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在水中的溶解度

合集下载

化工原理--第八章 气体吸收

化工原理--第八章  气体吸收

第八章气体吸收1.在温度为40℃、压力为101.3kPa 的条件下,测得溶液上方氨的平衡分压为15.0kPa 时,氨在水中的溶解度为76.6g (NH 3)/1000g(H 2O)。

试求在此温度和压力下的亨利系数E 、相平衡常数m 及溶解度系数H 。

解:水溶液中氨的摩尔分数为76.6170.07576.610001718x ==+由*p Ex=亨利系数为*15.0kPa 200.00.075p E x ===kPa 相平衡常数为t 200.0 1.974101.3E m p ===由于氨水的浓度较低,溶液的密度可按纯水的密度计算。

40℃时水的密度为992.2ρ=kg/m 3溶解度系数为kPa)kmol/(m 276.0kPa)kmol/(m 180.2002.99233S ⋅=⋅⨯==EM H ρ2.在温度为25℃及总压为101.3kPa 的条件下,使含二氧化碳为3.0%(体积分数)的混合空气与含二氧化碳为350g/m 3的水溶液接触。

试判断二氧化碳的传递方向,并计算以二氧化碳的分压表示的总传质推动力。

已知操作条件下,亨利系数51066.1⨯=E kPa ,水溶液的密度为997.8kg/m 3。

解:水溶液中CO 2的浓度为33350/1000kmol/m 0.008kmol/m 44c ==对于稀水溶液,总浓度为3t 997.8kmol/m 55.4318c ==kmol/m 3水溶液中CO 2的摩尔分数为4t 0.008 1.4431055.43c x c -===⨯由54* 1.6610 1.44310kPa 23.954p Ex -==⨯⨯⨯=kPa气相中CO 2的分压为t 101.30.03kPa 3.039p p y ==⨯=kPa <*p故CO 2必由液相传递到气相,进行解吸。

以CO 2的分压表示的总传质推动力为*(23.954 3.039)kPa 20.915p p p ∆=-=-=kPa3.在总压为110.5kPa 的条件下,采用填料塔用清水逆流吸收混于空气中的氨气。

各种元素溶解度

各种元素溶解度

346
硫代硫酸铵 (NH4)2S2O3
2.15
钒酸铵
NH4VO3
0.48 0.84 1.32
2.42
钯、钡、铋、铂、钚
物质
化学式
氢氧化钯 (II)
Pd(OH)2
0°C 10°C 20°C 30°C
4.106×10-
10
40°C
50° 60° 70° 80° 90° 100° CCCCC C
氢氧化钯 (IV)
4.642×10
-2
硝酸 铬
Cr(NO3)3
108
124 130
152
高氯 酸铬
Cr(ClO4)3
104
123 130
硫酸 铬
叠氮 化亚 汞
Cr2(SO4)3 ·18H2O Hg2(N3)2
220
2.727×10
-2
溴化 亚汞
Hg2Br2
1.352×10
-6
碳酸 亚汞
Hg2CO3
4.351×10
-7
4
2.868×10-
7
7.761×10-
4
1.096×10-
10
1.561×10-
20
3.109×10-
11
1.352×10-
7
3.144×10-
4
3.622×10-
4
7.998×10-
2
27.7
49.9 67.3 60.3
物质
化学式
一氧化氮 NO
一氧化二 氮
N2O
铬酸镝(III)
Dy2(CrO4) 3·10H2O
97.2
硫酸氢铵 NH4HSO4
100
酒石酸氢铵 NH4HC4H4O6

氨气性质

氨气性质
误服氨水可致消化道灼伤,有口腔、胸、腹部疼痛,呕血、虚脱,可发生食道、胃穿孔。同时可能发生呼吸道刺激症状。吸入极高浓度可迅速死亡。
眼接触液氨或高浓度氨气可引起灼伤,严重者可发生角膜穿孔。
皮肤接触液氨可致灼伤。
泄漏处理:处理泄漏物必须穿戴全身防护服。钢瓶泄漏应使阀门处于顶部,并关闭阀门。无法关闭时,应将
人吸入LCLo: 5000ppm/5M。
大鼠吸入LC50: 2000 ppm/4H。小鼠吸入LC50: 4230ppm/1H。
对粘膜和皮肤有碱性刺激及腐蚀作用,可造成组织溶解性坏死。高浓度时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和心脏停搏。
氨的理化性质
理化性质:
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恶臭味。分子式NH3。分子量17.03。相对密度0.7714g/l。熔点-77.7℃。沸点-33.35℃。自燃点651.11℃。蒸气密度0.6。蒸气压1013.08kPa(25.7℃)。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爆炸极限13~25%(最易引燃浓度17%)。氨在20℃水中溶解度34%,25℃时,在无水乙醇中溶解度10%,在甲醇中溶解度16%,溶于氯仿、乙醚,它是许多元素和化合物的良好溶剂。水溶液呈碱性,0.1N水溶液PH值为11.1。液态氨将侵蚀某些塑料制品,橡胶和涂层。遇热、明火,难以点燃而危险性较低;但氨和空气混合物达到上述浓度范围遇明火会燃烧和爆炸,如有油类或其它可燃性物质存在,则危险性更高。与硫酸或其它强无机酸反应放热,混合物可达到沸腾。
不能与下列物质共存:乙醛、丙烯醛、硼、卤素、环氧乙烷、次氯酸、硝酸、汞、氯化银、硫、锑、双氧水等。
消防措施: 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护服。切断气源。用水保持火场中容器冷却。用水喷淋保护切断气源的人员。
储运须知:包装标志:有毒气体。副标志:易燃气体。包装方法:耐低压或中压的钢瓶。储运条件:储存于阴凉、通风良好、不燃结构建筑的库房。远离火源和热源。设备都要接地线。与其他化学物品,特别是氧化性气体,氟、溴、碘和酸类、油脂、汞等隔离储运。平时检查钢瓶漏气情况。搬运时穿戴全身防护服(橡皮手套、围裙、化学面罩)。戴好钢瓶的安全帽及防震橡胶圈,避免滚动和撞击,防止容器受损。

液氨性质

液氨性质

氨; 液氨:Ammonia; CAS: 7664-41-7理化性质: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恶臭味。

分子式NH3。

分子量17.03。

相对密度0.7714g/l。

熔点-77.7℃。

沸点-33.35℃。

自燃点651.11℃。

蒸气密度0.6。

蒸气压1013.08kPa(25.7℃)。

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爆炸极限16~25%(最易引燃浓度17%)。

氨在20℃水中溶解度34%,25℃时,在无水乙醇中溶解度10%,在甲醇中溶解度16%,溶于氯仿、乙醚,它是许多元素和化合物的良好溶剂。

水溶液呈碱性,0.1N水溶液PH值为11.1。

液态氨将侵蚀某些塑料制品,橡胶和涂层。

遇热、明火,难以点燃而危险性较低; 但氨和空气混合物达到上述浓度范围遇明火会燃烧和爆炸,如有油类或其它可燃性物质存在,则危险性更高。

与硫酸或其它强无机酸反应放热,混合物可达到沸腾。

不能与下列物质共存:乙醛、丙烯醛、硼、卤素、环氧乙烷、次氯酸、硝酸、汞、氯化银、硫、锑、双氧水等。

消防措施: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护服。

切断气源。

用水保持火场中容器冷却。

用水喷淋保护切断气源的人员。

储运须知:包装标志:有毒气体。

副标志:易燃气体。

包装方法:耐低压或中压的钢瓶。

储运条件:储存于阴凉、通风良好、不燃结构建筑的库房。

远离火源和热源。

设备都要接地线。

与其他化学物品,特别是氧化性气体,氟、溴、碘和酸类、油脂、汞等隔离储运。

平时检查钢瓶漏气情况。

搬运时穿戴全身防护服(橡皮手套、围裙、化学面罩)。

戴好钢瓶的安全帽及防震橡胶圈,避免滚动和撞击,防止容器受损。

泄漏处理:处理泄漏物必须穿戴全身防护服。

钢瓶泄漏应使阀门处于顶部,并关闭阀门。

无法关闭时,应将气瓶浸入水中。

接触机会:用于制造硝酸、炸药、合成纤维、化肥; 也可用作制冷剂。

侵入途径:氨气主要经呼吸道吸入。

毒理学简介:人吸入LCLo: 5000 ppm/5M。

大鼠吸入LC50: 2000 ppm/4H。

小鼠吸入LC50: 4230 ppm/1H。

液氨的理化性质

液氨的理化性质

液氨的理化性质及使用注意事项1、介质特性1.1 理化特性。

液氨,又称为无水氨,是一种无色液体。

氨气是一种无色透明而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极易溶于水,氨在20℃水中的溶解度为34%。

水溶液呈碱性,1%水溶液PH值:11.7,相对密度0.60(空气=1)。

气氨加压到0.7—0.8MPa时就变成液氨,同时放出大量的热,相反液态氨蒸发时要吸收大量的热,所以氨可作致冷剂,接触液氨可引起严重冻伤,因其价廉的特点在制冰和冷藏行业得到广泛使用。

液氨在工业上应用广泛,具有腐蚀性,且容易挥发,所以其化学事故发生率相当高。

1.2 危险特性。

危险性类别:第2、3类有毒气体,8类腐蚀品。

火灾爆炸危险性类别为乙类。

与氟、氯等能发生剧烈反应。

氨与空气混合到一定比例时,遇明火能引起爆炸,其爆炸极限为15.5~25%。

氨具有较高的体积膨胀系数。

如:满量充装液氨的钢瓶,在0—60℃范围内,液氨温度每升高1℃,其压力升高约1.32—1.80MPa,因而液氨气瓶超装极易发生爆炸。

为此氨罐周围设置了降温喷淋装置。

1.3 液氨的存储安全要求1.3.1 氨区设置由于氨的危险特征,氨区应设置相应安全标志,修建围墙或围栏将氨区隔离,禁止非专业人员随意进出。

液氨常温储存宜选用卧罐或球罐,卧罐之间的防火间距一般为1.0倍卧罐直径且不宜大于1.5m,球罐之间的防火间距宜0.5-1.0倍球罐直径。

氨区应设置氨泄露检测仪及防晒、冷却水喷淋降温装置或良好的绝热保温措施。

储罐一端为固定端、一端为滑动端,以保证罐体因外界环境及内部压力变化发生伸缩时能自由滑动。

氨区与周边建筑物防火间距根据液氨储罐量和建筑物防火等级确定,最少不小于12m,一般25m为宜。

在储罐20m以内,严禁堆放易燃、可燃物品。

1.3.2 防火堤设置液氨储罐周围设置防火堤,防火堤设计应根据储罐形式和储罐容量确定,其高度应为1.0-2.2m,并在防火堤不同方向的适当位置设至少2个踏步或坡道。

常温储存方式下防火堤的有效容量不应小于其中最大储罐的容量。

氨泄漏危险性分析及处置

氨泄漏危险性分析及处置

氨泄漏危险性分析及处置氨又称液氨,它是有毒可燃气体,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作用下,氢和氮直接化合制得。

氨的用途较为广泛,可制作铵盐、硝酸铵和尿素,还可用做冷藏库的制冷剂等等,氨易溶于水,能形成氢氧化铵的碱性溶液,氨在20℃水中的溶解度为34%,1份水能溶700份液氨,氨的水溶液叫氨水。

为运输及储存便利,通常将气态的氨气通过加压或冷却得到液态氨,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如发生泄漏、易引起燃烧爆炸或中毒事故,处置不慎,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1 、氨泄漏的危害1.1、易气化扩散氨(NH3)为无色、有刺激性和恶臭味的气体,分子量17.03,气态比重0.59,液态比重0.82,扩散系数0.198,沸点-33.5℃,氨在常温下呈气态,在常温加压1.554MPa或冷却到-33.4℃就可变成液态,液态氨是在高压或低温状态下储存的,发生泄漏时,由液相变为气相,液氨会迅速气化,体积迅速扩大,没有及时气化的液氨以液滴的形式雾化在蒸气中;在泄漏初期,由于液氨的部分蒸发,使得氨蒸气的云团密度高于空气密度,氨气随风飘移,易形成大面积染毒区和燃烧爆炸区,需及时对危害范围内的人员进行疏散,并采取禁绝火源措施。

2002年7月8日,山东某化肥厂一个储存为二十立方液氨储罐,向一辆液氨槽车充装液氨时,由于车载金属软管发生爆裂,液氨迅速扩散,仅几分钟时间,氨气就笼罩了整个厂区,危及到2000名群众的生命安全,该事故造成105人中毒,死亡13人,重伤24人,中度伤员12人。

2013年8月31日,上海宝山区丰翔路1258号翁牌冷藏实业有限公司发生液氨泄漏事故。

截至目前,事故已造成15人死亡、5人重伤、20人轻伤。

1.2 易中毒伤亡氨有毒、有刺激性和恶臭味的气体,容易挥发,氨泄漏至大气中,扩散到一定的范围,易造成急性中毒和灼伤,每立方米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为30 mg/m3,当空气中氨的含量达到0.5-0.6%,30分钟内即可造成人员中毒;氨气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皮肤、感觉气管、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部位。

氨的基本知识

氨的基本知识

氨的理化性质
氨:ammonia
还原性: 4NH3+5O2=4NO+6H2O 4NH3+3O2(纯)=2N2+6H2O 8NH3+3Cl2=6NH4Cl+N2 碱性: NH3+HCl=NH4Cl(白烟) NH3+HNO3=NH4NO3
2NH3+H2SO4=(NH4)2SO4
NH3+H3PO4=NH4H2PO4 NH3+H2O+CO2=NH4HCO3
氨中毒及处理
(一)、中毒机理 氨对粘膜和皮肤有碱性刺激及腐蚀作用,进入人体后 会阻碍三羧酸循环,降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作用。致使脑 车间空气卫生标准 : 氨增加,可产生神经毒作用。高浓度氨可引起组织溶解坏 中国MAC( 30 mg/m3) 死作用,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和心脏停搏。 人接触553mg/m3可发生强烈的刺激症状,可耐受1.25分 钟;3500~7000mg/m3浓度下可立即死亡。 (二)、接触途径及中毒症状 1. 吸入 吸入是接触的主要途径。氨的刺激性是可靠的有害浓度 报警信号。但由于嗅觉疲劳,长期接触后对低浓度的氨会 难以察觉。 (1)轻度吸入氨中毒表现有鼻炎、咽炎、气管炎、支气 管炎。患者有咽灼痛、咳嗽、咳痰或咯血、胸闷和胸骨后 疼痛等。 (2)急性吸入氨中毒的发生多由意外事故如管道破裂、 阀门爆裂等造成。急性氨中毒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粘膜刺激 和灼伤。其症状根据氨的浓度、吸入时间以及个人感受性 等而轻重不同。
燃烧爆炸及处置
(2)隔离、疏散、转移遇险人员到安全区域,建立500米左 右警戒区,并在通往事故现场的主要干道上实行交通管制, 除消防及应急处理人员外,其他人员禁止进入警戒区,并迅 速撤离无关人员。 (3)消防人员进入火场前,应穿着防化服,佩戴正压式呼 吸器。氨气易穿透衣物,且易溶于水,消防人员要注意对人 体排汗量大的部位,如生殖器官、腋下、肛门等部位的防 护。 (4)小火灾时用干粉或CO2灭火器,大火灾时用水幕、雾 状水或常规泡沫。(灭火剂有:雾状水、抗溶性泡沫、二氧 化碳、砂土。) (5)储罐火灾时,尽可能远距离灭火或使用遥控水枪或水 炮扑救。 (6)切勿直接对泄漏口或安全阀门喷水,防止产生冻结。 (7)安全阀发出声响或变色时应尽快撤离,切勿在储罐两 端停留。

氨气的特性与危害,你了解多少?

氨气的特性与危害,你了解多少?

氨⽓的特性与危害,你了解多少?氨⽓,Ammonia, NH3,⽆⾊⽓体。

有强烈的刺激⽓味。

密度 0.7710。

相对密度0.5971(空⽓=1.00)。

易被液化成⽆⾊的液体。

在常温下加压即可使其液化(临界温度132.4℃,临界压⼒11.2兆帕,即112.2⼤⽓压)。

沸点-33.5℃。

也易被固化成雪状固体。

熔点-77.75℃。

溶于⽔、⼄醇和⼄醚。

在⾼温时会分解成氮⽓和氢⽓,有还原作⽤。

有催化剂存在时可被氧化成⼀氧化氮。

⽤于制液氮、氨⽔、硝酸、铵盐和胺类等。

可由氮和氢直接合成⽽制得,能灼伤⽪肤、眼睛、呼吸器官的粘膜,⼈吸⼊过多,能引起肺肿胀,以⾄死亡。

氨⽓的危害有哪些?氨⽓是⼀种有毒⽓体,⽆⾊有刺激性恶臭,像臭鸡蛋味,或者腐败的化学品味。

⽐空⽓轻,极易溶于⽔,易液化。

分⼦式NH3。

分⼦量17.03。

蒸⽓与空⽓混合物爆炸极限16~25%(最易引燃浓度17%)。

氨在20℃⽔中溶解度34%,25℃时,在⽆⽔⼄醇中溶解度10%,在甲醇中溶解度16%,溶于氯仿、⼄醚,它是许多元素和化合物的良好溶剂。

⽔溶液呈碱性,0.1N⽔溶液PH 值为11.1。

液态氨将侵蚀某些塑料制品,橡胶和涂层。

遇热、明⽕,难以点燃⽽危险性较低。

但氨和空⽓混合物达到上述浓度范围遇明⽕会燃烧和爆炸,如有油类或其它可燃性物质存在,则危险性更⾼。

与硫酸或其它强⽆机酸反应放热,混合物可达到沸腾。

除了燃烧和爆炸危险外,氨⽓吸⼊⼈体会引起急性中毒。

轻者出现流泪、咽痛、声⾳斯哑、眼结膜或咽部充⾎⽔肿、⽀⽓管炎、呼吸困难、肺炎、昏迷、休克、喉头⽔肿或⽀⽓管粘膜坏死脱落窒息、组织溶解坏死等。

氨⽓的毒理学研究与分析科学实验表明,⼤⿏吸⼊LC50:2000ppm/4H。

⼩⿏吸⼊LC50:4230ppm/1H。

对其粘膜和⽪肤有碱性刺激及腐蚀作⽤,可造成组织溶解性坏死。

⾼浓度时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和⼼脏停搏。

当接触553mg/m^3可发⽣强烈的刺激症状,可耐受1.25分钟;在3500~7000mg/m^3浓度下可⽴即死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吸收
吸收:利用各组分溶解度不同而分离气体混
合物的单元操作。

5.1 化工中吸收操作5.1.1 吸收介绍及分类应用:
(1)制取某种气体的溶液如:H 2O +NO 2→HNO 3
H 2O +HCl →盐酸
H 2O +HCHO →福尔马林溶液
(2)分离混合气体以获得一定的组分例:硫酸处理焦炉气以回收其中的氨
洗油处理焦炉气以回收其中的芳烃液态烃处理裂解气以回收其中的乙烯、丙烯(3)环境污染的防治
用碱液吸收以除去锅炉排放废气中的SO 2用丙酮脱除裂解气中的乙炔
吸收与精馏的主要差别:
(1)不能直接得到较纯的溶质组分
(2)液相温度远低于沸点,无显著的气化现象,为单向传质过程吸收过程中涉及三个(类)组分
吸收质(溶质) -能溶解、被吸收的组分惰性组分(载体) -不被吸收的组分吸收剂-吸收操作所用的溶剂吸收了溶质后的溶液为吸收液
吸收:气相中吸收质的实际分压高于与液相成
平衡的吸收质分压,吸收质由气相向液相转移。

吸收的逆过程为解吸,用于吸收质与吸收剂分离解吸:气相中吸收质的实际分压低于与液相成平
衡的吸收质分压,吸收质由液相向气相转移。

解吸和吸收原理相同,处理方法相同,传质方向不同
⎩⎨
⎧分进入液相
气体中有两个或多个组多组分吸收入液相气体中只有一个组分进单组分吸收 ⎪⎩

⎨⎧显著的化学反应吸收质和吸收剂之间有化学吸收系度,决定于气液平衡关吸收能否进行及进行限发生显著的化学反应,吸收质和吸收剂之间不物理吸收 分类:
⎪⎩

⎨⎧<反之高浓度吸收、液相流率视为常数可认为流经吸收塔的气分率均较低溶质在气液两相中摩尔低浓度吸收 0.1)( ⎩⎨
⎧热大液相温度会升高
溶解热效应,化学反应非等温吸收升高不明显量很小,热效应很小或吸收质含等温吸收 T 工业生产中的吸收过程以低浓度吸收为主。

本章主要讨论单组分低浓度的等温物理吸收过程。

洗油脱除煤气中粗苯流程简图
液体
吸收操作分离气体混合物应解决的问题:(1) 选择合适的溶剂(2) 提供适当的传质设备(3) 溶剂的再生
5.1.3 吸收剂的选择
(1) 溶解度吸收剂对溶质组分的溶解度越大,传质推动力越大,吸收速率越快,吸收剂的耗用量越少。

(2) 选择性吸收剂对混合气体中的其它组分溶解度甚微,否则不能实现有效的分离。

(3) 挥发度在操作温度下,吸收剂的蒸汽压要低,即挥发度要小,以减少吸收剂的损失量。

(4) 粘度操作温度下粘度越低,塔内的流动阻力越小,扩散系数越大,有助于传质速率的提高(5) 其它无毒性、无腐蚀性、不易燃易爆、不发泡、冰点低、价廉易得,且化学性质稳定
5.2 气液相平衡关系
吸收操作极限:气液两相达平衡F=C-ϕ+2=3-2+2=3
体系四个变量中,只有3个独立变量
∴T 、P 、气相组成、液相组成四个变量中,有三个为独立变量,另一个为它们的函数当总压P 和温度T 一定时,气相组成只是液相组成的单值函数,此即为平衡关系
吸收过程中,除吸收质外其它气体组分均视为不溶解,则气相中惰性组分量可视为不变,同时由于单向传质,液相吸收剂的量也可视为不变。

∴常用比摩尔分率表示气液相浓度
A
A A
A A A x -1x A X
y -1y A Y =
吸收剂物质的量
组分物质的量
液相中=惰性组分物质的量组分物质的量气相中=
= 5.2.1溶解度曲线
平衡状态下气相中的溶质分压称为平衡分压或饱和分压,液相中的溶质组成称为平衡组成或饱和组成。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就是指气体在液体中的饱和组成。

SO2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稀溶液,c 值很小,可简化为
(3) y ~x 关系
(4) Y ~X 关系
mx
y =*p
E m =
X
X x +=
1Y
Y y +=
1X
X m Y Y +=+11**
S
HM E ρ
=
当溶液组成很低时,(1-m)X<<1,
∴当液相中溶质组成足够低时,平衡关系在Y~X 图中也可近似地表示成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其斜率为m 。

A
A
A X m mX Y )(*
−+=
⇒11A
A mX Y =⇒*
5.2.3 相平衡与吸收过程的关系
(1)由气液相平衡关系判明过程进行方向和限度
a 若p A >液相浓度x A 对应的平衡分压p A *,进行吸收
x A
p A *
p A b 随吸收过程进行,气相中被吸收组分↓,p A
↓,而溶液浓度↑,p A *↑,当p A =p A *时,吸收过程达极限
c 若气相中被吸收组分的分压p A 低于液相浓度x A 对应的平衡分压p A *,即p A <p A *,进行解吸过程
x A
p A =p A *
(2)判明吸收操作的难易程度,并据以选择适宜的吸收剂
T 、P 一定,被溶解气体在气相中平衡分压越小,溶解度越大,气体越易被吸收
E ,m 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小,越难吸收
∴选择吸收剂,需考虑到吸收质与吸收剂构成的物系E 值较小
x A
p A *
(3) 根据气液平衡关系选择操作条件
同一物系T ↑,E 和m ↑,气体溶解度↓∴吸收操作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有利
溶解热效应大的物系,需在吸收过程中采取冷却措施,提高压力也有利于吸收,但动力消耗及设备强度要求提高∴需权衡设备和操作费用
一般工业用常压吸收,为避免加压吸收,可用化学吸收法解决
(4)计算过程的推动力,分析过程进行的难易推动力=实际操作浓度-平衡浓度
以气相浓度表示△Y A=Y A-Y A*
液相浓度表示△X A=X A*-X A
实际操作浓度偏离平衡浓度越远,推动力越大,传质速率越快本章仅限于:
微分接触式吸收设备;
以下简单情况:
(1) 单组分吸收,其余组分溶解度较低,可视为惰性组分;
(2) 溶剂蒸汽压低,气体中不含溶剂蒸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