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娱乐方式的变化

合集下载

砥砺前行70年:中国广播电视发展从大国向强国迈进

砥砺前行70年:中国广播电视发展从大国向强国迈进

砥砺前行70年:中国广播电视发展从大国向强国迈进70年前的新中国建立之初,广播电视是一项非常少数的工具,但是它很快就成为了广大民众了解和参与国家事务的重要方式。

在中国国内和国际上,广播电视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庞大势力的事业。

七十年来,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走过了艰辛发展的历程,从大国逐步向强国迈进。

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广播电视行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从单一的广播电台、电视机构到新媒体的兴起,广播电视行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在技术、节目制作、传播渠道、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不断满足了公众对于多样化、高品质的娱乐和信息渠道的需求。

技术方面,中国广播电视行业拿到了很多成果,比如互联网、数字高清电视、4K技术、5G等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广播电视内容的传播和观众体验的提升,丰富了广播电视的形式和内涵。

同时,中国广播电视还在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建设方面努力探索,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效率,以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节目内容方面,中国广播电视行业也迎来了一波新思路新风貌的变革。

这些变革为传媒行业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增长动力。

全国各大电视台、广播电台相继开展了大量的文化、历史、教育、科技等专题娱乐节目。

这些节目创意新颖、贴近生活,丰富了公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社会观众的审美敏锐度。

此外,中国广播电视还大力推出民生节目、音乐娱乐节目、电视剧等,以丰富观众的娱乐生活和文化需求,大力扩展公共服务的范围和内容。

同时,随着广播电视产业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行业的内容传播渠道也在不断扩大。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为广播电视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广泛的受众。

例如,融媒体平台和移动终端优化的内容传播,使得广播电视的内容从单一的传播途径转变为新媒体下的多元化传播形式,构建了一个更加立体化和综合化的媒介生态网络。

略微观察一下,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中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快速发展还涉及到了品牌、机构、资金和管理等方方面面。

试说秦汉社会消费观念由向的演变

试说秦汉社会消费观念由向的演变

试说秦汉社会消费观念由向的演变---------------------------------------------------------------------------------------------------------------------- 编辑整理: 编辑:王力时间:2012年10月12日来源:管理沟通培训秦汉时期,消费观念变化的显著特征是由“尚俭”向“崇奢”演变。

其演变过程大致分两个阶段,即以西汉中期为界,在此之前消费观念以“尚俭”为主,在此之后消费观念逐渐转向“崇奢”。

究其原因:一是秦汉生产力水平提高与商品经济发展,为消费观念演变奠定了经济基础;二是当时人们相互仿效、竞相攀比,为消费观念演变酿造了社会心理环境;三是封建制度本身存在局限,是导致消费观念演变的社会根源。

秦汉;消费观念;演变消费与商品生产、交换、流通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消费问题既是研究古代商品经济的一个重要侧面,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的一个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此关注不够,缺乏系统研究。

①因受篇幅限制,本文不可能对秦汉社会消费做全面阐述,仅就当时社会群体消费观念的演变及其原因作一初步探讨。

所谓“消费观念”,是指消费者对待其可支配财富的指导思想与态度,是其在消费活动之前或过程之中对消费对象、消费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和价值判断。

不同的消费观念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同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价值取向的更替,秦汉时期的消费观念有个显著特征,就是由“尚俭”向“崇奢”的演变。

这种消费观念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以西汉中期为界,在此之前消费观念以“尚俭”为主,在此之后消费观念逐渐转向“崇奢”。

下面让我们做一简要申述:第一阶段:战国至西汉前期,社会消费观念以“尚俭”为主导。

战国是一个社会转型时期,地主制经济正在形成和确立,社会生产能力与财富积累较有限。

在社会财富不甚丰富的情况下,当时人们一般都主张崇尚节俭、量人而出,认为适度消费是合理生活方式的最佳选择。

《七十年代》读后感

《七十年代》读后感

《七十年代》读后感在那个黑暗动荡的年代,文化贫瘠似乎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代名词。

然而,通过书中那些亲历者的讲述,我们才发现,禁令反而激发了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望。

那个夜晚,手持铁锹和麻袋,冒险前往书店窃取几本国外美术画作的故事,对于生活在娱乐至死时代的年轻人来说,或许难以理解。

但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读书成为了人们获取知识、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

从不同身份和角度去审视知青下乡这一事件,也给人带来了诸多思考。

有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挣扎求存,也有人在其中自得其乐;有人与城里来的知青划清界限,而有人则借此机会回到城市。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这句话曾经是知青们下乡前用来鼓舞自己的口号,但更多的人可能只是在等待着回城的机会。

那个时代,表面上是革命文化的兴盛,但实际上各种思潮也在迅速传播。

有趣的是,作者记忆中的那些风流人物,可能就是下一个故事的讲述者。

有听闻政治犯被批斗的经历,也有作为政治犯被羁押的牢狱回忆。

天南海北的知青们,似乎都有一些共同的爱好,读书、画画和写诗。

在那个压抑的年代,这些文艺活动成为了他们表达情感、寻求慰藉的方式。

然而,七十年代毕竟是一个充满压抑和扭曲的时代。

意识形态上的高压和社会思想生态的扭曲,给整个民族和国家带来了长达十年的动荡。

本书中,有许多作者的简介都显示他们如今身处海外。

这一现实让人不禁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的离开?书中描绘了那个时代的悲剧,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这个相对正常和安逸的时代。

在那个时代,如果我也经历了同样的十年,我会是碌碌无为的尘埃,还是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抓住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如果我成为了斗争中的牺牲者,我能否坚守真理和本心?最让我感到恐惧的是,如果换作是我,我是否会失去理智和判断力,成为加害他人的大多数?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和谐、自由的社会。

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建国70周年]以我证时—祖孙三代人生活方式的变迁。建国70周年心得感悟

建国70周年]以我证时—祖孙三代人生活方式的变迁。建国70周年心得感悟

建国70周年]以我证时—祖孙三代人生活方式的变迁。

建国70周年心得感悟心得感悟身边的故事70年的历程,让我们看到了共和国的发展和变革。

从艰难创业到改革开放,从巨龙的落魄到腾飞,我们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家族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我的家族也不例外。

祖孙三代人的生活方式的变迁,是对共和国几十年来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

我的祖父出生于1942年,那个年代是动荡不定的。

祖国大地饱经战乱之苦,他的成长历程是艰辛而又不易的。

他见证了巨龙的落魄,也经历了新中国初期的喜人成绩。

他经历了动荡的十年岁月,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

他是祖国初期艰辛的创业者。

我的父亲生于1975年,文革结束后的十年是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时期,大力发展经济。

高中毕业后,他并未像爷爷那样端起铁饭碗,而是响应时代的潮流,外出打工,自谋前程。

他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为国家出力,是改革开放的最好见证。

我是千禧之子,2000年出生的我,享受着共和国发展带来的种种喜人成就。

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共和国复兴的脚步愈发加快,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我十分有幸能亲历并见证着这一切。

70年的历程,让我们看到了共和国的发展和变革。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

共和国已然是时代的弄潮儿,让世界为中国而瞩目。

此刻,适逢建国七十周年,让我们为祖国贺,为民族贺,为一代代前仆后继的华夏儿女贺。

My grandfather was born in 1942 and started working in 1966.To be honest。

I don't know much about that era。

even though my grandfather has described it to me many times and there are XXX。

XXX。

my grandfather。

as a poor child。

XXX this is the source of his simple and XXX his lifetime。

个人到社会到国家变化的作文800字

个人到社会到国家变化的作文800字

个人到社会到国家变化的作文800字个人到社会到国家变化的作文800字(精选8篇)个人到社会到国家变化的作文800字1“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听到这雄壮的歌声你一定不会陌生。

对,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每当我听到这首歌就会想起我们那个被人欺负的、落后的旧中国。

但是今天的中国变的强盛了。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发生了飞速的变化。

从前低矮的小屋以变成了一栋栋高楼大厦、从前弯弯曲曲的泥泞小路变成现在的柏油马路、从前的自行车王国变成现在的汽车王国。

就连我家也有了大变化。

我家搬进了新楼房,妈妈给我们买了新电视,是那种挂在墙上的液晶电视。

安上热水器,这下可好,我一放学就可以冲澡了,你说是不是很爽啊。

还有啊,我家装了空调,到了夏天我可就再也不怕热了。

还有爸爸的新电动车,不用使劲蹬跑的一样快。

还有还有……老师跟我们说:“他们小时候的学校是低矮的小房,用的是旧的桌椅。

到了冬天还要自己生火取暖,每次生火孩子们的脸上都会沾上灰尘,像个小花猫。

”可是你看现在,我们在宽敞明亮的暖气教学楼里上课。

用的是崭新的桌椅,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告诉你们吧,我们学校还有电子教室,每周我们都会上一节我最喜欢的电子信息课,让我们在电子的世界里遨游。

在科学技术领域我们虽然起步晚,但是我们进步非常快。

最可喜的是我国的航天技术。

在“天宫一号”之后,“神舟八号”飞赴天空,与“天宫一号”交会,意味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航天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在经济领域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的提高,人们的生活都实现了现代化,手机、电脑、相机这些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奢侈品。

要是在以前,如果我想姑姑了我会给她写信,然后等着她的回信。

她一周才能收到。

然后姑姑给我写回信,我也要一周才可以收到。

就这一样一封信一个来回半个月过去了。

现在可好了,如果我想姑姑,再也不用等那么久了,我可以用电脑上网跟她面对面视频聊天。

你看有了高科技生活就是方便。

祖国今天的强大和明天的发展将要靠我们这一代新新人类。

改革开放三十年,居民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改革开放三十年,居民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城乡人民生活全面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摆脱“贫困”,普遍实现“温饱”,正向“小康”迈进。

20年来,我市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居民收大幅度提高,消费支出同步增长,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明显改善。

1、城乡居民收入在经济发展中快速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526元增加到97年的5044元,20年间增长了8.6倍。

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加快,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97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385元,比90年代初期增长2.2倍,平均每年以18%速度递增,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51元增加到1997年的2070元。

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为生活的改善提供了物质基础。

2、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20年来,多数居民生活水平已达温饱,部分家庭已迈进“小康”,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变化,已比较注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

97年,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已达3080元,是90年的2.5倍,每年增长14%,农民的生活也有很大提高。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收入的增加,推动着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的改变,引起了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的变化,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提高,吃、穿、住、用、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吃的方面,居民由量的满足向质的方面提高,居民饮食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并趋于优化。

据国家统计局今年四月份发布的信息,我国商品已告别短缺,进入物质资料相对丰富的年代,七、八十年代“吃粮凭供应,副食要票证”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总量增加,97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猪牛羊肉30.5公斤,粮食9.2公斤,作为主食的精米细面占粮食消费比重由90年的80.1%上升到97年的99.1%,提高19个百分点,人均消费鲜蛋17.5公斤、鱼12.9公斤、鲜奶1.7公斤、干鲜瓜果59.8公斤,分别比90年增长率加10.1公斤、4.1公斤、1公斤、13.8公斤。

穿的方面,居民穿着向“成衣化”、“多样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生活中人们印象最深刻、最直观、最生动的变化莫过于衣着服饰的变化。

我眼中的改革开放征文6篇

我眼中的改革开放征文6篇

【篇一】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实施的,我正好出生在70年代,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我带领大家看一看我们这代人眼中的改革开放。

依稀还记得小时候的小豆冰棍是两毛钱一根,好点的带奶油的是五毛钱一根,冻成冰疙瘩的冰袋是两毛钱,冰棍的品种并不多,在炎热的三伏天,路口卖冰棍的老奶奶推着小车,车上有个刷成白色大木箱子,用红色的漆写着雪糕冰棍的字样,那时的愿望就是妈妈要是每天都能给两毛钱买根冰棍吃,解暑喇馋那该有多好啊。

那时的娱乐设施也不像现在这么多,我记得家里的第一台电视还是黑白的昆仑牌,只有几个频道可以看,但那时还特别高兴,因为家里有电视,可以看到外边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不止是听收音机里的声音了,而是有声有色的图画,高兴的不得了。

那时家里摆放的家具还是爸爸妈妈结婚时,请木匠打的家具,很简单。

就是一张大床,一个橱柜,一个大衣柜。

可在那时,结婚打套家具非常时髦,在现代生活的我们,一定无法想象就这几样笨重古朴的家具有多时髦。

在上小学时,冬天的天气非常寒冷,学校那时还没有安装暖气,取暖全靠煤炉,每天早上,值班生来的早早的,把炉子点燃,放上煤球,打开窗户将屋内的煤气散尽……现在,学校在发展,教室里不仅有暖气,还有电视、投影仪等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设施走进了学校,给课堂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老师的办公室配备了电脑,可以上网查资料,做课件,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设施给师生们带来了惊喜。

这在三四十年前就是个神话,是个遥不可及的梦。

家家户户不仅都有了电视,几乎都配有电脑,大家可以通过网络更快速更容易的了解世界,增长自己的知识。

而且有相当多的家庭还买了汽车,交通四通八达,马路上车水马龙,场面甚为壮观。

市场经济开放搞活,我们的零食也不仅限于热天买根冰棍那么简单了。

商品琳琅满目,不管是实体店还是网购都能满足我们对日常物品的需要。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40年的艰苦奋斗与不懈努力,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50、60、70、80年代春节老照片,简单而珍贵的年味!

50、60、70、80年代春节老照片,简单而珍贵的年味!

春节,中国人心里最重要的节日。

无论时间怎么变,对我们的意义依旧重大。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年味开始变得越来越淡了。

传统民俗被渐渐的遗忘,那些欢乐时光也被留在了那个年代。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些旧时春节老照片,一起回味一下那时简单而幸福的年味儿,捡起纯真年代过年的美好记忆……五十年代,那个时候,物质还没有现在这么富足,人们是这样欢度春节的。

▼ 1950年,北京过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春节,那年毛主席年画非常受欢迎。

▼有点文化的人,就帮大家写春联,虽然不是什么书法家,但一笔一画地也毫不含糊!这样的春联,极受大家的热捧。

▼除夕之夜,家人团圆,守岁围炉,温情四溢。

下面是1953年春节,天津一家人吃团圆饭的场景。

▼四代同堂过春节,好不热闹。

▼ 过年了,除了有好吃的,大人们还会给孩子们做做玩具,家里有点余钱的干脆直接给孩子们买点。

简简单单的“大刀”、面具、小风车,不算很精致的娃娃,就足以让一群小孩玩得不亦乐乎。

▼春节穿新衣,红旗商场到后来的百货大楼是最时尚的存在。

以前,普通人家过年才会添新衣,所以每到新年,有新衣服穿,自然是开心极了!▼ 当然,过去的新衣服不止商场能买到,妈妈的巧手也会变出一件来。

过年最让孩子开心的事就是能穿上新衣服,很多母亲为此不知熬了多少个日夜。

▼试穿妈妈刚做好的新衣,这一刻别提多幸福了!▼ 对于男孩来说,没有比放鞭炮更值得期待的事了。

▼捡鞭炮也是男孩儿们的“冒险行动”。

▼三个穿着新衣服的儿童在放鞭炮,其中两个小女孩正害怕地捂着耳朵。

▼1956年的春节,村民围坐在一起,第一次听到了收音机里传来的远方的祝福。

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在1958年,所以,在那之前收音机才是人们最爱的娱乐消遣之一。

▼ 那个时候还没有电视、电脑,没有央视春晚,更没有网上直播,人们要看春节晚会只能去现场。

以前,各市、郊、县文化宫每年都会举办春节联欢晚会,时间一到,人潮纷纷涌入会场,好不热闹!▼ 1956年春节,侯宝林、郭启儒,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说相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居民娱乐消费方式变迁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已四十余年,人们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四十年来的风云变幻,四十年来的沧桑岁月,让中国重新昂首挺胸,焕发自信光彩。

生活在这种情况下的中国人,也紧跟时代脚步,争做时代弄潮儿。

下面我将阐述不同方面下改革开放带来的可喜变化。

娱乐是最能见证生活轨迹的旁观者,几十年中国的容颜幻化都在娱乐参与方式的转变中得到了最精髓的表达。

回顾中国三十多年的娱乐记忆,那是融入生活无法与之剥离的成长记忆,这记忆是一代人的记忆,同时也是中国的记忆。

在儿童的成长历程之中,由于社会环境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代儿童的娱乐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仍记得参观博物馆公园等具有纪念意义的地点的时候,看到的扔三轮,皮影戏等我爷爷辈小时候玩的东西,并且有机会切身体会了一次,说实在话我并没有感觉很好玩,可这就是爷爷那辈小时候玩的游戏。

那时候的快乐简单又容易满足。

在上个世纪的70.80年代比较普及和流行的大型的群体性的娱乐方式正逐渐被小群体或者单体所取代。

例如跳大绳捉迷藏老鹰捉小鸡等传统的游戏在今天的儿童游戏中已经逐渐地淡出仅仅在幼儿园及早教机构中会零星的出现。

取而代替的是各种两人或者单人可以玩的游戏或者方式例如踢毽子弹玻璃球等。

随着时代的更替,娱乐方式也越来越千变万化。

有全民痴迷的手机游戏,有男孩子爱玩的遥控飞机,遥控汽车,有女孩子爱玩的芭比娃娃,随着小孩子渐渐长大,玩法也变得多种多样,电脑游戏,电玩游戏,VR虚拟现实等数不胜数。

事物更替越来越快,视觉听觉上也出现了巨大变化。

在现在已经普及大众的电影,在以前也是个稀罕玩意。

通过查找文件记录,在记者与朱延嘉老先生的访谈中我了解到了过去的观看电影的方式。

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电影业的变化可谓是截然不同。

改革开放前的时候观看电影很便宜,观看一场电影只需要一角五分。

电影的种类也很少,大部分都是国外产生发电影。

那时候的电影是黑白的,观看效果远远不及现在的彩色电影,更不要说3D,MAX屏幕电影了。

那时候的电影还不像现在这样,国产电影频频出新,创下票房记录。

那时候的国产电影被外国电影压的喘不过气来。

朱延嘉老先生在访谈
中是这么描述他那时期的电影的【1】“1950 年以后偶尔放放好莱坞电影,那时候因为好菜坞片子把我们国产片子压得太厉害了,张善琨"(导演)他要力争把我们的国产电影拍上去,所以在大光明第五场以后,就是11点半以后再开放夜场,看到晚上一兩点钟,那个时候想把国产片提高。

”改革开放后,【2】很多民营电影制片单位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也拍出了一大批好影片,电影产量从年一百部直线上升,直至近年的七百部左右,30年左右的时间,从产50部不到的窘状到一个暑期档能有40至50部新片上映,影迷从“吃不饱”到“看不过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电影票房达到500亿元,中国成为了电影大国。

电影观看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一张大屏幕,也不局限于视觉上带给人们冲击。

为了增加观众的体验,在听觉和触觉上也给人们带来冲击。

出现了立体环绕影音让人们听觉受到冲击,出现了4D,5D等电影,让人们体会到触觉上的冲击。

后来更是出现了VR电影让人们能身临其境的感受电影的魅力,中国影业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大变化,
国产电影从那时的喘不过气到现在的蓬勃发展,老一代人是多么努力让中国奋发向上。

【3】电视自改革开放以来也有巨大的变化,从黑白小电视,到现在的液晶大彩电,变化不可谓不巨大。

电视作为20世纪最大的神话,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托尼.施瓦茨把它比喻为“第二个上帝”;而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凭借其声情并茂的媒介特质,迅速与娱乐结合,产生了电视娱乐节目,也使娱乐成为电视的重要功能之一。

电视娱乐节目在我国的发展也不过短短几十年,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内容和数量上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并呈现了新的特点:
1978年新闻联播首次播出,奠定了中国电视的基础,到如今新闻联播已成为电视台屹立不倒的节目。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时最具代表的节目是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与《综艺大观》《曲苑杂坛》等节目。

“春晚”诞生于1983年,此后使作为中国老百姓除夕夜的一道“新民俗",其意义在中国老百姓心中非同一般。

到现在春晚仍是一年一度的大事情,每到除夕夜的时候,家家户户围在电视机面前,观看这热闹非凡的春节联欢晚会。

到了21世纪,真人秀等综艺节目出现在
1引用上海解放前后市民的娱乐方式的变化——“老克勤”朱延嘉口述访谈
2引用新京报——电影业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靠了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
3引用郑州大学赵素欣硕士学位论文
了电视机里面,一出场便引发巨大轰动,吸引大量人的眼球,真人秀等综艺凭借其搞笑,真实的特点到现在也吸引大量眼球,吸引大量人的兴趣。

到了2019年,电视已经作为传统媒体行业,逐渐的被手机电脑等观看视频的APP,家庭影院取代,电视观看用户在逐渐变少,但家家户户仍会配备一台电视,以供闲暇时间放松。

娱乐方式是反应时代变化的最好方式,随着时代变化娱乐方式也在日夜交替。

娱乐是最能见证生活轨迹的旁观者,几十年中国的容颜幻化都在娱乐参与方式的转变中得到了最精髓的表达。

娱乐在变化,时代在发展,以小见大,从娱乐方式中观看时代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