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命题及其关系(学、教案)

合集下载

2020秋高中数学人教版2-1学案:1.1.1命题含解析

2020秋高中数学人教版2-1学案:1.1.1命题含解析

2020秋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修2-1学案:1.1.1命题含解析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有一次在魏玛公园散步.当他走在一条仅能容一个人通过的小路上时,迎面走来了一位曾经把歌德的所有作品都贬得一文不值的文艺批评家.那位批评家站在歌德的对面,傲慢地说:“对一个傻子,我绝不让路." “我却正好相反."歌德边说边微笑着站到了一边.顿时,那位批评家满脸通红,羞得无地自容.这里反映的就是常用逻辑用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涉及一些逻辑上的问题.无论是进行思考、交流,还是从事各项工作,都需要正确地运用逻辑用语表达自己的思维,需要对一些命题进行判断和推理.因此,正确地使用逻辑用语是现代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本章我们将学习常用逻辑用语,体会逻辑用语在表述和论证中的作用.学习目标1.了解命题的概念,会判断命题的真假.2.通过生活和数学中的丰富实例,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3.通过数学实例,了解逻辑联结词“且”“或"“非”的含义.4.能够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5.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6.了解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本章重点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意义;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应用.本章难点必要条件的含义;含有一个量词的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的否定.1。

1命题及其关系1。

1。

1命题自主预习·探新知情景引入中国古代伟大的逻辑学家公孙龙提出过一个命题:白马非马.对于一般人来说,“白马是马”就如同说“苹果是水果”一样清楚明白,怎么可能“白马非马”呢?孔子的六世孙孔穿,为了驳倒公孙龙的主张,找上门去辩论,结果公孙龙说:“如果白马是马,那么黑马也是马,因此就有白马是黑马,也就是说白等于黑.像你这样黑白不分,我不值得和你辩论.”孔穿几句话就败下阵来.公孙龙在这里正是运用了逻辑推理才将这个错误的命题“证明”了,它的破绽在哪里呢?新知导学命题及相关的概念(1)定义:用__语言、符号或式子__表达的,可以__判断真假__的陈述句.(2)分类:①真命题:判断为__真__的语句;②假命题:判断为__假__的语句.(3)形式:命题的结构形式是“__若p,则q__”,其中__p__是命题的条件,__q__是命题的结论.预习自测1.下列语句中,命题的个数是(C)①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②请起立;③单位向量的模为1;④你是高二的学生吗?A.0B.1C.2D.3[解析]由命题的定义知,语句①③能判断真假,所以是命题,故选C.2.下列语句中是命题的是(D)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吗?B.在线段AB上任取一点C.作∠A的平分线AMD.两个锐角的和大于直角[解析]两个锐角的和大于直角是一个假命题,A、B、C都不能判断真假.3.下列命题为假命题的是(C)A.log24=2B.直线x=0的倾斜角是错误!C.若|a|=|b|,则a=bD.若直线a⊥平面α,直线a⊥平面β,则α∥β[解析]由|a|=|b|得a与b的模相等,但方向不定,故a与b不一定相等,故选C.4.下列命题为真命题的是(A)A.若错误!=错误!,则x=y B.若x2=1,则x=1C.若x=y,则错误!=错误!D.若x〈y,则x2〈y2[解析]B中,若x2=1,则x=±1;C中,若x=y<0,则x与错误!无意义;D中,若x=-2,y=-1,满足x〈y,但x2〉y2,故选A.5.把命题“函数f(x)=sin x是奇函数”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是__若一个函数是f(x)=sin x,则该函数是奇函数__。

高中数学《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苏教版选修

高中数学《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高中数学《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苏教版选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2. 学会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3. 掌握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与命题真假之间的关系。

4. 能够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及判断。

难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与命题真假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包括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判断方法及应用实例。

2. 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如:“如果一个人每天坚持锻炼身体,他身体健康。

”让学生思考这个实例中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

2. 新课讲解:教师讲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并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

定义:如果一个条件能推出结论,这个条件叫做结论的充分条件;如果结论能推出条件,这个条件叫做结论的必要条件。

教师讲解如何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并举例说明。

3. 课堂练习: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判断给出的条件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或两者都是。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题目。

2. 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进行分析。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如有需要,可在下一节课进行针对性讲解。

六、教学拓展1. 教师通过PPT展示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相关拓展知识,如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等。

2. 教师举例解释这些概念,并让学生进行判断。

七、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判断方法及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练习中的收获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1-1第一章命题及其关系 同步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1-1第一章命题及其关系 同步教案

命题及其关系辅导教案学生姓名性别年级学科数学授课教师上课时间年月日第()次课共()次课课时:2课时教学课题人教版选修1-1 第一章命题及其关系同步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 理解命题的概念,了解命题“若p,则q”的形式及其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2. 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能力目标:掌握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合作与交流,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感受探索的乐趣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四个命题与充分必要条件的理解与判定难点:充要条件的判定教学过程(一)命题知识梳理1. 命题的定义: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

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假命题。

2. 四种命题:(一)四种命题的形式原命题:“若,则”;逆命题:“若,则”;实质是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互相交换位置;否命题:“若非,则非”,或“若,则”;实质是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两者分别否定;逆否命题:“若非,则非”,或“若,则”;实质是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两者分别否定后再换位或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换位后再分别否定。

(二)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三)四种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表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真真真真真假假真假真真假假假假假例题精讲【题型一、命题的定义】【例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若是,判断其真假.(1) ;(2) 时, ;(3) 你是男生吗?(4) 求证:是无理数.【方法技巧】对于命题真假的判断应根据已学习过的已有定义、定理、公理及已有结论等进行。

【题型二、命题的四种形式】【例2】写出下列的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1)在中,若,则;(2)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3)当时,若, 则.【方法技巧】①一般地,先将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再写出其他命题形式;某些命题存在大前提,写其它命题时应注意保留.②互为逆否命题的两个命题是等价的,同为真或同为假,因此在判定真假时,只需判定二者中的一个.巩固训练1.下列语句中是命题的是()A.B.{0}∈N C.元素与集合 D.真子集2.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是命题。

《命题及其关系》教案

《命题及其关系》教案

《命题及其关系》教案第一章:命题的基本概念1.1 命题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命题的概念,命题是一个陈述句,它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

通过举例说明命题的真假性质,如“今天是星期一”是一个命题,它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

1.2 命题的构成要素解释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举例说明命题的构成,如“如果下雨,地面会湿”中,“下雨”是题设,“地面会湿”是结论。

第二章:命题的真假判断2.1 判断命题的真假教授学生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只有当命题的所有条件都满足时,命题才为真。

通过举例让学生练习判断命题的真假,如“今天是星期一”这个命题是真的,因为今天是星期一。

2.2 逆命题和反命题解释逆命题和反命题的概念,逆命题是将命题中的题设和结论互换位置得到的新命题,反命题是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都取反得到的新命题。

举例说明逆命题和反命题的过程,如“如果下雨,地面会湿”的逆命题是“如果地面会湿,下雨”,反命题是“如果不下雨,地面不会湿”。

第三章:命题的逻辑关系3.1 逻辑连接词介绍逻辑连接词的概念,逻辑连接词是用来连接两个命题的词语,如“且”、“或”、“非”等。

举例说明逻辑连接词的使用,如“今天是星期一且下雨”这个命题只有在今天是星期一且下雨的情况下才为真。

3.2 复合命题解释复合命题的概念,复合命题是由简单命题通过逻辑连接词连接而成的命题。

举例说明复合命题的构成,如“如果下雨,地面会湿”和“如果不下雨,地面不会湿”可以通过逻辑连接词连接成“如果下雨,地面会湿;如果不下雨,地面不会湿”的复合命题。

第四章:命题的等价关系4.1 等价命题的概念解释等价命题的概念,等价命题是指在所有情况下都具有相同真值的命题。

举例说明等价命题的特点,如“今天是星期一”和“今天不是星期日”在所有情况下都具有相同的真值,它们是等价命题。

4.2 等价命题的判断教授学生如何判断两个命题是否为等价命题,可以通过逻辑推理或者真值表来判断。

016:选修2-1 1.1 命题及其关系、命题及其真假、四种命题的关系1

016:选修2-1  1.1 命题及其关系、命题及其真假、四种命题的关系1

选修2-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及其关系、命题及其真假、四种命题的关系班级 姓名一、目标导引1.了解命题的概念和分类,能判断命题的真假;2.了解命题的构成形式,能将命题改写为“若p ,则q ”的形式;3.会写出所给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以及真假性之间的联系; 4.会利用命题的等价性解决问题.二、教学过程 (一)命题1.用 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 叫做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 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 命题.2.命题定义的 , ,判断的结果可真可假,但真假必居其一。

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这语句是否符合“ ”和“ ”这两个条件.3.有些语句中 ,这样的语句叫开语句,不构成是命题. 例1:判断下面的语句是否为命题?若是命题,指出它的真假.(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 ) (2)若整数a 是素数,则a 是奇数( )(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 ( )(4)2(2)2-=- ( ) (5)x +3>15 ( ) (6)求证3是无理数( ) (7)并非所有的人都喜欢苹果( )(二) “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1.在“若p ,则q”这种形式的命题中,p 叫做命题的条件,q 叫做命题的结论.2.“若p ,则q”中的p 和q 可以是命题也可以不是命题.3.“若p ,则q”形式的命题的优点是条件与结论容易辨别,缺点是太格式化且不灵活. 4.“若p ,则q”形式的命题是命题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唯一的形式. 命题也可写成“如果p ,那么q”,“只要p ,就有q”等形式.5.“若p 则q”形式的命题的书写:对于一些条件与结论不明显的命题,一般采取先添补一些命题中省略的词句,确定条件与结论.如命题:“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写成“若p ,则q”的形式为:“若两个平面垂直于同一条直线,则这两个平面平行.”例2:把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 ,则q ”的形式,并判定命题的真假. (1)对顶角相等.(2)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 轴对称.(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4)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互相平行.(三)四种命题1.互逆命题:如果第一个命题的 是第二个命题的 ,且第一个命题的 是第二个命题的 ,那么这两个命题叫 .如果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2.互否命题:如果第一个命题的 是第二个命题的 ,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

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

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

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命题的概念,掌握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的关系。

2. 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能够判断一个条件是充分还是必要。

3. 能够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第一章:命题及其关系1.1 命题的概念1.2 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第二章: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2.1 充分条件的定义2.2 必要条件的定义2.3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关系第三章: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3.1 如何判断一个条件是充分条件3.2 如何判断一个条件是必要条件3.3 实例分析第四章: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1 应用举例4.2 练习题5.1 本章小结5.2 知识拓展教学过程:第一章:命题及其关系1.1 命题的概念教师提问:什么是命题?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命题的定义,即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1.2 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教师通过举例讲解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并区分两者。

第二章: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2.1 充分条件的定义教师提问:什么是充分条件?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充分条件的定义,即能够导致某个结果的条件。

2.2 必要条件的定义教师提问:什么是必要条件?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必要条件的定义,即某个结果必须满足的条件。

2.3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关系教师讲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关系,让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第三章: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3.1 如何判断一个条件是充分条件教师讲解如何判断一个条件是充分条件,让学生掌握判断方法。

3.2 如何判断一个条件是必要条件教师讲解如何判断一个条件是必要条件,让学生掌握判断方法。

3.3 实例分析教师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应用。

第四章: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1 应用举例教师通过实际问题举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解决问题。

4.2 练习题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1:1.1命题及其关系课件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1:1.1命题及其关系课件
若两个平面垂直于同一条直线,则这两个平 面平行。
例2 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
1) 若整数a能被2整除,则a是偶数; 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解:1) 条件p:整数a能被2整除, 结论q:整数a 是偶数。
2) 写成若p,则q 的情势:若四边形是菱形, 则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条件p:四边形是菱形, 结论q: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即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
例如,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逆命题是“两 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视察命题(1)与命题(3)的条件和结论之间 分别有什么关系?
1.
3.
若若f(fx(x)不)是是正正弦弦函函数数,p,则则f(fx(x)是)不周是期周函期数函;数q .
┐p
┐q
为书写简便,常把条件p的否定和结论q的否定分别记作
原结论 反设词 原结论
反设词

不是 至少有一个 一个也没有
都是 不都是 至多有一个 至少有两个
大于 不大于 至少有n个 至多有(n-1)个
小于 大于或等于 至多有n个 至少有(n+1)个
对所有x, 存在某x, 对任何x,
成立 不成立
不成立
存在某x, 成立
结论2:(1)“或”的否定为“且”, (2)“且”的否定为“或”, (3)“都”的否定为“不都”。(4)“一定是”的否定为“一定
“┐p” “┐q”
互否命题 原命题 (原命题的)否命题
原命题:若p,则q 否命题:若┐p,则┐q
例如,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否命题是“同 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
视察命题(1)与命题(4)的条件和结论之间 分别有什么关系?

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

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

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命题的概念,能够正确书写简单命题。

2. 让学生掌握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能够判断一个条件是充分还是必要。

3. 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命题的概念:命题是判断某件事情的语句,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

2.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充分条件:如果一个条件能够保证结论的发生,这个条件就是结论的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如果一个条件是结论发生的前提,这个条件就是结论的必要条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判断。

2. 教学难点:如何区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2.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判断一个条件是充分还是必要。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做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如“如果明天不下雨,我们就去公园玩”,引出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命题的定义,让学生明白命题是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

讲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并通过例子让学生判断一个条件是充分还是必要。

3. 互动: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判断一个条件是充分还是必要,并分享彼此的看法。

4. 练习: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题目中的条件是充分还是必要。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如何区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6. 作业:布置一道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之间的关系:充分条件不一定必要,必要条件不一定充分。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找出一个命题中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七、案例分析1. 案例一:判断“如果一个人是男性,他一定有力气”这个命题中的条件是充分还是必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1 命题及其关系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理解命题的概念,会判断语句是否为命题,能够判断命题的真假,会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二、预习内容
1.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概念。

2.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理解命题的概念,会判断语句是否为命题,能够判断命题的真假,会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二、【复习引入】
阅读下列语句,你能判断它们的真假吗?
(1)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
(2)312
>吗?
(3)312
(4)8是24的约数;
(5)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6)他是个高个子.
三、【新知探究】.
1.命题的概念:
①命题:
②真命题:
假命题:
上面的语句中是命题的是__________;真命题的是__________.
③例1: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若整数a是素数,则a是奇数;
(3)2小于或等于2;(4)对数函数是增函数吗?
x<;(6)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
(5)215
(7)明天下雨.
④探究:学生自我举出一些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2.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①命题的条件
命题的结论
②试将例1中的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③例2: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
(1)若整数a 能被2整除,则a 是偶数;
(2)若四边形是菱形,则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④例3: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 ,则q ”的形式. (1)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2)负数的立方是负数; (3)对顶角相等;(4)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5)全等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也相等。

四、【随堂练习】
1.练习: P4 1、2、3 2.作业: P8 第1题
课后练习与提高
第1题. 已知下列三个方程2
4430x ax a +-+=,()2210x a x a +-+=,
2
220x ax a +-=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第2题. 若a b c ∈R ,,,写出命题“2
00ac ax bx c <++=若则,”有两个相异实根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第3题. 在命题22
a b a b >>若则“,”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中,假命题的个数
为 .
第4题. 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一个钝角”时反设是 . 第5题. 命题“若0xy =,则0x =或0y =”的逆否命题是 . 第6题. 命题“若a b ,
则55a b --”的逆否命题是( )
(A)若a b ,则55a b -- (B)若55a b --,
则a b (C) 若a b ,
则55a b --
(D)若5
5a b --,则a b
1,答案:3
12
a a
a ⎧⎫--⎨⎬⎩

或,. 2.答案:逆命题 :()200ax bx c a b c ac ++=∈<R 有实根,则若,,,假; 否命题:200ac
ax bx c ++=若则,(a b c ∈R ,,)没有实数根,假;
逆否命题:()200ax bx c a b c ac ++=∈R 若没有两实根,则,,,真.
3. 答案:3.
4. 答案:假设三角形的内角中没有钝角.
5. 答案:若0x ≠且0y ≠,则0xy ≠.
6. 答案:D
课题 1.1.1命题及其关系(一)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知识方法目标
了解命题的概念,
2)能力目标
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并会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命题的改写
2)难点:命题概念的理解,命题的条件与结论区分
教法与学法教法:
教学过程备注
3.课题引入(创设情景)阅读下列语句,你能判断它们的真假吗?(1)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2)312
>;
(3)312
>吗?
(4)8是24的约数;
(5)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6)他是个高个子.
2.问题探究1)难点突破2)探究方式3)探究步骤4)高潮设计1.命题的概念:
①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proposition).
上述6个语句中,(1)(2)(4)(5)(6)是命题.
②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true proposition);
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false proposition).
上述5个命题中,(2)是假命题,其它4个都是真
命题.
③例1: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
是假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若整数a是素数,则a是奇数;
(3)2小于或等于2;
(4)对数函数是增函数吗?
(5)215
x<;
(6)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
(7)明天下雨.
(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
④探究:学生自我举出一些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
假.
2. 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①例1中的(2)就是一个“若p,则q”的命题
形式,我们把其中的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
题的结论.
②试将例1中的命题(6)改写成“若p,则q”
引导学生归纳
出命题的概
念,强调判断
一个语句是不
是命题的两个
关键点:是否
符合“是陈述
句”和“可以判
断真假”。

通过例子引导
学生辨别命题
,区分命题的
条件和结论。

改写为“若p,
则q”的形式,
为后续的学习
打好基础。

的形式.
③例2: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1)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2)对顶角相等;
(3)全等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也相等.
(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
3. 小结:命题概念的理解,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并会将命题改写“若p,则q”的形式.
3.练习提高1. 练习:教材P41、2、3
师生互动
4.作业设计作业:
1、教材P8第1题
2、作业本1-10
5.课后反思本节课是一堂概念课,比较枯燥,在教学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引例中的“他是个高个子.”例1中的“(7)明天下雨.”等比较有趣的生活问题,和学生有充分的语言交流,在一问一答中,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