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旦是什么意思

合集下载

元旦是什么意思

元旦是什么意思

元旦是什么意思【篇一:元旦的由来和风俗】元旦的由来和风俗元旦( new years day , newyear),指一年开始的第一天,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在古代指农历的正月初一。

1949 年 9 月 27 日,中国人民政治磋商会议第一届全领会议正式确立阳历 1月“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象形字,上边的“日”代表太阳,下边的“一”代表地平线。

“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徐徐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

把“元”和“旦”两个字联合起来,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

在中国古代,元旦指的是农历岁首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

在西方和中国现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自阳历传入中国此后,元旦一词便专用于新年。

[1][2]二、元旦 - 由来及演变中国的元旦,据传提及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公元21 世纪已有5000 多年的历史。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

元旦古称元日、元正、元长、元朔、元辰、元春、端日、上日等。

南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宋吴自牧《梦梁录》中《正月》开篇话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传统元旦指的是农历(农历、农历)正月初一。

“元”是初、始、第一的意思;“旦”,象形字,上边的“日”代表太阳,下边的“一”代表地平线,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徐徐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

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联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

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一样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三、元旦 - 风俗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祝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对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渐渐形成祭神佛、祭先人、贴对联、放爆竹、守岁、吃团聚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

现代,中国元旦流行寄拜年卡,倾听新年钟声等风俗。

【篇二:元旦的来历】元旦,中国节日,即世界多半国家通称的“新年”,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

正月为什么叫正月?正月的来历是什么?

正月为什么叫正月?正月的来历是什么?

正月为什么叫正月?正月的来历是什么?本文导读:正月初一,在清明时期也称为“元旦”,元是开始的意思,旦是指太阳出地平线之时,即一日之始,元旦就是一年的开始,新年的第一天,辛亥革命之后,历法改为国际通用的西历,于是,公历的1月1日就成为了元旦,而传统的元旦则变成了春节。

在中国古代,正月初一其实是个政治节日,是人为定的,老百姓什么时候过年,涉及到奉正朔的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们来详细阐述一下这个问题。

正月初一的元旦朝贺仪式,在中国古代是非常隆重的,故宫有三大殿,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太和殿是当时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皇帝在太和殿举行的朝会,一般最为隆重,每年以元旦、冬至和万寿节(皇帝的生日)举行的朝会最为盛大,称为“大朝仪,此外,在每个月的朔望日,皇帝也会在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称为“常朝仪”,朔日是每个月的初一,这一天月球背向太阳的一面朝向地球,在夜空之中,看不到月亮;望日是每个月的十五,这一天夜空会出现满月。

正月初一的元旦朝贺仪式,之所以很隆重,是因为正月初一就是“正朔”,正月初一,即是一年的第一个月,也是第一个月的第一天,即朔日,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中,有一个名词叫做“正朔”,正朔其实就是正月初一,正指的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即正月,朔是指一个月的第一天,即朔日,正月初一就是“正朔”,正朔在中国古代是天子权力的象征,改朝换代之际,忠于哪个皇帝,也称奉何种正朔。

孔子也非常重视什么时候过年的问题,《春秋》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儒家“六经”之一,为孔子所编定,《春秋》的第一句话是:“元年春,王正月。

”鲁隐公元年正月,鲁国并无大事,但却记了一下时间,写作:“元年春,王正月”,《春秋谷梁传》解释道:“元年春,王正月。

虽无事,必举正月,谨始也。

”在《春秋》一书中,每到记载年初之事,必说:“某年春王正月”,“春”指的是一年的开始,所谓“岁之始也”,“王”是指周文王,而非鲁国君主,鲁国君主的爵位是公爵,不能称王,“王正月”即是大一统的意思,周正以子月(夏历十二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鲁国的一年之始,是周朝的正月,也就是说鲁国仍然奉周文王的正朔,忠于周天子,但是在鲁桓公当政期间,记载年初之事,并未用“某年春王正月”,而是称“某年春正月”,因为在孔子看来,鲁桓公是弑君而立,没有资格奉周天子的正朔。

元旦节手抄报内容资料

元旦节手抄报内容资料

元旦节手抄报内容资料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很多国家把元旦顶为法定节日。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元旦节手抄报内容资料,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篇一:元旦的来历“元”有开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

元旦(New Year's Day, New Year )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也被称为“新历年” “阳历年”。

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以西历的1月1日为新年。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年法”,确认新年(元旦)为中国的法定节日。

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法定假日O篇二:元旦的庆祝方式元旦的庆祝方式一: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很多国家都把元旦定为法顶节日,在元旦这天放假。

新中国成立后,也规定元旦为法定节日放假一天。

元旦的庆祝方式二:现在比较普遍的就是由团体组织的活动,如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以前就有组织敲锣打鼓、集体跳民族舞的,现在在电视记录片上还能看到,到科技发展的今天,就演变为联欢晚会什么的了。

近年更是有旅游、聚会等节目,反正元旦这天并没有太多的传统,在这一天假期了就任人发挥了。

甚至,元旦这天对年轻一代来说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

元旦的庆祝方式三: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庆祝方式就是在以民间了,尤其是在农村。

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炮竹,杀鸡宰鹅的,拜祭过各方神灵后就是一家人团聚一餐。

至于更为浓重的庆祝方式暂时还没见过。

篇三:元旦的习俗元旦在即,新年的第一天人们会用各种方式来欢庆这个特殊的日子,例如:吃年糕。

那么大家知道元旦吃年糕的来历吗?别着急,我为您解答。

年糕又称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

故元旦吃年糕意在祈盼新年年年高。

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北方则为黏黍。

年糕的历史悠久,汉朝的米糕已有“稻饼”、“糕”、“饵”、“磁”等名称。

元旦的元的意思

元旦的元的意思

元旦的元的意思元旦的元的意思“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

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汉代崔瑗《三子钗茗》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历来元旦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

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元旦的演变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

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史记》)。

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正月初一(元旦)为春节,而以西历1月1日为新年。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自西历传入我国以后,元旦一词便专用于新年,传统的旧历年则称春节。

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农历岁首第一天的。

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xxx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庆贺新年的开始,欢度元旦可说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普遍习俗。

元旦节的来历和习俗

元旦节的来历和习俗

元旦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导语:元旦在我国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大家对元旦的来历和俗了解吗?不了解的同学可以来看一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资料哦!一、元旦的由来“元”有开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

元旦(NewYear‘sDay,NewYear)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

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

公元1911年,XXX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二、元旦的俗由于元旦是在民国年间才诞生的,并是由春节演化而来,所以,在中国刚刚开始庆祝元旦时,其庆祝的风俗惯当然大都是类似于春节,或者说是春节的缩小版。

毕竟元旦不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虽然沿用了部分传统的庆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杀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却并不见的会占用多么重要的地位。

到了现代,元旦的庆祝俗就更简单了。

元旦的庆祝方式一: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很多国家都把元旦定为法定节日,在元旦这天放假。

新中国成立后,也规定元旦为法定节日放假一天。

元旦的庆祝方式二:现在比较普遍的就是由团体组织的活动,如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以前就有组织敲锣打鼓、集体跳民族舞的,现在在电视记录片上还能看到,到科技发展的今天,就演变为联欢晚会什么的了。

近年更是有旅游、聚会等节目,反正元旦这天并没有太多的传统,在这一天假期了就任人发挥了。

甚至,元旦这天对年轻一代来说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

元旦的庆祝方式三: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庆祝方式就是在以民间了,尤其是在农村。

关于元旦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关于元旦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关于元旦的由来和风俗简介目录元旦的由来和习俗中国古代元旦的饮食习俗我国古代的“元旦”是不是元旦元旦的由来和习俗一、中国元旦的由来中国元旦的由来,据说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三皇五帝时期。

在古代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开始的意思,而旦指的是日子元旦合称并是“初始的日子”。

而在历法上,专家们习惯称地球围绕太阳1周为1年。

到解放后元旦节被政府定为1月1日,在立春前后并且还有假放,而在民间有的地方会举行“庙会”等欢庆活动,传承古代的民俗。

二、元旦的习俗元旦的习俗种类很多,地方不同习俗也不同。

存在着饮食、服饰、活动、交互、过礼、娱乐等方面的差异!是由于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为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的!但大多数还是一样的。

元旦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1)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2)贴春联:对联,又称春联,它的种类很多,但大致有对联和春条。

每幅对联都有横披和一个「福」字,而春条则如「万事亨通」,则单贴在适当的地方,如门柱上等。

其实因春联(包括对联和春条)在古代都是专人挥毫(用毛笔)书写的,所以俗称「挥春」。

而广东地区将春条称为挥春,有别于春联,实有以讹传讹之嫌。

年廿九,为了表示新的一年,新的气象,以及增加过年的气氛。

3)放爆竹:爆竹一响,表示旧年已经过去了,新的一年来了。

传说「年」是一只可怕的怪物。

在过年放爆竹是为了吓走吃人的年兽,保护家人的安全而来的。

这也是为元旦添加喜庆、热闹的气氛。

4)拜年: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到亲友家「拜年」,也就是走亲戚。

大家见面互相恭贺,说:「恭喜发财!」,祝福对方在新的一年,事事顺利、身体健康。

为什么元旦是一月一日

为什么元旦是一月一日

为什么元旦是一月一日在中国,公历1月1日被称为元旦。

元是开始的意思,旦是早晨,元旦就是新年的第一个早晨,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一年365天过完,新的一年重新开始,如此周而复始,既然是个循环,随便哪天作为一年的开始,为什么要选在1月1日呢?我有些好奇了,检索了一些资料。

中国很古的时候就有了日历,现在还在用,被称为农历或夏历,农历的1月1日是春节,古代也称为元旦或者元正等其他的名字。

农历的1月1日与公历的1月1日相差一个多月。

也就是说中国古代一年开始的时间与公历是不一样的。

中国早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夏历根据月亮圆缺的周期确定月,月亮圆缺一个周期为一个月,每个月把看不见月亮的那天叫做“朔日”,在天文上,当天月球和太阳黄经相等,称为朔,也就是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和太阳几乎同时出没,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

中国古代每个月的开始应当在夏朝就已经确立了,以“朔日”为每个月的开始。

汉以前,中国各朝的日历并不相同,主要区别在于第一个月不一样。

夏朝以1月为第一个月,殷朝以12月为第一个月,周朝以11月为第一个月,秦朝以10月为第一个月,中国古代新年开始的时间不一样。

自西汉末年以后,后世历法变化不大,基本上都是以1月为第一个月。

现行的农历是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中文名)在满清康熙年间帮修订的,依然是以每年立春的这个月为第一个月。

各个朝代选择第一个月的依据是什么?没有查到可靠的资料,不敢妄说。

中国农历有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在汉代已经完善,第一个节气是“立春”。

中国古人认为立春是一年的开始,一个月的开始,一天的开始,一个时辰的开始,立春是四个开始,古籍里也称“四始”。

立春在农历的1月,古人把立春的这个月作为一年的第一个月。

中国自西汉以后,元旦日就确立了下来。

公历每年的第一个月和第一天是怎么确定的?没有查到资料,只能猜测了。

公历的1月1日与冬至的时间非常接近,从冬至开始白天一天天变长,冬至在天文学上是新一年的开始。

冬至一般在公历的12月22日前后,与公历的1月1日大约相差十天左右。

元旦节的内容

元旦节的内容

元旦节的内容【篇一:元旦黑板报文字内容】元旦黑板报文字内容元旦的由来:元旦,是新的一年的第一天。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

元旦,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

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

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

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元旦趣俗元旦代表一年的尹始,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庆祝元旦的到来,世界各国庆祝元旦的方式各不相同,很多地方庆祝元旦非常有趣。

汤加是世界上第一个庆祝元旦的国家,中国是第十二个庆祝元旦的国家,西萨亚摩是世界最迟庆祝元旦的国家。

杯盘碎片送朋友丹麦人在元旦前夜,家家户户都要将平时打碎的杯盘碎片收集起来,待夜深人静时偷偷地送至朋友家的门前。

元旦的早晨,如果谁家门前堆放的碎片越多,则说明他家的朋友越多,新年一定很幸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元旦的旦是什么意思篇一:元旦的由来元旦的来历和习俗“元”有开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

元旦(newyearsday,newyear)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以西历的1月1日为新年。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年法”,确认新年(元旦)为我国的法定节日。

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法定假日。

元旦起源古代中国的元旦日,并非如今通用的“格列历”——公历的1月1日。

从殷代定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岁首,到汉代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曾有多次反反复复的改变。

到民国时孙中山于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为“顺农时”、“便统计”,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改公历1月1日称为岁首“新年”,但仍称“元旦”。

直到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统一使用“全国年节和纪念日放假办法”,将公历1月1日规定为元旦节,并决定全国在此节放假一天。

同时为区别农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前后,因此改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

“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

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

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

元旦一词最早始于三皇五帝,唐房玄龄等人写的《晋书》上载:“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

”即把正月称为元,初一为旦。

南朝梁人兰子云的《介雅》诗也云:“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还有个传说,是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

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

”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

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

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

晋代诗人辛兰曾有《元正》诗:“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

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

”记述元旦庆贺情景。

在民国以后虽然定1月1日为新年,当时只有机关、学校以及外国经营的洋行大商号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并不承认,仍延承古时旧习以农历初一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与民间均没有什么欢庆活动。

解放后将1月1日岁首改称为“元旦”节后,政府仍按照几千年来使用的农历历法按农时节令,在立春前后冬闲时期的“春节”放假三天,民间办“庙会”等欢庆,传承百姓的心愿和千百年的民俗。

节日习俗习俗就是过春节的那些习俗。

现在的公历1月1日的元旦,我国好像没什么习俗,只是个公共假日,机关、学校可能会开个茶话会、联欢会,仅此而已。

老外可能会有些,恐怕也不如圣诞热闹,还是民族的东西好。

民国是提倡过阳历年,春节不放假,可是老百姓照样过春节,不认公历新年。

篇二:元旦的来历元旦,中国节日,即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

中国古代曾以腊月、十月等的月首为元旦,汉武帝始为农历1月1日,并延用。

中华民国始为公历1月1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得以明确,同时确定农历1月1日为“春节”,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相对应地,春节称为“旧历年”、“阴历年”等)。

起源变迁元旦,据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有关于:“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的记载。

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一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一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谓之“元朔”。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

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

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从汉武帝起,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1月1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称为“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

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1]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1相关传说传说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

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

”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

[2]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元旦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

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

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

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元旦含义1、中国古代称新年第一天为“元旦”或元日、元长、元朔、元春,具体日期在西汉以前各不相同,西汉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创“太初历”,以正月初一日为元旦,从此历代相沿,直至民国时期。

2、西历公元纪年法传入我国后,民国时期以西历元月一日为新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议确立以西历元月一日为“元旦”,旧历年正月初一改称“春节”“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

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汉代崔瑗《三子钗茗》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

历来元旦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

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叫“正月初一”。

定元演变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

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史记》)。

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正月初一(元旦)为春节,而以西历1月1日为新年。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自西历传入我国以后,元旦一词便专用于新年,传统的旧历年则称春节。

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农历岁首第一天的。

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