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 选修一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人教版高中历史 选修一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二、变法内容
核 积贫

内 容
积弱
•富国之法(理财) •强兵之法(整顿军队)
育人、选人 •取士之法(改革科举)
1、富国之法
“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
措施
意义
目的、初衷 作用 局限性
青苗法 农田水利 募役法 市易法
保农、增收
促进农业生产
改变积贫 抑制 局面, 兼并
保时均役,打豪增收
市易务,调市场 稳物价,增收
根本目的: 商: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挽救统治危机,局部调整生产关系 性质:商: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结果:商:成功
王:失败
王安石变法
措施 目 的
内容
作用
富国 之法
强兵 之法
取士 之法
改变积贫的局面, 青苗法、农田水利 有利于减轻人民 调整封建国家、地 法、免役法、市易 的负担,发展生 主和农民的关系, 法、方田均税法、 产,增加财政收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 上存在哪些弊端。(4分)
(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 用重资历。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 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官言事书》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 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6分)
(1)理财观:“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体现:青苗法、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既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又减轻 了农民负担;市易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2.材料二对王安石变法持何态度?理 由是什么?
(2)态度:基本肯定。理由:变法增加 了财政收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背景: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2.表现(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称“春秋五霸”。

注意“春秋五霸”的地理区位。

(2)“战国七雄”①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史称“三家分晋”②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注意各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分布。

3.结果: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

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国吞并。

挑战周天子权威4.影响(1)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等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1)农业⎩⎪⎨⎪⎧①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得到推广。

②水利灌溉工程纷纷兴建,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农业生产率提高。

公元前256年,李冰主持修建,具有防洪、灌溉和水运等作用。

(2)工商业⎩⎪⎨⎪⎧①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

②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③私营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2.变法运动(1)背景:兼并战争日趋剧烈。

(2)目的:富国强兵。

(3)代表:商鞅变法 姓公孙,生于卫国,受封于商。

①时间:公元前356年。

剥夺和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

②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强制把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实行什伍连坐;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

④影响: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共37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共37张PPT)

《古风》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必 修一课 件:第 2课 秦 朝中央 集权制 度的形 成(共37张 PPT)
想一想:秦始皇为什么能统一全国?统一 的经过怎样?意义如何?
1、秦统一的条件
3、统一的经过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必 修一课 件:第 2课 秦 朝中央 集权制 度的形 成(共37张 PPT)
秦灭六国计谋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共37张PPT) 远交近攻二步行, 打败削弱再灭亡,
远交近攻, 各个击破
燕秦
前222年
十年统一顺民心。
秦赵
齐秦前221年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必 修一课 件:第 2课 秦 朝中央 集权制 度的形 成(共37张 PPT)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必 修一课 件:第 2课 秦 朝中央 集权制 度的形 成(共37张 PPT)
想一想: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根据教材两段材料概括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材料1:教材P10学思之窗故事。 材料2:教材P10第1自然段第1、 2句话。
前228年

魏秦
韩秦 前221年
前225年
前230年
定都咸阳
秦楚前223年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必 修一课 件:第 2课 秦 朝中央 集权制 度的形 成(共37张 PPT)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必 修一课 件:第 2课 秦 朝中央 集权制 度的形 成(共37张 PPT)
西 到 陇 西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必 修一课 件:第 2课 秦 朝中央 集权制 度的形 成(共37张 PPT)

高中历史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第2课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讲义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第2课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讲义人民版选修1

第2课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目标导航] 1.理解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重点) 2.认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难点) 3.理解卡尔文的先定论和其思想的激进性以及亨利八世改革的性质与特点。

(难点) 4.认识宗教改革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重点)一、“奶牛”的愤怒——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背景(1)德国政治上的四分五裂为教会的盘剥提供了极大方便。

(2)天主教会利用各种手段阻挠德国的统一,引起德国各个阶层对教会的普遍不满。

(3)1517年,受教皇委派的特使在德国以各种卑劣手段兜售赎罪券。

思维点拨天主教会对西欧人的精神控制、政治迫害与经济掠夺,充分证明它已成为西欧社会发展的障碍,宗教改革在所难免。

2.概况(1)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主要反对推销赎罪券,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马丁·路德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个人信仰是崇拜《圣经》和自己对《圣经》的独立理解,由此《圣经》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3)马丁·路德提出了“信徒皆为祭司”的思想,否定了教皇和教会作为上帝代言人的特权地位。

(4)提出要建立一个廉俭教会,简化教会仪式。

(5)主张建立民族教会,把德国教会置于一位德国总主教的管理之下,由世俗当局主持召开宗教会议。

3.影响(1)点燃了德国人民反对教会的烈焰。

(2)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签订,确立了路德教的合法地位。

深度点拨马丁·路德代表了德意志民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利益。

一方面反对罗马教皇,有利于唤醒德国的民族意识,另一方面又能激发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志。

所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并产生了广泛影响。

同时“因信称义”的主张又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二、日内瓦的“教皇”——卡尔文宗教改革1.概况(1)卡尔文信奉“因信称义”的思想,提出先定论。

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

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

2.过程 (1)孝文帝以“南伐”为名, 巧设计谋迫使贵族大臣接受了迁都 的决定。
洛阳 。 (2)495 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______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 P37“学思之窗”,思考:
想一想,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 由是否可以成立?
提示: 北魏虽然实现了北方统一, 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 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 治;洛阳等地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就可以在 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可以成立。
史料二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
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 政长官)②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 民之本。 ——《魏书· 高祖孝文帝纪》
◆①体现了均田制的核心内容: 政府把控制的无主土地分配给 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和调。 ◆②表明推行均田制的目的:抑制兼并,保护小农,增加政府 收入。
卑______
(2)讲汉话:官员必须讲汉话。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鲜卑族原有姓氏改为汉姓。
汉人 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巩 (4)通婚姻:提倡鲜卑族人与______
固统治。 (5)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 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全面认识北魏均田制 (1)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2)内容: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农民向政府交租, 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3)性质:封建土地所有制。
(4)影响 ①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 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②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本 上巩固了统治。 ③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民 族大融合高潮的到来。 ④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社会的鼎盛局面奠定了物 质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措施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措施

绝官吏贪污,首先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放;其次对于官吏的任期,按照政绩的好坏来决定。

以是否劝课农桑、克己奉公、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考核内容。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2.推行均田制提问:实行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起到什么重要作用?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推行均田制。

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同时,鼓励开垦荒地,发展生产。

均田制的推行影响深远:首先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农民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而积极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次,把农民与土地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的经济。

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再次推动着鲜卑族经济的转型,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这一制度先后为北齐、北周沿用,一直到隋、唐,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为中国封建鼎盛——隋、唐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设立三长制提问:实行三长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起到什么重要作用?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486年,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

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三长制的实行使农户成为国家控制的编户,从而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现象,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掌握,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4.推行新的租调制提问:实行租调制的基础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起到什么重要作用?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实行租调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

4.平城地僻,民风强悍,不利文治。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综合探究】
假如你是北魏的大臣,你怎么看迁都的问题?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思路引领】 结合平城与洛阳地理形势及孝文帝迁都的背
景思考,选定一种观点论述,文字应有概括
性。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尝试答题】 赞成迁都:迁都可减少改革的阻力,缓和来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要点探究轻巧突破
对孝文帝改革两个阶段的认识
1.第一阶段 (1)重点:创建新制。 (2)目的:用新制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 度。 (3)内容: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4)作用: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 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为后期改革奠定了 基础。
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汉化政策,主要措施是
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2.从严格意义上讲,迁都洛阳事件并不是孝文 帝改革本身的内容,然而,人们大多都把它 看作是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为什么?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提示:洛阳是历代帝王建都立业之所,也是 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首先有利于
巩固前期改革的成果,其次有利于进一步推
北魏孝文帝改革
3.设立三长制 均田制 (1)目的:为配合________的推行,强化对地
方的控制。
(2)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
兵役,推行均田制。
(3)作用: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 以完善,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 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清单一改革的客观条件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1)起源: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

(2)建国: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迁都: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

(4)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早期改革内容影响经济实行编户,使部落成员定居下来;计口授田,劝课农桑推动拓跋部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政治仿汉制设官;汉族儒生在北魏受到重用,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思想北魏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等一系列问题,拓跋珪和拓跋焘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启了封建化的进程,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清单二改革的必要性社会改革迫在眉睫[深化认知]1.社会矛盾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激化了社会矛盾。

2.民族矛盾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民族矛盾激化。

3.社会危机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但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并对各族人民巧取豪夺,致使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清单三改革的主观条件冯太后和孝文帝1.冯太后(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亲自督促孝文帝学习儒家经典,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1)希望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来巩固统治。

(2)和冯太后一起掀起改革运动。

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冯太皇太后和孝文帝在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探究点一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史料探究]材料一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北魏统治者还随时强迫百姓们服役当兵,甚至对他们任意杀戮,毫不怜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
(3)作用:吏治有所好转。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2.推行均田制 (1)背景: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2)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____ 土地
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3)作用:使无地农民获得了荒地,提高了生
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洛阳等地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迁 都洛阳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理
由成立。
二、本课测评(教材P39) 1.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两个阶 段的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孝文帝推行的 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提示:第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创建新制 , 主要 措施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3.设立三长制 均田制 的推行,强化对地 (1)目的:为配合________
方的控制。
(2)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
兵役,推行均田制。
(3)作用: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 以完善,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 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栏目 导引
接关系的只有孝文帝改革;二是将题干中相 关的改革进行分类, A 、 B 、 D 三项都是封建 统治者调整统治措施的改革,C项是少数民族 的封建化改革,在此基础上衡量四个选项,
答案一目了然应选C。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
C 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
【技巧点拨】
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要点探究轻巧突破
对孝文帝改革两个阶段的认识
1.第一阶段 (1)重点:创建新制。 (2)目的:用新制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 度。 (3)内容: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4)作用: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 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为后期改革奠定了 基础。
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 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
观条件,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
租调制的推行。 3.北魏孝文帝所推行的新制彼此影响,互相 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 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加强了与汉族地主阶级的联系,成为整
个改革的关键和后期改革的前提。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移风易俗
典章制度 和生 1.推行:学习和采纳汉族的___________
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 (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2)讲汉话: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讲汉话,否 则予以降职,30岁以上的可暂不处罚。
行深层次的改革。迁都洛阳是整个改革的关 键和后期改革的前提。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学习延伸(教材P39) 阅读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的评价。
提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一位杰出的
皇帝,他亲政以后,为了巩固北魏封建国家,
实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少数
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为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 础。
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汉化政策,主要措施是
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2.从严格意义上讲,迁都洛阳事件并不是孝文 帝改革本身的内容,然而,人们大多都把它 看作是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为什么?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提示:洛阳是历代帝王建都立业之所,也是 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首先有利于
巩固前期改革的成果,其次有利于进一步推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2.第二阶段 (1)重点:汉化政策。
(2)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
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接受汉族文化。 (3)内容:迁都;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 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 (4)作用:迁都使北魏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 治,而移风易俗则加快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促进了民族融合。
栏目 导引
经典示例技法荟萃
典型例题

(2012· 东营高二期中)北周鲜卑大臣豆卢
自幼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
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A.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
B.王安石变法 D.张居正改革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命题分析】
解答本题有两种比较简便的
方法:一是运用时间进行排除,与北周有直
自北方柔然族的威胁,便于巩固对黄河流域
的统治及学习汉族的封建文化等。(如反对迁
都,理由合理即可)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一、学思之窗(教材P37) 想一想,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 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 提示:北魏虽然实现了北方统一,但民族之 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 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4)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整个 中原地区的统治。
2.过程
(1)孝文帝以“南伐”为名,巧设计谋迫使贵
族大臣接受了迁都的决定。
(2)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______ 洛阳 。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特别提醒:迁都洛阳使孝文帝避开了保守势 力雄厚的旧都平城,减轻了改革的阻力;同
B.民族矛盾消失
C.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
D.中央集权加强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对北魏孝文帝 改革措施的分析能力。孝文帝改革涉及政
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本题通
过列表对比鲜卑族在孝文帝改革后姓氏的 变化来考查其背后反映的本质问题:鲜卑 族的汉化问题。
栏目 导引
赋税和徭役,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且
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是加速 北方游牧民族汉化、农耕化、封建化最具影 响力的措施。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1.原因
(1)政治: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城平
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
改革受阻。
(2)经济: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3)军事:与柔然相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
4.平城地僻,民风强悍,不利文治。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综合探究】
假如你是北魏的大臣,你怎么看迁都的问题?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思路引领】 结合平城与洛阳地理形势及孝文帝迁都的背
景思考,选定一种观点论述,文字应有概括
性。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尝试答题】 赞成迁都:迁都可减少改革的阻力,缓和来
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 “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 材,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 合起来,结合选项比较分析即可判断出正确 选项。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跟踪训练
下表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鲜卑姓 拓拔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汉姓 元 穆 陆 贺 刘 A.鲜卑族变成汉族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所推行的新制之 间的关系
1.北魏推行的新制主要有俸禄制、三长制、
均田制和租调制等,其中,俸禄制使北魏吏
治好转,为各项制度的建立、实施提供了政
治保障。 2.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 与之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图文探究
2012年4月,高二某班历史兴趣活动小组 探究活动课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迁都洛阳:
反对:
1.数典忘祖,背井离乡,不利于统治。
2.南方天热,鲜卑人水土不服。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3.传统贵族利益所在。 4.民族隔阂,如入虎穴。
赞成:
1.洛阳文化积淀深厚,多个王朝建都之所, 利于汉化改革。 2.黄河流域核心,经济、军事地位重要。 3.近南齐而远北患。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鲜卑人原有姓氏改
为汉姓,按门第高低 ________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汉人 通婚以加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_______
强民族联系。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5)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 阳为原籍。
3. 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动了 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4.推行新的租调制 (1)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
的________ 。 租调
(2) 作用 : 改变了原先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 ,
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国家的租调收入大
为增加。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特别提醒:均田制是封建国家的土地私有制, 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它有利于国家征收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新知初探思维启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