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学知识点
东方文学复习资料

东方文学一、解释或说明1、《亡灵书》:又译作“死者书”。
是古埃及人为死者奉献的一种符箓。
当时称为“白昼通行书”。
是一种咒语和对神的赞美。
通常写在纸草卷上,放入墓中。
迷信者认为可以保障死者在阴间的安全,并有可能在白昼返回世间。
作为关于来世咒语最完备的汇编,埃及亡灵书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埃及人来世观念的详细依据。
2、“摩西五经”:又称为律法书、摩西律法(Torat Moshe הֶׁשֹמ־תַרוֹתּ)。
是犹太教经典中最重要的部分。
同时它也是公元前6世纪以前唯一的一部希伯来法律汇编,并作为犹太国国家的法律规范。
犹太国被灭亡后,它仍以习惯法的形式自动调节犹太人的生活。
犹太人相传它是由摩西接受上帝的启示而撰写,内容是古代的以色列人民间故事。
3、“二希”我们说的希腊和希伯来这两个分别代表了西亚文学和欧洲文学的两个上古文学。
4、《吠陀》:《吠陀》印度上古时期一些文献的总称,在印度历来被认为圣典。
《吠陀》在被规定为神圣的经典之后,就成为神秘的著作,只许祭司和属于高等种姓的人学习,不许低等种姓的人接触。
5、佛教文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受到佛教影响、包含佛教义理的文学创作;狭义则专指那些富于文学性的佛教典籍及其演义。
一般指的是后者——佛教认为,宇宙万物的实相(最高本质)高深莫测,必须借助“艺教”(文学艺术)才能形象地加以说明,于是佛经中便常常借用一些民间故事说明和比喻一个深刻的教义或原理,这部分佛经及其演义便被称为佛教文学或佛经文学。
6、梵语文学:古代印度通行的文化语言称为梵语,意思是文雅的语言,和比较接近各地方口语的种种“俗语”相区别。
梵语中包括早期的吠陀语和后起的规范化的梵语。
从古至今有用梵语写成的大量文学作品,即为梵语文学。
梵语文学根据它的主要作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也大体符合三个发展时期,即吠陀文学、史诗往世书文学和古典文学。
7、《罗摩衍那》:罗摩衍那(梵语,Rāmāyaṇa,意思为“罗摩的历险经历”,与《摩诃婆罗多》并列为印度两大史诗。
东方文学详解

梵天(创造神) 毗湿奴(护持神)
2、史诗时期文学
罗 摩 衍 那
3、古典时期文学
• 婆罗门教寓言故事集《五卷书》 • 首陀罗迦的戏剧《小泥车》 • 迦梨陀婆的抒情长诗《云使》和诗剧《沙恭
达罗》
《沙恭达罗》 剧照——
中古日本文学(公元7世纪中叶——1867年
明治维新前)
• 中古日本文学分为四个时期:奈良时期、 平安时期、镰仓室町时期和江户时期。
• 1、奈良时期(公元710—794)《万叶集》 • 2、平安时期(公元794—1185)物语文学
《竹取物语》《伊势物语》《源氏物语》 • 3、镰仓室町时期(1186—1336) • 4、江户时期(1603—1867)
紫式部与《源氏物语》
一、情节结构
• 《源氏物语》是日本中古长篇写实小说。 女作家紫式部创作于11世纪初。全书54回, 近百万字。可分为两大部分:前44回写源 氏极享荣华,伴随着感情纠葛的一生。这 是作品的中心内容。后10回写源氏之子薰 君(实为三公主和柏木大将的私生子)与宇治 山庄女子之间错综的爱情故事。小说历经4 代天皇、跨越70多个年头,登场人物数以 百计,仅主要人物就有几十人之多。
中古阿拉伯文学
• 蒙昧时期(475— 622):“悬诗”
• 伊斯兰时期(622— 750)
• 哈里发统治时期 (630—661): 《古兰经》
• 阿拔斯时期(750— 1258) :《一千零 一夜》 《卡里莱和 笛木乃》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 故事来源:一是波 斯和印度故事;二 是伊拉克,即以巴 格达为中心的阿拔 斯王朝时期流行的 故事;三是埃及麦 马立克王朝 (1250—1517)时 期流行的故事 。
情节结构
• 一、框架结构。出于艺术整体上的需要, 《一千零一夜》虚构了《国王山鲁亚尔及其 兄弟的故事》作为这部民间故事集的“楔 子”,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包孕结构。即框架 式结构,最早源于印度古代民间寓言故事集 《五卷书》所采用的“连串插入式”框架结 构。
文学:东方文学史考点(题库版)

文学:东方文学史考点(题库版)1、问答题《先知》具有很强的什么意味?正确答案:道德教诲2、问答题哪国的演说水平王向远以为是最差的?正确答案:中国3、单选日本管理皇室事务的政府机关叫()?A、宫内厅B、总务厅C、(江南博哥)国土厅D、开发厅正确答案:A4、单选南朝乐府民歌艺术水平最高的长诗是()。
A.《华山畿》B.《西洲曲C.《子夜歌》D.《懊侬歌》正确答案:B5、单选曹丕在七言诗发展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创作了()。
A.《同声歌》B.《七哀诗》C.《燕歌行》D.《善哉行》正确答案:C6、单选被杜甫称为“暮年诗赋动江关”的作家是()。
A.鲍照B.陆机C.徐陵D.庾信正确答案:D7、问答题在古代印度,哪种姓的人从事农业和商业较多?正确答案:吠舍8、问答题东亚戏剧圈里文学主要是以谁为中心?正确答案:制度9、单选不属于法家的治国策略的是()。
A、司法于官B、明法于国C、司法于民D、任法于贤正确答案:C10、问答题“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在那本书中提出来的?正确答案:《政治经济学批判》11、问答题在东方神话体系中,崇高审美的最高表现是什么?正确答案:创造之神12、单选贾谊《服鸟鸟赋》所表现的主要情感倾向是().A.齐同生死的豁达B.知难而进的执着C.随波逐流的混世D .挑战命运的抗争正确答案:A13、单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由谁早就提出来的?()A.李路B.伊藤整C.赫尔德D.马克思•韦伯正确答案:C14、单选东晋诗坛主流诗风的特点是().A.结藻清英,流韵绮靡B.理过其辞,淡乎寡味C.志深笔长,梗概多气D.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正确答案:B15、问答题希望聘请中国皇帝到德国去治理的人是?正确答案:莱布尼兹16、问答题日本、朝鲜和越南的市井文学大概都在什么时候产生和发展的?正确答案:传统社会的中后期17、问答题“下水管被堵,捅捅看看有何物,爬出一蟾蜍”的作者是?正确答案:儿玉好春18、单选关于物语描述不正确的是?()A.小说B.一开始是动宾结构C.语物D.真实正确答案:A19、问答题《一头驴的自诉》是谁的作品?正确答案:克里山钱达尔20、问答题泰戈尔是哪个国家的作家?正确答案:印度21、问答题《丰臣家的人们》的作者是?正确答案:司马辽太郎22、多选焊接完成后,对焊缝质量的致密性试验可以选用的方法有().A.强度试验B.气密性试验C.煤油试验D.超声波检测E.氦气试验正确答案:B, C, E参考解析:解析焊接完成后,对焊缝质量的致密性试验可以选用的方法包括:(1)液体盛装试漏:用不承压设备直接盛装液体,检验其焊缝致密性;(2)气密性试验:压缩空气通入容器或管道内,焊缝外部涂肥皂水检查渗漏;(3)氨气试验:焊缝一侧通入氨气,另一侧贴上酚酞一酒精溶液试纸,检查渗漏;(4)煤油试漏:焊缝一侧涂刷白垩粉水,另一侧浸煤油,白垩上留下油渍即有渗漏;(5)氦气试验:对致密性要求严格的焊缝,用氦气检漏仪来测定。
第10讲 现当代东方文学

"战后文学" 战后文学"
"战后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东亚的日本 和韩国的"战后派"文学.日本战后派文 学的产生以1946年《现代文学》杂志创办 为开端,其后出现了野间宏(1915-1991) 的《脸上的红月亮》(1947),大冈升平 (1909- )的《俘虏记》(1948)等优秀 作品.韩国战后派文学代表了韩国战后文 学的主流.战后派又以"六二五"南北战 争为界分为前后期两部分.
③1945年以后 1945年以后
三个走向: 三个走向: 《舞姬》(1950),《古都》(1961) 《千只鹤》(1951),《山音》(1954), 《湖》(1954),《睡美人》(1960), 《一只胳膊》(1963)等表现变态的情欲 和官能刺激的作品. 报告小说(或实录小说)《名人》 (1954).川端素以女性为主人公,他的 作品充满了女性的气息,而《名人》完全 是写男性的世界,写男性灵魂的奔腾和力 量的美.
2,当代东方文学
由近代化文学时代的东西方文化 冲突转向东西方文化融合, 冲突转向东西方文化融合,文学观和 创作方法呈现为多元开放的新局面, 创作方法呈现为多元开放的新局面, 文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得到进一步体 现.
①现实主义
当代东方各国的现实主义大致可分为: 历史文化派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 通俗化,大众化的现实主义
《伊豆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
一个20岁的高中学生, 和一位14岁的卖艺舞女 薰子,在伊豆汤岛邂逅 相遇,结伴而行.两个 情窦初开的男女之间那 种似有似无,若隐若现 的爱情,犹如一曲悠扬 飘渺的乐曲,形成了如 诗如画的意境.
②30年代至1945年 30年代至1945年 年代至1945
"浅草物语",包括《浅草红团》(1929), 《浅草的姐妹》(1932),《浅草祭》 (1934)等,引发了一场"浅草热".另 外还有《温泉旅馆》(1930),《水晶幻 想》(1931),《抒情歌》,《致父母的 信》(1932),《禽兽》(1933),《花 的圆舞曲》(1936),《雪国》(1935- 1947),《母亲的初恋》等.
东方文学概述

②形成与发展的多源性。 东方三大文化体系各自具有相对的封闭性, 又都比较成熟、发达,在形成与发展中几乎 并驾齐驱。
③浓郁的宗教与伦理道德色彩。
东方文学往往展示出一种悲天悯人的人道主 义精神和深邃宏大的哲理意识,讲究“情”、 “味”、“韵”,讲究和谐完美与清纯,讲 究幽玄古雅与隽永恬静,等等。
2、东方文学的特质
①悠久古老的文学历史与文学传统。 东方文学的“世界之最”:有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有世界上已有写本 的最长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有世界上最早和最丰富的文学总集——古希伯来的 《旧约》;有世界上最庞大、最神奇的民间故事 集——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有世界上第一部 写实性长篇小说——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源氏物 语》;有世界上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抒情戏剧——印 度的剧作家迦梨陀娑的诗剧《沙恭达罗》。
问题在于,我们不能因东方几百年的落后就
对以往几千年的发达繁荣视而不见,妄自菲 薄。在近代以前的几千年间,东方文化(包 括文学)是“出口”大于“进口”,一向是 维持“顺差”的,如果非要说“中心”,那 时的“中心”在东方。
二、东方文学
1、东方文学的概念:
东方文学是指古今亚洲和非洲文学的总体,其 中埃及、巴比伦、希伯来、印度、中国、日 本、波斯、阿拉伯以及朝鲜等国的文学是有 代表性的东方文学。
东方文学概述
一、”东方” 与东方文化
“东方”(Orient)这个名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
人口最多的亚、非两大洲的合称 。 “西方”基本上有一个整体统一的文化历史 内涵:①整体性;②统一性(一致性)。 与此相反,“东方”世界看上去却是一个纷 纭芜杂的世界,这个世界在地理上相对分散 和阻隔,种族上形形色色,宗教信仰各不相 同。
东方文学

一.东方&东方文化(一)东方的概念&东方的共性&东西方文化交集东方的概念:“东方”这个历史上约定俗成的人文地理概念,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地理东方分为三个部分:①东半球指的是西经20°至东经160°之间的区域(欧洲位于该区域),②西方之东:古希腊/古罗马/欧洲之东(非洲不属于该区域),③非西方:亚非拉(语言属印欧语系的拉美属于该区域)地理学家把亚洲及北非洲称作东方(East),并依次划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三个部分,其范围西至塞浦路斯、土耳其和埃及、东到中国、朝鲜、日本,南达恒河、印度河流域各国以及印度尼西亚诸岛、北抵太平洋西北部沿岸地区。
除地理学概念的东方外,还有历史概念的东方(Orient),它是伴随16、17世纪欧洲人发现东西洋航路、并适应其向东进行经济扩张的需要而产生的。
一批西方学者在考古发掘的科学实证活动中,开始系统地对亚洲和北非洲一些文明古国的语言、文字、历史、宗教、艺术、风俗及其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东方学”。
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对埃及象形文字成功地进行了破译,此后英国学者H·C·罗林森等对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的解读告捷,使东方学得到突破性的发展,从而奠定了埃及学、亚述学等东方学学科的基础。
东方三大历史文化圈: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以印度文化为中心的南亚、东南亚文化圈和由波斯文化、犹太文化、阿拉伯文化构成的中东文化圈。
东方文化共性:东方专制主义:皇权至上,缺乏「公民反骨」传统亚细亚生产方式农耕文明,缺乏「资本主义精神」东方意识形态:由前两者催生的思维模式:皇权崇拜、官本位、权威崇拜、家长/祖先崇拜——人是「伦理」动物而非「政治」动物*东西方文化交集:埃及与希腊(影响&反哺)印度与印欧语系人群(系出同源与灵感渊薮)阿拉伯的世界与文艺复兴(保存文明火种)犹太文化与欧洲文化(两希文明源头之一)纪伯伦《先知》讲述清晨,带着一颗雀跃的心醒来,感谢又一个充满爱的日子;午休,沉思爱的心旷神怡;黄昏,带着感激之情回家;睡前,为你心中的挚爱祈祷,唇间吟诵着赞美诗。
现代东方文学

第一章 总 论
现代东方文学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到50年代末亚非各国的文学。 主要由民族主义进步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两大文学思潮构成。
一、历史背景、思想基础和阶段划分 (1)历史背景:东方现代史是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彻底崩溃的历史, 也是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全面胜利的历史。如果说近代 东方文学是殖民统治的文学的话,那么现代东方文学就是民族民主革 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文学。 (2)思想基础: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 (3)阶段划分: 20世纪初至30年代为萌芽阶段。30至40年代为 发展繁荣阶段。战后至50年代末是向当代文学的转折阶段。
(3)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驹子:既是一个有一定进取心的艺妓
形象,又是作者所刻画的悲愁美的象 征。小说主要从日常生活表现和对待 爱情的态度两个方面描写驹子。在日 常生活中,她的生活态度是认真的, 如记日记、苦练三弦等;在爱情上, 她对岛村“无偿的爱”,既有纯真、 奉献的一面,又有畸形、虚无的一面。
(1)继续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但民族特
点鲜明:西方的体式,民族的内容(民族 的苦难、政治的觉醒、道路的探索);东 西结合的体式(中国的新格律诗、日本川 端康成的创作)。
(2)有组织的文学社团、流派大批涌现,
且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具有鲜明的反帝、 反封建性质。这种思想倾向与近代文学相 同,但比近代文学更鲜明、批判力量更猛 烈、战斗精神更顽强。
(二)中篇小说《雪国》(Snow Country)
(1)创作过程持续了13年,和《千鹤》、《古 都》同获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 (2)故事情节和思想主题:描写了生活于社会 底层的艺妓的悲惨命运,表现了其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进取精神和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具有一 定的进步意义;同时也有消极的方面,这就是流 露出了虚无悲哀的的思想情绪(表现生的悲哀, 死的诱惑)。
东方文学3

东方文学3名词解释:1、《亡灵书》:是埃及最古老的文学作品之一,是一部庞大的宗教性的诗歌总集,汇编了大量的神话诗、祈祷诗、颂神诗、歌谣、咒语等。
大部分诗篇具有浓厚的宗教思想,反映了古代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和冥国观念,主要是表现了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倾向,但其中个别诗篇或者某些诗段也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是《阿尼的纸草》。
对希腊神话及后世文学在题材和主题上有深远影响。
2.《吠陀本集》:印度最古老的诗歌总集。
最古老的拼音文字之一,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
狭义上分为四部《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其中《梨俱吠陀》最早最重要。
广义上讲除了狭义的四部外,还有《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吠陀文献。
3、《梵书》:又称净行书,婆罗门书。
是一大类典籍的总称,共十五部,各种梵书分属四大吠陀,主要内容是介绍如何进行祭祀,实际上是婆罗门祭祀的职业用书。
《百道梵书》篇幅最长。
梵书在文学史上,上承吠陀,下启史诗、往世书。
也是种姓制度形成原因。
4、《森林书》:是梵书的附属,但在思想上是梵书的反叛者。
他积极倡导内在的精神的祭祀的神秘意义。
因为作者处于反对派的地位,所以在森林中著书立说,私密传授,名称即由此得来。
《森林书》反对婆罗门垄断知识,在当时是进步的,它开启的对诸多哲理问题的探讨,虽然尚属初步,但却是梵书的礼仪之路迈向奥义书的学问之路的不可缺的过渡。
5、《奥义书》:附于《森林书》之后,数量巨大,有200多种,其最大意义在于开创了一个有系统理论的印度哲学时代,主要探讨哲学思想:a梵我同一b业报轮回,几乎成了印度人的思维定式,对印度文学创作的影响无处不在。
6、桑迦姆文学:约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在印度南方以泰米尔语为代表的达罗毗茶语系涌现出大量优秀诗作,史称桑迦姆文学。
主要有三部典籍:《朵迦比亚姆》《八卷长诗》《十卷长歌》。
其中《朵迦比亚姆》既是一部语法书,又是一部创作论,《八卷长诗》《十卷长歌》标志着古泰米尔文学的发达和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知识点(汉语言143班兴丰1250101112)一、分析吉尔伽美什形象及意义。
1、吉尔伽美什的形象变化而统一(1)最初是乌鲁克城邦的残暴统治者。
(2)与恩启都苦斗结交后,转变成为民除害的英雄。
(3)恩启都死后,他又成为生死问题的勇敢探求者。
2、吉尔伽美什形象的意义(1)他对死亡的恐惧昭示了人类精神深层的生命悲剧意识;(2)他对生死奥秘的探索显示了人类在生命意识上的精神自觉;(3)客观上证明了人的生命有限、死亡不可避免,人之生死是自然规律;(4)他的英勇无畏、为民献身精神体现了人的肉体生命虽然有限、但人的精神生命却可以永垂不朽的价值观念。
二、如何理解主人公对死亡的恐惧?他对死亡的恐惧昭示了人类精神深层的生命悲剧意识。
令人恐惧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的不断迫近和想象中死后的虚无。
这是每一个灵魂的深度痛苦,是潜藏于人之意识深层的本体悲哀。
死亡是悬挂于每个人头顶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主人公吉尔伽美什对于生死现象不再像早期人类那样自生自灭的被动接受,而是作为生命的主体主动积极地探求生命奥秘,试图扼住必死命运的咽喉。
三、《旧约》的容构成。
1、“经律书”:包括《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五卷,是其古代神话传说和教规法典的汇编。
2、“历史书”:包括《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记》等十卷,是其民族的兴衰史,特点是历史和文学结合。
3、“先知书”:包括《以赛亚书》、《耶利米书》等十四卷,是思想家和改革家们揭露社会腐败的演说,特点是富于激情的政论、散韵结合的文体、寓言意象式表现手法。
4、“诗文集”:有抒情诗集《诗篇》、《哀歌》、《雅歌》;哲理诗集《箴言》、《传道书》;短篇小说《路得记》、《以斯帖记》、《但以理书》;诗剧《约伯记》等十三卷,都是文学作品。
四、《圣经》的地位和影响。
以《圣经》为代表的希伯来文学和中国文学、印度文学、希腊文学并列为世界四大文学宝库(世界文学的四大传统、世界文学大厦的四块基石)。
1、以《圣经》为代表的希伯来文学与古希腊文化、文学一起,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化、文学的两大源头,被称为“二希”。
(1)《圣经》对中古欧洲蛮族的开化起到了推动作用,推动了西方国家语文的形成和发展;(2)《圣经》成为孕育西方近代文化的母体,具体表现在:它的思想观念渗透到西方社会的各个领域,甚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循的法规和道德准则。
2、《圣经》成为西方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作家、诗人和艺术家。
3、《圣经》提供了世界性的成语典故,极丰富了各国语言的涵和表现力。
4、《圣经》通过穆罕默德和《古兰经》,影响了伊斯兰文化艺(1)伊斯兰基本教义有犹太教的影响;(2)《古兰经》中的文学故事和词汇大都来自《圣经》。
五、解释“二希”。
“二希”即希腊传统(希腊罗马的古代传统)和希伯来传统(希伯来基督教的中古传统),它们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化文学的两大源头。
六、分析沙恭达罗的形象。
印度古代理想妇女的典和女性美的化身。
1、外在美:天生丽质、秀色天成。
2、在美:她的纯良质朴(清纯未染、仁爱善良);她对爱情的执著追求(美是属人的,美是现世的又是纯洁的,爱情是人类感情最美的一种情感,是她纯美天性的自然流露);外柔刚的性格特征(体现在大胆追求爱情并自由结合,体现在不怕困难千里寻夫,体现在宫廷之上对国王严厉斥责、没有哀求决然离去)。
这一形象体现了作者本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关于女性和爱情的美好理想。
七、分析豆扇陀的形象。
形象比较复杂,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作家一方面把他理想化,一方面又对他有所揭露和批判。
首先,理想化。
他爱民如子,杰出的武士和射手,英勇神武,助天帝战胜恶神阿修罗;对爱情真挚而严肃,热烈追求沙恭达罗。
失忆后,面对沙恭达罗庄重而自持。
即使受指责,也在反思自己是否有过错。
恢复记忆后,“后悔不迭”,“痛哭流涕”,对沙恭达罗真切的思念和依依深情。
作者将其赋予普通人的感情,情真意浓,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
然而,作家在把豆扇陀理想化的同时,也直接间接地揭露了豆扇陀作为现实中国王的专横和荒淫。
这一切多是通过侍从或小丑的插话以及失掉记忆以后的言行表现出来的,其中不少地方从侧面暴露了豆扇陀的荒淫放荡生活,他后宫有许多“佳丽”供他享乐,却仍旧另寻新欢。
剧过一个小丑做了这样的嘲弄“正如一个厌恶了枣子的人想得到罗望子一般,万岁爷享受够了后宫的美女,现在又来打她的注意。
”这不仅是对戏剧中豆扇陀的始乱终弃的行为的揭露,也是对现实中的统治者荒淫糜烂的生活的谴责和批判。
不过,从总的方面来看,剧中带豆扇陀的这种揭露是比较含蓄的、温和的,而对他的颂扬和美化却占着重要的地位。
这既反映了作者的进步性,也反映了一定的局限性。
八、举例说明《一千零一夜》的思想意蕴。
1、思想容(1)总体来说——是展示中古阿拉伯社会生活的巨幅画卷,是反映中古阿拉伯城市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主要表现了中古阿拉伯市民阶层的生活、斗争和思想感情。
(2)具体而言——歌颂了下层人民与邪恶势力的斗争精神,揭露了统治者的专横残暴和荒淫无耻,如《白候图的故事》、《女人和她的五个追求者的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驼背的故事》;歌颂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如《乌木马的故事》、《巴士拉银匠哈桑的故事》;颂扬人的智慧和力量,如《渔翁的故事》、《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表现外出冒险、顽强进取、追求财富的精神,如《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
2、主题倾向:具有双重主题:(1)反映了人民的理想和追求,表现了正义战胜邪恶,歌颂了阿拉伯人的聪明智慧;(2)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和伊斯兰教意识(为统治者歌功颂德、贬斥妇女、鼓吹享乐思想、宣扬伊斯兰教义)。
九、《一千零一夜》的艺术特点。
1、丰富大胆的想象和曲折生动的情节:如冲天而起的巨大魔鬼、吞食活人的黑色巨人、能日行一年路程的神骑、能从中取出各种食物的鞍袋、法力无边的神灯和戒指、隐身驱魔的头巾和拐杖、载人飞翔的乌木马和飞毯等,还有口念咒语,山门自开;触摸宝物,宫殿拔地而起等,这些都是想象和幻想的产物。
而大多数故事的情节又曲折离奇、生动有趣,如《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充满了惊心动魄的冒险经历和稀奇古怪的海上见闻;《嫉妒者和被嫉妒者的故事》中,公主与魔鬼斗法,二者多次变形,情节紧惊险,极具感染力。
2、连环包孕式艺术结构:就全书来看,《国王山鲁亚尔和山鲁佐德的故事》作为引线,将许多互不相干的故事串联起来,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就单个故事而言,如《商人和魔鬼的故事》又包含着三个小故事。
3、刻画人物的对比手法:如《渔夫的故事》中的渔夫与魔鬼;《阿拉丁和神灯》的阿拉丁和魔法师;《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中的马尔基娜和强盗;《巴士拉银匠哈桑的故事》中的哈桑和神王胡达等,这些相互对立的形象,美丑映衬,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善恶分明。
4、诗文相间的文体特点:在散文所叙述的情节的关键地方常常夹以诗句,起到调整节奏、渲染气氛和升华题旨等作用,如辛伯达第六次遇险、造船离岛时所插小诗——“去吧/勇往直前/栖身之地宇宙间到处都有/别为一夜天的事变而烦忧/任何灾难总会有个尽头”。
十、从《一千零一夜》看“框架式结构”的妙处。
框架式结构,俗称故事套故事的结构(西方称作连锁插入式结构、连环包孕式结构),始源于古印度的寓言故事集《五卷书》。
这是一种产生于古老文化土壤之上、积淀有审美情趣的独特结构模式。
就整部故事集来讲,《一千零一夜》通过山鲁佐德给国家讲故事的形式,把大小260多个故事镶嵌在这个故事的框架之,大故事套小故事,大小故事交织交织成为一个庞大的故事体系。
就单个故事而言,《商人和魔鬼的故事》较为典型。
这个故事写一个商人吃完枣子之后,随手将枣核一扔,不料竟打死了魔鬼的儿子。
魔鬼愤怒异常,定要杀死商人抵命。
商人请求宽限一年,待他料理好后事之后再来偿命,魔鬼答应了。
一年后商人按期前来,他等待魔鬼时,先后来了三位老人,分别牵着羚羊、猎犬和骡子。
他们都很同情商人,决心搭救他。
他们和魔鬼讲定,他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经历的事情讲出来,如能干的魔鬼,就免商人一死。
于是便开始了《第一位老人和羚羊的故事》、《第二位老人和猎犬的故事》、《第三位老人和骡子的故事》。
首先,三个故事既是独立的,又因围绕一个中心而密联一体,显得极为晓畅自然,体现出一种多样而统一、丰富而完整的美感效应。
其次,这种结构形式,可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造成丰富的悬念,促使他们继续不断地、饶有兴味地看下去。
第三、这种结构方式,还具有下列美学功能:连绵不绝、峰回路转、时隐时现,从而造成审美节奏上的跌宕起伏、趣味无限。
十一、源氏形象分析。
作家心目中的理想人物,皇室贵族的典型代表。
1、具有理想和现实交织、美好和丑陋并存的双重思想性格特征。
(1)理想、美好的一面:小说在长相上(容貌俊美,光彩照人)、才艺上(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政治上(淡泊名利,胸怀大度)和爱情上(温柔多情,善始善终)对他进行美化。
在光源氏身上,寄托着作者美好的政治和爱情理想。
作者把优秀人物的出现寄托于理想化的虚构,从侧面说明了统治阶级世风日下,后继乏人。
(2)现实、丑陋的一面:长相才艺,多为夸;政治上,名为淡泊名利、胸怀大度,实则另有所图、狡猾老练、伺机而动;爱情上,他轻薄好色、纵情滥爱、逆伦背德,是许多女性精神痛苦和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
光源氏身上美好与丑恶同时并存的矛盾性格,是作家的理想追求与当时的腐朽现实的共同体现。
2、光源氏在心经历了混世、厌世到出世的历程,这体现了贵族阶级盛极而衰、直到精神崩溃的发展过程。
十二、《源氏物语》中主要女性形象简析。
1、藤壶:上层贵族妇女的代表,源氏“悖伦之恋”的牺牲品;2、空蝉:中层贵族妇女的典型,源氏“逢场作戏”的受害者,理智、冷静、克制的性格;3、紫姬:贵族社会理想妇女的形象,贤淑忍从的性格,女德的典;4、末摘花:下层破落贵族妇女的形象,源氏渔色的对象;5、明石姬:民间女子的代表,源氏爱情生活的牺牲品。
这些女性形象的出身、经历和性格各不相同,但却有着共同的命运:她们都是一夫多妻制的受害者,是男性贵族爱欲享乐的对象和权势之争的敲门砖,心都因此充满着矛盾与痛苦;其结局不是遁入空门,便是抱恨长终。
她们的痛苦与不幸,从侧面反映了贵族社会的腐败与堕落,预示了这个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十三、《鲁拜集》的基本思想蕴含。
1、揭露的虚伪,如“教长,我们的劳作比你沉重/纵使烂醉如泥也还比你清醒/我们饮葡萄血汁你却喝人血/凭良心,哪个更残酷无情?”2、悲叹生命的短暂,如“当你和我消失在帷幕的后边/这世界还将长久地往前推演/在它眼里,我们的到来和别离/像颗小小的石子溅落在海面。
”3、主现世享乐,如“及时行乐吧,忧愁永无尽头/天空的星星还会年年聚首/用你我尸土烧成的方砖,又会为他人营建广厦高楼。
”十四、《鲁拜集》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