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生豪莎士比亚翻译历程

合集下载

方平先生莎士比亚中译三个阶段

方平先生莎士比亚中译三个阶段

方平先生把莎士比亚的中译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文言阶段。

早在1903年,上海就曾以《英国索士比亚:外奇谭》的书名,以章回体的形式出版了10个莎士比亚戏剧故事。

流传更广的是1904年林纾和魏易合译的莎剧故事集《英国诗人:吟边燕语》,共收入《肉券》、《铸情》(即《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20个故事。

这两个最早的译本都是根据英国兰姆姐弟著的《莎士比亚故事集》,用文言翻译的故事梗概,这是我国翻译与介绍莎士比亚的第一个阶段。

二是白话阶段。

五四运动后,白话文成为文艺的主流,我国开始出现用白话直接翻译莎士比亚作品。

1921年,田汉翻译了《哈孟雷特》,这是正式翻译莎士比亚的开始。

1924年,田汉又翻译了《罗密欧与朱丽叶》。

梁实秋在1936至1939年期间翻译《马克白》、《暴风雨》等8种莎剧。

这些人是莎士比亚中译的拓荒者。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候,青年翻译家朱生豪开始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工作,以每年3个剧本的速度翻译,到他32岁逝世时,共翻译完成了31部莎剧。

他的遗译于1947年由世界书局出版,名为《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收录了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27部,分为喜剧、悲剧、杂剧三卷;又过了7年,史剧4种才被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莎士比亚戏剧集》。

三是诗体阶段。

1944年,具有诗人气质的戏剧家曹禺,为成都一家剧团翻译了《柔蜜欧与幽丽叶》,应该是我国第一个运用诗的语言去传达原作的诗意和激情、并保持原来诗体形式的莎剧译本。

方平先生对这一译本赞不绝口。

他说:“这一优美的诗体译本,向读者展现的艺术境界是一般散文译本所难以达到的。

”此外,诗人孙大雨在1948年又翻译的《黎琊王》诗体译本,是散文译本向诗体译本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破性进展。

解放后,莎士比亚的中译又有了新的进步。

50年代出版了卞之琳、吴兴华、方平诸家的莎剧新译本,都是诗体译本。

其中,卞之琳翻译的《哈姆雷特》堪称莎剧中译的经典。

经过近几代翻译工作者数十年的努力,我们现在已经有了5套莎士比亚全集的译本:第一个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以朱生豪译本为主体(经过吴兴华等校订)、由章益等补齐的11卷本;第二个是1967年梁实秋翻译在台湾出版的40册本;第三个是1957年台湾世界书局出版的以朱生豪原译为主体、由已故学者虞尔昌补齐的5卷本。

仲夏夜之梦朱生豪译文

仲夏夜之梦朱生豪译文

仲夏夜之梦朱生豪译文
《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的名著之一,讲述了一群仙子和人类之间发生的爱情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仙境里,夜晚空气中充满了神秘感,并且有着意想不到的奇妙事情发生。

这个故事中最为著名的角色之一是“仙女泰坦尼亚”,她的形象给人的印象是美丽、神秘且有着极高的霸气,她和丈夫奥伯伦的纷争,是整个故事的主要矛盾。

另外,故事还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赛义得和赫尔米娜相爱,但是赛义得却被拒绝了,于是他求助于仙女泰坦尼亚,在她的帮助下,他用魔药使赫尔米娜重新爱上自己。

此外,故事还描写了四个青年男女的爱情和矛盾。

在一个神秘的森林中,四个人迷失了方向,并且错误地爱上了错误的人。

在梦中,他们遭遇了一些令人叹为观止的事情,最终所有困惑都得到了化解,人们也在繁星点点的美丽夜空中享受了彼此的真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情是盲目的,但是我们应该相信真爱,坚信爱情的力量。

在遇到矛盾和问题时,我们需要耐心、勇气和智慧去应对,我们也需要相信自己和爱人之间的真心相爱,因为这是最美好的事情。

无论是在真实的世界中,还是在梦中,爱情都是永恒的主题,它的美好和魅力总是感人肺腑。

历史趣闻最会说情话的翻译家朱生豪的翻译生涯

历史趣闻最会说情话的翻译家朱生豪的翻译生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最会说情话的翻译家朱生豪的翻译生涯
导语:朱生豪是译莎的才子,是只有古代的苏东坡才能够相比的人物。

朱生豪的一生基本都是奉献给了《莎士比亚全集》,一个从没有去过国外的人仅仅是
朱生豪是译莎的才子,是只有古代的苏东坡才能够相比的人物。

朱生豪的一生基本都是奉献给了《莎士比亚全集》,一个从没有去过国外的人仅仅是通过两本英汉字典完成了著作的翻译,这个举动是震惊国内外的朋友。

下面,我们看看朱生豪简介。

朱生豪是在杭州之江大学就读的中文系和英文系,因为十分热爱文学在毕业之后在上海的世界书局担任了编辑,其中创作了很多的诗歌作品。

朱生豪出生在一个落寞的小商人的家庭中,家境不算富裕甚至是可以用清贫来形容,但是朱生豪的读书成绩确是比较优秀,上大学都是通过奖学金的支撑度过。

在大学期间他对文学的热爱和诗歌的欣赏是受到很多同学和老师的赞扬,二十岁的朱生豪已经在别人的眼中是一个聪明伶俐,才华横溢的才子。

朱生豪简介中介绍在朱生豪大四的时间里结识了宋清如,成为了他的女朋友并且是今后的妻子。

随着朱生豪毕业,两人之间的感情都是通过书信进行维系。

在担任上海世界书局的编辑时,朱生豪就开始陆陆续续翻译了莎士比亚的作品,但是在1937年的时候由于战争在逃难的时候失去了之前翻译的原稿,这种情况对于朱生豪而言是比较悲痛的,自己的心血全没有了。

朱生豪并没有放弃翻译,选择重新来过,将遗失的部分重新翻译。

1942年的时候宋清如和朱生豪两人结婚,朱生豪失了业跟随宋清如回到了自己岳母家生活,在结婚之后宋清如负责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而朱生豪一心一意的投入在翻译的工作中,但是身体每况日下。

最终
生活常识分享。

戏剧翻译家朱生豪

戏剧翻译家朱生豪

宋清如(1911-1997) 女诗人 地主家庭 冰心之才 一年同窗之江大学 十年通信1932-1942 两年婚姻1942-1944
Sonnet 97
How like a winter hath my absence been From thee, the pleasure of the fleeting year! What freezings have I felt, what dark days seen! What old December's bareness everywhere!
朱生豪自己戏谑:“情书我本来不懂, 后来知道凡是男人写给女人或女人写 给男人的信,统称情书,这条是《辞 源》上应当补入的,免得堂堂大学生 连这两字也不懂。”
MARRIAGE
“要是我们两人一同在雨声里做梦,那 境界是如何不同,或者一同在雨声里失 眠,那也是何等有味。”
Part One 第一部分
——朱生豪和宋清如合葬的墓志铭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The introduction of My class one, our home the translator
E
MARRIAGE
第一部分
MARRIAGE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The introduction of My class one, our home the translator
MARRIAGE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My class one, our home translator
朱生豪翻译态度严肃认真,以“求于最大可 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为其宗旨。 译笔流畅,文词华丽。他所译的《莎士比亚 戏剧全集》是迄今我国莎士比亚作品的最完 整的、质量较好的译本。中国出版的第一部 外国作家全集——1978年版的《莎士比亚全 集》 (中文本) ,戏剧部分采用了朱生豪的译 文。

朱生豪生平、简介、翻译理论

朱生豪生平、简介、翻译理论

简介:朱生豪(1912年2月2日-1944年12月26日),著名翻译家。

原名朱文森,又名文生,学名森豪,笔名朱朱、朱生等,浙江嘉兴人。

曾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中国文学系和英语系。

1936年春着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为便于中国读者阅读,打破了英国牛津版按写作年代编排的次序,而分为喜剧、悲剧、史剧、杂剧4类编排,自成体系。

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辗转流徙,贫病交加,仍坚持翻译,先后译有莎剧31种,后因劳累过度患肺病早逝。

外界评价:朱生豪译本以“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为宗旨,译笔流畅,文词华瞻。

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

生平:1、1912年2月2日生于一个破落的商人家庭。

2、1929年秀州中学毕业,并被秀中校长推荐保送杭州之江大学深造并享受奖学金待遇。

大学二年级时参加“之江诗社”,他的才华深得教师及同学的称赞。

“之江诗社”的社长夏承焘老师评价他说“阅朱生豪唐诗人短论七则,多前人未发之论,爽利无比。

聪明才力,在余师友间,不当以学生视之。

其人今年才二十岁,渊默若处子,轻易不发一言。

闻英文甚深,之江办学数十年,恐无此不易之才也。

”3、1935年春,开始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准备工作。

4、1936年8月8日译成莎剧《暴风雨》第一稿。

此后陆续译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9部喜剧。

5、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朱生豪逃出寓所,随身只带有牛津版莎氏全集和部分译稿。

6、1942年5月1日,与宋清如在上海结婚,至年底补译出《暴风雨》等9部喜剧,把译稿丢失的莎氏喜剧全部补译完毕。

7、1943年1月,携夫人回嘉兴定居,朱生豪宁愿贫穷至死,不愿为敌伪效劳,仅靠微薄稿费维持极困难的生活。

他闭门不出,把全部精力扑在译写工作上。

工具书仅有两本字典,译出了莎士比亚的几部重要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哈姆莱特》等。

朱生豪“译莎”

朱生豪“译莎”

朱生豪“译莎”“醒来觉得甚是爱你”;“我实在喜欢你那一身的诗劲儿,我爱你像爱一首诗一样”;“我想要在茅亭里看雨、假山边看蚂蚁,看蝴蝶恋爱,看蜘蛛结网,看水,看船,看云,看瀑布,看宋清如甜甜地睡觉”……有人说,若世间的情话有十斗,朱生豪一人,便可独占八斗。

以一部《情书》“火出圈”,朱生豪也因此被誉为“世上最会写情话的人”。

无限的思念和爱慕,从笔端流出,装入信封,飞入宋清如的心中,也飞入无数人的梦中。

然而,他值得后人追忆的,远不止诗文才华和与妻子的这份鹣鲽情深。

他写给妻子的另一封信中说:“……某国人曾经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

”为洗刷祖国“无文化”之污名,他十年青灯黄卷,三译莎剧,手稿两次毁于战乱,最终为我们留下了31部半、180万字的莎剧译作。

1944年12月,有着“中国莎剧译文第一人”称号的翻译才子朱生豪抱憾谢世,年仅32岁。

他在遗作中借雅典历史悲愤呼告:“有一天,不远的一天,他们将用热血洗净被践踏的祖国的耻辱……”这是比“醒来觉得甚是爱你”更动人的告白。

朱生豪、宋清如夫妇像图源:文艺嘉兴一十年译莎,朱生豪为此付出了生命。

这是何等的情怀。

一切都始于1935年。

那一年,上海掀起一股旨在打破白色“文化围剿”、推介外国文艺的热潮,文化出版界称之为“翻译年”。

那一年,鲁迅说,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有莎士比亚的译本。

在日本,莎士比亚、歌德……都有全集。

他希冀中国尽快接受西方文学优秀作品,体现出一种迫切的时代需求。

那一年,在上海世界书局担任英文编辑的朱生豪,也迎来了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某一天,世界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对朱生豪说:“书局近来有个大任,要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你来如何?”那一年,朱生豪仅23岁。

世界书局选择了朱生豪译莎,更是历史选择了他。

不曾想,这条译莎之路异常艰辛。

1936年,他正式提笔翻译,到1937年夏,已译完了莎翁多部戏剧,然而战火打断了翻译计划,先是“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又经历太平洋战争,朱生豪翻译的心血两度毁于日军炮火之中,何等悲痛!他濒临绝望的边缘。

朱生豪——走进莎士比亚

朱生豪——走进莎士比亚

• 4月,编完《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三卷,写完《译者自 序》、《第一辑提要》、《第二辑提要》和《第三辑提 要》,渴望年底译完全集。当译到《亨利五世》第二章 时,病情突变。6月初,高烧抽搐,无法支持,从此卧 病不起。经医生诊断为肺结核并发多种结核症。7月, 朱生豪自知病重,悲痛地说:“早知一病不起,就是拼 命也要把它译完。”12月,叮咛妻子转告胞弟朱文振, 让他续完未竞之业。12月25日,忽然用英语高声背诵莎 剧。12月26日,示意妻子到床边,说了声“我要去了”, 便带着未竞之愿,离开人世。年仅32岁。共译出莎剧31 个半,仅差历史剧5个半。他实践了在《译者自序》中 说的话:“夫以译莎剧之艰巨,十年之功不可云久,然 毕生精力,殆已尽于兹矣。”
他的翻译工作
• 1939年,朱生豪入中美日报社任编辑工作,曾 写了大量宣传抗日、针砭时弊的文章,激励抗 日斗志。这就是后来编成文集《小言》。1942 年5月1日,朱生豪与校友、自己苦恋了十年的 宋清如在上海举行了简单的婚礼,第二年回到 嘉兴,重新开始了翻译莎剧的生涯。1944年, 朱生豪带病译出史剧《约翰王》、《里查二世》 和《亨利四世》。4月,编完《莎士比亚戏剧 全集》三卷,写完《译者自序》、《第一辑提 要》、《第二辑提要》和《第三辑提要》,渴 望年底译完全集。
他为什么要翻译?
• 1933年大学毕业后,朱生豪去上海世界书局英文部任编 辑,参与编辑《英汉四用辞典》,这期间他利用工余时 间,悉心研读及搜集资料,对翻译莎士比亚戏剧逐渐酝 酿成熟,正好这时他的在南京大学读书的弟弟来信,告 诉他日本曾有人讥笑中国没有莎集译本,是一个“没有 文化的国家”,弟弟在信中说“如果能把莎翁全集译出, 可以说是英雄业绩。”这些话强烈地激起了朱生豪的爱 国热情,他决心把莎翁的作品全部介绍到中国来。1935 年的上半年,朱生豪决定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到抗战爆 发前完成10部莎士比亚戏剧集,抗战初期译稿毁于日寇 侵略炮火。1939年,朱生豪入中美日报社任编辑工作, 曾写了大量宣传抗日、针砭时弊的文章,激励抗日斗志。

朱生豪与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

朱生豪与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

朱生豪与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2013年2月2日也就是大约一周前,我在阅览“新浪微博”中随时都在更新的信息时,无意间看到一条@上海陈子善转发来自于@嘉兴市图书馆的信息,即《嘉兴图书馆藏朱生豪译莎剧手稿》全十册已于2012年10月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即原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

在此之前,若说起我对莎士比亚作品相关译本的关注,则需从以下三件事情说起:首先,将时间追溯至1998年的秋天即大约十四年前的时候。

那个时候,我在位于古城西安解放路以东、火车站附近的一家私人书店里因为和几位书友一起寻找叶嘉莹、程千帆和沈祖棻相关著作的缘故,而无意间发现并购买了卞之琳译《莎士比亚悲剧四种》(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1月初版,当时购入者应为1997年3月的再版;在《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内,即“网格本”),其中共收入《哈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等四个品种;与之同时购入的还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范文澜著《文心雕龙注》(按:1958年9月初版)和周振甫著《文心雕龙注释》(按:1981年11月初版)等另外两本书。

其次,大约在2004年夏天的前后,我又在位于南二环北侧、朱雀路以西的中北古玩市场内的一个旧书摊上,意外淘得方平译《莎士比亚喜剧五种》(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5月初版,在《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内,亦为“网格本”),其中共收入《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捕风捉影》、《温莎的风流娘们儿》、《暴风雨》等五个品种;而与之同时购入的还有吴战垒著《中国诗学》(按:东方出版社1990年8月初版,当时购入的是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的再版)、朱自清著《经典常谈》(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9月出版)和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按:中华书局1982年5月出版)等另外三本书。

从此以后,因为断断续续的阅读而对卞之琳、方平二位大家的手笔渐生敬佩之意,并对莎士比亚全部著作译本的关注也日渐有了点儿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生豪自知病情严重,已看不到抗战的胜利,又无 法译完莎氏全集,悲痛万分。他激愤地说:“早知今 日,就是拼死我也要译完莎氏全集。”
朱说:“夫以译莎之艰巨,十年之功不可云久,然毕生 精力,殆已尽于兹矣。”
12月25日,忽然用英语高声吟诵莎剧.翌日,抛下 年轻的妻子和刚满周岁的儿子,含恨离开人间, 年仅32岁。
朱在给宋清如信中说:“舍弟说我将成为一个民族 英雄,如果把Shakespeare译成功后。因为某国 人曾经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 有。我这两天大起劲…。是年,朱开始的自己艰 辛而幸福的十年译莎之路。
译莎过程说
1935年春,开始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准备工作。 1936年8月8日译成莎剧《暴风雨》第一稿。
1939年冬应邀入《中美日报》社任编辑,1941年太平洋 战争爆发,《中美日报》被日军查封。朱生豪混在排字工 人中逃出,丢失再次收集的全部资料与译稿,1942年5月 1日与宋清如在上海结婚,6月与妻子去常熟岳母家居住, 至年底补译出《暴风雨》等9部喜剧,把译稿丢失的莎氏 喜剧全部补译完毕。
在仅有两本工具书的情况下,译出了莎士比亚的几部
离朱生豪先生最近的文洁若先生她说:“值得补充 的一点,就是朱生豪经济生活的贫穷,他想等莎剧 出版之后,有一些经济了,再结婚。”(范笑我, 2019)
译莎后世影响说
朱生豪是我国系统翻译莎剧的先行者,从1935年开始收 集资料,到 1944年12月与世长辞,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 下呕心沥血翻译莎剧前后共 十载,译出莎翁悲剧、喜剧、 杂剧与历史剧共31部半,只剩下5部没有译 出。其中27 部剧本由上海前世界书局于1947年分三辑出版,定名为 《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全集》”译作三辑传到海外, 欧美文坛为之震惊,许多莎士比亚研究者简直不敢相信中 国人会写出这样高质量的译文。(王秉钦, 2019: 196)。
经济说
1935年,上海称之为翻译之年。经前辈同事詹文 浒鼓励, 经世界书局同意,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翻译 莎士比亚全集,支取每千字2元的稿酬。
从有关文献看,朱先生译莎确也是有稿费报酬的, 当初的出版合同可以为证:“世界书局以每千字两 块钱的报酬,与朱生豪签定了翻译莎剧的合同,一 边交稿,一边付酬。(吴洁敏、朱宏达, 2019: 107)
重要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哈姆莱特》等。 同年秋,健康日衰,但仍握笔不缀。又次第译出莎氏全部 悲剧、杂剧,以及英国史剧4部,连同喜剧在内,共31部。
带病译出《约翰王》《理查二世》《理查四世》等4部莎 士比亚历史剧,《亨利五世》第一,二幕。
1944六月,确诊为肺结核,卧床不起。不得不放 下已经开始译写的《亨利五世》译稿。
朱莎十年不了情
一、译莎背景说 二、译莎过程说 三、译莎动力说 四、译莎后世影响说
章祎雯 邓玉刚
译莎背景说
1931年9月18日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 事变 。
1932年1月28日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一•二八” 事变,十九路军奋起抗战。
1934年10月 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 央革命根据地主力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11月28日 中共发表《抗日救国宣言》。
1935年12月9日,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抗 日爱国运动——一•二九运动,形成了全国 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了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朱生豪当时之状况
1933年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世界书局任英文编辑, 参加《英汉四用辞典》的编纂工作,并创作诗歌。 写有诗集多种,均毁于战火。同时还在报刊上发 表散文、小品文。
学术注定是一场孤独的旅程,朱生豪的一 生是寂寞的。正如寂寞中可见真学问, 平淡 时才可见真性情。朱生豪以他的寂寞换回 了译莎的成功, 换回了在中国译学史上不朽 的浓重一笔。
译莎动力说
一、兴趣动力 二、爱国思想 三、经济压力
兴趣说
红楼梦英译者之一的约翰•闵福德(John Minford) 就说过,无论是霍克斯还是他本人,他们之所以愿 意翻译红楼梦,使他们工作下去的“动力”即是 出于对原作本身的热爱之情。(刘士聪, 2019: 9)
此后陆续译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 商人》、《第十二夜》等9部喜剧。 7月,“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日民族 解放成争开始。 8月13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八·一三” 战争爆发。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朱生豪逃 出寓所,随身只带一只小藤篮,内装牛津版 莎氏全集及部分译稿,连衣物用品均未带出。 第二天,窝所被烧毁,书局也为日寇强占作为 兵营,已译出的几个本子也毁于一旦。
句中“讥笑中国文化落后连莎氏全集都没有译本”一事, 朱生豪在写给宋清如的信中专有提及:某国人曾经说中国 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朱生豪, 2019: 273)
正因为如此,朱生豪才不无感触地对时为女友的宋清如 说:“你崇拜不崇拜民族英雄?舍弟说我将成为一个民族英 雄,如果把Shakespeare译成功以后。”(朱生豪, 2019: 273) 毫无疑问, 朱生豪译莎, 是爱国思想的具体表现。
在十里洋场,目睹帝国主义分子对同胞的态意 践踏和蹂嗬,特务暴徒对进步文化工作者无故逮捕 和血腥镇压,朱生豪仿徨,苦闷,债激之极,给宋清如 写信说,“之江毕业,我原以为自己该是Gentleman, 没想到现在我竟是瘪三,是虫穿、是猪锣,甚至是 瘦得吃不得的猪锣。”
1935年,上海称之为翻译之年。朱生豪对莎剧饶 有兴趣,曾反复钻研,经前辈同事詹文浒鼓励,打算 译出莎士比亚全集。经世界书局同意,利用业余时 间进行翻译,支取每千字2元的稿酬。
朱生豪之所以执意译莎,当也是源于其对莎剧的热 爱(兴趣),他在二十岁之前就选择了莎士比亚,会 写诗放弃了写诗,会写文章放弃了写文章,潜心 研读莎士比亚的作品,用他的话说:“余笃嗜莎 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 觉颇有会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爱国说
朱氏译莎除了个人兴趣之外,还有另一个重要动力—爱国 思想。对此,朱生豪之舍弟朱文振之说法颇具代表性。他 说:“那些年月里,日本帝国主义欺侮中国人民气焰嚣张,而 恰好讥笑中国文化落后到连莎氏全集都没有译本的又正是 日本人,因而我认为他决心译莎,除了个人兴趣等其它原因 之外,在日本帝国主义肄意欺凌中国的压力之下为中华民 族争一口气,大概也是主要的动力。”(朱生豪, 2019: 2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