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毒理学复习题(第1-4章)
(完整word版)药物毒理学考试重点以及习题

(完整word版)药物毒理学考试重点以及习题药物毒理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药物毒理学:一门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主要包括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以及临床合理用药。
LD50半数致死量,即能够引起50%试验动物死亡的药物浓度或者剂量。
ED50(median effective dose)半数有效量,即能使50%动物治疗有效的的药物浓度。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LD50/ED50.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
通常TI大的药物比TI值小的药物更安全。
安全范围(margin of safety)ED95~LD5或者ED99~LD1之间的距离。
该值越大越好毒物:(toxicant):通常是指人工制造的有毒物质,广义上可涉及合成或者生物类药物。
毒素(toxin):一般是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如蛇毒、箭蛙毒、砒霜等。
靶部位(target site):机体吸收药物后,被药物造成损害的部位。
量反应(graded response)毒性效应强弱和呈连续性增减的量变的反应。
质反应(all-or-none response)毒性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阴性或阳性表示的反应。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是一类免疫反应。
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后,经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为过敏反应。
常见于过敏体质的病人。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药理遗传异常,对某些药物反应异于常人。
通常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拮抗药解救可能有效。
但其不是免疫异常反应,因此没有预先致敏过程。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在剂量过大或者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器官)发生的危害反应。
迟发性毒性作用(delayed toxicity)毒性作用在给药很久以后才出现。
如母亲为了防止流产服用了己烯雌酚,胎儿在子宫内接触到了药物,女婴可能在20~30年后患阴道癌。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及答案一、概念题1. 首过代谢或首过效应:被胃肠吸收的药物经胃肠内静脉进入肝门静脉,药物由肝门静脉,进入体循环。
药物吸收通过胃肠道粘膜时,可能被粘膜中的酶代谢。
进入肝后,亦可能被生物转化,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首过代谢”或“首过效应”。
2. 基因突变:组成一个染色体的一个或几个基因发生变化。
该变化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
基因突变可分为点突变和移码突变。
点突变即碱基取代型突变,又可分为转换型和颠换型两种类型。
3. 染色体畸变:某一个或几个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发生变化,用光学显微镜可以直接进行观察。
4. 毒性:毒性是指某种药物对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损害作用的能力。
毒性高的药物以极小剂量即可造成机体的一定损害,甚至死亡;毒性低的药物则需较大剂量才能呈现毒性,药物的毒性除与剂量有关外,还与接触的方式与途径 ( 经口给药、注射给药、经皮给药)、与时间分布 ( 一次给药,多次给药 ) 有关。
5. 非损害作用:非损害作用亦称无损害作用。
一般认为非损害作用的特点是不引起机体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不引起机体功能容量和机体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伤,应激状态是外界有害因素在机体引起的所有非特异性生物学作用的总称。
6. 绝对致死量 (LD100) 或绝对致死浓度 (LC100):指药物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7. 致畸作用临界期:胚胎对药物致畸最敏感是器官形成期,在此时期之前及后则敏感性均较差,如超过一定的时期,则失去敏感性,即使加大剂量也仅仅引起胚胎或胎儿死亡无致畸。
能感受致畸物的作用并发生特异缺陷的整个时期称致畸作用临界期。
8. 可靠安全系数:是指肯定无害量与肯定有效量之比值。
9. 半数致死量 (LD50) 或半数致死浓度 (LC50):指药物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 50%死亡所需的剂量或浓度。
10. 药物致敏原:具有致敏作用的药物称为药物致敏原或药物致敏物。
11. 秋水仙效应:在秋水仙碱、长春新碱等的作用后,微管蛋白的聚合受到抑制,细胞停止于中期细胞,此时珠染色体往往过度凝缩。
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第一章一、选择题1.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A.有毒B.毒性 C毒素D.毒物 E.靶器官2.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A.机制毒理学B.应用毒理学C.描述性毒理学D.临床毒理学E.职业毒理学3.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A.家兔B.大鼠C.小鼠D.豚鼠E.家犬4.药物毒性作用的通路分为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E.五个5.药物导致的转录失调最常见的作用部位是A.基因启动区域B.转录因子C.转录前复合物D.信号传达的网络部位E.信号分子的合成、储存、释放部位6.氟乙酸盐影响线粒体ATP的合成是通过A.干扰电子传递链B.抑制ATP合酶的活性C.抑制电子经由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D.干扰细胞色素氧化酶E.使钙离子上升7.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可以阻断A.组织坏死B.纤维症C.致癌D.炎症E.蛋白合成二、填空题1.急性毒性一般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
三、名词解释1.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2.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3.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4.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5.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6.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7.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8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四、简答题1.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1)发现中毒剂量(2)发现毒性反应(3)确定安全范围(4)寻找毒性靶器官(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2.毒性反应类型?(1)非共价键结合(2)共价键结合(3)氢键吸引(4)电子转移(5)酶反应3.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1)能否与靶分子结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3)改变靶点4.靶分子的毒物效应包括几方面?(1)靶分子功能障碍(2)靶分子结构破坏:(3)新抗原形成5.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1)组织坏死(2)纤维症(3)致癌四、论述题1.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通常做哪些试验?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1)致死的量效曲线和可能的器官损伤;(2)眼睛和皮肤刺激性试验;(3)致突变活性初筛。
(完整版)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第一章一、选择题1.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A.有毒B.毒性 C毒素D.毒物 E.靶器官2.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A.机制毒理学B.应用毒理学C.描述性毒理学D.临床毒理学E.职业毒理学3.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A.家兔B.大鼠C.小鼠D.豚鼠E.家犬4.药物毒性作用的通路分为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E.五个5.药物导致的转录失调最常见的作用部位是A.基因启动区域B.转录因子C.转录前复合物D.信号传达的网络部位E.信号分子的合成、储存、释放部位6.氟乙酸盐影响线粒体ATP的合成是通过A.干扰电子传递链B.抑制ATP合酶的活性C.抑制电子经由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D.干扰细胞色素氧化酶E.使钙离子上升7.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可以阻断A.组织坏死B.纤维症C.致癌D.炎症E.蛋白合成二、填空题1.急性毒性一般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
三、名词解释1.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2.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3.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4.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5.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6.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7.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8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四、简答题1.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1)发现中毒剂量(2)发现毒性反应(3)确定安全范围(4)寻找毒性靶器官(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2.毒性反应类型?(1)非共价键结合(2)共价键结合(3)氢键吸引(4)电子转移(5)酶反应3.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1)能否与靶分子结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3)改变靶点4.靶分子的毒物效应包括几方面?(1)靶分子功能障碍(2)靶分子结构破坏:(3)新抗原形成5.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1)组织坏死(2)纤维症(3)致癌四、论述题1.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通常做哪些试验?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1)致死的量效曲线和可能的器官损伤;(2)眼睛和皮肤刺激性试验;(3)致突变活性初筛。
《药物毒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课程代码252428)一、名词解释1.突变:2.高铁血红蛋白血症:3.间接致癌物:4.药物毒理学:5.特异质反应:6.促癌剂:7.直接致癌物:8.轴突病:9.机制毒理学:10.肝硬化:11.基因突变:12.脂肪肝:13.发育毒性:14.母体毒性:15.血脑屏障:二、单选题1.药物与毒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剂量B.给药途径C.剂型D.用药对象2.药物的急性毒性主要损害()。
A. 呼吸系统B. 肝脏C.肾脏D.骨髓3.关于胎盘屏障描述错误的是()。
A. 通透性与一般毛细血管相似B. 几乎所有药物均能穿过胎盘屏障C.对于母体与胎儿之间的营养交换有重要意义D.在保护胎儿方面几乎无效4.下列哪种情况不会引起药物的毒性反应()。
A.长期用药B.过量用药C.正常用药D.肝肾受损时未调整药物剂量5.药物的毒性作用强度主要取决于()。
A.终毒物在靶部位的浓度B.终毒物在血液中的浓度C.原型药物在靶部位的浓度D.原型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6.关于肝药酶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专一性高B. 活性有限C.个体差异大D.可被诱导或抑制7. 关于药物的变态反应描述错误的是()。
A. 与免疫系统有关B. 与药物的固有药理效应不同C. 与用药剂量有关D. 使药物的特异拮抗剂不能缓解8. 毒物从机体的排泄的主要器官是()。
A.肝脏B.肾脏C.肺脏D. 皮肤9.急性毒作用带为()。
A.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C.最小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D.最小致死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10. 体内对药物进行生物转化的酶主要是()。
A.胆碱酯酶B.细胞色素P450酶C.乙酰化酶D.环氧酶11. 研究药物变态反应最理想的动物是()。
A.家兔B. 豚鼠C.小鼠D.E. 大鼠12. 下列损伤可逆的是()。
A.肝硬化B.脂肪肝C.再生障碍性贫血D.慢性肾功能衰竭13.药物从呼吸道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药物毒理学》试题及答案

名著常识1、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关羽。
这本书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其中一个故事的名字:大意失荆州。
2、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农民起义英雄形象,请列举有关人物(不少于5人)“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一丈青”扈三娘、“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
3、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叛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
4、他在一座无人荒岛上生活多年后,收得一土人为奴,取名“星期五”。
在岛上生活28年后,因帮助一个船长制服叛变的水手,得以乘船返回自己的祖国,他在成为巨富后派人到岛上继续垦荒。
他的名字叫鲁宾逊这部作品叫《鲁宾逊漂流记》。
5、他在生活底层长大,后来和战友们一道策马扬刀,南征北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恶劣的自然条件顽强斗争,表现了极大的智慧和积极性,当他病魔缠身躺在病床上时则克服困难,开始创作,继续为党和人民工作。
这个著名的文学形象就是,作品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6、““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情节说的是这部名著中另一位英雄人物武松的故事。
7、古代的“岁寒三友”指松、竹、梅。
8、著名作家郭沫若曾经写过一副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对联称赞了一位借“写鬼写妖”来“刺贪刺虐”的清代名家,请你写出这位清代名家的某某蒲松龄。
他的一部著作《聊斋志异》。
9、《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是指哪三个人?他们各自的性格怎样?X备(忠厚善良、礼贤下士)、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X飞(勇猛粗暴、嫉恶如仇)。
10、《三国演义》中哪两位人物青梅煮酒论英雄,他们各自的内心是怎样?曹操:故意试探X备,看他是否能成大业,胸怀大志。
X备:生怕自己被曹操看出破绽,竭力掩盖,内心恐慌。
药物毒理学试题(四)

药物毒理学试题(单选题)1: 缺乏6-G-P的患者应用以下哪种药物易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A: 伯胺喹B: 青霉素C: 氢氯噻嗪D: 阿司匹林正确答案:(单选题)2: 吗啡药物依赖性的特征是()。
A: 有身体依赖性没有精神依赖性B: 有精神依赖性没有耐受性C: 有身体依赖性没有耐受性D: 有精神依赖性、身体依赖性和耐受性正确答案:(单选题)3: 以下引起药物性哮喘的药物致病机制叙述错误的是()。
A: 对花生四烯酸环氧酶通路抑制B: 特异性抗体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C: β受体激动剂D: 对咽喉、气管的直接刺激正确答案:(单选题)4: 氯丙嗪引起溢乳-闭经综合症的机制是()。
A: 催乳素分泌减少B: 阻断结节-漏斗通路的乙酰胆碱受体C: 阻断结节-漏斗通路的多巴胺受体D: 激动结节-漏斗通路的乙酰胆碱受体正确答案:(单选题)5: 下列分子中,哪些通常不是药物毒性作用的靶分子()。
A: ATPB: 脂质C: 核酸D: 蛋白质正确答案:(单选题)6: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引起咳嗽的毒性机制是()。
A: 过敏性支气管痉挛B: 直接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C: 肺抗氧化防御机制破坏D: 引起缓激肽、前列腺素等物质浓度增高正确答案:(单选题)7: 与速发型过敏反应有关的是()。
A: IgAB: IgEC: IgGD: IgM正确答案:(单选题)8: 关于药物,不正确的描述是()。
A: 蓄积过多,也会发生毒性反应B: 新药上市前需要做临床前研究C: 新药上市前需要做临床研究D: 获取新药生产上市证书后,就是绝对安全的。
正确答案:(单选题)9: 内分泌器官对药物损害作用敏感性最强的是()。
A: 甲状腺B: 胰腺C: 肾上腺D: 垂体正确答案:(单选题)10: 首次静脉使用万古霉素的患者可能出现()。
A: 砜综合征B: 超敏反应综合征C: 氨苯砜综合征D: 红人综合征正确答案:(单选题)11: 药物毒性作用的发生()。
《药物毒理学》2019试题及答案

《药物毒理学》2019试题及答案第1题,关于胺碘酮引起的肺纤维化,描述错误的是( C )A、长期应用此药,约有10%的患者可发生肺纤维化B、胺碘酮可能通过诱发机体过敏反应,增加肺内巨噬细胞数目,并激活巨噬细胞等表达与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C、药物毒性是否发生与药物的剂量和药物使用时间的长短无关D、严重的病例则需要停用胺碘酮,但必须考虑停用胺碘酮可能引起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等危险第2题,关于药物导致的型变态反应,描述正确的是( B )A、该型过敏反应也与免疫球蛋白IgM和IgG有关B、此型一般与免疫复合物疾病无关C、最常累及的靶部位是位于肺泡组织间隙、淋巴管、关节和肾脏的血管内皮D、免疫病理学包括补体活化及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关节和肾小球沉积E、临床特征可表现为发热、皮疹,并伴有紫癜和(或)荨麻疹第3题,传统上,评定化学药物为无致畸性的致畸指数范围为( A )A、小于10B、10~60C、60~100D、大于100第4题,砒霜的化学成分为( B )A、硫化砷B、三氧化二砷C、氯化汞D、氧化铅E、碳酸钙第5题,溶血实验中受试药物在多久时间内不引起溶血,可用于临床注射?( B)A、4hB、3hC、2hD、1h第6题,以下各项中,不属于药源性甲状腺疾病的是(C )A、甲状腺毒症B、甲减C、单纯性甲状腺肿D、甲状腺炎E、亚临床甲状腺疾病第7题,接触下列哪种化合物,常引起急性粒细胞白血病?(C)A、甲醇B、乙醇C、苯D、甲烷E、氯仿第8题,胺碘酮引起药源性甲状腺疾病的机制不包括(E)A、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B、抑制甲状腺激素的释放C、抑制外周脱碘酶的作用D、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E、诱导肝药酶的作用使之代谢加快正确答案:E第9题,下列哪种酶缺乏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B)A、二氢叶酸还原酶B、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C、NA合成酶D、拓扑异构酶E、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第10题,下列哪种药物为阿片受体特异拮抗剂?(A)A、纳洛酮B、丁丙诺啡C、美沙酮D、可乐定E、洛非西定第11题,下列药物中,由于抑制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而引起药源性肾上腺功能减退症的是(E)A、氯丙嗪B、胺碘酮C、锂剂D、糖皮质激素E、美替拉酮正确答案:E第12题,可治疗药源性糖尿病的常见药物不包括(E)A、二氮嗪B、呋塞米C、普萘洛尔D、氯氮平E、阿司匹林正确答案:E第13题,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对眼部的损害不包括(E)A、中毒性弱视B、幻视C、皮质盲D、眼球震颤E、色视障碍正确答案:E第14题,癌症的基因理论认为基因的发展过程是(D)A、癌基因、原癌基因、细胞癌变B、细胞癌变、癌基因、原癌基因C、癌基因、原癌基因、细胞癌变D、原癌基因、癌基因、细胞癌变第15题,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D)A、中药不良反应有辅助致癌作用B、中药不良反应有特异质反应C、中药不良反应有耐受性D、中药不良反应没有成瘾性E、中药不良反应有毒性反应第16题,吗啡的药物依赖性特征是:(E)A、有精神依赖性,没有身体依赖性B、有身体依赖性,没有精神依赖性C、有精神依赖性,没有耐受性D、有身体依赖性,没有耐受性E、有精神依赖性、身体依赖性和耐受性正确答案:E第17题,药物容易引起眼部损伤的原因,不包括:(E)A、眼睛中含有大量的色素细胞B、眼睛的血液循环状态旺盛C、眼睛的代谢旺盛D、眼睛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E、眼睛血液循环不丰富正确答案:E第18题,关于神经系统毒性的防治原则,正确的表述是:(D)A、临床上,凡遇到疑有药源性神经病变者,应立即详细询问病史B、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发现是否有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C、应判断是原发疾病还是药源性神经损害等所致D、如诊断为药源性神经系统疾病,必须立即停药第19题,关于药源性红斑狼疮样肺炎,描述错误的是:(D)A、红斑狼疮样肺炎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B、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咳嗽、气急、胸痛、胸腔积液、胸膜肥厚和肺间质纤维化C、灰黄霉素、呋喃妥因、青霉胺等可引发患者体内产生抗核抗体从而引起此类疾病D、青霉素类不能引起狼疮性肺炎E、链霉素与异烟肼或与其他抗结核药联合应用治疗结核病时,也易导致药源性红斑狼疮样肺炎第20题,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肝坏死的特征是:(A)A、特征性地损害3带B、特征性地损害2带C、特征性地损害1带D、特征性地损害肝小叶E、特征性地损害肝腺泡一、选择题1-5 CBABB 6-10 CCEBA 11-15 EEEDD 16-20 EEDDA二、填空题第21题,药物的急性毒性实验主要的给药途径有静脉、皮下和口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毒理学作业
学号:
姓名:
班级:
济南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2010年9月1日
第一章总论
一、填空题
1、从药物研制开发(临床前研究)的角度来看,药物的毒性作用可分为:
①,②,③,④。
2、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来看,可将药物毒性作用列为几种:①,②,
③,④,⑤⑥。
3、大多数毒性作用是在治疗过程中给药后不久出现的,称为①毒性作用;有些毒性作用却可在给药后很久才出现,所以又称为②毒性作用。
4、有些药物的毒性作用在停药或减量可逐渐减轻消失,就称其为①毒性作用;而有的毒性作用一旦出现,就不可逆转,称为②毒性作用。
5、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称为药物的①毒性作用;而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则称为②毒性作用。
6、根据药物给药剂量及途径不同,毒性作用可分为药物对机体的①和
②损伤两种。
7、终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类型包括:①,②,③,
④和酶反应。
8、药物毒性作用的靶分子通常是大分子,如核酸,尤其是①和②;但小分子如脂质也通常作为药物毒性作用的靶分子。
9、终毒物与靶分子反应的毒物效应包括:①,②和③。
10、药物毒性发展的第3步是毒物与靶分子反应而损伤细胞功能。
包括:①和②。
11、毒性发展的第4步是①。
修复机制可发生在分子、细胞和组织层面,其中分子层面的修复涉及②,③和脂质,而组织层面的修复则体现为④和增生。
12、修复不全的情况可发生在分子、细胞和组织水平。
许多毒性类型涉及不同水平的机制,其中严重的结果有:①,②和③。
二、名词解释
药物毒理学(drug toxicology):
量反应( graded response)
质反应( quantal response)
半数致死量(LD50):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特异质反应
急性毒性试验(acute toxicity):
终毒物(ultimate toxicant)
三、问答题
1.药物毒理学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简述药物毒理学研究的领域
(1)描述性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
(2)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通过药物对细胞或组织产生毒性的生理生化改变研究,阐明药物对机体毒性作用的机制。
(3)应用毒理学(applied toxicology):基于描述性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提供的资料,并通过系统的毒性研究明确特定受试药物是否呈现足够低的危险,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内容类似该研究范畴。
3. 通常从临床应用的角度而言,药物毒性作用的分类?
(1)变态反应;
(2)毒性反应;
(3)致癌性;
(4)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
(5)致突变与遗传毒性;
(6)特异质反应。
四、论述题
1.试论述从临床应用角度来看药物毒性作用的分类。
2. 试述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局限性和新药上市后仍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章药物/毒物代谢动力学
一、填空题
1、药物通过胃肠道吸收多数是①转运形式,因此,只有脂溶性②、解离度③的药物容易被吸收。
2、药物经皮吸收的第一相为透过①,这是一个限速过程。
经皮吸收的第二相为透过②。
3、药物被吸收后进人分布过程,分布程度取决于器官组织中①,及其从毛细血管床扩散进入特定器官组织细胞的速率,最终取决于药物对组织的②。
4、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具有以下特点:①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呈现;
②游离型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药理(毒理)活性;③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特异性低,两种药物可能竞争与同一蛋白结合而发生。
5、药物的生物转化分两步进行,第一步(Ⅰ相反应)为①,使大多数药物灭火。
第二步(Ⅱ相反应)为②,药物与体内物质结合后,使药物活性降低或灭活,并使其极性增加。
6、药物经尿液的排泄方式包括:①②和③。
7、药物的排泄途径:①②和③。
8、药物进入体内是否产生毒性作用,与下列4个因素有关:①药物固有的;
②药物到达靶器官的;③机体对药物的;④机体靶器官对药物的。
9、药物毒代动力学模型总体上可分为两组:即①动力学模型和②动力学模型。
二、名词解释
1、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2、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
3、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4、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
5、药物毒代动力学(drug toxikinetics)
6、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 order kinetics)
7、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 d)
三、问答题
1、静脉注射给药,符合一室开放模型的一级消除动力学的重要特征是什么?
2、药物毒代动力学的研究目的?
一、填空题
1、通常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毒性涉及两个方面功能:①和②。
2、血细胞的生成包括血液细胞的①和②。
3、未成熟的造血干细胞沿着髓系或淋巴系两种方式中的一种分化。
由髓系而来的有:①,②,③,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而由淋巴系而来的有①,②。
3、化学物质对红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包括①和②。
4、化学物质对红细胞的毒性作用基本上可分为二个类型:①对血红蛋白氧结合的;②破坏红细胞造成循环红细胞数降低的。
5、化学物质引起的低氧症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况:①②和③。
6、最常见的骨髓抑制剂是①,其中②引起骨髓损害的情况极为普遍。
二、名词解释
1、化学源性低氧症(chemically induced hypoxin)
三、问答题
1、药物对血液的毒性有哪些?
参考答案:
(1)药物对红细胞的毒性作用基本上可分为:
血红蛋白氧结合的竞争性抑制;
红细胞被破坏造成循环红细胞数降低的药源性贫血。
(2)骨髓抑制和白血病及淋巴瘤
一、填空题
1、免疫系统根据其功能不同,可将整个系统分成3个组织层次:①,
②,③。
2、免疫功能主要行使①和②。
3、中枢免疫器官包括①和②。
4、外周免疫器官包括①②和③。
5、淋巴细胞按其性质和功能可分为①②和③。
6、T细胞又称为① ,B细胞又称为②。
7、通常情况下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毒性作用可分为:①导致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②导致过敏性;③。
8、药源性免疫增强作用,使免疫功能过高时,易出现超敏反应性组织损伤。
这种反应可分成四种类型,即:①②③和④。
9、实验动物检测免疫毒性试验中,药物免疫抑制可疑是,最直接的测定全免疫系统方法之一是。
二、名词解释
1、药源性免疫介导疾病(drug-induced immune mediated disease)
2、Ⅰ型反应(速发性过敏反应, 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
三、问答题
1、Ⅰ型反应(速发性过敏反应)的机制和临床症状。
2、“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一章中归纳了哪些药物对免疫系统有毒性作用?参考答案:
通常情况下,药物引起组织损伤的机体免疫系统反应,分为:
(1)免疫抑制:
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烷化剂)、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抗代谢药)、环孢素A、其他:齐多夫定(抗艾滋病药)
(2)过敏反应:
Ⅰ型反应(β-内酰胺类抗生素、蛋白制剂等)、
Ⅱ型反应(非那西丁)、
Ⅲ型反应(与免疫复合物有关)、
Ⅳ型反应;
(3)自身免疫性疾病:
甲基多巴(中枢抗交感神经药):血小板减少症,红细胞减少症
肼屈嗪、异烟肼、普鲁卡因胺: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综合征
氟烷:自身免疫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