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备览
传统国学经典必备书目[经史子集]
![传统国学经典必备书目[经史子集]](https://img.taocdn.com/s3/m/902098b30242a8956bece45d.png)
传统国学经典必备书目[经史子集] 【经史子集】传统国学经典必备书目说明:任何书目都可能以偏概全,这是第一,第二,多半会带有个人喜好成份,这一点,就连胡博士的书目都受到梁启超先生的责问,何况我等区区小辈,还望方家不吝赐教。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历来是我国图书传统的分类方法,题目即为传统国学经典必备书目,所以我一仍其旧,并参考其他学人,选出其中的最基本的核心书籍,简要略述如下:【经部】《十三经》及《十三经注疏》。
这是儒家的核心著作,要先理解经文的意义,再去做进一步的研究。
研究经学,我认为乾嘉朴学的治学方法是有意义的。
好的版本是中华书局的《十三经注疏》。
如再讲,可以说十三经几乎包含了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但尤要者为: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左传、论语、孟子。
经部书是国学精华,语言文字之学(旧之小学)是基础,乾嘉以来诸大师小学功力多深厚。
只有这两关学扎实了,后面的就不怕了。
《说文解字》、《广雅》,这两部书很重要,先秦两汉的书很多字义的解释要靠它们,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和王念孙的《广雅疏证》注本较好。
另外还有《经传释词》《经籍纂诂》《经学历史》《经学通论》等。
【史部】《二十四史》及清史稿。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主要是政治史)浓缩在书里面,虽说是帝王将相的家谱,但现在还没出现能代替它们的史书,所以也就必读了。
其中,前四史更是必读书,是纪传体史书的经典代表,文史俱佳。
除前四史外,《明史》亦佳。
《水经注》、《通典》、《文史通义》分别是地理书,政书,史评书。
尤其是通典,对我们了解唐以前的典章制度很有帮助。
另外有《史通》、《通志》、《文献通考》、《资治通鉴》、《国语》、《战国策》《二十二史札记》等。
《四库全书总目》、《书目问答》,目录学是作学问和入门的要旨,知道有哪些书,学什么看什么样的书是作学问、出成果的关键。
前者收书3500余种,后者也有2200多种。
近日我曾购得《輶轩语详注》一本,《輶轩语》原为张之洞撰,此书可视为《书目答问》的精简本,其中所列经典可作重要参考。
《国学备览(套装共12册)》读书笔记模板

黄庭外景经
上部经第一 中部经第二 下部经第三
金刚经
上部 ○法会因由分第一 ○善现启请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妙行无住分第四 ○如理实见分第五 ○正信希有分第六 ○无得无说分第七 ○依法出生分第八
四十二章经
上部 下部
六祖坛经
上部 下部
茶经
一之源 二之具 三之造 四之器 五之煮 六之饮 七之事 八之出 九之略
周易
上经 下经 系辞上 系辞下 说卦 杂卦
春秋左传
隐公元年~十一年 桓公元年~十八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闵公元年~二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文公元年~十八年 宣公元年~十八年 成公元年~十八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尔雅
释诂第一 释言第二 释训第三 释亲第四 释宫第五 释器第六 释乐第七 释天第八 释地第九
乐府杂录
上部 ○雅乐部 ○云韶乐 ○清乐部 ○鼓吹部 ○驱傩 ○熊罴部 ○鼓架部 ○龟兹部
洛阳牡丹记
花品叙第一 花释名第二 风俗记第三
棋经十三篇
○棋局篇第一 ○得算篇第二 ○权舆篇第三 ○合战篇第四 ○虚实篇第五 ○自知篇第六 ○审局篇第七 ○度情篇第八 ○斜正篇第九
林泉高致
山水训 画意 画诀 画题 画格拾遗
绝妙好词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古文观止
卷一周文 卷二周文 卷三周文 卷四秦文 卷五秦文 卷六汉文 卷七唐文 卷八唐文 卷九唐、宋文
01
简介:
02
文心雕龙
03
诗品
04
二十四诗品
06
人间词话
05
六一诗话
窦娥冤
西厢记
牡丹亭
文心雕龙
原道第一 征圣第二 宗经第三 正纬第四 辨骚第五 明诗第六 乐府第七 诠赋第八 颂赞第九
国学经典知识大全集

-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最早的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盛唐高适和岑参- 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北宋苏轼- 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南宋李清照- 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南宋辛弃疾- 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唐代李白-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杜甫- 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南宋陆游-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水浒传》-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红楼梦》- 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鲁迅- 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茅盾《子夜》- 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鲁迅《呐喊》
国学经典知识大全集
类别
内容
基本常识
-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岁寒三友:松、竹、梅-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谷:稻、黍、稷、麦、菽- 五味:酸、辛、甘、苦、咸-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音:宫、商、角、徵、羽-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九族:高祖、曾祖、祖、父、己身、子、孙、曾孙、玄孙- 四大名绣:苏绣、湘绣、蜀绣、广绣-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等
借代词语
- 桑梓:家乡- 桃李:学生- 社稷、轩辕:国家- 南冠:囚犯- 同窗:同学- 烽烟:战争- 巾帼:妇女- 须眉:男子- 手足:兄弟- 伉俪:夫妻- 白丁、布衣:百姓- 伛偻、黄发:老人- 垂髫:小孩- 膝下:父母- 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庙堂:朝廷
作者与作品
-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 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 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屈原:创造“楚辞”诗体,开创浪漫主义风格- 孔子、孟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及代表人物,并称“孔孟”- 杜甫:被称为“诗圣”,《潼关吏》等“三吏”,《新婚别》等“三别”-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共130篇-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聊斋志异》:蒲松龄创作,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 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 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诗经》“六义”: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四书”“五经”:儒家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国学全图解(一文轻松概览国学全貌)

国学全图解(一文轻松概览国学全貌)国学是什么?暂且不论其抽象的精神内涵,往小了说,即是中国的哲学。
往大了讲,国学包括了我们全部的中国文化。
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整理文献,编成儒家的《六艺》,即诗、书、礼、易、乐、春秋。
后西汉刘向父子编就《七略》,分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大部分。
其中辑略属总序,故称此分类法为“六分法”。
晋武帝时,又把书分为“甲乙丙丁”四大部分。
其实,就是后来“经史子集”的雏形。
到了唐朝,魏征主持编纂的《隋书·经籍志》,首次以“经史子集”四部命名分类,正式确立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
清乾隆年间,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就是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汇编而成。
所谓经学即儒家经典之学;史学即历史之学;子学即诸子百家之学;集学即诗词文章之学。
可以这么说,搞懂了经史子集,就了解了全部的中国文化。
下面,我们就逐个来介绍一下经史子集的大致内容。
何谓经学?通俗点讲,“恒常不变的道理”谓之“经”。
莫非能称经的皆是经学乎?《道德经》《南华经》《冲虚经》《金刚经》《心经》《黄帝内经》等,属于经学吗?虽都是一本正经,只可惜非经学也。
由于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即得天独厚,平步青云,上升为经学,历代皆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故经学专指儒家十三经。
哪十三经呢?《诗经》《易经》《尚书》《孟子》《论语》《尔雅》《孝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春秋时期,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删诗书,订礼乐,序易传,修春秋,以述而不作的方式总结了先王所留下的典籍,故成《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易经》与《春秋》作为占卜及历史书得以保存,其他皆成灰烬。
后或传由孔家宅壁掏出,或以秦朝儒生口述,故《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得以保存,而《乐经》的乐谱由于难以记诵,故自此失传。
国学文化常识备考资料

国学文化常识备考资料国学文化常识备考资料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体系,涵盖了思想、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和文化根基。
在备考过程中,熟悉国学文化常识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对历史、政治、文学等各个科目的综合素养水平。
以下是一些国学文化常识备考资料。
一、经典著作国学文化的经典著作通常是古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等的著作,包括《论语》、《孟子》、《道德经》、《红楼梦》等等。
在备考中,了解这些著作的内容和思想,可以增加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巩固知识点和提高分数。
二、历史事件国学文化与中国历史紧密相关,许多历史事件与国学文化密不可分。
例如《春秋》、《战国策》、《资治通鉴》等历史著作,以及楚汉争霸、三国演义等历史事件,都是备考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理解这些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国学文化,同时也可以提高对历史的认识。
三、古代文化国学文化的古代文化部分包括诗词、书法、音乐、戏曲、绘画等多个方面。
备考过程中,可以关注明代和清代的诗词、书法、绘画等领域的代表性作品和代表人物,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文化背景,以此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同时,关注历史的文化环境和风俗习惯也是备考的重要部分。
四、思想理念国学文化几乎涵盖了全人类史上的所有思想理念,熟悉这些思想理念对于提高备考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等,都是备考中会经常涉及的部分,理解他们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和实践意义,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提高备考的综合素养。
总体来说,国学文化常识是备考中必备的素材之一。
要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掌握这些常识、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国学文化常识,通过不断的阅读、思考和练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实力。
国学经典背诵篇目

1、《楚辞·山鬼》战国·屈原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采三秀兮於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閒.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
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又夜鸣。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2、《楚辞·湘夫人》战国·屈原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匊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薜蕙櫋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3、《楚辞·涉江》战国·屈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珮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
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
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中国国学目录

《中国国学目录》一、经部1. 儒家经典a.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b.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c. 十三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大学》、《中庸》2. 其他经部著作a. 《孝经》b. 《尔雅》c. 《说文解字》二、史部1. 正史a. 《史记》b. 《汉书》c. 《后汉书》d. 《三国志》e. 《晋书》f. 《宋书》g. 《南齐书》h. 《梁书》j. 《魏书》k. 《北齐书》l. 《周书》m. 《隋书》n. 《南史》o. 《北史》p. 《旧唐书》q. 《新唐书》r. 《旧五代史》s. 《新五代史》t. 《宋史》u. 《辽史》v. 《金史》w. 《元史》x. 《明史》2. 编年体史书a. 《资治通鉴》b. 《续资治通鉴》3. 纪事本末体史书a. 《通鉴纪事本末》b. 《明史纪事本末》4. 别史、杂史a. 《国语》c. 《逸周书》三、子部1. 儒家类a. 《荀子》b. 《新书》c. 《春秋繁露》2. 道家类a. 《老子》b. 《庄子》c. 《列子》3. 法家类a. 《韩非子》b. 《商君书》4. 墨家类a. 《墨子》5. 名家类a. 《公孙龙子》6. 杂家类a. 《淮南子》b. 《抱朴子》四、集部1. 楚辞类a. 《楚辞》2. 汉赋类a. 《赋篇》3. 诗类a. 《古诗十九首》b. 《陶渊明集》c. 《唐诗三百首》4. 文类a. 《文选》b. 《古文观止》c. 《唐宋八大家文钞》5. 词类a. 《花间集》b. 《宋词三百首》6. 曲类a. 《元曲选》b. 《六十种曲》五、儒家学派及其代表作品1. 宋明理学a. 《近思录》b. 《传习录》c. 《性理会通》2. 心学a. 《陆九渊集》b. 《王阳明全集》3. 公羊学派a. 《公羊传解诂》b. 《春秋公羊传注疏》六、道家学派及其代表作品1. 黄老学派a. 《黄老帛书》b. 《黄帝内经》2. 隐逸文化a. 《陶渊明集》b. 《桃花源记》七、佛教文化及其经典1. 大乘佛教经典a. 《金刚经》b. 《心经》c.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2. 小乘佛教经典a. 《阿含经》3. 禅宗文献a. 《坛经》b. 《禅林宝训》八、法家学派及其代表作品1. 韩非及其弟子作品a. 《韩非子》b. 《慎子》c. 《申子》2. 商鞅及其变法理论a. 《商君书》b. 《法经》九、兵家文化及其经典1. 兵法著作a. 《孙子兵法》b. 《吴子兵法》c. 《六韬》2. 战争策略a. 《三略》b. 《将苑》十、中医文化及其经典1. 基础理论a. 《黄帝内经》b. 《难经》2. 方剂著作a. 《伤寒杂病论》b. 《千金要方》3. 本草著作a. 《神农本草经》b. 《本草纲目》十一、艺术与审美1. 书画理论a. 《历代名画记》b. 《书谱》c. 《林泉高致》2. 音乐与戏曲a. 《乐府杂录》b. 《戏曲考原》c. 《南戏录》3. 诗歌评论a. 《诗品》b. 《六一诗话》c. 《诗薮》十二、科技与工艺1. 天文历算a. 《周髀算经》b. 《九章算术》c. 《授时历》2. 农学著作a. 《齐民要术》b. 《农政全书》c. 《农书》3. 匠人技艺a. 《考工记》b. 《天工开物》c. 《鲁班经》十三、地理与游记1. 地理志a. 《水经注》b. 《大唐西域记》c. 《徐霞客游记》2. 方志a. 《洛阳伽蓝记》b. 《东京梦华录》c. 《武林旧事》十四、民俗与风情1. 民间故事a. 《搜神记》b. 《聊斋志异》c. 《阅微草堂笔记》2. 风俗习惯a. 《东京梦华录》b. 《武林旧事》c. 《岁时广记》通过这些内容的补充,我们更能全面地认识到中国国学的博大精深。
100本国学经典书单

100本国学经典书单1.《周易》即《易经》,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
2.《尚书》儒家经典之一,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
3.《诗经》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4.《周礼》“三礼”之一,对礼法、礼义作了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5.《仪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记载了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
6.《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7.《春秋》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8.《春秋公羊传》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
9.《春秋穀梁传》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注解《春秋》,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10.《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11.《尔雅》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
12.《论语》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13.《孟子》四书之一,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属儒家经典著作。
14.《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15.《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16.《后汉书》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17.《三国志》记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
18.《晋书》记载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的历史。
《晋书》问世后,“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兢从新撰”。
19.《宋书》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20.《南齐书》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21.《梁书》纪传体史书,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
22.《陈书》纪传体断代史著作,记南朝陈朝史。
23.《魏书》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正史”中第一部专记少数民族政权史事的著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备览》
《国学备览》内容提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与日俱增,中华文明越来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重视。
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一代人无可推卸的责任。
如何把学术资源、教育资源和科学技术资源结合起来,在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伟大的民族精神、提高国人的文化品位、培养高尚的人文精神方面做出一些切切实实的工作,就成为我们这几年的共同想法。
于是就有了编纂和出版《国学备览》的动议。
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是接触国学原典。
中国传统学术之所以被称之为“国学”,本身就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
在西方文化大规模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学术只有“六艺”、“诸子”、“经学”、“汉学”、“宋学”、“儒学”、“佛学”、“理学”等称谓。
鸦片战争之后,由于西学的出现,相对应的有了“中学”的概念;随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文化信仰也发生了危机,才有了“国学”的概念。
1906年章太炎在日本东京举办国学讲习会,并创办了《民报》。
他在《民报》第七号所载的《国学讲习会序》中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
《国学备览》序言:
《国学备览》是一套中等规模的古籍丛书。
该书经选了先秦至晚清二千多年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名著81部,按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排,涉及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科技、蒙学等,既有《大学》、《心经》等短篇名著,也有《史记》、《聊斋志异》等宏章巨制。
全书所收均为善本全帙,并经海内外百名专家(庞朴、汤一介、白化文、冯其庸等)整理审阅,随文配有1500多幅相关插图,每部分均撰写了简明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