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 第3课《华盛顿会议》(含详解)

第2单元 第3课《华盛顿会议》(含详解)
第2单元 第3课《华盛顿会议》(含详解)

第3课华盛顿会议

(时间:25分钟分值:50分)

基础达标(36分)

1.在华盛顿会议上英国以体面的方式结束了英日同盟,参加了四国同盟,其主要原因是()。

A.一战后退出了在亚洲争霸的角逐

B.英国在东亚地区的争霸对手发生了改变

C.一战结束后英日矛盾居次要地位

D.英国势力减退外交上跟随美国

解析英国与日本结盟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日本抗衡德国和俄国,从而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一战后,日本的大肆扩张,影响了英国在亚太地区的权益,因此华盛顿会议以四国同盟的方式埋葬了英日同盟。

答案 B

2.华盛顿体系反映出的直接矛盾关系有()。

①美日矛盾②中国与列强的矛盾③美英矛盾④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

矛盾

A.①②④B.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解析华盛顿体系主要调整了战胜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在利益分配上与战败国没有直接关系。

答案 D

3.20世纪20年代,日本面临的一度有利的国际环境开始逆转,主要因素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B.对苏武装干涉的失败

C.欧美列强的积极竞争D.亚洲人民的普遍反抗

解析日本利用一战之机在亚太地区大肆扩张,严重损害了欧美列强在亚太地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答案 C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帝国主义在东西方的关系上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国

际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决定因素是()。

A.此时期列强实力对比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B.列强对当前的国际关系体系都比较满意

C.两种制度的矛盾尚未激化

D.帝国主义国家都致力于恢复经济

解析国际关系格局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根本原因是决定国际关系格局的主要大国的实力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答案 A

5.华盛顿会议后,美国国务卿休斯说:“多亏了这个条约,对华‘门户开放’终于实现了。”这个“条约”是指()。

A.《四国条约》B.《五国海军条约》

C.《九国公约》D.《凡尔赛和约》

解析《九国公约》确认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答案 C

6.《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的共同点之一是()。

A.日本在受限制的同时也保持有局部特权或优势

B.维护了美国的利益,抑制了日本势力

C.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平等协商的结果

D.帝国主义列强共国宰割中国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问题的整体归纳能力。A项指《四国条约》和《五国条约》的影响;D项指《九国公约》;C项不符合史实。归纳三个条约内容和影响可知B项是共同点。

答案 B

7.下列对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B.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C.这一体系带有大国强权的政治色彩

D.维护了世界的长期和平与稳定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深层次认识能力。这一体系建立在一战后帝国主义新的力量对比的基础之上,它内部充满着种种矛盾。因

此,它必将随着帝国主义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必将随着各种矛盾的激化而走向解体,它不可能长期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答案 D

8.1921~1922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调整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这次会议对中国的最大影响是()。

A.日本获得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

B.日本将山东主权归还给了中国

C.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被打破

D.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中

解析这次会议是华盛顿会议,会议期间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及中日在会外签订归还山东主权的条约。会外条约可以理解为不是华盛顿会议的主题内容,另外山东主权归还了中国也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又回复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答案 D

9.一战前、一战期间、一战结束后不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态势大致是

()。

A.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日本独霸——美日争夺

B.英美争夺——美日争夺——日本独霸

C.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日本独霸——帝国主义共同支配

D.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狂潮——美日共同侵略——美国独霸

解析一战前,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一战中日本独霸中国;华盛顿会议,美国再次重申“门户开放”政策,中国重新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答案 C

能力提升(14分)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7年1月26日,日本外相召见英国驻日大使,说:“帝国政府就帝国具有最大利害关系的山东省及现在占领中的赤道以北德国诸岛向敌国政府提出请求时,期待英国政府支持,希望英国政府现在予以保证。”

材料二1917年2月14日,英国外交大臣正式复函日本:“对于在和会之际

日本提出德国在山东省的诸权利和德国在赤道以北诸岛屿的要求时希望得到支持和保证,英国政府在此表示欣然应诺之意。”同时“英国政府要求日本政府在和会召开时,也以同样的精神欢迎英国对德国在赤道以南诸岛屿的要求”。

(1)根据材料看出,当时英国、日本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英日双方互相作出了怎样的承诺?(9分)

(2)这种关系维持了多久?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分)

解析本题解答首先要明确材料的历史背景:1917年,英国和日本为战后分赃达成互相支持的协议。同时要注意准确概括材料要点。

答案(1)关系:英日同盟关系。承诺:在未来召开的媾和会议中,英国支持日本获取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和取得太平洋赤道以北的原德属殖民地;日本支持英国获得赤道以南的原德属殖民地。

(2)维持了近20年。变化:华盛顿会议期间,《四国条约》签订,拆散了英日同盟。

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必修三第二单元单元评价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钩连潦倒地崩山摧群山万壑 B、峥嵘谪居冲波逆折篮田生玉 C、咨嗟惘然扪参历井海誓山盟 D、崔嵬整顿司马青衫杜鹃啼血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以手抚膺坐.长叹(坐下) B、画图省.识春风面(曾经) C、却.坐促弦弦转急(退回) D、他生未卜.此生休(预料)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李白与杜甫齐名,贺知章曾经说他“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相传白居易读罢《蜀道难》,“称李白为‘谪仙’”。 B、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登高》通过描绘秋江景色,倾诉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C、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李商隐《锦瑟》中“庄生迷蝶”“望帝托心”“ 沧海泣珠”“ 蓝田玉烟”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后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遭到禽流感和甲型流感的侵袭之后,荷兰又发现新型流感——“羊流感”,这种流感的侵袭对象为绵羊和山羊,并能够通过牲畜传染给人类。 B.长期以来,我省建筑业主要沿用拼人力、拼设备、拼资源的传统经营方式,管理理念陈旧,技术含量较低,高端市场占有率不高。 C.汉字大讲堂的开设,对网络时代不拘一格学习汉字提供了一个平台,为进一步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创造了一个好形式。 D.专家经现场勘察确认,汉中门大桥桥梁裂缝是因为桥梁和桥体材质不同,热胀冷缩力有差别所致,但裂缝没有威胁到桥梁本身的安全。 5.填入下面语段中空缺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到了祝融峰顶,所谓“山高人为峰”,景象更为不同。俯视群山万壑,只得青峰点点,浮沉烟云之间,似海中孤岛,似田间青螺,。时有轻烟,,那么轻盈,那么透明,在清澈的碧空映衬下,如于云海酣梦中呼出的轻轻的气息。 A.依稀巨鲸浮出水面,又如蛟龙翻腾云海/一丝丝,一片片,在云海之上欲飘欲飞 B.依稀蛟龙浮出水面,又如巨鲸翻腾云海/一缕缕,一片片,在云海之上欲飘欲飞 C.依稀蛟龙浮出水面,又如巨鲸翻腾云海/一缕缕,一股股,在云海之上奔腾翻跃 D.依稀巨鲸浮出水面,又如蛟龙翻腾云海/一丝丝,一片片,在云海之上奔腾翻跃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8题。(9分) 警惕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 曹晖 所谓“视觉文化时代”,也称“读图时代”,是指全球化以来,文化出现了一种从以文字和语言为中心的理性形态,转向以图像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形态的变迁。20世纪最后十年,伴随着电子媒介广泛深入地向人类社会渗透,审美日益摆脱精英姿态而向社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蚕长大了》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 《蚕长大了》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学校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 1.蚕的胸部有()对足,腹部有()对足。 2.蚕在二龄之后,身体呈()型,颜色为()。 3.蚕的头较小,两侧各分布着6只黑褐色的()下方有咀嚼式()。 二、判断题。 1.睡眠中的蚕,外表静止不动,体内也是静止不动的。() 2.蚕在蜕皮前,食欲会大大增加。() 3.蚕在生长变化过程中,身体颜色不会发生改变。() 4.蚕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前一共蜕3次皮。() 5.蚕的蜕皮顺序一定是先从头部开始,然后经过胸部和腹部,最后皮从尾部脱落。() 三、选择题。 1.蚕到了( )(蜕皮四次以后5~8天),就逐渐表现出老熟的特征。 A.三龄期 B.五龄末期 C四龄末期 2.当蚕出现( )的现象时,表示蚕要吐丝结茧了。 A.前部消化管空虚,胸部呈透明状 B.食欲旺盛,食桑量上升 C.头、胸部昂起,不再运动 3.蚕要吐丝结茧了,下面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增加桑叶的数量 B.用纸板做格子房

C 、用稻草扎小架子 4.当蚕的身体颜色暗淡,并抬起前半部身体,一动不动,这是( )之前的状态,称作“眠”。 A.即将吐丝 B.即将蜕皮 C.四龄结茧 四、填图题 五、实验分析 为了探究温度对蚕生存的影响,小华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取三个大小相同的纸盒,分别贴上甲、乙丙标签。把甲盒放在10℃的环境中,把乙盒放在25℃的环境中,把丙盒放在30℃的环境中(除温度外其他环境因素相同)。在甲、乙、丙三个盒子中各放入5条大小相似、健康状况相同的蚕。每个盒子中每天都同时投入等量的桑叶。一段时间后小华分别测量了几个纸盒中蚕的平均长度,如下表所示。 盒子名称 甲 乙 丙 平均长度 8厘米 10厘米 8厘米 1.一段时间后,( )与( )盒中的蚕运动呆滞,发育缓慢,并 ( )足 ( )足 ( )足 ( ) ( ) ( )部 ( )部 ( )部

第三单元第2课华盛顿

第三单元第2课华盛顿 【学习目标】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评述其历史贡献。 【重点难点】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评述华盛顿的历史贡献。 【自主学习】 一、维农山庄的主人 1、童年:出生于一个家庭,从小培养起诚实、勇敢、理性又善于等优秀品质。 2、少年:掌握了、牲畜饲养等技术,学会用自己的技能去挣钱。 3、青年:(1)继承哥哥的积累了大量财富。(2)参加英国殖民者组织的弗吉尼亚民团,并参加了。(3)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和领导艺术。 二、领导独立战争 1、背景 (1)主观原因:美国民族经济的发展,以及的增强。 (2)客观原因:英国加重了对北美人民的剥削,影响了北美经济的发展。 (3)导火线:1773年发生的,使北美人民与殖民者矛盾激化。 2、进程 (1)开始标志:1775年4月,。 (2)治军有方:据第二届大陆会议,组建了大陆军,为总司令。他重新编制,严明纪律;改进部队的装备,招募新兵;聘请外国军官训练正规军;正规军与民兵相结合。 (3)首次大捷:1776年初,大陆军围攻并解放了。 (4)宣布建国: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正式通过了《》,诞生。 (5)传奇胜利:指挥大陆军袭击特伦顿和普林斯顿的英军取得胜利。 (6)战局转折:1777年10月,大陆军又取得,成为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7)军事胜利:1781年,约克镇的英军在将军领导下向美军投降,北美战事结束。 (8)最终独立:1783年,美英在巴黎签订和约,英国承认美利坚合众国独立。 三、主持制宪 1、背景:(1)华盛顿坚决反对制度。(2)1781年生效的《邦联条例》,确定了,美利坚合众国为邦联国家,实际上只是由13个州构成的松散联盟。(3)1786年发生的谢司领导的起义,震动了整个统治集团。 2、概况:年5月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华盛顿当选为主席。通过了《联邦宪法》。 3、《联邦宪法》 (1)内容:规定美国是一个国家,总统为国家元首,实行等。 (2)作用:使美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对内有利于的形成,对外有能力保卫国家的安全。 四、首任总统 1、第一任期:1789-1793年。行政上:网罗人才,组成内阁。财政上:建立,巩固银行信用。外交上:改善与英国、周边的关系。还创立了总统否决权制度,完善民主制。 2、第二任期:1793-1796年。巩固第一任期的成果。宣布“ ”政策,不介入欧洲英法战争。开展。 3、急流勇退: 离职演说:对后继者提出了谆谆教诲;开启了美国外交政策。 解甲归田:不当终身总统,为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制度创立了范例。 巨星陨落:1799年病逝。 4、功成名就:华盛顿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作出了卓越贡献,无愧于“ ”称号。 【合作探究】美国人民称颂华盛顿是“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在美国人民心目中也是第一人”。请结合有关史实评述华盛顿一生的主要功绩。

【范文】高中英语必修三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英语必修三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 )diet 作名词,表示“日常饮食”。 be/goondiet节食 作动词,表示“节食“。 2)区别energy,strength,power和force: energy主要指人的精力,工作或活动的能力,自然界的能等。 power主要指做一件事情所依靠的的能力,功能,人或机器等事物所潜在的或所发挥出来的力量,职权,权力或政权。 force主要指自然界中的力量,暴力,势力,说服力,压力,法律,道德或情感的力量,军事的力量。 strength指一人或一物所含的内在的力量,能用以从事,忍受,或抵抗很多事物。 3)balance 作名词,表示“天平,秤;平衡,平稳“。 be/hanginthebalance不确定的,尚未决定的 keepone’sbalance保持平衡 onbalance考虑周全,总的来说 strikeabalance找出折中办法,妥协

作动词,表示“权衡,平衡”;balanceAagainstB权衡利弊。 4)sign 作名词,表示“记号,符号,标志,标记,手势,迹象,指示牌”等。 作动词表示“签名,签署,示意,做手势”。 insignof作为……的记号;表示……的。 makenosignof没有……的样子(迹象),没有表示…… signfor签约应聘或受雇 signforsth签收某物 signsbon/up使某人签约受雇 signup注册参加(俱乐部,课程) 5)sigh sighover…为……叹息 sighfor想念,思念 sighout/forthsth边叹息边说出…… 6)slim 作形容词,表示“苗条的,纤细的,小的”。 作动词,表示“变细,减肥”。 slimdown减肥,缩减。 7)lie 作名词,表示“谎言,谎话,假象”是可数名词。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一框青春飞扬教案

《青春飞扬》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为了突出本节课的主题“青春飞扬”,为了更好的走近青春飞扬的学生,我选择的着装是象征青春活力的卫衣。 课前制作“青春代言人”证书、搜寻本班学生青春洋溢的照片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青春的美好,感受青春的可贵,珍惜青春,善待青春。 感受青春的魅力,释放青春的活力,激发青春的热情,树立自信、自强的青春态度。 2.能力目标 培养自信、自强的优秀品质,做到自信、自强。 3.知识目标 知道自信、自强对于青春成长的意义。 懂得如何把握青春。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飞翔的力量 教学难点:成长的渴望 教学过程 课前五分钟播放本班学生出游、奔跑、跳高、跳远等活动的个人照片,(大约10-15张),配乐《青春修炼手册》。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

习做思想和情感上的铺垫。 【导入新课】 踏着青春的节拍,感受青春的力量,我们有使不完的心劲儿。正青春我们该如何度过青春,我们的青春又将走向何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青春飞扬》。 【讲授新课】 板块一畅想之春:青春如此多娇 过渡:提到青春咱们同学们最有发言权,因为我们正青春。可是正青春的你,是否真的知道什么是青春呢? 提问:有人说,青春是泪水,有人说,青春是个性,有人说,青春是勇气。那么,对于你来说,青春是什么呢? 学生分享:略 活动总结:对于青春,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或许,这就是青春。青春就应该是这样的丰富多彩,五彩缤纷,万紫千红。而我们所描述的这些词汇,不正彰显了我们对成长的渴望吗?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分享自己对青春的理解,在

人教版选修3 第二单元 第3课 华盛顿会议 作业

第3课华盛顿会议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一战后在亚太地区的角逐中,美、英之间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 ①在抵制日本扩张方面有共同利益②在中东问题上竞争激烈③在控制国联问题上矛盾尖锐④在中国政策问题上较为接近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选C 一战后在亚太地区的角逐中,华盛顿体系是在承认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确定了凡尔赛体系中未能包括的远东、太平洋区域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体系,暂时调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确立了它们在东方实力对比的新格局,故排除②,选①③④组合,选C。 2.《五国海军条约》第十一条规定:“各缔约国保证不取得、不建造和不定造在主力舰和航空母舰之外、标准排水量超过一万吨的战斗舰。”这一条款( ) A.明确限制了五国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吨位 B.暂时缓解了列强在海军军备上的争夺 C.给缔约国发展中小型战斗舰提供了依据 D.旨在限制五国以外的国家发展海军力量 解析:选C 条约限制的并不是主力舰和航空母舰,而是这两种舰以外的战斗舰。该条款限制的只是这种舰只的大小,而没有限制它的数量,因此给这些国家大量发展巡洋舰、驱逐舰和潜水艇等中小型战斗舰提供了方便。 3.火花是政治宣传的载体。某收藏者藏有两枚20世纪初的日本火花(如图),该火花最有可能是日本( )

A.为美化对中国的侵略而印制 B.为宣传美日友好而印制 C.为纪念占领中国青岛而印制 D.为宣传英日同盟而印制 解析:选D 从图片中日本国旗和英国国旗判断,该火花最有可能为宣传英日同盟而印制。 4.根据下表《五国条约》规定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总吨位的限额(单位:万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③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美、英、日的海军军备竞赛④埋葬了英日同盟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选A 埋葬英日同盟的是《四国条约》,排除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均正确。故选A。 5.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调整了美日两国在下列哪些问题上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省识(shěnɡ)崔嵬(wéi)荻花(dí)环珮(pèi) B.抚膺(yīnɡ)锦瑟(sè)吮血(yǔn)霓裳(shǎnɡ) C.栈道(zhàn)嗟叹(jiē)商贾(ɡǔ)钿头(diàn) D.朔漠(shuò)惘然(mǎnɡ)悯然(mǐn)江渚(zhǔ) 2.选出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噫嘘兮,危乎高哉! B.飞湍暴流争喧豗,硑崖转石万壑雷 C.独留青家向黄昏 D.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 B.砯崖转石万壑雷转:使石滚动 一去紫台连朔漠去:离开无边落木萧萧下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C.因为长句,歌以赠之长句:指七言诗 D.以手抚膺坐长叹坐:徒,空 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大姐却坐促弦弦转急促:紧、迫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盛唐时期的李白与杜甫是我国唐诗史上的双子星并称“李杜”,世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而中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被称为“小李杜”。 《登高》通过描绘秋江景色,倾诉诗人长年漂泊、B.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C.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李商隐《锦瑟》中“庄生迷蝶”“望帝托心”“沧海泣珠”“蓝田玉烟”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后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B.暮去朝来颜色故 C.艰难苦恨繁霜鬓 D.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二.填空题。(20分) 1.初唐四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从句数上分为________、________。李白《赠汪伦》体裁属于_______。 3.________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先河,李白继承了屈原以来的__________诗歌传统。 4.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______________,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5.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6.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7.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8.,生长明妃尚有村。_________________,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其三)》)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

1.in debt负债 ①He was in debt when he was poor, but he has been out of debt since he got rich. ②The couple worked hard day and night in order to pay_off_all_their_debts. ③You saved my life; I am forever in your debt. Many young people would like to have an expensive wedding even if they have to borrow a lot of money and be

heavily ________ after that. A.in trouble B.in surprise C.in love D.in debt In order to borrow more money, Henry told lie to his friends that he was heavily in debt. A./; / B.a; the C.a; / D./; a 2.benefit vt.& vi.有益于;有助于;受益n.好处;利益;优势 ①It is an expensive investment but it will benefit the company in the long run.

②The method of learning English is of much benefit and I believe I can benefit_from it. ③It is said that yoga is of great benefit to human health. =It is said that yoga is very beneficial to human health. (2011·绍兴高一检测) It is known to us that doing eye exercises our eyes, and that is to say, our eyes can doing eye exercises. A. benefits; benefit from B. benefits to; benefit C. benefits from; benefit D. benefits; be benefited from (2013·冀州中学期中测试)The reader who has spent serious effort on a problem may ________ from the effort even if he doesn't succeed in solving the problem. A.come B.benefit C.conclude D.judge 3.cut down削减;删节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赵州桥》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赵州桥》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在提示课题和生字词教学以后) 师:下面我们学习课文。赵州桥为什么有名?它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请翻开书听老师读课文。(范读) 请大家像老师这样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个别辅导)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下边让我们用心地把课文读懂,要特别注意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谁先把第一段读一下(指名读) 师:这座桥世界闻名,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这座桥。这座桥为什么这么闻名呢?因为它在设计上有独特的地方。第二段就写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一边看课文,一边看书上的插图,弄清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也就是它和别的桥比,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学生默读。在默读中教师再次强调上面的要求。并且说同学们可互相商量) 师:好,让我们集体研究一下。大家来看赵州桥。(出现幻灯棗赵州桥彩色图)拿它跟别的桥比较,特别

是什么呢?(同学们认真观察后纷纷举手) 生:它跟别的桥不一样,别的桥棗(没说上来) 师:不要着急,坐下,一会儿想起来再说。后边那个同学说。 生:赵州桥和别的桥不一样,别的桥下有桥墩,这座桥没有桥墩。 师:噢,他注意观察,认真看书,抓住了一个特点。这座桥没有桥墩,只有一个什么呀? 生:拱形的大桥洞。 师:对,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板书: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继续研究,还有什么特点? 生:一般的桥只有一个大桥洞,没有两边的小桥洞。 师:噢,他又看出了一个特点。两边,哪两边呢?讲清楚。 生: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师:好,这就清楚了。小桥洞在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什么形状的? 生:拱形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蚕长大了》教案.docx

教科版三下第二单元第 3 课《蚕长大了》教学设计 课题认识其他动物的卵单元二学科科学年级三 1.知道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蚕的幼虫身体逐渐长大,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 2.知道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 3.描述蚕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有口、眼、足、气孔等结构与取食、运动、呼吸 等功能相适应。 4.会养蚕,能够经历小蚕不断长大的过程,能用文字和画图描述幼蚕的形态特征。 学习 5.能够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幼蚕身体变化及生命活动现象。 目标 6.对养蚕活动研究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兴趣。 7.能够领悟到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8.能够感悟到在一段时间里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9.能体会到动物健康生活需要适宜的环境,人类行为影响动物生存。 10.知道蚕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到人类生活与动物息息相关。 重点交流养蚕过程中的新发现,观察蚕幼虫的生命活动,认识蚕的幼虫的身体结构及对应的功能。 难点区别即将吐丝的蚕,为蚕的吐丝结茧做好准备;坚持长期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可爱的蚕宝宝已经慢慢长大了,在这段时间里,你是怎么照顾学生交激发学它们的?它们样子有变化吗?大家一定有许多新的发现,今天流、回答。生学习兴 我们来交流一下。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蚕卵2~3 天就会孵化趣。 出小蚕。刚出牛生的蚕宝宝又黑又小像只小蚂蚁,身上长满细 毛,被称为“蚁蚕”,也叫“ 1 龄蚕”。救蚁蚕体长 2~3 毫米, 体宽约 0.5 毫米。经过两周左右的时间,蚁蚕身体逐渐长大, 颜伍也逐渐从黑变成了白色,成了我们熟悉和喜爱的蚕宝宝。 蚕每蜕皮一次增加一龄,蜕皮4次后的 5龄蚕再经过半个月左 右,就会结茧变蛹。从蚁蚕开始到结茧变蛹前这个阶段的蚕称 为蚕的幼虫阶段,是继蚕卵之后蚕生长发育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职业生涯规划》教案第三单元第2课:构建发展阶梯

《职业生涯规划》教案 第三单元: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与措施 第2课:构建发展阶梯(一) ——阶段目标的特点及设计思路 教学内容 阶段目标的特点及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理解阶段目标的特点与要素。 (2)掌握阶段目标设计要领与思路。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 帮助学生认识到中职阶段的学习对于实现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重要意义,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差距,将“扬长补短”与“扬长避短”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具有做成功职场人的健康心态。 3、运用目标 根据本人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目标。 教学重点: “倒计时”设计是确定阶段目标很实用的方法,运用“倒计时”设计思路掌握阶段目标设计技巧是本堂课的重点。教学中要求学生试着对照“倒计时”设计的基本步骤,尝试运用这种方法为长远目标搭建台阶。然后在班上分享设计过程中得到的经验,交流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阶段目标设计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总结运用“倒计时”设计的方法。 教学难点: 长远目标确定后,就要为实现长远目标构建发展台阶。如何制定好阶段目标,是本节需要突破的教学难点。教学中要结合案例分析和案例设计来学习掌握阶段目标的设计要领。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教师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学阶段目标的特点及设计思路,试着用“倒计时”的思路,为实现长远目标“搭台阶”。 二、新课导入 用课首案例故事《从洗碗工到酒吧老板》导入新课。 1.教师活动 (1)用PPT展示《从洗碗工到酒吧老板》的职业生涯发展台阶示意图。 (2)讲述《从洗碗工到酒吧老板》案例故事。 2.学生活动 听故事后讨论问题:陈涛职业生涯发展的长远目标是什么?你觉得他的目标能实现吗?为什么? 三、导授知识 1:阶段目标的特点与要素 对节首案例《从洗碗工到酒吧老板》的阶段目标进行评价、分析,让学生掌握阶段目标的“三特点”、“四要素”。 1.教师活动 用PPT展示阶段目标的“三个特点”和“四要素”。 2.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研讨节首案例《从洗碗工到酒吧老板》中的一个阶段目标,看它是否符合阶段目标的“三特点”和“四要素”,并派出代表演示成果。 四、导授知识点2:阶段目标设计要领与思路 借助案例让学生掌握阶段目标的分段数量、表现形式和分段依据。 1.教师活动 (1)用PPT展示节首案例《从洗碗工到酒吧老板》和拓展训练中的案例。 (2)总结学生研讨结论,归纳阶段目标的分段数量、表现形式和分段依据。 2.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节首案例《从洗碗工到酒吧老板》和拓展训练中案例的阶段目标的分段数量、表现形式和分段依据。 五、导授知识点3:“倒计时”的设计思路 运用“倒计时”设计思路掌握阶段目标设计技巧。 1.教师活动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邓稼先》课中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新)

11 《邓稼先》课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 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你知道我国的“两弹一星”是那些科学家发明的吗? 二、预习检测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的情况。 (1)邓稼先介绍 (2)关于“两弹一星” (3)杨振宁 (4)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 (5)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1.速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各部分基本信息 提示:(1)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2)理解文中的小标题,(3)简单叙述六个部分的内容。 2.全文共由六部分组成,阅读后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说说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阅读第一部分,思考探究: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2. 阅读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叙写邓稼先一生的简历,那些写的较详?那些写得很简?这种详略分明的叙写突出了邓稼先哪两点? (2)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怎样的关系? 3. 阅读第三部分: (1)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 (2)这一部分总写邓稼先伟大之处是哪句话?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4.阅读文章四、五、六三个部分,说说这些部分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概括时请使用以下句式: 时间+地点+人物+怎么样 概括事例,各个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5. 阅读第五部分部分,回答问题。 (1)为什么要引用《吊古战场文》? (2)作者为什么要向导演建议用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一首歌? (3)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必修3第二单元知识点

戴氏蜀汉路校区 袁博士的水稻帮助世界上的大多数摆脱了饥饿。 The poor children have a hunger for knowledge. 这些贫穷的孩子渴望知识。 They hungered for freedom and equal rights. 他们渴望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She was hungry for the news of her friends. 她渴望得到朋友们的消息。 【活学活用】 1.句型转换 The girl longs for true love. (1)The girl ______true love. (2)The girl ____ true love. (3)The girl ______true love. 2.单项填空 (4)In the old days many people__hungry every day. A.became B.went C.turned D.came She measured her daughter for a new dress. 她为她女儿量制新衣。 Education shouldn’t be measured only by examination results. 教育不应当单纯用考试成绩来衡量。 (2)vi.测量起来有…长/宽 This room measures ten meters across. 这个房间宽10米。 (3)n.尺寸;措施 我妈妈按照我的尺寸给我做了一条裤子。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measures to prevent pollution. 政府应该采取措施防止污染。 【易错警示】 measure表示“(长、宽、高等)是”时是系动词,没有被动语态;measure作名词,表示“措施”时,是可数名词,常用复数形式;作“尺寸”讲时,常用作不可数名词。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白桦》课后作业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 《白桦》课后作业及答案 一、读句子,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1. 公园里的鲜花纷纷绽.(zhàn zàn)放,人们在花海中徜.(shàng ch áng)徉,无比惬意。 2. 冬姑娘穿着毛茸.(róng lóng)茸的白色大衣姗.(cè shān)姗来迟。 二、读拼音,写字词。 1. 在这jì jìng()的夜里,méng lóng()的月光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 2. 这幅书法作品,笔势xiāo sǎ()飘逸,令人赞叹不已! 三、下列词语与“姗姗来迟”结构一致的一项是() A. 白雪皑皑 B. 翩翩起舞 C. 自言自语 D. 议论纷纷 四、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 《白桦》的作者是苏联的叶赛宁写的。(修改病句) 2. 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1)这节诗写了的白桦,让人感受到一种之美。(2)我会仿写这节诗:在我的,有,仿佛,披了。 五、课内阅读。

毛茸茸的枝头,雪绣的花边潇洒,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晖里闪着晶亮的雪花。 1.“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A. 夸张 B. 比喻 C. 排比 D. 拟人 2.“流苏”在文中指()。 A. 白桦枝条上垂落的冰凌 B. 花穗样的装饰物品 C. 一种树 D. 流动的物体 3.这首诗以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姿态,表现出一种、之美。 4.下列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在灿灿的金晖里闪着晶亮的雪花”说明白雪反射朝霞,产生光芒,这光芒让白桦更加圣洁,表达了对白桦的喜爱之情。 ②“洁白的流苏如画”赞美了流苏的洁白。 六、课外阅读。 夜 叶赛宁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 3,背诵并积累名句。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二,教学重点 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点读法 教学过程与步骤: 秋兴八首 一,知识积累 1,关于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2,关于作品:《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写这组诗时,离开安史之乱的爆发(755)已十一年。 3,近体诗知识 (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4,诗歌鉴赏指要 (1.)基本要求:鉴赏诗的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基本要领: ①朗读吟诵,整体感受。 ②披词入情,激发感情。 ③展开想象,探究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语文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刻舟求剑》课时练习D卷

语文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刻舟求剑》课时练习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01分) 1. (4分)我能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并把序号写在横线上。 约:A.邀请 B.俭省 C.大概 ①我国先民大约在五六千年前发明了纺织,于是出现了麻、葛布做的衣服。________ ②我约小芳周末到我家去玩。________ 释:A.解释 B.消除 C.放开;放下 ③因释其耒而守株。________ ④我们要学会对照注释理解小古文。________ 2. (4分)拼一拼,写一写 chén jìxī shēng mái fu chén jì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9分)读一读下面的句子,再看拼音写字。 ①思yuán________弓zhuò________而射之。 ②wèi________是其智fú________若yú________? ③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yú________,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④日初出cāng cāng________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⑤shú________为rǔ________多知乎?

4. (2分)《刻舟求剑》中宝剑掉进河里,那个人当时怎么做的?() A . 在船舷上刻上记号。 B . 立即跳下河去捞。 C . 不管不顾。 5. (4分)读拼音,写汉字。 yùyán chuán xián cuīcùkèzhōu qiújià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3分)选一选。 宝剑 ________(jiàn jiàng)着________(zháo záo)急靠________(kào lào)岸 7. (6分)比一比,再组词。 克________ 遇________ 剑________ 刻________ 寓________ 箭________ 8. (6分)比一比,再组词。 寓________ 掏________ 舷________ 偶________ 淘________ 弦________ 9. (4分)去掉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催________ ________ 刻________ ________ 10. (4分)《刻舟求剑》中“刻”的意思是________,“求”是________,“刻舟求剑”的意思是________,讽刺了________。 11. (2分)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着急-________ 催促-________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画扬桃》教案

11 画杨桃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用“严肃”、“熟悉”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准备: 杨桃的实物或模型与挂图,投影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课前预习: 1.根据课题,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当你们看到29课《画杨桃》这个题目时,会产生什么想法呢?课文是写谁画杨桃?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画?怎样画的?画得像不像? 2.划出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记忆。 3.熟读课文,解疑设疑。 这篇课文的作者就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反而得到了肯定,这是为什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杨桃的实物或挂图,引导学生描述,并加深对杨桃的认识。 2.联系预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知道文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1.默读思考讨论:“我”(作者)照实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可笑吗?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辨析“我”、“同学们”及“老师”说话时不同的语气、语调,并注意生字的发音。 3.齐读课文。 4.思考(也可同桌讨论):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小学四年级一次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5.以问促读,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在一次图画课上发生这件事的?(从第2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这是文章描写最细致的部分,即文章的重点部分) (2)开头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学画。)(这是文章的第1部分)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什么?(讲父亲和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这是文章的第3部分。) 小结:通过上面的阅读和练习,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由三部分构成,且属“总——分——总”式结构。第2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三、细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解词,(也可根据预习情况,对生字词做一强化)。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叮嘱:再三提醒、嘱咐的意思。 想当然:指不顾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的印象下判断。 走了样:失去原来的样子。画走了样:画的和本来的样子不同。 小结:从这一段可以了解到,作者最初做画的严谨态度是父亲严格要求,多次教诲的结果。 2.分角色读读课文的第2部分。

高中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是维系民族生存的精神纽带。 (2)民族节日:(形成)蕴含着本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作用)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 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功能)透过民族节日我们能感受不同 民族的文化风采。 (3)文化遗产:(含义)指在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种学、人类学方面有着世界意义的纪念文物、建筑物、遗迹等,如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子塔(地位) 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研究人类文明演 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 文化财富。(态度)我们要给予文化遗产重大保护。 (4)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 统一)2.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各自的文化个性和特征。(原因)各民 族间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 间存在着差异。3.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色彩(原 因)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的各民族 文化也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 (5)文化多样性:1.(地位)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作用)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 不可少3.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 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 (重要性及要求)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 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2.尊重文化多 样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3.尊重文化多样性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 等的原则。 (6)文化传播的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 视为文化传播。 (7)文化传播的途径:1.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2.人口迁移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3.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 问者则是更为直接的传播方式。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 政治、文化活动都可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8)现代文化传播手段:1.(含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标志)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地位) 依托现代技术,大众传媒已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作用)依托现代信 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聚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 旧的传媒方式的消失) (9)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1.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有利于我国吸收各国优秀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2.我国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 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10)如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1.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遵循各国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