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的内涵
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区别

摘要民族主义和民族精神都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从这一层面来说,它们都具有相同的成分,但从其他层面来说,又具有不同的成分。
民族主义是一种价值原点、元价值观,是一种绝对至上的思想和行为的范式、准则,它通过其他价值观得以体现;民族精神是一种“本位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属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区别特征,它直接渗到民族的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
民族主义的作用具有二元性,从整个世界的视角来说,它既具有积极的作用,又具有消极的作用;民族精神却不具备这样的二元性,从本民族的视角来说,它的作用是积极的。
关键词民族主义民族精神区别研究的视角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内涵不同民族主义是一种元价值观,价值原点,是民族的成员关于本民族的相关价值观的基础;而民族精神是一种民族性格、民族特性,是一种本源的精神状态。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nationalism)是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原点、元价值观。
它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要求对本民族的绝对至上、绝对忠诚。
民族主义有双重内涵——“文化民族主义”(culture nationalism)和公民民族主义(civic nationalism)。
前者和民族个体连在一起,是民族主义在民族国家产生之前的形态,建立在血缘、地域和(广义的)文化①认同上,是一种单一的文化标识。
个体通过民族满足精神和物质的需要②:生存、庇护、认同、归属等等。
这是就民族而论民族。
后者和国家、主权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它是指生活在统一民族国家内的公民,他们拥有共同的政治价值和政治理念,价值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民族国家的利益。
这种民族主义要求一切以民族国家③的利益为中心,最大限度地追求民族国家的利益。
这种民族主义是就国家而民族;要求以本民族的利益(包括经济、文化、领地……)为根本出发点——思想和行为的最高准则。
①“广义的文化”包括共同的经济、语言和心理素质。
②一切行为的背后都是自觉或不自觉的为了满足需要。
③“民族国家”,即以民族为基础的国家。
三民主义的含义

1.民族主义:基本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面对中国人在西方列强侵略面前所表现出的浑浑噩噩、萎靡不振的状况,孙中山将民族问题作为三民主义的首要问题提出来,确立了近代思想文化运动的更高的奋斗目标。
民族主义将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及共和制度相结合,因而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内容和新含义。
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
在革命派看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由于中国的积弱,只要推翻清政府使中国振作起来,帝国主义各国就会与中国平等相待,并且可能会赞助中国革命,甚至幻想以承认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和特权,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承认,这不能不说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
2.民权主义:以“创立民国”为内涵的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学说的核心部分,其基本含义就是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民权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愿望,对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起了推动作用。
但是,民权主义的矛头主要指向皇帝和封建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反而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就为汉族的旧官僚、地主、军阀混入革命阵营以可乘之机。
3.民生主义: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是他的“社会革命”纲领。
孙中山认为,在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后,实行民生主义,就可以“思患预防”西方社会的弊端。
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是孙中山设计的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这一方案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它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斗争自然也就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民族主义的内涵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建构?1、民族主义内涵2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原因分析【论西方思潮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的影响及其后果。
试析民族主义理论源头】3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大致经历过三个阶段【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理论建构及其过程】4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特征【论五四前后的民族主义思潮及其特点。
试析进化论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思潮的特征】5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带来的历史作用所谓民族主义,从根本上讲就是基于民族共同体而形成的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社会思想或意识形态。
此处的关键词就是“共同体”。
关国学者安德森就称民族为“想象的共同体”,他说道:“遵循着人类学的精神,我主张对民族作如下的界定: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limited),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
”从“共同体’,角度认识中国近代社会思想,也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
例如有学者在著作中这样写道:“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重建民族国家共同体,如何使这一共同体既是一个普世性的自由民主政治共同体,又是一个有着独特文化认同的民族共同体;进一步而言,这一民族国家究竞是一个政治共同体,还是历史共同体?与此相关的是,公民们对之认同的基础是什么?是政治法律制度,抑或公共的政治文化,还是历史传统遗留下来的文化、语言或道德宗教?”作者进而追问:在近代中国,“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各自有何合理性与内在限制?”这些问题的提出,具有相当的指向性,对推进关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与国家建构及社会发展的研究不无启发。
但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共同体”,除了政治与文化层而之外,还有极为重要的经济层而“经济共同体”至少是与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同时存在、相互影响与作用的一个“民族集合”,它与其它两个“集合”不重合,但有交融。
经济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思潮在经济事务方而的表现,其特征与流变与文化及政治方而的民族主义相较,既有一致之处,也有相异之处。
一致的地方,当然都是基于本民族而临危机与挑战而产生的一种应变思想,不一致的地方则在于经济与政治及文化的属性有别,所以对应的思考角度与应变方式也不尽相同。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一、中国传统民族主义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不同内涵1.中国传统民族主义(1)主要观点:一是华夏中心观,二是华尊夷卑观,三是建立在华尊夷卑观基础之上的“夷夏之辨”的观念。
(2)划分民族的方法:以文化上是否归附为标准,中国乃文明之国,非方位、界域、种族所限。
(3)中外关系基础:不是各国拥有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世界秩序也不是独立、平等的民族国家集合体,而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同心圆,其他民族只是中国文化教化的对象。
(4)中国传统民族思想: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相信中国文化是最优秀的,二是认为这一优秀的文化是民族认同的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符号。
因此,在中国人看来,维护民族利益主要表现在维护中国的文化和制度,特别是纲常名教上。
2.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含义(1)指各民族建立政治实体和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
(2)是建立民族国家过程中所体现的理论、原则和理想。
(3)政治集团追求民族国家的行动。
(4)民族成员的心理状态,即表现出对民族国家超越一切的高度忠诚和对本民族优越性的坚定信仰。
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1.原因(1)外来侵略: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和压迫所造成的社会危机是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
(2)原有传统:固有的传统民族主义成为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
(3)西学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吸收了西方的进化论学说,把它变成了倡导民族自强自立、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的理论武器。
(4)主观奋斗:进步思想家、革命家为救亡图存而不懈奋斗。
2.内容(1)恢复民族自强自信:恢复对中华固有文化的自信,可以说是近代民族主义最重要的内容。
(2)陶铸国魂,培养人民尚武精神:近代民族主义者们鉴于中国积贫积弱、屡受列强欺辱的现实,认识到改变文弱旧习,培养人民的尚武精神,增强国力的重要性。
(3)群体至上的国家主义:强调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胜于个人的独立与自由,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最具特色的理论内核。
(4)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反帝爱国内容。
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

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民族国家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聚集着共同民族特征的人民所建立的国家。
民族主义则是指以民族为基础,强调民族利益和国家独立性的一种政治思想。
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本文将探讨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的内涵、特点、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民族国家的内涵与特点民族国家是由共同民族特征的人民所组成的国家,其基础在于民族认同和归属感。
在民族国家中,人们以共同的语言、宗教、文化和历史传承为纽带,形成了紧密的社会群体。
民族国家的核心理念是维护民族利益和实现国家独立。
它追求国家的整体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同时注重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民族国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民族国家倡导民族认同和归属感,鼓励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民族国家在政治和法律体系上通常以保护和维护本民族利益为出发点,建立民主政治和法治体系,实现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再次,民族国家追求国家的整体利益和民族共同体的和谐发展,致力于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二、民族主义的内涵与特点民族主义是以民族为基础的一种政治思想和行动。
它强调民族利益的优先性,倡导民族团结和国家独立。
民族主义的核心观念是民族自决和自主权利,认为每个民族都应该拥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自治权。
民族主义追求民族自尊和自豪感,强调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民族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民族主义关注民族利益和权益的维护,强调民族团结和统一。
其次,民族主义倡导民族文化的传统和发展,重视本民族的语言、宗教、习俗等独特文化元素。
再次,民族主义在政治上追求民主和自治,强调民族的自决权和自主权。
此外,民族主义还在一定程度上强调对外民族利益的捍卫和扩展。
三、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的互动关系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首先,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依赖于民族主义的推动和支持。
民族主义思想和行动为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动力。
三民主义的内容

三民主义的内容引言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理论体系,由孙中山先生提出并发展起来。
它是中国革命的原则和指导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三民主义的内容,包括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民生主义。
一、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通过振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
在民族主义中,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个人或集团利益,要求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
二、民主主义民主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强调民主和平等原则,主张人民享有平等的参政权利,并通过选举产生政府。
在民主主义中,人民的意愿是最高权威,政府的责任是为人民服务和实现人民的愿望。
民主主义还强调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法治的重要性,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三、民生主义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体系中的第三个重要内容,关注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福利。
在民生主义中,提倡消除贫困和不平等,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
民生主义强调均富共享,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四、三民主义的关系三民主义的三个内容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民族主义为民主主义和民生主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为只有国家独立富强,才能为人民提供民主和福利;而民主主义和民生主义则是民族振兴的具体途径,通过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五、三民主义的历史影响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的革命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中国的独立和现代化提供了思想指导,激发了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革命精神。
三民主义的核心原则仍然是中国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参考。
六、结论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思想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民生主义三个内容。
这些内容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构成了中国革命和现代化的基本原则。
三民主义的核心理念仍然对中国的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以上就是三民主义的内容的介绍,它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帮助中国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国家的历史转变。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现代民族国家出现之后产生的一种以本民族的利益为诉求的主义。
也是中国国父孙中山先生所提倡的三民主义之中其中一种主义。
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权益和民族感情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政治观念、政治目标和政治追求。
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
早在封建社会就已存在封建君主制的民族主义。
资本主义产生后,民族主义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
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的定义都涉及到极为广泛的层面,民族主义也不例外。
为避免这种语焉不详现象的出现,我们可以按各个学者强调的不同重点而将民族主义大致地分为以下几类:1,政治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就是把强调民族主义的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这是民族主义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分类,实际上也是民族主义兴起的最显著的特征,其基本目标就是要求建立一个属于本民族的国家和政府,它与“追求国家身份”的政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多学者实际上也是将民族主义的这种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来进行论证的。
“民族主义并不简单是指民族情感,而是指旨在促进社会生活的一体化,并通过群众动员来决定现代国家政治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
是“那种认为民族──国家具有伟大价值的群体意识,这一群体意识保证完全效忠于民族──国家。
这一群体赞同民族──国家保持统一、独立和主权,以及追求某种广泛的相互可以接受的目标”。
这些观点,都反映了将民族主义的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而将其他的属性放在其次来考虑的倾向。
由于政治民族主义追求着具体的建立主权国家的目标,所以很自然地带有分裂和暴力的倾向,在各类民族主义中,政治民族主义也是最有破坏力的一种。
2,经济民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是与政治民族主义相对而言的,一般认为,经济民族主义是指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拉美国家在50-60年代倡导的以经济独立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主义。
“那些尚未取得’现代化’或发达地位的国家,对于控制本国自然资源和经济命运的企图越来越警觉,并认识到这种必要性。
这一现象的特点就是经济民族主义,它直接反映了这些国家经常抱怨的那种看法:它们虽然取得了政治主权与独立,但在经济上仍然是殖民地”。
民族主义名词解释

民族主义名词解释
民族主义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
在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语境下,民族主义通常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
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
”英国学者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
民族主义通常是指以维护和增进本民族的利益、自由和财富为目标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
它强调民族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主张通过民族自决和独立来实现民族的解放和发展。
在近代以来,民族主义在许多国家成为了推动民族解放与平等的重要力量,也是现代国际社会的源泉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民族主义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其评价也因不同的观点和立场而有所不同。
在分析和评价民族主义时,需要考虑到其复杂的背景和影响,以及其在不同情况下的利弊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建构?1、民族主义内涵2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原因分析【论西方思潮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的影响及其后果。
试析民族主义理论源头】3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大致经历过三个阶段【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理论建构及其过程】4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特征【论五四前后的民族主义思潮及其特点。
试析进化论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思潮的特征】5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带来的历史作用所谓民族主义,从根本上讲就是基于民族共同体而形成的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社会思想或意识形态。
此处的关键词就是“共同体”。
关国学者安德森就称民族为“想象的共同体”,他说道:“遵循着人类学的精神,我主张对民族作如下的界定: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limited),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
”从“共同体’,角度认识中国近代社会思想,也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
例如有学者在著作中这样写道:“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重建民族国家共同体,如何使这一共同体既是一个普世性的自由民主政治共同体,又是一个有着独特文化认同的民族共同体;进一步而言,这一民族国家究竞是一个政治共同体,还是历史共同体?与此相关的是,公民们对之认同的基础是什么?是政治法律制度,抑或公共的政治文化,还是历史传统遗留下来的文化、语言或道德宗教?”作者进而追问:在近代中国,“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各自有何合理性与内在限制?”这些问题的提出,具有相当的指向性,对推进关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与国家建构及社会发展的研究不无启发。
但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共同体”,除了政治与文化层而之外,还有极为重要的经济层而“经济共同体”至少是与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同时存在、相互影响与作用的一个“民族集合”,它与其它两个“集合”不重合,但有交融。
经济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思潮在经济事务方而的表现,其特征与流变与文化及政治方而的民族主义相较,既有一致之处,也有相异之处。
一致的地方,当然都是基于本民族而临危机与挑战而产生的一种应变思想,不一致的地方则在于经济与政治及文化的属性有别,所以对应的思考角度与应变方式也不尽相同。
既然能够形成思潮,必然有着共同的信念与考量,这些共同的信念与考量必然来自共同的关注对象。
从这一点来看,安德森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理论,还是可以借鉴的。
只不过,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用于政治与文化民族主义方而较为切近,用于描述经济领域中的民族主义表现,则可能需要修正。
经济领域的民族主义显然不是由“想象”而成。
经济与社会密不可分,国家或社会的处境肯定影响到团体与个人的权益,这可能有点像大河与小溪的关系。
当国运危迫之际,国民权益自然受损。
就晚清而言,经济民族主义恐非“想象”的结果,而是在利权日益外溢、国家处境日益严竣情况下,民众因感受刺激而体悟出来的。
当然,作为国民来说,成分复杂,如何“感受”民族危机,如何激励自己的维权意识,则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但从总体上而言,从关注“夷夏大防”到捍卫民族权益,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在逐步发生擅变。
西方学者强调近代民族主义的“民族—国家”建构思想。
而晚清国内则只知有“朝廷”不知有“国家”。
如陈独秀就指出:“我们中国人,不懂得国家和朝廷的分别。
”但不管传统政治视域下的“天下’,与近代政治视野中的“国家”有多少本质区别,而作为一个经济共同体则是持续的。
也就是说,国人在经济权益受损方而有着共同的感受,在捍卫经济权益方而产生了共同的诉求。
晚清的“经济共同体”首先在于它是一个政治共同体,即它是受列强不断侵攘的具有特定政治与经济边界的地理与文化单元—虽然这个单元有点大。
我们可以说,清政府不是一个现代意义的“政府”,甚至不是一个现代意义的国家(state),其所辖只有臣民,没有公民,因而不成为一个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 Nation- State),但作为一个共同体是一直存在的,而且是一个与早已完成“民族—国家”建设的西方列强对等的政治实体。
这个政治与经济共同体与西方的对等性是由西方列强承认的,一系列国际条约的签订就足已说明这一点。
不过,从清朝的视野看,这个“共同体”是以华夏儒家文明为核心的“天下”,而且“天下”( World)远远大于国家(State)。
但颇具吊诡意味的是“天下”竞然被“国家”屡屡打败,于是不得不承担“国家”强行安排的各项责任。
正是“国家”的强迫,使得“天下”的经济与政治共同体日益紧密。
列强对清政府强加的“责任”,最终落在民众头上“共同的敌人”遂使民众的思想认识有了相同的指向,民族主义于焉生成,并不断发展,经济民族主义只是其中的一个乐章。
一、民族主义内涵很多学者普遍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现象,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复杂性,因此很难给民族主义一个确切的定义。
很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民族主义做了界定。
民族主义的定义也纷繁多样。
(一)民族主义不同的界定民族主义之所以不容易界定,是因为民族主义与历史的发展紧密相连,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卜,它并不是静不动的,而是逐步演变的。
但是杜赞奇说:“如果存在于历史中的事物真的不能界定,那么,民族在历史中寻求最终归宿,就显得}一分滑稽”。
所以,尽管定义民族主义是如此困难,众多的研究者并没有放弃他们的努力。
国内学者李肇忠总结民族主义的五种现象:民族形成过程,民族语言或象征符号,民族归属感和忠诚感,以民族名义进行的社会或政治运动,关于民族的一种学说或意识形态。
(二)中国民族主义的涵义通过对民族主义不同内涵的梳理,结合中国近代的历史,总结中国民族主义的内涵。
首先,它是一种集体情感,表现为强烈的爱国主义。
每个公民都会热爱自己的国家。
爱国主义并不是民族主义的全部内容,还包括在民族受到外来侵犯时奋不顾身保家卫国的牺牲精神,在面对外族文化时的情感和态度,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它是一种全民性的社会或政治运动。
民族主义致力于捍卫和增进民族利益的运动,抵御外来侵略、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为实现国家富强实施的政治改革和民族建设工程。
它也是在一定的社会意识指导卜进行的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改革和群众运动,需要群众广泛的参与,并且具备一定的政治知识和政治素养。
最后,它是一种政治理想。
民族主义是一种以民族持久存续,安危福祸为优先考虑并坚决捍卫民族至高无上利益的思想主张。
它是民族主义情绪的理性化和理论化。
它是关于治理国家、解决民族内部各种问题的学说。
(一)民族主义相关概念界定1、民族20世纪初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先驱梁启超先生在其《中国史叙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
1913年,斯大林同志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民族特征的论述,在《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一文中,在批判和借鉴第二国际一些社会党人思想观点和资产阶级学说的基础上,首次对“民族”下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定义,即就是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民族主义与民族认同民族主义属于历史的范畴,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与近代主权国家一同产生,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文化现象。
小同时期侧重的内容不同,古今中外阐述的观点也多种多样。
民族主义,就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对本民族的认同、归宿、忠诚的强烈思想意识和实践活动,是思想、学说、运动的统一。
民族认同首先是一种民族情感,这种民族情感源于一定的民族文化。
种族、地域、人日等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基本要,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有着属于这一民族的情感与共同文化,这种情感维系和文化认同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民族认同。
一、民族主义的内涵民族主义思想一出现就以巨大的吸引力受到各种力量的欢迎,并成为建构民族国家的基本理论依据,成为一种意识形态。
以赛亚.伯林指出:“在所有这些精致、自洽的大量未来学和幻想中,却有一个怪异的空白,一个控制19世纪欧洲的思想和社会运动,它无所不在、人人皆知,因此只需略加思量,我们就明白根本不能想像一个缺了它的世界:它有自己虔诚的信徒、势不两立的敌人,有民主、贵族、君主的派别分野,它给实干家、艺术家、知识精英和群众以灵感;奇怪的是,就我所知,没有任何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曾预料到它会在未来扮演远为重要的角色。
但不夸张地说,它是当今世界现有各种思想社会运动中最强大之列,在一些地方还是唯一强大的运动;没有预见到的人则为此付出了代价,失去了自由,事实上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这个运动就是民族主义。
; Cs7尽管如此,民族主义并没有象其他主流思想那样一直得到关注和认真研究,20世纪60年代开始民族主义研究才成为一种热潮。
西方学者对民族主义的理论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多成果,并逐渐形成了几个重要的流派。
民族主义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它的神秘性,但是一般认为民族主义的基本精神有两点:一是对民族以及与此相关的身份和利益神圣性的强调;二是将民族和国家对应起来,视民族国家利益至高无上,民族主义包括实现上述目标的意识形态、社会思潮和运动。
或可以简单理解为主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思想。
那么具体而言民族主义就包含了两个密切联系的目标,即民族独立与民族建设,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民族国家的基本制度框架。
为获得民族独立而进行的文化宣传、推动民族独立的政治鼓动和运动,这也是民族主义给人最直观的印象,这一方面因目标明确,学术界主要从这一方面进行理解,研究成果颇多;另一个就是民族建设(nation一building),民族建设主要包括国家认同象征(如国旗、国歌等)的创造,被视为能代表所有团体的全国性政治机构的建立,全国性的教育体系以教导孩童国家认同感、共同的历史和爱国主义,以及国家荣誉的发展等等③Cpl。
民族建设作为国家整合的组成部分,既需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动员,也需要政治权力机关设计出政策并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完成民族建设的目标。
因为民族建设与其他占主流的政治意识形态关系密切,需要强大的权力机构的推进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来保障,所以,民族独立可以理解为以民族原则建国的过程,即民族国家建构过程,而民族建设可以理解为以国家建族的过程,即国家民族整合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