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之送别诗汇编含答案

合集下载

送别诗试题及答案

送别诗试题及答案

送别诗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李白的《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的下一句是“不及汪伦送我情”。

2.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自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3.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的深厚友情。

二、选择题1. 下列哪首诗不是送别诗?A. 李白的《送友人》B. 杜甫的《春望》C. 王维的《送别》D. 高适的《别董大》答案:B2.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出自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苏轼答案:A三、简答题1. 请简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王勃如何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厚谊?答案: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表达了即使与友人相隔遥远,但只要心中有彼此,就仿佛近在咫尺,体现了深厚的友情。

2. 李白在《赠汪伦》中是如何描绘与汪伦的深厚友谊的?答案:李白在《赠汪伦》中通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以潭水的深度比喻汪伦对他的深情,表达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四、赏析题1. 阅读杜甫的《春夜喜雨》,请赏析诗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意境。

答案:这句诗描绘了春雨适时而降的景象,诗人通过“好雨知时节”表达了对春雨的赞美,而“当春乃发生”则强调了春雨在春天的重要性,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 请赏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情感表达。

答案:这句诗通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即将远行的不舍之情,而“西出阳关无故人”则描绘了友人即将踏上的孤独旅程,传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对友情的珍视。

2022年初中语文古诗词曲阅读之送别诗专项复习卷一(含答案)042038

2022年初中语文古诗词曲阅读之送别诗专项复习卷一(含答案)042038

2022年初中语文古诗词曲阅读之送别诗专项复习卷一试卷考试总分:100 分 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 古诗词鉴赏 (本题共计 10 小题 ,每题 10 分 ,共计100分 )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 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丹阳送韦参严 维丹阳郭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注】①参军:官名。

②丹阳郭里:地名,今属江苏,是诗人送别朋友的地方。

(1)这两首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2“”(3)你认为这首诗的第三联被人们千古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军①里②(2)“翩翩”原是轻快洒脱的意思,这里是指什么?“翩翩两骑”的宫使用什么换走了“一车炭,千余斤”?这里用什么手法反映出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这首诗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名),作者字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山”写出了送友人时所见周围景色。

B.“孤蓬”表达了友人远行后的孤单无依。

C.“浮云”喻指友人的未来生活行踪不定。

D.“班马鸣”暗指友人难以割舍这段友情。

5.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词曲阅读7、送别酬答类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词曲阅读7、送别酬答类
一二 三四 五
• 1.
首联中写了哪些物象?古诗词
常在物象中寄寓某种情感或精神,南宋词人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两句通过“梅花”寄寓了词
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物象:暮霭、芦苇、田野。(3分)陆游在《卜算子·咏
梅》最后两句中寄寓了自己坚贞不屈的品质,表现了自己高洁
的志趣。(1分)
一二 三四 五
• 2.“若许”二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3 答案分:) “若许”流露出诗人认为与刘禹锡很难再有重逢的机会
而难分难舍的悲伤之情。(合理即可)
一二 三四 五
• (三)
送友人入蜀① • 李白 • 见说②蚕丛③路,崎岖不易行。 •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 芳树笼秦栈④,春流绕蜀城⑤。 • 升沉⑥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⑦。
• 戏答元珍①
• 欧阳修
•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②惊笋欲抽芽。
•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③。
•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④。
一二 三四 五
• 注释:①这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 昌市)县令时酬答丁宝臣(元珍)的诗。②冻雷: 指初春的雷。 ③物华:自然美景。④嗟(jiē): 叹息。
华之感;③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坚守信念,依然充满希望。 (一点1分)
一二 三四 五
答案:友人乘坐的一叶小舟沿江而去,渐行渐远,落日时分你将 抵达五湖,观赏那明媚的春色。(意思对即可)
一二 三四 五
• 2.
古诗词中“泪”的意蕴丰富,
请分析本诗中的“泪”与下列诗句中的“泪
”所表达的情感。(3分)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诗歌鉴赏送别诗答案版

(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诗歌鉴赏送别诗答案版

诗歌主题情感之——送别诗讲解及练习题一、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2.基本主题(心情):寂寥孤单;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别后的想象、担忧。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练习题】(一)送别范澄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注释】津鼓:古时渡口客船启行,鸣鼓催客。

1.前两句描述了怎样的场景?2.第四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请加以赏析。

【答案】1.渡口催人启行的鼓声喧舞,风起后,客船帆影纷乱,描述了紧张忙碌的送别场景。

2.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沙岸上,借寂寥之景抒发孤独落寞之情。

(二)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_______________之情。

(2分)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4分)【答案】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三)峡口①送友人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

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_______和_________。

“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__________之情。

“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3分)【答案】1.(3分)地点季节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中考古诗词:送别类赏析习题及答案

中考古诗词:送别类赏析习题及答案

中考古诗词赏析分类练习题(送别诗)一、阅读下面的一首古诗,回答问题:(5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诗中的“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分)答: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3分)答:1、宦游:出外做官。

无为:无须,不必。

2、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

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身边,表达了诗人的乐观精神。

二、阅读下面的一首古诗,回答问题:(5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2分)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3分)1、杨花、子规、明月、风(两个即可)2、示例①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③情景交融(或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②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三、阅读下面的一首古诗,回答问题:(5分)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请将首联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2分)2、请简要分析尾联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3分)1、(2分)远远望去,青翠的山峦静静地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好一幅动静相生、寥廓秀丽的图景!说明:意近即可。

2、(2分)离别时挥手告别的动作表现了依依惜别的心情;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中考复习之送别诗汇编(含答案)

中考复习之送别诗汇编(含答案)

中考复习之送别诗汇编(含答案)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一)岭上逢久别者又别___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这首诗通过平淡的叙述表达了久别重逢的惊喜之情。

同时,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二)峡口送友人___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峡口花飞欲尽春”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表达了送别时的凄凉忧伤。

与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相比,___的诗歌更为惆怅伤感。

三)移家别湖上亭___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诗人以春风、柳条、藤蔓、黄莺等景物为情感媒介,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四)___送别______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诗歌第二句用“红”对“青”,色彩鲜艳,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表达了动静结合、充满情趣的表达效果。

诗歌最后两句写了凄黯之景,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

五)送人之松江___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微雨过松江。

别______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首诗通过描写送别时的离愁别绪以及伤感之情表达了诗人的思绪。

___的诗歌通过描写西风萧瑟、送客离愁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离愁之情,而高适的诗歌则通过“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___纷纷”这一景象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之感。

___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___真古井深。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___依旧笑春风。

1.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2分)2.诗中的“人面桃花”形象描写了什么?(4分)答案:1.离别。

2.“人面桃花”是诗人对于离别的感慨,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___依旧笑春风,表达了离别后的思念之情。

(2分)这一形象描写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交融,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送别诗答案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送别诗答案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诗歌主题情感之——送别诗讲解及练习题一、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2.基本主题(心情):寂寥孤单;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别后的想象、担忧。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练习题】(一) 送别范澄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

ft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注释】津鼓:古时渡口客船启行,鸣鼓催客。

1.前两句描述了怎样的场景?2.第四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请加以赏析。

【答案】1.渡口催人启行的鼓声喧舞,风起后,客船帆影纷乱,描述了紧张忙碌的送别场景。

2.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沙岸上,借寂寥之景抒发孤独落寞之情。

(二)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之情。

(2 分)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4 分)【答案】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ft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三) 峡口①送友人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ft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

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和。

“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 分)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之情。

“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3 分)【答案】1.(3 分)地点季节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2.(3 分)惜别司空曙惆怅伤感王勃乐观旷达(四) 移家①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初中语文 送别诗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  送别诗练习题(含答案)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定的。当时安史之乱 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 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参考答案
• ①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 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 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②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 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5分)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
为什么?(6分) (1)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 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 一段忧国之愁。
练习4
送何遁山人①归蜀(2013福建卷)【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③,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送别诗常用意象
1、送别时:常用“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 傍晚时分的词语。唐人送别多在清晨或傍晚,别离的忧伤情感与暮 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并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 飞鸟归林、鱼沉潭底,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
2、送别地:长亭、短亭、谢亭、劳劳亭、南浦等
3、常用意象:孤舟(孤帆)、流水、大雁、柳絮(扬花)、孤蓬、浮 萍、春草等带有漂泊、零落、孤苦、凄伤色彩的意象或其他萧索凄凉 的景物(借景抒情)。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复习之送别诗汇编含答案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一)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之情。

(2分)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4分)答案: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二)峡口①送友人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

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和。

“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 _ _ 之情。

“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3分)答案:1.(3分)地点季节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2.(3分)惜别司空曙惆怅伤感王勃乐观旷达(三)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3分)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3分)答案:1.春风、柳条、藤蔓、黄莺(至少三个,每个1分)。

2.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1分),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2分)(四)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

(2分)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分)答案:1.用“红”对“青”,色彩鲜艳,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

(或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2.写了凄黯(凄清)之景,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

(五)送人之松江宋·俞桂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微雨过松江。

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袂:袖子。

诗中“分袂”是分别的意思。

1.《送人之松江》所写送别的季节是,《别董大》所写送别的季节是。

(2分)2.请赏析这两首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4分)答案:1.秋季、冬季2.前诗通过写西风烟雨等环境和借酒消愁,来表现诗人离别时沉重、悲伤的情绪,后诗通过劝勉朋友天下到处有知己,来表现诗人离别时乐观旷达的胸襟。

(六)古离别晴烟漠漠柳毵毵①,不那②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注释】(1)漠漠,弥漫;毵毵(sān),柳叶纷披下垂的样子。

(2)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1.首句写景,请合理运用想象,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这一画面。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2.请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答案:1.春光明艳,淡淡的烟岚弥漫晴空,垂柳柔条迎风轻拂。

2.作者通过描述在春意盎然的景色中设宴置酒与友人分别的情景,表达一种淡淡的惜别之情。

(七)送沈子福归江东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1.第一、二句诗中,哪些意象是暗示送别内容的意象(3分)2.第三句历来备受赞赏,请简要赏析。

(3分)1.杨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渡头,送客;罟师,船夫,桨,开桨即起程;临圻,交代所去之地(1个一分,写出3个即可)2.第三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奇特的想象),把相思之情比喻成春色,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八)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是,“醉别”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2分)2.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4分)答案:1.橘柚香惜别知音,借酒浇愁2.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2分)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2分)(九)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1.古人认为“秋”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2.第三、四句,诗人用第一人称“我”写送别友人后怎样的情景这一情景给人怎样的感触(3分)答案:1. “秋”字,表面上写时令(1分),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

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

(2分)(意思对即可。

)2.直到傍晚,我还在江畔,望着江北,江面上寒鸦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

(2分)这一情景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

(1分)(十)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唐】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试分析“人自伤心水自流”一句中两个“自”字的妙处。

(2分)2.尾句以景作结,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参考答案:1.两个“自”字表现出诗人有情而流水无情,更衬托出诗人别离时的伤感之情。

2.末句描绘了在连绵万里的青山间一艘小船独自远去的情景,体现了友人别离后的孤寂,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十一)别滁欧阳修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 滁即滁州,欧阳修于1045年八月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知州,在滁州做了两年多的地方官。

1048年,改任扬州知州,这首《别滁》诗就是当时所作。

1.从一、二两句中能看出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3分)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2分)答案:1.春天阳光明媚、花开浓艳、绿柳在清风中轻摇的美景。

2.表达出诗人强为欢颜、内心伤痛的别离之情。

(十二)柳枝词郑文宝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1.这首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分)2.“载将离恨过江南”一句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4分)答案:1.这首诗抒发了离愁别恨。

2.诗歌不说画舸将怀着离恨的行客载过江南,却说“载将离恨过江南”,(1分)将离恨拟人化了,化虚为实,(1分)把无形的离恨写成有体积,有重量的可见可触的事物。

(2分)(十三)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1. 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和,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

(3分)2.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试分析。

(3分)答案:1.时间地点离情别绪2.看,在诗中指回望(1分)。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1分)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1分)附:送别诗鉴赏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4.送别诗常见意象:①杨柳、杨花或柳絮。

由于“柳”、“留”谐音,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

②春草如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③水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那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连绵不断。

④春色王维在《送沈子福归江东》中对朋友相思的比喻更有意思。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比作遮挡不住的江南江北的春色,想象非常新鲜,化抽象的感情为具体的意象。

⑤送别之地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送别,此后也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

如“长亭”,它是陆上的送别之地。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南浦”,水边的送别之所。

除此,还有谢亭、西楼、劳劳亭等,都是着名的送别之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