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原理实验报告—李晓-52112113

合集下载

无线通信实验报告

无线通信实验报告

无线通信实验报告无线通信实验报告一、引言无线通信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以无线电波为媒介,使得信息可以在无线环境中传递。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探索无线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本实验分为三个部分:无线信号传输、信号调制与解调以及信号传输中的噪声。

二、无线信号传输在无线通信中,信号的传输是关键环节。

我们使用了一对无线电发射器和接收器进行实验。

首先,我们将发射器和接收器分别连接到电源,并调整频率使其匹配。

然后,我们通过发射器发送一个特定的信号,接收器将接收到的信号传递给示波器进行观察。

实验结果显示,无线信号的传输受到环境的影响。

在开放空间中,信号的传输效果最好,而在有障碍物的环境中,信号会受到衰减和多径效应的影响,导致信号质量下降。

三、信号调制与解调信号调制是将原始信号转换为适合无线传输的形式,而解调则是将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原始信号。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调频(FM)和调幅(AM)两种常见的调制方式。

通过调频调制,我们可以将音频信号转换为无线电波。

实验中,我们使用示波器观察到调频信号的频谱特征,发现调频信号的频率随着音频信号的变化而改变。

而调幅调制则是通过改变信号的幅度来传输信息。

在解调过程中,我们使用了相应的解调器将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原始信号。

实验结果表明,解调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失真,尤其是在信号质量较差的情况下。

四、信号传输中的噪声在无线通信中,噪声是无法避免的。

噪声会对信号的传输和接收造成干扰,降低通信质量。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噪声发生器模拟了不同强度的噪声环境。

实验结果显示,噪声的强度越大,信号的质量越差。

噪声会使得信号的幅度和频率发生变化,导致信息的丢失和失真。

因此,在无线通信中,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降低噪声的影响,如增加信号的功率或使用编码技术。

五、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无线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我们了解到信号的传输受到环境和噪声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通信质量。

通信原理的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通信原理实验二、实验目的1. 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

2. 掌握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技术。

3. 熟悉调制、解调、编码、解码等基本过程。

4.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三、实验器材1. 通信原理实验箱2. 双踪示波器3. 信号发生器4. 信号分析仪5. 计算机四、实验原理通信原理实验主要包括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两部分。

1. 模拟通信:模拟通信是指将声音、图像等模拟信号通过调制、解调、放大、滤波等过程,在信道中传输的通信方式。

模拟通信的基本原理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信号,通过信道传输后,再将信号还原为原来的模拟信号。

2. 数字通信:数字通信是指将声音、图像等模拟信号通过采样、量化、编码等过程,转换为数字信号,在信道中传输的通信方式。

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在信道中传输后,再将数字信号还原为原来的模拟信号。

五、实验内容1. 模拟通信实验(1)调制与解调实验:通过实验箱,观察调制和解调过程中的波形变化,了解调制和解调的基本原理。

(2)放大与滤波实验:通过实验箱,观察放大和滤波过程中的波形变化,了解放大和滤波的基本原理。

2. 数字通信实验(1)编码与解码实验:通过实验箱,观察编码和解码过程中的波形变化,了解编码和解码的基本原理。

(2)调制与解调实验:通过实验箱,观察调制和解调过程中的波形变化,了解调制和解调的基本原理。

六、实验步骤1. 模拟通信实验(1)调制与解调实验:连接实验箱,设置调制和解调参数,观察波形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2)放大与滤波实验:连接实验箱,设置放大和滤波参数,观察波形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2. 数字通信实验(1)编码与解码实验:连接实验箱,设置编码和解码参数,观察波形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2)调制与解调实验:连接实验箱,设置调制和解调参数,观察波形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模拟通信实验(1)调制与解调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调制过程将模拟信号转换为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信号,解调过程将传输的信号还原为原来的模拟信号。

无线通信系统测量实验报告

无线通信系统测量实验报告

无线通信系统测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过程熟悉各个模块的功能。

2.学会使用频谱仪测量无线通信系统的不同节点的信号频谱。

3.学习无线通信系统频谱变换及测量实验的设计及方法二、实验原理1.无线通信系统实现通信的基本原理信号源通过信源编码之后,再经过信道编码以及频带调制,通过发送天线设备将调制好的信号发送;接收端天线收到已调信号,对该信号进行下变频,经过信道译码和信源译码,最终接收到信号。

2.无线通信系统频谱变换及测量实验的设计的基本原理通过频谱仪测量各节点波形来观察所测频谱与实验原理是否一致,以及发射前各节点与与其相对于的接收后的各节点频谱波形是否一致。

三、实验仪器无线通信系统仪器频谱分析仪GSP-9300四、实验步骤1.初步设置:信源编码模块—PCMCVSD信道编码模块—汉明码载波频率—24MHZ本振频率—900MHZ增益—50dB2.测量各节点波形。

3.分析个节点波形以及对比发射前各节点与与其相对于的接收后的各节点频谱波形是否一致。

五、实验结果1.测量点及分析:• 1 信源编码后的频谱• 2 信道编码后的频谱我们通过观察信道编码后的频谱,可以看出为了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对传输的信息码元按一定规则加入了保护成分,这就导致信号频谱的带宽增加,这就是所谓的牺牲带宽来换取可靠性。

• 3 DQPSK调制频谱我们通过观察DQPSK调制后的频谱可以看出,原信号频谱被搬移到了载波频率24MHZ的左右两边。

• 4 MIXER(上变频)频谱我们通过观察上变频后的频谱可以看出通过上变频后,调制信号被搬移到了900MHZ附近,也就是从低频搬移到了高频,以便于从天线发射出去,但由于一些干扰及误差,导致该频谱的右端出现了些许的失真。

• 5 MIXER(下变频)之后频谱我们通过观察上变频后的频谱可以看出通过下变频后,频谱被搬移回24MHZ附近。

• 6 DQPSK解调频谱我们通过观察DQPSK解调后的频谱可以看出信号从24MHZ附近搬移回到了900KHZ附近。

无线通信系统实验实验报告

无线通信系统实验实验报告

无线通信系统实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无线通信系统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无线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通过实际操作和测量,掌握无线信号的传输、调制解调、编码解码等关键环节,提高对无线通信系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设备本次实验所使用的设备包括:信号发生器、频谱分析仪、无线收发模块、示波器、计算机等。

三、实验原理(一)无线信号的传输无线通信是通过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来实现信息传递的。

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决定了其传播特性和适用场景。

(二)调制解调调制是将原始信号加载到高频载波上,以便在无线信道中传输。

常见的调制方式有幅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和相位调制(PM)等。

解调则是从接收到的已调信号中恢复出原始信号。

(三)编码解码为了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通常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编码处理,如纠错编码、压缩编码等。

在接收端,再进行相应的解码操作。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一)无线信号的发射与接收1、设置信号发生器产生特定频率和幅度的正弦波信号。

2、将该信号输入到无线发射模块,通过天线发射出去。

3、使用无线接收模块接收信号,并通过示波器观察接收到的信号波形。

(二)调制实验1、分别进行 AM、FM 和 PM 调制实验,观察调制前后信号的频谱变化。

2、调整调制参数,如调制深度、频率偏移等,分析其对调制效果的影响。

(三)编码解码实验1、采用某种纠错编码算法对原始数据进行编码。

2、在接收端进行解码,并计算误码率,评估编码的性能。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一)无线信号发射与接收记录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的频率、幅度等参数,分析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衰减和失真情况。

(二)调制实验绘制调制前后信号的频谱图,对比不同调制方式下频谱的特点,以及调制参数对频谱的影响。

(三)编码解码实验记录不同编码方式下的误码率数据,分析编码的纠错能力和效率。

六、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一)信号干扰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周围环境中的其他无线信号干扰,导致接收信号不稳定。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答案(3篇)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答案(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2. 掌握通信系统中的调制、解调、编码、解码等基本技术。

3. 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提高动手能力。

4. 通过实验,验证通信原理理论知识。

二、实验原理通信原理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 调制与解调:调制是将信息信号转换为适合传输的信号,解调是将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原始信息信号。

2. 编码与解码:编码是将信息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解码是将数字信号还原为原始信息信号。

3. 信号传输: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受到噪声干扰,需要采取抗干扰措施。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实验箱:包括信号发生器、调制解调器、编码解码器等。

2. 信号源:提供调制、解调所需的信号。

3. 传输线路:模拟信号传输过程中的衰减、反射、干扰等现象。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调制实验(1)设置调制器参数,如调制方式、调制频率等。

(2)将信号源信号输入调制器,观察调制后的信号波形。

(3)调整解调器参数,如解调方式、解调频率等。

(4)将调制信号输入解调器,观察解调后的信号波形。

2. 解调实验(1)设置解调器参数,如解调方式、解调频率等。

(2)将调制信号输入解调器,观察解调后的信号波形。

(3)调整调制器参数,如调制方式、调制频率等。

(4)将解调信号输入调制器,观察调制后的信号波形。

3. 编码与解码实验(1)设置编码器参数,如编码方式、编码长度等。

(2)将信息信号输入编码器,观察编码后的数字信号。

(3)设置解码器参数,如解码方式、解码长度等。

(4)将编码信号输入解码器,观察解码后的信息信号。

4. 信号传输实验(1)设置传输线路参数,如衰减、反射等。

(2)将信号源信号输入传输线路,观察传输过程中的信号变化。

(3)调整传输线路参数,如衰减、反射等。

(4)观察传输线路参数调整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调制实验:调制后的信号波形与原信号波形基本一致,说明调制和解调过程正常。

2. 解调实验:解调后的信号波形与原信号波形基本一致,说明解调过程正常。

无线通信系统实验实验报告

无线通信系统实验实验报告

⽆线通信系统实验实验报告⽆线通信系统(图像传输)实验报告⼀、实验⽬的1、掌握⽆线通信(图像传输)收发系统的⼯作原理;2、了解各电路模块在系统中的作⽤。

⼆、实验内容a)测试发射机的⼯作状态;b)测试接收机的⼯作状态;c)测试图像传输系统的⼯作状态;d)通过改变系统内部连接⽅式造成对图像信号质量的影响来了解各电路模块的作⽤.⼆、⽆线图像传输系统的基本⼯作原理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是通信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作⽤是将已调波经过某些处理(如放⼤、变频)之后,送给天馈系统,发向对⽅或转发中继站;接收系统再将空间传播的信号通过天线接收进来,经过某些处理(如放⼤、变频)之后,送到后级进⾏解调、编码等.还原出基带信息送给⽤户终端.为了使发射系统和接收系统同时⼯作,并且了解各电路模块在系统中的作⽤,通过实验箱中的天线模块和摄像头及显⽰器,使得发射和接收系统⾃闭环,通过图像质量来验证通信系统的⼯作状态,及各个电路模块的作⽤和连接变化时对通信或图像质量的影响。

以原理框图为例,简单介绍⼀下各部分的功能与作⽤。

摄像头采集的信号送⼊调制器进频率调制,再经过⼀次变频后、滤波(滤去变频产⽣的谐波、杂波等)、放⼤、通过天线发射出去。

经过空间传播,接收天线将信号接收进来,再经过低噪声放⼤、滤波(滤去空间同时接收到的其它杂波)、下变频到480MHz,再经中频滤波,滤去谐波和杂波、经视频解调器,解调后输出到显⽰器还原图像信号。

三、实验仪器信号源、频谱分析仪等。

四、测试⽅法与实验步骤(⼀)发射机测试图1原理框图基带信号送⼊调制器,进⾏调制(调幅或调频等调制),调制后根据频率要求进⾏上变频,变换到所需微波频率,并应有⼀定带宽,然后功率放⼤,通过天线发射或其它⽅式传播。

每次变频后,会相应产⽣谐波和杂波,⼀般变频后加响应频段的滤波器,以滤除谐波和杂波。

保证发射信号的质量或频率稳定度。

另外调制器或变频器本振信号的稳定度也直接影响发射信号的好坏,因⽽,对本振信号的质量也有严格的要求。

无线通信技术实验报告

无线通信技术实验报告

无线通信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了解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部分以及其工作原理,进一步加深对无线通信技术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
1. 了解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
2. 使用无线通信模块进行通信测试
3. 观察和分析通信信号波形
4. 测量无线信号的传输距离和信号强度
三、实验设备和材料
1. 无线通信模块
2. 电脑
3. 示波器
4. 天线
5. 信号发生器
6. 相关工具和软件
四、实验步骤
1. 连接无线通信模块至电脑,并安装相应驱动程序
2. 设置通信模块的参数,进行通信测试
3. 使用示波器观察通信信号波形,分析数据传输情况
4. 调整信号频率和功率,测量传输距离和信号强度
5. 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经过实验测试,我们成功建立了无线通信连接,并进行了数据传输测试。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信号的强度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同时信号的频率和功率对数据传输速率也有显著影响。

通过对通信信号波形的观察,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信号的传输过程和特点。

六、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掌握了无线通信系统的搭建和调试方法,对无线通信技术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应用所学知识,不断提升自己在无线通信领域的实践能力。

以上是本次无线通信技术实验的报告,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感谢您的阅读!。

无线电通信的实验报告

无线电通信的实验报告

无线电通信的实验报告1. 引言1.1 无线电通信概述无线电通信,一种无需通过实体线路连接,利用电磁波在空间中进行传播,从而达到信息传递的技术。

它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国防科技等领域。

从最初的无线电报,到现代的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无线电通信技术已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

在我国,无线电通信的研究与应用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1.2 实验目的和意义本次实验旨在加深对无线电通信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无线电通信设备的使用方法,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实验,我们希望学习到电磁波的传播特性、信号的调制与解调技术,并探讨无线电通信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这对于培养我们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未来从事无线电通信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 无线电通信基本原理2.1 电磁波的传播电磁波是无线电通信的物理载体,它是由电场和磁场交替变化并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传播的现象。

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变化的电场会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同样会产生电场,两者相互垂直且共同传播。

在无线电通信中,电磁波的传播特性至关重要。

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一个常数,约为3×10^8m/s,而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其速度会受到介质的电磁特性影响。

电磁波的传播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反射、折射、衍射和吸收。

反射是电磁波遇到障碍物时,部分能量返回原来的介质的现象。

折射是电磁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衍射是电磁波遇到障碍物边缘时发生弯曲现象,波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

吸收是指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被介质吸收而减弱。

在实际应用中,了解这些特性对于天线设计、信号覆盖范围预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2 信号的调制与解调调制和解调是无线电通信中的核心过程,它们确保信息能够有效地加载到载波上,并在接收端被准确提取。

调制是将原始信号(如音频、视频或数据)转换为适合在无线电频率上传播的形式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无线通信原理实验李晓21班13号52112113实验一Okumura-Hata无线传播模型仿真实验实验内容使用Matlab编程计算Okumura-Hata传播路径损耗,绘制Okumura-Hata传播模型损耗---频率曲线图。

实验条件频率范围:300 ~1500MHz,基站天线高度为30m,移动台天线高度为1.5m。

传播距离分别为d=2km和5 km,以频率为变量,通信距离为参变量编程绘出城市准平滑地形、郊区、农村环境下的Okumura-Hata传播模型损耗-频率曲线图。

实验要求在一个图中显示6条曲线;所有曲线均为蓝色线,d=2km用实线,d=5km用虚线;城区用“o”、郊区用“* ”及乡村用“□”标注曲线上的点;在曲线图的空白处对曲线进行标注;图要有横纵坐标标示,横坐标为频率(Mhz),纵坐标为损耗中值(dB)图形的题头为学生本人姓名和学号。

实验仿真图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90100110120130140150160频率(MHz)损耗中值(d B )姓名:李晓 班级:二十一班 学号:52112113城市: d1=2km 城市: d2=5km 郊区: d1=2km 郊区: d2=5km 乡村: d1=2km 乡村: d2=5km实验图反映了随着频率,距离以及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损耗中值。

实验分析 由图看出①路径损耗都随传输距离的增大而增大;②城市的路径损耗最大,郊区次之,乡村最小,说明障碍物越多对信号传输损耗的就越强;③随 频 率 的 增 大,路径损耗越强。

附录Okumura-Hata 传播模型路径损耗计算公式式中 fc — 工作频率(MHz )()()()69.5526.16log 13.82log 44.9 6.55log log p c te re te cell terrainL dB f h h h d C C α=+--+-++hte — 基站天线有效高度( m ),定义为基站天线实际海拔高度与基站沿传播方向实际距离内的平均地面海波高度之差。

hre — 移动台天线有效高度(m ),定义为移动台天线高出地表的高度 d — 基站天线和移动台天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km ) α(hre) — 有效天线修正因子,是覆盖区大小的函数Ccell — 小区类型校正因子Cterrain — 地形校正因子,反映一些重要的地形环境因素对路径损耗的影响源程序clearall ; clc;f=[300:100:1500]; ht=30;hr=1.5; d1=2;d2=5;L1=69.55+26.16*log10(f)-13.82*log10(ht)+(44.9-6.55*log10(ht))*log10(d1)-3.2*(log10(11.75*h r)).^2+4.97;L2=69.55+26.16*log10(f)-13.82*log10(ht)+(44.9-6.55*log10(ht))*log10(d2)-3.2*(log10(11.75*h r)).^2+4.97;C1=-2*[log10(f/28)].^2-5.4;C2=-4.78*[log10(f)].^2+18.33*log10(f)-40.98; L3=L1+C1; L4=L2+C1; L5=L1+C2; L6=L2+C2; grid on ; hold on ; plot(f,L1,'-o'); plot(f,L2,':o'); plot(f,L3,'-*'); plot(f,L4,':*');()()()()()()()⎪⎩⎪⎨⎧⎩⎨⎧≥-≤----=MHz f h MHz f h f h f h c re c re c re c re 30097.475.11log 2.33001.154.1log 29.8大城市、郊区、乡城8.0log 56.17.0log 11.1中小城市22αplot(f,L5,'-s'); plot(f,L6,':s');legend('城市: d1=2km','城市: d2=5km','郊区: d1=2km','郊区: d2=5km','乡村: d1=2km','乡村: d2=5km');title('姓名:李晓 班级:二十一班 学号:52112113'); xlabel('频率(MHz)'); ylabel('损耗中值(dB)');提高实验: 实验仿真图:24681012141618208090100110120130140150160距离(km)损耗中值(d B )姓名:李晓 班级:二十一班 学号:52112113城市: 300MHZ 郊区:300MHZ 乡村:300MHZ实验源程序:clear all;clc;d=[0:1:20];ht=30;hr=1.5;f=300L1=69.55+26.16*log10(f)-13.82*log10(ht)+(44.9-6.55*log10(ht))*log10(d)-3.2*(log10(11.75*hr) ).^2+4.97;C1=-2*[log10(f/28)].^2-5.4;C2=-4.78*[log10(f)].^2+18.33*log10(f)-40.98;L3=L1+C1;L5=L1+C2;grid on;hold on;plot(d,L1,'-o');plot(d,L3,'-*');plot(d,L5,'-s');legend('城市: 300MHZ','郊区:300MHZ','乡村:300MHZ');title('姓名:李晓班级:二十一班学号:52112113');xlabel('距离(km)');ylabel('损耗中值(dB)');实验二 地面反射和绕射对微波传播的影响实验 实验内容使用Matlab 建立微波地面反射损耗及绕射损耗模型,绘制衰落因子Vdb 随相对余隙的变化曲线。

实验条件相对余隙 取值:-1.0~2.5,绘图的时候相对余隙间隔至少为0.001; 反射系数:编程绘制衰落因子(分贝数)随相对余隙的变化曲线,并与刃形绕射衰落因子(分贝数)相比较。

实验要求1 反射损耗及绕射损耗绘制在一条曲线中; 2在曲线图的空白处对曲线进行标注; 3 合理设计显示图形的坐标间隔; 3图形的题头为学生本人姓名和学号。

实验仿真图1/c h F 1φ=-112 2.5-40-30-20610相对余隙(hc/F1)损耗中值(d B )姓名:李晓 班级:二十一班 学号:52112113刃型绕射损耗反射损耗实验分析由图可知,衰落因子与相对余隙有关。

当相对余隙为0.577,V=0dB 时,此时具有特殊意义,称为自由空间余隙。

当hc/F1<0.577时,发生绕射衰落较大;随着余隙增大,反射点处于第一菲涅尔区,反射信号与直射信号同相相加,使衰落因子出现正值;当余隙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反射点进入第二菲涅尔区内,反射信号与直射信号反相,衰落因子急剧下降,甚至会造成信号中断。

附录源程序x1=-1.0:0.001:0.577;x2=0.577:0.001:2.5;b=x1*(2.^(0.5));b2=x2*(2.^(0.5));y=1;F1=(20*log10(0.5+0.62*b)).*(b>=0&b<0.816)+(20*log10(0.5*exp(0.95*b))).*(b>=-1&b<0)+... (20*log10(0.4-(0.1184-(0.1*b+0.38).^2).^(0.5))).*(b>=-2.4&b<-1);F2=10*log10((1+y.^2-2*y*cos(pi*(x2).^2))).*(b2>=0.816);plot(x1,F1);%绘制曲线hold on;plot(x2,F2,'r');plot([0.577 0.577],[-60,0],'g')legend('刃型绕射损耗','反射损耗');title('姓名:李晓班级:二十一班学号:52112113');xlabel('相对余隙(hc/F1)');ylabel('损耗中值(dB)')grid on;set(gca,'YTickmode','manual','YTick',[-40,-30,-20,0,6,10]);set(gca,'XTickmode','manual','XTick',[-1.0,1,2,2.5]);grid on;提高实验:实验仿真图:00.51 1.52 2.5-12-10-8-6-4-20246姓名:李晓 班级 二十一班 学号:52112113相对余隙hc/F1衰落因子V d B实验源程序: clc; clear;v=0.1:0.001:2.5;%相对余隙% k=4/3;o=0.7;%反射系数%d1=25000; d2=25000; d=50000; l=0.05;% a=6370000; F1=25;%F1=31.6*sqrt((l*d1*d2)/d); %v1=v+(d1*d2*(k-1)/2*k*a)/F1;v1=v+(((d1*d2*(k-1))/(2*k*a))/F1).*ones(1,length(v)); e1=sqrt(2).*v1;E1=0.*(e1>=1)+20*log10(0.5+0.62.*e1).*(e1>=0&e1<=0.9)+20*log10(0.5*exp(0.95.*e1)).*(e1>=-1&e1<0)+20*log10(0.4-sqrt(0.1184-(0.1.*e1+0.38).^2)).*(e1>=-2.4&e1<=-1)+20*log10(-0.225 ./e1).*(e1<-2.4);b2=sqrt(1+o^2-2*o*cos(pi.*v1.^2));B2=20*log10(b2).*(e1>=0.9);figure;grid on;hold on;plot(v,B2,'r');k1=2/3;v2=v+(((d1*d2*(k1-1))/(2*k1*a))/F1).*ones(1,length(v));e2=sqrt(2).*v2;E2=0.*(e2>=1)+20*log10(0.5+0.62.*e2).*(e2>=0&e2<=0.9)+20*log10(0.5*exp(0.95.*e2)).*(e2> =-1&e2<0)+20*log10(0.4-sqrt(0.1184-(0.1.*e2+0.38).^2)).*(e2>=-2.4&e2<=-1)+20*log10(-0.225 ./e2).*(e2<-2.4);b3=sqrt(1+o^2-2*o*cos(pi.*v2.^2));B3=20*log10(b3).*(e2>=0.88);plot(v,B3);title('姓名:李晓班级二十一班学号:52112113 ');xlabel('相对余隙hc/F1');ylabel('衰落因子Vd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