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青山不老(定公开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组:16青山不老》公开课课件_1

1970年3月5日 春天的晋西北,还是一派荒凉的土尘。去年的霜冻还在我们
的黄土地上盘旋,西伯利亚大风像冬日般肆虐着。 老人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了……
1974年9月21日 老人唯一的女儿又从城里回来,劝他回城了。他可敬的老伴,
与他风雨同舟一生;没见着最后一面,就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乡 亲们也觉得老人该享享清福了,种树的活儿太苦了。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 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 么了不起的奇迹。
3700亩相当于2467900平方米 相当于65个实验小学的总面积。 相当于12000个报告厅的总面积 相当于50000个普通教室的总面积
受各种恶劣气候影响,400万亩 土地沙化,1000万亩水土流失。
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 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
一位山野老农,一座杨柳青山,一 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他——植树老人 高富,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 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花儿永远这么红!青山永远不会老!
一位山野老农,一座杨柳青山,一 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他——植树老人 高富,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 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颁奖词】
花儿永远这么红!青山永远不会老!
【入选主题】
这是一个关于(
【入选理由】
【颁奖词】
)的故事
推荐阅读: 《从伐木劳模到植树英雄——马永顺》 《吕梁“植树英雄”传——乔建平》 《“野人”——张侯拉》
【入选主题】 这是一个关于(
)的故事
【入选理由】 找一找文中哪些文字、哪些叙述让你产
生这样的感受,划一划,再想一想为什么?
1974年9月21日
六年级语文公开课上《青山不老》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优秀教案

《青山不老》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多种阅读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2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3.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1.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1.2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课文的故事或知识。
2.朗读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语气、节奏。
2.2教师辅导,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
2.3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美。
3.理解课文内容3.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课文中的关键问题。
3.2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加深理解。
4.分析课文表达手法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5.学习生字词5.1教师逐个解释课文中的生字词。
5.2学生跟读生字词,巩固记忆。
5.3学生组内交流,分享生字词的用法。
6.合作学习6.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课文中的自然段进行学习。
6.2各小组通过讨论、表演等形式,展示自己对自然段的理解。
6.3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7.2学生分享自己从课文中获得的启示。
8.作业布置8.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作文。
8.2家长签字确认,确保学生完成作业。
四、课堂实录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课文的故事或知识。
2.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语气、节奏。
教师辅导,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
六年级语文公开课《青山不老》教案

六年级语文公开课《青山不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青山不老》这篇文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到青山不老的意义,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章:《青山不老》2.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教学难点:理解青山不老的意义,培养积极向上的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山水画作为导入,让学生欣赏并发表自己对这幅画的看法。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青山不老》这篇文章,并在阅读过程中回答相关问题。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文章中的主题进行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4. 问答环节:针对文章内容进行问答,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5. 总结:引导学生领悟到青山不老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表达青山不老意义的画。
2. 写一篇关于青山不老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通过对学生阅读理解题目的答题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问答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了解学生对青山不老意义的理解和领悟程度。
六、教学准备1. 准备《青山不老》的文本材料,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副本。
2. 准备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课堂展示和讨论。
3. 准备小组讨论的指导问题和评估表。
4. 准备问答环节的问题列表和评分标准。
5. 准备作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中的情节和角色。
3. 使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文章的深层含义。
六年级语文公开课《青山不老》教案

六年级语文公开课《青山不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学会从课文中提炼主题,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感受作者对青山绿水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 学会从课文中提炼主题,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青山不老》文本及配套录音。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文配套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环境描写的意义。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记忆。
(2)教师挑选几个重点生字词,讲解用法,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欣赏大自然美景(1)教师展示相关自然景观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学生分享自己见过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5. 提炼课文主题(1)学生思考,尝试提炼课文主题。
(2)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概括课文主题。
6. 小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创作一幅以“青山绿水”为主题的小品或绘画作品。
第16课青山不老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他天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 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
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第8页
青山不老 ①他唯一女儿三番五次地
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
(
) ②与他风雨同舟一生老伴 逝世了,
( )他不走。
③他已经81岁,
④三间房,就剩下他一人,
他不走,他不走,他不走……
老人创造了怎样奇迹?
①窗外是 参天杨柳。院子在山谷里, 山上 是全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 就像坐在船上,四面 是全绿色波浪, 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 着粼粼波光。
②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 3700亩林网。
③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第2页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_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__挺__ 在山洼山腰。
第6页
(
)
了 不 起
奇 迹
这是中国晋西北:
过去:
现在:
①是西伯利亚大风 常来肆虐地方
①窗外是参天杨柳。院子在山谷里, 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 就像坐在船上,四面全是绿色波浪, 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 粼粼波光。
②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 与生命作对怪物盘踞之地
②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 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根, 山洪涌下泥埋住了树下半 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凶 猛。
②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怪物盘踞之地 ,
③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第5页
干
沙
旱
尘
暴
霜
冻
肆虐 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___________地方 盘踞 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怪物__________之地 擎 风大作时候,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______之高二三丈而坠。
六年级语文公开课《青山不老》教案

六年级语文公开课《青山不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学会借助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品质。
(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1.2 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学习内容。
2. 朗读课文2.1 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氛围。
2.2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提高朗读技巧。
3. 学习生字词3.1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3.2 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跟读。
4. 分析课文4.1 学生自主思考,回答课文中所提出的问题。
4.2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5. 体会情感5.1 学生讨论课文中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六、教学拓展1. 联系生活:让学生举例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关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
2. 课外阅读:推荐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课外读物,如《环保在我身边》、《绿色家园》等,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七、课堂小结八、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六年级语文公开课《青山不老》教案

六年级语文公开课《青山不老》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青山不老》的主要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青山不老》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2. 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的运用。
教学难点:1. 对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和深层意义进行理解。
2. 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表达和写作。
教学准备:1. 课文《青山不老》的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自然景色,引发学生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
2. 提问学生对“青山”的理解,引出本课的课文《青山不老》。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青山不老》一遍,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回答。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三、词汇和句型学习(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并进行解释和例句展示。
2. 学生跟读和模仿教师的例句,巩固词汇和句型的掌握。
四、写作练习(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写作题目,如:“请写一段话,描述你对青山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提出问题和困惑。
3. 教师给予反馈和解答,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自然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自然的美丽和重要性。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表达对课文的深层理解和感受。
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16 青山不老公开课

3、他已经将自已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作者为什么说“青山不老”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 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 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 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
四、有效训练
文章主旨
本文写了一位老人在晋西北创造绿洲的事 迹。赞扬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 造福后代的崇高情怀。
二、合作探究
1、下创造奇迹的?
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
三、精讲点拨
文中哪些打动打动你的心让我们深受教育?
1、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 命的归宿。
2、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 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一、自主学习
熟读课文,思考: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这位老人有多“老”?
老人的老体现在: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 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 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已也会爬不起来。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 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五、拓展延伸
此时此刻你有何感想,请写出你感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这样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指什么? 另一种东西:表面指老人创造的这片绿洲,实际 指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植树造林、绿 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这样的实现自己 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 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背景资料
•
山西,土地沙漠化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 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之 说。山西的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 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 每一二十年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成为当地人最大的敌人。 由于气候恶劣,植被稀少,从西伯利亚来的强劲季风,还 会吹向河北、北京、天津等地, 形成强烈的沙尘暴。
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老 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了这样的奇迹的?
风大的时候,能把牛马等大牲 畜吹得向后倒退,有时候能把 他们卷上七八米的高空再抛下 来。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 肆虐 盘踞 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县 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 而坠。”
(组内角色扮演,一人扮父亲,一人扮女儿。)
这位老人,在齐腰深的大雪中护林,汗水 和冰茬使棉裤变成“铠甲”,红肿的大腿跪出 血水 。 这位老人,在文革时为了帮助一棵被压弯 的小树遭看守多次毒打。 这位老人,在劳模表彰会上,却憋得满脸 通红,只说出18个字:“我叫马永顺,护林 1200立方米,一个人顶6个!” 这位老人,在临终前还在哼着那首由他自 己创作的“植树”号子:“行动起来呀,嘿哟 嘿哟;植树造林啊,嘿哟嘿哟。绿化祖国呀, 嘿哟嘿哟;造福子孙啊,嘿哟嘿哟……”
面对五位老汉的离开,老人没有离开, 依然选择了----------- 种树! 面对老伴 的过世,他也没有离开, 还是选择了------------种树! 面对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 他选择的还是--------种树!
老人的女儿劝说老人离开深山,女儿是如何劝 说的?老人又是如何劝说女儿的?
青山是不会老的
青山是不会老的。有了老人精 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 我们的青山将越来越茂盛,越来 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 青。
抚着这块石碑,我想____地对马爷爷说____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写《史记》。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他“忍辱负重,不畏强权,据实而录”的精神与山 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文天祥,南宋民族英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的忧国忧民的精神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山野 山沟 肆虐 创造 奇迹 绿洲 价值 造福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位老人还创造了怎样 的奇迹?一边读文,一边勾画。找好后再读 读句子,写上体会。
方法:抓关键词 想象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 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方法:通过想象画面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 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 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方法:通过想象画面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 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 光。
16 * 青山不老
读读记记 治理 归宿 肆虐 盘踞 劲挺 荡漾 领悟 炕上 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了解文章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