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都有哪些习俗

合集下载

春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春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春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传统风俗。

1.贴春联:春节前后,在门口门楣上贴上一幅对联,寓意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吉祥。

2.放鞭炮:放鞭炮是驱邪驱灾的一种方式,也是庆祝新年的象征。

3.祭祖:春节期间,人们会在家中设立祭台,祭祀祖先,祈求祖灵保佑家庭平安、子孙兴旺。

4.走亲访友:春节期间,人们会沿袭着拜访亲朋好友的习俗,表达对祝福和问候。

5.吃团圆饭:春节的除夕夜,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象征家庭的团圆和幸福。

6.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常见的表演活动,具有驱邪避祸的寓意。

7.拜年:人们在春节期间互相拜年,给长辈送上祝福和红包,表示尊敬和感激。

8.放 lantern 目地填写的 lantern fly to the sky.
9.赏花灯: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挂上红灯笼和制作精美的花灯,增添节日的欢乐氛围。

10.送红包:春节期间,长辈会给晚辈以及孩子们发放红包,象征着祝福和财富的传递。

以上是春节期间常见的传统风俗,每一项都具有深厚的传统意义和文化内涵。

在春节来临之际,这些传统风俗都将成为人们庆祝新年、祈求吉祥与祈福的方式。

除夕主要习俗有哪些

除夕主要习俗有哪些

除夕主要习俗有哪些除夕主要风俗有哪些除夕风俗1、贴春联,贴门神,春联表达人们对新年的美妙愿望,门神则有辟邪之用,这都是要在除夕贴好的,门上红彤彤的春联,崭新的门神,向人们昭示着:过年啦!2、祭祖:祭拜祖坟,宗祠拜祖,或祭拜祖先牌位等形式,都表示着后备儿孙节日之际不忘祖先,并祈求得到祖先的庇佑。

3、守岁:一家人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这个时候,是一家人乐享天伦之时,也是展望将来之际。

4、生旺火:除夕守岁时,屋外点起篝火,火越旺越好,寓意人丁兴盛,五谷丰登。

5、吃年夜饭:传统年夜饭的名堂许多,一般饺子、馄饨是必备的,取其样子犹如元宝,寓意来年财源滚滚。

“鱼”谐音“余”,也是年饭桌上年年有余的吉利菜品。

6、给压岁钱:“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磕头,老辈给钱”。

压岁钱不仅是长辈对晚辈的关爱,更有长辈的庇佑,让孩子们在除旧迎新之际多了几分欣喜。

7、放爆竹除夕有什么风俗除夕这一天的风俗一般都有吃年夜饭、点灯笼、守岁等。

除夕为岁末的最终一天夜晚。

岁末的最终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

点灯笼:除夕夜各家各户都要在家门前挂上红彤彤的灯笼,〔春节〕期间要彻夜通明。

从大年三十始终亮到〔元宵节〕,寓意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天晚上,一家老小熬年守岁,达旦不眠,即使常年在外工作的人们此时也肯定要赶回家团聚。

除夕是什么“除夕是农历这一年的最终一天。

岁末的最终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

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

”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等许多的名字。

年夜饭的含义除夕在我国人们心中的地位很高。

这一天人们预备辞旧迎新,吃团聚饭。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聚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劝慰与满意,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心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终于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美好。

除夕夜的传统习俗

除夕夜的传统习俗

除夕夜的传统习俗
以下是关于除夕夜的传统习俗介绍仅供参考
1.年夜饭: 除夕夜的重头戏是年夜饭,全家人欢聚一堂,共享美食和亲情.
2.压岁钱: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3.守岁: 除夕夜要守岁,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玩游戏、看电视等,等待新年的到来。

4.放烟花: 除夕夜放烟花是很多地方的传统习俗,寓意驱邪避灾,迎接新年的到来。

5.贴春联: 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在除夕夜张贴。

春联表达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祝福和期待,如“春满人间欢歌阵阵,福临门第喜气洋洋"等。

6.挂灯笼:灯笼是中国传统的装饰品,通常在春节期间悬挂。

灯笼有各种形状和颜色,代表着吉祥和幸福,如红色代表着吉祥和喜庆,黄色代表着尊贵和财富等。

7.祭祖: 除夕夜要察祖,感恩祖先的保佑和庇佑
不同的地区和民族可能还有其他独特的除夕夜传统习俗,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示情况和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习俗。

春节民间风俗习惯有哪些

春节民间风俗习惯有哪些

春节民间风俗习惯有哪些春节是中国⼀个古⽼的节⽇,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个节⽇,信仰、祭祀与家庭伦理是春节历久弥新的精神核⼼,在历史发展中,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体,形成了⼀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

下⾯是⼩编整理的春节民间风俗习惯有哪些,欢迎阅读。

春节民间风俗习惯有哪些风俗⼀:扫尘扫尘顾名思义就是打扫尘⼟,过年前都要把家⾥⾥⾥外外都要打扫⼀遍,这样才能以最新的⾯貌迎接春节的到来,表达除旧迎新的寓意,扫尘这个习俗⾃腊⽉⼆⼗七⽇开始,也有些地⽅早早就开始除尘了。

风俗⼆:贴春联贴春联⼀般是在除⼣那天贴,春联决不能够等到过年的时候贴,不然没任何寓意,也没有达到喜庆的效果,春节贴春联很是讲究,春联的顺序,不同样式的春联等都要按着规则来,这样才能家宅平安,来年阖家幸福、事事顺⼼。

风俗三:放鞭炮放鞭炮是⾃古以来的习俗,⼀开始有个传说是为了驱赶年兽,如今却是增添吉利,让鞭炮声除旧迎新过新年。

不过,现在⼤多数城市禁⽌居民随意放鞭炮,所以⼈们想出了很多模拟鞭炮声过年的⽅法,挺有⼀番意思。

风俗四:守岁守岁其实说来也很有意义,就是⼀家⼈齐聚⼀块⼀起从除⼣跨越到春节,迎接春节的到来,为新的⼀年许下美好的祝愿。

风俗五:拜年拜年这个习俗⼩孩⼦可喜欢了。

每到过年,他们就会穿上新⾐裳,戴上新帽⼦,然后⾼⾼兴兴的去家⼈长辈⾯前说吉祥话,讨要过年红包,然后和朋友们⼀起去玩耍嬉闹。

风俗六:压岁钱压岁钱想必⼤家都知道,过年添福添喜的⼀种⽅式,虽然现今社会变成红包时代,但是古时候传下来的“压岁”和“压祟”还是有的,压岁钱给长辈是压岁,希望⽼⼈长命百岁,岁岁平安;给孩⼦是压祟,希望孩⼦⽆灾⽆难,幸福安康。

春节为什么要贴窗花窗花是民间剪纸中分布最⼴、数量最⼤、最为普及的品种。

其他剪纸品种都是在窗花基础上发展与延伸。

南北各地农村在春节期间都要贴窗花,以此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氛的⽬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

窗花⽆论题材、表现⼿法、剪刻技艺都是剪刻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

中国春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中国春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中国春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中国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有许多传统习俗。

以下是一些春节常见的传统习俗:
1.除夕团圆饭:春节前夜,家人会在一起吃团圆饭,象征着团圆和家庭的重要性。

2.贴春联:家庭会在大门口贴上写有吉祥话语的春联,以祈求新的一年好运。

3.放鞭炮:在除夕夜和初一早晨,人们会放鞭炮来驱走邪恶,迎接新年的到来。

4.拜年:亲朋好友在新年互相拜年,送上祝福和红包,表达对彼此的关心和祝愿。

5.压岁钱:给孩子们发红包,里面装有一定金额的钱,象征着转运和好运。

6.舞龙舞狮:在一些地方,人们会表演舞龙和舞狮来庆祝新年,带来好运和祥瑞。

7.走亲访友: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走亲访友,互相拜访,分享喜庆和祝福。

8.观赏焰火:一些城市会举办烟花焰火表演,成为春节期间的一大亮点。

9.祭祖:在春节期间,家庭会进行祭祖活动,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纪念。

10.吃年夜饭:除夕夜,家人会共同享用丰盛的年夜饭,代表对未来一年幸福和富裕的期盼。

除夕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除夕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除夕的传统习俗有哪些除夕的传统习俗有哪些1、年夜饭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

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

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

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2、不汲水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3、祭祖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

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违禁词已过滤纸钱。

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

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4、压岁钱用铜钱要大钱、新钱,再用红绳穿成各种形状。

有的穿上百枚铜钱,取其“长命百岁”之意;有的则穿成鲤鱼、如意、龙形等吉祥形状,取“钱龙”、“钱余”之意,以期带来吉祥如意。

有的地区还有送“压岁果”的习俗。

除夕夜,长辈会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边,取“吉利”寓意来祝孩子来年大吉大利。

5、踩岁活动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

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6、守岁传说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独角兽的侵害,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响,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放烟花炮竹,焚香祈祷,彻夜不眠,也就有了“守岁”习俗。

《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

”7、开灯睡觉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

除夕整个晚上,家里一般都不关灯,特别是供养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关灯。

除夕的风俗有哪些

除夕的风俗有哪些

除夕的风俗有哪些除夕的风俗有哪些1、年夜饭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也是年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2、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窗花、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

过年贴年红,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3、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

”意思就是说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我们人类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

4、守岁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着“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年到来。

5、挂灯笼过年挂灯笼是中国的古老习俗,红色代表喜庆,圆形灯笼则寓意团圆美满,红灯笼象征着平安祥和、红红火火。

6、压岁钱压岁钱,是过年习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7、燃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除夕的起源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

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除夕的时间和风俗

除夕的时间和风俗

除夕的时间和风俗除夕的时间除夕,又叫大年夜、除夜、年三十、大年三十等,是集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等活动于一体的日子,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

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的意思是岁除之夜,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思是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是新一岁的前夕。

除夕夜的风俗吃年夜饭年夜饭,是年节习俗之一,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

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

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

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

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年年有余)、蚝豉(寓好市)、发菜(寓发财)、腐竹(寓富足)、莲藕(寓聪明)、生菜(寓生财)、生蒜(寓会计算)等以求吉利。

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古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

南方人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

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

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贴对联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夕都有哪些习俗
文章目录*一、除夕都有哪些习俗*二、除夕的禁忌*三、除夕的历史由来
除夕都有哪些习俗1、除夕都有哪些习俗
除夕夜守岁也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习俗,早在西晋《风土记》中就有明确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

”传说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独角兽的侵害,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响,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放烟花炮竹,焚香祈祷,彻夜不眠,也就有了“守岁”习俗。

《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


许多地方也称除夕夜叫“吉祥夜”。

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否则一年都要倒霉。

因此,欢欢喜喜、和和气气、团团圆圆,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题。

2、除夕习俗之吃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

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
“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

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

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3、除夕习俗之压岁钱
古人对压岁钱非常讲究。

所用铜钱要大钱、新钱,再用红绳穿成各种形状。

有的穿上百枚铜钱,取其“长命百岁”之意;有的则穿成鲤鱼、如意、龙形等吉祥形状,取“钱龙”、“钱余”之意,以期带来吉祥如意。

除了长辈送小儿“压岁钱”之外,有的地区还有送“压岁果”的习俗。

除夕夜,长辈会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边,取“吉利”寓意来祝孩子来年大吉大利。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压岁钱”更为直接纯粹,一般都用精致的红包装上红红的票子,然后分给孩子,讨个红红火火的好彩头。

除夕的禁忌1、忌倒污水、倒垃圾
据说,随意乱倒污水、垃圾,乱丢杂物,随地便溺的话,不小心就会溅洒到神灵身上,如果神灵恼怒的话,就会降祸到人。

2、忌剩下浆糊
腊月里贴窗花、对联剩下的浆糊不能留,一定要处理掉,以免来年的日子越过越糊涂。

3、进餐忌讳有人来串门
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4、忌过早睡觉
守岁,其实就是在除夕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守岁”的意思是要守住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除夕的历史由来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

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

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除夕来自先秦时期的逐除的习俗。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着的《风土记》等史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