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2

合集下载

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第2课时)

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第2课时)

ξ2-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第2课时)班级:姓名:【教学目标】1. 通过分析电位产生的机理及相关曲线的解读,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科学思维)2. 通过反射弧中兴奋传导和传递特点的分析,提升实验设计及对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

(科学探究)3. 关注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能够向他人宣传这些危害,拒绝毒品。

(社会责任)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的结构(如图)(1)突触由图中的 (填字母及名称)组成。

(2)其他结构①图中a是指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形成的膨大部分为。

②图中e、f、g分别是指、、。

2.传递过程轴突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e]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向[b] 移动并与之融合后,释放→扩散通过[c] →然后作用于[d] 上的[g] →改变,引发突触后。

3.传递特点(1)特点:单向传递。

(2)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e] 中,只能由释放,然后作用于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的。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3.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属于胞吐。

( )4.兴奋在突触小体中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

( )5.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 )探究活动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递质(1)存在部位: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

(2)释放方式:胞吐,需要消耗能量,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异常情况分析①异常情况1: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②异常情况2: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或神经递质被某种药物代替,则神经递质不能与受体结合,突触后神经元不兴奋或不抑制。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比较项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结构基础信号形式(或变化)速度方向应用实践:1.相邻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有其特定的结构。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2.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传导方式:以电信号形式传导2.相关概念静息电位:静息状态下,膜电位为内负外正,原因是K+外流动作电位:受刺激时,膜电位为内正外负,原因是Na+内流K+外流.Na+内流均为被动运输,即为协助扩散3.传导过程神经纤维静息时K+外流内负外正受刺激时Na+内流内正外负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形成局部电流回路电流从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依次传导4.特点:双向传导(离体条件下)在膜外: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在膜内: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规律总结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的电流表指针偏转a b d c(1)刺激a点时,b点先兴奋,c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2)刺激d点(db=dc)时,b点和c点同时兴奋,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2.动作电位ab段—静息时,K+外流(协助扩散)膜电位为外正内负bc段—受刺激时,Na+内流(协助扩散)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cd段—恢复静息,K+外流(协助扩散)膜电位为外正内负de段—兴奋完成后,钠—钾泵活动增强,将Na+泵出,将K+泵入(逆浓度梯度,主动运输)以恢复细胞内K+浓度高和细胞外Na+浓度高的状态注:Na+浓度影响动作电位,细胞外Na+浓度高,动作电位峰值升高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传递1.突触小体: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2.突触: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等相接近,共同形成突触(1)突触的结构①突触前膜:上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膜即轴突膜②突触间隙:内含组织液③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亚显微结构(电镜)(2)突触的类型(3)突触存在部位: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肌肉或某些腺体细胞之间C.轴突—轴突型3.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会释放神经递质(胞吐),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新的神经冲动),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注:兴奋时Na+通道开放,抑制时Cl-(阴离子)通道开放)4.传递特点及原因(1)单向的方向: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2)信号转变1)在突触处:电—化—电2)突触小体:电—化3)突触后膜:化—电所以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要慢,原因是突触处的兴奋传递需要经过化学信号的转换5.神经递质的类型和去向类型兴奋性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如:乙酰胆碱.多巴胺等抑制性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如甘氨酸等去向:迅速被降解或回收到突触小体,以免持续发挥作用三.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1.兴奋剂和毒品(1)作用点:突触(2)作用方式1)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和施放速率2)干扰神经递质和受体结合3)影响分解神经递质酶的活性(3)兴奋剂1)概念:原是指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如今是运动禁用药物的统称2)作用:具有增强人的兴奋程度,提高运动速度等作用(4)毒品: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2.可卡因(1)通过突触起作用1)作用对象:利用神经递质—多巴胺来传递愉悦感的神经元2)正常情况:多巴胺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的转运蛋白从突触间隙回收3)机制:可卡因使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于是多巴胺就留在突触间持续发挥作用,导致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4)后果:当可卡因药效失去后,由于多巴胺受体已减少,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受到影响,服药者必须服用可卡因来维持这些神经元活动,形成恶性循环毒瘾难戒(2)可卡因能起到干扰交感神经的作用,导致心脏功能异常,还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3.责任和义务: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向社会宣传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动作电位
灵敏电流计两极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侧, 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 向相反的偏转。过程如图所示, 其中“ ” 为动作电位
刺激
+
+
a
b

-
+
a
b

+
-+
+
a
ba
b


05 随堂练习
小积累
电流计的偏转次数的判断
2.同一神经元及神经元之间的电流计偏转次数的判断
刺激1
刺激2
bc=cd
ab c
刺激1:刺激a点,b点先兴奋, d点后 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 偏转
05 随堂练习
小积累
电流计的偏转次数的判断
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电流计偏转次数的判断
静息电位
灵敏电流计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 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如图1),
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灵敏电流计的两极都与神经纤 维膜外侧连接(如图2),指
针不发生偏转
05 随堂练习
小积累
电流计的偏转次数的判断
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电流计偏转次数的判断
02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突触
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
1. 乙酰胆碱
2. 氨基酸类:谷氨酸、甘氨酸
3. 气体:一氧化氮
4. 嘌呤/核苷酸类:腺苷、ATP
5. 肽类:β-内啡肽、脑啡肽类、强啡肽类等
6. 生物胺类: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组胺等
02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
05 随堂练习
4.一般的高速路都有限速的规定。例如,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在高 速公路行驶,车速最高不得超过120 km/h 在高速路上行车,要与前车保持适当 的距离,如200 m。另外,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禁止酒后驾驶机动车。请你从本 节所学知识的角度,解释这几项规定的合理性。如果遇到酒后还想开车的人, 你将怎样做?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第二课时)(共32张PPT)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第二课时)(共32张PPT)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神经冲动的产生 和传导
每天酗酒 烟不离手
沉迷游戏,无法自拔 暴饮暴食
咖啡不断
沉迷赌博
多巴胺与奖励机制
神经冲动的产生 和传导
多巴胺作为一种神经递质,与人的快乐等正面情绪高度相关。
A 组小鼠
B 组小鼠
C 组小鼠
操作
无操作
抑制脑部多巴胺 电刺激诱导多巴胺
的合成
的合成
在饥饿时,给予食物,重复多次操作。
判断预期,三组小鼠分别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突触小体中包含突触 小泡。 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 递质。
神经冲动的产生 和传导
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1. 上游神经元的兴奋沿轴突传递 至突触小体。
2. 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向突触前 膜移动。
3. 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
4. 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被释放 至突触间隙。
神经冲动的产生 和传导




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2. 欲望得到满足,奖励机制启动,获得快乐等正面情绪,得到 满足感。
3. 远超正常水平的多巴胺可以与受体结合,使欲望增强,同时 也导致后续神经信号不敏感,造成奖励机制反馈不足。
毒品的成瘾机制
神经冲动的产生 和传导
三种情形的具体原理
1. 鸦片、海洛因、吗啡等毒品:诱导突触前膜一次性释放大量 的多巴胺,使得突触间隙内多巴胺浓度显著上升。
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
5. 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后, 在突触间隙扩散,并作用于突 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
思考讨论
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是哪种
生物大分子? 蛋白质
神经冲动的产生 和传导





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2课时)-高二生物课件(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2课时)-高二生物课件(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神经中枢 传入神经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感受器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效应器 传出神经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蛙的坐骨神经表面电位变化实验
坐骨神经
腓肠肌 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在蛙的坐骨神经表面放置两个微电极,并将它们连接到一个电流表上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蛙的坐骨神经表面电位变化实验
是重帘低垂抑或星云闪亮, 不,是脑细胞织就信息之网。 万千信息在此传输交汇: 调节着机体的稳态, 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目录 • 第1课时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 一、新课导入 • 二、实验探究 • 三、新知探究 • 四、课堂小结 • 五、课内小测 • 第2课时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及滥用兴奋剂、 吸食毒品的危害 • 一、新知探究 • 二、练习与应用
问题探讨
短跑赛场上,发令枪一响,运动员会像离弦的箭一样冲 出。现在世界短跑比赛规则规定,在枪响后0.1s内起跑 被视为抢跑。 讨论: 2.短跑比赛规则中关于“抢跑”规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人类从听到声音到做出反应起跑需要经过反射弧的各个结构,完成这一反射活动 所需的时间至少需要0.1s
问题探讨
运动员听到信号后神经产生兴奋,兴奋的传导经过了一系列的结构。兴 奋在反射弧中是以什么形式传导的?它又是怎样传导的呢?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3. 神经冲动的传导
静息状态:外正内负
兴奋部位
未兴奋部位
恢复静息
兴奋部位
局部电流方向: 膜外:未兴奋→兴奋 膜内:兴奋→未兴奋
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3. 神经冲动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
双向传导 ;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2讲课文档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2讲课文档
止Na+内流
Na+离子内流
钾离子外流 钾钠泵活动,恢复静息电位
第11页,共74页。
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膜内外状态变化情况
极化状态 去极化过程
通 道
打开
打开
K+
行 为
流向膜外
流向膜外
通 道
关闭
Na+
行 为
不扩散
打开 流向膜内
反极化 复极化过程 状态 打开
内正 外负
流向膜外 关闭
不扩散
极化 状态
外正 内负
1.未受到刺激时(静息状态)的膜电位: 外正内负
2.兴奋区域的膜电位: 外负内正
3.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 外正内负
4.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 这样就形成了 局部电流
电位差
5.电流方向在膜外由
未兴奋区流域向
兴奋区域
在膜内由 兴奋区域流向
未兴奋区域
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 双向
第15页,共74页。
第12页,共74页。
P21倒数第二行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离子学说对动作电位的解释
1)某种刺激使细胞膜产生较缓慢的去极化
2)当膜电位达到阈电位,膜上的钠通道开放,允许Na+顺着浓 度梯度流进细胞。
3)Na+流入细胞引起膜进一步去极化,从而引起新的钠通道开放,
进一步加快Na+内流,形成循环,产生膜的再生性去极化。
4)开放的钠通道失活、关闭。而此时延迟性钾通道开放,K+在 强大的电动势作用下迅速外流,使膜复极化,回到静息水平。
第13页,共74页。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外+
外-
刺激
内-
内+

【课件】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第2课时说课课件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课件】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第2课时说课课件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第2课时)
说教材
01
说教学 目标
03
说教学 活动流程
05
说教学 评价
07
02
说学情
04
说教学 重难点
06
说环节 设计思路
一、说教材
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关于突触处兴奋传递过程的学习
是理解反射弧工作方式、神经系统宏观与微观机 制的重要一环。
神经细胞的结构
反射及反射弧的组成 兴奋的产生和在神经 纤维上的传导
六、说各环节设计意图
3、理解突触处兴奋传递的过程
通过问题串,层层厘清突触处兴奋传递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帮 助学生深入理解突触处兴奋传递过程及特点,解决本节课的难点
六、说各环节设计意图
4、突触处兴奋传递过程的调节
讨论如何增强兴奋性神经递质(如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引发 的兴奋? 1、从神经递质的角度,增加兴奋性神经递质的相对数量? 2、从神经递质受体的角度,增加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的的相对数量?
自变量 因变量 假说与预期 得出结论
初步认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形式 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六、说各环节设计意图
2、认识突触的结构
宏观上初步认识
六、说各环节设计意图
2、认识突触的结构
微观上认识了突触的结构以及神经递 质的位置,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问题
六、说各环节设计意图
3、理解突触处兴奋传递的过程
推测兴奋在突触传递过程
自主学习、归纳、概括
六、说各环节设计意图
3、理解突触处兴奋传递的过程
设问:
师生互动,表达、交流
六、说各环节设计意图
3、理解突触处兴奋传递的过程
提供研究资料,得出结论 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论证

神经冲动与传导(第二课时)教学案

神经冲动与传导(第二课时)教学案

课题:第2章神经调节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说明突触传递的过程及特点。

2.说明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自觉拒绝毒品并向他人宣传毒品的危害。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突触传递的过程及特点。

难点:突触传递的过程及特点。

三、学情分析本节内容较为简单,学生不难理解,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过程。

化学递质对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的作用。

因此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教师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演示该实验过程和现象,或者以版图形式把过程重现,从而学生辅助学生理解,引导分析。

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情景,问题或视频等方式导入新课,根据不同课程运用不同形式)我们学习了一个神经元上神经冲动的传递,那么两个神经元是如何传递的呢?为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什么是突触小体?突触小泡存在的位置? 2.神经递质的作用?存在位置?3.突触的概念(类型)?4.突触的结构?学生自学: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阅读教材P28-31完成下面的内容:1.写出甲图中标号代表的结构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

2.写出乙图中A、B代表的突触类型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

神经元轴突末梢的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作__________。

其可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等相接近,共同形成__________。

3、突触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1)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小泡向__________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

(2)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_______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

(3)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结合。

(4)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 K+ Na+ Na+
+- +-
+- +-
K+
-+ +-K+ +- +-K++- +- +- +- +- +-
去极化
K+ K+ K+ Na+
-+ -+ -+ -+ +- -+ -+ -+ -+ -+ -+ -+ -+ -+ 反极化状态
K+
Na+
Na+ Na+ Na+
动作电位: 外负内正
物质基础: 神经细胞膜内外各种离子浓度不同(内K+ 外Na+) 细胞膜的通透性不同。
静息状态时,神经纤维的膜内外有电位差吗 ?
微电极 轴突
微电极 轴突
微电极
+
轴突
-
物质基础: 神经细胞膜内外各种离子浓度不同(内K+ 外Na+) 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膜外 膜内 膜外
静息时
Na+ Na极+ 化状态
K+ Na+ Na+
+- +-
+- +-
K+
-+
+-K+
+-
+- +-
K+
Hale Waihona Puke +-况情转偏的针指表电:型模理物
-70mv
刺激
Na+内流
40mv
刺激
K+外流
刺激
-70mv
线曲化变间时随位电膜处某:型模学数 化极去 化极反 化极复
神经纤维上的电位测量 一个电极接在膜内,一个电极接在膜外
40mv
c


bd
t

-70mv
极化 a
静息电位
e
极化
静息电位
含义:神经纤维某处接受刺激后,膜电位的变化情况。 (膜电位=膜内电位-膜外电位)
K+-+
+-
+-
+-
K+ K+ K+ Na+
-+ -+ -+ -+ +- -+ -+ -+ -+ -+ -+ -+ -+ -+
Na+ Na+ Na+
静息电位: 内负外正
物质基础:
神经细胞膜内外各种离子浓度不同(内K+ 外Na+)
细胞膜的通透性不同。
适宜刺激
Na+
K+ Na+ Na极+ 化状态
膜外 膜内 膜外
(是由于钠钾泵的作用)
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 机理: 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K+扩散到膜
外,负离子不能扩散出去,钠离子不能扩散进来。
机理: 受到刺激后Na+通道打
开,膜外Na+大量涌入膜内
机理: 在很短时间内,Na+通道又重新关
闭,K+通道随即开放, K+很快涌出膜外。
神经纤维上的电位测量
电极
神经纤维
2009.3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生物电的发现
?1780年,意大利的自然科学家伽伐尼在 解剖青蛙时,正好赶上在解剖刀触及蛙 腿时,实验台上的起电机产生了一个火 花,与此同时,青蛙的腿猛烈的抽搐了 一下。后来,伽伐尼注意到,每次仪器 一打出火花,青蛙腿部肌肉便要抽动一 下。
结论:神经具有内在的电,即肌肉收缩的 电来自生物体本身。
神经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负电波沿神经纤维传导,这 个负电波叫做动作电位,也就是神经冲动。
蛙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示意图
上述实验中,若改用示波器测量,观察曲线变化。
适宜刺激
示波器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一.神经冲动的产生 ? 二.神经冲动的传导 ? 1.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 2.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电表
锌铜棒(用于刺激)
利用以上3种元件组建测量膜电位的装置 要求测量结果(实验结果)符合右图曲线
线曲化变间时随位电膜处某:型模学数
神经纤维上的电位测量 一个电极接在膜 ____ ,一 个电极接在膜 ____ 。 一个电极接在膜内, 一个电极接在膜外
静息电位
物理模型:膜电位测量装置模型
神经纤维上的电位测量 一个电极接在膜内,一个电极接在膜外
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神经元接受刺激后能做出迅速反应(兴奋), 是一种可兴奋细胞 。 神经元的基本特性: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 动并沿轴突传送出去。
神经 肌肉 腺体
兴奋
动物或人体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 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 跃状态的过程
适宜刺激
适宜刺激
产生负电波 →传导负电波
适宜刺激
Na+
K+
Na极+ 化状态
膜外 膜内 膜外
K+ K+
+-+
+-+
-+ +-
K+
+- +-
+
K+
+ -
--+K+ + K++ + +K++ ---
+-
+-
K+
+-NNaa+-++N+-a+N+-a+NNaa++
去极化
-+ -+ -+ -+ -+ -+ 反极化状态
K+
Na+
复极化
Na+
极化状态
问题:动作电位后Na+、K+又是如何恢复到静 息状态的(极化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