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毒理复习题A

合集下载

药物毒理学试卷考试A教学教材

药物毒理学试卷考试A教学教材

药物毒理学试卷考试A精品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药学院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第17号试题A 卷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 A 型题1.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A 、有毒B 、毒性C 、毒素D 、毒物E 、靶器官2.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A 、机制毒理学B 、应用毒理学C 、描述性毒理学D 、临床毒理学E 、职业毒理学3.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A 、家兔B 、大鼠C 、小鼠D 、豚鼠E 、家犬4.药物毒性作用的通路分为A 、一个B 、两个C 、三个D 、四个E 、五个5.药物导致的转录失调最常见的作用部位是A 、基因启动区域B 、转录因子C 、转录前复合物D 、信号传达的网络部位E 、信号分子的合成、储存、释放部位6.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过程中,动物实验大多采用的给药途径A 、胃肠道给药B 、静脉给药C 、皮下给药D 、皮肤给药E 、皮内给药 7.气体产生毒性作用的吸收部位是A 、胃肠道B 、静脉C 、皮下D 、皮肤E 、肺泡 8.环磷酰胺经生物转化后毒性A 、增强 B、减弱 C 、不变 D 、可能增强也可能减弱 E 、以上都不对 9.“氧化性”药物非那西汀可引起A 、出血B 、氧化性溶血C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D 、贫血E 、白血病10.青霉素的毒性作用主要是通过A 、Ⅰ型变态反应B 、Ⅱ型变态反应C 、Ⅲ型变态反应D 、Ⅳ型变态反应E 、都不是11.典型的自身免疫综合征是A 、免疫性溶血B 、类系统性红斑狼疮C 、荨麻疹D 、免疫性肝炎E 、哮喘12.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最初靶位是A 、区带1B 、区带2C 、区带3D 、门三联体E 、中央静脉13.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主要靶点是A 、内皮细胞B 、肝细胞C 、库普弗细胞D 、星行细胞E 、内皮细胞和肝细胞14.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肝坏死,仅特征性地损害A 、区带1B 、区带2C 、区带3D 、门三联体E 、中央静脉15.哌醋甲酯可引起肝细胞的A 、灶状坏死B 、带状坏死C 、广泛性坏死D 、凋亡E 、炎症16.药物对肾脏最常见的毒性反应是A、急性肾小球肾炎B、慢性肾小球肾炎C、肾间质性肾炎D、急性肾功能衰竭E、慢性肾功能衰竭17.使用对乙酰氨基酚3年以上,可导致不可逆的A、急性肾小球肾炎B、镇痛剂肾病C、肾间质性肾炎D、急性肾功能衰竭E、慢性肾功能衰竭18.对乙酰氨基酚产生肾毒性的原因主要通过A、谷胱甘肽S-转移酶B、γ-氨基丁酸转移酶C、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D、谷草转氨酶E、碱性磷酸酶19.博来霉素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A、肺癌B、肺炎C、肺纤维化D、肺栓塞E、肺出血20.胺碘酮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A、肺癌B、肺炎C、肺纤维化D、肺栓塞E、肺出血21.链霉素和异烟肼合用治疗结核病时可导致A、过敏性肺炎B、红斑狼疮样肺炎C、间质性肺炎D、肺纤维化E、肺癌22.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A、肺癌B、肺炎C、肺纤维化D、肺栓塞E、肺出血23.游离胆红素过高可导致新生儿、早产儿A、脑炎B、肝性脑病C、核黄疸D、癫痫E、帕金森综合征24.有机磷酸酯类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主要损害A、神经元B、轴索C、髓鞘D、神经递质E、以上都是25.有机磷酸酯类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A、能量需求障碍B、返死式神经病C、神经元损害D、髓鞘水肿E、神经递质释放减少26.氯丙嗪对垂体的毒性作用可导致催乳素分泌A、增加B、减少C、不变D、增加或不变E、减少或不变27.氯丙嗪对垂体的毒性作用可导致生长素分泌A、增加B、减少C、不变D、增加或减少E、减少或不变28.糖皮质激素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导致肾上腺A、增生B、萎缩C、坏死D、癌变E、嗜铬细胞瘤29.链脲佐菌素可导致A、糖尿病B、肾上腺萎缩C、甲状腺增生D、睾丸萎缩E、卵巢囊肿30.下面哪个因素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无关A、K+浓度过低B、氧自由基C、脂自由基D、钙超负荷31.药物引起的心肌炎多是A、细菌性B、病毒性C、真菌性D、变态反应性32.一般药物引起的皮肤过敏反应多属()型A、ⅠB、ⅡC、ⅢD、Ⅳ33.红人综合症是服用()药物引起的A、抗惊厥药B、磺胺类制剂C、万古霉素D、别嘌醇34.哪类药物易引起剥脱性皮炎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A、磺胺类药B、催眠药C、血清制品D、汞剂35.促癌物不包括A、巴豆油B、卤代烃C、细胞毒物D、煤焦油中的酚类36.哪个药物在应用中不具有致癌性A、磺胺类B、解热镇痛药C、激素D、抗癌药37.()是指导发育信号干预的致畸剂的典型例子A、沙利度胺B、异维A酸C、抗癫癎药D、解热镇痛药38.近年发现,()失活是在人类肿瘤中发生率最高的事件之一。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及答案一、概念题1. 首过代谢或首过效应:被胃肠吸收的药物经胃肠内静脉进入肝门静脉,药物由肝门静脉,进入体循环。

药物吸收通过胃肠道粘膜时,可能被粘膜中的酶代谢。

进入肝后,亦可能被生物转化,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首过代谢”或“首过效应”。

2. 基因突变:组成一个染色体的一个或几个基因发生变化。

该变化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

基因突变可分为点突变和移码突变。

点突变即碱基取代型突变,又可分为转换型和颠换型两种类型。

3. 染色体畸变:某一个或几个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发生变化,用光学显微镜可以直接进行观察。

4. 毒性:毒性是指某种药物对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损害作用的能力。

毒性高的药物以极小剂量即可造成机体的一定损害,甚至死亡;毒性低的药物则需较大剂量才能呈现毒性,药物的毒性除与剂量有关外,还与接触的方式与途径 ( 经口给药、注射给药、经皮给药)、与时间分布 ( 一次给药,多次给药 ) 有关。

5. 非损害作用:非损害作用亦称无损害作用。

一般认为非损害作用的特点是不引起机体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不引起机体功能容量和机体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伤,应激状态是外界有害因素在机体引起的所有非特异性生物学作用的总称。

6. 绝对致死量 (LD100) 或绝对致死浓度 (LC100):指药物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7. 致畸作用临界期:胚胎对药物致畸最敏感是器官形成期,在此时期之前及后则敏感性均较差,如超过一定的时期,则失去敏感性,即使加大剂量也仅仅引起胚胎或胎儿死亡无致畸。

能感受致畸物的作用并发生特异缺陷的整个时期称致畸作用临界期。

8. 可靠安全系数:是指肯定无害量与肯定有效量之比值。

9. 半数致死量 (LD50) 或半数致死浓度 (LC50):指药物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 50%死亡所需的剂量或浓度。

10. 药物致敏原:具有致敏作用的药物称为药物致敏原或药物致敏物。

11. 秋水仙效应:在秋水仙碱、长春新碱等的作用后,微管蛋白的聚合受到抑制,细胞停止于中期细胞,此时珠染色体往往过度凝缩。

药物毒理学考试重点以及习题

药物毒理学考试重点以及习题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药物毒理学:一门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主要包括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以及临床合理用药。

LD50半数致死量,即能够引起50%试验动物死亡的药物浓度或者剂量。

ED50(median effective dose)半数有效量,即能使50%动物治疗有效的的药物浓度。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LD50/ED50.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

通常TI大的药物比TI值小的药物更安全。

安全范围(margin of safety)ED95~LD5或者ED99~LD1之间的距离。

该值越大越好毒物:(toxicant):通常是指人工制造的有毒物质,广义上可涉及合成或者生物类药物。

毒素(toxin):一般是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如蛇毒、箭蛙毒、砒霜等。

靶部位(target site):机体吸收药物后,被药物造成损害的部位。

量反应(graded response)毒性效应强弱和呈连续性增减的量变的反应。

质反应(all-or-none response)毒性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阴性或阳性表示的反应。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是一类免疫反应。

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后,经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为过敏反应。

常见于过敏体质的病人。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药理遗传异常,对某些药物反应异于常人。

通常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拮抗药解救可能有效。

但其不是免疫异常反应,因此没有预先致敏过程。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在剂量过大或者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器官)发生的危害反应。

迟发性毒性作用(delayed toxicity)毒性作用在给药很久以后才出现。

如母亲为了防止流产服用了己烯雌酚,胎儿在子宫内接触到了药物,女婴可能在20~30年后患阴道癌。

不可逆性毒性效应(irreversible toxic effects)药物毒性作用一旦出现变不可逆转的现象。

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第一章一、选择题1.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A.有毒B.毒性 C毒素D.毒物 E.靶器官2.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A.机制毒理学B.应用毒理学C.描述性毒理学D.临床毒理学E.职业毒理学3.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A.家兔B.大鼠C.小鼠D.豚鼠E.家犬4.药物毒性作用的通路分为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E.五个5.药物导致的转录失调最常见的作用部位是A.基因启动区域B.转录因子C.转录前复合物D.信号传达的网络部位E.信号分子的合成、储存、释放部位6.氟乙酸盐影响线粒体ATP的合成是通过A.干扰电子传递链B.抑制ATP合酶的活性C.抑制电子经由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D.干扰细胞色素氧化酶E.使钙离子上升7.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可以阻断A.组织坏死B.纤维症C.致癌D.炎症E.蛋白合成二、填空题1.急性毒性一般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

三、名词解释1.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2.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3.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4.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5.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6.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7.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8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四、简答题1.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1)发现中毒剂量(2)发现毒性反应(3)确定安全范围(4)寻找毒性靶器官(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2.毒性反应类型?(1)非共价键结合(2)共价键结合(3)氢键吸引(4)电子转移(5)酶反应3.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1)能否与靶分子结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3)改变靶点4.靶分子的毒物效应包括几方面?(1)靶分子功能障碍(2)靶分子结构破坏:(3)新抗原形成5.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1)组织坏死(2)纤维症(3)致癌四、论述题1.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通常做哪些试验?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1)致死的量效曲线和可能的器官损伤;(2)眼睛和皮肤刺激性试验;(3)致突变活性初筛。

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第一章一、选择题1。

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A。

有毒 B.毒性 C毒素D.毒物 E。

靶器官2.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A.机制毒理学 B。

应用毒理学 C.描述性毒理学 D.临床毒理学 E.职业毒理学3。

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A.家兔 B。

大鼠 C。

小鼠D。

豚鼠 E.家犬4。

药物毒性作用的通路分为A。

一个 B.两个C.三个D。

四个E.五个5.药物导致的转录失调最常见的作用部位是A。

基因启动区域B。

转录因子 C。

转录前复合物 D.信号传达的网络部位 E。

信号分子的合成、储存、释放部位6.氟乙酸盐影响线粒体ATP的合成是通过A。

干扰电子传递链 B。

抑制ATP合酶的活性C.抑制电子经由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D.干扰细胞色素氧化酶E。

使钙离子上升7。

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可以阻断A。

组织坏死B。

纤维症 C.致癌 D。

炎症 E.蛋白合成二、填空题1.急性毒性一般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

三、名词解释1。

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2。

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3.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4。

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5。

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6。

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7。

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8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四、简答题1。

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1)发现中毒剂量(2)发现毒性反应(3)确定安全范围(4)寻找毒性靶器官(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2。

毒性反应类型?(1)非共价键结合(2)共价键结合(3)氢键吸引(4)电子转移(5)酶反应3.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1)能否与靶分子结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3)改变靶点4。

《药物毒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药物毒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课程代码252428)一、名词解释1.突变:2.高铁血红蛋白血症:3.间接致癌物:4.药物毒理学:5.特异质反应:6.促癌剂:7.直接致癌物:8.轴突病:9.机制毒理学:10.肝硬化:11.基因突变:12.脂肪肝:13.发育毒性:14.母体毒性:15.血脑屏障:二、单选题1.药物与毒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剂量B.给药途径C.剂型D.用药对象2.药物的急性毒性主要损害()。

A. 呼吸系统B. 肝脏C.肾脏D.骨髓3.关于胎盘屏障描述错误的是()。

A. 通透性与一般毛细血管相似B. 几乎所有药物均能穿过胎盘屏障C.对于母体与胎儿之间的营养交换有重要意义D.在保护胎儿方面几乎无效4.下列哪种情况不会引起药物的毒性反应()。

A.长期用药B.过量用药C.正常用药D.肝肾受损时未调整药物剂量5.药物的毒性作用强度主要取决于()。

A.终毒物在靶部位的浓度B.终毒物在血液中的浓度C.原型药物在靶部位的浓度D.原型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6.关于肝药酶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专一性高B. 活性有限C.个体差异大D.可被诱导或抑制7. 关于药物的变态反应描述错误的是()。

A. 与免疫系统有关B. 与药物的固有药理效应不同C. 与用药剂量有关D. 使药物的特异拮抗剂不能缓解8. 毒物从机体的排泄的主要器官是()。

A.肝脏B.肾脏C.肺脏D. 皮肤9.急性毒作用带为()。

A.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C.最小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D.最小致死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10. 体内对药物进行生物转化的酶主要是()。

A.胆碱酯酶B.细胞色素P450酶C.乙酰化酶D.环氧酶11. 研究药物变态反应最理想的动物是()。

A.家兔B. 豚鼠C.小鼠D.E. 大鼠12. 下列损伤可逆的是()。

A.肝硬化B.脂肪肝C.再生障碍性贫血D.慢性肾功能衰竭13.药物从呼吸道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药物毒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药物毒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课程代码252428)一、名词解释1.突变:2.高铁血红蛋白血症:3.间接致癌物:4.药物毒理学:5.特异质反应:6.促癌剂:7.直接致癌物:8.轴突病:9.机制毒理学:10.肝硬化:11.基因突变:12.脂肪肝:13.发育毒性:14.母体毒性:15.血脑屏障:二、单选题1.药物与毒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剂量B.给药途径C.剂型D.用药对象2.药物的急性毒性主要损害()。

A. 呼吸系统B. 肝脏C.肾脏D.骨髓3.关于胎盘屏障描述错误的是()。

A. 通透性与一般毛细血管相似B. 几乎所有药物均能穿过胎盘屏障C.对于母体与胎儿之间的营养交换有重要意义D.在保护胎儿方面几乎无效4.下列哪种情况不会引起药物的毒性反应()。

A.长期用药B.过量用药C.正常用药D.肝肾受损时未调整药物剂量5.药物的毒性作用强度主要取决于()。

A.终毒物在靶部位的浓度B.终毒物在血液中的浓度C.原型药物在靶部位的浓度D.原型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6.关于肝药酶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专一性高B. 活性有限C.个体差异大D.可被诱导或抑制7. 关于药物的变态反应描述错误的是()。

A. 与免疫系统有关B. 与药物的固有药理效应不同C. 与用药剂量有关D. 使药物的特异拮抗剂不能缓解8. 毒物从机体的排泄的主要器官是()。

A.肝脏B.肾脏C.肺脏D. 皮肤9.急性毒作用带为()。

A.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C.最小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D.最小致死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10. 体内对药物进行生物转化的酶主要是()。

A.胆碱酯酶B.细胞色素P450酶C.乙酰化酶D.环氧酶11. 研究药物变态反应最理想的动物是()。

A.家兔B. 豚鼠C.小鼠D.E. 大鼠12. 下列损伤可逆的是()。

A.肝硬化B.脂肪肝C.再生障碍性贫血D.慢性肾功能衰竭13.药物从呼吸道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药物毒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药物毒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网教/成教) 专业:药学 20 年12月课程名称【编号】:药物毒理学【1176】 A卷大作业满分:100分一、论述题(第1小题为必作题,第2~7小题选作3题)1、试述新药临床前药物毒理学研究的内容。

(40分)2、为何现有药物毒理学评价手段尚不能完全排除新药进入临床时的风险?(20分)3、试述新药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20分)答:(1)了解新药急性毒性的强弱:新药研究早期主要用治疗指数来衡量候选化合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至少大于10,才有进一步作其它新药临床前研究的价值。

(2)为长期毒性和特殊毒性试验的剂量设置提供依据:一般而言,长期毒性和特殊毒性试验的高剂量,都是根据急性毒性资料为依据而设置的。

由于长期毒性试验剂量设计中,有价值的是最低无毒剂量,因此参考急性毒性试验动物出现中毒症状的缓急、持续时间的长短作全面考虑很有价值。

(3)获取新药毒性反应信息:在新药临床前急性毒性试验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毒理学信息,如毒性反应症状、靶器官致死原因等,就可以为该药物进一步安全性和临床上尽早识别和处理人体不良反应提供参考。

(4)其它:新药研制过程中,工艺路线尚未定型时,对产品除了理化性质分析外,还可通过LD50值的比较,观察生物效应的显著差异,以明确试验产品的质量。

此外,复方制剂新药研究时,用以判断配伍后与单药应用的毒性大小。

4、试述微核试验的原理及首选细胞。

(20分)5、从药物毒理学角度论述药物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20分)答:(1)碳氧血红蛋白的形成一氧化碳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与Hb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CO与Hb的亲和力要比O2与Hb的亲和力大300倍;而且在碳氧血红蛋白存在时,又能阻碍氧合血红蛋白的离解,加深组织缺氧。

高浓度的CO还可与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二价铁结合,使细胞呼吸受到抑制,所以CO对全身组织均有毒性作用,可导致贫血性组织缺氧。

(2)高铁血红蛋白的形成 Hb中的铁离子可发生化学氧化,失去一个电子从二价变为三价,结果血红素的颜色从绿棕色变为黑色,这种带三价铁的Hb称为高铁血红蛋白(MetH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A
一、概念
1.毒物
2.危害性
3.半数致死量
4.微核
二、填空
1. 正常情况下,骨髓嗜多染红细胞中微核的检出率小鼠为左右,大鼠为左右。

如遇致突变物质,微核的检出率可显著增加。

2. 口服降血糖药物最重要的毒性作用是。

3. 皮肤致敏实验的三种方法是:;②;③。

4. 突变可分为和,其结果可造成细胞/机体的死亡,或细胞/机体结构形态/功能的改变。

5. 近似致死量 (ALD) 是介于与之间的剂量。

三、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不用改正
1. 所有中草药均安全、无毒副作用,可放心使用。

2.恢复期观察一般不超过28天。

3.长期毒性作用带(Zch)比值愈大,表明引起长期毒性中毒的可能性愈小;反之,比值愈小,引起长期毒性中毒的可能性愈大,而引起急性中毒危险性则相对较小。

4.卤素有强烈的吸光子效应。

在药物结构中增加卤素就会使分子的极化程度增加,更容易与酶系统结合使毒性增强。

5. 甾体类避孕药直接作用于卵巢而抑制排卵。

6.肝损害时胆碱酯酶(CHE)活性降低。

7.在吸入给药时,猴是首先推荐的动物,因为它在呼吸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方面比其它动物更接近人类。

8.药物致敏作用的特点是经一定潜伏期后,再次接触药物才能激发出特定症状
9.急性毒性试验剂量水平的选择应是以测定LD50及剂量—反应曲线的斜率为目的。

10.一般选择较年轻的或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动物是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动物对药物的
毒性反应较敏感。

四、简答
1. 急性毒作用带及其意义
2. 制定GLP的目的
3. 哪些与受试药有关的因素能影响新药毒性试验?
4. 恢复期观察
5. 治疗指数及意义?
6. 解热镇痛药对肾脏毒性作用的作用机制
五、论述
药物对机体毒性作用的一般规律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A答案
一、概念
1.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的剂量给予时可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都是毒物。

2. 危害性:是指药物与机体接触或使用过程中,有引起中毒的可能性。

3. 半数致死量:药物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50%死亡所需的剂量。

4.微核:骨髓细胞经致突变物作用,其染色体可发生畸变。

其断裂的碎片在分裂间期留在子代细胞内形成规则的一个或几个圆形或椭圆形结构的小块物质,由于它比普通细胞核小,故称之为微核(micronucleus)。

观察骨髓细胞中的微核率,有助于检验药物是否具有致突变作用。

二、填空
1.正常情况下,骨髓嗜多染红细胞中微核的检出率小鼠为4‰左右,大鼠为2‰左右。

如遇致突变物质,微核的检出率可显著增加。

2.口服降血糖药物最重要的毒性作用是低血糖反应。

3.皮肤致敏实验的三种方法是:①局部封闭涂皮法(致敏);②皮内法(致敏);③皮内和涂皮相结合的方法。

4.突变可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其结果可造成细胞/机体的死亡,或细胞/机体结构形态/功能的改变。

5.近似致死量(ALD)是介于最小致死量与最大非致死量之间的剂量。

三、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不用改正
1.所有中草药均安全、无毒副作用,可放心使用。

(×)
(一般人认为服用中草药安全、无毒副作用,实则有些中草药因服用超量或在禁忌情况下应用,可对肝、肾及消化道等脏器产生损害。


2.恢复期观察一般不超过28天。

(√)
3.长期毒性作用带(Zch)比值愈大,表明引起长期毒性中毒的可能性愈小;反之,比值愈小,引起长期毒性中毒的可能性愈大,而引起急性中毒危险性则相对较小。

(×)4.卤素有强烈的吸光子效应。

在药物结构中增加卤素就会使分子的极化程度增加,更容易与酶系统结合使毒性增强。

(√)
5.甾体类避孕药直接作用于卵巢而抑制排卵。

(×)
6.肝损害时胆碱酯酶(CHE)活性降低。

(√)
7.在吸入给药时,猴是首先推荐的动物,因为它在呼吸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方面比其它动物更接近人类。

(√)
8.药物致敏作用的特点是经一定潜伏期后,再次接触药物才能激发出特定症状。

(√)9.急性毒性试验剂量水平的选择应是以测定LD50及剂量—反应曲线的斜率为目的。

(√)10.一般选择较年轻的或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动物是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动物对药物的毒性反应较敏感。

(√)
四、简答
1.急性毒作用带及其意义
答:急性毒作用带(Zac)是药物的半数致死量与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阈剂量)的比值来表示。

此值愈大,则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与可能引起死亡的剂量(以LD50表示)的差距就愈大,此种药物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就愈小;反之,比值愈小,则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就愈大。

2.制定GLP的目的?
答:制定GLP规范的目的是:提高药品非临床研究的质量,确保实验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保证人民用药安全。

3.哪些与受试药有关的因素能影响新药毒性试验?
答:受试药物的物理性质(答溶解度也给分)、所含杂质、溶媒或赋形剂,以及给药途径和方法等都是影响新药毒性的因素。

(以下可不答:药物溶解度便成为影响药物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的主要因素;溶媒的毒性问题不容忽视,使用不当也会产生相当的毒性。

给药途径可影响药物毒性。


4.恢复期观察
答:最后一次给药物后24小时,每组活杀部分动物检测上述各项指标,留下1/3-1/4动物进行恢复期观察。

观察期一般不超过28天,而后再活杀检查上述所有指标,以了解毒性反应的可逆程度和可能出现的延迟性毒性反应。

5.治疗指数及意义
答:是指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之比值,其公式为:TI=LD50/ED50。

TI值越大,表示该药物在发挥其治疗作用时所承担的风险(危险性)越小,一般认为TI大于3的药物才可能具有实用意义。

目前用于临床的药物,其TI值大多大于10。

6.解热镇痛药对肾脏毒性作用的作用机制
答:①解热镇痛药或其代谢产物从肾脏排出时,引起肾内小血管、肾小管、肾间质的慢性损害。

②抑制PGE2的产生,导致髓质血管收缩,使间质细胞缺血。

五、论述
药物对机体毒性作用的一般规律:
(1)氧的吸收、运输和利用受到抑制:氧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

有些物质对机体的毒性作用的产生,是由于干扰了机体的需氧生理过程所致。

如一些刺激性的气体 ( 氮芥子气等 ) 吸入后,可造成肺水肿,使肺泡的气体交换功能受阻;一氧化碳由于极易与具有携氧能力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能力;能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生成量过多的一些物质 ( 如芳香胺、偶氮化合物等 ),造成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再生跟不上,同样亦可使血液输氧能力明显降低;表面活性剂和肼的衍生物,能加剧红细胞的破坏而溶血使血红蛋白失去运输氧的能力。

(2)抑制酶系统活性而产生损害作用进入机体内的药物,有些对酶系统具有直接作用,或影响其生成,或改变它的活性,从而使酶所参与的生化反应受到种种影响,使机体有关的生理功能受到干扰,这是许多药物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原因。

(3)对组织细胞结构的损伤作用有些药物对机体的毒性并不首先引起细胞功能的改变 ( 如糖原含量或某些酶浓度的改变 ),而是直接损伤组织细胞结构,如青霉素、普卡霉素、非拉西丁和呋塞米等对肝脏的毒性,是由于这些药物对肝细胞引起化学损伤,从而使肝组织出现变性和坏死。

细胞内所含的酶被释放到血液中,如谷丙转氨酶此时就可以见到大量的增加。

(4)干扰代谢功能有些药物对机体的代谢过程可产生多种影响,破坏其动态平衡,使相应的生理功能受到损害,这是药物呈现毒性作用较为常见的。

(5)影响免疫功能药物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诱导兴奋,出现超出寻常的免疫反应,如变态反应、自身反应。

这些过强的免疫反应,可对机体产生程度不同的损害,重者可危及生命;另一方面则是引起消退抑制,使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导致机体对感染或其他疾病抵抗能力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