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社会学概论-sociology 5-592
社会学概论(自考必备)

社会学概论(自考必备).社会学概论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一.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一).社会变革的需要现实的社会需要是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二).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三).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四).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二.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一).XXX是实证主义的权威代表.法国1838年<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第四卷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诞生.社会学之父”孔德的把握: 1.科学的分类.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是科学之”皇后”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对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基本规律的实证研究.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前者是研究社会协调问题;后者是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是进步.秩序和进步是孔德实证主义的两个核心概念,是两大主题.3.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实证一词的涵义: A.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 B.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 C.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 D.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 E.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二).XXX1.XXX是社会学的主要奠定人.是社会学发展的头脑宝库.2.XXX创立了社会学的基础理论.3.XXX的社会学理论注重实际.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一本教科书<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读物>(三).XXX是英国著名资产阶级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亚里士多德”主要代表: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1.社会有机体论.2.社会进化论.主要围绕以上两个方面展开.三.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一).XXX.法国社会学家.是欧洲,法国第一个在大学里讲授社会学的人.代表作有三论:社会合作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2.社会团结实际.团结分为机械团结(相同性与相似性)和有机团结(社会合作和个人异质).3.失范理论.失范理论是XXX提出的.失范是指:社会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乏统一规范和足够制约力的社会状态.失范的原因: A.个人欲望的急剧滋长. B.现代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个人的欲望. C.社会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约束,出现动乱危机.主要是”经济危机”4.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A.首要和最基本的准则是将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B.放弃抽象以具体的社会内容为研究对象.C.必须遵循”就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事实”的途径.D.留意正常现象与病理现象的区分.E.比较方法是社会学最根本的方法.5.功能分析和汗青分析方法.(二).XXX.德国1.理解社会学.认为研究对象就是社会行动.对社会行动的研究的根本方法是理解...2.社会行动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四种类型: A.目的—手段合理性行动. B.价值合理性行动. C.情感性行动. D.传统性行动.3.理想类型.4.科层制实际.第二节社会学主要实际流派一.芝加哥学派.社会学起源二欧洲,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美国成立的.XXX1892在XXX创办了社会学系.芝加哥师生为主形成的社会学流派.学术成绩有: 1.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的研究道路. 2.形成了人文区位学的城市实际. 3.推动了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完善. 4.创建了标记互动论.二.结构功能论.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关注的焦点在于社会均衡是如何维持和不断修复的.结构功能论主要代表人物是:XXX和XXXXXX认为任何社会若要生存就必须具备维持系统所必须的一般前提:1.适应。
社会学概论重点资料(全)

社会学概论重点资料(全)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一、社会学的创立。
(一)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
1.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法国人,著有《实证哲学教程》,被称为“社会学之父”,“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奥古斯特·孔德提出的。
孔德认为,主要研究人类社会基本秩序的是社会静力学。
其社会学思想可从三方面进行把握:①科学的分类。
社会学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是科学之“皇后”,所有其他学科都为它的建立作了准备。
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秩序”和“进步”是其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③研究方法。
孔德创造的实证方法是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2.卡尔·马克思——1818-1883,著有《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
3.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英国人,著有《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
其社会学思想主要围绕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论两个方面展开。
他认为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
(二)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埃米尔·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代表作有“三论”:《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
《自杀论》一书,就是涂尔干用一种社会事实(社会整合)去解释另一种社会事实(自杀)的范例。
其社会学观点如下:①社会学的研究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
②社会团结理论。
社会团结是指以吸引为特征的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协调、合作、结合在一起的社会联系状态。
③失范理论。
④社会研究方法准则。
将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
(首要和最基本的准则)⑤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
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是由涂尔干创建的。
功能分析将揭示特定社会现象给整个社会或局部运动带来什么结果,而历史分析则揭示出为什么是这个而不是其他现象能在当时发挥特定作用。
2.马克斯·韦伯,德国社会学家,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编号:40094030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适用专业:社会工作责任教学单位:文法系系社会工作教研室总学时:64学分:3.5考核形式:考试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修读方式:必修教学目的: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本课程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基本任务和学科体系;了解西方和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过程;社会学的一些主要流派及其理论;理解并掌握社会学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学会运用社会学理论观察、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思考和解决社会问题。
学习社会学,使学生能够全面客观的认识社会现实,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大局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1、社会实践化和社会生活化社会学概论,针对同学们对社会学概论的陌生及社会学概论的相对抽象性,以助同学们掌握社会学基本理论。
2、尽可能地引导同学掌握以社会学视角认识社会,分析现实问题,增强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认识社会的自觉性;3、为同学们学习相关专业课打下理论基础,为同学们考研打下理论基础。
本课程选用教材是《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郑航生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本科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以课堂讨论为辅;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以理论内容为主,或可以其他相关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为知识依托,或可为学习其他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提供基础性的知识。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教学重点:社会学界定及学科特点。
教学难点:学科特点。
教学要点及要求: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学及其基本问题;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及社会学的功能。
通过教学和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学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社会与社会运行教学重点:社会运行和社会学考察社会的角度。
教学难点:社会运行。
教学要点及要求:社会与社会系统;社会运行;社会运行的物资基础;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社会学概论》第5章 社会与社会结构

和观念。
5.2 社会结构及其基本类型
5.2.2 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
• • • •
1.孔德、斯宾塞和迪尔凯姆的观点 2.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 3.列维 斯特劳斯和帕森斯的观点 4.布劳和吉登斯的观点
5.2 社会结构及其基本类型
5.2.3基本的社会类型
• •
1.罗伯逊分类 美国社会学家伊恩 罗伯逊根据社会的生存方式划分五种社会类 型:
5.1 社会概述
5.1.2 关于社会概念的解释
• •
6.教材“社会”的定义 社会是以特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以占据共同地域、 共享同一文化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
由个人、群体、组织和制度构成的较为宏大的网络,是依靠人
们交互作用自我维持延续的相对独立体系。(2)(P70)
5.1 社会概述
•
•
•
社会结构还使我们能够以适度的效率来完成日常生活中绝大部 分事务。
社会结构也和其他事物一样,有着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它一 方面促使有效率的人类生活成为可能,同时它也限制了个人的 自由。如果这种限制性的压力过大,就会产生改变社会结构的 反作用力。
•
社会结构最重要的基本单位是地位、角色、群体和制度。
(4)美国社会学家帕克:社会是一种包括人类社会行为习惯、 情操、民俗在内的遗产。
•
(5)科赛:社会是由许多个人构成的社会关系网所组成的。
5.1 社会概述
5.1.2 关于社会概念的解释
• • • •
5.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论点 (1)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 (2)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3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与自然 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学时:64学时(含课外学时)学分:4学分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必修)考核要求:考试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主要参考书目:戴维•波普诺主编,《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乔纳森•特纳主编,《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六版)》,华夏出版社,2001年.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郑杭生,李迎春主编,《中国社会学史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奶奶.艾尔•巴比主编,《社会学研究方法(第八版)》,华夏出版社,2000年.邱泽奇主编,《社会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童星主编,《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阎明主编,《社会学在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费孝通主编,《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李强主编,《应用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美]理查德.谢弗,刘鹤群,房智慧译,《社会学与生活,(第九版)》世界图书公司,2008年.阅读杂志:《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社会》,上海大学主办;《社会学家茶座》,山东主办;《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社会学概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掌握社会学入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达到能熟练地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来指导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社会作用、社会学的历史发展和研究方法。
2.掌握社会有机整体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社会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行的动态过程、社会的变迁及其规律性、社会良性运行及协调发展的条件与机制。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社会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Sociololgy)说明【课程简介】《社会学概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学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社会学理论观察、分析现实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
本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涉及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诸如社会群体、社会互动、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等。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正确的社会学理论观察、分析现实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正确认识社会,并探索其中的规律,了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其学科特点和功能,掌握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区、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保障、社会变迁等基本的社会学理论。
【先修课程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能力培养要求】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对现实中的重要社会现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基本认识或印象。
【学习总量】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68学时,习题4学时。
学生自主学习6学时,另行安排。
【教学方法与环境要求】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社会学概论》(第3版),王思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参考书:1.《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2.《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3版),侯均生,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大纲内容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情况,以及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功能运用:学会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内容提要】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社会学的产生二、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三、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与基本问题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一、社会学的知识体系与学科特点二、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三、社会学的功能【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学重点: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教学难点:社会学的产生【自主学习的任务与检查方式】任务:请同学们思考社会学与政治学之间的关系。
社会学概论—05社会化

2.2 习惯层次(conventional level):
2.3 后习惯层次(postconventional level)
二、道德社会化(2)
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理论-- 1、皮亚杰:
他律阶段(5~8岁) 自律阶段(8岁以后)
二、道德社会化(3)
2、科尔伯格的理论:三个层次六个阶段 2.1 前习惯层次(preconventional level):
第一阶段:避罚服从取向 第二阶段:工具相对主义取向 第三阶段:乖娃娃取向 第四阶段:法律与法令取向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条文取向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原则取向
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生命的相关性 生命的时间安排 人的能动性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儿童期 青年期 成年期 老年期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1)
1、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早期社会化需要到一致性的、权威性的社会 环境 困境:不同社会化主体之间的分化、脱节甚 至冲突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2)
一、社会化的含义(1)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 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 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 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 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 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 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 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自我意识和人格是社会互动的产物,是在不 断观察和反省他人对自己的反应的过程中形 成的 三个阶段
1、自我和人格发展理论(2)
1.2 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自我意识的发展取决于人把自身作为一 个符号来思考的能力 主我(I)与客我(me)及其相互建构 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二)2024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二)引言概述:社会学概论是研究社会现象及社会行为的一门学科。
本文旨在整理社会学概论的知识点,帮助读者快速了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正文:一、社会学的基本概念1. 社会: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2. 社会学的定义和特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目的3. 社会学的发展历程:社会学的起源、发展和分支4. 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家庭、教育、文化、政治等社会现象的研究二、社会学的理论1.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2. 社会行为主义:关注个体和个体行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3. 社会冲突理论:强调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冲突的存在4. 符号互动主义:关注符号的运用和解释在社会交互中的作用5. 现代化理论:探讨社会现代化对社会变迁的影响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 实证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等手段进行研究2. 定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入访谈、参与观察等方式收集非数字化数据3. 参与观察法:研究者主动参与研究对象所在的社会环境4. 社会调查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大量数据5. 历史研究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的历史变迁和演变过程四、社会学的重要概念1. 社会化:个体在社会中逐渐掌握和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2. 犯罪与社会控制:研究犯罪现象以及社会对犯罪行为的控制机制3. 社会不平等:研究社会阶层、贫富差距和社会地位等问题4. 社会变迁: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过程5. 文化与社会:研究社会中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五、社会学的应用与发展1. 应用社会学:将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研究2. 社会工作:运用社会学知识帮助个体和社区解决问题3. 市场营销:通过社会学研究市场需求和消费行为等问题4. 教育与社会:研究教育制度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5. 未来发展趋势:数字化社会、全球化和多元化社会对社会学的影响总结:社会学概论是探讨社会现象及社会行为的重要学科,其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对于理解社会和分析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互动发生的情景定义:前台与后台 ——拟剧论
☺ 1、印象管理或自我实现 ☺ 2、前台与后台:日常生活的时空分隔 ☺ 3、互动中的有意忽视 ☺ 4、互动中的标记
三、互动中的共同理解:日常生活方法论
1、哈罗德·加芬克尔 2、索引性表达
正常事件
父:你要到哪里去? 子:外面 父:你出去干什么? 子:不干什么 父:你什么时候回来? 子:一会儿
(2)模仿是行动者在没有外部压力下的一种行为,而从 众则是在行动者受到外部压力的情况下的一种行为;
(3)模仿的对象可以是多数人,也可以是少数人,但从 众的对象则一般是多数人
二、合作型互动
个人以及群体之间为达到某种共同的目标 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类型: 1、协同 2、援助 3、交换 4、调适
2、模仿 暗示与模仿是一种行为过程的两个方面,即从刺激的方 面看是暗示,而从反应的方面看则是模仿 (1)自发模仿:本能性模仿和学习性模仿 (2)自觉模仿:适应性模仿和选择性模仿
讨论题:
节日的暗示功能及其运作原理
3、从众
从众和模仿的区分:
(1)模仿是一种行动者主动的自愿的行为,而从众并非 是行动者主动的自愿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消极性;
员
说谎而打他
一耳光
戏剧表演
惩罚
二岁的孩 子打父亲 一耳光
情绪饱满
挨打人的 反应
愤怒和 怨恨
无感情或 假装感情
羞耻
乐趣
§5.2、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互动发生的基础:符号定义——经典符号互动理论 二、互动发生的情景定义:前台与后台——拟剧论 三、互动中的共同理解:日常生活方法论 四、社会交换论 五、讨论:中国人的(人际)交往意识
1、中国人行动的逻辑 2、中国人的脸面观
一、互动发生的基础:符号定义 ——经典符号互动理论
1、人类互动是基于有意义的符号之上的 2、人们是依照自己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而采取行动的 3、在行动时,必须考虑与他人在同一场合的行动一致 4、互动的基础:共享定义 5、共享符号
共享符号
(1)语言符号 (2)非语言符号
1、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论 2、模仿论 3、感染论 4、紧急规范论 5、匿名理论
(三)几种典型的群集行为
1、恐慌 2、谣言 §5.2、社会互动的理论 §5.3、社会互动的基本过程 §5.4、社会互动的基本行为方式
§5.1、社会互动的内涵
一、社会互动的涵义 二、要素 三、类型 四、功能
对同一动作进行的意义解释:打一耳光
情境
两个人 打架
解释 (定义) 侮辱
剧中的演 父亲因孩子
三、冲突型互动
1、竞争 2、争斗 3、战争 4、恐怖主义
四、群集行为
(一)集体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
又称为集群、集合、集体行为,指那些具有一定规模 的、相对来说是自发的、无组织的群体的思维、情感和 行为方式
2、特点
(1)人数多; (2)自发性;(3)狂热性; (4)非常规性;(5)暂时性
(二)集群行为的解释
§5.3、社会互动的基本过程
一、社会知觉 二、社会判断 三、社会沟通
§5.4、社会互动的基本行为方式
一、顺从型互动 二、合作型互动 三、冲突型互动 四、群体行为
一、顺从型互动
1、暗示 (1)暗示的主客体关系: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 (2)暗示的刺激传递方式: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 (3)反暗示
索引性表达
父:今晚不要出去吧/天这么晚, 还出去干嘛
子:我要出去,我不想告诉你具 体到哪,你不要什么都问
父:我担心你出去惹麻烦,你和 谁在一起
子:我都这么大了,会照顾自己, 用不着所有的事情都告诉你
父:那好吧,不过你别回来太晚 了
子:真麻烦,我不愿告诉你我什 么时候回来,我肯定要回来很晚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