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非遗技艺申论作文

非遗技艺申论作文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越来越重视。
作为我国丰富的非遗技艺之一,它们不仅体现了我国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传承了民族智慧和劳动精神。
然而,尽管国家对非遗技艺的保护力度加大,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非遗技艺的传承形势不容乐观。
许多非遗技艺的传承人已经年迈,然而年轻一代却对此缺乏兴趣。
面对新兴的职业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年轻人很难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习非遗技艺。
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其次,一些非遗技艺面临着市场疲软的问题。
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传统手工艺品的需求逐渐减少,以电子产品和机械化产品为代表的工业品逐渐取代了手工制品。
这一趋势使得一些非遗技艺无法获得足够的市场支持,从而使得传承和发展变得困难。
此外,非遗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还面临着法律法规不完善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非遗技艺的保护主要依靠各级政府的政策补贴和专项资金,然而这种方式存在着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的问题。
应该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非遗技艺的传承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教育引导是关键。
学校应该加强对非遗技艺的教育宣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同。
同时,传承人可以开办手工艺术院校或工作室,吸引年轻人参与其中。
其次,加强市场推广是必要的。
政府可以通过扶持和支持,鼓励非遗技艺进一步改进和创新,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同时,可以通过展览、推广活动等方式,提高非遗技艺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最后,完善法律法规也是必要的。
应该加强对非遗技艺的保护和管理,建立健全专门的保护机构和专家团队,加强技艺的认定和传承人的培养。
同时,可以通过设立奖励机制,鼓励非遗技艺的传承人保护和发展非遗技艺。
综上所述,非遗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
应该加大对非遗技艺的保护力度,培养年轻一代对非遗技艺的兴趣,加强市场推广和完善法律法规,以确保非遗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篇12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篇12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摘要:本文针对中国在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存在的盲目性、机械性、片面性和近利性等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特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原则、主体、价值以及民俗学者的立场,进行了理论探讨、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分类结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被称之为无形文化遗产,最早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织是世界学问产权组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概念是什么呢?在结合国公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条约》中对这一问题做出了明确的答复。
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理论、表演、表现方式、学问和技艺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另外条约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1、经过口头传播和表述,这其中包括了用来传播的交流语言;2、各种各样的肢体表演的艺术;3、不同民族的各种习俗习气、节日礼仪等;4、经过理论总结出的各种学问,包括自然界和宇宙;5、经过各种活动总结得到的手工艺技艺等。
而在我国,又在原有条约的基础上,补充上了“文化空间”的概念。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在学术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的研讨,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理论,经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分类的了解,总结出其具有的以下几个典型的特性。
(一)外乡性。
所谓的外乡指的是生存的空间、根基。
从实质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从某一特定空间外传入的,而是在这一空间地域内土生土长的,具有这一地域特性的。
它的产生遭到该地域历史环境的影响,是本地域人们经过长时间的生活习气构成的,并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不同的,就算是同一民族、不同地域也可能产生不同。
(二)民族性。
人的生存与活动都是一种以历史为前提的理论方式,不同民族人的生存方式与理论活动都有着各自的差别,所产生的结果也必然带有一定的民族差别。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4000字.doc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1. 引言广西自治区位于中国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广西人民的智慧和艺术表达,反映了这个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文将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介绍和分析,旨在传承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
2.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一系列非物质的文化实践和表达,包括但不限于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知识与实践,以及自然和宇宙的知识与技能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广西拥有丰富多样的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包括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民族的歌舞、戏剧、音乐等艺术表达形式。
其中,壮族的荔枝调、瑶族的瑶剧、苗族的芦笙音乐等都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社会实践广西民众的社会实践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这包括农事活动、手工艺制作、民间医药、传统节日等。
在广西的一些农村地区,人们仍然保留着古老的种植、耕作技术,这些传统的农事活动被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
2.3 仪式和节庆广西各个民族都有丰富多样的仪式和节庆活动,这些活动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
例如,壮族的壮年节、瑶族的瑶山节、苗族的苗年等,都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
3.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自治区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责任分工。
其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梳理和整理。
第三,开展了培训和教育活动,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广西还大力倡导民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鼓励各个民族的传统艺术团体和社区组织开展相关活动。
4.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更是广西人民的认同和归属感的象征。
关于保护文化遗产议论文

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有义务好好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于那些并未了解的文化,应丢弃戒备之心,尝试接纳和吸收其中的精华,将中国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保护文化遗产议论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关于保护文化遗产议论文篇1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先人制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然而,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大量的外来文明文明进入了中国,中西文化在我国进行碰撞,鱼和熊掌何以兼得是摆在所有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传统文化的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关于保护文化遗产议论文篇2 在海湾战争中,美国每个官兵都在读中国的《孙子兵法》。或许,有人疑惑,一个科技如此强大的军队,为何需要《孙子兵法》呢?其实不然,这正体现了《孙子兵法》的价值。美国人接受了《孙子兵法》的价值,并懂得引进和运用,而作为中国人自己是否更应该去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接受古人的熏陶,传承中国的优秀文化呢?
的重视,而我们传统的元宵节呢?据报道某超市举行的元宵节猜灯谜活动,居然没有一人报名参加。其实在有些中学生的概念里,元宵节就是吃汤圆,别无其他文化内涵。据海南省海口网调查:海口超八成学生不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就连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在年轻人中也有逐渐淡化的趋势。
保护传统文化,并非排斥外来文化。对于那些优秀的、先进的外来文化,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学习、要借鉴,要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因为学习其他民族制造的文明成果有利于个人的进步,有利于国家的进展,有利于民族的振兴。 我不是说不能接受外来节日,也并非责怨西方节日,关键是要保护好自己的优良传统,保护好五千年的中华文明。2005年令国人不爽的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正是我国没有保护好传统文化的后果。众所周知,端午节原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起源于中国古代纪念屈原,一千多年前传到了韩国,结果却被强势的韩国人换了个名称江陵端午祭,拿去申遗。恐怕得知这消息的每个中国人都会愤愤不平,但是我们转念一想:为什么我们不能保护好自己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毕业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

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毕业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一、引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文明的源泉和决定国家和民族与其他文化相互之间关系的基础。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在许多国家,传统文化正在濒临失传的边缘。
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重要的任务。
本论文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以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保护策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依赖于人们的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想象力、信仰、仪式、庆祝活动等非物质领域中的传统知识和技能的产物。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制定明确的保护策略。
1. 确定与记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研和记录,了解其价值、重要性和关联性,并建立详尽的档案。
2. 保护与传承:设立专门的机构或组织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培训和传授相关的技能和知识。
3. 国际合作:通过国际合作,促进不同国家之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4. 法律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责,加强其法律地位。
三、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意义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保护国家形象: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独特标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认同感。
2. 促进社会和谐: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它可以作为社会和谐和稳定的纽带。
3. 激发创新和创造力:传统文化中包含许多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通过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创新和创造力。
4. 丰富旅游资源:传统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可以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我们可以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
1. 中国京剧的保护与传承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文化遗产议论文范文示例

保护文化遗产议论文范文示例中国的文化深邃而精深,源远而流长,人们要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让子孙后代享受这些文化遗产。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保护文化遗产议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保护文化遗产议论文篇一在海湾战争中,美国每个官兵都在读中国的《孙子兵法》。
或许,有人疑惑,一个科技如此强大的军队,为何需要《孙子兵法》呢?其实不然,这正体现了《孙子兵法》的价值。
美国人接受了《孙子兵法》的价值,并懂得引进和运用,而作为中国人自己是否更应该去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接受古人的熏陶,传承中国的优秀文化呢?唐朝时期的中国可以称得上是历史的鼎盛时期,其中重要的便是中西文化的交流。
而清朝时期中国闭关自守,使中国与西方先进社会的差距越来越大,并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令中国人引以为荣的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和火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是用来测风水和做鞭炮、爆竹;而西方人却用指南针确定航向周游世界甚至侵略中国,用火药做炮弹、子弹击垮清朝政府自认为坚不可破的城墙,并盗取中国珍贵文化遗产。
于是,变出现了现在,圆明园兽首在海外拍卖的事件。
因此,对本国文化过分自信是不可取的。
一个小偷,竟然可以这样公开拍卖他曾犯下的罪行,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现代的青年人对本国的传统文化抱以鄙视的态度,很多人对外来文化盲目推崇,热衷于美国大片,盲目追赶时髦,追求外国名牌,总认为外国的东西才是好的。
也许外国的一些东西确实好,一些科技确实比我们先进,如果是好的东西,我们就应该学习,而不是盲目的追崇。
俞敏洪说:“你是一只猪,不要因为贴了一只时髦的标签就以为自己不是猪了”。
因此,盲目的推崇外国文化也是不可取的。
很多年轻人痴迷于日剧.韩剧,而韩国却将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申请成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连小学生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
难道说,以后我们吃粽子的时候,要告诉我们的后代,这是韩国的节日吗?中国的文化深邃而精深,源远而流长。
儒、道、墨、法、兵……虽然立场不同,却不曾相互诋毁和排斥,每个学派各抒己见。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困境与出路刍议论文_作文3000字_议论文作文_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困境与出路刍议论文一、非遗保护困境与出路的研究范式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在当代情境之下如何操作方可绝地反击是目前大热的一个思考向度,一时间众说纷纭,大有“百家争鸣”之势。
笔者认为,对于现存的种类繁多而看似彼此互不相关的多种非遗保护困境与出路探析提法,均可以根据其研究方式归入两类范式:“逻辑学范式”和“现象学范式”。
“逻辑学范式”的思考向度是抽取出最简单的共同范式。
其研究方式注重于从纷繁杂多的内容分析现场中抽离出一个具有普遍适应性的“公式”,以逐渐形成一个规范体系&“逻辑学范式”的优点在于可以使非遗保护工作规范化、步骤化、框架化,使得非遗保护实践确实做到“有方法可循”,在实际操作中具有广泛的重要意义。
但其封闭性空间向度与无实质内容的理想框架形式,往往会导致非遗保护或是落入模式化了的框架之中,使实际保护实践敷衍了事真正的非遗保护越走越远;或是使得非遗保护受制于主流话语权的操控之中,对非遗进行潜移默化的意识渗透,使得保护手段异化成为破坏手段“伪文化”或“被同质化’、‘物化”的非遗层出不穷。
“现象学范式”则是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做法,从个案的现象本身入手以期最终抵达本质层面>“现象学范式”采取消解中心、解放思想、逃离权威的做法,其在实践中往往跨学科进行个案分析,拒绝对所有个案采取统一对策。
但“现象学范式”本身也并非尽善尽美,其缺陷在于容易导致某种离散与互不相关>“现象学范式”将非遗保护个案独立于非遗保护体系之外运作,其看不到总体保护体系,未能及时有效地借鉴体系之内早已存在的优秀经验与经验教训。
为了避免论述偏颇的弊病,较为理想的做法便是借用刘勰《文心雕龙》所提的“唯务折衷”方式,综合此二范式之所长,对非遗在当前时代视域中的传承保护之困境与出路加以探析,以期为濒危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提供全面、具体、恰到好处的思路整合。
二、“逻辑学范式”探析(一)“无人的非遗”“无人的非遗”困境主要表现在传承主体的缺失与保护主体的越俎代庖之上。
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论文(精选5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论文(精选5篇)第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论文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认识—谈谈湘西苗族鼓舞旅游管理与工程学院2009420106809级信管二班:李颖来到湘西,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湘西苗族鼓舞了。
它是在鼓中舞,舞中伴鼓。
形式之多样,内容之精巧。
鼓声响起,我也禁不住起舞了!通过查资料,我了解到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是湘西苗族独具魅力的重要文化形式。
它不但反映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劳动习惯,还表达男女爱之情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湘西苗族鼓舞的丰富,神秘极大了引起了我对湘西兴趣。
湘西苗族鼓舞是一个了解并认识湘西苗族的重要窗口,我觉得它在湘西的民族旅游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来到湘西,我们不仅仅想看看湘西奇特的自然景观,我们也想融入湘西的民族风情。
鼓舞观赏性强,互动性高,花样多。
这自然吸引了大量游客。
而鼓舞在湘西地区也俨然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品牌,这对大湘西的旅游业也产生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它成功的使民俗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所以我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以很好的与旅游联系起来的。
同样成功的例子还有大湘西的苗族银饰锻造技术,桑植民歌等。
更多地区应大力宣传非遗项目,这样可以吸引更多游客,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也能使民俗文化得以更好地宣扬,传承。
所以我们应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联系,使独特的民俗文化更加源远流长!第二篇: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受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它见证了人类思想的进步,是人类用双手创造出来的作品。
它土色土香,展示的是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属于活态的传承,不只是要物质实体的传承,更需要手艺,确切的说是需要人去传承。
没有了人这个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无法传承。
在调研的这一路上,我见到了许多民间艺人的作品,每一件都是纯手工制作的,十分精美,但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费时耗力而且没有对等的经济价值——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的真正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摘要:金华道情起源于唐代,一千多年的传承与发展使它成为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金华道情也渐渐走向衰落,濒临灭绝。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金华道情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对其加以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金华道情保护与传承对策
金华道情又被称作劝世文或者唱新闻,是浙江省内的五大地方曲种之一。
从明朝到近代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这三百多年里,它一直是金华民众喜爱的一种娱乐节目。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娱乐休闲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道情渐渐失去往昔的优势和风彩,正逐渐走向没落。
加强对它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保存一种文化形式,更是对金华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的继承和弘扬。
一、金华道情的基本特征
它是一人分多角色演绎的坐唱式单挡说唱艺术。
通过艺人说唱加上一些简单的动作就构成一台完整的戏。
这样的演艺形式是符合旧时代特征的。
在当时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年代,走村串户的曲艺艺人艰难地谋生,也为当时的百姓带来新的信息。
它具有以下的特征:
(一)方言演绎,体现地方特色
金华道情采用的就是金华方言进行演出。
曲目要由艺人一人进行全程表演,因此,需要他分饰各个角色。
不管是男女老幼,还是
各色人物,都能表演得惟妙惟肖。
在表演过程中,艺人使用的是浙江各地方言土话,贴近百姓生活,增加了亲切感。
比如,用绍兴方言来表演绍兴师爷;用永康方言来演永康五金师傅;用义乌方言来演义乌货郎等等。
因此,金华道情又被称为“六国腔调”,曲艺术语为“乡谈”。
(二)曲目就地取材,贴近生活
金华道情多为风趣幽默的小故事,不仅能娱乐大众,还能起到警示教育作用。
它的曲目来源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艺人直接从衙门人员嘴中把案例买来作为题材,也叫做“买口供”;二是从外地艺人那儿学来的;三是根据识字者提供书中的故事进行改编的。
通过一代代艺人的传承和改进,使很多曲目更感人、充满生活乐趣。
(三)简易乐器,演绎独特而丰富的节奏
它的伴奏乐器极为简单,仅一个情筒、两片简板。
通过一击一唱,或轻或重,随着情节的跌幅而发生变化,再配以艺人的唱腔,就为大家营造出各种故事情节氛围。
二、保护金华道情面临的主要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更多的娱乐选择。
特别是电视机的迅速普及、电视节目和电视频道的逐渐增多,观看电视节目成为了群众的主要娱乐方式,而道情的生存空间便逐渐减少。
同时,老一辈的艺人也渐渐年事已高,不适合继续从事这项工作。
而道情艺人也面临着生存的困境,不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造成年轻人都不愿
从事这项工作。
从事道情演唱艺人也逐渐减少,而且多数都需要兼职来维持生计。
这样的困境,使金华道情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局。
同时,随着老艺人的辞世,保护措施不到位,部分曲目已经开始失传。
三、加强对金华道情的保护和传承对策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金华道情是当地百姓多年的智慧结晶,体现出当地浓厚的人文底蕴和精神内涵。
因此,加强对它的保护工作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一)进一步提高对金华道情保护的认知度,增强责任感
金华道情为何历经百年都能流传下来,正是因为有灵魂,有精神所在。
它作为金华当地百姓一代代的智慧结晶和地方文化。
保护它就是对地方文化的传承。
因此,我们不仅要保护好它,更要从新的视角加以创新和继承,让它在当代闪耀出更耀眼的光芒。
这里,需要当地政府及各级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其的保护力度,从保护的细则、法规、文件等加以明确。
(二)加大资金的投入,保障有足够的保护经费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不仅要从制度层面加以重视和保护,更应从经费方面加以投入和保障。
当地政府可以积极向上级争取保护经费,同时,还可以号召社会力量参与到保护工作当中,建立起专项的保护资金。
这样,可以加强对道情珍贵的曲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编排等工作。
同时,还可以改善道情艺人的生存环境,增强他们从事这项事业的信心。
(三)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力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有形遗产相对,是无形的,它通过人作为载体,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传承人在对金华道情的表演中起着对道情文化传承的媒介作用。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都是不可再生的,传承人的保护就显得极为重要。
但大多数艺人的社会生存能力较低,而且道情是靠艺人口口相传下来的。
鉴于这些特殊性,说明保护传承人是非常重要的。
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宣传,让人们对道情艺术有新的认识,尊重道情艺人。
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他们生活环境的改善,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经济条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
建立一套可行的激励机制,激发传承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主动加强对金华道情的学习,进一步促进对道情的保护和传承。
(四)整合资源,打造地方特色品牌
关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我们需要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基本原则。
除了加大保护力度以外,可以合理进行开发利用。
结合我省其它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整合,通过申报国家级、省级保护工程试点项目,或者积极创建民间艺术品牌,结合当地旅游资源,作为一个特色的旅游观光项目,可以大大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还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这里,我们要处理好对金华道情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
一方面,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要抓好对金华道情的整体化保护和发展。
另一方面,要注重将这些资源优势积极转化发展成一个地方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王霞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研究与对策前沿forward position 2011(24)沧州市师范学院,音乐系,河北沧州
[2]郭桂玲,杨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dec,2006 vol.25 no6 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