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面向“一都一城一中心”战略的总体文化框架设计——以《苏州总体规划2035》为例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苏州市人民政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苏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苏州市城市规划编制中心 2005.5
1.总体规划的作用与意义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前汇报
苏州市人民政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苏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苏州市城市规划编制中心 2005.5
城市发展与建设的龙头
苏州市人民政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苏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苏州市城市规划编制中心 2005.5
区域空间发展趋势推断
生态绿心,区域中轴, 江海两带,产业斑块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前汇报
苏州市人民政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苏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苏州市城市规划编制中心 2005.5
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
以和谐社会为主题的“青山清水,新天堂”
86版总规——以保护为主题的“假山假水,城中园”; 96版总规——以发展为主题的“真山真水,园中城”; 本版总规——以促进协调发展与和谐社会为主题的“青山清水,新 天堂”。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前汇报
苏州市人民政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苏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苏州市城市规划编制中心 2005.5
人才辈出--高素质、高科技人才缺乏 兼容并蓄--创造性缺乏 天人合一--城市快速扩张对自然造成破坏 诗意栖居--不再是适宜居住的城市,诗意从何谈起?
苏州传统人文特质退色
“新、智、容、精、宜、雅”等苏州的传统人文特质退色。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前汇报
苏州市人民政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苏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苏州市城市规划编制中心 2005.5
市区
常熟
张家港
苏州“三区三城”建设

规划引导发展,服务苏州“三区三城”建设在苏州面临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三区三城”目标的重大战略部署,既是对苏州未来发展的总体定位,也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下,对苏州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出的更高要求。
近年来,城乡规划工作以加强规划编制,突出规划引领作用为主线,积极建章立制,保障依法行政为抓手,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审批速度为突破口,以改进服务方式方法,狠抓机关作风效能建设为保障,为建设“三区三城”大局提供了强有力的规划保障。
规划篇完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在城市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发展空间制约、土地资源紧张、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产业转型升级要求迫切等问题,为有效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引导城市科学合理布局,培育城市新的增长点,积极筹谋,在2007年完成的城市总体规划基础上,启动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开展了湖滨新城、高铁新城、独墅湖地区等发展地区的规划研究。
为引领城市发展由“运河时代”向“太湖时代”跨越,把握城市发展脉络,保护好、利用好苏州南部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专题开展了东太湖地区(湖滨新城)整合规划前瞻性研究。
随着沪苏浙由城际铁路联系向高铁联系转变,在原有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基础上,提前开展高铁新城规划工作,通过火车站地区、平江新城、高铁新城的连片发展,带动城市北部地区的发展。
作为苏州核心竞争力所在,苏州古城是城市发展的宝贵遗产。
为有效保护古城,市委、市政府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古城保护的实践,规划工作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保护好古城、保持古城的活力和生机是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发展目标的关键。
一方面,严格按照规划,控制古城内新建建筑的高度、形态、体量、色彩,保护古城风貌不被破坏,文脉得到延续;另一方面通过土地整理,“退二进三”,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了古城的环境质量,提升古城居住品质。
苏州中心 设计方案

苏州中心设计方案1. 简介苏州中心是一座位于中国苏州市中心地带的综合性建筑群体,包括商业、办公和居住等多功能区域。
设计方案旨在打造一座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中心,为居民和企业提供优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2. 设计理念本设计方案的核心理念是融合传统苏州文化和现代城市生活,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环保。
以下是设计方案的主要特点:2.1 传统与现代结合苏州中心的设计将传统苏州园林元素与现代建筑风格相结合,既保留了苏州古城的历史文化氛围,又展现了现代化城市的特色。
例如,在主广场设计中,采用了传统园林的水池和石桥,同时增设了现代的喷泉和雕塑装置,打造出富有古典美感和现代气息的空间。
2.2 绿色建筑与节能措施设计方案注重建筑的绿色环保和节能措施。
建筑中采用了太阳能发电、雨水回收系统和垂直绿化等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另外,建筑外立面采用隔热材料和高效节能窗户,降低了室内能耗和对空调的依赖。
2.3 社区功能设置设计方案将商业、办公和居住区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
在商业区域,设置了购物中心、餐饮区和休闲娱乐设施,满足居民日常购物和娱乐需求。
办公区域配备了现代化的办公楼,为企业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
同时,设计方案将居住区域规划为多层住宅和公寓,提供不同户型的住房选择。
2.4 交通规划苏州中心注重交通规划和可持续出行。
方案中设置了地铁站、公交站和自行车道等便捷的交通设施,使居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此外,设计方案还鼓励居民步行和骑行,设计了步行街和人行天桥,提供安全和无障碍的出行通道。
3. 设计布局3.1 主广场主广场是苏州中心的核心区域,设计意在打造一个集休闲、购物和社交于一体的公共空间。
广场周边种植了大量花草和树木,并设置了休息区、水池和喷泉等景观设施,营造出宜人的环境氛围。
此外,广场还规划了商业街区,包括商场、餐厅和咖啡馆等商业设施。
3.2 办公区办公区位于苏州中心的北部,设计了多栋现代化办公楼,提供高质量的办公空间。
苏州文化长廊规划方案

苏州文化长廊规划方案1. 背景介绍苏州是中国历史名城,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
为了展示苏州独特的文化风貌和历史文脉,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苏州市政府决定打造苏州文化长廊,并制定了规划方案来指导长廊的建设。
2. 规划方案苏州文化长廊是一条融合历史文化和现代艺术元素的城市文化景观带,全长约13公里。
2.1 北岸路段北岸路段是苏州文化长廊的起始段,起点为平江路,终点为石路。
这段路段的主题是“古韵浓郁的园林文化”。
在北岸路段,将建设一些园林景观,例如拙政园、狮子林和留园。
这些园林是苏州传统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游客可以在这些园林中感受苏州园林文化的独特魅力。
2.2 中部路段中部路段的主题是“历史与现代遇见美的结局”。
在中部路段,将建设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的建筑,例如苏州博物馆和苏州文化艺术中心等。
这些建筑以现代的设计手法诠释苏州历史文化的内涵,为游客提供了体验不同文化风格的机会。
2.3 南岸路段南岸路段位于苏州古城区,是苏州文化长廊的终点。
这段路段的主题是“水乡特色的人文景观”。
在南岸路段,将建设一些文化场馆和文物保护单位,例如苏州博物馆南院、苏州市图书馆和苏州城隍庙等。
这些场馆和保护单位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可以感受到南方水乡的独特韵味。
3. 设计理念苏州文化长廊的设计理念是“传统与现代、古朴与时尚、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形成具有苏州特色的城市文化景观”。
为了实现这一设计理念,苏州文化长廊选取的是经典的苏州园林和现代的文化设施,以及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和文化场馆等多种元素的结合。
这样不仅可以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还符合苏州这座历史名城的文化底蕴。
4. 实现目标苏州文化长廊的建设旨在实现以下目标:•打造具有苏州特色的城市文化景观带;•推广苏州历史文化遗产,提高文化艺术水平;•促进城市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增强城市形象和软实力。
5. 总结苏州文化长廊规划方案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通过将苏州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以及连接城市各个文化景点,可以打造出具有品牌效应的文化旅游景点,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苏州,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苏州总体规划

苏城总体规划总体规划1.城市性质:苏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2.发展目标:在规划期内苏州全市域基本实现农业、工业、科技、教育现代化,经济繁荣、文教科技发达、人民生活富裕、道德风尚良好,城镇体系与城市布局合理,职能完善。
苏州中心城城市设施水平达到基本现代化,古城风貌得到进一步保护与发扬,成为与国际经济接轨,高度开放,经济发达,国际上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
3.城市规划区范围:面积2014.7平方公里(包括吴县市的市区、太湖度假区、及东山、西山、镇湖、太湖、渡村、望亭、通安、东渚、光福、胥口、浦庄、横泾、东桥、黄埭、渭塘、湘城、木渎、越溪、藏书、郭巷、车坊、甪直、黄桥、蠡口、陆慕、北桥、太平、阳澄湖28个镇;吴江市的同里、屯村2个镇;昆山市的周庄、锦溪、巴城、正仪、南港5个镇)。
4.城市规模:人口规模:近期为128.1万人,其中吴县市区12.0万人。
2005年149.1万,其中吴县市区13.5人。
远期为185万人,其中吴县市区15.0万人。
用地规模:近期为134.4平方公里,其中吴县市区12平方公里。
2005年为150.2平方公里,其中吴县新区13.5平方公里。
远期为186.9平方公里,其中吴县市区15平方公里。
5.总体布局:城市布局结构形态采用“组团式”布局,由城市组团,山脉、河湖、大块绿地组成完整的自然空间。
各组团相对独立、集中发展,相互间以干道相串联,形成整体的组团分明、多中心、开敞的布局形态。
6、城市道路网规划道路系统的主骨架是井字形快速路加三环的道路系统。
古城内保持原有路、河格局,严格限制道路拓宽。
古城区我印象中的苏州,除了古色古香的街坊,精巧雅致的园林,还有那“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韵,而苏州的城市规划也同样令我惊喜。
在古城区,站在六七层的“高楼”上,就可以“一览众‘楼’小”了。
我了解到,古城区的建筑是限高的,最高建筑不能超过24米。
最新苏州规划方案

最新苏州规划方案引言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推进,我国各地纷纷制定出了相应的城市规划方案,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
作为江苏省的重要城市,苏州也不例外。
最新的苏州规划方案在继承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基础上,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以及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本文将从苏州市城市发展规划、经济发展方案、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介绍最新的苏州规划方案。
一、苏州市城市发展规划根据最新苏州规划方案,苏州市将以建设国际化的现代化城市为目标,注重保护优先、绿化发展、协调发展和有机更新。
规划中明确指出,苏州市将建设多个具有自主特色的城市功能板块,包括经济发展中心、创新科技中心、文化教育中心、旅游休闲中心等,以促进城市功能的协同发展。
二、经济发展方案根据最新苏州规划方案,苏州市将在经济发展方面继续打造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和创新驱动发展模式。
规划中提出,苏州将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高端制造业,并将加大对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
同时,规划中还明确指出要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和引导,提升城市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三、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需求,最新苏州规划方案还提出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
首先,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交通网络的建设,包括新建高速公路、扩建地铁线路、改造公交系统等,以提高城市的交通运输效率。
其次,规划还强调了城市绿化建设的重要性,计划在苏州市范围内增加绿地面积,并建设更多的公园和休闲设施,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四、保护文化遗产苏州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城市,最新苏州规划方案也非常注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规划中明确提出,苏州将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强对古建筑群和传统园林的保护,并利用其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促进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
五、人民生活改善最新苏州规划方案将人民的生活质量放在首位,明确提出要加大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力度,包括加强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投入。
苏州中心设计分析报告

苏州中心设计分析报告概述苏州中心是一个位于中国苏州市中心地带的大型综合性项目,涵盖住宅、商业、办公、文化等多个功能区域。
设计师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充分利用现代建筑技术,打造了一个独特而具有吸引力的城市中心。
设计理念苏州中心的设计理念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打造一个既有现代氛围又不失古朴风情的空间。
设计师以苏州的传统园林和水乡特色为灵感,融入了精心设计的庭院景观和人工湖泊,使整个项目既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又保留了苏州独特的城市风貌。
布局设计苏州中心的布局设计考虑到了城市交通、人流流线和景观效果的因素。
整个项目分为几个主要功能区域,如住宅区、商业区、办公区和文化区。
这些功能区域之间通过步行街、桥梁和绿化带进行连接,使整个项目形成了一个有机而流畅的整体。
在住宅区,设计师将建筑物布置成一个个小区域,每个小区域围绕着一个独立的庭院景观。
这样的设计不仅增加了住户的私密性和舒适性,还为居民提供了一个社交和休闲的场所。
商业区和办公区则采用了现代化建筑和商业街的设计理念,注重交通便利和商业配套设施的完善。
同时,设计师还在商业区设置了一些独特的景观元素,如人工湖泊和喷泉,以增加游客的体验感。
文化区是整个项目的亮点之一。
设计师在这里打造了一个现代化的文化中心,包括艺术展览馆、剧院和图书馆等设施。
这些设施的设计兼顾了功能性和艺术性,使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城市的文化氛围。
技术创新苏州中心在建筑技术方面也有不少创新之处。
首先,设计师在建筑物的外墙设计上采用了自洁技术,使建筑物能够自动清洁并保持外观的美观。
其次,项目还采用了可再生能源技术,如太阳能和地热能,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
此外,设计师还在建筑结构和园林景观设计中注重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建筑物采用了高效隔热材料,以减少能源消耗。
同时,庭院景观利用了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系统,为植物提供足够的水源,并减少雨水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结论苏州中心作为一个综合性项目,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充分利用现代建筑技术,打造出了一个独特而具有吸引力的城市中心。
苏州整体规划

Thanks
南 环 新 村 片 区 危 旧 房 重 建 改 造 规 划
规划范围: 北至青阳河,南至南环东路,东至南园路,西至南环中学和南一路, 总用地21.54公顷。 规划目标: 建设集生活居住、商业购物和办公商贸于一体的和谐新家园。 规划结构: “一街一核、两带六组团”。“一街”是指沿小弄路的居住生活社 区商业街;“一核”是指中心社区配套绿地;“两带”是指沿南园路、 南环路的拍卖商业带和沿青阳河的居住配套带;“六组团”是指五个功 能适度混合的居住组团和教育组团。 用地规划: 规划居住用地13.01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60.4%;规划公共设施用 地4.09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9.0%;规划道路广场用地4.2公顷,占总 建设用地的19.5%;规划市政公用设施用地0.24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 1.1%。 道路交通规划: 提出“二横四纵”的路网体系。“二横”是指基地中央拓宽至18米 的小弄路和北部拓宽至9米的南环中学南侧道路;“四纵”是指南三路 (14米)、南二路(14米)、南一路(18米)、校园路(10米)、南 环小学东侧道路(10米)。 建筑高度规划: 南高北低,东高西低。
住 宅 建 设 规 划
为落实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贯彻房地产市场宏观调 控,建设“和谐苏州”和实现“两个率先”的总体目标, 加强对城市住宅建设的指导和统筹,制定本规划。规划以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苏州市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苏州市土地 利用规划(1997-2010)》以及国家关于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 政策文件为依据,结合本市实际编制。主要内容包括:住 宅建设目标和实现策略、住宅供应规划、用地供应规划、 保障体系规划、质量提升战略、实施和保障措施等。
专项规划
商 业 网 点 布 局 规 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确立了“东园西区, 确定转变模式、
一体两翼”的城市 精明增长,提出
空间骨架和“四角 由外延拓展走向
山水”、“真山真 内涵增长,重现
水园中城”的山水 “青山清水新天
格局
堂”
全面编制过程 中
3.3 文化空间现状及城市文化梳理
本文考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化的创新,在吴文化三大特征的基础上提炼苏州城市 文化,以期建构满足发展需求的苏州总体文化框架。通过梳理苏州当前文化发展及现状文化 空间,如商贾文化的典型空间等(图 3-3),研究梳理空间体系丰富、文化要素利用优秀的 现状基础。
新一轮苏州市总体规划(2017-2035)提出构建“四大名城”1 的战略愿景,并在城市性 质中明确提出苏州未来成为“古今辉映的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定位,体现了苏州基于城市 发展动力与竞争力的战略研判。经历了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苏州的经济实力和城市建设已 处高位,但国际文化交流、城市创新与治理等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则相对滞后,如何进一步向 “一都一城一中心” 2 战略提升,已然成为新时期苏州发展的核心议题。
远期 70 万人 (2000)4
市域近期 679 万人 (2000)
市域远期 800 万人 (2020)5
“古城居中、东园 “古城居中、新区
西区、一体两翼、 左翼、一体一翼”
四角山水”
著名的历史文化 名城和风景旅游
城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和重要的风景旅游 城市,长江三角洲 重要的中心城市之
一
全面保护古城风 貌
面向“一都一城一中心”战略的总体文化框架设计
——以《苏州总体规划 2035》为例
周珂慧,相秉军,张哲
摘要:后工业化城市聚焦文化发展、提升城市软实力,是顺应城市转型的客观规律。不仅源于国外贯彻以 文兴城的“新文艺复兴”战略驱动,更是总体规划基于文化战略推动城市向更高层级迈进的必然选择。苏 州新一轮总体规划中面向“一都一城一中心”的战略决策,正是巩固苏州在全国乃至全球化文化版图影响 力的核心举措。本文基于“市域—市区—社区”三个层次进行总体文化框架设计,提出:①宏观层面强调 市域战略响应,从“世界文化名城”品牌、全域历史文化聚落的空间对接和大运河文化 IP 三个维度,提升 苏州城市文化能级;②中观层面关注市区“三网融合”,紫线网结合河道、绿道网,串联沿线文化遗产, 策划活动游线复兴城区,编织古城的文化双修网络;③微观层面通过社区工坊的构建,完善基层文化设施 配置,推动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真正引领苏州从“经济自信”走向“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战略,顶层设计,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总体规划试点
2.3 微观层面:强调社区文化的自主完善
社区的文化建设是城市及更高层面文化发展的基础。社区作为文化规划实施的有效单 元,是文化活动形式、文化设施具体建设的空间载体和规划单元。区别于战略层面的城市总 体规划,社区规划面向的是市民日常文化生活、文化设施的使用,目的在于培育社区的自主 能力,吸引社区成员共同参与,促进社区文化品质提升、社区活动与空间布局优化,塑造特 色社区文化。
(二个保持,一个 保护,二个继承和
发扬)
全面保护古城风 貌,增加传统风貌 地段及历史街区、
历史地段的保护
市域近期 980 万 人(2010)
市域远期 1100 万 人(2020)6
市域结构 “一心 两轴一带”;城 区形成“一心两 区两片”的 T 形
结构
以土地承载力 为约束,苏州人
口容量 1500-1600 万 区域结构“区域 中轴、T 型骨架、 沿江轴带”;市 域“一核双轴一
表 3-2 吴文化特征提炼与苏州城市文化内涵梳理
吴文化
苏州文化
三大特征
内涵
五大类型
内涵
水文化 上善若水,
依水而生的苏州,君到姑
塘埔圩田、湖荡湿地、传统
湖荡文化
面
Lewiston 文化 市(2003)
改造等文化项目 强调文化管理
文
化 规划 层 重点
美国
加拿大
韩国
对苏州的启示
次
规划
社区文化层面
强调社区文化活 普及文化设施与重
微
社区艺术规划,
强调文化渗
动及文化自主性 视公共艺术,如
观 社区及 如亚利桑那州
透,以社区工
社区文化规划实 1960s 新村运动、公
层 设施 Phoenix 艺术规
2.2 中观层面:强调文化资源的管理建设
文化整体框架设计中的城市层次需要核心关注地方政府统筹管理及建设文化资源的能 力。城市层次是文化规划的核心载体,文化规划决定了城市发展的精神品质,影响城市空间 规划体系与建筑形态。同时,考虑到不同的城市历史延续、功能布局及发展规划等不同,此 时文化规划需强调文化资源的管理建设,注重不同文化主题的对接与融合,避免文化及其内 涵价值的冲突。
湖两带”
国家历史文化名 城和风景旅游城 市,国家高新技 术产业基地,长 江三角洲重要中
心城市之一
“四大名城” 现代产业名城 创新创业名城 美丽宜居名城 世界文化名城
明确指出古城保 护区内保护与更
新应严格遵照 《苏州历史文化
名城保护规划 (2007)》7
尊重《苏州历史 文化名城保护 规划(2013)》, 编制城市文化 与城市特色专 题与历史文化 保护专项规划
1 “新文艺复兴”:文化是城市未来核心竞争力
国外文化强国都将“新文艺复兴”写入城市复兴及经济发展战略中。以文艺复兴起源地 的欧洲为例,在全球新经济环境下,走出了“新文艺复兴”之路。无论是 20 世纪 80 年代 伦敦道克兰码头区的改造复兴,还是意大利 2015 年米兰世界博览会的成功举办,都充分展 现了欧洲引领城区复兴、营销创新文化品牌的能力。文化保护与传承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的重要内容。2017 年 7 月,苏州市正式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35)的编制工作,总 体规划中的文化框架设计,不仅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更有利于将文 化内涵催化为新时代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
2 趋势与效应:全球城市发展的文化维度
1 “四大名城”具体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名城、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名城、富裕文明的美丽宜 居名城、古今辉映的世界文化名城”。 2 “一都一城一中心”为苏州最新城市文化战略定位,具体解释如下:“一都”为全球创意手工艺之都;“一 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中心”为吴文化中心。
城市的文化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即长远的目标构建及规划的空间融合。如何在苏州总
体规划层面,构建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总体文化框架?需要将文化战略与城市历史内涵、社
会经济条件高度契合,以城市形象营销创新城市文化品牌。其次,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高度
重视以文化复兴策略带动创意城市建设,实现产业升级。最后,社会发展层面,城市管理者
发展阶段 启动基础阶段
加速发展阶段
转型升级阶段 深化转型阶段
历版总规
1986 版
1996 版
2007 版
2017 版
文化引导
确定了历史文化 名城保护的范围 和“全面保护古城 风貌”的原则,以 及保护古城风貌 等六项具体内容
在 1986 版总规的基 础上强调了传统风
貌地段及历史街 区,历史地段的保 护,并扩充了保护 内容,细化了保护
表 3-1 苏州历版总体规划及文化内容的梳理
发展阶段 历版总规
启动基础阶段 1986 版
加速发展阶段 1996 版
转型升级阶段 2007 版
深化转型阶段 2017 版
时间阶段 1994 年以前
1995—2004 年
2005—2014 年 2015 年至今
规划人口 空间格局 城市性质 名城保护
近期 65 万人 (1990)
3.2 文化与苏州城市转型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内外环境及国家战略的变化,苏州积极响应经济发展的核心诉求,
更多的承担起区域经济中心的职能。基于历版苏州市总体规划的梳理可以发现,苏州始终坚 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将文化保护与传承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内容。2014 年苏州荣 获“李光耀世界城市奖”,主席马凯硕的颁奖致辞:“她(苏州)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 现代经济的版图;她用双面刺绣的绝活,实现了东方与西方的对接。”这是对现代苏州融合 传统的“双面绣”文化的最高赞誉,也证明了苏州城市总体规划始终以“文化战略”为导向, 文化发展始终伴随着苏州城市转型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自信”与竞争优势不断显现。在《China TOP 60》城市竞 争力报告中,苏州作为最具经济活力与潜力的地级市,其综合竞争力一直名列前茅。基于钱 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结合苏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及产业结构判断,苏州正处于后工业化中期 向成熟过渡的阶段。
图 3-1 201-1 发达国家文化规划层次、实践经验及借鉴
文
化 规划 层 重点
美国
加拿大
韩国
对苏州的启示
次
文化战略层
宏
区域文化规划, 强调文化发展的 制定“文化立国”战
面,强调“一
观 区域及 如多个市县的规 政策与理论 略(1998),确定外
都一城一中
层 战略 划,例如美国波 创意城市规划框 向型文化发展;创意
2.1 宏观层面:强调文化战略的顶层设计
基于西方国家城市的经验梳理,文化规划有“宏观—中观—微观”三大类型的空间维度, 不同层次文化规划涉及的范畴及重点各有不同。在区域层次,文化规划主要在分析不同区域 之间的文化优势与发展潜力,通过文化资源的地域整合与优化,发挥地域文化的特色优势与 区域文化融合优势,以增加区域文化价值。这一层次的文化整体框架设计强调文化战略与地 区发展的结合,从而取得文化特征与城市发展路径的统一。
图 3-2 苏州三次产业结构 1978-2016 年
国际经验表明,后工业化城市由于受到自身资源瓶颈的约束与国外市场容量的限制,传 统发展模式面临土地、空间、能源等方面的局限而无以为继,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和转 型已经迫在眉睫,城市急需转向强调发展质量和效率的内涵型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