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
髋关节软骨高、低负重区微纳结构的力学性质对比

髋关节软骨高、低负重区微纳结构的力学性质对比
·研究原著·
郭江博1,梁 婷1,车艳军1,侯俊俊2,杨惠林1,罗宗平1 (1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骨科研究所,江苏省苏州市
工业园区星湖医院老年科,江苏省苏州市 215000)
3157
郭江博,梁婷,车艳军,侯俊俊,杨惠林,罗宗平. 髋关节软骨高、低负重区微纳结构的力学性质对比[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24(20):3157-3161. DOI:10.3969/j.issn.2095-4344.2608
Abstract BACKGROUND: Articular cartilage has a high-weight-bearing area and a low-weight-bearing area. There are different macroscopic elastic moduli in the two regions, but the modulus of the two areas at the micro and nano levels is unknown. Such information is important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cartilage micro and nano mechanics. Moreover, the micro and nano structures of the two areas, which influence the cartilage mechanical properties, should be discussed.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structure of high- and low-weight-bearing areas of the hip articular cartilage at the micro and nano levels. METHODS: Normal porcine femoral head cartilage was used.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with a spherical tip of 5 μm in diameter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microscale compressive elastic modulus of different weight-bearing areas of the cartilage. The nanoscale compressive elastic modulus, nano structure, and collagen fiber diameter were measured using a ScanAsyst-Air probe with a radius of curvature of 5 n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was employed to identify the microstructure of different weight-bearing areas of the cartilage. 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microscale elastic modulus of the high-weight-bearing area of the femoral head cartilage was (433.05±146.52) kPa, and the microscale elastic modulus of the low-weight-bearing area was (331.19±84.88) kPa. The nanoscale elastic modulus of the high- and low-weight-bearing areas of the femoral head cartilage was (1.24±0.42) GPa and (1.28±0.41) GPa, respectively. Whil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the elastic modulus of collagen fibers at the nano level (P=0.846 2). The collagen fibers of the high-weight-bearing area arranged more regularly than those of the low-weight-bearing area at the micro level.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ollagen fiber diameter of the two areas at the nano level were observed (P=0.926 4). To conclude, the collagen fibers of the high-weight-bearing area are cross-linked more regularly than those of low-weight-bearing area. Therefore, the compressive elastic modulus of the high-weight-bearing area at the micro level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low-weight-bearing area,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macroscopic compressive elastic modulus trend. However, high-weight-bearing has no impact on individual collagen fibers at the nano level. Key words: hip cartilage; micro-nano structure; elastic modulus;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Funding: Youth Fund Project of Jiangsu Province Basic Research Program, No. BK20180196 (to LT);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31570943 (to LZP); Jiangsu Double-Innovation Team Project, No. 2015 (to LZP); Superior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oject of Jiangsu Universities (to LZP); Natural Science Project of Jiangsu Universities (General Program), No. 18KJB180024 (to LT)
桡骨小头置换治疗桡骨小头Mason Ⅲ、Ⅳ型骨折的早期疗效

桡骨小头置换治疗桡骨小头Mason Ⅲ、Ⅳ型骨折的早期疗效李贺;黄立新;蒋定华;张勇;唐茂廷【摘要】目的探讨桡骨小头置换治疗桡骨小头Mason Ⅲ、Ⅳ型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自2009年7月至2012年8月采用桡骨小头置换治疗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患者9例,根据Mason分型,7例为MasonⅢ型,2例为MasonⅣ型,其中有1例为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合并尺骨冠状突骨折,1例为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结果所有患者随访4~24个月,平均12个月,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6°~130°,前臂旋前/旋后平均为(80±2.02)°/(78±1.26)°,按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估,平均分91.3分,优5例,良3例,一般1例,优良率为89%.结论桡骨小头置换对于治疗桡骨小头Mason Ⅲ、Ⅳ型骨折早期可取得满意效果,但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证实.【期刊名称】《实用骨科杂志》【年(卷),期】2013(019)010【总页数】3页(P879-880,890)【关键词】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置换【作者】李贺;黄立新;蒋定华;张勇;唐茂廷【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江苏,苏州,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江苏,苏州,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江苏,苏州,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江苏,苏州,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江苏,苏州,215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3.41桡骨小头骨折是肘部常见骨折,约占成人肘部骨折的30%。
对于无法修复的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以往常选用桡骨小头切除术,但长期临床随访发现桡骨头切除会产生肘关节疼痛、不稳等并发症,效果不尽人意。
桡骨小头置换的出现,为严重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我院自2009年7月至2012年8月期间采用桡骨小头置换术治疗桡骨小头MasonⅢ、Ⅳ型骨折9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老年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

老年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发表时间:2016-02-24T14:36:15.720Z 来源:《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作者:金耀1通讯作者许运1陶卫建1简争光1孙雪峰1欧阳林[导读] 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骨科老年人胫骨平台骨折并不少见,文献报道50-70%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年龄超过了50岁。
金耀1通讯作者许运1陶卫建1简争光1孙雪峰1欧阳林志1唐天驷21.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骨科江苏苏州215000;2.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江苏苏州215000【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5年4月手术治疗的老年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20例,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2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57个月,平均26.5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为4.6个月.根据Rasmussen评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评分标准:优7例,良10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85%,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forspecialsurgery,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优11例,良5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达80%.并发症:3例切口感染、2例皮瓣坏死、1例延迟愈合、复位丢失膝畸形1例.结论手术治疗中老年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仍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要注意软组织并发症的发生,以免影响膝关节功能恢复.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 老年人; 内固定【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390-01老年人胫骨平台骨折并不少见,文献报道50-70%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年龄超过了50岁[1].由于骨质疏松、存在基础性疾病以及老年人膝关节本身的病变,给老年人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文献报道[2]手术治疗老年人胫骨平台骨折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然而,对于复杂移位的老年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疗效评价的报道较少.我科2010年12月至2015年4月,对20例老年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0年12月至2015年4月手术治疗的老年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20例, 男15例,女5例;年龄55-76岁,平均62.25岁.开放性骨折2例.车祸伤:11例,高处坠落伤1例,重物砸伤1例,骑电动车摔伤7例.依据Schatzker分型:1例IV 型,V 型6例,VI型13例.依据“三柱理论”分型[3],其中2例胫骨平台骨折发生后外侧柱+后内侧柱骨折,6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半月板的损伤, 无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合并颅脑损伤3例,腹腔脏器损伤1例.1.2手术方法患者入院后行X线片、CT三维重建检查,了解骨折形态及关节面塌陷的程度,做好术前计划.抬高患肢,消肿治疗.待7-10d左右,无张力性水疱, 肿胀消退,皮肤皱缩皮纹出现,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选择全身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10例患者行内外侧联合切口双侧钢板固定,6例患者采用单前外侧切口单侧钢板固定;1例正中切口;1例选择后内侧切口固定,2例胫骨平台骨折发生后外侧柱+后内侧柱骨折,采用膝后倒“L”形切口[4]固定.术中骨折复位时用骨刀撬拨、抬高压缩或塌陷的关节面,用复位钳钳夹恢复胫骨双髁平台的宽度,同时恢复胫骨平台高度和关节面的平整性,纠正膝内外翻畸形,克氏针临时固定维持复位.因老年患者骨质疏松,大部分患者骨缺损较严重,因此,大量丰富植骨,加压填满,形成坚实的支撑,能够避免术后关节面复位丢失.本组自体髂骨植骨10例,异体骨植骨4例.为达到坚强固定,选择外侧解剖锁定钢板、“L”支撑钢板、内侧“T”钢板、重建钢板或锁定加压钢板(LCP)固定,根据术中情况决定是否辅助拉力螺钉或中空螺钉内固定.探查并修补损伤的半月板及韧带3例.行外侧半月板摘除术2例.1.3术后处理术后预防感染,消肿对症处理,术后24-48h拔除伤口引流管.术后第3天,行CPM 被动功能锻炼,加强股四头肌训练.6周后允许扶双拐逐步开始部分负重行走. 1.4随访方法及疗效评价使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forspecialsurgery,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5].采用Rasmussen放射学评分对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评估[6].随访时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及后倾角(PA)度数[7].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分析,数据以X±s表示,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及后倾角(PA)度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 <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结果受伤至手术时间0-20d,平均8.55d,手术时间90-240min,平均140.5min.失血量50-600ml,平均282.5ml.2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57个月,平均26.5个月.20例患者均获骨性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4.6个月.Rasmussen评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评分标准:优7例,良10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85%.末次随访与术后即刻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及后倾角(PA)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forspecialsurgery,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优11例,良5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达80.0%.并发症:3例切口感染、2例皮瓣坏死、延迟愈合1例,复位丢失膝畸形1例.图2.59岁,女性,车祸伤,左侧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VI型,双髁粉碎性骨折伴有干骺端的骨折,采用前外侧切口,外侧解剖锁定钢板固定.A -D:CT三维重建;E-F:术前X线正侧位片;G-H:内固定术后一年,复位无丢失、内固定无断裂、骨折已愈合;I-J:内固定取出后示骨折愈合、无内外翻畸形、胫骨平台关节面无塌陷.3讨论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目标:解剖复位、重建下肢力线、纠正膝关节的内外翻畸形、坚强固定、允许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软组织保护、减少并发症.因此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过程中,要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作出个体化的治疗计划,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软组织损伤情况、骨质量、患者的特殊需求. 老年人复杂的胫骨平台骨折处理比较棘手,主要原因是骨质疏松、骨量丢失明显,且伴有膝关节退变性疾病、皮肤软组织条件差,切口并发症多.尽管有文献报道老年人胫骨平台骨折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对老年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报道甚少.本组20例患者平均年龄62.3岁,均为高能量损伤, 损伤类型为SchatzkerIV、V、VI型骨折,19折例患者为双髁胫骨平台骨折,大部分病例双髁粉碎性骨折,且伴有干骺端骨折.因关节面塌陷、骨缺损见于大部分患者,术中丰富植骨,填充骨缺损区.充分植骨尤其是自体髂骨植骨,能够有效维持骨折复位,促进骨折愈合.为达到坚强固定,内固定选择锁定支撑钢板固定,并辅助拉力螺钉或中空螺钉内固定.随访结果显示:本组20例患者影像学及膝关节功能结果的优良率分别为:85%及80%.患者末次随访与术后即刻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及后倾角(PA)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大部分患者能够有效维持复位与固定. 本组20例患者1例行双钢板固定术后骨折延迟愈合,其主要原因与患者多发损伤、软组织受损严重致切口皮瓣坏死有关.软组织并发症在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后较为常见,且难以处理.例如深部切口感染、皮瓣坏死、裂开,如处理不当,常常需取出内植物,导致骨折复位丢失,骨折不稳定、畸形愈合、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的发生.Ruffolo[8]等报道双切口双钢板固定手术后深部感染率为23.6%,而开放性骨折的深部感染率高达43.8%.本组20例患者切口感染率15%,深部感染率达到10%,另一例开放性骨折行双钢板固定发生膝内侧切口坏死,钢板外露,内固定取出,复位丢失、骨不连,表明开放性骨折与切口并发症具有较大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1] RasmussenPS.Tibialcondylarfractures.Impairmentofkneejointstabilityasanindicationforsurgicaltreatment.JBoneJointSurgAm.1973;55(7):1331[ -50.2] HsuCJ,ChangWN,WongCY.Surgicaltreatmentoftibialplateaufracturein[ elderlypatients.ArchOrthopTraumaSurg.2001;121(1-2):67-70.3] 罗从风,胡承方,高洪等.基于CT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三柱分型.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9;11(3)201-205. [4] Wei-JianQiu,YuZhan,HuiSun,etal.AposteriorreversedL-shapedapGp(roachforthetibialplateaufractures—Aprospectivestudyofcomplications [ 95cases)I.njury.2015;46(8):1613-8.5] InsallJN;RanawatCS;AgliettiPAcomparisonoffourmodelsoftotalknee[replacementprostheses.JBoneJointSurgAm.1976,58(6):754-765.6] RasmussenPS:Tibialcondylarfractures:Impairmentofkneejointstabilityasanindicationforsurgicaltreatment.JBoneJointSurgAm.1973;55(7):1331[ -50.7] LuoCF,KoshinoT,TakeuchiR,etal.Reliabilityofthetransepicondylarline[ asaparameteroffemoralaxialalignment.JOrthopSci.2001;6(5):373-7.8] RuffoloMR,GettysFK,MontijoHE,etal.Complicationsofhigh-energybiGCondylartibialplateaufracturestreat。
Volkmann挛缩

• 拇内收肌筋膜间室综合征的检查方法: 牵引拇指使其处于外展位,藉此紧张拇 内收肌,根据有无症状做出判断。大鱼 际肌很少发生筋膜间室综合征。
• 筋膜间室测压,尤其是第一骨间背侧肌、 大鱼际肌及小鱼际肌筋膜间室的压力测 定对诊断有意义。 筋膜间室内压力增高 使筋膜间室综合征的诊断得到证实。 • Whitesides,Mubarak和Matsen等用不同 的方法测定筋膜间室内压力。
• 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但在昏迷病人不 能发现。被动牵拉手指加重疼痛,前臂 因肿胀而出现紧张和触痛,指尖灵敏度 降低或消失。 • 两点辨别试验可用来帮助判断神经缺血 情况, Gelbernan等曾报道九例压力超 过30mmHg的筋膜间室综合征,这九位 清醒病人中有四例病人正中神经的两点 辨别距离超过1cm。
前臂及手部筋膜室间隔综合征 及缺血性肌肉挛缩的治疗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骨科 杨同其
一、历史回顾 • 1881年 , Volkmann在他的经典著作中首 先报道了麻痹性挛缩,他发现在动脉供 血不足或肌肉缺血后几个小时之内即可 发生此症。他认为绷带包扎过紧是产生 供血不足的原因,这种认为外在压力是 麻痹性挛缩主要原因的观点在英文文献 中持续了相当 一段时间。
• 切口从肱二 头肌肌膜内 侧开始,斜 行跨过肘横 纹,向远侧 直达手掌, 以便打开腕 管,注意切 口与腕横纹 勿成直角。
• 分开变性的肌纤维束,清除血肿。怀疑 有肱动脉损伤时,显露并探查有无活动 性出血。如果血流不畅,打开血管外膜, 观察膜下有无血凝块、痉挛或内膜撕裂。 必要时切除血管外膜并行血管吻合或动 脉移植。
• 继续向远端解剖,注意保护正中神经。 松解旋前圆肌的起点,用手术刀或锋利 的骨膜起子在骨膜下松解指深屈肌的起 点。然后松解旋前圆肌的远侧起点、掌 长肌和桡侧腕屈肌的起点。之后,游离 指浅屈肌的起点,暴露肘关节囊。松解 尺侧腕屈肌的远侧起点,勿损伤尺神经。 显露骨间膜,反复屈伸手 指,以帮助确 定起点的哪些部位需做进一步分离。
足踝部解剖讲座

嘉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距骨
? 距骨表面大部分为关节软骨 覆盖,没有肌肉附着。
? 距骨前宽后窄,所以踝关节 容易发生跖屈损伤
? 距骨在小腿与足之间起到 力 的传递和分散作用 。
嘉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距骨
? 至跗骨窦的动脉——自足背动脉及腓动脉 ? 至跗管的动脉——自胫后动脉 ? 三角动脉——自胫后动脉,供应距骨体 ? 至关节囊及韧带的血管——来源众多 ? 骨间吻合支——广泛交通
嘉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踝关节内侧副韧带
?分为深层和浅层 ?浅层起于内踝前丘,深层 起于内踝后丘和丘间沟 ?分4束:胫距前韧带,胫 舟韧带,胫跟韧带,胫距 后韧带 ?三角韧带作用:限制距骨 向外侧移位
嘉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踝关节内侧副韧带
Q:若内踝撕脱骨折 ,三角韧带是否受 损?受损更多的是 深层还是浅层?
? Lisfranc损伤时此韧带 常常受损。
Lisfranc Ligament
嘉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跖骨头短韧带
跖骨头短韧带 此韧带紧连五
个跖骨头,位于跖 侧。
支持诸跖骨所 形成的横弓,防止 跖骨头分离。
嘉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肌肉
?踝部肌肉 ?足部肌肉
嘉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肌肉
? 跨过踝关节的肌除腓肠 肌和腘肌外都起于近端 的胫骨和腓骨。
足踝解剖浅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 张洪涛 李骏坤
嘉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总论
? 平均一只脚一年要走100 万步
? 人体骨骼中有25%在足 部
? 每一次你提起脚跟迈步 ,你的大踇趾就承受身 体一半的重量
? 两只脚一模一样很少见
苏大附一院专家主任门诊一览表

顾以玫 (全天) 陈福弟 (全天) 陈芝蓉 (全天)
丽 (上午)
朱晓黎 (上午) 高耀明 (上午) 秦颂兵 (全天) 王爱珍 (上午) 秦爱兰 (全天)
杨栋材 (全天)
华 (上午)
传染科 营养科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阮长耿 (上午) 朱婉莹 (全天) 余自强 (全天) 韩悦 (全天) 陈苏宁 (全天) 柯生发 (全天) 蒋彬 (全天) 严辉 (全天) 赵群 (全天) 温晓持 (全天) 陶岳多 (全天) 黄建安 (上午) 杨子良 (全天) 冯雪梅 (全天) 刘镛振 (上午) 李苏 (上午) 蔡鑫元 (上午) 鲁燕 (全天) 柴华旗 (全天) 朱玉芳 (全天) 李明 (全天)
神经内科
武剑 (全天) 顾美华 (全天) 钱起 (上午) 段晓宇 (全天) 袁霞 (下午) 章柏松 (上午) 徐敏 (上午) 张正春 (全天) 许丽珍 (全天) 薛群 (下午) 方琪 (全天)
肿瘤科
老年医学科
袁苏徐 (上午) 朱春荣 (下午) 李建中 (上午) 王芬蝶 (下午)
王庆才 (上午) 王振欣 (下午) 唐海英 (上午) 候宝元 (下午)
吴文樱 (上午) 梁军 (全天) 杨学照 (全天) 李向东 (上午) 孙春明 (上午) 虞正权 (全天) 陆云峰 (全天) 丁洁 (全天) 蔡琴华 (全天)
心胸外科
心血管外科 烧伤整形科 急诊外科 腔镜病区
沈振亚 (上午) 余云生 (全天) 林伟 (全天) 赵小瑜 (下午) 赵小瑜 (下午) 陆兴安 (全天) 胡玉道 (下午) 毛忠琦 (上午) 杨伟文 (全天) 鞠承祖 (下午) 胡建铭 (全天) 奚玲 (全天) 徐建英 (全天) 夏飞 (全天) 江素芬 (下午) 夏飞 (下午) 雍慧文 (全天) 顾金珠 (全天) 陈根弟 (上午) 冯宝良 (全天) 徐峰坡 (上午) 苏成海 (上午) 车建丽 (上午) 杨卫新 (上午) 李莉 (全天)
脊柱骨巨细胞瘤治疗进展

对 于脊柱 G C T行边界 或广泛 的整块切 除来 防止局 部复
发I 8 ] 。近年来, 随着脊柱肿瘤外科的发展, 逐渐在 E n n e k i n g 骨肿瘤分期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脊柱肿瘤的外科分期方法, 如 WB B和T o m i t a 分期系统r g , 为整块切除手术设计提供 了基础 , 对大部分胸、 腰椎G C T可以做到整块切除。 F i d l e r c ] 对9 例胸、 腰椎 G C T行整块切除, 仅1 例复发( 1 1 . 1 ) 。但 是, 由于脊柱部位毗邻重要的脏器和血管神经结构, 整块切 除手术难度大, 风险高, 术后常常出现神经功能缺失。C l o y d
实用骨科杂志
第 1 9卷 , 第 2 期, 2 0 1 3年 2月
文章编号 : l 0 O 8 —5 5 7 2 ( 2 0 1 3 ) 0 2 —0 1 3 9 —0 4
脊柱骨 巨细胞瘤治疗进 展
周明, 杨 惠林 , 陈康 武
( 苏 州 大 学 附 属 第 一 医 院骨 科 , 江 苏 苏州 2 1 5 0 0 6 )
到彻底切除肿瘤的目的, 理论上有治愈的可能。 有学者建议,
发性骨肿瘤, 好发于长骨干骺端, 多见于 2 O ~4 0岁患者, 女 性较男性多发( 1 . 5 : 1 ) _ 1 ] 。 与欧美国家相比, 我国G C T发病 率稍高, 约占全部原发性骨肿瘤的 2 0 %r 2 ] , 但发生于脊柱的 骨巨细胞瘤少见 ] 。由于肿瘤侵袭性生长并容易复发, 部分 肿瘤还会出现肉瘤变和肺转移, 目前公认为半恶性或潜在恶
中图 分 类 号 : R7 3 8 .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骨巨细胞瘤( g i a n t c e l l t u m o r , G C T ) 是一种较常见的原
苏州大学附属第医院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始创于1883年(清光绪九年),时称“苏州博习医院”,1954年10月易名为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957年成为苏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00年苏州医学院并入苏州大学,医院更名为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994年医院通过江苏省首批卫生部三级甲等医院评审,为江苏省卫生厅直属的省级重点医院,并成为苏南地区医疗指导中心,2009年被评为江苏省首批“平安医院”和苏州市“文明单位”,2010年被评为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集体、江苏省精神文明工作先进单位。
2011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三级甲等医院复审,并连续第三年获得省厅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荣获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苏州市卫生系统文明单位等称号。
江苏省血液研究所设在该院。
医院分为本部、南区和平江院区,占地面积2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5万平方米,开放床位1642张。
2011年,门急诊量192万人次,住院量5.96万人次,年手术2.26万台次。
医院现有职工2590人,其中正高级专家193人,副高级专家344人。
医院设有临床科室34个,医技科室6个,临床医学教研室23个,中心实验室、骨科、脑神经、心血管疾病等实验室15个。
医院现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内科血液病学、骨外科学),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6个(骨科、血液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呼吸内科、临床护理和血液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临床免疫实验室),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血栓与止血实验室),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江苏省分库HLA配型实验室落户在医院;拥有省“科教兴卫工程”临床医学中心2个,省“科教兴卫工程”重点学科2个,省“科教兴卫工程”重点实验室1个,省“科教兴卫工程”重点学科培育点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2个;移植免疫技术重点实验室为苏州市重点实验室;有校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资格专业17个。
近年来,医院在异体骨髓移植和干细胞移植及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自身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冠状动脉造影、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心律失常的诊断治疗、颅内肿瘤CT立体定向内放疗、脑血管动脉瘤夹闭术、脑胶质瘤和垂体瘤临床治疗、异体肾移植、亲体肾移植、冠状动脉搭桥术、经椎弓根短节段脊柱内固定、椎体后凸成形术、靶血管栓塞后手术治疗骶骨肿瘤、人造小血管的研制和临床应用、人工肝支持治疗系统、腹腔镜手术等项目分别达到省内、国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