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辨析题(1)
原理辨析题(1)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统一。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理论的不断充实和完善;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帝国主义时代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准确。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首先,他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他的辩证法;同时,他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一、唯物论(重点考实践的定义和规律)1、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原理】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方法论】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额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交换。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原理】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重点考联系、发展、矛盾、度)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方法论】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联系的条件性(2016年以来新增加)【原理】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但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然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要立足现实,既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创造事物发展的条件。
3、发展【原理】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方法论】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4、现象与本质【原理】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
教育学原理辨析题

1、有些教师说,他们没有学过教育学,但一样办了几十年课,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还有些教师说,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万世师表。
你认为上述观点正确吗?运用所学原理进行分析。
【答案要点】这些观点是错误的。
(1)这些教师认为没有教育理论,一样可以有教育实践,他们都忽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实践依据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2)教育理论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意义都十分重大。
从理论功能上讲,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从实践意义上讲,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提高教育质量、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还可以为学习其他相关学科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孔子是一位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他不仅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而且还善于总结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
孔子总结了很多教育理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都是他总结教学经验以后提出来的教学理沦。
这些理论反过来直接指导了教育教学实践。
因此,真正重视教育实践的人,是不应也不会轻视教育理论的。
2、教育只能适应青少年发展而不能促进其发展。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教育受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教育必须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表现在:(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不同。
(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4)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5)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但这种适应正是为了促进其发展,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
适应是为了发展,发展是最终目的。
题目中只见适应不见发展,是错误的。
3、只要教育得法,人人都可以成为歌唱家、科学家、诗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

(一)1、世界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承认世界统一性的观点称为一元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属于一元论。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包括: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中既包括自然界的物质性,也包括社会的物质性,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属性。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都没有。
这一原理是被科学证明了的。
它是批判唯心主义和有神论的思想武器。
唯心主义和有神论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反科学的,经不起实践检验的。
2、"人为自然界立法。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这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唯心主义观点。
他认为自然界的法则即规律是由人确立的,这就否认了自然界本身存在客观规律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够根据规律的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推动事物的发展,但不能任意创造或消灭客观规律。
自然界有自身发展的规律,人们可以认识规律,也可以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自然界为人类造福,但人们不能创造出一套法则强加给自然界,即人们不可能"为自然界立法"。
康德的这一观点片面夸大了人类理性的能动作用,从而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这种观点在实际工作中,必然会无视客观规律的存在,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3、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答:这是旧哲学在哲学的对象和内容问题上的观点。
旧哲学往往把自己的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终极真理体系,没有科学解决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它们的"总和"。
哲学只能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能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辨析题和解答题

辨题析第一章静者恒静,动者恒动。
1.错。
这句话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完全对立起来。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对。
这句话表明意识是客观实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主观形式中有客观内容;主观差别有客观根源;主观特征有客观原型。
如果只承认主观作用,否认客观作用,那那么就是旧唯物主义的直观的反映么将导致唯心主义;如果只承认客观作用,而否认主观作用,论,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
【认识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因此,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3错。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即客观存在是意识的源泉。
“狼孩”没有意识,说明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4.对。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对意识产生和发展起到决定作用。
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劳动丰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外壳;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
因而有关这类意识不是对客观对象,5.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鬼神是客观实际中并不存在的. 的反映错。
首先,正确的、科学的认识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意识也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只不过是虚幻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其次,关于鬼神的意识有客观原型。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6.对。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白天所见所闻是客观实在,经过人脑整合、加工后成为主观映象,夜晚呈现于梦中。
7.联系构成运动对。
联系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运动是事正是这种物或现象变化及变化的过程。
这些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换一个角度,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对立统一规律,而对立统一规律是发展的源泉和所动力,当事物相互联系时,它们之间存在对立统一关系,这种对立统一关系推动事物的发展,以说,联系构成运动。
辨析题1

辨析说明题 1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12、社会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社会发展是直线上升的。
---1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14、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
---15、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26、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27、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28、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
---2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全面地看问题。
---210、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311、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312、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313、矛盾就是斗争。
---314、因为理论能够知道实践,所以说理论高于实践。
---315、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这表明流通过程可以产生剩余价值。
---316、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叫可变资本。
---317、思想本身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
---418、在任何情况下,唯物主义哦和唯心主义的对立都是绝对的。
---419、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或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的方法而生产的神谕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
---420、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42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22、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423、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有了大脑就能产生意识。
---52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不同的劳动。
---525、垄断是在自由竞争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垄断统治形成后可以消除竞争。
---526、正确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意识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527、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
---528、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时耗费事物劳动时间决定的。
21道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含解析)21道辨析题辨析题:(选自各类就业招考试题、硕研入学试题等)1.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这句话是片面的。
强调了“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是强调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的特点,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可以认识世界,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去能动的改造世界,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好的服务。
但是却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
人类的能力和知识是有历史性和局限性的,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能力和做法不一样,所以不是所有的事人们都能做到。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辨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个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实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联系和发展的实质;(2)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中心线索,是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实质;(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是辨证认识的实质;(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3.在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中,往往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
这表明,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
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们的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其次,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差别的认识是否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4.英雄人物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错误。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辨析题(1)

二、判断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就不可能有反复。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期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可能出现反复的,比如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总的趋势是不可否定的,因为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根源,要想解决这些矛盾,只能推翻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然而,这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资本主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有其生命力的,但由于它自身存在的矛盾无法调和,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必将被更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取代2、说真理具有相对性,就是说真理里面包含着错误。
(×)这个说法不完全正确。
真理相对性是和真理的绝对性相对应的。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l)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2)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3)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所以这个“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举个例子,地心说在中世纪很长的一个时期被认为是对的(真理),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日心说的提出,并被人们接受为真理至今,而地心说在今天看来就是一个谬误。
所以参见真理的相对性,所谓真理包含的错误准确说来是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
3、上层建筑只要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就能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推动作用。
(×)不是的。
如果上层建筑所为之服务的经济基础是适合并因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的,那么上层建筑越是适合经济基础,对社会发展就越是起推动作用。
反之,如果上层建筑所为之服务的经济基础是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那么上层建筑越是适合经济基础,就越是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4、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要求。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主要包括: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统一。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理论的不断充实和完善;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帝国主义时代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准确。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首先,他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他的辩证法;同时,他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准确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也有批判性的改造。
马克思继承了他们的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思想精华。
同时也指出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时暴露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的发展趋向。
6、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有划时代的意义:(1)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2)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既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大众通过社会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3)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
7、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8、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出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发展。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9、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关于世界本原的问题。
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
它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因此,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归结为提供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这是不全面的。
10、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特点.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而不是唯一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它具有实践性、阶级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特点。
11、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所以不存在静止状态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而静止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它们是物质运动的两种属性。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12、“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意识依赖于物质,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
意识能动性是指意识通过实践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和能力意识能动性特别表现在它的创造性上。
无论是认识还是改造客观世界,都不是简单的重复或再现客观世界,而是意识的再创造过程。
意识活动在对于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把握基础上,借助于实践创造出原来自然界所没有的物质形态,它可以追溯以往,推测未来,创造出一个理想或幻想的世界。
1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的答题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中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联系的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第二,变化发展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全面和片面观点的对立;第四,承认矛盾及矛盾是发展的动力和否认矛盾及不懂矛盾是发展动力观点的对立。
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的,只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表现之一,它们对立的焦点是承认矛盾及矛盾是发展的动力和否认矛盾及不懂矛盾是发展动力观点的对立。
14、“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一般和个别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对立表现在:一般是指事物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别是指矛盾的特殊性,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统一表现在: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个别也不能脱离一般而存在,因为个别包含了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
15、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并不是说斗争性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不是处在一定的条件中。
斗争性的无条件性,一是与有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相比较,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二是指斗争性虽然受同一性的制约,但它能打破制约它的那些条件,并创造事物转化所需要的新的条件。
表现斗争性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趋势。
此题割裂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16、人的衰老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因此一个人从幼年到老年仅仅是一个量变的过程。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人的衰老是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的过程此题把人的衰老只看成量的变化,割裂了量变质变相互渗透的关系。
17、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正确的①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如果把人的认识曲线上的某个片段加以夸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②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
③由于唯心主义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
18、只有直接经验才是重要的,间接经验没什么用处。
【答案要点】(错误)这是把知识的来源和获得知识的途径混为一谈,把学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对立起来。
知识或认识从根本说来源于实践,但不能说每个人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这里有一个如何正确认识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的关系问题。
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但人们不可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一个人的多数知识来自于间接经验。
在强调实践出真知的同时,又必须重视学习间接经验用于指导实践。
必须把学习间接经验同直接实践结合起来。
19、任何认识都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答案要点】(正确)任何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都具有指导作用。
但是,由于认识的性质不同,其指导作用的结果也不同。
其中,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得成功。
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招致失败。
20、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之一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发展性质。
(正确)【答案要点】(正确)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21、实践是把握事物本质的精神活动。
【答案要点】(错误)这是对实践的一种错误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人类的世界活动同动物的活动是根本不同的。
动物的活动是无目的、无意识的本能的活动;人类的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这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肯定实践对于人的认识的基础和决定性的作用。
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人的思维或精神活动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但实践本身不是精神活动,也不能直接去把握事物的本质22、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答案要点】(正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指导。
感性认识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认识才解决本质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有其合理性。
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23、客观真理主要是指真理的产生是不依人意的。
【答案要点】(正确)客观真理也叫真理的客观性,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来源于人的主观思想之外的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是指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
24、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答案要点】(错误)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这种不确定性不是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作为实践的标准只有一个,不以个人或阶级为转移。
造成实践标准不确定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一切实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都有局限性,这样每次实践检验出的认识的真理性也只能是历史的、具体的,具有近似的性质。
这就是说,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
二是由于实践检验是个过程,任何特定历史阶段的具体的实践,都不可能对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的一切理论、认识和观点作出最终的检验,即不能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