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阅读知识与答题技巧
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标题题型: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内容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主旨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1、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人或物)…………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的感情(现象、感悟)。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答题示例: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结构题型一:划分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内容方法指津:(1)按事件的发展过程(2)按空间的转换(3)按时间的变化(顺序、倒叙、插叙)(4)按感情的变化(5)按内容的逻辑变化(如总分总)(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叙事、抒情、议论)题型二:分析文章的线索1、类别:人物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明暗两线2、方法指津:①文章的标题;②文中段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句;④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行踪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小学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小学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小学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一、基础知识1. 理解文章大意:在写作记叙文的过程中,作者会以平实的风格,朴素的表达,用句子按照某种时序或思维逻辑把事件或景物联系起来,适度地放入一些描写性符号。
主要考察对文章内容的了解和精准把握。
2. 寻找细节:阅读记叙文的时候,要把握文章的大概思路,弄清楚文章的脉络,从而深入学习文章表达的细节,以便把握文章的细节信息,以把握文章的表达的真实性,并以此来应对有关细节信息的考题。
二、答题技巧1. 题中有思维连贯:通读时,要把握文章的脉络,从而弄清楚记叙文表达的论点,把握文章的细节信息,以把握文章的论述的真实性,并以此来应对有关细节信息的考题。
2. 题中有名词定义:在记叙文阅读答题时,要把握文章中出现的名词,把握文章中出现的定义性的或描述性的信息,熟悉文章引用的哲学论文、历史文献等,从而应对有关定义的考题。
3. 题中有分析和判断:在记叙文阅读答题中,要仔细观察文章中的人物交往关系,重点挖掘文章中明显和隐晦的人物描写,辨别人物性格和背后蕴藏的思想,从而应对有关文章分析和判断的考题。
三、答题套路1. 词义题套路:(1)把握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读题时,要仔细看题中出现这个词的语句,根据上下文,把握这个词的词义。
(2)重点回忆本文的细节信息:在记叙文阅读答题时,要把握文章的脉络,有效地吸收文章的细节信息,选择性地记忆,以把握文章的细节信息,以此应对有关词义的考题。
2. 细节题套路:(1)熟练掌握文章每一句的意思:读题前要把握全文的大意,回顾文章的每句话,理清文章的衔接性,以便能够通过把握文章的大概思路,深入学习文章表达的细节,以此应对有关细节题的考题。
(2)充分利用关键词把握文章细节:在记叙文阅读答题时,充分利用关键词,仔细观察文中的细节信息,加强把握文章的细节信息,以此应对有关细节题的考题。
3. 分析题套路:(1)记录文章的观点:仔细观察文章的每个描述和表述,从中找出论据和观点,记录文章的观点,以便能够掌握文章的中心,以此应对有关分析题的考题。
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与方法

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与方法关于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与方法语文的记叙文答题技巧与方法有哪些,记叙文答题套路是什么?记叙的阅读的重点是理清记叙文挨次和线索,明确记叙的中心。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与方法,盼望对您有所关心!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技巧一、概括文章内容和归纳文章中心思想技巧:找出中心句,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谈论抒情句中。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大事,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怎么看待。
即:内容+情感态度。
答题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白)……的故事(事迹、经过、大事、景物),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或抒发了的……的感情。
二、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进展过程(找各个大事)4、根据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5、总分总(掐头去尾)三、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线索推断技巧:看题目,看谈论抒情句,看多次消失的字眼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大事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清楚。
示例:(1)以详细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3)以中心大事为线索。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最强高考励志书,淘宝搜寻《高考蝶变》购买四、为文章或文段拟标题为文章拟题目技巧: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大事(4)情感为文段拟小标题技巧: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消失的词语、句子。
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五、理解题目的含义及作用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
分析题目的含义应从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即与中心相联系)两方面来考虑。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引言记叙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种文体,也是中学生必须学会的阅读能力。
通过阅读记叙文,学生可以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
本文将介绍记叙文阅读答题的技巧和套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答记叙文阅读题目。
技巧一:理解故事情节记叙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故事情节为主线展开。
要理解记叙文,首先需要理解故事情节。
阅读时可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注意故事开头,了解故事的背景信息和主要人物的特点。
2.了解故事的发展过程,掌握故事的主要转折点和关键事件。
3.注意故事的结尾,了解故事的结局和反思。
通过理解故事情节,可以更好地把握记叙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
技巧二:抓住关键词在解答记叙文阅读题目时,抓住关键词是关键。
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定位答案和理解文章的重点。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抓住关键词:1.注意文章中出现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它们通常是文章的要点和重点。
2.注意文章中的转折词、因果关系词和递进关系词,它们可以帮助理解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3.注意文章中的数字、时间和地点等信息,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环境。
通过抓住关键词,可以更快地找到答案,提高解题效率。
技巧三:分析人物形象记叙文通常涉及到多个人物,理解人物形象对于理解故事情节和解答题目非常重要。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外貌特征:注意人物的外貌描写,如年龄、身高、相貌等。
2.个性特点:关注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勇敢、聪明、善良等。
3.行为举止:观察人物的言行举止,如语言表达、动作举止等。
4.内心世界:揣摩人物的内心感受和想法,如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关系和交流。
技巧四:合理利用上下文在阅读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生词或难句,这时可以利用上下文来推测词义或理解句子。
具体做法如下:1.上下文提示:注意前后句的连接词和逻辑关系,有时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暗示推测词义。
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和套路_初中记叙文阅读方法和技巧

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和套路_初中记叙文阅读方法和技巧记叙文阅读理解在考试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在答题的时候,要运用哪些方法和技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几篇关于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和套路,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技巧【1】1、记叙文的提炼中心、主题: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2、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
“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
“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5、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
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慎密、转承自然。
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
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
(2)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
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
记叙文阅读答题方法和技巧

记叙文阅读答题方法和技巧记叙文阅读答题方法和技巧如下:1.快速通读全文:在短时间内阅读全文,了解文章的主题、主要内容和人物关系。
注意不要逐字逐句地读,而是要把握全文的脉络。
2.仔细阅读题目: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问题的重点和要求,例如要求找出主要人物,关键事件,特定细节等。
3.回归原文:大部分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原文中找到。
在找到答案的关键语句后,要仔细阅读上下文,理解其含义。
4.理解文章结构:记叙文的常见结构有顺叙、倒叙、插叙等。
理解文章结构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节发展。
5.分析人物性格:记叙文中的人物性格往往通过语言、行为、心理描写等方面展现出来。
要注意找出描写人物性格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含义。
6.理解主题思想:主题是文章的核心,理解主题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要注意找出表达主题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含义。
7.注意细节: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可能对理解文章起到重要作用。
要注意观察文中的人物、环境、行为等方面的细节描写。
8.合理推断: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要进行合理的推断。
要注意不要做出过于主观的推断,而要根据原文的线索进行合理推断。
9.组织语言:在答题时,要注意组织语言,使其简洁明了、准确无误。
可以采用原文中的关键词语,也可以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适当的改写。
10.检查答案:在完成答题后,要检查答案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和原文的线索。
如果发现有不合适的地方,要及时进行修改。
以上就是记叙文阅读答题方法和技巧的一些总结。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记叙文阅读解题指导--常见考点及答题方法技巧

一、记叙文的阅读意识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文本意识――以文解文,问题答案文本中找;语境意识――依托提示语、关键词、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抒情议论句、修辞句、含蓄句等,准确、深入理解;要点意识――抓关键词,要点全,简洁回答。
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常见考题:题型1:请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模式:时间(季节、年代)+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常见考题:请结合文章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答题模式:(1)写景类:本文通过描绘…的景色,展现了…(景物)…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景物)的赞扬和喜爱之情。
(2)写人记事类:本文通过记叙…事件,歌颂了…(人物)…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赞扬和敬佩之情。
(事件+情感)(3)哲理类:本文通过记叙…事件,启发我们…四、文章的思路常见考题:题型1:请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分析思路时,首先按以下方法对文章进行分析,理清文章脉络:(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词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词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4)按人物的情感变化(找表示情感的词句);(5)总分总。
然后,用清楚明白的语言将文章思路概述出来。
五、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类型:(1)人物;(2)事物;(3)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变化;(7)人物的见闻感受。
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把握线索常用的方法有:(1)标题入手。
标题是每篇文章的眼睛,从标题中可以大致看出文章所要描述的内容,反映的文章主旨。
(2)抓关键物。
在记叙文中,一些小物件一旦被有机地组织进作品就常常产生异乎寻常的艺术功用作品,在文中反复出现,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深化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3篇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3篇一、概括内容要素归纳法(抓住“二主要”:人+事)(2)做了什么事或怎么了(3)补充起因、结果、时间、地点(有必要交待哪个便交待哪个)要求:语言简洁。
可以用反推文章内容的方法检验正确与否。
答案模式:××人+为了××目的(在××情况下)+××时间××地点+做了××事+结果二、明确中心(1)看标题(2)看首尾(3)看议论、抒情句三、记叙的线索(1)时间(2)行踪(3)人物(4)物件(5)事件(6)情感变化(7)见闻和感受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一些词语或一些事物;抒情议论句出现的关键语句。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模式: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四、分析词的含义和作用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五、记叙的顺序及作用(1)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果的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一些最突出、最重要的情节提到前面来写,然后顺着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
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使行文曲折,增强文章的生动性;突出中心;内容集中,对比鲜明;(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交待了……,使叙述更加充分,内容更充实;为下文的……做铺垫。
插叙和倒叙的区别:(1)把中心事件的结局或一些重要情节提到前边来,然后再顺着中心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是倒叙。
这种写法是先倒叙,后顺叙。
如果全文的结构是顺叙,中间插入了另一件事,显然它也可能是以前发生的事,但在全篇中仅是一个片段,而不是全文的中心事件,那么插入的这段事情就是插叙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的阅读知识与答题技巧1、记叙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写景为主的记叙文。
2、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地点有时可省略。
3、叙述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内容显得真实、自然,有亲切感。
(2)、第二人称: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3)、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4、记叙的顺序(叙述方式)(1)、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楚,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使故事情节更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
可以使文章结构跌宕起伏,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充实生动严密,更有利于突出主旨或主人公的优秀品质。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记叙的线索(有时有明线和暗线两条)(1)、以时间为线索《挖荠菜》(2)、以事件为线索《社戏》(3)、以某物为线索《七根火柴》(4)、以某人为线索《孔乙己》(5)、以见闻为线索《故乡》(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6)、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7)、以感情为线索《我的老师》(回忆、依恋、思念蔡老师)6、记叙的详略(段落能否删去?)(1)、详写:能突出中心的材料。
(2)、略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材料。
(3)、不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
7、标题(1)、标题的类型○1、概括作品的内容:《三国演义》、《阿Q正传》○2、人物名字:《骆驼祥子》○3、作品事件:《西游记》、《鲁宾逊漂流记》○4、某些名称:《林家铺子》、《巴黎圣母院》○5、含蓄或象征性:《青春之歌》、《红与黑》○6、揭示或暗示主题:《一诺千金》、《教子有方》(2)、标题的作用○1、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或写作内容。
○2、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
○3、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或环境。
○4、揭示或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或内容。
○5、贯穿全文线索的作用,全文以xx为线索组织材料。
○6、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7、用极平常的事物作标题,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8、如有修辞,按修辞的作用回答。
(比喻、拟人、设问、双关、引用……)比喻、拟人: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
引用:运用引用的修辞,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设问:运用设问的修辞,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双关:运用双关的修辞,一语双关,本指xx,实指xx,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8、修辞方法及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对象/事物)的xx(特性/特点),表达了(表现了或反映了)……感情(品质或精神)。
(2)、排比:强调了xx(对象/事物)的xx(特性/特点),条理清楚,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气势、更有感染力。
(3)、夸张:突出xx(对象/事物)的xx(特性/特点),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设问:自问自答,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强调作者的观点,加强语气,发人深思。
(6)、对比、反复:强调了或突出了……(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8)、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9)、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0)、双关:“X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9、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1)、描写按对象分,有①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②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即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③场面描写;④细节描写。
(2)、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3)、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4)、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5)、人物描写的作用: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精神品质。
格式:上文运用了人物的xx描写方法,准确形象地写出了xx人物的xx 性格(精神、品质)。
(6)、环境描写的作用:○1、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2、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或环境○3、渲染xx的气氛○4、烘托人物的xx心情○5、、烘托xx(人物)xx的形象或性格○6、为下文写xx(情节)作铺垫或埋下伏笔○7、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8、深化文章的主题○9、一张一弛,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并给人以美的享受。
(7)、细节描写的作用:塑造人物形象,刻划人物性格。
格式:上文运用了人物的xx描写方法,准确形象地写出了xx人物的xx 性格(精神、品质)。
(8)、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 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9)、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10、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夸张、衬托(正衬、反衬)、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物喻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11、词语的表达效果(1)、动词、形容词:xx这个词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表达了(表现了或反映了)……感情(品质或精神)。
(2)、运用一连串的动词:这句话运用了一连串准确动词,真实地写出了……的过程,形象而生动。
(这句话运用了一连串准确动词,具体细致地写出了……的过程,表现了或反映了或表达了……。
)(3)、运用修辞的:这个词语运用了xx修辞,+该种修辞的作用。
(4)、副词(表程度,表时间,表范围等):该词表xx,准确地反映了……的情况。
(5)、运用叠词:这句话运用了多个叠词,富有节奏感、音乐感和韵律感,表达出了……的感情。
(6)、一句中有两处加点词构成对比:前者是指……,后者是指……,形成对比,突出(强调)了……的……。
(7)、xx这个词语把抽象的xx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8)、能否用括号中的词语代替(运用同义词辨析)。
○1、从不同的义项看: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直立:笔直地站立。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安稳地直立。
耸立:高高地直立。
矗立:高耸地立着。
○2、从范围的大小看:时代---时期战略---战术果实---水果边疆---边境○3、从语意的轻重看:轻视---蔑视批评---批判失望---绝望损坏---破坏○4、从感情色彩看(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鼓动---发动---煽动爱护---保护---袒护成果---结果---后果诱导---引导---诱惑本事---技能---伎俩○5、从语体色彩看(书面语、口语):父亲---爸爸诞辰---生日○6、从从词语搭配看:交换—意见、礼物、资料;交流—思想、经验、物资。
履行—条约、诺言、义务;执行—命令、任务、协定。
○7、从使用对象看:如“抚养”和“赡养”都有照料生活、供给生活需要、养活的意思。
“抚养”指上辈对下辈、年长者对年幼者;而“赡养”指下辈对上辈、年幼者对年长者。
“沉重”与“繁重”,都有分量重的意思,但“沉重”指精神或思想负担重,而“繁重”则指工作、任务的数量重。
“爱戴”是下辈对上辈、年幼者对年长者。
“爱护”是指上辈对下辈、年长者对年幼者。
○8、从词性和句法功能看:勇敢—形容词,可作定语、状语、补语,作谓语时不带宾语。
勇气—名词,多作主语、宾语。
12、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总领下文;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作辅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总结上文或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3、句子的表达效果(1)、运用修辞的:这个句子运用了xx修辞,+该种修辞的作用。
(2)、运用人物的描写方法的:这个句子运用了人物的xx描写方法,准确形象地写出了xx人物的xx 性格(精神、品质)。
(3)、运用环境描写的:这个句子运用了自然或社会环境描写,+该种环境描写的作用。
(4)、句子在文中多次出现:反复吟咏,有利于从不同的角度抒发作者xx的感情。
(5)、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开头、中间、结尾)。
(6)、富有哲理的句子:这句话富有哲理+具体道理+表达(表现或反映)了……例: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话富有哲理,强调了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踏出希望之路的信心。
(7)、从句式结构分析:(一般不用)○1、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
○2、疑问句:能吸引读者的好奇心,制造悬念。
○3、反问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4、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5、祈使句:能表达作者的主观意愿。
○6、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
14、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并列关系可调换,其余不能调换。
)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15、段落能否调换?(1)、一般不能调换。
(并列关系可调换,其余不能调换。
)(2)、判断段落间的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总分关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答题方式:不能调换,因为原文是xx关系(顺序),调换就不符合逻辑。
16、记叙文常见的几种结构类型:(1)、并列式:不同的空间、角度、内容,各层之间是并列关系。
(2)、连贯式:按事情的发展过程或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结构,各层之间互相连贯。
(3)、总分式:○1、总——分——总。
○2、总——分。
○3、分——总。
17、如何划分段落层次?(1)、按时间的变化划分。
如《海滨仲夏夜》。
(2)、按空间的变化划分。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按描写内容的变化划分。
《春》(4)、按选材的角度的变化来划分。
如《云南的歌会》。
(5)、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来划分。
如《背影》、《荔枝蜜》。
(6)、按总分结构来划分。
《谁是最可爱的人》。
18、记叙文段意的概括方法:(1)、摘句法。
即摘出段落中的中心句。
(2)、概述法。
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
(3)、联合法。
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简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加以概述。
附:段意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