子,可她毕竟是一位老人。
她在很远的地方讨得一块钱。
她在接钱的时候,永远手心朝下,永远伸出两根手指去捏。
怯生生的,却迅速,目标直接。
与朋友谈起此事,朋友大声说:“她啊!”
“你知道她?”我好奇地问。
“只要在小城住一段时间,不想知道她都不行。
”
“她只是说,给我一块钱,她要去看……”
“你不用怀疑,她的确是去看她的女儿。
”
“可是这里离白石岭很远,一块钱远远不够。
”
“所以当她想去看女儿的时候,就会在大街上呆很长时间,直到要够往返路费。
”
“可是她女儿……”
“她
女儿以前和她一样,靠乞讨。
不过她女儿会唱歌,一副好嗓子,唱一曲后,再收钱。
她有个习惯,一个曲子每人只要一块钱,多了不要。
她还告诉她妈,接钱时,一定要手心朝下……可是那女人哪里记得住?这么多年的沿习,不好改的……后来她女儿长大了些,终于有了份工作,是在白石岭的采石场上班。
砸乱石,也放炮。
本以为上了班,母女俩再也不用沿街乞讨了……”
“她女儿,还在那里工作吗?”
“她死了。
”朋友说。
“死了?”我震惊。
“死
了。
上班没几天就死了。
”朋友慢慢喝着水,“也活该她倒霉,那天刚好一个哑炮,隔一个晚上没响。
早晨她去看,竞轰一声,地动山摇,后来就葬在后山。
剩下她一个人了,她能干什么呢?想女儿想得受不了,就去白石岭。
每隔几天,上街跟路人要钱。
她只要一块钱,她脑子里只装着一块钱……可是很奇怪,她竞记住了女儿的话,手心永远朝下……她以为这样自己就不是乞丐啦?可是,她仍然在乞讨……”
朋友谈性正浓,我却不再听下去了,脑子里只有老女人那永远朝下的手心。
她仍然在乞讨。
永远只要一块钱,然后去看她永远沉默的女儿。
只希望她在接钱的时候,那手心,永远朝下……
11.仔细阅读小说2~5段,说说小说中的老女人有哪些“怪”处?请分点回答。
(4分)12.请结合小说内容,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特色。
(6分)
13.小说中的“我”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小说加以分析。
(6分)
14.通过小说,你认为向读者传递了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作加以探究。
(8分)
11.常年把内穿的旧红毛衣外穿;(1分)只向行人讨要一块钱,多了不要;(1分)拿钱的动作总是手心朝下,迅速而明确。
(2分)(酌情给分)
12.(1)前面的“向上摊着”这一细节体现她常年乞讨的习惯,后面“突然翻转,手心朝下”是受到女儿的影响,“两指如钳”表明其内心的尊严感和对女儿深厚的感情;(3分)(2)通过夸张式的描写生动细致地表现了转身之慢,表达了她心有不甘、但又无可奈何的失望和悲伤。
(3分)(酌情给分)
13.(1)“我”是小说的视角和情感线索。
通过“我”的眼光,体现了人们对老女人先是好奇,然后对她反复使用同一个乞讨的借口的厌倦,再下面是拒绝她而产生的自然而然的怜悯,最后是对她的尊敬;(2)是小说主人公的对比点,通过我和她的对比,表达强烈的爱憎;(3)第一人称的加入可以使小说更加真实可信,感人至深。
(每点2分,酌情给分)14.(1)从“我”对老女人的态度的变化:呼吁人们要关心弱势群体,不要抛弃他们;(3分)(2)从老女人记住女儿的嘱咐:体现了人在苦难中也要保持做人的尊严;(2分)(3)从朋友对我讲述老女人的口气:呼吁人们对他人的不幸应该抱有更多的同情与尊重。
(2分)(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