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刘禹锡 《陋室铭》赏析

合集下载

唐代-刘禹锡《陋室铭》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刘禹锡《陋室铭》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刘禹锡《陋室铭》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在此期间刘禹锡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

原文:陋室铭唐代-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翻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云:孔子说: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注释:选自《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名〕出名,有名。

〔灵〕神异。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这。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调素琴〕弹琴。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无丝竹之乱耳〕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

丝,指弦乐器。

竹,指管乐器。

〔无案牍(dú)之劳形〕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陋室铭原文与解析

陋室铭原文与解析

陋室铭原文与解析陋室铭,原名《陋室铭·其一》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与简要解析。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一共有七句,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居住状况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修身立德的追求。

下面对陋室铭的原文进行逐句解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这一句意味着山并不需要特别高大,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拥有声名远扬。

这里的“有仙则名”可以理解为只要追求卓越,就能赢得声誉和名望。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同理,水并不需要特别深,只要有龙居住,就会显得神奇。

这里的“有龙则灵”可以解读为只要我们自己充实内涵和才华,就会展现出生机和活力。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在这个平凡朴素的房屋中,唯有我自身的德行发出芬芳。

作者在这里强调,内在的品德和修养才是最重要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两句描绘了房屋的环境状况,苔痕覆盖着石阶,绿草从窗帘渗入。

这些景象与陋室相互映衬,形成一种质朴而自然的美。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与来往之人的交往情况。

谈笑间的人是高雅的文人,互相交流着知识与思想;而往来的人则没有无知和庸俗之辈。

这里的“白丁”可以理解为平庸之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这两句描述了陋室中可以进行的休闲活动。

可以弹奏简朴的琴曲,也可以阅读名贵的经书。

诗人通过这一描写,展示了自己在陋室中追求知识和艺术的精神。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两句表达了陋室的宁静与舒适。

没有音乐的喧嚣扰耳,也没有繁琐的文书让人奔波。

陋室给人一种宁静和自在的感觉。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提到了历史上著名的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

这与之前描绘的陋室形成对比,强调了陋室的平凡和简朴。

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全诗的结尾,文中引用了孔子的话语:“何陋之有?”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住所的肯定和自豪。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赏析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赏析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赏析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陋室铭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参考!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鉴赏1—3句《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

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

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

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

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4—7句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

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

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

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5篇)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5篇)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5篇)《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5篇)《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借代类比等手法,而且押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5篇),欢迎阅览。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陋室铭朝代:唐代作者:刘禹锡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低,有仙人(居住)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有灵气。

这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藓的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青葱的小草映入竹帘里。

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与我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它们都很简陋,但居住的人都很有名,所以就不感到简陋了)。

孔子说:“(既然君子住在里面),又有什么简陋的呢?”注释题目:选自《全唐文》卷608。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多用韵。

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1.在(zài):在于,动词。

2.名(míng):出名,著名,这里指因...而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3.灵(líng):名词用作动词,有灵气。

4.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

斯:这。

是:表示判断。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5.惟吾德馨:好在我(室主人)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惟:只。

吾:我,这里是指住屋的人自己。

德馨:德行馨香。

《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陋室铭详细讲解

陋室铭详细讲解

陋室铭详细讲解
《陋室铭》是唐代刘禹锡的一首骈文。

以下是原文及详解: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详解:
刘禹锡在这篇铭文中,通过描绘陋室的环境和他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他对于道德品质和生活态度的看法。

他首先以山和水为例,说明名气和灵验并不在于物质的高低贵贱,而在于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

接着,他引入自己的陋室,强调虽然房屋简陋,但是自己的道德品质却高尚馨香。

在描绘陋室的环境时,刘禹锡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苔痕、草色、鸿儒、白丁等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他以此表达自己虽然生活在简陋的环境中,但是仍然能够享受生活的美好,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谈笑风生,阅读经书,调弄素琴,远离了丝竹之乱耳和案牍之劳形。

最后,刘禹锡借用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两个典故,表达陋室虽然简陋,但是其中包含的精神内涵却是丰富的。

他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来反问,强调陋室并不简陋,因为其中蕴含的道德品质和生活态度是高尚的。

总的来说,《陋室铭》是一篇以物喻德、托物言志的骈文,通过
描绘陋室的环境和刘禹锡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他对于道德品质和生活态度的看法。

它传递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的品德和价值并不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和物质条件,而取决于他内心的修养和精神追求。

《陋室铭》原文、译文及赏析

《陋室铭》原文、译文及赏析

《陋室铭》原文、译文及赏析《陋室铭》是我国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用托物言志,阐明作者的隐居生活态度是安贫乐道和人生观的价值。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陋室铭》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陋室铭唐代: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珍贵的经文。

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文言知识一词多义⒈之: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案牍之劳形②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③代词,代指前文所指的事物④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何陋之有⒉往来:①表示交往的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词类活用⒈名:名词活用动词,出名。

例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⒉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显出有灵气。

例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⒊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

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⒋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例句:无丝竹之乱耳⒌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例句:无案牍之劳形⒍上:方位名词作动词,蔓上。

例句:苔痕上阶绿⒎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

例句:苔痕上阶绿古今异义⒈无案牍之劳形(形:身体;今常用义为:样子)⒉惟吾德馨(馨:品德高尚;今义为:芳香.)⒊谈笑有鸿儒(鸿:大,渊博;今义为:鸿雁,书信.)⒋无丝竹之乱耳(丝竹: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乐器的声音;今义为:丝绸和竹子)5.可以调素琴 (调:弹奏;今义为:调解)创作背景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初中文言文《陋室铭》鉴赏

初中文言文《陋室铭》鉴赏

初中文言文《陋室铭》鉴赏初中文言文《陋室铭》鉴赏《陋室铭》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下面是其作品鉴赏,欢迎阅读:陋室铭唐代: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作品鉴赏: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

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

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

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

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

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

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陋室铭》赏析

《陋室铭》赏析

《陋室铭》赏析《陋室铭》赏析赏析其实就是指欣赏并分析,这是一个通过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等地方去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认知的过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陋室铭》赏析相关内容。

《陋室铭》赏析篇1《陋室铭》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铭本是古代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

《陋室铭》只有短短的81字。

兹录于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永贞九年,刘禹锡再度被征召上京,后又因玄都观诗讽刺了保守派而外迁。

外迁至今属广东省的连州任剌史,后又迁任今属四川的夔州,今属安徽的和州任剌史。

陋室是刘禹锡和州剌史任上所造,时间在长庆四年即公元824年至宝历二年即公元826年之间。

《陋室铭》大约就写于这段时间或之后不久。

陋室,就是刘禹锡任和州剌史时所建的简陋的房子。

所谓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它一般体制短小,文辞精粹;句式上多用对偶句,且合乎一定的韵律,读起来铿锵有力。

作者所记为陋室,陋室有何所记?可见他记这陋室是有目的的,也就是不为一般所记而记,其中一定隐含着作者的思想与怀抱。

所以,此文虽是铭文,却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文章前三句从“山”与“水”写起,再写到刘禹锡自己所居的陋室,这里运用了“比兴”手法。

不高的山有了仙人居住就会有名声;不深的水有了龙的存在也会有名气。

那么,陋室如果有德行的人居住也会声名远播。

很显然,作者从“山”“水”写起,是铺垫,也是类比,表明既是陋室,只要有“德”的人住着,陋室是名声也是很好的。

名山胜水如此,陋室亦然。

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使文章很有气势。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是文章的中心句,也是全文的文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禹锡《陋室铭》赏析刘禹锡陋室铭赏析【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矮,有仙人(居住)就著名了;水不在于深浅,有蛟龙(生存)就是灵异的水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损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又有什么简陋的呢?”【赏析】(资料来源于网络,感谢分享)第一部分(1—3句):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

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

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

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

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似有些突兀,但回头一看,却又浑然一体,因为上面的对比句恰好为这句的引论铺下了基础。

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

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第二部分(4—7句): 这几句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完全是作者对于道德品质高尚之士的生活总结。

在前面几句的生花妙笔明了作者的志趣后,读者的思绪也进入了佳境,此时明理,读者更易接受作者的思想。

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马上以青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仙活生活状态,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交朋识友,皆是同道高洁之士,抚琴研经,生活从容多滋味。

远离嘈杂的音乐,远离伤神的公务,这种闲暇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

这种既像隐士,又存在尘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羡慕的,也是凡夫俗子们向往的。

通过这几句的描写,我们看到了是一幅神仙的生活画卷,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

注:第六句为正面描写,看出作者从容淡定;第七句为反面描写,写出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第三部分(8—9句):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

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

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

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

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诸葛亮与杨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

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

而杨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

刘禹锡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

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

这结合刘禹锡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可以说,这篇短文表现的主题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

《陋室铭》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抒情短文。

构思很新颖,通篇采取托物抒情的方法,借助赞美简陋的居室来表现作者高尚品德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这篇作品可能写于刘禹锡被贬谪朗州司马以后,文中对官场卑污和世俗尘嚣的鄙弃,反映出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之后的心境。

文章开头,作者并没有直接点出陋室,而是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作为铺垫,引出“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这种以比兴起笔,贴切自然地引入正题的写作手法,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主题思想。

作者用山水陪笔,来衬托文章的主旨,表达了陋室虽然简陋,但我——居住的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播,陋室也就不陋的思想感情。

文章开头以山水起兴,那么房子呢?自然不在于宽敞华丽,只要有位杰出的人物居住就会受到人们的仰慕。

本文就是用这种方法引题,从“山”、“水”引到“陋室"。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直接点出了题旨。

“惟吾德磐”是“由于我的道德高尚,(陋室就)出名了。

”“馨”在此处应指“陋室”的名声飞扬远方,“陋室”是狭隘简陋的房子。

杜甫《甘林》诗:“勿矜朱门是,陋此白屋非。

”因此,“陋室”也是被人瞧不起的屋子。

但是,刘禹锡的“陋室”,因其主人学识渊博,道德高尚,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也就具有好声誉,引起人们注意,远近出名了。

而文中刘禹锡以“陋室”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不但突出了他的道德高尚,更证实了“陋室”的“香”之远闻,名扬四方。

“馨”字这样解释,“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与起首二句紧密联系,互相照应了。

意思说,这虽然是个狭小简陋的屋子,只因为我的品格高尚使它也变得美好,散发出花木般的芳香。

“馨”字的本义是花草树木的香气,移用来描写人的品德,这用的是“移就”的修辞手法。

“陋室”因“德馨”而“馨”,这就点明全篇的中心思想。

接着,作者描述了陋室的有关情况。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陋室的外的自然景物,表现了作者对陋室幽静清雅的景色的喜爱之情。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真是神来之笔,“苔痕”能“上阶”,“草色”能“入帘”,用比拟法把自然物写活了。

仿佛这些清新、美丽,生机盎然的植物也成了往来于“陋室”的客人,它们以自身特有的清丽姿色,装点着这间散发出沁人香气的茅舍——台阶被滋生的“青苔”覆盖得绿茸茸的,草色跨进门帘,屋内呈现一片青翠。

再用室内的人事活动来点染烘托“陋室”的高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儒”指知识渊博的大学者,“白丁”本义是投有官职的平民,文中借指没有文化的人。

古人很重视“无友不如己者”,“非贤友则无取之”这些儒家的交友之道。

既然往来的、谈笑的都是些知识渊博的学者,“陋室”主人的德才那就可想而知了,这是以好衬更好的“映衬”手法,表现了作者德才兼备,择人而交的情怀。

下面写主人在陋室中的活动。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是以室内的人事活动来烘托“陋室”的宁静和室内人物思想情趣的高雅。

这位主人悠闲地弹着“素琴”,没有繁弦急管那种嘈杂的声音,潜心静默地读经,没有官府事务缠身。

这里简直像“世外桃源”一样清静幽雅,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弹琴、读经不正是古时的君子之风吗!以上两句中的前一句从正面说,是实写,写出了室中的闲情逸事,表现了作者的喜趣爱好之情;后一句从反面说,是虚写,写出了室中的幽静超脱,表现了作者看破世俗,不受羁绊的感情。

作者对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宝中之事的描写,目的在于说明,“惟吾德馨”,使后面“何陋之有”的结论有事实依据。

这些具体描写,抒发了作者赞美陋室,蔑视世俗的思想感情。

《陋室铭》虽然表现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耿介正直的情操,但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孤芳自赏,傲岸清高,不愿接近劳动人民的弱点,从“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的描写,多少反映出作者超脱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思想。

在评价古人时,要全面地,历史地看问题,不能脱离历史时代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去苛求古人,仅“以一眚而掩大德。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个比喻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把“陋室”比成“诸葛庐”和“子云亭”,一是作者以诸葛亮和杨雄自况——他胸怀雄才大略,尽管当权的保守势力把他贬谪到边郡,但他的政治抱负和高洁志趣不变,或者像隐居南阳的诸葛亮那样遇贤主而出仕,或像杨雄在成都草堂里著述《太玄》那样安贫乐道,赋诗著书,做出有益于天下的大事。

结尾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典出《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引用时却将“君子居之”四字略去,其原因不全是行文的字数限制,也是作者有意达到“盖而愈彰”加深读者印象的效果。

《陋室铭》的结构严密,层次井然,用简短的篇幅,容纳了丰富深刻的内容。

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主张:“文有三要:立意要纯一而贯摄,格局要整齐而变,字句要刻画而自然。

”(《艺概》)这第二要的“格局”就是结构艺术,要求整齐中求变化,组成—个辩证的统一体,《陋室铭》一文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文章分三个层次:开头点明题旨,用“山不在高……有龙则灵”先否定后肯定的句子,通过“仙”“龙”能“名”“灵”的事理类比,烘托“陋室”之非凡的原因——“吾德罄”。

这第一层实际在说明写本文的缘由。

第二层描述陋室的特点。

一是“有幽境”。

作者用两个描写句形容陋室外部清静的环境。

我们仿佛看见:一座平凡而别致的小屋门前,碧绿的苔痕爬上一级级的石阶,青青的草色拥入窗帘映照室内。

宛若“世外桃源”,令人心旷神怡,几乎忘却人世沧桑。

这写法显然由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的句子演变而来。

二是“有鸿儒”。

陋室除了“德馨”的主人外,尚有高朋鸿儒往来其间,相聚“谈笑”。

三是“有雅趣”。

主人处于陋室还有一番高雅的情趣,他随心所欲地调节、弹奏古朴的琴弦,有时则阅读一下佛经,既无“乱耳”的音乐,更无“劳形”的官场文牍。

显示出对勾心斗角的仕途的极度鄙视,与第一层“德馨”相呼应。

第三层评价陋室地位。

作者以古之名室(诸葛庐子云亭)比今之陋室,两者并论,自然衬托出今之陋室主人蛰居泰然,安贫乐道,给人一种陋室不陋的美感享受。

又引孔子“何陋之有”作结,点出陋室主人确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君子的题意,与开头相吻合。

《陋室铭》的语言也很有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含蓄精炼,短小精悍,富有表现力。

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中说“乘一总万,举要治繁”,要求语言以少胜多。

刘禹锡仅仅用了八十一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君子安居陋室的画图,包藏着巨大的思想和艺术的容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