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写景上的特色
欧阳修《醉翁亭记》画面分析

欧阳修《醉翁亭记》画面分析欧阳修《醉翁亭记》画面分析《醉翁亭记》不仅是一首千古传诵的游记,也是一篇具有积极思想意义的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散文中,作者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勾勒了一幅“与民同乐”的风俗画。
欧阳修《醉翁亭记》画面分析一、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都是一张山水画。
有山,有泉、有林,有亭。
然而,作者没有孤立地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具特色,又融合统一,蔚然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绮丽,苍翠欲滴,以群山为背景,酿泉环绕而过,一座四角翘起的亭子立在上面,这样,无山,则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立,无亭,则山泉失色。
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作者笔下的朝暮和四时之景,也都是优美的风景画。
二、勾勒了一幅“与民同乐”的风俗画文章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乐图,在这幅图画中,有“负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应,往来不绝,十分热闹。
原文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醉翁亭记写景方法

醉翁亭记写景方法我们要了解醉翁亭记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色的文章,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景物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美感。
在文章的开头,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句子来引出醉翁亭的景色,比如:“初春的醉翁亭,仿佛是一幅素描,将大自然的美景一一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接下来,我们可以逐一描述醉翁亭的各个景点。
首先是醉翁亭前的湖泊。
我们可以描绘湖水的颜色、波纹以及湖边的花草树木。
比如:“湖水碧绿如玉,微风吹过,泛起涟漪,犹如一幅水墨画。
”接着,我们可以描述湖边的花草树木,比如:“湖边的杨柳轻轻摇曳,湖畔的花朵竞相绽放,散发着浓郁的芬芳。
”接下来是醉翁亭的建筑。
我们可以描述醉翁亭的形状、建筑风格以及细节。
比如:“醉翁亭是一座典雅的亭子,四周有雕刻精美的栏杆,亭顶上有一只玉雕的醉翁,栩栩如生。
”我们还可以描述亭子周围的环境,比如:“亭子前有一片宽阔的草坪,草坪上有几张石凳,供游人休息。
”接着是醉翁亭周围的山水。
我们可以描绘山的形状、高低起伏以及山的颜色。
比如:“醉翁亭周围的山峦连绵起伏,犹如一幅巨大的画卷。
山的颜色由下而上逐渐变淡,最上方的山峰被云雾缭绕,仿佛是天国一般。
”我们还可以描述山脚下的小溪和瀑布,比如:“山脚下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水从山上流下,形成了一道美丽的瀑布,水花飞溅,如同银帘。
”最后是醉翁亭的氛围和人文景观。
我们可以描绘醉翁亭的独特氛围,比如:“醉翁亭的四周静谧祥和,只听见鸟儿的啁啾声和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我们还可以描述醉翁亭的人文景观,比如:“醉翁亭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每到春夏之际,这里就会举办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
”通过以上的描写,我们可以使读者感受到醉翁亭的美丽和宁静,仿佛亲临其境。
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一些文学修辞手法,如拟人、夸张、对比等,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在文章的结尾,我们可以总结一下醉翁亭的特点和魅力,比如:“醉翁亭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成为了一座独具魅力的旅游胜地。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醉翁亭记》课文整体分析及问题探讨

《醉翁亭记》课文整体分析及问题探讨一、整体分析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
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
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
全文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
紧接着,作者将“镜头”从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后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再写酿泉,最后推出醉翁亭。
这样层层递进,托出主景,引人入胜。
“水声潺潺”“峰回路转”“有亭翼然”数语,写水,写山路,写亭,都神形兼备,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从大山深处引出一亭,仅用几十个字,可见文笔之简练。
醉翁亭既出,写景也暂告结束,转而为叙事抒情。
作者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作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前一问答,明白无疑;后一问答,隐约其辞,为进一步解释说明留有余地。
行文至此,“太守”闪现,却不言明身份,成为全篇的一个悬念。
下文讲“醉翁”雅号的由来,也言简意赅。
“饮少辄醉”,突出了一个“醉”字;“年又最高”,又暗含了一个“翁”字。
两者合璧,遂有“醉翁”之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
“醉”和“乐”是表象和实质的关系,“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就是将游玩观赏之乐融化在宴饮之中。
第二段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
先写早晚晴阴烟云变化,后写四时景物的不同。
用对偶句描写,用散句收束,在整齐中寻求变化,抑扬顿挫,音韵谐美。
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一写早,一写晚,各尽其妙而又互为照应。
在写景中,又蕴含着事理的逻辑关系:因为“日出”,所以“林霏开”;因为“云归”,所以“岩穴暝”。
这样,静态的描写又体现了动感,丰富了表现力。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是同样的句式,却又同中有异,节奏由二三变成了三二,形成错落之美。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解析《醉翁亭记》第一段

远面全景
近点局部
建造
【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的人 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
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写出醉翁亭的来历,并由写景过渡到人。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太守与客来于此饮
就
状语后置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名词作状语,起别号
故自号曰醉翁也。
情趣
介词,相当于“于”,在
(1)形容山峰、道路曲折迂回。 (2)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 转机。也指转折点。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之意仅在山水之间吗?
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 还在于宴酣之乐、乐人之乐。
或:
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 还在于与民同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全文的核心,为下文写景抒情奠定基础, “山水之乐”是全文的主线。
名词作动词,欣赏山水 领会 寄托
山水之乐,得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而寓之酒也。 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尝试背诵
第 一 段 译 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那 些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从远处看树木茂盛, 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 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并有水从两座山峰中间倾 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 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 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 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 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客人来这里喝酒,喝 得不多就醉了,而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了 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 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 在喝酒上。
《醉翁亭记》赏析

构图美结构美语言美—谈《醉翁亭记》的艺术表现手法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细腻的笔触,深厚的情致,委婉的章法描绘了琅琊山醉翁亭一带的朝暮之景,四时之趣,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闲适优雅的情致,也反映了这位北宋政治家在遭贬后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
这篇散文景物美,情趣也美,正是这种美的景物、美的情趣使这篇散文具有了千古不朽的美学价值。
一、精美的构图琅琊山,是蜿蜒于皖东平原上的一座小山,它既没有黄山的神奇、雁宕的险怪,也没有庐山的秀媚、峨眉的雄伟。
醉翁亭,也仅仅琅琊道旁的一座小亭,它既缺乏滕王阁那种高踞临江的雄浑气势,也没有历下亭那种飞阁流丹的富丽之态。
但这座平凡的小山和简朴的小亭,经过大手笔欧阳修的描摹,竟变得如此清幽深秀、妙趣横生,牵动了古往今来多少人的游兴。
作者这种绝妙的艺术手法首先表现在构图的精美上。
作者从空间位置、时间变换、动静搭配这三个方面把琅琊山与醉翁亭变成一幅有生命的山水画,有色彩的散文诗。
1、在空间位置上,作者不是孤立地去写山、写水、写亭,而是把它们交织在一起,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他们各有特点、各尽其妙;琅琊是蔚不过深秀——渲染其色,酿泉是潺潺于两峰之间——形容其声,醉翁亭是翼然临于泉上——描摹其态。
他们又互相映衬,互为表里;无群山作为背景,则酿泉成无源之水;无酿泉点缀峰间,琅琊山则少灵气和活力;无酿泉穿流于亭下,醉翁亭则缺少音响和陪衬;无亭翼张于酿泉上,酿泉则显得空寂和音调。
所以山、泉、亭相依相衬,共同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清幽而秀美的琅琊山水图。
2、在时间变换上,作者从一天之中、一年之际两个角度来描绘醉翁亭周围不同的景色和气象,给人一种目不暇接的美景享受,使读者时时都能领略到新鲜、变幻的景致。
写一天之景,作者抓住云气的变化,使用不同的色调,写出朝暮的不同景象:日出时,雾气逐步散开,青翠的林木显露了出来;傍晚时烟云逐步聚拢,山谷也随之昏暗。
在这幅图画中,红艳的朝日,青翠的林木,幽暗的山谷以及澄鲜的朝雾和昏暗的暮霭,给这幅山水图上了不同的色彩,形成了不同的情调,反映了作者在色调使用上的高度技巧。
醉翁亭记的写作特色

醉翁亭记的写作特色
《醉翁亭记》的写作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层次清晰,脉络分明:文章从醉翁亭的远近高低各个角度描绘,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同时,作者以“醉”字为主线贯穿全篇,通过描绘醉翁的形象和醉酒后的感受,将景、情、理融为一体。
2.写景、叙事、抒情紧密结合:文章中既有对醉翁亭四周美景的描绘,也有对醉翁生活的叙述,更有作者个人情感的抒发。
这三者紧密结合,相互映衬,使得文章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3.语言简练,质朴自然:文章的语言简练而不失生动,质朴自然而不失雅致。
作者善于运用白描手法,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醉翁亭的美景和醉翁的形象,使得文章更具有生活气息和真实感。
4.意境优美,意韵悠长:文章通过描绘醉翁亭的美景和醉翁的形象,营造出一种优美而深远的意境。
同时,作者通过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使得文章意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总的来说,《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质兼美、意境深远的散文佳作。
其写作特色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追求,也为中国古代散文创作树立了典范。
醉翁亭记艺术特色

醉翁亭记艺术特色醉翁亭记艺术特色醉翁亭记的艺术手法主要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醉翁亭记的艺术特色的分析。
希望大家多多阅读。
艺术特色匠心独运的结构一、用一个“乐”字贯穿全文,犹如金线串珠《醉翁亭记》虽时而山色露布卷面,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喧鸟鸣于纸上,看似散,实则散而不乱,散中有神。
文章围绕一个“乐”字着墨,“乐”是体现全文内在的文眼,是全文的中心线索,是作者手中的一条金线。
文章先从醉翁饮宴引出一个“乐”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于酒也”。
饮酒微醉已含一点“乐”意,而作者又巧妙地将赏山水的乐趣寄寓其中。
“乐”的内容用一种“乐”的形式来表现。
醉翁心目中的山水之乐,隐含两层涵义:一是从秀丽的自然景色中引发的乐,一是从太守与滁州人共享这一美景而产生的乐趣。
两种乐趣在太守的情怀中融为一体。
接着在第二段,作者将“山水之乐”具体化,以绚丽的笔触描绘琅琊山早晚和四时景物的`不同程度,意在强调这里的山水是值得玩赏游乐的。
段末从朝暮、四时的角度来小结一日之景和四时之景,并以“乐以无穷”作主观感受的总概括,这一无穷之“乐”,呼应首段的“山水之乐”,并引出下段对“人之乐”的记叙。
第三段分四个层次先后描绘了“滁人游山图”、“太守筵席图”、“宾客欢饮图”和“太守醉酒图”。
一个“游”字,一个“宴”字,一个“欢”字和一个“醉”字,就是“乐以无穷也”的具体生动的体现。
最后一段将太守之乐、宾客之乐和游禽之乐结合起来写,“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先以禽鸟之乐来衬托众人之乐,再以众人之乐来衬托太守之乐:鸟乐不如人乐,人乐不如太守乐,逐层递进,归于一点,突出太守之乐不同寻常,欢于万物、乐在其中。
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
一个“乐”字概括了作者的主观感受,整篇文章没有一层不含乐意,没有一段不为突出主题而写乐意。
一个“乐”字将全文的各个段落、各个层次的文字贯穿起来,组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犹如“穿千颗珠玉缀在金线之中,收万道阳光凝于聚光镜上”。
浅谈《醉翁亭记》艺术特色

浅谈《醉翁亭记》艺术特色浅谈《醉翁亭记》艺术特色导语:北宋文坛上,欧阳修的散文摇曳生姿、委婉从容、情韵隽永、珠联璧合,历来为名家称道。
其典范之作《醉翁亭记》以“醉”衬“乐”,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作者遭贬后的政治报负和抑郁难遣的心境。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谈谈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写作特色。
一、移步换形,以虚托实文章巧妙借鉴虚实相生这种表现手法,与之匹配采用“移步换形”,组合不同的空间场景,创下了恢宏之意境,空绝之文气。
首先,文章开篇设置一个多山的特定环境——滁州,为展现醉翁亭提供了一个广阔、雄伟、绮丽的背景,以期达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接着宕开一笔,依据空间位置的转换,先写林壑尤美的西南诸峰,次写苍翠欲滴的琅琊山、泻于两峰之间的酿泉、高居泉上凌空欲飞的流赤滴丹的醉翁亭,自然地道出命亭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如果说写滁州是为写醉翁亭张本,那么,写醉翁亭就是为浓墨重彩渲染其四周之佳景伏笔。
其次,作者通过对“日出”、“云归”、“野芳”、“佳木”、“风霜”、“水落”等景致的描绘,准确、生动地展现了滁州山间朝暮四时的景色变幻。
从表面看,仿佛是作者纵情山水、不理政事,实际上是作者仕途失意的表象而已。
“山水之乐”是虚,“滁人之乐”是实,虚实相生,收到了“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的艺术效果。
二、以“醉”衬“乐”,环环相扣文章从释亭名入手,在描述醉翁亭周围环境的基础上,自然说出命名之意。
由此道出“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微露主旨之笔。
接着,借“山水之乐”设置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特定的场景。
“太守醉”是核心。
太守为何会“醉”?是因众宾欢;众宾因何而欢?是因太守不事铺张,不讲究排场,酒菜皆取于当地,宴会甚是简便,宾主无拘无束;太守因何而宴?是因治下的百姓安居乐业。
由此,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得以凸露。
太守的“醉”是虚,太守因乐而“醉”是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实为衬“乐”,两者环环相扣,层层蓄势,从而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并抒发了作者遭贬后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和“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政治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