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的研究框架_城市形态类型学在中国的应用_陈飞
城市空间形态理论及实践发展研究

城市空间形态理论及实践发展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这个时代对于整个规划行业的需求也正在不断变化中,挡墙的规划设计将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规划对于空间的整合以及设计,更多的是在结合相关学科统筹设计,而关注的对象也逐渐发展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维度。
而数字技术正好能够解决这个繁杂的问题,进行多学科交互,解决一些规划专业从业者所不擅长领域的问题,实现最终规划成果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
关键词:空间形态、经济性、美学修正理论研究:东南大学的杨俊宴教授在《城市空间形态分区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一文中,阐述了城市空间形态的本质内涵,在文章中以城市各基准评价单元的内在作用以及联系为基础,论述了城市的空间形态特征和城市空间形态内在的公平性、高效性和经济性的价值取向。
同时对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要素进行了筛选,[7]分析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阐述了城市用地开发强度的研究体系,同时提出了具体的控制方法,同时以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对城市的空间形态的底线进行了制定,提出以城市发展的经济性为原则的基础模型和基于美学修正的修正模块的建立。
在杨俊宴教授的另一篇关于城市高度形态的控制方法一文中,针对总体城市设计工作中高度形态控制的特征与难点,提出了兼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编制思路和技术路线;同时,以高度控制结合控制强度的理念,建立了二者间的对应关系矩阵,从而对城市高度形态的实施进行调控与管理。
在《控制与引导:控规层面的城市设计思路与案例》一文中,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引导下的城市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从辩证的角度来思考控制项详细规划的控制与城市设计的引导相融合,且协同管理的可行性,同时也提出了在控制项详细规划层面进行城市设计的操作思路和具体策略。
薄力之在《城市建设强度分区管控的国际经验及启示》一文中,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香港、新加坡、纽约以及东京的城市强度分区的成功案例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同时也对这四个城市的城市空间形态、历史文化以及城市风貌进行了总结分析。
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

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形态的概念(environmental concepts)根植于西方古典哲学性的研究框架论与方法思维和由其演生出的经验主义哲学(empiricism),其中包含两点重要的思路:一是从局部(ponents)到整体(wholeness)的分析过程,复杂的整体被认为是由特定的简单元素构成,从局部元素到整体的分析方法是适合的并可以达到最终客观结论的途径;二是强调客观事物的演变过程(evolution),事物的存在有其时间意义上的关系(chain of being),历史的方法可以帮助理解研究对象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在的完整的序列关系。
作为西方社会与自然科学思想的重要部分,形态的概念广泛的被应用于传统历史学、人类学和生物学研究。
形态的方法用以分析城市的社会与物质环境可以被称为城市形态学,在英文文献中以urban morphology、urban form或urban landscape 表达。
斯卢特(Schlter,1899)、索尔(Sauer,1925)、和康泽恩(Conzen,1960)对城市形态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基础性贡献,其中索尔在“景观的形态”一文中指出:形态的方法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包括归纳和描述形态的结构元素,并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恰当的安排新的结构元素。
城市形态的概念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城市地理学等学科已引起广泛的关注,广义的城市形态研究包括社会形态和物质环境形态两个主要方面。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与层面对这一概念有不同的认识,在本文中城市形态可以被定义为一门关于在各种城市活动(其中包括政治、社会、经济和规划过程)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演变的学科。
在探讨城市形态研究自身的进一步整合以及城市形态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对广泛的相关理论研究作一回顾。
为了便于分析讨论,将之作以下归类:城市历史研究、市镇规划分析(town plan analysis)、城市功能结构理论(theories of urban functional structure)、政治经济学的方法(political economy analysis)、环境行为研究(environmental behavior studies)、建筑学的方法(architectural approaches)和空间形态研究(space morphology studies)。
我国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我国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城市居民的公共休闲活动少休闲、娱乐是城市的四大功能之一,作为一个“聚落”,城市必然要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休闲空间,但是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感到公共休闲、户外休闲活动少。
首先,现有的休闲娱乐场所收费高拒绝了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者,使参与休闲娱乐活动的人数少;第二,日常的休闲娱乐服务单一,休闲活动项目少,使得人们可进行的休闲活动少;第三,周末的郊游在车程、可达性及景点线路组织等条件的限制下,使公众的出游受到约束,降低了公众休闲活动的机率。
城市居民在紧张的工作或繁重的家庭事务后,往往选择看电视、上网等方式,公共休闲特别是户外休闲活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2.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少城市的不断发展要求有更多的土地来支持人们的生活、城市商贸等活动,但是当前大多城市都面临用地紧张,后备土地不足的问题。
紧张形势下活跃的房地产开发商并不是弱势,近年来写字搂、各种理念的小区等楼盘有增无减。
另一方面,人口规模扩大,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建设用地需求量更大,在新建公共用地中的比例也扩大。
而公共休闲用地不但相对来说比例小、增加量少,还时常成为减缓城市土地压力的对象。
在城市规划等指导性文件里,没有给出公共休闲用地的比例、面积等指标,致使有些城市的公共休闲空间少,休闲活动、项目难以落实。
居住小区中的绿地、休闲长廊可以一定程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但零散不连片,较大面积的比较集中的公共休闲空间少是当前尤为突出的问题。
3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规划设计的局限城市公共空间不仅用地紧缺,空间分布也不够合理。
如广州东站前广场、珠江新城广场属面积较大、标志性的公共休闲广场,却远离居民区,人流量不多,因而公共效应不明显;而百佳、好又多超市等门前的小广场人流量多,是附近人们休闲的场所,但又分布零散不连片,环境容量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在人们休闲活动集中时会出现座椅等设施不足的问题。
其次,在设计上普遍存在缺乏地方特色、个性不突出。
城市形态研究与城市历史保护规划

工作 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英 国城市地理 学家的
城 市 形 态 学理 论和 意 大 利 的 建 筑 类 型 学理 论 是 很
好 的学习对 象。要解 决的关键问题是 中国城市的 各类 “ 城市形态单元”和 “ 建筑 类型过程”的观察
确 定方 法 。相 关 的城 市 形 态研 究 结 果 可 直接 服 务 于城 市 历 史保 护 规 划 。
实 施 ,随 后 又 相 继 制 订 了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 文 物 保 护 法 实 施 细 则 》 (9 2 、《 史 文 化 名 城 保 护 规 19 ) 历
【 关键词】城市形态;城市历 史保护 ;形态单元 ;
建 筑 类 型过 程
ABS TRACT: ec n e to r a op o o yi Th o c p fub nm r h lg s
城 市 形 态研 究 与城 市历 史 保 护 规 划
UR N M0RP OL BA H OGYAND C ONSER I ANNI G 、 ON PL N田银生 谷 凯 陶 伟
T AN Yi s e g GU Ka; AO W e I nh n ; iT i
【 摘要】城市形态 高度概括和表达 了城市的物质形 式及其人 文 内涵。城市形态 分析是认知城 市并进 行城市历史保 护规划所必需 的理论 工作 。吸取 国 外城市形态研 究的先进理论 ,结合我 国的学术传 统和 实际情况,创新发展适用于 中国的城市形 态
分析 方 法 并 尝 试运 用 于 城 市 历 史 文 化 的 保 护 规 划
一
1 城市历史保护是 当今中国城市建设 中的 项 重要 任务
中国城市在过去 3 年的快速经济发展过程中 0
经历了巨大 的变化 在取得非凡的建设成就的同时
城市布局结构的基本形态

城市布局结构的基本形态 2009-1-5 8:02:45【大中小】城市形态是指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基本上可以分成为集中紧凑型和组群型两大类。
城市布局的空间形态又可以划分为单核点状(团块状)、带状、多核组团状、星状和轴向发散状(指状)等几种基本形状。
单核点状空间形状是集中紧凑型城市形态的典型代表。
单核点状城市布局结构的特征是城市建设用地集中紧凑,往往围绕着城市的单一核心(多为城市早期的公共中心)向四周发展,城市路网系统多呈方格网状,或方格网加环路放射状,路网较为完整。
单核点状布局形态的城市各类用地比较集中,便于居民生活设施的集中设置,便于行政管理,市政基础设施管线工程比较经济,城市建设用地经济节约,多适用于平原地区的中小城市。
但是,这类城市规模发展太大时,城市发展的向心力过于强大,城市中心区的交通紧张、环境生态质量下降,影响城市功能的发挥。
北京市历史上就是一个典型的单核点状的城市,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的布局结构逐步演变成分散组团式的结构形态。
为了避免市区进一步向外“摊大饼”式地扩展,不利生态环境,北京规划了140多平方公里的边缘绿带和农田林地。
带状城市布局结构的特征是城市建设用地呈带形伸展式分布,城市中心区基本是双中心或多中心,城市路阏系统沿轴向分布。
市政基础设簏较为分散。
带状形态的城市大多为沿江、沿河或沿公路、铁路发展起来叉受戮地形限制的城市,典型的例子如我国的兰州。
近年来,有些地方在城镇之间,沿公路两侧密密麻麻鲍建了许多房厘,有的甚至将城镇连接起来,严重妨碍了交通,也无法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搞得城不城,乡不乡,|考试大|这绝非带形城市,而是一种失误,今后应当防止。
多核组团状城市布局结构的特征为城市建设用地因自然条件、矿藏资源、交通干线和环境生态绿地的分割呈组团状分散分布,一般为二三个组团,也有更多的。
若各组团之间呈带形伸展连续分布,则形成了带状城市。
多核组团状城市的公共中心比较分散,一般城市的主中心多位于主要组团,城市的副中心位于其他组团,路网系统在城市的各个组团内部自成系统,各个组团之间以城市干道交|考试大|通相连接,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根据实际情况各组团自成系统或共用一个系统。
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

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叶浩;濮励杰;张鹏【摘要】采用全国县级以上城市数据,运用最近邻与空间自相关分析,定量分析了1985-2010年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的时空特征与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1985-2010年间,中国城市的整体分布主要呈集聚型,其集聚程度有着逐渐增强的趋势.不同规模的城市在空间上的分布类型存在很大差异.集聚强度随着城市规模的变大而降低,表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互斥作用不断加强.超大型、特大型城市由均匀分布转变为随机分布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总体水平的提高,城市发展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相对降低.从局部区域上城市的空间集聚或空间关联性质来看,其集聚特征的反差十分鲜明.东部地带不同规模等级城市都较为发达,形成了高水平均衡模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城市分布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空间极化特征.【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3(032)002【总页数】5页(P41-45)【关键词】城市体系;空间分布;最近邻分析;局部Moran's I;中国【作者】叶浩;濮励杰;张鹏【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广州510320;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南京210093;广东商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广州5103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00 引言城市体系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各种规模、各种类型城市的分布结构的有机整体,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体系的演变不仅为城市地理学家所关注,也日益引起经济学家的兴趣[1-2]。
城市体系研究是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及相关研究的传统课题,分析城市体系变化的特征及其趋向对于准确地预测城市人口规模以及合理地确定城市体系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很多知名学者依据城市人口规模、GDP及建成区面积等指标对中国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进行了研究[3-5]。
具体到城市空间分布的形态与模式研究中,主要从城镇分布密度、平均最邻近距离、空间分布类型和空间分布重心等方面进行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6-7]。
我国大城市发展演进历程及重构探索

大城市的政策导向对人口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政府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政策、拆迁安置政策等都会对人口分布、流动和社会空间结构产生影响
政策导向与人口空间结构
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人口空间结构产生影响。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这些设施的建设对人口的分布和流动产生影响
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口空间结构
04
我国大城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空间布局
经济发展概况
经济增长
我国大城市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产业结构升级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城市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升级,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向以高端服务业为主转变。
03
广州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推动城市功能升级和产业转型,提高城市品质。
我国大城市空间重构的实践案例
01
北京
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02
上海
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我国大城市空间重构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社会分层
社区发展
城市更新与改造
社会空间结构
大城市的经济发展对人口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发生变化,导致人口分布和流动也发生变化
经济发展与人口空间结构
人口与社会空间结构的互动关系
大城市的社文化和价值观对人口空间结构产生影响。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导致人口流动和分布也存在差异
晚清时期
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业和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开始引入西方理念。
民国时期
探索新的城市建筑类型,织补城市肌理

后出现了不同的建筑类型。 那些构成城市环境的
综合体乃至新区。这些建设在城市中构筑了一个
普通的建筑类型是与社会生活模式相关的。以达
个不相联系的片断,人们开始面临真正意义上的
尔文进化论为基础的现代功能主义简单地把建筑
“城市危机”。正如法国哲学家H·莱佛维尔指出
与城市视为经济和技术的产物是非常片面的。新
的那样“,这是一个理论和实际双重性的危机,因
(2004)12-0047-06
【中图分类号】T U 9 8 4 【文献标识码】A
1980 年代
2003 年 图 1 泉城路肌理的变化 Fig.1 Tissues of Quancheng road
【作者简介】 张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邓翔宇,清华大学建筑学 院博士研究生。 袁路平,清华大学建筑学 院研究生。
改变着古城几百年来形成的城市肌理。从1990年
代初到2002年,在济南古城2.6km2的范围内,新
建了十几处1万m2以上的大型商业设施。这些建
筑体量高大,不但在高度上阻断了视线联系,而
且在环境上侵蚀着古城的肌理。传统肌理的丧
47
失,意味着与之相联的小规模的城市商业和公共
设施的消失,进而导致富有活力的城市场所环境
理几乎丧失殆尽。今天上海市4000多栋高层建筑
展区已成为全世界19世纪最成功的城市(图4)。
构成的城市环境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城市规
划和建筑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多半是在努力寻求不
2.2 探索新的城市建筑类型
同的新的形态来满足各种大量的建设项目和开发
不同的时代为了满足不同的社会生活要求先
的需求,小到各种住宅户型,大到各类公共建筑
开发以来,大规模的改造迅速改变着城市肌理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单位:英国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 收稿日期:2009-11-04
段,对中国城市实践的指导作用还未涉及。 85
建筑学报
城市研究
CITY STUDIES
基于 19 世纪早期理性主义的类型学,受到意大利建筑师和 学者的关注并有所发展。1950 年代以后,意大利学者穆拉托瑞 (Muratori)和他的助手卡尼基亚(Caniggia)建立了意大利类型学 派[8]。 这一学派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学主要建立在对意大利古城缓 慢发展变化的观察和理解之上。该学派认为历史和人的自发意 识对建筑和城市形态的发展至关重要。 城市是个有机体, 每个特 定时期和地域产生的类型都代表当时当地的社会, 技术, 经济和 文化的要求。 他们针对城市的演变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概 念, 如类型过程(typological process), 城市肌理(urban tissue), 类型在时间上的变异体(synchronic variant)等 。 由于英文文献 的缺乏和与该学派直接交流的机会极少,对意大利类型学理论 的解读在国内一直没有得到系统和完善的发展。 综合的形态类型学在 1990 年代末期由西方学者提出
建筑学报
网络有着严格的控制,街道的宽窄反映着使用者的社会等级。 街道不仅为城市解决交通的问题,而且容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商业和休闲活动,成为人与人交往的场所之一。街区,包括地 块在传统西方城市中扮演着基本空间组织单元的角色。城市形 态学和类型学都把街区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理解建筑形态 和城市总体形态的一个媒介。街区在中国传统城市中也早就形 成,从严格按照礼制规划的里坊,到建国初期出现的封闭的单 86
研究方法
文化特征
城
近 30 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剧,中国城市发 生着剧烈的变化。由于传统建筑的大量拆除和毫无地域特征的 新建筑广泛出现,很多历史悠久的古城逐渐失去了自身的文化 特征,地域之间逐渐趋同。如何在快速发展中继承传统的精华, 如何建立新形态与传统形态的联系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西 方形态学和类型学都把形态的历史演变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它 们在欧洲的应用证明形态的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和历史有着 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证明形态类型学的方法是否可以解决中国 城市面临的问题,首先有必要建立针对中国城市的形态类型学 的方法论,为实践铺平道路。本文首先将简略讨论西方形态学, 类型学以及综合的形态类型学的理论依据和在中国的发展不足, 重点解释在西方理论的启发下,提出一个适合中国城市研究和 对城市设计有指导价值的研究框架,展示这个新方法的优点和 适应性,并提倡把该框架运用到城市设计实践中去。
KEY WORDS/ Typomorphology, Methodology, Cultural
Identity, Urban Design
2 西方形态学,类型学和综合的形态类型学 起源于 19 世纪末的德国地理学科、英国城市形态学是派基 于康泽恩(Conzen)的理论和研究建立起来。康泽恩通过对英国 很多小城镇城市肌理发展演变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一系列偏 重概念和分析的方法和术语,例如他认为对于形态的分析要包 括3个主要的对象 规划平面(town plan)2), : 建筑形态(building form)和土地使用(land utilization);他还提出了很多关于形态现 象的定义:形态区域(morphological region)、形态框架 (morphological frame)、 城市边缘带(fringe belt)等。 这些概念 和方法被证明对欧洲城市形态构成和发展的解读十分有效,并 为城市将来的历史保护规划和景观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5-7]。这 一学派近年来在中国有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该学派的英国学 者怀特汉德教授亲自对中国古城形态进行系统的调研和分析, 另一方面很多中国学者被派往英国学习,直接参与该理论的发 展和实践活动。但目前为止,研究还处在照搬形态学的方法阶
[10-11] [9]
护区成为失去社会活力的孤岛。如何在设计中反映与维护当地 传统又顺应变化,是形态类型学在中国的一个发展方向。
4 一个新的研究框架 在西方,形态学的方法无疑对解读归纳城市形态发展过程 非常有效,而解读结果又对界定城市保护区,针对不同保护区 制定特定保护策略,以及景观管理有现实意义[14] ,但这些都未 在中国城市中得到证明。打着保护传统的口号,类型学的方法 在国内成为创造商业价值的手段,而忽视传统区域社会关系的 延续, 使很多建筑有着传统的表皮, 却失去了内在的价值[15]。 为 了中国城市能在真正尊重自己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保持住文化 特征,使形态类型学的理论能够直接作用到城市设计实践中,
但到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由于形态学和类型学在哲学 理念和方法上有很多类似之处,形态类型学便结合了这两个理 论的特点和长处,成为分析理解城市形态演变发展的重要工具, 并以期指导实践。综合的城市形态类型学在国内的研究才刚刚 开始
[12]
。笔者以维护古城传统文化特征为切入点,用形态类型
学的方法解读城市的发展变化,并用类型设计的手法指导城市 设计,使新创造出来的形态适应当地的传统和文脉。
3 传统和城市文化特征 传统对于一个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在 20 世纪末期反对现代主 义的浪潮中得以强调, 出现了传统主义(traditionalism)和地域主 义(regionalism, critical regionalism)等诸多注重传统文脉的思 潮。文化来源于传统中人们特定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CITY STUDIES
城市研究
一个新的研究框架:城市 形态类型学在中国的应用
陈飞
摘要 / 针对目前西方形态类型学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直 接照搬西方研究方法的状况,提出一个针对中国城市 的新的研究框架,该研究框架以西方形态类型学理论 为基础,适应中国城市的形态构成特点,可被用于指 导中国城市设计,设计控制和城市管理。 关键词 / 城市形态类型学 市设计 ABSTRACT/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位大院,都是中国城市形态中很独特的街区。 城市公共空间在西方城市设计的众多理论中一直是被关注 的主体,也是西方城市特色的重要载体
[22]
个要素。这 7 大要素的单体在同一尺度下的相互关系和与上一 层级要素单体之间的包含关系组成了中国城市的复杂系统。按 照城市形态类型学的理论,大尺度下的要素比小尺度的要素更 加难以发生变化,例如建筑类型总是比街区类型变化的快。但 正因为变化速度的不一致,使城市形态的总体演化成为一个连 环发展的过程。 由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作用力共同推动,形态的变化 通常不是匀质的,在历史上某些时间点,某种或者某几种作用 力促进了城市形态发生快速巨大的变化,从这些时间点就可以 把整个城市形态的发展划分为几个发展阶段。普遍来说,中国 城市从产生到封建社会时期,城市形态总体变化缓慢,城市多 有防御的城墙和反映传统的自然观和社会等级制度的建筑和街 道; 从 19 世纪晚期开始,中国城市大都开始受到西方影响,开 始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改造。从 1949 年新中国建立,全国范围的 建造活动大多遵循了苏维埃共产社会主义的思潮影响,出现单 位大院等巨型封闭街区。再到 1978 年改革开放,中国城市形态 受经济力量的影响,开始了快速的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当 然,每个城市的形态变化时间段都或多或少有所不同,应该根 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划分。 4.3 地图分析和形态区域(Plan Analysis and Morphological Region) 在城市形态学理论中,比起用地和建筑形态分析,城镇规 划图分析是最有成效的研究方法[3], 对我们理解城市形态的生成 和演变十分有效。同样的,意大利类型学派也是基于区域或者 建筑地图对形态进行分析研究。所以,地图分析也可作为研究 中国城市形态的重要工具。 但是在中国, 包含正确街区地块、 建 筑基底平面的城市历史地图往往非常缺失,即使有一些史料地 图,也并没有按照科学的方法绘制,给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譬如最早有记载的苏州地图—北宋平江图,虽然从此图中能分 辨出道路,水道网络和中心的府衙建筑,但是都没有正确的尺 寸,街区地块和普通建筑就更无依据可寻了。因此,还需要很 多基础的实地调研工作和查阅古代的文献、图片等资料来使地 图分析的方法得以在中国城市形态研究中实现。 地图分析的方法主要是为了找出形态区域和各个区域的形 态特征,以便对各个形态区域分别进行景观管理,规划和设计 指导。形态区域被定义为某块具有同质的平面类型,建筑类型 和土地使用类型的区域[23] 。中国城市大多面积广阔,对城市中 每一个地块和建筑进行同等精度的研究显然是不现实且不必要 的,因此,划分出形态区域,再在每个形态区域中选取典型的 形态要素进行深入研究是比较现实理性的做法。基于本文提出 的 7 大形态要素,形态区域的划分就应该针对每个要素区别划 分,而不仅仅是形态学理论中提及的根据平面类型,建筑类型 和土地使用类型来划分了。根据这 7 大要素分别划分的形态区 域并不一定互相吻合,尺度越小,精度越高,形态区域的划分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