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猪场卫生防疫作业指导书
高效猪场作业指导书(二)猪场饲养管理(11-原种场测定站饲养管理)

高效工厂化猪场作业指导书第二部分猪场饲养管理操作规范第十一章测定站饲养管理1目的养好测定站猪只,确保提供优良健康种猪。
2范围原种猪场测定站。
3职责3.1组长3.1.1指导、督促饲养员做好投料等饲养工作。
3.1.2安排猪群调整、栏舍周转工作。
3.1.3指导、督促饲养员做好环境卫生控制、猪只疾病防治工作。
3.1.4布置安排猪舍内外的消毒工作。
3.1.5督促饲养员做好各种表格的填写记录工作3.1.6做好药物、疫苗、饲料、物资等计划及领用工作。
3.1.7鉴定与申报淘汰猪只。
3.1.8审核日报表,填好周报表和月底盘点报表。
3.1.9做好猪只测定安排工作。
3.1.10协助育种技术员做好种猪分流工作3.1.11做好猪群保健与健康跟踪工作。
3.1.12做好组员思想激励工作。
3.2测定员3.2.1协助组长指导、督促饲养员做好投料等饲养工作。
3.2.2协助组长做好猪群调整、栏舍周转与相关报表工作。
3.2.3协助组长做好猪群保健与健康状况跟踪工作。
3.2.4做好猪只免疫接种与免疫跟踪工作。
3.2.5做好猪只测定工作。
3.2.6协助组长做好各种计划与报表工作。
3.2.6 负责组长休假时的全面工作。
3.3饲养员3.3.1按照种猪各阶段饲养标准,做好投料工作。
3.3.2做好日常卫生、消毒与环境清理工作。
3.3.3听从测定员指挥,协助做好种猪测定及种猪分流转栏工作。
3.3.4做好新进猪只接收准备、分栏及调教工作。
3.3.5做好本舍内外环境控制工作。
3.3.6做好猪群疾病防治与跟踪记录工作。
3.3.6做好各种记录报表填写工作。
3.3.7做好日报表。
3.3.8做好组长、测定员安排的其他工作。
4工作程序4.1工作目标4.1.1测定站种猪成活率96%以上,正品率85%以上。
4.1.2选留率:长白、大白母猪65%以上,皮特兰公猪40%以上,杜洛克公猪35%以上。
4.2操作方法4.2.1进猪前准备工作4.2.1.1猪转入之前,空栏不少于三天,在此期间,栏舍必须彻底清洗消毒,先用清水冲冼干净,待干燥后选择恰当的消毒药进行3次消毒,每次消毒前确保栏舍干燥。
猪场的卫生防疫与保健

【作用及用途】为强烈氧化剂,消毒腐 药。外用皮肤、创伤及腔道的冲洗消
毒。(冲洗子宫)
药品名称
剂型规 格
用法及剂量
作用、用途、副作用、毒性配伍禁忌 及注意点
漂白粉(含氯 石灰)
粉剂
0.03-0.15%可消毒 饮水,5-10%可杀死
病原微生物
【作用及用途】遇水后产生次氯酸,能 杀灭细菌,芽脆及病毒。用于环境、
毒灭)
溶液 500ml/10
kg
0.3%-1%溶液喷洒 猪舍、场地等
【作用及用途】能杀灭多种细菌和病 毒,用于消毒猪舍、场地等。
【配伍禁忌及注意点】忌与碱性药品 或其他消毒药混用。
乙醇(酒精)
溶液95%
75%溶液用于皮肤 消毒
【作用及用途】消毒防腐药 【配伍禁忌及注意点】 ①易发挥②易燃 烧
药品名称
每年免疫一次
20日龄免疫一 次,无该病流 行场可不接种
蓝耳病
每年4、 10月用灭 活菌免疫
一次
分娩后10—13 日用弱毒苗免
疫一次
配种前用弱毒 苗免疫一次
18—25日龄注 射弱毒苗0.5毫
升
猪类别 疫苗名称
种公猪
种母猪
后备母猪
哺乳仔猪断奶仔猪水肿病 Nhomakorabea小猪付伤寒
猪传染性萎 缩性鼻炎
分娩前25—35 天免疫一次 (无此病可不 接种)
二、防疫 1、猪场常用消毒药及使用方法。
药品名称
剂型规 格
用法及剂量
作用、用途、副作用、毒性配伍禁忌 及注意点
煤酚皂溶液 (来苏儿)
50%
消毒用 0.5%-5%
【作用及用途】外用供手、皮肤创伤、 器械等消毒。用0.5%-1%溶液冲洗阴 道,1%-2%用于皮肤、机械消毒,5%
养猪场防疫制度范本

养猪场防疫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养猪场的防疫工作,确保养猪场的生猪健康安全,提高生猪的生产性能和抗病能力,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养猪场应严格按照本制度的规定,开展防疫工作,建立并不断完善猪只防疫档案,监测和预防猪只传染病的发生,确保生猪养殖的正常开展。
第三条养猪场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场地平整,环境优良,设施完备,人员熟悉养猪知识,掌握基本的防疫技术,有明确的预防疫情计划。
第四条该防疫制度适用于所有养猪场的育种、保育、肥育和屠宰等阶段。
第五条养猪场的负责人对本制度的实施负直接责任。
防疫工作由养猪场专职防疫人员负责,辅以养殖人员和兽医的配合。
第六条养猪场应建立完善的实验室,购置完备的防疫设备和药品,保证防疫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七条本制度由养猪场负责人以及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凡违反本制度的约定,将依法追究责任。
第二章养殖环境的防疫管理第一节养殖环境的防疫草坪第八条养猪场应确保场地的环境干燥通风,在养殖舍内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防止寄生虫滋生。
第九条养猪场应对周围环境进行清理消毒,每季度进行一次综合消毒,以保证生猪的生长环境卫生。
第十条养猪场应设立专门的垃圾处理区域,垃圾应定期进行清理,并进行消毒处理。
第十一条养猪场应限制非工作人员进入养殖场,确保场区的安全和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二节养猪病余的处理第十二条养猪场应建立病余处理制度,保证病死猪及时移出养殖舍,并按规定进行处理。
病死猪体要移到封闭、无腐蚀性的容器内,运送至指定场地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十三条养猪场应将病死猪的死亡原因和处理情况进行记录,并报告当地畜牧部门。
第三节猪群的防疫补充第十四条养猪场应对入场的新生猪及时检疫,确保无传染病的猪只进入养殖环境。
第十五条养猪场应对新生猪在集中圈养前进行隔离观察,观察期不少于30天。
第十六条养猪场应限制非工作人员与养殖猪群接触,并进行常规的消毒和维护清洁操作。
第四节猪只的疫情监测和防疫措施第十七条养猪场应建立健全的猪只防疫档案,记录猪只的来源、健康情况和防疫情况,随时准确掌握猪只的防疫情况。
规模猪场作业指导书

母猪产前一周进入产圈,产前洗净猪体,特别是阴部和乳房,并进行消毒,同时准备好助产及处理难产的器具药品。
投料:母猪产前两天适度减料,产子当天停食或投喂1.5公斤料,产后每天加料,到7天后达到正常水平,日投喂量4—7公斤富含蛋白质的饲料(最大投喂量为2.5公斤+0.5*仔猪头数)。
给水:投料的同时观察自动饮水器是否有漏水、阻塞等情况,若异常则及时修理。
此阶段需特别注意仔猪饮水畅通,保证仔猪有充足的饮水供给。
清扫:增加产圈的清扫次数,保证圈里的清洁卫生。
难产处理:若母猪烦躁、极度紧张、呼吸急迫、用力努责、产子间隔45分钟以上时应助产。
助产时防止产道损伤和感染。
(4)哺乳仔猪管理要点:A、刚产出小猪及时作好护理工作:用毛巾及时擦干小猪口鼻及全身,断脐带后放入保温箱保暖,对假死猪作急救处理(人工呼吸或倒提拍打背部等)。
B、断脐、断齿、断尾。
C、产完后应尽早让仔猪吃初乳以增加仔猪的抗病力。
C、注意防寒保暖。
D、供给清洁充足饮水。
E、及时断齿。
F、防压。
G、补铁(出生后3天、14天)。
H、及时开口补料(5—7天),饮水中添加“亚硒酸钠-维生素E预混剂”。
(5)保育猪:断奶:保持仔猪圈舍不变、环境温度不变、饲料暂不变。
投料:开口料向仔猪料稳步过渡,少喂多餐,每天喂4—5次,每次不宜过多,保持猪群的抢料行为,该过程饲料中添加“高效母子安”。
给水:投料的同时观察自动饮水器是否有漏水、阻塞等情况,若异常则及时修理。
清扫:投料后及时清扫圈舍,在清扫圈舍的同时注意观察猪只皮毛、精神、采食、粪便是否正常,有异常则及时向主管汇报并及时处理。
调教:断奶仔猪前三天需人看守调教,防止猪只乱拉粪尿。
(6)育成猪:投料:按体重的3~5%左右供给饲料,一日三餐。
给水:投料的同时观察自动饮水器是否有漏水、阻塞等情况,若异常则及时修理。
畜牧防疫作业安全操作手册

畜牧防疫作业安全操作手册一、前言畜牧防疫工作对于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然而,在进行畜牧防疫作业时,如果操作不当,不仅可能导致防疫效果不佳,还可能给操作人员带来安全风险。
为了确保畜牧防疫作业的安全、有效进行,特制定本操作手册。
二、个人防护装备1、工作服应选择长袖、耐磨损、耐酸碱的工作服,以防止动物抓伤、咬伤以及化学药品的侵蚀。
2、手套根据不同的作业需求,选择合适的手套,如橡胶手套、一次性手套等。
手套应无破损,且大小合适,以保证操作的灵活性和安全性。
3、口罩佩戴口罩可以防止吸入有害的粉尘、飞沫等。
4、护目镜在进行可能导致液体飞溅的操作时,如疫苗注射、消毒等,应佩戴护目镜,保护眼睛免受伤害。
5、鞋套进入养殖场时,应穿戴鞋套,避免将外界的病原体带入养殖场。
三、疫苗的保存与运输1、疫苗的保存疫苗应按照其说明书要求的温度进行保存,通常分为冷藏(2 8℃)和冷冻(-15℃以下)两种。
定期检查冰箱或冰柜的温度,确保其正常运行。
2、疫苗的运输运输疫苗时,应使用专用的冷藏箱或保温箱,并在箱内放置冰袋或干冰,以保持疫苗所需的温度。
避免疫苗在运输过程中受到剧烈震动和阳光直射。
四、免疫接种操作1、准备工作(1)检查疫苗的名称、有效期、外观等,确保疫苗质量合格。
(2)准备好所需的注射器、针头、酒精、碘酒等物品,并进行消毒处理。
(3)对动物进行健康检查,对于患病、瘦弱或怀孕的动物应暂缓接种。
2、注射部位的选择根据不同的疫苗和动物种类,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常见的注射部位有肌肉注射(如臀部、颈部肌肉)、皮下注射(如颈部、背部皮下)等。
3、注射操作(1)用酒精或碘酒对注射部位进行消毒。
(2)抽取疫苗时,应注意避免污染疫苗。
(3)按照正确的注射方法和深度进行注射,注射完毕后,用酒精棉球按压注射部位,防止出血和疫苗溢出。
五、消毒操作1、消毒药品的选择根据消毒对象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消毒药品,如氢氧化钠、过氧乙酸、碘伏等。
2018-2019-猪场作业指导书-推荐word版 (2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猪场作业指导书篇一:规模化猪场作业指导书扩繁场生产流程图:生产流程商品猪场生产流程图:商品猪配套系杂交生产模式(后期)祖代 A B♀(Y)× ♂(L)↓ 父母代AB × C ♀(LY)♂(D)商品代 CBA猪场消毒制度一、目的规范消毒作业,减少生活区、生产区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及数量,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二、范围整个猪场三、职责1.猪场场长全面负责消毒工作;2.各级负责人组织实施消毒工作;3猪场全体员工参与消毒工作,严格执行消毒制度。
四、工作程序(一)消毒的范围与时间1办公室、食堂、宿舍及其周围环境每月1号和15号大消毒一次。
2售猪周转区:周转猪舍、出猪台、磅称及周围环境每售一批猪后大消毒一次。
3生产区正门消毒池:每周至少更换池水、池药1次,保持有效浓度。
4车辆:进入生产区的车辆必须彻底消毒,随车人员消毒方法同生产人员一样。
5更衣室、工作服:更衣室每周末消毒2次,工作服随换随消毒清洗。
6生产区环境:生产区道路两侧5米内范围、猪舍间空地每月至少消毒2次。
7消毒池与盆:每周更换池、盆水、药至少2次,保持有效浓度。
8猪舍、猪群:配种怀孕舍每周至少消毒一次;分娩保育舍每周至少消毒2次,保育、生长舍每周至少消毒2次,冬季消毒要控制好温度与湿度,防止腹泻。
9人员消毒:进入猪舍人员必须脚踏消毒池,手洗消毒盆消毒。
10一个季度至少进行一次药物灭鼠,平时动员员工人工灭鼠。
夏季做好定期灭蝇灭蚊。
(二)消毒方法1环境消毒(猪场和外界间的消毒):先清除环境中的杂物,再用10-20%石灰乳喷洒消毒,被污染处加入2-3%烧碱。
每月一次。
2车辆消毒:场门口设消毒,用2-3%烧碱溶液,3天更换,水深为1/2轮胎,长度为车轮2周半,运猪和料车用消毒威1:500倍稀释或0.5-1%过氧乙酸喷雾消毒。
种猪场卫生防疫要领及守则

种猪场卫生防疫的要领及守则一、种猪场应实行兽医防疫卫生管理的场长负责制组织拟定本场兽医防疫卫生工作计划,制定各部门的防疫卫生岗位责任制。
组织领导实施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常见普通病的预防、控制和消灭工作。
二、严格隔离饲养1.猪场生产区只能有一个出入口,禁止非生产人员和车辆进入生产区。
猪场门口设消毒池和更衣室。
2.生产人员进入生产区时都要更换已消毒的工作衣裤和胶靴,工作服在场内清洗并定期消毒。
3.卸料、装猪的车辆只在场外停靠,不得进入生产区。
4.猪舍一切用具不得携出场外,各猪舍的用具不得串换混用。
5.不能从场外购买猪肉,生活上所需肉食由本场供给。
6.严格控制参观活动,一般应谢绝参观,必须参观者应与工作人员进场一样对待。
三、坚持自繁自养方针1.需从外地引进新的猪种时,只能引自非疫区的健康猪场。
2.在起运前应经当地兽医部门检疫并签发检疫证书,再经本场兽医验证、检疫、隔离观察1~2个月,经检查认为是健康猪只,再全身喷雾消毒,方可入舍混群。
3.在隔离期间还应驱除体外寄生虫,没有注射疫苗的应补注各种疫苗。
四、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方式1.繁殖母猪做到集中配种、集中产仔,以便于产房和清乳母猪舍的消毒。
2.仔猪断奶后应集中进入育成猪舍或肥育猪舍,同时出栏。
3.猪群离舍后,猪舍应彻底消毒,空圈半个月以上再引入健康猪群。
五、气候环境的卫生要求1.猪舍要冬暖夏凉,夏季舍温不超过30℃,冬季不低于12℃,仔猪舍冬季的地面温度不低于23℃。
2.猪的适宜相对湿度范围为65%~75%,在气温14~23℃,相对湿度50%~80%的条件下对猪的肥育效果最好。
3.低温高湿易引起各种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皮肤病和关节炎等,应尽量减少水汽来源,防止湿度过高。
4.消除舍内有害气体,除通风换气外,应及时消除粪尿污水,不使它在舍内分解腐烂。
猪舍的防潮和保暖是减少有害气体的重要措施。
六、检查诊断和疫病监测是兽医工作的重点之一1.兽医应每天观察猪群健康状况,侦察疫情,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畜禽养殖与疫病防治技术作业指导书

畜禽养殖与疫病防治技术作业指导书第1章畜禽养殖基础知识 (3)1.1 畜禽养殖概述 (3)1.1.1 基本概念 (3)1.1.2 分类 (4)1.1.3 发展趋势 (4)1.2 畜禽养殖环境与设施 (4)1.2.1 养殖环境优化 (4)1.2.2 设施类型 (4)1.2.3 设施功能 (4)第2章畜禽饲养管理技术 (5)2.1 饲料与饲养 (5)2.1.1 饲料分类与成分 (5)2.1.2 饲料配制原则 (5)2.1.3 饲养方法 (5)2.2 畜禽生长发育及繁殖 (5)2.2.1 畜禽生长发育 (5)2.2.2 畜禽繁殖 (5)2.3 畜禽饲养管理要点 (5)2.3.1 环境控制 (5)2.3.2 饲养密度 (5)2.3.3 饲料管理 (6)2.3.4 水源管理 (6)2.3.5 疫病防控 (6)2.3.6 记录与档案管理 (6)第3章畜禽疫病防治基本原理 (6)3.1 疫病发生与传播 (6)3.2 疫苗与免疫接种 (6)3.3 疫病预防与控制策略 (6)第4章畜禽常见疫病诊断 (7)4.1 病毒性疾病诊断 (7)4.1.1 禽流感 (7)4.1.2 口蹄疫 (7)4.1.3 猪瘟 (7)4.2 细菌性疾病诊断 (7)4.2.1 禽霍乱 (7)4.2.2 猪链球菌病 (7)4.2.3 羊布鲁氏菌病 (7)4.3 寄生虫病诊断 (8)4.3.1 禽球虫病 (8)4.3.2 猪蛔虫病 (8)4.3.3 羊螨病 (8)第5章畜禽疫病防治技术 (8)5.1 生物安全措施 (8)5.1.1 场地选择与布局 (8)5.1.2 人员管理与培训 (8)5.1.3 兽医卫生管理 (8)5.1.4 饲养管理 (8)5.2 药物防治 (8)5.2.1 合理选用药物 (9)5.2.2 用药规范 (9)5.2.3 药物轮换使用 (9)5.3 疫苗接种与免疫监测 (9)5.3.1 疫苗选择与接种 (9)5.3.2 免疫程序 (9)5.3.3 免疫监测 (9)5.3.4 疫苗保存与运输 (9)第6章猪病防治技术 (9)6.1 猪瘟防治 (9)6.1.1 猪瘟病原与传播 (9)6.1.2 猪瘟临床症状 (9)6.1.3 猪瘟防治措施 (10)6.2 猪蓝耳病防治 (10)6.2.1 猪蓝耳病病原与传播 (10)6.2.2 猪蓝耳病临床症状 (10)6.2.3 猪蓝耳病防治措施 (10)6.3 猪圆环病防治 (10)6.3.1 猪圆环病病原与传播 (10)6.3.2 猪圆环病临床症状 (10)6.3.3 猪圆环病防治措施 (11)第7章禽病防治技术 (11)7.1 鸡新城疫防治 (11)7.1.1 疫苗接种 (11)7.1.2 饲养管理 (11)7.1.3 隔离和消毒 (11)7.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治 (11)7.2.1 疫苗接种 (11)7.2.2 饲养管理 (11)7.2.3 隔离和消毒 (11)7.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防治 (12)7.3.1 疫苗接种 (12)7.3.2 饲养管理 (12)7.3.3 隔离和消毒 (12)7.3.4 药物防治 (12)第8章反刍动物疫病防治技术 (12)8.1 口蹄疫防治 (12)8.1.1 疫苗接种 (12)8.1.2 预防措施 (12)8.2 布氏杆菌病防治 (12)8.2.1 疫苗接种 (12)8.2.2 预防措施 (13)8.3 羊痘病防治 (13)8.3.1 疫苗接种 (13)8.3.2 预防措施 (13)第9章水产养殖疫病防治技术 (13)9.1 鱼类病毒性疾病防治 (13)9.1.1 病毒性疾病诊断 (13)9.1.2 预防措施 (13)9.1.3 治疗方法 (13)9.2 鱼类细菌性疾病防治 (14)9.2.1 细菌性疾病诊断 (14)9.2.2 预防措施 (14)9.2.3 治疗方法 (14)9.3 鱼类寄生虫病防治 (14)9.3.1 寄生虫病诊断 (14)9.3.2 预防措施 (14)9.3.3 治疗方法 (14)第10章畜禽养殖场生物安全与环境保护 (15)10.1 生物安全管理 (15)10.1.1 畜禽养殖场生物安全概念 (15)10.1.2 生物安全措施 (15)10.2 环境污染与治理 (15)10.2.1 畜禽养殖场环境污染问题 (15)10.2.2 环境污染治理措施 (15)10.3 养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5)10.3.1 养殖废弃物处理技术 (15)10.3.2 资源化利用途径 (16)第1章畜禽养殖基础知识1.1 畜禽养殖概述畜禽养殖作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肉、蛋、奶需求,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场卫生防疫作业指导书
1.目的
为了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减少、杜绝疫病的发生,确保养猪生产的顺利进行,向客户、养户提供优质健康的种猪或合格的商品猪或合格的精液。
2.范围
公司所有猪场
3.职责
3.1猪场场长全面负责卫生防疫工作
3.2猪场各级负责人组织实施卫生防疫工作
3.3猪场全体员工参与卫生防疫工作,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
4.工作程序
4.1防疫区域划分
4.1.1猪场分生产区和非生产区,生产区包括养猪生产线、更衣室、饲料、药物物资仓库、出猪台、实验室、解剖室、流水线走廊、污水处理区等。
非生产区包括办公室、食堂、宿舍等。
4.1.2加强猪场区(含生产与生活区)与外界的隔离(用铁丝网、围墙、木桩、水泥桩、刺藤等),加强交界道路的消毒。
4.1.3非生产区工作人员及车辆严禁进入生产区,非生产区工作人员确有需要进入者,必须经场长或专职技术人员批准(封场期间需要主管经理批准)并经冲凉、更衣、换鞋、严格消毒后,在场内人员陪同下方可进入,只可在指定范围内活动。
4.2 生活区防疫制度
4.2.1 生活区大门应设消毒门岗,全场员工及外来人员入场时,必须在大门口脚踏消毒池、手浸消毒盆,在指定的地点由专人监督其冲凉更衣,旧衣物用消毒水浸泡20分钟以上。
外来人员只允许在指定的有限的区域内活动。
消毒池每周更换两次消毒液。
4.2.2 每月初对生活区及其环境进行一次大清洁、消毒、灭鼠、灭蝇。
4.2.3 任何人不得从场外购买猪、牛、羊肉及其加工制品入场,场内职工及其家属不得在场内饲养禽畜(如猫、狗、鸡等)或其它宠物(鸟、鸽子等)。
4.2.4 饲养员要在场内宿舍居住,不得随便外出;猪场人员不得去屠宰场或屠宰户、生猪交易市场、其它猪场、养猪户(家)逗留,尽量减少与猪业相关人员(畜牧局、兽防站、地方兽医)接触。
4.2.5 员工休假回场或新招员工要在生活区隔离一天两夜(封场期间为两天)后方可进入生产区工作。
4.2.6厨房人员外出购物归来需在大门口更衣、换鞋、洗后消毒后方可入内。
4.2.7除厨房人员外,猪场人员不得进入厨房。
4.2.8猪场办公室、饭堂及公共娱乐场所每星期需要全面消毒一次。
4.2.9猪场应严把胎衣与潲水输出环节,相关外来人员不得进入大门内。
潲水桶应多备几个,轮换消毒备用。
4.2.10 搞好场内环境绿化工作。
4.3 车辆卫生防疫制度
4.3.1外来闲杂车辆不允许进入场内(包括生活区),如果要进入,需严格冲洗、全面消毒后方可入内;车内人员(含司机)需下车在门口消毒方允许入内。
残次猪车、潲水车严禁入内。
4.3.2 运输饲料的车辆要在门口彻底消毒、过消毒池后才能靠近饲料仓库。
4.3.3 场内运猪、猪粪车辆出入生产区、隔离舍、出猪台要彻底消毒。
4.3.4 上述车辆司机不许离开驾驶室与场内人员接触,随车装卸工要同生产区人员一样更衣换鞋消毒;生产线工作人员严禁进入驾驶室。
4.4 购销猪防疫制度
4.4.1出猪台场内、场外车辆行走路线不得交叉。
4.4.2出猪台需设一低平处用于外来车辆(残次猪车、养户车辆)清洗消毒,地面铺水泥;设计好冲洗消毒后水的流向,勿污染猪场生产与生活区。
外来车辆先在此低处全面冲洗消毒后才能靠近出猪台。
4.4.3外来种猪时,其车辆需在指定地点先全面消毒方可靠近隔离舍。
隔离舍出猪台卸猪时,在走道适当路段设铁栏障碍,保证每头猪暂停全身细雾消毒后才放行进入隔离舍。
消毒药选择长效而又耐有机物的新产品。
隔离舍在外进种猪调入后的头三天加强消毒。
4.4.4 从外地购入种猪,必须经过检疫,并在猪场隔离舍饲养观察45天,确认为无传染病的健康猪,经过清洗并彻底消毒后方可进入生产线。
4.4.5 出售猪只时,须经猪场保育区负责人员临床检查,无病方可出场。
出售猪只只能单向流动,如质量不合格退回时,不得返回生产线。
4.4.6原则上养户不得进入出猪台内挑猪,可提供一长棒供其挑选。
非得进入者,需更衣、换鞋、戴帽、洗手踏脚消毒方可入内。
养户入内看磅也需同样对待。
4.4.7场内出猪人员上班时在生活区指定地点更换工作服与水鞋,走专门路线去出猪台。
在出完猪后对出猪台进行全面消毒,之后严格洗手、踏脚消毒后走专门路线返回生活区,在指定地点换掉工作服。
换下的工作服及水鞋需立即浸泡消毒。
4.4.8生产线人员随车押送到出猪台时,不得离开车厢,只能在车上赶猪;非得下车帮忙的,只能在接猪台区域活动,不得进入猪栏或其它地方。
回前前需严格踏脚、洗手消毒。
如到规定区域以外活动的,需到冲凉房冲凉更衣才能返回生产线。
4.5 疫苗运输和保存
4.5.1 疫苗运输:疫苗运输要用专用疫苗箱如泡沫箱,里面放置冰块。
尽量减少疫苗在运输途中的时间。
4.5.2 疫苗保存:疫苗必须按厂家要求进行保存,一般冻干疫苗需冰冻保存,液体油苗需4-8℃保存。
保存疫苗的冰箱必需是“手动除霜”。
4-8度保存的疫苗一般不要直接贴冰箱、冰柜壁,否则容易发生冰结,可在冰箱壁放一层纸皮。
4.6 疫苗注射及注意事项
4.6.1 严格按公司制定的免疫程序执行,免疫日龄最多相差±2天,作好免疫计划,计算好疫苗用量。
特殊情况需要推迟的,需留档备案,日后做好补免。
4.6.2注射用具必须清洗干净,经煮沸消毒时间不少于10分钟,待针管冷却后方可使用。
注射用具各部位必须吻合良好。
抽取疫苗前需排空针管内的残水,或者抽取部分生理盐水涮洗。
针头在安装之前应将水甩干净。
4.6.3 疫苗使用前要检查疫苗的质量,如颜色、包装、生产日期、批号。
4.6.4 稀释疫苗必须用规定的稀释液,按规定稀释。
一般细菌苗用铝胶水或铝胶生理盐水稀释,病毒苗用专用稀释液或生理盐水稀释。
4.6.5 冻干疫苗稀释时要检查是否真空,不是真空的疫苗不能使用。
油苗不能冻结,要检查是否有大量沉淀、分层等,如有以上现象则不能使用。
一般非油性苗稀释后呈黄色也不能使用。
4.6.6 注射疫苗时,小猪一针筒换一个针头,种猪一头猪换一个针头。
每次吸取疫苗都必须换针头或在稀释后的疫苗瓶上固定一枚针头。
注射器内的疫苗不能回注疫苗瓶,避免整瓶疫苗污染。
4.6.7 注射部位应准确(双耳后贴覆盖的区域),垂直于体表皮肤进针,严禁使用粗短针头和打飞针。
如打了飞针或注射部位流血,一定要在猪只另一侧补一针疫苗。
4.6.8 疫苗稀释后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用完(夏天2小时,冬天4小时)。
4.6.9 两种疫苗不能混合使用。
同时注射两种疫苗时,要分开在颈部两侧注射。
4.6.10出现发烧、大比例拉稀的猪群、有病的猪只不能注射疫苗,病愈后补注。
4.6.11 注射疫苗出现过敏反应的猪只,可用地塞米松、肾上腺素等抗过敏药物抢救。
4.6.12 注射细菌活苗前后一周禁止使用各种抗生素。
注射病毒活苗后一周禁止使用中药保健。
4.6.13 用过的疫苗瓶及未用完的疫苗应作无害化处理,如有效消毒水浸泡、高温蒸煮、焚烧、深埋等。
4.6.14 由专人(一般由组长)负责疫苗注射,不得交给生手注射。
由专人跟踪免疫实施,严禁漏免。
4.6.15 作好免疫记录,以备以后查看。
记录需保存一年以上。
4.7 生产线防疫制度
4.7.1 员工必须经更衣室更衣、换鞋,脚踏消毒池、手浸消毒盆后方可进入生产线。
进入猪舍前需重复脚踏、洗手消毒。
消毒池每周更换两次消毒液,更衣室紫外线灯保持全天候开着状态,至少每周用消毒水拖地、喷雾消毒一次,冬春季节里除了定期喷洒、拖地外,提倡全天候酸性熏蒸。
4.7.2 全体员工不得由隔离舍、原种扩繁场售猪室、解剖台、出猪台(随车押猪人员除外,但需按照前述要求执行)直接返回生产线,如果有需要,要求回到更衣室冲凉、更衣、换鞋、消毒。
4.7.3猪场非管理干部严禁解剖猪只,解剖只能在解剖台进行,严禁在生产线内解剖猪只(特殊需要除外)。
4.7.4 生产线内工作人员,不准留长指甲,男性员工不准留长发,女性员工也尽量不要留长发以方便冲洗,不得带私人物品入内。
4.7.5 生产线每栋猪舍门口,产房、保育舍各单元门口设消毒池、盆,并定期更换消毒液,保持有效浓度。
4.7.6 做好猪舍、猪体的常规消毒。
加强空栏消毒,采取加班冲栏等方式确保空栏足够时间。
保证猪舍全进全出式生产。
4.7.7 对常见病做好药物预防与治疗工作。
4.7.8 一个季度至少进行一次药物灭鼠,平时动员员工人工灭鼠。
定期灭蝇灭蚊。
4.7.9 提高员工的卫生防疫意识。
5.相关文件
无
6.质量记录
6.1《疫苗免疫记录表》
疫苗免疫记录表
编号:HNWS/QW-7.5.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