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际要素流动)【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宏观经济政策和浮动汇率制下的国际协调)【圣才出品】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宏观经济政策和浮动汇率制下的国际协调)【圣才出品】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9章宏观经济政策和浮动汇率制下的国际协调19.1复习笔记1.支持浮动汇率制的观点(1)货币政策自主性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制度下,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极少有机会运用货币政策来达到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

由于要抵消资本流动的影响,货币政策的作用被弱化了。

但是,如果各国中央银行不再为固定汇率而被迫干预货币市场,各国政府就能够运用货币政策来达到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并且各国不再会因为外部因素导致本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浮动汇率制的提倡者认为,如果中央银行不必再承担稳定其币值的义务,那么它们将恢复对货币的控制。

货币贬值会降低本国产品的相对价格,从而使外国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增加,进而减少本国的失业。

同样,在经济过热的国家中,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压缩货币供给来抑制过热的经济活动,而不必担心过多的国际储备流入会破坏其稳定币值的努力。

通过加强对货币政策的控制,各国可以排除那些扭曲国际支付的障碍。

浮动汇率制的提倡者还认为,各国如果使用浮动汇率,就能够选择自己愿意接受的长期通货膨胀率,而不再会被动地引进国外的通货膨胀率。

支持浮动汇率最为有力的理论之一就是认为它能够通过汇率的自动调整来隔绝国外持续性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

产生这种隔绝的机制是购买力平价。

(2)对称性浮动汇率制的支持者认为:浮动汇率制可以消除类似布雷顿森林体系所造成的不对称。

由于各国不再将本国货币钉住对美元的汇率,也就不必因此而持有美元作储备。

所以,各国都可以自主决定本国的货币状况。

同样,美国在运用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改变美元汇率时,不会再遇到特别的阻碍。

最后,在全球范围内,所有国家的汇率都将由市场而不是由政府决定。

(3)汇率自动稳定器功能与固定汇率相比,浮动汇率相对减少了需求冲击对就业的影响,从而有利于经济稳定。

当对本国产品和劳务的需求下降时,浮动汇率下的货币贬值,会使本国产品和劳务的价格下降,部分地减轻了这种需求下降的不利影响。

《克鲁格曼 国际经济学 第8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克鲁格曼 国际经济学  第8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克鲁格曼 国际经 济学 第8版 笔记 和课后习题详解》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经济学
克鲁格曼
名校
笔记
教材
贸易
经济
பைடு நூலகம்
国际
习题
政策 汇率
国际贸易
第章
第版
模型
货币
参考书目
答案
精华
01 第1章 绪 论
目录
02 第1篇 国际贸易理论
03 第2篇 国际贸易政策
第1章 绪 论
第1篇 国际贸易理论
01
第2章 世 界贸易概览
02
第3章 劳 动生产率和 比较优势: 李嘉图模型
03
第4章 资 源、比较优 势与收入分 配
04
第5章 标 准贸易模型
06
第7章 国 际要素流动
05
第6章 规 模经济、不 完全竞争和 国际贸易
第2篇 国际贸易政策
第8章 贸易的政 策工具
05
第4篇 国际宏观经济 政策
04
第3篇 汇率与开放经 济的宏观经济学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克鲁格曼所著的《国际经济学》(第8版)的考生。 克鲁格曼所著的《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被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是我国 众多高校采用的国际经济学权威教材,也被众多高校指定为“国际经济学”等专业考研(含复试)参考书目。为 了帮助考生复习备考,我们精心编著了它的配套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1.克鲁格曼《国际经 济学》(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2.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名校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3.克鲁格曼《国 际经济学》(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4.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练习+ 模拟试题】本书是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教材的配套e书,严格按照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 版)教材内容进行编写,共分22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 以克鲁格曼所著的《国际经济学》(第8版)为主,并结合国内其他国际经济学经典教材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 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相关 辅导资料对克鲁格曼所著的《国际经济学》(第8版)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 进行了延伸和归纳。另外,还提供英文版原题,以便于学员复习备考。(3)最新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可免费升 级获得。本e书每年都会进行修订完善,补充最新的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对于最新补充的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 均可以免费升级获得。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八版上册课后答案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八版上册课后答案

Chapter 4Resources,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Income DistributionChapter OrganizationA Model of a Two-Factor EconomyPrices and ProductionChoosing the Mix of InputsFactor Prices and Goods PricesResources and Output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Between Two-Factor Economies Relative Prices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Trad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Trade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in the Short RunCase Study: North-South Trade and Income Inequality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rade: A Preliminary ViewThe Gains from Trade, RevisitedOptimal Trade PolicyIncome Distribution and Trade PoliticsBox: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the Beginnings of Trade Theory Empirical Evidence on the Heckscher-Ohlin ModelTesting the Heckscher-Ohlin ModelImplications of the TestsSummaryAppendix: Factor Prices, Goods Prices, and Input Choices Choice of TechniqueGoods Prices and Factor PricesChapter OverviewIn Chapter 3, trade between nations was motivated by differences internationally in the relative productivity of workers when producing a range of products. In Chapter 4, this analysis goes a step further by introducing the Heckscher-Ohlin theory.The Heckscher-Ohlin theory considers the pattern of production and trade which will arise when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endowments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such as labor, capital, and land. The basic point is that countries tend to export goods that are intensive in the factors with which they are abundantly supplied. Trade has strong effects on the relative earnings of resources, and tends to lead to equalization across countries of prices of the factors of production. These theoretical results and related empirical findings are presented in this chapter.The chapter begins by developing a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of an economy with two goods which are each produced using two factors according to fixed coefficient production functions. The assumption of fixed coefficient production functions provides an unambiguous ranking of goods in terms of factor intensities. (The appendix develops the model when the production functions have variable coefficients.) Two important results are derived using this model. The first is known as the Rybczynski effect. Increasing the relative supply of one factor, holding relative goods prices constant, leads to a biased expansion of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avoring the relative supply of the good which uses that factor intensively.The second key result is known as the Stolper-Samuelson effect. Increasing the relative price of a good, holding factor supplies constant, increases the return to the factor used intensively in the production of that good by more than the price increase, while lowering the return to the other factor. This result has important income distribution implications.It can be quite instructive to think of the effects of demographic/labor force changes on the supply of different products. For example, how might the pattern of production during the productive years of the “Baby Boom” generation differ from the pattern of production for post Baby Boom generations? What does this imply for returns to factors and relative price behavior?The central message concerning trade patterns of the Heckscher-Ohlin theory is that countries tend to export goods whose production is intensive in factors with which they are relatively abundantly endowed. This is demonstrated by showing that, using the relative supply and relative demand analysis, the country relatively abundantly endowed with a certain factor will produce that factor more cheaply than the other country. International trade leads to a convergence of goods prices. Thus, the results from the Stolper-Samuelson effect demonstrate that owners of a country’s abundant factors gain from trade, but ownersof a country’s scarce factors lose. The extension of this result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 which states that trade in (and thus price equalization of) goods leads to an equalization in the rewards to factors across countries. The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should be interesting to students.The chapter also introduces some political economy considerations. First, it briefly notes that many of the results regarding trade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assume full and swift adjustment in the economy. In the short run, though, labor and capital that are currently in a particular industry may have sector-specific skills or knowledge and are being forced to move to another sector, and this involves costs. Thus, even if a shift in relative prices were to improve the lot of labor, for those laborers who must change jobs, there is a short run cost.The cor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discussion focuses on the fact that when opening to trade, some may benefit and some may lose, but the expansion of economic opportunity should allow society to redistribute some of the gains towards those who lose, making sure everyone benefits on net. In practice, though, those who lose are often more concentrated and hence have more incentive to try to affect policy. Thus, trade policy is not always welfare maximizing, but may simply reflect the preferences of the loudest and best organized in society.Empirical results concerning the Heckscher-Ohlin theory, beginning with the Leontief paradox and extending to current research, do not support its predictions concerning resource endowments explaining overall patterns of trade, though some patterns do match the broad outlines of its theory (e.g., theUnited States imports more low-skill products from Bangladesh and more high-skill products from Germany). This observation has motivated many economists to consider motives for trade between nations that are not exclusively based on differences across countries. These concepts will be exploredin later chapters. Despite these shortcomings, important and relevant results concerning income distribution are obtained from the Heckscher-Ohlin theory.Answers to Textbook Problems1. The definition of cattle growing as land intensive depends on the ratio of land to labor used inproduction, not on the ratio of land or labor to output. The ratio of land to labor in cattle exceeds the ratio in wheat in the United States, implying cattle is land intensive in the United States. Cattle is land intensive in other countries as well if the ratio of land to labor in cattle production exceeds the ratio in wheat production in that country. Comparisons between another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s less relevant for this purpose.2. a. The box diagram has 600 as the length of two sides (representing labor) and 60 as the lengthof the other two sides (representing land). There will be a ray from each of the two cornersrepresenting the origins. To find the slopes of these rays we use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questionconcerning the ratios of the production coefficients. The question states that a LC/a TC= 20 anda LF/a TF= 5.Since a LC/a TC= (L C/Q C)/(T C/Q C) =L C/T C we have L C= 20T C. Using the same reasoning,a LF/a TF= (L F/Q F)/(T F/Q F) =L F/T F and since this ratio equals 5, we have L F= 5T F. We cansolve this algebraically since L=L C+ L F= 600 and T=T C+ T F= 60.The solution is L C= 400, T C= 20, L F= 200 and T F= 40.b. The dimensions of the box change with each increase in available labor, but the slopes of the raysfrom the origins remain the same. The solutions in the different cases are as follows.L= 800: T C= 33.33, L C= 666.67, T F= 26.67, L F= 133.33L= 1000: T C= 46.67, L C= 933.33, T F= 13.33, L F= 66.67L= 1200: T C= 60, L C= 1200, T F= 0, L F= 0. (complete specialization).c. At constant factor prices, some labor would be unused, so factor prices would have to change, orthere would be unemployment.3. This question is similar to an issue discussed in Chapter 3. What matters is not the absolute abundanceof factors, but their relative abundance. Poor countries have an abundance of labor relative to capital when compared to more developed countries.4. In the Ricardian model, labor gains from trade through an increase in its purchasing power. Thisresult does not support labor union demands for limits on imports from less affluent countries. The Heckscher-Ohlin model directly addresses distribution by considering the effects of trade on theowners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is model, unskilled U.S. labor loses fromtrade since this group represents the relatively scarce factors in this country. The results from theHeckscher-Ohlin model support labor union demands for import limits. In the short run, certainunskilled unions may gain or lose from trade depending on in which sector they work, but in theory, in the longer run, the conclusions of the Heckscher-Ohlin model will dominate.5. Specific programmers may face wage cuts due to the competition from India, but this is not inconsistentwith skilled labor wages rising. By making programming more efficient in general, this development may have increased wages for others in the software industry or lowered the prices of the goodsoverall. In the short run, though, it has clearly hurt those with sector specific skills who will facetransition costs. There are many reasons to not block the imports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services (or outsourcing of these jobs). First, by allowing programming to be done more cheaply, it expands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of the U.S., making the entire country better off on average.Necessary redistribution can be done, but we should not stop trade which is making the nation as a whole better off. In addition, no one trade policy action exists in a vacuum, and if the U.S. blocked the programming imports, it could lead to broader trade restrictions in other countries.6. The factor proportions theory states that countries export those goods whose production is intensivein factors with which they are abundantly endowed. One would expect the United States, whichhas a high capital/labor ratio relative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to export capital-intensive goods if the Heckscher-Ohlin theory holds. Leontief found that the United States exported labor-intensive goods.Bowen, Leamer and Sveikauskas found for the world as a whol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actorendowment and trade patterns to be tenuous. The data do not support the predictions of the theory that countries’ e xports and imports reflect the relative endowments of factors.7. If the efficiency of the factors of production differs internationally, the lessons of the Heckscher-Ohlin theory would be applied to “effective factors” which adjust for the differences in technology or worker skills or land quality (for example). The adjusted model has been found to be moresuccessful than the unadjusted model at explaining the pattern of trade between countries. 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concepts would apply to the effective factors. A worker with more skills or in a country with better technology could be considered to be equal to two workers in another country. Thus, the single person would be two effective units of labor. Thus, the one high-skilled workercould earn twice what lower-skilled workers do, and the price of one effective unit of labor would still be equalized.。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贸易政策中的争议)【圣才出品】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贸易政策中的争议)【圣才出品】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贸易政策中的争议)【圣才出品】第11章贸易政策中的争议一、概念题1.以邻为壑的政策(beggar-thy-neighbor policies)答:以邻为壑的政策是指以牺牲别国的利益来提高本国福利的政策,即当一个国家采取某种政策或行动的时候,事实上其得到的好处来自于另一个国家的损失,一个国家所得到的,最终会是另一个国家所失去的。

从货币角度来说,本国货币扩张会引起汇率贬值,净出口增加,从而增加产出与就业,但是本国增加净出口对应着国外贸易余额的恶化。

本国货币贬值使需求从国外商品转移到本国商品上,国外的产出与就业会因此下降。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由贬值引起的贸易余额的变动就是以邻为壑的政策,它是输出失业,或以损害其他国家来创造本国就业的一种方式。

本国福利的提高是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的,因此这一政策很容易引起别国的报复和贸易战的爆发,最终损害各方的利益。

从国际贸易角度来说,战略性贸易政策就是一种以邻为壑的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通过鼓励国内特定产品的出口和限制国外特定产品的进口,来保持本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虽然使本国受益,但使外国受到了损失,本国也面临着受到外国报复的问题。

反之,如果外国的净出口增加,相当于本国消费者购买了很多外国的商品。

这样,对本国该产业的产品需求的下降就是对本国的该产业的一个冲击。

这种冲击会阻碍对其进行的投资和经营,从而使得这个产业的状况变坏,进而影响本国经济。

总之,以邻为壑的政策将引发贸易战从而使得各方均受到损害。

2.外部性(externalities)答:外部性是指当某个企业的经济行为(或者某个人的消费行为),经过非价格手段,直接地、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其他企业的生产(或者其他人的效用),并且成为后者自己所不能加以控制的情况时,对前者来说就存在着外部性问题。

外部性可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使他人或者整个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指某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引起他人成本的增加或者效用的减少。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5章 长期价格水平和汇率)【圣才出品】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5章 长期价格水平和汇率)【圣才出品】

第15章 长期价格水平和汇率一、概念题1.费雪效应(Fisher effect )答:费雪效应是指通货膨胀率和利率在长期中同比例变化的关系。

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在其《利息理论》一书中阐述了这一关系。

这一关系假定,在长期中通货膨胀率等于预期通货膨胀率。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国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最终会导致该国货币存款利率的同比例上升;反之,如果预期通货膨胀率下降,最终会导致货币存款利率的同比例下降。

从国际资本流动来看,费雪效应体现了通货膨胀率、利率和汇率变化的关系。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若一国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在外汇市场上将导致该种货币的贬值;根据利率平价理论,这最终将导致该国货币存款利率的上升。

这一关系还可以用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的结合来说明。

相对购买力平价表明,在一定时期内两国货币汇率变动的百分比等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

利率平价表明,两国货币汇率预期变动的百分比等于两国货币存款的预期收益率之差,即两国货币存款未来的利率之差。

在长期中,两国货币的汇率变动即为两国货币汇率的预期变动。

这样,两国货币存款未来利率之差就等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用公式表示:G F G F R R ππ-=-G R 和F R 分别代表两国货币存款的利率,G π和F π分别代表两国的通货膨胀率。

该公式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国通货膨胀率的上升最终将导致该国货币存款利率同比例上升。

2.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 )答:购买力平价是指不同国家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的比率。

一国的价格水平以一个基准的商品和服务“篮子”的价格来表示,它反映该国货币的国内购买力。

对购买同一个基准的商品和服务“篮子”来说,在本国以本国货币支付的价格与其在外国以外国货币支付的价格之比,便是购买力平价。

具体计算方法为:在两国(或多国)选择同质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收集价格、数量和支出额资料,分别核算各组、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的比率,最终获得一个综合的价格比率。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12章~第14章【圣才出品】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12章~第14章【圣才出品】

第3篇汇率与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第12章国民收入核算与国际收支平衡12.1复习笔记1.国民收入账户(1)GNP宏观经济分析的主要着眼点是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它是一国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并在市场上卖出的最终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量。

GNP是宏观经济学家研究一国产出时所用的基本度量手段,由花费在最终产品上的支出的市场价值量加总而得到。

GNP的支出与劳动、资本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紧密相连。

根据购买最终产品的四种可能用途,GNP可以分解为以下四个部分:消费(国内居民私人消费的数额)、投资(私人企业为进行再生产而留下的用于购买厂房设备的数额)、政府购买(政府使用的数额)和经常项目余额(对外净出口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额)。

(2)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等于GNP减去折旧,加上净单边转移支付,再减去间接商业税。

即:国民收入=GNP-折旧+净单边转移支付-间接商业税在实际经济中,要使GNP和国民收入的恒等关系完全成立,必须对GNP的定义作一定调整:①GNP不考虑机器和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磨损而引起的经济损失。

这部分经济损失称为折旧,折旧减少了资本所有者的收入。

为了计算一定时期的国民收入,必须从GNP 中减去这一时期资本的折旧。

GNP减去折旧后称为国民生产净值(NNP)。

②一国的收入可能会包括外国居民的赠与,这种赠与称为单边转移支付。

单边转移支付的例子包括向居住在国外的退休公民支付养老金、赔偿支付和对遭受旱灾国家的救济援助等。

净单边转移支付是一国收入的一部分,但不是一国产出的一部分,因此,净单边转移支付,必须加到NNP中以计算国民收入。

③国民收入取决于生产者获得的产品价格,GNP则取决于购买者所支付的价格。

但是,这两组价格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例如,销售税会使得购买者的支付大于销售者的收入,导致GNP被高估,超过了国民收入。

这部分税收被称为间接商业税。

在计算国民收入时,这部分间接商业税必须从GNP中减去。

(3)GDP大多数国家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指标,来度量一国境内的生产量。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5章~第17章【圣才出品】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5章~第17章【圣才出品】

第15章长期价格水平和汇率15.1复习笔记1.一价定律一价定律是指在不存在运输费用和不存在贸易保护的自由市场上,同种商品在任何国家出售,按同一货币计量的价格应该相等。

从理论上讲,如果国家与国家之间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贸易壁垒,且商品在不同国家之间的运输费用为零,那么任何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按同种货币计量的价格应该是完全一样的。

由于这里的“一价”指的是用同种货币计量的价格,因而就涉及到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换算即汇率问题。

因此,该定律实际上揭示了不同国家的国内价格同相应汇率之间的一种基本联系。

当然,由于运输费用不可能为零,且国家之间也不可能完全不存在贸易壁垒,因而一价定律在现实中很难成立。

但是它为理论的分析或现实的解释提供了一个简明的基准,因而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理论假设。

如果i G P 表示的是货物i 的本国价格,i F P 表示的是相应的国外价格,/G F E 表示汇率,那么一价定律预言:货物i 无论在何地出售都应采用同样的用本国货币计价的价格,即:/i i G F G F P P E =⨯或//i iG F G F E P P =2.购买力平价(1)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是指不同国家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的比率。

一国的价格水平以一个基准的商品和服务“篮子”的价格来表示,它反映该国货币的国内购买力。

对购买同一个基准的商品和服务“篮子”来说,在本国以本国货币支付的价格与其在外国以外国货币支付的价格之比,便是购买力平价。

具体计算方法为:在两国(或多国)选择同质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收集价格、数量和支出额资料,分别核算各组、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的比率,最终获得一个综合的价格比率。

(2)购买力平价和一价定律之间的关系购买力平价和一价定律之间区别在于:一价定律适用于单个商品的情况,而购买力平价理论则适用于普遍的价格水平,即商品篮子中所有基准商品价格的组合。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拥护者认为,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成立并不要求一价定律一定成立。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圣才出品】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圣才出品】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6.1复习笔记1.规模经济(1)规模经济和国际贸易①规模经济的表现规模经济表现为生产规模越大,生产效率越高,产出的增长大于投入的增长。

表6-1列出了某一行业的投入产出关系,且该产品的生产只需要劳动这一种投入。

从表中可以看出,生产10件产品需要15小时的劳动,而生产25件产品只需要30个小时的劳动。

规模经济表现为:劳动投入增加1倍(从15小时增加到30小时),产出却增加了1.5倍(从10件增加到25件)。

表6-1某一假定行业的投入产出关系②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的动因之一假定世界上只有A和B两个国家,二者都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同样技术,最初都生产10个单位。

根据表6-1,该产量在每个国家均要15小时的劳动投入,即全世界用30个小时来生产20单位产品。

但是,现在假定该新产品的生产集中到一个国家,比如说A国,且A国在这一行业也投入30个小时的劳动。

然而,在一个国家内投入30个小时的劳动,却能生产出25件产品。

显然,生产集中到A国可以使得世界以同样的劳动投入多产出25%的产品。

可见,各国可以用比以往更有效的规模专业化地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同时,它们之间的相互贸易又使得消费所有产品成为可能。

(2)规模经济和市场结构①规模经济的分类a.外部规模经济,指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整个行业规模而非单个厂商规模的规模经济类型。

b.内部规模经济,指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单个厂商的规模而不是其所在的行业规模的规模经济类型。

②规模经济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外部的和内部的规模经济对市场结构具有不同的影响。

一个只存在外部规模经济的行业(即大厂商没有优势)一般由许多相对较小的厂商构成,且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相反,存在内部规模经济的行业中,大厂商比小厂商更具有成本优势,就形成了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都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

但是,由于它们对市场结构的影响不同,下面将对它们进行分别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国际要素流动
7.1复习笔记
1.国际要素流动——劳动力转移
(1)单一产品模型
单一产品模型假定世界只由本国和外国组成,各国都拥有两种生产要素:土地和劳动;两国只生产一种产品,用“产出”表示;该世界中不存在贸易。

各国产出水平决定于可获取的资源数量,土地(T)和劳动(L)是仅有的稀缺资源。

这种要素供给与一国产出水平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成该国的生产函数,用()
Q T L
,表示。

图7-1显示的是一国的产出在土地供给一定的条件下是如何随劳动的变化而变化的。

图7-1某一经济的生产函数
从图7-1可以看出,劳动供给越多,产出越大。

但是,随着更多的工人被雇佣,劳动的边际产出会下降。

图7-2用不同的描述方法表明了雇佣的劳动数量是如何决定边际劳动产出的,同时也说明支付给单位劳动的实际工资等于边际劳动产出。

图7-2边际劳动产出
如图7-2所示,随着就业的增加,边际劳动产出会相应下降。

边际产出曲线下方的面积等于总产出。

给定劳动力雇佣水平,其边际产量决定实际工资。

因此,对劳动的全部支付(实际工资乘以雇佣人数)由图中的长方形部分表示,其余的产出部分为土地租金。

如果两国的工资水平不相同,两国工人就有了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动因。

这是下面将要分析的问题。

(2)劳动力流动
①劳动力流动分析
假设两国的工人能够自由流动,且本国工资低于外国,那么工人将从本国流向外国。

这一流动会减少本国的劳动力并导致本国实际工资的提高;相反,外国的劳动力会增多,实际工资相应下降。

这一进程将持续下去直到两国边际劳动产出一致为止。

图7-3说明了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及其影响。

图7-3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及影响
如图7-3所示,横轴代表全世界的劳动力,从左自右是本国雇佣的工人,从右自左则是外国雇佣的工人数,左边的纵轴线表示本国的边际劳动产出,右边的纵轴线表示外国的边际劳动产出。

起初,本国有1
O L。

本国劳动力会向
OL的工人被雇佣,而外国雇佣的工人为*1
外国流动直到本国被雇佣工人为2
O L时才会停止,此时,两国工资相等。

OL、外国为*2
②劳动力流动需要注意的问题
a.劳动力流动会导致实际工资率的趋同。

b.劳动力流动增加了世界的总产出。

从图7-3中可以看出,外国的收益大于本国的损失,其净值等于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ABC。

c.尽管有净收益,仍有一些人会由于这一变化而受到损害。

国际劳动力流动虽然在理论上可以使得每个人的福利得到改善,但在现实世界中却会使部分团体的利益受损。

③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
a.工资率差异。

这点已经在前面进行了详细叙述。

b.风险和成本。

劳动力流动风险包括:就业的困难、生活环境不适应、种族歧视、文化冲突以及失去与亲人团聚等造成的精神损伤等等。

劳动力流动成分包括:国际迁移手段的
技术水平、劳动力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和移民程序的管理效率等。

2.国际要素流动——国际借贷
国际资本流动通常指金融债权或生产资本跨越国界的转移,它反映了一种跨国的借贷关系或所有权关系。

跨时贸易模型揭示了国际资本借贷的原因。

(1)跨时贸易的含义
任何社会都面临着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的选择。

在经济学中,投资被视为一种推延消费的行为,即:进行投资不过是用当前的消费去交换未来的消费。

据此,国际金融交易可近似看成国际贸易的一种形式,但并不是一个时点上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的交换,而是利用当前商品换取未来商品,这就是跨时贸易。

(2)跨时生产可能性
假设某个社会只消费一种商品并只存在当前和未来两个时期,那么该社会就不得不在商品的当前生产和未来生产之间进行选择。

用一条跨时生产可能性边界来概括这种选择组合,如图7-4所示。

图7-4跨时生产可能性边界
通过减少一种产品的生产,一国能生产更多的其他产品;同样,一国能选择更多的未来消费而放弃一定的当前消费。

跨时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因国而异,有的国家可能偏向当前消费,有的国家可能偏向未来消费。

那么,两国是如何进行跨时贸易的呢?这就需要引入实
际利率的概念。

(3)实际利率
以当前消费衡量的未来消费价格与实际利率r有关。

当一国借款时,它未来偿还的量是当前借入量的(1r+)倍。

所以,跨时贸易就是在1单位的当前消费与(1r+)单位的未来消费之间的选择,未来消费的相对价格是()
1/1r+。

可见,国际间的实际利率差异是引起国际资本借贷的最重要原因。

(4)跨时比较优势
一个在生产未来消费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在没有国际借贷时,其未来消费的相对价格就会较低,或者说实际利率较高。

因此,在国际市场上借款的国家一般都是那些相对于目前生产能力而言拥有高生产率投资机会的国家;而贷款的则是那些本国缺乏这种机会的国家。

3.外国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
(1)外国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含义
①外国直接投资的含义
外国直接投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投资者对另一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以控制或参与经营管理为特征的跨国投资行为,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②跨国公司的概念
该概念没有一个一致的表述,从最广义的角度可以理解为:跨国公司是在一个以上国家全部或部分拥有、控制和管理能产生收益的资产的企业。

(2)跨国企业理论
①生产分布理论
跨国公司的生产分布理论是指资源决定生产分布,跨国企业的建立一般与所在区域的资
源禀赋以及人文、政策、制度环境有关。

具体表现在:
a.劳动成本。

国际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性会导致实际工资成本的差别,如果把生产过程转移到劳动投入的来源国,可以节约工资开支。

b.原料供应。

在原料供应地直接组织生产是获取原料的最有效的途径。

c.市场便利。

当地制造更易于迎合当地消费者口味,有助于扩大市场份额。

d.优惠政策。

当地政府有时会制定有利于外国投资的优惠政策。

e.回避贸易壁垒。

②内部化理论
a.含义。

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和交易成本上升,因此企业通过外部市场交易并不能保证企业获利,会导致许多附加成本。

因此,建立企业内部市场即通过跨国公司内部形成的公司内市场,能克服外部市场和市场不完全所造成的风险和损失。

b.内部化的好处。

第一,内部化能给技术转移带来好处;第二,内部化给垂直一体化带来好处。

7.2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外国直接投资(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答:外国直接投资又称“海外直接投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投资者对另一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以控制或参与经营管理为特征的跨国投资行为,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跨国公司是最主要的直接投资主体之一。

外国直接投资有多种具体形式,常见的有直接在国外投资设立子公司或分公司、购买国外某公司全部或一定比例的股份并获得一定的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