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对策

合集下载

淮南市地理环境

淮南市地理环境

淮南市地理环境
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淮河中游,是皖南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淮南市地理
环境得天独厚,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面临着一些挑战。

自然地理
淮南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境内有淮河、涡河等重要
河流穿城而过,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此外,淮南市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经济地理
淮南市是中国重要的煤炭产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
地之一。

同时,淮南市还以钢铁、化工等产业闻名,工业发达,是安徽省的工业重镇
之一。

城市规划
淮南市近年来城市规划不断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成为重要议题。

市区绿化率不断
提升,建设了一批公园绿地,改善了市民生活环境。

同时,城市交通便利,高速公路、铁路纵横交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未来展望
淮南市正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发展。

未来,淮南
市将在绿色产业、生态旅游等领域持续发力,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总体而言,淮南市地理环境优越,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发展基础,面临着转
型升级的重要机遇和挑战。

淮南生态调研报告

淮南生态调研报告

淮南生态调研报告淮南是中国安徽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华东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淮南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解淮南的生态状况并提出改进措施,我们进行了生态调研。

我们先从淮南的水环境入手进行调研。

经过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我们发现淮南的水资源供应面临严重的压力。

首先,淮南市水体污染严重,主要原因是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未能得到充分处理。

其次,水源地的退水问题,导致供水量减少。

此外,淮南市的河道治理不到位,河道被乱排污水严重破坏。

因此,我们建议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加强河道治理,并且完善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措施。

接着,我们对淮南的大气环境进行了调研。

我们发现,淮南的大气污染问题非常突出。

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气排放和机动车尾气排放。

这导致了淮南市的空气质量不佳,严重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为改善大气污染问题,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工业废气排放的监管和治理,推广清洁能源的利用,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理,提高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等。

最后,我们对淮南的生态保护进行了调研。

我们发现,淮南的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城市化进程加快,绿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同时,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破坏,部分物种濒临灭绝。

为保护淮南的生态系统,我们建议加强城市绿化工作,增加绿地面积,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等。

综上所述,淮南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我们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改进建议: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强生态保护工作。

希望淮南市政府能够重视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为淮南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淮南定居真实感受

淮南定居真实感受
然而,也存在一些可能的缺点:
1.空气质量差:由于淮南市的能源和重工业产业较为发达,空气质量可能会受到影响。
2.就业机会有限:虽然淮南市的产业较为多样化,但一些传统产业的就业机会可能有限。
3.社交生活相对单调:与一些大城市相比,淮南的社交生活可能相对单调,娱乐活动和社交场所相对较少。
总的来说,淮南定居的感受取决于个人的需求和偏好。如果你注重生活成本低、自然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等因素,那么淮南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如果你更看重就业机会、社交生活等方面,可能需要考虑其他城市。
2.自然环境优美:淮南处淮河之滨,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比如八公山、舜耕山等自然景观和寿县古城、淝水之战等历史文化遗址。
3.交通便利:淮南市内有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包括铁路、公路和水路等交通方式。这使得出行更加方便和快捷。
4.医疗教育资源丰富:淮南市内有多家医院和教育机构,能够满足居民的医疗和教育需求。
淮南定居真实感受
淮南定居的真实感受因人而异,但总的来说,淮南市是一个能源、煤化工、机械制造、纺织、食品等产业为主要支柱的城市,具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
对于在淮南定居的人来说,可能具有以下优点:
1.生活成本相对较低:与一些大城市相比,淮南的生活成本较低,包括房价、交通、食品等日常消费。这使得生活更加经济实惠。

淮南市大雾气候特点

淮南市大雾气候特点

淮南市大雾气候特点作者:朱公群韩帮军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6年第15期摘要:根据1996年-2015年20a地面观测资料分析,总结了淮南市大雾出现年、月际变化出现的规律;根据自淮南站有自动站数据lla以来,分析了大雾生消时间、持续存在时间及大雾出现所对应的气象要素。

结果表明:20a来出现大雾日数峰值即2006年、2008年,近3a大雾日数呈下降趋势;淮南大雾出雾最多的月份依次是12月、1月、11月;淮南市大雾容易在夜间到上午9:00前,12:00前消失,在13:00前存在较多;充沛的水汽、微风、合适的温压及静稳天气易出大雾。

关键字:大雾;气候;气象要素;淮南市雾的水平能见度在1.0km以下,它是由浮游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组成、略呈乳白色、是常见的视程障碍现象。

大雾对交通、航运和环境等都有严重的影响。

我国已有大量学者对大雾天气气候开展了研究。

康志明等指出夜间辐射热力强迫作用和950hPa以下的微风是大雾形成的动力因子。

何立富等的研究表明:地表净辐射引起的近地层冷却是大雾过程的触发和加强机制,低层暖平流的输入和边界层的浅层抬升是大雾长时间持续的原因。

大雾是局地性天气,在预报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

本文总结了1996-2015年20a淮南市大雾的年月际变化特点及近11a大雾生消特点,为本地大雾预报提供参考。

1.淮南市大雾气候特点1.1大雾的年、月变化特点根据淮南市1996-2015年20a的大雾观测记录统计,分析了大雾的年际、月际变化特点。

从图1a中可以看出,这20a淮南市年平均大雾日数为lO.5d,2006年和2009年出现了极大值、次极大值,分别为15d、14d。

从图1a可以看出大雾年出现日数的规律性,在1996-2002年每隔1a大雾出现高、低年,也就是前一年日数多,后一年日数就少点;从2003年开始这种规律被打破,单从2005年以后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大雾日数的变化幅度呈近似阻尼状态,振幅由大变小,2006年、2008年出现了这20a的极端最多、最少日数;近3a来大雾日数呈下降趋势。

淮南存在的环境问题

淮南存在的环境问题

淮南存在的环境问题自然环境:1、空气环境:污染较高。

因为大量煤矿、电厂的存在,淮南市及周边地区空气污染程度正在逐年升高,而该市有关环境部门出台和采取的措施却远远不能满足空气污染问题的持续恶化。

以往以田区的电厂和谢区的煤矿为主体的污染范围目前正在逐渐扩大至八公山、凤台等地,除毛集之外,其余地区也有不同程度污染现象。

2、水质环境:污染普通由于淮南在淮河的地理位置,造成流经淮南段的淮河水质本身就存在一定问题,再加上淮南目前存在的化肥厂、造纸厂以及其它相关的水污染企业的存在,令人对淮南的水质问题日益担心。

再加上最近几年淮南的餐饮业发展失重,城市污水的净化问题一直得不到良好解决。

3、声音环境:污染较低在主城区内由于有关部门的良好控制,噪音问题并不算突出。

(目前我还没有获得可靠的分贝测试结果)但周边地区,尤其以煤矿等重型工业厂区内的噪音问题相对来说比较突出。

经济环境投资环境:普通不算好,也不算差。

据了解,淮南市目前拥有两个开发区,一个是位于该市东部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另一个是谢家集李郢孜镇附近的工业开发区。

投资环境已初步实现,但仍然有待加强,相关的政府招商引资政策和土地政策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和肯定。

现有万向轴承、南港汽配、发强玻璃、宏泰钢铁等一批企业入驻。

目前尚无全额外资企业出现。

另外,在投入建设的山南新区在建成后,也将会成为新的投资开发新地。

结合淮南矿区实际情况,分析了淮南煤矿开采衍生出的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矿区土地塌陷对环境的影响和煤矿开采对矿区水体的污染。

土地塌陷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耕地的减少,植被破坏、水体污染、土地污染、大气污染等方面;矿区的水体污染体现在矿区地面水体、地下水及周围农田水域污染和矿区塌陷区水域污染两大方面。

结合矿区的环境现状,提出了矿区目前实施的综合治理措施如塌陷区的综合处理及固体废弃物的重复利用等,通过对环境的综合治理,实现矿区生态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对安徽省淮河区域旱涝灾害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气候变化对安徽省淮河区域旱涝灾害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响 , 水 的时 空 分 布 变 异 较 大 。地 理 条 件 上 由于 淮 降 河缺 乏 人 海通道 , 境河 道必 须承 泄 上 游 来 水 , 之 省 加 我 省 境 内 淮 河 段 河 道 平 缓 、 水 不 畅 , 沿 淮 多 洼 排 且
地 , 此旱 涝 灾 害 频 发 , 成 农 业 生 产 极 不 稳 定 , 因 造 是
利 用省 水利 厅 淮 河 区 域 14 9 9~ 19 9 4年 逐 年 受 灾面 积 、 成灾 面 积资料 【 从 灾 害面 积 方面 分析 该 区 ¨,
域旱 涝 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害的特 征 :
业 生产 环 境 以及 农 业 生 产 措 施 也 会 发 生 相 应 的 变 化 。 目前 有 关气 候 变 化 方 面 的 研 究 十 分 活 跃 , 空 时 尺 度不 同 , 问题 各有 侧 重 。本 文 主 要 针 对 安 徽 省 淮
摘要: 通过 历 史旱 涝 灾害 面 积和 产 量 资料 的统 计分 析 安徽 省 淮河 区域 旱 涝 灾 害和 降 水 分布 的演 变
规律 , 究气 候 变化 对该 区 旱涝 灾 害 和粮 食 减产 率 的影 响 , 在 分 析 未 来 气 候变 化 对 旱 涝 灾 害 影 研 并
响 的基 础 上阐 述减 缓 旱 涝灾 害 的适 应性 对 策 。
制约 该 区农业 生 产 的主 要 气 象 灾 害 。本 文 主 要从 农
() 3 淮河 区域 旱 涝 灾 害 比 例 。旱 涝 合 计 平 均 成 灾面 积 为 7 7万 h , 中 旱 灾 占 5 1 , 灾 占 m2 其 0. % 涝 4 . %, 9 9 旱涝 灾 大 体 相 等 。分 年代 看 , 0、0年 代 涝 5 6 灾略 高于 旱 灾 ,0年 代 旱 灾略 高 于 涝 灾 , 0年 代 涝 7 8 灾明 显高 于 旱灾 、 6成 多 , 入 9 占 进 0年 代 以来 , 灾 旱 又 明 显高 于 涝灾 。

淮南地区热岛效应调查报告-淮南二十六中

淮南地区热岛效应调查报告-淮南二十六中

S V一、研究目的为了探究什么是“热岛效应”以及对我们生活的城市的“热岛效应”情况作以调查和了解,针对切实情况的严重性与解决问题的迫切性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我们做了关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实践调查,并在调查中明确了目的,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了解什么是“热岛效应”。

二、通过测量各地区的温度推测“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

三、查阅资料,分析“热岛效应”的危害。

四、对市气象局加以采访,了解本市“热岛效应”的强弱。

五、针对“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寻找缓解其的有效方法。

六、通过亲身调查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

二、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久居都市的人们都有类似的体验:夏季里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要比郊区高出很多。

为了逃避酷热难耐的暑气,人们往往愿意跑到绿树成荫、河湖交错的郊区或乡村去享受一份清凉和惬意。

为什么在享受现代城市的舒适与便利时,都市人还要忍受炎炎酷暑的折磨?在此,我们想讨论一个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的气象学现象,即城市的“热岛效应”。

根据科学观测和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固然有自然气候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人为原因。

热岛效应:城市化进程的副产品。

按照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延明的解释,城市热岛效应就是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这种现象。

在气象学近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温度以城市为中心向郊区递减。

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现代都市的地表构成让能量吸收多散发慢,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

由于这种岛屿代表着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原来,在我们所生活的这座现代化大都市里,地表是由水泥、混凝土和柏油马路所组成,而郊区的地表是由植被和土壤组成的,两者的热量平衡特征存在显著的差别。

城市特殊的地表使它吸收的阳光的热量要大于土壤,而且日益普及的空调等电器设备、数以百万的汽车以及各种人为的热量,也因此而被超量吸收。

所以城市地表对热的储存要远远大于市郊地区。

淮南矿区的生态修复及城市转型

淮南矿区的生态修复及城市转型

淮南矿区的生态修复及城市转型淮南市位于中国安徽省,是一个以煤炭资源开发为特色的传统工业城市。

在过去几十年里,淮南市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煤炭、钢铁等工业产业,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给淮南市带来了较高的经济增长,但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由于大量的煤炭开采和钢铁生产,淮南市的自然资源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地下矿井开采导致地表塌陷和地壳沉降,煤尘和工业废气排放对空气质量造成了污染,废水排放导致水资源的污染,土地资源的过度开采使得土壤退化严重。

这些环境问题不仅危害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限制了淮南市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改善环境问题,淮南市开始进行生态修复和城市转型。

生态修复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恢复或改善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的过程。

在淮南市,生态修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淮南市加大了对矿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通过关闭不合规的煤矿和钢铁厂,减少矿区开采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淮南市还加大了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力度,通过实施土地整治、耕地保护等措施,修复和保护退化的土地资源。

淮南市积极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通过发展有机农业、绿色种植等方式,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农田和水资源。

淮南市还鼓励农民参与生态修复工作,通过种植绿色植物和修建湿地等方式,提高农田的生态功能。

淮南市还加大了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

通过加强工业企业的环保管理,促使企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加强对废水和废气的治理,提高环境监测和排污管控的能力。

淮南市还积极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减少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依赖。

随着淮南市生态修复的不断推进,淮南市也在积极进行城市转型。

城市转型是指通过改变城市的发展路径,实现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淮南市在城市转型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淮南市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通过发展环境科技企业、生态旅游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淮南市致力于发展新能源产业。

通过积极引进和培育新能源企业,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南市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对策张中平1 刘正本1袁绪永2(1.安徽省淮南市气象局淮南232007;2.寿县气象局)摘要本文基于近52年来气象资料的分析,给出了淮南市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及其影响,并从趋利避害的角度,结合淮南市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实际,就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具体建议。

关键词气候特点气候变化影响对策1 气候特点淮南的气候属大陆性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表现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寒而多雨,冬干而少雪,夏热而雨水充沛,秋爽而天气晴朗。

具体来说,有四个方面的显著特点:1.1 雨热同季的优越性淮南市年平均气温15.3℃,全年无霜期224天,年日照2279.2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937.2毫米。

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适中,无霜期长,适宜于稻、麦、油、豆等多种粮食作物种植与生长。

同时也孕育了“三山”“三水”(八公山、舜耕山、上窑山;淮河、瓦埠湖、高塘湖)的美好生态环境。

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光热水资源利用率高,气候资源相对更北地区较为丰富。

1.2 南北气候的过渡性淮南市位于北纬32~33度,位于这一纬度带的地区大致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

但因这一地带的地理环境差异最为悬殊,所属气候类型也千差万别。

自江苏省盐城向西,分别出现了平原、丘陵、高山、高原、沙漠、濒海、近海等地形地貌,也就出现了海洋性季风气候、大陆性季风气候、西亚沙漠气候、地中海海洋性气候、美国大陆性季风气候等。

淮南大致是这一纬度带内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一个地区。

淮南兼具南北气候的特点。

气候资源的多样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农业生产也兼具南北特点。

例如,作物既有暖温带的小麦、大豆、山芋、高梁、玉米、绿豆、豌豆等,也有亚热带的水稻、油菜、麻类等。

1.3 两岸气候的差异性春秋时期就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说,说明对淮河两岸气候的差异性早有认识。

淮河以南地区水田居多,作物多以水稻为主,渔业也有一定规模。

淮河以北多旱地,以小麦,大豆为主,沿淮夏季水稻也有种植。

统计表明,淮河以南地区气温比以北地区偏高,多年平均偏高0.3度。

降水量淮河以南多于淮河以北,多年平均偏高30毫米,在降雨日数上,淮河以南略多于淮河以北,但降水强度的极值出现在淮河以北。

淮河两岸的气候差异除天气气候成因外,还可能是因为:(1)地形不同。

淮河以南地区地形属于丘陵,岗地;而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淮北平原的一部分,其气候响应能力比淮河以南地区要快。

(2)城市的热岛效应。

淮河以南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

1.4 气象灾害的多发性淮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地区。

一年四季都会有气象灾害出现:春季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冰雹、大风、倒春寒、寒潮、晚霜冻等。

夏季主要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高温、雷暴、大风等。

秋季主要有台风、暴雨、低温、阴雨寡照、大雾等。

冬季主要有寒潮、冻害、大风、大雪、大雾等。

旱涝是淮南的主要气象灾害。

旱多于涝,涝重于旱。

2 近52年来的气候变化与影响2.1 气候有变暖趋势通过对1955-2006气象资料进行统计表明:年平均气温明显升高,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升温趋势最为突出。

1994年以来的13年中,年平均气温年年偏高,其中有8年异常偏高1.0℃以上,有3年(1998、2004和2006年)异常偏高1.5℃以上,而2006年年平均气温达17.2℃,异常偏高1.6℃,为1955年以来最暖的一年。

从四季温度年际变化来看,冬季(12~2月)、春季(3~5月)、秋季(9~11月)温度均有升高趋势,以冬春季升温趋势最为明显。

在时间分布上表现为入冬推迟、冬季变短,入春提前、春季变长。

自1990年以来,已连续出现了17个暖冬天气,除了2004、2005两年冬季平均气温正常外,其余年份均显著偏高,其中1998、2006两年冬季平均气温异常偏高2.5℃以上,是1955年以来最暖的两个冬季。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沟、塘、河、湖冬季结冰甚至封冻是常有的事,1954年末的冬季,淮河全线封冻,冰上可以走汽车。

而最近十几年,不仅河湖等大面积水体不会结冰,连沟塘也难得见到薄冰。

气候变化是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

在农业方面,空气中CO2浓度增大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使作物气候生产力增加。

同时作物有效积温和作物生长期也随温室效应增强而增加。

沿淮地区≥10℃积温平均增加15%,作物生长期延长大约30天,这对于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较为有利。

而暖冬天气有利于病毒、虫卵的越冬,对病虫害防治不利,农业生产成本也将因病虫害肆虐而增加。

同时暖冬易造成小麦、油菜冬前旺长,抗寒能力下降等。

气候变化对淮南市农业的影响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气候变暖导致热量条件改善,使农业种植制度发生变化。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沿淮淮北基本上以种植旱粮为主,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经过多年调整,大部分农田以一麦一稻为主;农作物种植品种发生改变,小麦种植一直以半冬性品种为主,由于冬季增温明显,现在春性品种面积有扩大倾向;年平均气温升高导致积温增加,作物成熟期提前。

最近7年(2001~2007),沿淮地区0℃和10℃积温,除2003年偏低外,其它6年均偏高。

积温总量增加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成熟有促进作用。

午秋二季作物成熟期均有提前趋势,2007年秋季水稻的成熟期约提前5-7天;由于极端气候事件增加,旱涝灾害的强度和频率都在加大,农作物产量波动增大。

2.2 降水处多雨阶段近52年来,淮南市总体上年降水量略有增加,但年际、月际之间变幅较大,旱涝灾害增多,强度增大。

仅进入21世纪以来的7年中,就出现了2001年的大旱和2003、2005及2007年的严重洪涝。

2001年的汛期降水量只有172毫米,比大旱的1978年汛期降水(241毫米)还要少,而且是春夏秋三季连旱,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最近几年,淮河流域处于多雨期,2003、2005、2006、2007年汛期降水量均偏多3成以上,2007年更是偏多6成以上,6~8月降水量达到780毫米,形成了淮河流域仅次于1954年的特大洪水。

2007年7月8~9日,淮南市普降特大暴雨,其中凤台县新集日降水量达到462毫米,最大1小时降水量达到89毫米,均大大超过田家庵站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极值。

2.3 其它气象要素变化加剧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淮南全年无霜期天数明显增多,进入21世纪,平均无霜期比20世纪60年代增加了约16天。

全年日照时数有减少趋势,以2003年最为显著,全年日照时数偏少约400小时,其原因除了2003年阴雨日数较多外,也与最近几年电力、化工工业的发展,排放较多的气溶胶有关。

其它方面如大雾日数增加,也与空气污染有一定的关系。

蒸发量近年来有加大趋势。

这和淮南的城市化进程迅速,下垫面改变较大有直接联系,蒸发量增大将导致径流的变幅增大,旱涝发生的频率增加。

由于淮南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在城市气候中表现得越来越突出,由于城市下垫面的特殊性质、空气中由燃料产生的CO2较多及人为的空气热源等原因,城市气温明显高于郊区。

淮南市区平均气温比郊区高约1℃,最高、最低气温高约1.5~2.5℃,热岛效应明显。

3 应对气候变化的几点建议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2007年12月15日在印尼巴厘岛落幕,180多个国家在最后时刻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为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的温室气体减排谈判奠定了基础。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没有被要求限制排放量,但在抑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正作出积极的努力。

淮南作为工业化城市,作为产业单一的能源城市,其经济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和冲击。

为保持淮南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对于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建议从趋利避害的角度,从长计议,积极应对。

3.1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领导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就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加强领导,认真研究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和对策,协调解决本市社会经济发展中,需要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性问题。

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合力。

建立应对气候变化专家队伍,根据本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措施。

3.2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提高对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和对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二是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较为专业化的防御队伍,建立完善公共气象信息发布和传播渠道;三是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科学普及,增强全民灾害意识,规划建设普及场所,普及灾害防御知识,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3 建立温室气体监测评估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碳汇交易据安徽省淮南市矿业集团透露,其下属公司因利用瓦斯而减少排放CO2的指标,去年被奥地利政府重金买断。

奥地利政府出资527万欧元,给该集团公司潘一、谢桥两个矿井在2007年到2012年期间由于利用瓦斯而减少排放CO2指标总量30%的部分预付款。

这就说明,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复杂应对局面中,也是发展与困难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行动,既保护全球环境,对发展中国家总体上来说也是有利的。

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为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规定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如不能完成将面临惩罚。

而事实上,发达国家根本无法单独完成《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减排任务,但《京都议定书》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提供资金和转让技术,来“购买”温室气体减排指标,这一机制被称为清洁发展机制(CDM)。

奥地利政府就是通过购买淮南矿业集团利用瓦斯而减少排放CO2的指标,来完成《京都议定书》中规定他必须承担的责任目标。

2007年全球碳交易市场为700亿美元,潘一、谢桥两矿的CO2就是在这样一个市场达成的交易。

淮南市应积极研究对策,建立和完善温室气体监测评估体系,积极申报国际减排指标项目,参与国际市场交易,将节能减排的成本进行转移,并充分利用交易资金和技术,对企业进行结构性调整或进行技术改造,减缓在能源生产和转换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3.4 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加强煤电化生产管理和技术改造,减少CO2排放。

在农村和条件适宜地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

2007年9月,安徽省气象局清洁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试验项目“风力提水,节能灌溉”,首次在马鞍山江心乡蔬菜基地安装并运行,开始为基地提供水源,这是充分利用风能资源欠丰富地区,大力发展环保型能源的一个成功先例。

3.5 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和对策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正面和负面都有,而对大部分地区则可能是负面的,总体而言,气候变化越剧烈,负面影响就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