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工矫正的原则工艺
船体火工矫正原则工艺

船体火工矫正原则工艺1.火工矫正的作用原理船体结构的火工矫正,就是利用金属局部受热后,所引起的新的变形去矫正原先的变形。
当金属局部加热时,被加热处的材料受热而膨胀,但由于周围温度低,因此膨胀受到阻碍,此时加热处金属受压缩压力,当加热温度一般把变形量大的一端放在加热线的终端,而非始端;4)利用刚性约束能加大热塑变形量的原理进行矫正。
如果取水冷却的火工矫正办法,让周围的金属尽量保持冷却以提高周围约束的刚性,从而增大矫正效果;5)利用预应力进行矫正。
如果用辅助工夹具等,以使冷金属区域预先有一个附加的应力压缩加热区金属,促使压缩应力提早达到屈服点,而加快热塑变形以增大矫正效果。
2.2加热方法方法优缺点、适用范围线状加热法加热线宽度一般为钢板厚度的0.5~2倍,矫正质量好、效率高,适用于矫正板架、变形“瘦马”变形,板架的起伏波浪变形等.点状加热法各点直径一般不小于15mm,变形量越大,点与点距离越小,一般为50~100mm,加热参数易掌握、但速度慢、工效低.三角形加热法适用于矫正较大构件的弯曲变形.2.3按冷却方法划分方法优点、适用范围常规矫正法(空冷法)用于矫正各种钢结构。
水火矫正法用于矫正低碳钢等。
2.4火工矫正参数1)火工矫正参数包括火焰性质、火焰功率、加热温度、加热区规格、火焰至工件表面距离;火焰一般采用氧-乙炔焰。
2)钢板四边波浪变形时,加热长度一般为板宽的1/2~1/3,加热距离视变形越大,距离越近,一般50~200mm。
矫正厚钢板弯曲变形时,加热深度不超过板厚的1/3。
3)加热点至工件表面的距离应以能获得最高的热效率为宜。
水火矫正厚度为5~6mm钢板时,水火间距离为约25~30mm。
4)低碳钢火焰矫正时,常采用600°C~800°C的加热温度,一般不超过850°C。
一般凭钢材的颜色判断加热温度,见下表:颜色温度(°C)深褐红色550~580褐红色580~650暗樱红色650~730深樱红色730~770樱红色770~800淡樱红色800~830亮樱红色830~900橘黄色900~1050暗黄色1050~1150 3.火工矫正的时机、范围及处理方法4.1矫正前工作状态的要求。
火焰矫正工艺

火焰矫正工艺1. 火焰矫正基本参数1.1 火焰选择火焰矫正一般采用的是氧—乙炔比为 1.1~1.2的中性焰或氧—乙炔比不大于1.25的氧化焰,为防渗碳等不良影响,尽量避免使用碳化焰。
1.2 加热温度及冷却介质火焰矫正的加热温度可分为低温(500~600oC)、中温(600~700o C)、高温(700~850o C)。
进行低温矫正时,可用水直接冷却;中温矫正时,用水或在空气中冷却;高温矫正时,在空气中冷却。
钢材矫形加热温度不允许超过850o C,严禁过热。
钢材表面的颜色与加热温度的关系见下表:2. 火焰加热方法2.1 点状加热法加热区域为一定直径的圆状点形。
按工件变形情况可采用一点或多点加热,圆点直径一般为30mm左右,加热点距离为50--100mm。
2.2 线状加热法加热时火焰沿直线方向移动,同时在宽度方向上作一定的横向摆动;一般加热宽度为20—90mm,板厚小时取窄一些。
2.3 三角形加热法加热区域为三角形,根据变形量的大小,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和面积。
3. 火焰矫正的工艺过程3.1 正确的测量变形值,并在其部位划好记号。
3.2 根据具体变形情况和加热区域来选择火焰矫正的操作方法(点状、线状、三角、梯形、矩形等),确定是否需加支撑、重铊、千斤顶等工具,估计需几把烤具同时进行等。
3.3 火焰矫正过程要分几次(批)进行。
首次(批)加热区的数量要小于预计的总数。
每次加热后必须冷却至室温,测量变形大小,再确定下次(批)加热区的位置和数量。
4 火焰矫正的注意事项4.1 火焰矫正的效果如何主要有三个因素:加热位置、加热温度、加热区的形状。
)4.2 加热温度不宜过高甚至烧化金属。
矫正时要随时注意观察金属的颜色,当达到要求温度时要立刻将火焰抬高或移开。
4.3 火焰矫正时,不允许在300oC~500o C时锤击,主梁腹板、上下盖板尽量避免火焰加热后正锤打方法矫正变形。
4.4 火焰矫正加热区应远离梁中心和在主梁的最大应力截面处(如焊缝区域等)。
火焰矫正工艺

火焰矫正工艺1. 火焰矫正基本参数1.1 火焰选择火焰矫正一般采用的是氧—乙炔比为 1.1~1.2的中性焰或氧—乙炔比不大于1.25的氧化焰,为防渗碳等不良影响,尽量避免使用碳化焰。
1.2 加热温度及冷却介质火焰矫正的加热温度可分为低温(500~600oC)、中温(600~700o C)、高温(700~850o C)。
进行低温矫正时,可用水直接冷却;中温矫正时,用水或在空气中冷却;高温矫正时,在空气中冷却。
钢材矫形加热温度不允许超过850o C,严禁过热。
钢材表面的颜色与加热温度的关系见下表:2. 火焰加热方法2.1 点状加热法加热区域为一定直径的圆状点形。
按工件变形情况可采用一点或多点加热,圆点直径一般为30mm左右,加热点距离为50--100mm。
2.2 线状加热法加热时火焰沿直线方向移动,同时在宽度方向上作一定的横向摆动;一般加热宽度为20—90mm,板厚小时取窄一些。
2.3 三角形加热法加热区域为三角形,根据变形量的大小,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和面积。
3. 火焰矫正的工艺过程3.1 正确的测量变形值,并在其部位划好记号。
3.2 根据具体变形情况和加热区域来选择火焰矫正的操作方法(点状、线状、三角、梯形、矩形等),确定是否需加支撑、重铊、千斤顶等工具,估计需几把烤具同时进行等。
3.3 火焰矫正过程要分几次(批)进行。
首次(批)加热区的数量要小于预计的总数。
每次加热后必须冷却至室温,测量变形大小,再确定下次(批)加热区的位置和数量。
4 火焰矫正的注意事项4.1 火焰矫正的效果如何主要有三个因素:加热位置、加热温度、加热区的形状。
)4.2 加热温度不宜过高甚至烧化金属。
矫正时要随时注意观察金属的颜色,当达到要求温度时要立刻将火焰抬高或移开。
4.3 火焰矫正时,不允许在300oC~500o C时锤击,主梁腹板、上下盖板尽量避免火焰加热后正锤打方法矫正变形。
4.4 火焰矫正加热区应远离梁中心和在主梁的最大应力截面处(如焊缝区域等)。
火焰矫正工艺的基础原理

火焰矫正工艺的基础原理
火焰矫正是一种表面处理方法,可用于各种金属材料的热加工前处理。
该工艺通过热
处理金属表面,在其固态晶粒内部生成一层较细小的氧化膜,从而提高金属材料的表面质
量和加工性能。
火焰矫正的基础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热物理现象:火焰矫正是通过在金属表面加热的方式来产生氧化膜,加热温度通常
在650℃~1200℃之间。
在这个温度范围内,金属表面会发生热胀冷缩现象,从而改变金属的微观结构。
热处理时金属表面的晶界、位错、氧化物等物质会发生变化,有些物质可能
会被溶解,从而影响金属结构,这也是影响加工性能的重要因素。
2.反应动力学:火焰矫正需要在控制的加热条件下生成一层均匀的氧化膜,膜层质量
的好坏决定了矫正后的效果。
氧气可以被认为是矫正中的主要反应性物质,它与金属表面
的微量元素反应并形成氧化膜。
氧化膜的形成速度和生成的氧化物的化学成分与金属表面
的热处理温度和氧气浓度有关。
3.氧化学:氧化膜的生成和厚度与金属内部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多种氧化物的生成有关。
在温度越高的情况下,更多的元素会被氧化,形成更多的氧化物,而氧气的含量越多,氧
化物生成的速率就越快。
氧化膜质量也会受到金属表面油污、锈蚀和金属材料强度等因素
的影响。
综上所述,火焰矫正的基础原理是通过加热金属表面产生氧化膜从而提高表面质量和
加工性能,其主要涉及热物理现象、反应动力学和氧化学等多个方面的原理。
通过控制加
热温度和氧气浓度,选择适合的金属材料和控制矫正工艺过程中关键因素的影响,可以有
效地提高矫正后的产品表面质量和加工性能。
火工矫正工艺标准

火工矫正工艺标准1、火工矫正就是通过火焰加热作用,使钢材较段短部分的纤维伸长;或使较长部分的纤维缩短,最后迫使钢材反变形,以使构件达到平直及一定几何形状要求,并符合技术标准的工艺方法。
2、火工矫正的原理是利用钢材的塑性、热胀冷缩的特性,以外力或内应力作用迫使钢材的反变形,消除钢材的弯曲、翘曲、凹凸不平等缺陷,以达到矫正之目的。
3、火工矫正的主要形式有:校直:消除材料或构件的弯曲;校平:消除材料或构件的翘曲或凹凸不平;矫形:对构件的一定几何形状进行整形。
4、火工矫正常用的加热方法有点状加热、线状加热和三角形加热三种。
点状加热根据结构特点和变形情况,可加热一点或数点。
线状加热时,火焰沿直线移动或同时在宽度方向作横向摆动,宽度一般约为钢材厚度的0.5~2倍,多用于变形较大或钢性较大的结构。
三角形加热的收缩量较大,常用于矫正厚度较大、钢性较强的构件的弯曲变形。
在十字柱的矫正中常用的是三角形加热和线状加热。
5、温度控制:低碳钢和普通低合金钢的热矫正加热温度一般为600~900℃,800~900℃是热塑性变形的理想温度,但不得1超过900℃。
如加热温度再高,会使钢材内部组织发生变化,晶粒长大,材质变差。
普通低合金结构钢在加热矫正后应缓慢冷却,严禁使用水冷。
具体温度的控制通过钢材表面呈现的颜色来判断。
详见表1:6、火焰矫正用工具。
火焰矫正用烤枪的技术性能,见表2。
7、三种火焰的最高温度。
射吸式焊矩利用氧气和丙烯混合气体点燃后燃烧产生火焰,调节氧和丙烯的混合比例,可以获得三种不同性质的火焰。
此三种火焰氧、丙烯体积比和可达最高温度见表3。
表1温度与颜色对比表表2 烤枪的技术性能2表3 三种火焰氧丙烯体积比和可达最高温度碳化焰因丙烯没有完全燃烧,易使钢材碳化,特别对熔化的钢材有加入碳质的作用,因此火焰矫正时应尽量避免采用。
对于变形较大部位的矫正,要求加热深度大于5mm,那么就需要较慢的加热速度,此时宜用中心焰矫正较为适当。
船体火工矫正工艺

船体火工矫正工艺船体火工矫正工艺1总则1.1本工艺适用于修船中焊接过程所产生的应力与变形,或由于海损局部变形;而无须进行挖补修理时可采用火矫正的方法进行修复。
1.2火工矫正即对钢板及构件进行局部加热,对弯曲或凹凸变形的部位的有限区域进行加热与冷却,产生收缩来调整构件的平直度及光顺度。
1.3本工艺也适用于造船中部件的合拢及分段合拢中的分段矫正及船台合拢后的局部矫正工作。
2火工矫正常用基本方法及技术要求。
2.1长条形加热法。
2.1.1用于钢板变形区,用氧乙炔作直线或曲线形状的加热带,施于骨架背面或骨架背面的两侧。
2.1.2对于厚度大于6mm以上的钢板加热带要尽量靠近骨架。
2.1.3加热温度常用7OO〜8OO℃,最高85O ℃。
对板厚2〜4mm薄板,加热温度不大于700 c为宜。
2.1.4长条也可烧成口字形或〜〜形。
根据变形部位及变形特点灵活掌握。
2.2短条形加热法。
2.2.1加热线施于变形凸起的一面。
2.2.2加热温度常用 7OO〜8OO℃,最高85O ℃。
对板厚2〜4mm薄板,加热温度不大于700 ℃为宜。
2.2.3矫正变形时由近骨架处问中部变形大处移动,加热温度则由外向里渐增。
2.2.4矫正焊缝变形时,宜成交角以改善应力分布、a =35°〜40°。
2.2.5适用于板厚为2〜6mm钢板及T型构件。
2.3楔形加热法。
2.3.1适用于T型构件I型构件及其它型材的弯曲变形。
也适用矫正分段自由边缘的变形。
2.3.2加热区域的尺寸:h^ (1/2〜2/3)Ha =30°2.3.3加热顺序:由两端向中间进行。
楔形加热的起点应从尖角开始。
2.3.4加热要充分,保证使整个厚度烧透。
加热温度:常为750〜850℃,:高900℃,以免造成平面内的弯曲。
2.3.5第二次加热需待第一次冷却后进行。
2.3.6矫正较大的变形时,可用锤击或兼施外加压力。
3修造船中常用的几种典型矫正工艺。
3.1T型构件的矫正。
火焰矫正安全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火焰矫正作业的安全,防止火灾、爆炸等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从事火焰矫正作业的员工、承包商和临时用工。
第三条火焰矫正作业安全工作遵循“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综合治理”的方针。
第四条单位应建立健全火焰矫正作业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第五条单位成立火焰矫正作业安全领导小组,负责火焰矫正作业安全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检查。
第六条火焰矫正作业安全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一)制定火焰矫正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二)组织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三)对火焰矫正作业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四)组织事故调查处理,分析事故原因,提出防范措施;(五)监督火焰矫正作业安全措施落实情况。
第七条火焰矫正作业现场负责人负责本区域火焰矫正作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一)组织实施火焰矫正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二)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三)监督作业人员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四)负责作业现场的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改;(五)及时报告安全事故。
第八条火焰矫正作业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一)年龄在18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二)身体健康,无职业禁忌症;(三)接受过火焰矫正作业安全教育和培训,熟悉操作规程;(四)具备一定的消防安全知识。
第三章安全管理措施第九条火焰矫正作业前应进行安全检查,确保设备、设施、工具等符合安全要求。
第十条火焰矫正作业现场应配备以下安全设施:(一)灭火器、消防沙、消防水带等消防器材;(二)防毒面具、防尘口罩、防护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三)通风设备、防辐射设备等。
第十一条火焰矫正作业现场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明确作业区域、禁止区域和注意事项。
船体火工矫正通用工艺

船体火工矫正通用工艺1.1对矫正前工作状态的要求1.1.1焊接成的T形、工字形构件和基座等的矫正工作,应在其上船安装前进行;1.1.2分段或总段的变形,应在离胎前进行火工矫正,矫正前,其内部结构的装配和焊接工作必须结束;1.1.3仅作定位焊或尚未进行封底焊的结构,不得进行火工矫正;1.1.4矫正刚性不足的单个结构时,必须注意作临时性加强;1.1.5矫正前,应考虑工件原来的加工状态,冷加工板内部存在压应力,故矫正冷加工板时的收缩量一般小于热加工板;1.1.6矫正工作应在未作安装前进行完毕;1.1.7当工作环境气温低于–10℃时,应停止矫正操作;1.1.8在夏日进行矫正时,应考虑到日照对变形的影响。
1.2对矫正的一般要求1.2.1根据结构材料性能、变形情况及技术要求,选择合理的矫正方案和矫正参数,不宜在结构上形成刚性很大的封闭式加热圈(如“井”字形,“回”字形及“目”字形);1.2.2为了避免由于局部加热而引起立体分段或全船的总变形,矫正操作应尽可能对称于船体中线面和剖面中和轴同时进行,在高度方面,则应自下而上进行;1.2.3在矫正几幅毗邻并列的变形时,应间隔一幅(“跳格”)进行,这样,间隔幅度内的变形挠度会同两毗邻板幅的收缩而减小,有利于加速矫正;1.2.4在矫正两个相邻的刚性不同的结构时,应先矫正刚性较大的构件;1.2.5在矫正板架结构时,应先矫正骨材的变形,后矫正板壁的变形;1.2.6板架中有不同方向的变形时,应先矫正凹入骨架方向的变形,后矫正凸出的变形;1.2.7在矫正具有开孔或自由边缘的板架结构时,应先矫正板架的变形,后矫正开孔或自由边缘的变形;1.2.8上层建筑倒装分段离胎前,应先将上口(翻身后为下口)矫平直;1.2.9矫正上层建筑内部围壁的变形前,应先矫正围壁上、下甲板的变形;1.2.10在矫正船体外板的变形时,水线以下应尽量减少加热面积;1.2.11当矫正厚板的加热速度较慢时,应不断摆动加热嘴,变动火焰位置,同时氧气压力不宜太高;1.2.12当矫正厚度小于5mm的薄板时,若需敲击则应采用木锤,且用力不可过猛;1.2.13在焊缝上不可直接加热和进行敲击,在焊缝热影响区(距焊缝约30~50mm 范围内)也尽量避免敲击,若必须敲击时应在焊缝位置垫以带槽平锤;1.2.14矫正时,用锤敲击的速度应随温度的减低而减缓,敲击位置也逐渐由加热区的外缘移向中心,对钢材而言,在加热区呈暗红色(约550~600℃)起至手触钢板表面无剧烫感(约250~300℃)这段温度范围内,属于所谓“脆性区”应暂停敲击;1.2.15当矫正变形需要重复加热或多次加热时,下次加热应在上次加热完全冷却后进行,低碳钢的重复加热次数不宜超过5次;1.2.16经矫正的结构,应力求表面光滑平顺,在进行敲击之处,不得留有凹凸不平或残留的局部变形以及明显的锤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