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兵法经典名句完整版

合集下载

孙膑兵法三十六计(完整版)

孙膑兵法三十六计(完整版)

孙膑兵法三十六计(完整版)学习古代兵法策略的三十六计,不是为了争个高下的城府,只是领略古人的兵家智慧。

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再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七计无中生有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使敌人相信我方,并使其麻痹松懈,则暗中策划,充分准备,一有机会,立即动手,使他来不及应变,这是暗中厉害,表面柔和的策略。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最经典十句

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最经典十句

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最经典十句《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兵书,有“用兵之法,全胜为上”这样的军事谋略;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样脍炙人口的名言;还是一部指点做人做事的参考书,有“胜可知而不可为”这样的做事方法。

1.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兵法·虚实篇》势:方式,模式。

神:超乎常人的本领。

这两句大意是,用兵作战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孙子认为,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不能拘泥于某种作战的形式,正像水本无固定的形态一样,放在圆容器中它就是圆的,放在方容器中它就是方的。

能够根据敌人数量的多少,装备的好坏,士气的高低,指挥员素质如何,军需供应怎样而机动灵活地采取对策,才能夺取胜利。

这几句可用以说明用兵或做其他工作应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制订计划,不可死搬教条,墨守成规。

2.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孙子兵法·谋攻篇》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的将领,就能打胜仗。

能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的将领在战争中善于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得赢便打,打不赢不打,不受感情支配,不盲目行动,这样自然能打胜仗。

3.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惰归:孙子把士气分为三种: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惰归是指士气疲惫衰落之师。

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要避开敌人的锐气,等到敌人士气衰落、疲惫时再去攻击它。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和“避实就虚”的作战原则一样,都是说明在敌我力量相当时,可以作暂时的让步,以保持我军的锐气,使敌人疲劳沮丧,减杀其优势,待到时机成熟时,再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4.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出自《孙子兵法·计篇》诡:欺诈。

道:学问,理论。

示之:做给他看。

战争是一种用假象来欺骗和迷惑对方的学问。

孙膑兵法经典名句完整版上课讲义

孙膑兵法经典名句完整版上课讲义

孙膑兵法经典名句完整版孙膑兵法经典名句1.天地之理,至则反,盈则败,日月是也。

代兴代废,四时是也。

有胜有不胜,五行是也。

有生有死,万物是也。

有能有不能,万生是也。

有所有余,有所不足,形势是也。

2.故有形之徒,莫不可名。

有名之徒,莫不可胜。

故圣人以万物之胜胜万物,故其胜不屈。

战者,以形相胜者也。

形莫不可以胜,而莫知其所以胜之形。

形胜之变,与天地相敝而不穷。

3.形者,皆以共胜胜者也。

以一形之胜胜万形,不可。

所以制形壹也,所以胜不可壹也。

故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知其所短;见敌之所不足,则知其所有余。

见胜如见日月。

其错胜也,如以水胜火。

4.形以应形,正也;无形而制形,奇也。

奇正无穷,分也。

分之以奇数,制之以五行,斗之以形名。

分定则有形矣,形定则有名矣。

5.故以异为奇。

是以静为动奇,佚为劳奇,饱为饥奇,治为乱奇,众为寡奇。

发而为正,其未发者奇也。

奇发而不报,则胜矣。

有余奇者,过胜者也。

故一节痛,百节不用,同体也。

前败而后不用,同形也。

《奇正》6.赏未行,罚未用,而民听令者,其令,民之所能行也。

赏高罚下,而民不听其令者,其令,民之所不能行也。

使民虽不利,进死不旋踵,孟贲之所难也,而责之于民,是使水逆流也。

故战势,胜者益之,败者代之,劳者息之,饥者食之。

故民见敌人而未见死,蹈白刃而不旋踵。

7.故行水得其理,漂石折舟;用民得其性,则令行如流。

《奇正》8.能分人之兵,能按人之兵,则锱铢而有余。

不能分人之兵,不能按人之兵,则数倍而不足。

9.兵有客之分,有主人之分。

客之分众,主人之分少。

客倍主人半,然可敌也。

《客主人分》10.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

《威王问》11.恒胜有五:得主专制,胜;知道,胜;得众,胜;左右和,胜;量敌计险,胜。

《选卒》12.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13.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月战》14.夫赏者,所以喜众,令士忘死也,罚者,所以正乱,令民畏上也。

15.夫权者,所以聚众也。

势者,所以令士必斗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最经典十句

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最经典十句

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最经典十句《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兵书,有“用兵之法,全胜为上”这样的军事谋略;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样脍炙人口的名言;还是一部指点做人做事的参考书,有“胜可知而不可为”这样的做事方法。

1.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兵法·虚实篇》势:方式,模式。

神:超乎常人的本领。

这两句大意是,用兵作战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孙子认为,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不能拘泥于某种作战的形式,正像水本无固定的形态一样,放在圆容器中它就是圆的,放在方容器中它就是方的。

能够根据敌人数量的多少,装备的好坏,士气的高低,指挥员素质如何,军需供应怎样而机动灵活地采取对策,才能夺取胜利。

这几句可用以说明用兵或做其他工作应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制订计划,不可死搬教条,墨守成规。

2.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孙子兵法·谋攻篇》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的将领,就能打胜仗。

能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的将领在战争中善于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得赢便打,打不赢不打,不受感情支配,不盲目行动,这样自然能打胜仗。

3.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惰归:孙子把士气分为三种: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惰归是指士气疲惫衰落之师。

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要避开敌人的锐气,等到敌人士气衰落、疲惫时再去攻击它。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和“避实就虚”的作战原则一样,都是说明在敌我力量相当时,可以作暂时的让步,以保持我军的锐气,使敌人疲劳沮丧,减杀其优势,待到时机成熟时,再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4.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出自《孙子兵法·计篇》诡:欺诈。

道:学问,理论。

示之:做给他看。

战争是一种用假象来欺骗和迷惑对方的学问。

《孙子兵法》八大经典名句,读懂古人最高谋略

《孙子兵法》八大经典名句,读懂古人最高谋略

《孙子兵法》八大经典名句,读懂古人最高谋略《孙子兵法》由春秋时期孙武所作,是兵家最早的一部兵书,也是兵书战策的鼻祖之作。

下面分享一些其中的经典名句,和大家共同学习。

一、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选自《孙子兵法·计篇》。

将领必须具备智慧、诚信、仁义、勇猛、威严。

作为统兵打仗的将帅只有具备了智、信、仁、勇、严五方面的素质后,才能战无不胜。

二、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选自《孙子兵法·火攻》。

君主不可以因一时发怒而发动战争,将领不应该因一时怨恨而导致战争。

孙子告诫君主,战争是慎重而严肃的问题,不能只凭借个人的一时喜怒而轻率地发动战争。

三、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选自《孙子兵法·形篇》。

古代所说善于打仗的人,是战胜容易取胜的敌人。

孙子提出了首攻目标的选择问题。

四、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选自《孙子兵法·谋攻》。

将帅精明能干,而君王对他的具体指挥不横加干涉,这样的军队能打胜仗。

孙子认为在作战过程中,将帅应拥有充分的独立指挥军队作战的权力,有处置各种战机的自由,从而发挥战地将帅的主观能动性。

五、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选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上兵:用兵的上策。

所以,用兵的上策是用计谋战胜敌人,其次是在外交上战胜敌人,再次是出兵打击敌人,下策是攻打城池。

表现了孙子以谋胜敌的战略思想。

六、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选自《孙子兵法·虚实篇》。

知道作战的地点,作战的日期,那么就是千里行军也可以去同敌人会战。

七、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

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

选自《孙子兵法·虚实篇》。

我军在什么地方和敌人交战,让敌人无法知道,那么敌人就会在许多地方防备我军的进攻。

敌人防备的地方多了,那么和我交战的敌人就少了。

八、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选自《孙子兵法·虚实篇》。

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最经典十句

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最经典十句

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最经典十句导读:《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兵书,有“用兵之法,全胜为上”这样的军事谋略;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样脍炙人口的名言;还是一部指点做人做事的参考书,有“胜可知而不可为”这样的做事方法。

1.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兵法·虚实篇》势:方式,模式。

神:超乎常人的本领。

这两句大意是,用兵作战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孙子认为,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不能拘泥于某种作战的形式,正像水本无固定的形态一样,放在圆容器中它就是圆的,放在方容器中它就是方的。

能够根据敌人数量的多少,装备的好坏,士气的高低,指挥员素质如何,军需供应怎样而机动灵活地采取对策,才能夺取胜利。

这几句可用以说明用兵或做其他工作应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制订计划,不可死搬教条,墨守成规。

2.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孙子兵法·谋攻篇》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的将领,就能打胜仗。

能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的将领在战争中善于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得赢便打,打不赢不打,不受感情支配,不盲目行动,这样自然能打胜仗。

3.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惰归:孙子把士气分为三种: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惰归是指士气疲惫衰落之师。

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要避开敌人的锐气,等到敌人士气衰落、疲惫时再去攻击它。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和“避实就虚”的作战原则一样,都是说明在敌我力量相当时,可以作暂时的让步,以保持我军的锐气,使敌人疲劳沮丧,减杀其优势,待到时机成熟时,再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4.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出自《孙子兵法·计篇》诡:欺诈。

道:学问,理论。

示之:做给他看。

孙子兵法中的20句智谋名句,名句都值得品味!

孙子兵法中的20句智谋名句,名句都值得品味!

1.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出处】《孙子兵法•谋攻篇》【释义】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就会百战不败;不了解敌方而熟悉自己,胜负各半;既不了解敌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孙子兵法最光辉的军事思想,同时他提倡的谋略也是建立在了解敌我双方力量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认为它始终贯穿于《孙子兵法》之中。

何谓“知己”,对自身条件的严格审查和分析,这样才能做好客观的分析,才能知道我方的军事优势何在,以此进行谋略和战术安排。

何谓“知彼”,知彼即对敌方的力量能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敌人的优势和劣势,以做到避强击弱,因敌谋略,采取不同的应战方案。

所谓“知己知彼”即为了“运筹于帷幄之中”,以“决胜于千里之外”。

2.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出处】《孙子兵法•军形篇》【释义】孙子说:从前善于打仗的人,总是先创造条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捕捉战机战胜敌人。

使自己不被战胜,其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敌人能否被战胜,在于敌人是否给我们以可乘之机。

所以,善于作战的人只能够使自己不被战胜,而不能使敌人一定会被我军战胜。

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却不能强求。

3.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出处】《孙子兵法•始计篇》【释义】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

4.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最经典

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最经典

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最经典•相关推荐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最经典十句《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兵书,有“用兵之法,全胜为上”这样的军事谋略;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样脍炙人口的名言;还是一部指点做人做事的参考书,有“胜可知而不可为”这样的做事方法。

1.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兵法·虚实篇》势:方式,模式。

神:超乎常人的本领。

这两句大意是,用兵作战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孙子认为,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不能拘泥于某种作战的形式,正像水本无固定的形态一样,放在圆容器中它就是圆的,放在方容器中它就是方的。

能够根据敌人数量的多少,装备的好坏,士气的高低,指挥员素质如何,军需供应怎样而机动灵活地采取对策,才能夺取胜利。

这几句可用以说明用兵或做其他工作应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制订计划,不可死搬教条,墨守成规。

2.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孙子兵法·谋攻篇》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的将领,就能打胜仗。

能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的将领在战争中善于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得赢便打,打不赢不打,不受感情支配,不盲目行动,这样自然能打胜仗。

3.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惰归:孙子把士气分为三种:朝气锐,昼 气惰,暮气归。

惰归是指士气疲惫衰落之师。

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要避开敌人的锐气,等到敌人士气衰落、疲惫时再去攻击它。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和“避实就虚”的作战原则一样,都是说明在敌我力量相当时,可以作暂时的让步,以保持我军的锐气,使敌人疲劳沮丧,减杀其优势,待到时机成熟时,再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4.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出自《孙子兵法·计篇》诡:欺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膑兵法经典名句1.天地之理,至则反,盈则败,日月是也。

代兴代废,四时是也。

有胜有不胜,五行是也。

有生有死,万物是也。

有能有不能,万生是也。

有所有余,有所不足,形势是也。

2.故有形之徒,莫不可名。

有名之徒,莫不可胜。

故圣人以万物之胜胜万物,故其胜不屈。

战者,以形相胜者也。

形莫不可以胜,而莫知其所以胜之形。

形胜之变,与天地相敝而不穷。

3.形者,皆以共胜胜者也。

以一形之胜胜万形,不可。

所以制形壹也,所以胜不可壹也。

故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知其所短;见敌之所不足,则知其所有余。

见胜如见日月。

其错胜也,如以水胜火。

4.形以应形,正也;无形而制形,奇也。

奇正无穷,分也。

分之以奇数,制之以五行,斗之以形名。

分定则有形矣,形定则有名矣。

5.故以异为奇。

是以静为动奇,佚为劳奇,饱为饥奇,治为乱奇,众为寡奇。

发而为正,其未发者奇也。

奇发而不报,则胜矣。

有余奇者,过胜者也。

故一节痛,百节不用,同体也。

前败而后不用,同形也。

《奇正》6.赏未行,罚未用,而民听令者,其令,民之所能行也。

赏高罚下,而民不听其令者,其令,民之所不能行也。

使民虽不利,进死不旋踵,孟贲之所难也,而责之于民,是使水逆流也。

故战势,胜者益之,败者代之,劳者息之,饥者食之。

故民见敌人而未见死,蹈白刃而不旋踵。

7.故行水得其理,漂石折舟;用民得其性,则令行如流。

《奇正》8.能分人之兵,能按人之兵,则锱铢而有余。

不能分人之兵,不能按人之兵,则数倍而不足。

9.兵有客之分,有主人之分。

客之分众,主人之分少。

客倍主人半,然可敌也。

《客主人分》10.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

《威王问》11.恒胜有五:得主专制,胜;知道,胜;得众,胜;左右和,胜;量敌计险,胜。

《选卒》12.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13.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月战》14.夫赏者,所以喜众,令士忘死也,罚者,所以正乱,令民畏上也。

15.夫权者,所以聚众也。

势者,所以令士必斗也。

谋者,所以令敌无备也。

诈者,所以困敌也。

16.用兵无备者伤,穷兵者亡。

《威王问》17.是以按左抶右,右败而左弗能救;按右抶左,左败而右不能救。

《客主人分》18.积疏相当,盈虚相当,径行相当,疾徐相当,众寡相当,佚劳相当。

《积疏》19.我饱食而待其饥也,安处以待其劳也,正静以待其动也。

故民见进而不见退,蹈白刃而不旋踵。

20.善者能使敌卷甲趋远,倍道兼行,倦病而不得息,饥渴而不得食。

《善者》21.故善者制险量阻,敦三军,利屈伸,敌人众能使寡,积粮盈军能使饥,安处不动能使劳,得天下能使离,三军和能使柴。

《善者》22.攻其所必救,使离其固,以揆其虑,施伏设援,击其移庶。

此击保固之道也。

23.埤垒广志,严正辑众,避而骄之,引而劳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必以为久。

《十问》24.夫安万乘国,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者,唯知道。

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此王者之将也。

《八阵》25.合军聚众,务在激气。

复徙合军,务在治兵利气。

临境近敌,务在厉气。

战日有期,务在断气。

今日将饯,务在延气。

《延气》26.兵之胜在于选卒,其勇在于制,其巧在于势,其利在于信,其德在于道,其富在于亟归,其强在于休民,其伤在于数战。

《选卒》27.夫兵者,非士恒势也。

此先王之传道也。

战胜,则所以在亡国而继绝世也。

战不胜,则所以削地面而危社稷也。

是故兵者不可不察。

然夫乐兵者亡,利胜者辱。

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

事备而后动。

《见威王》28.威王问:“令民素听,奈何?”孙子曰:“素信。

”《威王问》29.一曰信,二曰忠,三曰敢。

安忠?忠王。

安信?信赏。

安敢?敢去不善。

不忠于王,不敢用其兵;不信于赏,百姓弗德;不敢去不善,百姓弗畏。

《选卒》30.赏不逾日,罚不还面,不维其人,不何……外辰,此将军之德也。

《将德》31.夫陷齿戴角,前爪后距,喜而合,怒而斗,天之道也,不可止也。

故无天兵者自为备,圣人之事也。

黄帝作剑,以阵象之。

羿作弓弩,以势象之。

禹作舟车,以变象之。

汤、武作长兵,以权象之。

凡此四者,兵之用也。

《势备》32.何以知弓弩之为势也?发于肩膺之间,杀人百步之外,不识其所道至。

故曰:弓弩,势也。

《势备》33.凡兵之道四:曰阵,曰势,曰变,曰权。

察此四者,所以破强敌,取猛将也。

《势备》。

更正:23条选自《威王问》,不是《十问》。

孙膑名言名句1、进,路也;退,路也;左,路也;右,路也。

2、兵不能见福祸于未刑,不知备者也。

3、兵用力多功少,不知时者也。

兵不能胜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

4、势便地利则民自退。

所谓善战者,便势利地者也。

5、善教者于本,不临军而变。

6、不意侍待卒,所以昧战也。

7、知士可信,毋令人离之。

必胜乃战,毋令人知之。

8、敌弱以乱,先其选卒以乘之;敌强以治,先其下卒以诱之。

9、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央。

10、一曰信,二曰忠,三曰敢。

安忠?忠王。

安信?信赏。

安敢?敢去不善。

不忠于王,不敢用其兵。

不信于赏,百生(姓)弗德。

不敢去不善,百生(姓)弗畏。

11、兵之胜在于篡(选)卒,其勇在于制,其巧在于势,其利在于信,其德在于道,其富在于亟归,其强在于休民,其伤在于数战。

12、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

13、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

14、内得其民之心,外知其敌之情。

15、不战而屈人之兵。

16、赏不逾日,罚不还面。

17、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

18、用兵得其性,则令行如流。

19、兵不能胜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

20、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21、"知天""知地""内得其民之心,外知其敌之情"22、"知道,胜。

不知道,不胜"。

23、天地之理,至则反,盈则败,阴阳是也。

24、分定则有形矣,形定则有名25、故一节痛,百节不用,同体也。

前败而后不用,同形也。

26、故战势,大阵断,小阵解。

后不得乘前,前不得然后。

进者有道出,退者有道入。

27、赏未行,罚未用,而民听令者,其令,民之所能行也。

28、赏高罚下,而民不听其令者,其令,民之所不能行也。

29、故战势,胜者益之,败者代之,劳者息之,饥者食之。

30、代兴代废,四时是也。

有胜有不胜,五行是也。

31、有生有死,万物是也。

有能有不能,万生是也。

32、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33、有所有余,有所不足,形势是也。

34、有名之徒,莫不可胜。

35、故圣人以万物之胜胜万物,故其胜不屈。

战者,以形相胜者也。

36、形莫不可以胜,而莫知其所以胜之形。

37、形胜之变,与天地相敝而不穷。

38、形胜,以楚越之竹书之而不足。

39、故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知其所短;见敌之所不足,则知其所有余。

40、形者,皆以共胜胜者也。

以一形之胜胜万形,不可。

所以制形壹也,所以胜不可壹也。

41、见胜如见日月。

其错胜也,如以水胜火。

42、形以应形,正也;无形而制形,奇也。

奇正无穷,分也。

分之以奇数,制之以五行,斗之以形名。

43、同不足以相胜也,故以异为奇。

44、足以静为动奇,佚为劳奇,饱为饥奇,治为乱奇,众为寡奇。

45、发而为正,其未发者奇也。

奇发而不报,则胜矣。

有余奇者,过胜者也。

46、使民虽不利,进死而不旋踵,孟賁之所难也,而责之民,是使水逆流也。

47、故民见人而未见死,蹈白刃而不旋踵。

孙膑语录夫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

【出处】《孙膑兵法·见威王》【译文】以打仗为乐趣的(穷兵默武)必然招致灭亡,为利益而战胜对手的必然受辱。

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出处】《孙膑兵法·见威王》【译文】战胜之后而居于强者地位的,天下都会归服于他。

事备而后动。

【出处】《孙膑兵法·见威王》【译文】用兵打仗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患兵者地也,困敌者险也。

【出处】《孙膑兵法·威王问》【译文】用兵最大的忧虑是没有地利,让敌军落人困境的办法是依靠险要之地。

用兵无备者伤,穷兵者亡。

【出处】《孙膑兵法·威王问》【译文】用兵没有准备的人必定失败,穷兵默武的人必定灭亡。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出处】《孙膑兵法,月战》【译文】天时、地利、人和,如果缺了三项条件,即使能暂时取得胜利,也必定留下后患。

抚时而战,不复使其众。

【出处】《孙膑兵法·月战》【译文】能够把握时机出战,可以一战而胜,不必再次用兵。

天地之理,至则反,盈则败。

【出处】《孙膑兵法·奇正》【译文】天地间万事万物演变的道理是: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不轻寡,不劫于敌,慎终若始。

【出处】《孙膑兵法·将德》【译文】不轻视弱小的敌军,也不怕敌军的威逼,做事要善始善终,直至最后也要像刚开始一样慎重对待。

赏不逾日,罚不还面。

【出处】《孙膑兵法·将德》【译文】奖赏不能超过当日,惩罚也不能翻脸不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