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科学年谱
《大气科学名词》(第三版)审定工作

《大气科学名词》(第三版)审定工作作者:王存忠来源:《中国科技术语》2009年第02期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于1985年,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最早成立的分委员会之一。
1988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大气科学名词》(第一版),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从而使中国大气科学名词定名不准、译名混乱的状况有所改善。
但由于公布名词中没有给出定义,有些名词在实际使用中仍然存在容易混淆的情况。
鉴于此,在1989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指定大气科学为名词审定中增加释义的试点学科,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开始对第一批公布的名词进行修订、补充和增加释义的工作。
1996年12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了有释义的《大气科学名词》(第二版)。
在增加释义的过程中发现原来存在的同义词通过添加“曾用名”和“又称”的形式,有效地解决了以往许多名词的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的问题。
出版十余年来,该书受到使用者的好评,普遍被气象行业所接受,这为大气科学名词的规范化奠定了基础,也为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04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下达了修订《大气科学名词》(第二版)的任务,从2005年6月开始进行第三版的审定工作,在审定过程中修订的主要内容大体有五个方面。
1.补充遗漏的名词1996年公布的《大气科学名词》(第二版)作为加注释义的名词审定工作试点,可借鉴的经验不多,难免存在不完善之处。
由于当时比较强调本学科“固有的、基本的、常用的”选词原则,导致只收录和审定了上位词,而未收录和审定一些常用的下位词。
例如审定公布了“焚风(foehn)”,而“焚风墙(foehn wall)”“焚风波(foehn wave)”没有审定;审定公布了“能见度(visibility)”,而与其密切相关的“视觉感阈(contrast threshold)”“亮度对比(contrast of luminance)”“能见度目标物(visibility marker)”等名词没有收录和审定。
大气科学发展简史3

大气科学发展简史3气象要素的定量测量,尤其是气压表的发明,使人们不仅获得了气压的概念,而且能够定量测出不易为人感知的大气压强,从而使研究气体状态方程、流体静力学方程和一切大气运动方程成为可能。
而观测站的建立,观测资料的积累,又使人们可以用图表等形式分析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为进一步研究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的变化提供了条件。
英国气象学家肖,N.曾指出:"气压表的发明标志著大气物理学研究的开始。
"信风和大气环流理论的创立17世纪帆船航海以风为动力。
随著航海事业的发展和气象观测仪器的应用,导致了对信风和全球大气环流的研究。
1686年英国天文学家E.哈雷首先发现信风,并在《哲学会刊》(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中发表他的信风理论,他认为信风同太阳供给赤道较多的热有关。
1688年,他又首先根据海上风的资料绘制了北纬30~南纬30的信风和季风分布图。
他认为信风和季风的形成同地表太阳热的分布有关。
另一位英国天文学家G.哈得来在1735年发表的《关于信风之起因》(ConcerningtheCauseoftheGeneralTradeWind)一文中,第一次对大气环流考虑地球自转的因素,他正确地解释了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和南半球的东南信风,修正了哈雷的理论,并首次创立了经圈环流的理论。
他认为赤道地区比极地较多地接受来自太阳的辐射热,因而低纬度地区的空气产生上升运动,较高纬度地区的空气则产生下沉运动,高空空气由赤道向极地流动,低层空气由极地流回赤道。
低层流向赤道的气流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而偏折(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遂形成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和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高空由赤道向极地的气流也受到偏折,形成高空的西风带,由于下沉作用又形成地面西风带。
他的这种环流理论虽较粗略,但却成为以后大气环流研究的基础之一。
至今人们还把地球上赤道附近的经圈环流称为哈得来环流。
动力气象学理论基础的形成17世纪~19世纪初,流体的概念及I.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和微积分学,为动力气象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中国大气科学研究_气候与气候变化篇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中国大气科学研究_气候与气候变化篇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中国大气科学研究: 气候与气候变化篇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多样地理环境的大国,气候和气候变化对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里,中国大气科学研究在探索和理解气候与气候变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在应对全球变暖挑战和维护生态环境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978年,中国便开始了大气科学的研究与探索。
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为中心,大量关于气候和气候变化的研究逐渐展开。
这场研究的风暴为中国大陆的气候变化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中国的大气科学家积极参与并提供了重要的贡献,以推动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
国内的研究不仅广泛关注气候现象,还致力于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对中国气候系统的影响。
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国大气科学研究的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升。
在气象观测设备和技术的引进和发展方面取得了突破。
比如,卫星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观测气候变化的过程。
激光雷达、多普勒雷达和高能粒子探测仪等实时观测设备的使用,也大大提高了对大气成分和结构的精确测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在空气质量监测、大气污染治理、天气预报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正在逐渐成为全球大气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
中国的大气科学家积极参与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中国政府的合作项目。
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和其他相关机构与国际组织、实验室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应对。
近年来,中国大气科学研究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数据共享、模型发展和气候变化科普。
大量的数据共享和开放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好地探索气候变化的规律。
同时,多个气象模型的发展为准确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中国大气科学也将人们对气候与气候变化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对于中国而言,气候变化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科学问题,也是一个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挑战。
《大气科学》2008年 第32卷 总目次

2O 年 6 O5 月广东一次暴雨过程 的中尺度对流系统 的数值研究 …………… …………………… 王婷
吴 池胜
冯瑞权 (8) 14
第 2期
热 带印度洋偶极子的季节性位 相锁定可能原 因 ……… …………………… ……… 谭言科 刘会荣 李 崇银 李东辉 涡动在南北 半球 平流层极涡崩 溃过 程 中作用 的比较 … …………………… …… ………………… 魏科 陈文 黄荣辉 东 亚一 太平 洋遥相关型形成过程 与 E 0盛期 海温关系的研究 ………………… …………… 宗海锋 张庆 云 陈烈庭 Ns 澳 大利亚东侧环 流及 海温异常与长 江中下游夏季旱涝 的关 系 ……………………… ………… 刘舸 张庆 云 孙 淑清 青藏高原地 区大气红 外探测器 ( R )资料 质量检验及揭示 的上 对流层水汽特征 … ……………… 占瑞芬 李建平 AI S 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 东亚季风降水模拟 的检验 ………………… ………………………… ……… 张莉 丁一汇 孙颖 两种 四维奇异值 分解 同化方法 的比较及 误差分析 ………… ………………………… ……… 王金成 李建平 丑 纪范
… … … … … … … … … … … … … … … … …
一
次东风波及其诱生低涡 的螺 旋度特征分析
祁莉 管 兆勇 …… …………………… ………………………… 郑峰
… … … … … … … … … … … … … … … …
张祖强 徐 海明
何金海 ( 6 ) 15 丁一汇 ( 7 ) 15
山东地 区冰雹云 的闪电活动特征 ………… ………………… …… ………………………… … 冯桂力 郄秀书
(9) 1 7
(0 ) 26 (2 ) 2 O (3 ) 2 1 (4 ) 2 2 (6) 21 (7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 7
第1章(绪论) 大气科学简史

5.新分支学科的不断涌现
大气遥感、雷达气象学和卫星气象学;云和降水物理学及其应用 科学人工影响天气;大气化学;数值预报;极地气象学、热带气象学 和高原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森林气象学、航空气象学和医疗气象学 等等。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中国气象远程教育网 /www/res/index/index.shtml 中国气象局-气象视频(可关注风云进行时、沃野天机、凤凰气象站等节目) /2011qxfw/2011qqxsp/
一、现代大气科学的研究内容
2、气象科学经历的漫长的发展历史
1820年,出现第一张天气图; 20世纪:20年代地面气象观测网建立; 30-40年代高空气象观测网发展; 60年代计算机、卫星、雷达使气象科学内涵丰富, 外延拓展; 90年代,气象科学的概念已被大气科学所取代。
一、现代大气科学的研究内容
十雾九晴(辐射雾); 一场春雨一场暖; 一场秋雨一场寒,三场秋雨不穿单(20),十场秋雨要穿棉(10);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云南怪事:(第七怪)四季服饰同穿戴(气候多变);(第十七怪) 这边下雨那边晒(一座山两面可能一面艳阳天,一面雨倾盆) “蹭凉”族==哪凉快哪待去(商场、银行、地铁、沙滩、公园)
一、现代大气科学的研究内容
1、传统的气象科学
主要研究大气中各种天气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气象学meteorology 源于希腊文: meteoros(上空的) logos (推理)
干旱
雷暴
台风
降雪
暴雨
一、现代大气科学的研究内容
2、气象科学经历的漫长的发展历史
从感性知识到农谚:
例如:热极生风,闷极生雨;
尼斯(V.Bjerknes)等提出锋面、气旋和
气团学说,为天气分析和预报1-2天以后
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SCI期刊名录

海洋模拟
2.225
OCEANOLOGY
海洋学杂志
0.343
PALAEOGEOGR PALAEOCL
古地理古气候古地质
2.405
POLAR RES
极地研究
1.276
PROG OCEANOGR
海洋学进展
3.166
Q JROYMETEOR SOC
皇家气象学会季刊
2.050
PALEOCEANOGRAPHY
0.583
METEOROL ATMOS PHYS
气象和大气物理
1.034
METEOROL Z
气象杂志
1.257
MON WEATHER REV
每月天气评论
2.358
NAT HAZARDS
自然灾害
0.989
NATURE
自然
31.434
OCEAN DYNAM
海洋动力学
2.468
OCEAN ENG
海洋工程
0.857
地球物理学报(中文版)
0.639
CHINESE SCI BULL
科学通报(中国)
0.683
CLIM DYNAM
气候动力学
4.046
CLIM PAST
古气候
2.542
CLIM RES
气候研究
1.725
CLIMATIC CHANGE
气候变化
3.202
DEEP-SEA RES PT I
深海研究(I)
1.791
理论和应用气候
1.621
WEATHER FORECAST
天气预报
1.376
SCICHINASER D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中国大气科学研究_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中国大气科学研究_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篇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中国大气科学研究: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篇中国的大气科学研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进展,尤其在大气物理和大气环境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将从大气物理研究和大气环境研究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在这一领域内取得的突破和进展。
大气物理研究是大气科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了解和预测天气变化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中国在大气物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科学发现和创新。
首先,中国科学家在对大气成分和结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
例如,中国科学家在探测大气中的臭氧消耗、二氧化碳浓度和气候变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中国在大气边界层和天气系统模拟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展。
中国科学家不仅建立了大气边界层和天气系统数值模型,还通过大量观测数据的分析和模型模拟验证,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此外,中国在雷暴物理和中尺度天气系统研究等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大气环境研究是研究大气中污染物传输和化学变化规律,以及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的科学。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环境研究对于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在大气环境研究方面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项目和实践。
首先,中国开展了大气污染监测网络建设,遍布全国各地,对大气中的污染物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揭示了不同地区的大气污染特征。
其次,中国研究人员积极参与全球大气模式综合评估项目,提高了我国大气模式的精度和可靠性。
此外,中国还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如推广清洁能源和减少工业排放,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除了大气物理和大气环境研究之外,中国在大气科学其他领域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例如,在大气化学、大气辐射和云物理等领域,中国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观测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大气现象和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中国还参与了许多国际大气科学研究项目,与国际科学界保持着密切的合作。
在未来,中国的大气科学研究将继续向前发展。
公务员考试综合基础知识:大气科学

综合基础知识:大气科学大气科学一、大气科学概述大气科学是研究大气的各种现象及其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一门学科。
大气科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覆盖整个地球的大气圈,此外也研究太阳系其他行星的大气。
大气圈,特别是地球表面的低层大气,以及和它相关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环境。
如何认识大气中的各种现象,如何及时而又正确地预报未来的天气、气候,并对不利的天气、气候条件进行人工调节和防御,是人类自古以来一直不断探索的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大气科学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日益显著,其研究领域已经越出通常所称的气象学的范围。
二、大气科学简史大气科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有关天气、气候知识起源于长久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经验之中。
早在渔猎时代和农业时代,人们就逐渐积累起有关天气、气候变化的知识。
中国在公元前2 世纪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和《逸周书·时训解》的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就是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又被用来指导农事活动。
17 世纪以前,人们对大气以及大气中各种现象的认识是直觉的、经验性的。
17~18 世纪,由于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温度、气压、风和湿度等测量仪器的陆续发明,氮、氧等元素的相继发现,为人类定量地认识大气的组成、大气的运动等创造了条件。
于是,大气科学研究开始由单纯定性的描述进入了可以定量分析的阶段。
这是大气科学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飞跃。
1820 年,在气压、温度、湿度、风等气象要素的测定和气象观测站网逐步建立的条件下,布兰德斯绘制了历史上第一张天气图,开创了近代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方法,为大气科学向理论研究发展开辟了途径。
这是大气科学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飞跃。
1835 年科里奥利力的概念和1857 年白贝罗提出的风和气压的关系,成为地球大气动力学和天气分析的基石。
1920 年前后,气象学家皮耶克尼斯,索尔贝格和伯杰龙等提出的锋面、气旋和气团学说,为天气分析和预报1~2 天以后的天气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科学年谱公元前20世纪巴比伦文明兴盛时期的粘土片上有天气谚语的记载。
公元前14世纪中国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求雨的卜辞和风、云、雨等天气现象的记载。
公元前1217年中国甲骨文有连续10天的气象记录。
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中国《夏小正》介绍各月物候。
公元前5世纪~前3世纪《黄帝内经·素问》有气象与疾病关系的内容,并述及云、雨的生成。
公元前4世纪中国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天文气象杂占》上有云、晕等图谱约公元前340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撰《气象汇论》,系统综合了古希腊的气象知识。
公元前3世纪中国《睡虎山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田律》记有向朝廷呈报雨泽的规定。
公元前2世纪《淮南子·天文训》载有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
中国已有相风鸟等风向器。
中国《逸周书·时训解》载有七十二候。
公元1世纪中国王充在《论衡·雷虚篇》中指出雷电的季节性特征。
公元10世纪阿拉伯海桑著《光象理论》一书,解释了曙暮光,并推算大气最大高度。
公元1597年意大利伽利略发明空气温度表。
公元1643年意大利托里拆利发明气压表。
公元1653年意大利斐迪南二世组建了包括10个观测站的欧洲气象观测网。
公元1667年英国胡克制成压板式风速器。
公元1686年英国哈雷发现信风和季风。
公元1735年英国哈得来解释了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和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创立经圈环流理论。
公元1752年美国富兰克林用风筝探明雷击的本质就是电。
公元1755年瑞士数学家欧拉提出理想流体动力学方程组。
公元1780年德国哈默尔在曼海姆创立巴拉丁气象学会。
公元1783年法国查理制成携带自记温度计和自记气压计的氢气球升空测定高空温度和气压。
瑞士索絮尔发明毛发湿度计。
公元1803年英国霍华德依据云的外观对云进行了分类。
公元1804年法国盖吕萨克和毕奥乘热气球升至7300米,观测高空气温、地磁和大气成分等。
公元1805年法国拉普拉斯导出气压测高公式。
英国蒲福制订出蒲福风力等级。
公元1809年英国沃利斯和福雷斯特首创测风气球观测高空风。
公元1810年法国福丁发明福丁式水银气压表。
公元1817年德国洪堡德绘制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首先绘出等温线。
公元1820年德国布兰德斯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张天气图。
公元1825年英国老赫歇耳发明黑球日射表。
德国奥古斯特发明干湿表。
公元1835年法国科里奥利提了出地转偏向力(称科里奥利力)。
公元1840年瑞典阿加西提出地球气候史上曾出现过冰期气候。
公元1846年英国鲁宾孙发明转杯型风速表。
公元1851年英国格莱舍首先利用电报传送的气象观测资料绘制地面天气图。
公元1856年美国费雷尔将科里奥利力引入大气运动的研究中,并提出中纬度的逆环流。
公元1857年荷兰白贝罗指出风与气压关系的经验规律(称白贝罗定律)。
公元1863年英国菲茨罗伊提出极地气流和赤道气流的气旋模式。
公元1871年英国瑞利提出散射理论并说明了天空呈蓝色的原因。
公元1873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第一届国际气象会议,1878年国际气象组织(IMO)成立。
公元1878年英国科学家利提出局地飑线(冷锋)气旋模式。
公元1882~1883年第一次国际极年公元1883年法国泰斯朗·德·博尔提出大气活动中心概念。
公元1887年瑞典希尔德布兰松等编制成《国际云图》。
公元1888年德国亥姆霍兹提出流体切变动力不稳定概念。
公元1892年德国莱纳德发现大水滴被气流吹裂时,大残块带正电,小碎沫带负电。
英国达因制成达因风速计。
公元1895年英国雷诺提出湍流运动方程组(雷诺方程组)和湍流粘性力(雷诺应力)的概念。
公元1897年挪威皮耶克尼斯提出环流理论。
公元1900年德国柯本根据气候同植物的关系,对世界气候进行了分类。
公元1901年泰斯朗·德·博尔发现大气平流层。
公元1904年皮耶克尼斯建立大气运动方程组。
公元1905年瑞典埃克曼提出埃克曼螺线。
公元1906年英国肖和伦普弗特提出温带气旋中地面气流切变和降水分布的模式。
奥地利马古列斯提出位能转换为动能的能量转换原理,并导出锋面坡度公式。
公元1911年德国韦格纳提出过冷水滴与冰晶共存时,冰晶消耗,过冷水滴增长。
公元1912年中国在北京设立中央观象台开始气象观测。
公元1913年国际气象组织成立农业气象学委员会(CAGM)。
公元1916年中国中央观象台发布北京地区天气预报。
公元1918年美国霍普金斯提出北美温带地区有关物候现象随空间分布的生物物候律。
公元1919年美国道格拉斯论证了树木年轮宽度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
国际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成立,其中的专门协会之一: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学协会(IAMAP)同时成立。
国际气象组织首次召开有关航空气象会议。
公元1920年前后皮耶克尼斯父子提出概括温带气旋生命史的极锋学说,包括冷锋、暖锋、锢囚锋、静止锋及其云雨分布的模式。
公元1920年德国鲍尔提出大型天气概念并进行长期天气预报。
公元1921年法国法布里等发现大气臭氧层。
公元1922年英国理查孙用差分法求解大气运动方程进行数值天气预报尝试。
公元1924年中国气象学会成立,次年创办《中国气象学会会刊》。
公元1928年苏联莫尔恰诺夫发明无线电探空仪。
瑞典伯杰龙创气团学说。
中国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成立。
公元1929年中国竺可桢提出中国的气候区划。
公元1931年英国多布森研制成测量紫外辐射的分光光度计。
公元1934年中国组织物候观测网。
公元1934~1936年中国李宪之提出北半球冷空气活动对南半球天气的影响和南半球冷空气活动对北半球天气的影响问题。
公元1936年中国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开始施放携带自记仪器的探空气球。
美籍瑞典人罗斯比提出气压场和风场的相互适应问题。
公元1937年美籍挪威人皮耶克尼斯和芬兰帕尔门用探空记录阐明气旋波的结构。
公元1938年中国涂长望研究中国的气团并提出新的分类法。
公元1939年罗斯比提出长波理论。
公元1941年英国用雷达测到雷阵雨回波。
公元194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中央气象局。
德国埃特尔提出位势涡度守恒定律公元1945年美国里尔总结出东风波模型。
公元1946年中国赵九章提出行星波不稳定性的概念。
美国朗缪尔、谢弗和冯内古特进行了人工降水试验。
美国开始用火箭探测高空气象要素。
公元1947年美国查尼提出行星波斜压大气不稳定性理论。
公元1948年朗缪尔提出了积状暖云降水机制。
英国彭曼提出蒸发计算公式。
美籍华人郭晓岚提出正压大气不稳定判据。
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气象局,1953年转建为中央气象局,1982年改名为国家气象局。
公元1950年查尼、挪威·菲约托夫特和美籍匈牙利人诺伊曼首次成功地作出数值天气预报,为开展数值天气预报业务作出了贡献。
公元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建立大规模的气象观测网。
中国叶笃正、顾震潮等从热力和动力的角度研究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作用。
公元1951年帕尔门指出了长波的结构和变化及其与极锋和气旋波的关系。
世界气象组织(WMO)正式成立,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
美国富尔茨进行转盘模型实验。
公元1955年罗斯比开创大气化学研究。
公元1956年美国菲利普斯进行大气环流的数值试验。
国际生物气象学会成立。
公元1957~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
公元1958年中国在吉林开始人工降雨试验。
公元1960年美国泰罗斯1号气象卫星发射成功。
世界气象组织决定每年的3月23日为“世界气象日”。
美国使用多普勒雷达探测大气。
公元1961年中国曾庆存提出半隐式差分格式求解大气运动原始方程组。
苏联发射金星号行星探测器探测金星大气。
公元1962年中国巢纪平建立中小尺度系统的动力学方程组。
意大利菲奥科等研制了探测大气的激光雷达。
顾震潮提出暖云降水起伏理论。
公元1963年美国洛伦茨发表《确定性的非周期流》一文,用方程计算模拟出非周期现象。
公元1964~1965年国际太阳宁静年。
公元1965年中国开始数值天气预报业务。
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共同组织全球大气研究计划(CARP)。
公元1968年世界气象组织开始组建世界天气监视网(WWW)。
公元1968~1970年国际太阳活动年。
公元1969年实施大西洋信风试验。
澳大利亚、美国用声雷达探测低层大气。
皮耶克尼斯明确指出沃克环流。
公元20世纪70年代中国建立天气雷达网。
公元1974年实施大西洋热带试验。
公元1977年中国谢义炳提出湿斜压大气概念和理论。
公元]978~1979年实施全球大气研究计划第一次全球试验(FGGE)。
公元1979年中国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实施。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开始发布中期数值预报。
公元1980年世界气候计划(WCP)开始实施。
公元1985年中国在南极建立中国南极长城站气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