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合集下载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教案) 人美版(2012)美术五年级上册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教案) 人美版(2012)美术五年级上册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透视掌握透视规律,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观察和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建构出绘画中的透视规律,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用具:课件、图片资料、铅笔、图画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两张结构图片,一张平面的,一张有透视现象的。

提问:哪张图片给你的空间感更强烈?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同时,出示一组具有透视现象的图片,再次观察。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它们给你的空间感更强烈?小结:是的,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位置时,离我们近的物体比较高大、宽阔,离我们远的物体比较低矮、窄小。

这种近大远小的变化用绘画上的法则来解释就叫透视现象。

板书:透视现象。

出示透视原理图,加深对透视现象的理解。

二、讲授新课师:同学们的感觉很敏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现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

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道路、树木近处与远处的变化,同学们注意看,近处的树向远处延伸发生什么变化?生:离我们越近的树木越大,离我们越远的树木越小。

生:两旁的树木向远方逐渐缩小,最终两旁的树木都缩到一个点。

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是棒极了。

随着视线延伸,景物会逐渐聚于一点,这个点就叫消失点;通过消失点的水平线就是视平线,平视时,视平线与地平线重合。

(通过对照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了解视平线的变化。

如果想表现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视平线就要高一点,想表现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视平线就要低一点。

)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越远越向下,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远越向上,景物的轮廓与消失点的连线叫消失线。

引导学生观察消失线夹角处天空和道路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发现树的透视规律有:近高远矮、近粗远细、近疏远密。

第5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五年级上册

第5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五年级上册

教案:第5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一、教学内容1. 了解透视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透视的基本技法。

2. 学习如何运用透视原理绘制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的绘画作品。

3. 通过欣赏和分析名家的透视绘画作品,提高对透视现象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透视现象的基本概念,掌握透视的基本画法,能够运用透视原理绘制简单的绘画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绘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绘画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1. 透视现象的基本原理和画法。

2. 如何运用透视原理绘制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的绘画作品。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图纸、画具等。

2. 学生准备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PPT,介绍透视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关注透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教师讲解透视的基本画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透视的画法。

3. 实践: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进行透视绘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引导学生掌握透视原理。

4. 欣赏与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名家的透视绘画作品,提高学生对透视现象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5. 创作:学生根据所学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提出建议,帮助学生提高绘画水平。

6.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总结课堂收获。

六、板书设计1. 透视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透视的基本画法。

3. 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的透视原理,绘制一幅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的绘画作品。

2. 课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思考如何在今后的绘画中更好地运用透视原理。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5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9-人美版

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5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9-人美版

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5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9-人美版教学目标1.了解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应用。

2.掌握绘画中的透视技巧。

3.通过绘画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1.画笔、绘画纸、颜料、橡皮擦、圆规、直尺等器材。

2.教具:PPT课件或黑板、粉笔等。

教学内容课堂活动1:透视现象的介绍教师操作: 1. 展示图片一:一幅透视图。

2. 引导学生发现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在对比展示图片二:一幅非透视图。

3. 通过上述两幅图片的对比,引导学生发现透视现象更符合人眼的观感,更能够获得美的体验。

学生操作:跟随教师观察和分析两幅图片,了解透视现象的作用。

课堂活动2:透视技巧介绍教师操作: 1. 展示PPT或黑板画幅一:远景与近景的透视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画面的明显差异。

2. 通过画幅二:带有透视效果的方框图,简要介绍透视的具体技巧和方法——利用圆规和直尺画出不同角度的直线实现透视效果。

学生操作: 1. 跟随教师了解并运用透视技巧。

2. 在绘画纸上进行透视绘画,画出远近不同的两幅图画。

课堂活动3:透视作品创作教师操作: 1. 分送学生透视绘画的作业,提醒他们注意用光影和线条表现远近感。

2. 对于较难的问题及技巧,详细指导学生解决。

学生操作: 1. 根据所学知识,自行创作一幅透视绘画作品。

2. 将作品展示给同学并进行讲解。

教学小结1.本课程旨在带领学生了解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应用,掌握绘画中的基本透视技巧。

2.绘画是一门审美学科,透视现象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课后作业1.课下复习所学内容,再次练习透视绘画技巧。

2.完成今日的课后作业——自由创作一幅透视绘画作品。

第5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美术五年级上册

第5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美术五年级上册

第5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1内容概述:《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第九册第三课的内容。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本课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绘画中的真实感。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应用。

使学生更好的表现空间立体感使绘画作品更真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讲授、演示……使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并且有留意观察的习惯和探究生活中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兴趣。

3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将课题改为《远方的风景》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运用到绘画中,使描绘的现象更真实。

难点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5教学过程5.1第一学时5.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欣赏几组有意思的图片,认识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实远虚。

活动2【讲授】感知透视1.欣赏图片,找到图片中的透视现象。

2.欣赏图片,引出消失点、消失线和视平线,并且知道他们的概念3.小活动,让学生找出图片中的消失点、消失线和视平线。

4.进一步了解消失点、消失线和视平线,为创作打基础活动3【活动】教师示范1.提问如果我们要画一幅具有透视现象的画,我们第一步应该画什么呢让学生思考作画步骤2.老师强调总结作画步骤3.教师示范4.欣赏学生作品,启发学生创作兴趣活动4【作业】实践创作描绘一幅具有透视现象的画步骤1.先画出视平线2.找出消失点3.画出消失线4.添画风景5. 细节处理活动5【活动】展示作品,欣赏评价1.出示学生的作品草图及评价标准。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应用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绘画艺术的欣赏水平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透视的基本概念:透视是指在绘画中,由于观察点和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使得物体在画面上产生的一种近大远小的现象。

2. 透视的分类:线性透视、空气透视、色彩透视等。

3. 透视的基本原理: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等。

4. 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如何利用透视原理画出真实、立体的空间感。

5. 欣赏和分析经典绘画作品中透视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透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透视原理在实际绘画中的运用,如何处理画面中的空间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透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

2. 示范法:展示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并进行现场演示。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绘画作品中的透视运用。

4. 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实践,创作具有透视感的绘画作品。

五、教学准备1. 教具:课件、绘画作品、画具、白色board。

2.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铅笔、橡皮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具有强烈透视感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透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讲解透视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透视知识。

3. 示范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教师现场演示如何运用透视原理绘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透视的效果。

4.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绘画作品中的透视运用,让学生了解透视在实际绘画中的重要性。

5. 学生实践:让学生动手实践,尝试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6.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相互评价,教师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透视美术教案

透视美术教案

透视美术教案透视美术教案【篇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案例—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案例—绘画中的透视现象一 . 教材分析:本课是“造型与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

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二.过程设计:1、教学策略:师生游戏→明确本课内容→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欣赏名画→观察表现透视的艺术作品→利用教具学生练习→产生绘画冲动→绘画→讲评。

2、教案设计: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㈠.教学目标:1.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2.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事物。

3.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美感和自主探究意识。

㈢.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初步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

难点: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创新点:让学生分析讨论发现总结透视现象。

㈣.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教学法;2、探究式教学法;3.发现式教学法㈤.教学准备:图片资料.自制教具等。

三.教学过程:㈠.游戏导入师:请同学们用手测量出老师的身高?(学生手量.回答)你们知道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吗?(学生讨论发言)㈡.介绍透视现象并板书课题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大,而离我们远的物体看起来小,这种现象就是景物的近大远小现象,也叫透视现象。

㈢.讲授新课a.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分析,按书中的要求找出答案。

(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粗远细. 近稀远密)b.请同学找一找身边的透视现象。

请学生仔细观察后归纳透视现象;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后总结出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疏远密的透视现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驻校教研展示课教案)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驻校教研展示课教案)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能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2.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3.逐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周围环境,能发现近大远小等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运用到绘画中,使描绘的现象更富有空间感。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学习准备: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画具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1、出示两幅树林的图片(一幅是平行排列的,一幅是有近大远小现象的),让学生观察,说一说哪一图空间感强烈?(学生自由回答)2、问:你在哪里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学生自由回答)3、相机引入课题,课件出示,引导学生了解透视的定义。

透视:是用线条或色彩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的方法。

二、新授、感知。

1、出示霍贝玛的《村道》引导学生赏析。

问:霍贝玛用透视现象描绘了一条乡间小路。

你看到后有怎样的感受?(学生自由谈感受)2、以游戏的形式介绍视平线和消失点。

(1)、我叫视平线,是与你眼睛平行的一条水平线,平视时我与地平线重合。

(2)、我叫消失点,随着视线的延伸,景物会逐渐聚于一点,这个点就是我。

(3)、课件出示开课时的树林图片,明确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位置。

(4)、启发思考:视平线和消失点是固定不变的吗?(5)、课件出示具有透视现象的不同图片,指名找出图中的视平线和消失点,并请学生在电脑屏幕上画出。

小结:通过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知道可以根据画面需要调整其位置。

3、总结透视的规律。

(1)、学生根据课件中的图片,小组内讨论、总结透视的基本规律。

(2)、班内汇报。

教师相机总结,板书透视的基本规律: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疏远密,近大远小,近实远虚。

4、结合课本图片,让学生了解取景方法(人眼视域、取景框、视平线、消失点)。

三、示范。

1、赏析课本中学生的作品,说说学生作品是怎样取景的?是如何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2、教师讲解绘画步骤:确定视平线、消失点、消失线,借助这些线在相应区域内开始作画。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五上《第5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5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五上《第5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5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五上《第5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5一. 教材分析《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是人美版(常锐伦)美术五上第5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视的基本知识,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让学生感受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介绍,又有实践案例,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透视知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中的基本概念和技巧有所了解。

但透视知识较为抽象,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技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概念,知道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技巧。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分析法:分析名画中的透视技巧,让学生了解透视在绘画中的作用。

3.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绘画作品感受透视现象。

4.合作交流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包含透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名画案例。

2.学生准备绘画用品,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PPT,引导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如:什么是透视?透视有哪些种类?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作用等。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名画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透视技巧。

如:画家是如何运用透视现象表现空间的?透视现象如何增强画面的立体感?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绘画实践,尝试运用透视知识创作作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总结学习心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美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之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观察、对比教材上和所搜集来的图片,让学生逐渐理解透视现象。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其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

资源利用:师:幻灯片
生:美术教材,尺子,铅笔,美术本,彩笔。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描绘五想的能力,时绘画作品更真实。

2、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运用到绘画中,使描绘的现象更真实。

难点: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吗做好了准备就用你们漂亮的坐姿告诉老师。

大家互相看一看,我们的座位对齐了吗(对齐了)可是我怎么发现没对齐呢(出示第二张幻灯片课堂照片)
老师怎么发现后边的同学之间距离远,前边的同学之间距离近呢这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首先是稳定课堂纪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收回到课堂上来,其二通过引导,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
二、探索新知: 1、老师发现生活中也有这种现象,请大家观
察并思考(出示第三张幻灯片)谁能发现这里边的奥秘大家可以
分组讨论,得到结果后用你的坐姿告诉老师,每组选一个发言人,代表你们组告诉大家你们的发现。

第一组告诉大家这几幅图里边路面有什么变化。

——近宽远窄,近实远虚。

第二组告诉大家天空(屋顶)的变化。

——近大远小。

第三组告诉大家路两边物象的变化。

——近疏远密,近高远低。

有变化的线叫做透视线,它们的延长线都交与一点,这个点叫消失点,消失点所在的位置就是我们的视平线。

总结:这种现象叫做透视现象(板书课题,让学生伸出手和我一起写课题)出示幻灯片让孩子跟着幻灯片的内容读。

现在我们就能解释照片中我们座位排列的现象了吧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对图片资料的观察和讨论,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了本课的知识要点。

教师细致的分析,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
2、了解了生活中的这个现象,我们再欣赏几幅名画,看看画家们在他们的作品中是如何表现物象的透视现象的。

(出示画家代表作)
3、游戏:请同学们试着画出书中三幅图片的消失点、视平线。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

而知识的积累也恰恰在于巩固。

学生在游戏中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在欣赏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实践中总结,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
4、我们如果要用透视现象画出生活中的现象,应该怎么入手(出示幻灯片)
大家分组讨论怎么表现这个场景。

(讨论后学生代表上黑板表现)
老师也用了一种方法来表现,大家看一下和你们的方法一样吗(出示带有透视线的幻灯片,并黑板示范)
老师先找出消失点,然后找到视平线,再找出各个透视线,最后画出每个门的轮廓线。

画好以后擦掉前边的辅助线,这样一幅具有透视关系的画就画好了。

从中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回到讨论幻灯片)
——和地面垂直的线仍然垂直。

总结画的方法(出示第12张幻灯片)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学生能准确的找出图片中的视平线和消失点。

能够以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观察景物。

从而发现生活中更多的透视现象。

]
三、布置作业(出示作业幻灯片,并播放音乐)
四、评价作业:作业评价标准:1、透视现象是否能合理把握;
2、线条是否流畅;
3、画面是否完整;
4、能否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的表现出来
五、课堂小结。

1、让学生总结我们今天学习到什么我们会画什么了.
2、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了解到在生活中同样大小的物体距离我们有远近时,会出现不同的大小变化。

所以美就在我们身边,老师相信,我们每个同学都有一双慧眼,都能发现身边的美,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让班级、让学校变得更美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