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生物与环境

合集下载

农业生态学总复习题

农业生态学总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2、农业生态学: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被驯化了的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4、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被驯化了的生态系统。

二、填空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的科学2、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首次提出()的概念,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作是一个动态整体,受到个学派的赞同。

3、生态学是由德国科学家()首先提出来的。

4、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为()。

三、单选题1、农业生态学是研究的对象时(C )。

A.系统B.生态系统C.农业生态系统D.农田生态系统2、农业生态学的学科基础是()。

A.植物学B.动物学C.微生物学D.生态学3、生态系统概念是由()首次提出来的。

A.赫克尔B.坦斯列C.林德曼D.奥德姆4、食物链的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A.赫克尔B.坦斯列C.林德曼D.奥德姆四、简答题1、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农业生态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一、名词解释1、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等。

3、消费者:是指除了微生物以外的异养生物。

4、分解者:主要是指以动物残体为生的异养微生物。

二、填空1、生态系统是由()和环境组分构成。

2、稻米→人的食物链总共有()营养级。

3、系统组分本身可以自成系统,称为(成层性)。

4、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包括()和人工环境组分。

5、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三大功能类群。

6、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可以分为水平结构和()。

生物必修三课本

生物必修三课本

生物必修三课本第一章生物的基本概念生物是指地球上各种具有生命的物种,它包括了动物、植物、真菌、原生生物、细菌等。

生命是由无机物质组成的,但能自主地进行新陈代谢、自我繁殖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为它赋予了生命。

生物体内有机物的合成或降解、能量的转化和利用等都依靠各种生物分子和酶的参与。

生物体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

细胞内部有各种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核酸、酶等,它们协同作用,维持着细胞内部的相对稳定状态。

细胞之间通常通过信号分子的作用来相互协调和作出正确的反应。

生物受到环境的影响,对之产生反应,并通过自身内部的调节机制来适应环境变化。

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应环境的基因和生理机制,并且这些机制也会在反复的演化过程中持续进化和适应。

第二章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在地球上,生命起源于数十亿年前,最早的生命形式是原核细胞。

随后,原核细胞逐渐分裂演化出了多样的细胞类型,如真核细胞、原生生物和许多种植物和动物细胞等。

这些细胞与其他的微生物相互竞争、协作,并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进一步调整和演化自己的特性。

生命的演化受到自然选择和遗传突变等的影响。

自然选择是指生物面临的各种环境挑战中,有些生物具有适应性更好的特质,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具有更高的生存能力和繁衍能力。

而基因的突变则是指基因变异的结果,有些基因突变会对生物的生存和适应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成为新的适应性特征,驱动物种的演化。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原生生物到植物和动物,生命在不断演化和发展。

各种生命形式都拥有着自己特有的生理、形态和行为特征,通过它们来完成自身的生存和进化。

第三章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系统。

它由生态位、种群、群落和生态圈等多种生物层级结构组成。

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生态位,从而协同作用来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的网络。

生态系统受到环境的影响,生物之间会相互作用,形成食物链、能量流、物质循环等生态过程。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汇总(冀少版)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汇总(冀少版)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汇总(冀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汇总(冀少版)生物是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科学,它研究动植物的结构和功能,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在八年级上册的生物学学习中,我们掌握了许多重要的生物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汇总和总结。

第一章细胞及组织1.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它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2. 细胞的多样性细胞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而真核细胞含有细胞核。

3. 细胞器的功能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和高尔基体等,分别参与细胞的能量转换、光合作用和物质合成。

4. 组织的形成与功能组织是相同或相似细胞按一定方式组织而成的结构,可以分为动物组织和植物组织。

不同组织的功能各异,如细胞、组织和器官之间相互协调完成生物体的正常运作。

第二章功能的调节1. 激素的作用激素是人体内分泌系统产生的化学物质,可以调节人体内各个系统的功能和平衡。

2. 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神经系统由神经元组成,它通过神经冲动的传递来实现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协调与控制。

3. 感觉器官与人体的感觉人体的感觉由感觉器官负责,如眼睛负责视觉、耳朵负责听觉等。

通过感觉器官,我们能够感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1. 进化的基本概念生物的进化是指生物种群中的个体经过长期时间的繁殖和变异,逐渐形成新的物种。

2. 进化的依据进化的依据主要基于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和生物胚胎发育等。

3. 人类的进化人类的进化经历了猿类到人类的演化过程。

人类与现代灵长类动物有着相似的基因和解剖结构。

第四章生物的繁殖1. 生物的有性繁殖有性繁殖是指生物通过卵子与精子的结合,产生具有遗传变异的后代。

2. 生物的无性繁殖无性繁殖是指生物通过非性细胞产生后代,一般不涉及遗传的变异。

3. 教育对生殖的重要性生殖教育是指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殖健康知识的认识,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殖健康。

第五章生物与环境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环境对生物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生物也通过适应和调节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环境生物学第五章课件(1)

环境生物学第五章课件(1)
污水处理方法
物理法:沉淀法、过滤法、离心分离法、浮选法、吸附法、 萃取法、吹脱法、蒸发结晶法、反渗透法
化学法:化学凝聚法、中和法、氧化还原法、离子交换法 物化法:电解法、电渗析法 生物法:好氧法、厌氧法等
大气污染物净化方法
气溶胶状态污染物的控制方法 重力沉降 旋风除尘 静电除尘 过滤式除尘
N、 NO3--N。
常用水质测定指标
总氮:包括有机氮和无机氮化合物的测定。 凯氏氮:指以凯氏法测得的氮量,包括了氨氮和在此条件下
能被转化为铵盐的而测定的有机氮化合物。此类有机氮化合 物主要指蛋白质、氨基酸、核酸、尿素以及氮为负三价的有 机氮化合物,由于一般水中存在的有机氮化合物多为这些, 故,在测定凯氏氮和氨氮之后,两者的差值即有机氮。 氨氮 亚硝酸盐氮 硝酸盐氮
气体状态污染物的吸附与净化 气体吸收法 气体吸附法
大气污染物的生物净化方法 生物吸收法 生物洗涤法 生物过滤法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工业废弃物 物理与化学法:覆盖法、化学反应剂法 生物法:栽种永久性植物
城市垃圾 填埋法 堆肥法 制取沼气 焚烧法
BOD曲线
BOD曲线的七个阶段:
废水生物处理实际是水体的自净原理在水污染治理中 的应用,即模拟天然水体自净作用的生物过程。在特 定构筑物中人工创造适宜条件,充分发挥微生物的作 用以高速度、高效率净化污水,通过微生物代谢产生 的酶来降解转化有机物,将有机物最终转化为无害的 二氧化碳和水,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
环境因素
温度 酸碱度 营养 氧 底物浓度
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作用
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作用可总括成如下图式:
微生物
复杂有机物
简单有机物
Hale Waihona Puke 胞外酶需氧微生物胞内酶

第五章-生态与环境

第五章-生态与环境

城市环境质量
概念: 是指城市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
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 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城市环境质量评价
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值对城市的一切可能引起环境 发生变化的人类社会行为,包括政策、法令在内的一 切活动,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定。
第3节 城市环境
城市环境的概念与组成
城市环境的概念:
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 外部条件。
城市环境的组成:
由城市自然环境、城市人工环境、城市社会环 境、城市经济环境和城市美学环境等组成。
城市环境的特征
(1)界限相对明确 (2)构成独特、结构复杂、功能多样 (3)开放性并对外界具有依赖性 (4)影响和制约因素众多 (5)具有脆弱性
环境质 量评价
内容
环境回顾评价 环境现状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评价要点: 1、重视城市特点引致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特点 2、慎重确定规划环境影响的技术方案 3、对城市(发展)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集中体现, 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城市化,在给人类带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 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影响了自然生态环境。 例如: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空气污染、生物种
群减少、自然修复能力下降、固体废弃物的 增多……
第2节 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 一整体。其中,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城市环境容量
内容: 包括城市人口容量、自然环境容量、城市用地
容量、城市工业容量、交通容量、建筑容量、城市 水环境容量等。
城市环境容量分析
对城市环境容量的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Ⅰ 城市自然条件:地质、水文、气候、矿藏…… Ⅱ 城市现状条件: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给水排

高二生物 第5章 第4节 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高二生物 第5章 第4节 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一)间接作用:光作为能量来源,主要是通过影响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的。

(二)直接作用:光作为一种外界信号,对植物生长发育的直接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植物的形态建成实现的。

植物受光诱导和调节的发育称为植物的光形态建成。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自然界中,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衰老等,都会受到。

植物的向光性生长,实际上也是植物对光刺激的反应。

光作为一种,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2.植物能够对光作出反应的原因(1)植物可以感知。

(2)植物具有能够接受的分子,是其中的一种。

(3)光敏色素是一类,分布在植物各个部位,其中在的细胞内比较丰富。

3.植物对光作出反应的过程在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二、参与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其他环境因素1.温度(1)温度可以通过影响、植株生长、开花结果和叶的、等生命活动,从而参与调节植物的。

(2)植物分布的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温度决定的。

2.重力(1)重力是调节植物和的重要环境因素。

(2)重力作用的原理植物的根、茎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信号转换成的信号,造成分布的不均衡,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方向。

三、植物生长发育的整体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和共同完成的。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对于植物而言,光不仅提供能量,还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

()2.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长短来控制花期。

()3.温度只影响细胞代谢,不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

()4.被普遍认可的一种解释重力对植物生长调节的机制是“淀粉—平衡石假说”。

() 5.激素的产生和分布只受基因表达调控,不受环境影响。

()课中合作探究问题导引一:分析课本资料,总结光在种子萌发、营养生长期和在植物开花中的作用?探究点一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1.光的调控作用:思考1.那些需要光才能萌发的种子是需要光照给种子萌发提供能量吗?2.从豆芽到豆苗,光对植物的颜色和形态有什么影响?3.有些植物根据昼夜长短“决定”是否开花,是哪种环境因素在起作用?这与植物激素的分泌有关系吗?4.种子发芽、植株生长、开花接受光的调控,是如何体现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总结:植物向光生长、种子萌发、植物生长、开花、衰老等都会受到光的调控。

人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解析第一章:科学探究1.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1.1 观察法- 定义: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观察- 要求:全面、细致、实事求是1.1.2 实验法- 定义: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 一般步骤: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1.1.3 调查法- 定义:通过访问、问卷、测验等手段,有计划地、广泛地了解,掌握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进行调查、整理和分析调查结果1.2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1.2.1 提出问题- 要求:具有针对性、适合探究、表述清楚1.2.2 猜想与假设- 要求:基于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合理、可验证1.2.3 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 要求:方法合理、步骤简单、易于操作、有针对性1.2.4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要求:如实记录、尊重实验事实1.2.5 分析与论证- 要求:针对探究内容,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假设进行验证1.2.6 评估- 要求:客观、全面、注重事实1.2.7 交流与合作- 要求:明确表达、尊重他人、积极参与第二章:物质的组成与结构2.1 物质的组成2.1.1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2.1.2 分子、原子、离子-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2.2 物质的结构2.2.1 原子结构- 原子核:质子、中子- 电子:绕核运动2.2.2 分子结构- 分子中原子的排列方式、化学键的类型2.2.3 离子结构- 离子中原子或原子团的排列方式、电荷分布第三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3.1 物质的性质3.1.1 物理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3.1.2 化学性质- 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3.2 物质的变化3.2.1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3.2.2 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第四章:能量与生活4.1 能量的种类与转化4.1.1 能量的种类- 机械能、热能、电能、化学能、光能、核能等4.1.2 能量的转化- 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4.2 生活中的能量4.2.1 太阳能- 太阳能的利用、太阳能电池的制作4.2.2 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的利用、生物质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4.2.3 化石燃料- 化石燃料的利用、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第五章:生物与环境5.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5.1.1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改变5.1.2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因素的适应5.2 生态系统5.2.1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5.2.2 食物链与食物网- 食物链的构成、食物网的特点第六章:科学、技术、社会6.1 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6.1.1 科学对技术的影响- 科学理论对技术发展的指导作用6.1.2 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技术改变人们的生活、提高生产力6.2 科技与社会的发展6.2.1 信息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6.2.2 能源技术的发展-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6.2.3 生物技术与医学的发展- 基因工程、生物医药以上为人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点解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四、列举2019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2各章节聚焦的生命观念。

四、列举2019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2各章节聚焦的生命观念。

四、列举2019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2各章节聚焦的生命观念。

摘要:1.引言2.第一章:生命观念概述3.第二章:细胞的生命观念4.第三章:生物体的生命观念5.第四章:生物进化与生命观念6.第五章:生物与环境的生命观念7.第六章:生态系统与生命观念8.第七章:生物伦理与生命观念9.第八章:生物技术及其应用10.结论正文:一、引言2019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2是一部围绕生命观念展开的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系统的生物学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本教材以生命观念为核心,涵盖细胞、生物体、生物进化、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生物伦理、生物技术等多个方面。

二、第一章:生命观念概述本章主要介绍生命观念的基本概念、内涵和外延,使学生了解生命观念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第二章:细胞的生命观念本章聚焦细胞这一生命的基本单位,阐述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生命活动,强调细胞是生命观念的具体体现。

通过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等组成部分,以及细胞分裂、遗传信息传递等生命过程。

四、第三章:生物体的生命观念本章以生物体为研究对象,探讨生物体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体内部各种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将认识到生物体的复杂性和统一性,进一步加深对生命观念的理解。

五、第四章:生物进化与生命观念本章讲述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机制和过程,强调生物进化是生命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将通过学习了解到自然选择、生物多样性等概念,以及生物进化在地球生命史上的重要意义。

六、第五章:生物与环境的生命观念本章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环境适应、生态角色、生态位等概念。

通过学习,学生将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生态意识,进一步丰富生命观念。

七、第六章:生态系统与生命观念本章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强调生态系统是生命观念的具体体现。

学生将通过学习了解到食物链、生态平衡等概念,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多生态学者对耐性定律做了补充: ( 1 )生物可能对一个因子的耐性范围广, 而对另一个因子的耐性范围窄; ( 2 )对所有因子的耐性范围都很广的生 物,一般都分布很广。 ( 3 )当某种生物的某一个生态因子不是 处于最适状况时,对另一些生态因子的耐 性会下降。 ( 4 )由于生物种群的相互作用经常妨碍 生物对最适环境条件的利用。 ( 5 )生物的不同发育阶段耐性范围不同。
5.人为因子:把人为因子从生物因子中分离出来是为了强 调人的作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界和其 它生物的影响已越来越大和越来越带有全球性,分布在地 球各地的生物都有直接或间接受到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 6.火因子:影响动、植物的分布与更新
除了上述分法以外,Simth(1935)曾把生态因 子分成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dependent factors) 和非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independent factors) 两大类,前者的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有调节种群数量、维持种群平衡的作用;后者 的作用强度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对调 节种群密度不能起调节作用。 前苏联学者则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程度将其分 为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两大类。稳定因子是指终年 恒定的因子,作用主要是决定生物的分布。变动因 子又可分为又可分为周期变动因子和非周期变动因 子,主要是影响生物的数量。这种分类法具有一定 的独创性,为了解生态因子的性质有很大帮助。
适应:adaptation or adaption 指生物 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生理或遗传的 反应。这种反应使生物保持与环境的动 态平衡。 习惯:habit 用同一条件进行反复影 响,则该生物对这种影响的反应就会逐 渐减弱,甚至完全不反应。 生理适应:physiological adaptation是 指生物在短期内生长在一定的环境条件 下,通过生理活动的变化来适应环境变 化的现象。
(一)最小因子定律(Law o家Justus Von Liebig在 《有机化学及其在农业和生理学中的应用》一书 中指出,作物的增产与减产是与作物从土壤中获 得的矿物营养多少成正相关的,“植物的生长取 决于数量最不足的营养物质的量”,即处于或接 近临界最小量的物质为限制因子,它将限制其它 处于良好状态因子的效率的发挥。 限制因子并不限于环境中的化学物质,还应 包括其它各种环境因子;最小因子定律只能在稳 定的状态下,即能量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衡状态 时适用;在波动情况下,难以确定限制因子。没 有考虑生态因子的交互作用。如:木桶原理、反
第五章 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态系统中 的基本关系,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 体。生态学不仅要探讨生物自身的生 物特征与生态特性,还要研究环境变 化对生物的作用及其生物对环境的影 响。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 规律,对提高系统生产力和改善环境 质量都有重要意义。(仙人掌、珊瑚)
农业生产实质上是农业劳动者开发 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的过程。
• 除主导因子以外的其他因子称为辅助因子。 辅助因子的改变虽然不表现质的变化,但 同样会引起生物和环境性质在数量上的变 化。如果变化范围超过了生物的耐性范围, 辅助因子也就变成主导因子。 • 主导与辅助是相对的。不同的生物或相同 生物的不同生育时期以及在不同的地区, 其环境的主导因子都是可能不同的。
(三)限制因子的概念(limiting factors)
虽然 Shelford 提出的耐受性定 律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大多数生态学 家认为,只有把这个法则与 Liebig 的 最小因子定律结合起来才有更大的实 用意义。这两个法则的结合便产生了 限制因子的概念。
限制因子定律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 因子的综合作用,但其中必有一种和 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 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因子就是所谓 的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 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会 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一、环境与生态因子
(一)环境(Environment):是指
作用于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以外的 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存空间以及维 持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环境总是针对某一特定主体或中心 而言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离开了这 个主体或中心也就无所谓环境,因此环 境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1.自然环境:是指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
绿色植物的光 合作用,将无 机物转化为有 机物,太阳能 转化为生物化 学能。
植物作为动 物的食物, 能量转送到 动物体中;
动植物残体及其 排泄物被微生物 分解,生产出沼 气能和有机腐解 产物、无机养分, 养分又被植物吸 收利用,再循环、 再生产。
在能量转化、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过 程中实现价值增值。物质循环、能量 流动和价值增值是农业生物 —环境系 统的三大功能。现代意义上的农业生 产,在追求价值增值的同时,要保证 农业生物 —环境系统的整体优化。也 就是说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 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五)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生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要求不 同的生态环境。同一生态因子在生 物发育的不同阶段,其作用不同, 需求量不同。即生态因子对生物的 作用具有阶段性。
三、限制因子原理
阈:(threshold)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对生
物产生可见作用的最低量称为阈。如土壤 中某种植物某种植物能够生长的最低湿度, 生物能够生长的最低温度,植物能够进行 光合作用的最低照度等。
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1.气候因子:如温度、水分、光、降水、风和雷电等 2.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结构、土壤有机物和无机物成分的 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等。 3.地形因子:如地面的起伏、山脉的坡度和阴阳坡等。这些 因子对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有明显影响。
4.生物因子:包括生物之间的各种联系,如捕食、寄生、竞 争和互惠共生等。
二、生态因子对生物作 用一般特征
(一)综合作用
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 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 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 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各种生 态因子密切联系在一起构成了生物的 生态环境,并综合作用于生活其间的 生物,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二)生态因子的非等价性
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在诸多环境因 子中,常常有一、二个因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称为 主导因子。对环境来说,主导因子的改变会使环境的 全部生态关系发生改变,综合环境发生质的变化;对 生物来说,主导因子的存在与否和数量的变化会使生 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发生明显的改变。
如光周期现象中的日照长度和植物春化阶段得低温因子就是主 导因子。短日照处理。短日照花卉,如一品红,可通过用黑布、 黑纸等遮光,减少光照时间、延长暗期来促使其提前开花。如 要在国庆节开花,可在8月上旬遮光,每天日照时间缩短为8~ 10小时,即可开花。昼夜颠倒,改变开花习性。昙花原本在夜 间开花,选择健壮有花蕾的昙花植株,在花蕾10厘米时移入暗 室,晚上7点至次日早上6点用60瓦日光灯处理4~5天,可使昙 花在白天开花。
(四)生态因子对生物具有同等重要性、 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生态因子具有各自的特殊功能与作用,每个 因子对生物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 生态因子在局部是可以补偿的。也就是说某 一因子数量不足,有时可靠另一因子而得到补偿, 即所谓的互补性。 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是有限的和有条件的。 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部分补偿,而不能完全代替; 生态因子间的补偿作用不是经常存在的。
壤圈和生物圈在不同地区相互组合所构成的环境, 又称原生环境。
2.人工环境:指由于人为因素的作用使自然环境
的某些因素发生了局部变化,以扩大生物与环境的 相互适应性,又称次生环境。 狭义的人工环境是指由在人工控制下的生物环 境,即人类根据生物生长发育规律所需要的环境, 进行人工模拟或单个因子的改造。广义的人工环境 是指用人的力量使自然环境发生局部变化,以适应 生物的生长。
(二)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 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存在所不可缺少的环境
条件。
自然资源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可作为原料和能量
输入系统并能在系统中转换为生物产品的因子。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所有
限制因子概念的主要价值是使人们掌 握了一把研究生物与环境复杂关系的钥匙, 因为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来说并非同等重 要,人们一旦找到了限制因子,就意味着 找到了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因子, 并可集中力量研究它。
四、生物的生态适应性
• 海螺沟红石滩 • 此处为亚洲最大的红石滩。石头上布满的红色物 质,是一种微生物,在高山特有的生态环境内得 以繁衍,构成生命与历史相融共存的奇特景观。 因为沙滩里的石头都长了一层红色的地衣,就好 象沙滩里的石头都穿上了喜庆的红衣。据说只有 在空气质量很好的情况下,这种地衣才能够生存, 曾经有研究院的科学家为将这种石头带出去研究, 结果刚下飞机,发现石头上的红色退了,因为空 气质量不好,导致石头上的苔藓无法生存。
(三)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直接影响或参与生物新陈代谢的因子称为 直接因子,如光、温、水、气和土壤养分等。 不直接影响生物,而是通过影响直接因子 而影响生物的生态因子称为间接因子。如地势 起伏、地质结构等是通过影响光、温、水气和 土壤因子。间接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是间接 的,但往往支配着直接因子,作用范围广,作 用强度大,有时甚至构成地区性影响及小气候 环境的差异。
农业生物 环境是由 自然环境 和人工环 境复合而 成的
气候因素
土地因素
生物因素(一切非 农业生产的目的生 物)
人 工 环 境
所有作物栽培、家畜与家禽的饲 养、引种驯化、人工管理的森林、 草地及自然保护区的一些控制、 防护措施等。
设施农业环境就是在人为营造和调控最 佳的综合环境条件中,能够获得速生、优 质、稳产、高产、低消耗和最大经济效益 的人工环境 。如现代化的集约式“畜禽 舍” 、“塑料大棚”、“温室”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