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送别诗专题(含解析)
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有答案)

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山水田园1.[2019·菏泽]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问题。
柳桥晚眺①陆游小浦闻鱼跃,横林待鹤归。
闲云不成雨,故傍碧山飞。
[注释] ①此诗是诗人晚年在山阴家居时作。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2分)2.[2019·泰州]读苏轼的《吉祥寺赏牡丹①》一诗,完成问题。
人老簪②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③。
[注释] ①苏轼当时在杭州做官。
②簪:插戴。
③十里珠帘半上钩:十里长街,百姓们上卷珠帘。
(1)请说说“花应羞上老人头”中“羞”字的妙处。
(2分)(2)描绘诗人醉归的情景,并品味“醉”中蕴含的情感。
(4分)①醉归的情景:(2分)②“醉”中蕴含的情感:(2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归嵩山作①王维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释] ①此诗是王维辞官从长安回嵩山时所作。
②薄(bó):草木丛生的地方。
(1)诗人归来时的情感是波折变化的。
从颔联中的流水有意、中可以体会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而颈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意象,则流露出诗人的情感。
(2分)(2)请结合《归嵩山作》和《竹里馆》的内容,谈谈你对“归”的理解。
(4分)竹里馆①[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①此诗作于王维晚年隐居时期。
4.[2019·镇江]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过李处士山居姚合①闲居昼掩扉,门柳荫蔬畦。
因病方收药,寻僧始度溪。
少逢人到户,时有燕衔泥。
萧洒②身无事,名高孰与齐。
[注释] ①姚合:唐代诗人,元和十一年进士,初授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
②萧洒:同“潇洒”。
(1)诗人拜访李处士是在什么季节?(1分)(2)结合前三联内容分析李处士的形象特点。
(3分)(3)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5.诗歌赏析。
2019年北京中考新增诗歌的诗歌鉴赏(含答案)

2019年中考新增诗歌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8题。
芙蓉楼①送辛渐王昌龄②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①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②王昌龄:盛唐诗人,写作本诗时被贬为江宁县丞。
1、一二句是怎样写出了送朋友辛渐时的离情别绪的?1答案:首句写秋雨连江,夜暮降临,以凄清的景物来衬托离情别绪;二句写清晨雾中的远山,显得分外孤独,“楚山孤”象征了作者的离情。
2、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什么?2答案: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3、结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这首诗的诗眼所在。
“冰心”和“玉壶”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寓意?3答:冷而洁,有冷于名利而洁身自好之意。
4、请你说说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4答:作者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表明自己没有追求功名富贵的欲念,坚持玉洁冰清操守的情怀。
5、赏析“一片冰心在玉壶”。
5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坚守高洁、清白的品格的志向。
6、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2分)首句中点明了诗人送别辛渐的季节是在。
6.(2分)寒雨连江(或“寒雨”);“秋季”或“冬季”或“秋冬季”(每空1分)7、请说说第二句中“孤”字好在何处?(2分)7.(2分)“孤”字既点出了眼前所见之景(1分),也融入了作者当时孤独的心境(1分,或融情于景,写出了作者的孤独)。
(学生如果将本题答成“以楚山孤立来衬托内心的孤独”即可得满分)。
8、联系“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说说“洛阳亲友如相问”最有可能问的是什么?(2分)8.(2分)最有可能问的是:“何事被贬,是不是做错什么或犯什么罪了。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习题。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朝雨:早晨下的雨。
(1)使:到某地出使。
(2)安西:指唐代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资料链接】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二、送别诗的诗题特点: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留别(别)×ד/”赠××”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
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
三、送别诗中的意象【空间意象】1、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2、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3、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4、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5、劳劳亭——是一座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著名历史古迹,自古以来即是来往其地行人分别、相送的场所,历代文人骚客亦多以之为题写作赋诗,而其中尤以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劳劳亭》一诗最为著名。
【时间意象】1、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2、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3、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江苏省13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详细解析】

江苏省13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详细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唐)刘禹锡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说说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2.试分析尾联在诗歌中的作用。
【答案】1.以动衬静,以鹊噪,蝶飞的动景烘托晚禾秋草的静景,突出送别环境的寂静。
2.照应诗题,表明全诗主旨;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依依惜别之情【解析】1.考查颈联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两句,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鹊噪衬托禾地之静,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静景。
当然,也可答视听结合(晚禾、秋草是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远近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
2.分析尾联在诗歌中的作用。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又一骑驿马急驰而来,在驿站旁的树荫下打住。
驿使下马奔站内交差去了,留下驿马因疲惫而长一声短一声的嘶鸣。
这些传送重要急件的驿使,身背公文袋,不论烈日、寒风,还是大雨、冰雪的天气,不分昼夜,快马加鞭,飞奔在尘土飞扬的驿道上。
从结构上看:此句照应诗题“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呼应首句“候吏立沙际”。
从内容上看:点明送客地点,表明全诗主旨。
从表现手法上讲: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2.阅读下面(甲)(乙)两首诗词,完成各题。
(甲)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①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②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①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
②舴艋(zé měng):小船,两头尖如蚱蜢。
(乙)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中考复习之送别诗(含答案)

中考复习之送别诗(含答案)第一篇:中考复习之送别诗(含答案)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一)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之情。
(2分)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4分)答案: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二)峡口①送友人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
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和。
“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 _ _ 之情。
“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3分)答案:1.(3分)地点季节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2.(3分)惜别司空曙惆怅伤感王勃乐观旷达(三)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3分)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3分)答案:1.春风、柳条、藤蔓、黄莺(至少三个,每个1分)。
2.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1分),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2分)(四)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
(2分)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分)答案:1.用“红”对“青”,色彩鲜艳,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
(或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系列之送别抒怀诗(知识点+方法+习题)

诗歌鉴赏系列之送别抒怀诗(知识点+方法+习题)一、内涵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传统诗歌。
送别诗中诗人状态是面临别离,或友人别,或家人别、恋人别,或被贬升任的宦场别,或征战边关的边关别等。
主要内容:长亭古道、江边渡头、举酒击节(唱歌)、折柳相赠等。
二、标志1.抓题眼诗歌题目常有“赠”“送”“别”等字眼2.找意象①时间:黄昏、月夜、清晨、秋......②地点:如长亭、短亭、古道、驿站;灞陵、渡口、津渡等。
③景物:长亭古道这类驿站旁的送别场景:杨柳、杨花或柳絮(依依不舍);春草(喻离恨);江边渡头送别:水(抒写别情);子规、猿或猿啼、大雁、孤雁(凄凉、哀伤); 月或月光(委婉忧伤/思乡、思亲、多情) 酒宴饯别:酒(可表达情意,也可排遣愁苦)④行为:折柳、饮酒、唱歌三、写作特点1.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写作手法(1)反衬---诗歌中常见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情衬乐景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展现了一片温暖清新的春天景色,诗人却因送故人远别以及故人的遭遇而不安惆怅。
可见,乐景写哀情,更能突出诗人送别朋友的悲伤和对朋友“西出阳关无故人”后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2)想象联想(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象分别后自己或对方行旅中的孤寂和愁苦,更主要的是展示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这两句撇开了前面的实景描写,以“忆”字领起,从对方着笔,虚构了一个景象,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湖上,即使睡着了在梦中也能听到凄清长鸣的猿啼声。
诗人借此设想之虚境,拓展了想象空间,与前边的送别之实境相烘托,可谓虚实相生,把朋友离别后双方的惆怅和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3)细节描写如柳永的《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诗歌鉴赏送别诗答案版

诗歌主题情感之——送别诗讲解及练习题一、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2.基本主题(心情):寂寥孤单;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别后的想象、担忧。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练习题】(一)送别范澄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注释】津鼓:古时渡口客船启行,鸣鼓催客。
1.前两句描述了怎样的场景?2.第四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请加以赏析。
【答案】1.渡口催人启行的鼓声喧舞,风起后,客船帆影纷乱,描述了紧张忙碌的送别场景。
2.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沙岸上,借寂寥之景抒发孤独落寞之情。
(二)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_______________之情。
(2分)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4分)【答案】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三)峡口①送友人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
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_______和_________。
“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__________之情。
“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3分)【答案】1.(3分)地点季节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9诗歌阅读赏析-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解析

专题9诗歌阅读赏析-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解析【2019北京】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①》,完成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①【蜀州】有的版本写作“蜀川”。
8. 这是一首送别诗。
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_______”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
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_______之情,也表现了诗人_______的人生态度。
9.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一作“随风”)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
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答案】8. (1). 宦游人(2). 不舍、依依惜别(3). 乐观豁达9.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抒发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寄情于景和拟人的手法,作者借“明月”寄托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体现了对友人的忧虑、关切、同情和不舍。
【解析】8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诗的理解。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离别意”写出了两人共同的境遇。
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同是宦游人”宽解友人。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据此理解作答。
【9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赏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送别诗专题(含解析)备战2019年中考语文之诗歌鉴赏第05讲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诗人的情况不同,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以及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折杨柳杨巨源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释】①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
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
②西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1.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2.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3.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4.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张四王昌龄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5.首句中哪个词语点明了季节?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本句所呈现的画面。
6.三、四两句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作用。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本诗颔联化静为动,富有动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该联展示的画面。
8.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尾联。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9.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眼泪。
1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写了杨柳、春风等意象。
表达了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语言。
意象也就是诗中所描写的景物。
按照诗中所述写出即可。
2.(1)拟人手法:作者将“春风”当作人来写,使得本是无情的春风,看上去也变得有情了,更好地表达了情感。
(2)比喻手法: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更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地表达了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类试题答题时要先总述后分析。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巧妙地把送者和行者比喻成春风和柳枝,生动贴切,新颖别致。
这里同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
无情之物尚且不忍离别,更何况是有情之人呢?表达出作者与友人不忍分离的深情。
【参考译文】沿着河岸依依行走,河边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细嫩的长条,这不禁勾起了我这个将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
于是我停下马来,请送行的您帮我折一枝杨柳吧。
只有春风最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地向我手中已经离开树干的杨柳枝吹拂。
3.春风、柳条、藤蔓、黄莺等。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要求学生仔细揣摩诗歌语言,注意诗歌语言表现出的气氛,把握关于景物的词语。
4.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5.“暮”字点明了季节为秋季。
画面:枫林尽染红了,太阳快要西坠,此时送张四,我满怀愁思!【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和赏析,根据诗歌内容很容易能写出“暮”字点名了季节。
结合枫林特点能够得知季节是深秋。
然后结合语言描绘画面即可,注意意境的营造。
6.答案示例一: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冷山与冷月――“冷”字正点出了作者寂寞与孤独的处境;凄清的猿声――就连猿也为之凄凄哀啼。
在别离时刻,安上这些景致,营造这种基调,那是悲上加悲,使得离人的伤心无以复加。
因此,这里是缘情生景,因景生情,情景互融。
答案示例二:通过对别后情景的想象(“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表现了别离时刻的悲伤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理解。
根据文中对景物的描写,结合题目分析,这是一首送别诗。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冷山与冷月――“冷”字正点出了作者寂寞与孤独的处境;凄清的猿声――就连猿也为之凄凄哀啼。
在别离时刻,安上这些景致,营造这种基调,那是悲上加悲,使得离人的伤心无以复加。
因此,这里是缘情生景,因景生情,情景互融。
7.答案示例:远远望去,绵延起伏的群山随着一望无际的平原渐渐消失,江水浩荡,在广阔无垠的大荒原上流淌。
【解析】解答此类试题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
本题要抓住“山”“平野”“江水”几个意象,结合原句,展开合理想象,描绘其景象。
8.采用拟人手法;故乡水万里迢迢送我,依依不舍;体现浓浓的思乡怀亲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诗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将“水”赋予人的情态,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水万里迢迢送“我”的依依不舍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9.C 10.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胸怀,给人以安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
前人写送别,大多感伤,是因为离别而感伤。
但在作者的诗中却全无感伤之意,而是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意味,这种对待离别的豁达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018年中考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① (宋)元好问李辅之在齐州②,予客济源③,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
红妆翠盖木兰舟。
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
一尊白酒寄离愁。
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注】①1235年秋,词人从济源到齐州,与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
这首词大概写于1238年,当时词人正准备携家由济源回山西太原。
②齐州:古地名,与词中的“东州”均指今山东济南。
③济源:地名,今属河南。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两片所写,既不同时也不同地,时隔三年人距千里,既有欢快的回忆,也有深沉的怀念。
B.上片前三句以“红妆”应“荷花”,“翠盖”应“荷叶”,突出了大明湖新秋的景物特点。
C.“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是对上片的总结,写出了景物的美好,人物的得意。
D.下片一反上片欢聚融洽的气氛,转写分离的愁苦和词人急于乘舟奔赴东州的心情。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以“木兰舟”点缀于“红妆”“翠盖”之间,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
B.这首词质朴的语言与纯真的情感相辅相成,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C.词的下片“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京州”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这首词借“一尊白酒”寄托“离愁”,其写法与杜牧的《赤壁》有异曲同工之妙。
1.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句内容的理解。
在理解词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答即可。
“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表达的是作者希望桥下“殷勤”的流水能将自己内心的“离愁”带到东州去。
并非“词人急于乘舟奔赴东州”。
故答案为D。
2.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句的赏析。
在理解词句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分析作答即可。
D项,词的下片是写与友人分别后只能借酒寄托离愁的现实,采用的是借物抒情的写法;杜牧的《赤壁》则采用的是借物起兴的手法。
据此,答案为D。
1.虚实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
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
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如: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王建《十五夜望月》)地白如霜,栖鸦可见,虽然诗人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处处感到“月光皎洁”。
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2.抑场。
抑扬可分两种:欲扬先抑法和欲抑先扬法。
如: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诗人另有所得,看到满园春色。
前后感情有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
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3.互文。
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就叫互文。
翻译时容易译错,应特别注意。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正确翻译是: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边关。
容易误译为:秦朝的明月与汉朝的边关。
4.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梅尧臣《陶者》)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