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人美2011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人美2011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2.了解透视在绘画中的作用。
3.学会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表现画面深度和距离感。
4.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绘画技巧。
二、教学步骤
1. 引入(10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绘画作品,讨论画面中物体大小的变化以及画面的深度感等现象。
2. 理论讲解(1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和透视在绘画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让学生了解透视的表现方式。
3. 练习(30分钟)
1.让学生在纸上先画一个正方形,然后将正方形分成四个小正方形,分别对四个小正方形用近大远小进行填充,体验近大远小的作用。
2.让学生在放置好的静物摆放中,选取一个主题,如“小河流”,“树林”,“小小房屋”等,然后要求在画纸上绘制出这个主题的静物画,并且要注意到近大远小的
作用,让画面产生深度感。
4. 总结(5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此次课堂学习内容,总结大家的感想,让学生梳理知识点。
三、教学重点
1.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2.学会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表现画面深度和距离感。
四、教学难点
透视在绘画中的作用,如何表现近大远小。
五、课后练习
1.完成练习内容并将绘制的画交给教师进行评价。
2.在家用不同的物品进行练习,并尝试给画面增强深度感。
3.观察自己身边的景色,体验近大远小的感受并整理出自己的心得。
透视现象

这是一条普通的乡村道路,两边高高的树木通向远方,道路两边是乡村的田园,不远处,教 林间小道 荷 霍贝玛 堂和农舍的房子依稀可见。在田间和路上,有二三农夫的影踪。尽管这是一幅普通的乡村景色, 但霍贝玛通过巧妙的远近透视,使它具有诗一般的田园情趣,给人一种明朗宁静的美好感受。此 画被认为是风景画中的稀世之作。
林奇
雅典学院
意 拉斐尔
平 行 透 视
只 有 一 个 消 失 点
有 两 个 消 失 点
透视现象,是一种近大远小的自然现象.常用来表现物体强烈的立体感和空间感的原理是

透视现象
透视现象,是一种近大远小的自然现象.常用来表现物体强烈的立体感和空间感的原理是客观物体因与人眼(视点)的远近距离和空间方位的不同,在视觉上引起近大远小、近宽远窄或近长远短等形象变化。
1、透视现象:对你所要画的东西,视觉上对物体都会有差异,因为光是直线的,看到的不可能是整个物体的每个面,都会产生透视。
2、透视法:是绘画术语。
画家在作画的时候,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这种方法叫透视法。
因为透视现象是近大远小的,所以也称为“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采用“焦点透视”,它就像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把能摄入镜头的物象如实地照下来,因为受空间的限制,视域以外的东西就不能摄入了。
中国画的透视法就不同了,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下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
叫做“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透视法的结果。
人美版(杨力)美术五年级下册《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4

人美版(杨力)美术五年级下册《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人美版(杨力)美术五年级下册》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册书以发展学生的美术素养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
本节课《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是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及运用。
教材内容丰富,步骤清晰,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美术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对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指导。
此外,学生对生活中的透视现象有一定的感知,但未能上升到理论层面,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和理解透视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知道透视原理及运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3.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及运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和理解透视现象,并在绘画中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透视现象。
2.示范法:教师示范绘画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透视原理的运用。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透视原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练习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透视原理、生活实例、绘画步骤等。
2.学生准备绘画用品,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3.准备一些透视现象的生活图片,用于教学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这些图片为什么看起来那么真实?它们与透视现象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透视原理,如近大远小、平行线汇聚等,并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透视现象。
近大远小计算公式

近大远小计算公式
近大远小是指一个物体在远处的时候看起来较小,而在近处的时候看起来较大。
这种视觉现象可以通过数学公式计算。
下面将介绍两种常用的计算近大远小的公式。
1.透视公式(近大远小的线性比例关系):
透视公式是一种线性比例关系,它描述了在透视投影下一个物体的尺寸与它与观察者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该公式可以表示为:S=I*K 其中,S表示物体在观察者视线上的实际尺寸;
I表示物体在离观察者d单位距离处的尺寸;
K是一个常数,通常被称为透视因子。
透视公式的原理是,当一个物体离观察者越近,其投影在视线上的尺寸就越大。
透视因子K可以通过实验获得或者根据视觉感受确定。
2.距离平方递减公式:
距离平方递减公式是一种非线性比例关系,它描述了物体尺寸在远处看起来缩小得更快,而在近处看起来缩小得更慢的关系。
该公式可以表示为:S=I/(d^2)
其中,S表示物体在观察者视线上的实际尺寸;
I表示物体在离观察者d单位距离处的尺寸。
距离平方递减公式的原理是,距离的平方增大得更快,因此物体的尺寸看起来缩小得更快。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公式都只是近似描述了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公式。
总结一下,近大远小的计算公式有透视公式和距离平方递减公式。
这些公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计算物体在不同距离处的大小变化。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丨苏少版

消失点随着视点的移动而移动
地面的纵向线、天花板、上下门窗框等等
,
师生评议
通过观察思考找出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疏远密等常见的透视现象
激发学生的兴趣
表现这些规律,使我们的画面的空间感更强,更具有真实感的方法
通过师生共同分析演示学习透视的基本画法
展评要点
透视规律的准确表现,线条的组织运用
(3)描绘细节
布置写生作业,提出作业要求
运用我们学到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表现方法写生我们的楼道
学生作画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观察教具并思考
(1)关门与开门时,门有什么透视变化?
(2)甬路近处与远处一样宽吗?
(3)门与影壁一样高吗?
(4)甬路上的地砖砖缝疏密程度有什么变化?
(公路、楼道铁路等
学生欣赏
谈感受
(消失为一点)
教学内容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学具进一步体会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归纳出在生活中其他类似的规律,初步尝试掌握简单的表现透视规律的绘画方法。通过直观演示与照片写生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在造型表现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感受并学会表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等透视现象
板书设计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近大远小 视平线
近高远低、
近宽远窄 消失点
近实远虚?
作业
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完成一幅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绘画作业
自评
反思
教学难点
透视现象的表现方法。
教具
自制教具、课本、范画
学具
作业纸、铅笔、
课型
造型表现
日期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人美版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观察能力: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透视现象,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视觉敏感度;2.美术表现能力:学习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提升学生在美术作品中表现空间感的能力;3.创新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大胆尝试,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发挥个性和创意;4.美学鉴赏能力:分析经典美术作品中的透视应用,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通过实现这些核心素养目标,使学生在掌握透视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提升美术学科素养。
在实践活动中,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他们能够积极思考并运用透视知识解决问题。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如何将透视原理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中。针对这个问题,我应该在实践活动中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鼓励学生多尝试、多思考。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透视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很多自己的想法,这让我很欣慰。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的观点较为片面,需要我在引导时提出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全面地分析问题。
1.在导入新课环节,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元素,如动画、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新课讲授中,注重讲解与示范相结合,让学生在观看示范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透视原理。
3.在实践活动中,增加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4.在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线性透视原理和透视在实际绘画中的应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透视现象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一幅画作中表现道路向远方的延伸感。
人美版(杨力)美术五年级下册《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3

人美版(杨力)美术五年级下册《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美版(杨力)美术五年级下册》教材内容丰富,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美术技能为主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一课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及其在绘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例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和掌握透视现象的规律。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观察能力,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在透视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引导和辅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及其实践应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对美术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透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近大远小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表现。
五. 教学方法1.观察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发现和分析透视现象的规律。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绘画实践,掌握透视原理及应用。
3.启发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
2.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
3.相关图片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发现透视现象的规律。
教师讲解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绘画实践,尝试运用透视原理进行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引导和辅导。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心得。
教师点评,巩固学生对透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5.拓展(5分钟)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意识,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进行更广泛的绘画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进一步了解视平线、消失点等浅显的透视知识,能设计制作一件表现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小学具或画一幅近大远小的透视图。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分析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用艺术手法进行空间表现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视平线、消失点等浅显的透视知识,能设计制作一件表现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小学具或画一幅近大远小的透视图。
教学难点:对透视知识的理解、表现。
艺术实践:设计制作一件表现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小学具,或画一张近大远小的透视图。
教学准备:计算机、具有透视现象的示范图片、POWERPOINT程序、学生透视练习使用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