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说文解字》中的形训

合集下载

用“形训”法搭建学习文言文的桥梁

用“形训”法搭建学习文言文的桥梁

用“形训”法搭建学习文言文的桥梁一、研究背景汉字是智慧的符号,字字有涵义,由汉字组成的文言文言简意赅,是最优美的书面语言。

在新疆内高班语文教学中,学习汉字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词汇,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学习汉字,能读懂文言文,能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

但由于文言文特有的古汉语语法及文化性等特点使其成为新疆内高班汉语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影响新疆内高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因素由于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宗教文化、生活习俗等差异,新疆内高班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存在较多的障碍。

(1)历史文化的差异维吾尔族和汉民族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保存了大量典故、神话传说、寓言及历史人物的轶事,这一切都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

文言文中不但有离我们久远的文化常识,如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状元、解元、乡试等;有读音与含义特殊的通假字,如“详”通“佯”;“蚤”通“早”等;还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前置、词类活用、固定搭配等一系列特殊语法结构。

这对于汉族学生来说都有难度,对于不了解汉族文化的少数民族学生更是难上加难了。

(2)自然環境的不同而引起的差异新疆有许多维吾尔谚语都和牛、羊、马、骆驼、草原、沙漠、戈壁有关,具有浓郁的塞外特色。

然而,汉民族根据自身特定的地理环境创造出了具有独特文化气息的文言文词汇,如五湖四海、沧海桑田、庐山真面、泾渭分明、百川归海、雨后春笋……这些来自文言文的成语都具有着浓厚的汉民族特色。

正如维吾尔族的成语“沙子开花”就与汉语中的“铁树开花”是一个意思,自然环境的不同造成新疆内高班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时困难重重。

(3)宗教文化的差异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维吾尔语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很大,维吾尔语中的不少谚语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涉及到伊斯兰教的观念、习俗及宗教活动。

而汉语受儒家思想、佛教、道教的深远影响,汉语里有很多来自佛教的文言文,如“五体投地”、“看破红尘”、“借花献佛”、“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这类文言文是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

浅谈训诂之形训

浅谈训诂之形训

浅谈训诂之形训摘要:汉字属于形意文字,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对于理解这个汉字的所表示的意义非常重要。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就开始了。

东汉时,许慎在这方面做了创造性的劳动,编纂了《说文解字》,今天我们要分析汉字形体结构来了解词义的训诂学方法,也是在利用《说文》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形训把字形和字义结合起来来研究,对于探求词的本义,弄清本义引申义的关系,辨别义类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使用不当会产生一些问题且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关键词:形训;古文字分析;《说文》文章编号:978—7—80712—971—4(2012)01—055—02形训,又称为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从而探索这个字所表示的词的意义,它是根据汉字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训诂方法。

汉字是一种特殊的文字,它和日本的假名音节文字不同,也与拉丁字母的因素文字不同,它属于形意文字,大多数情况下,一个符号表示一个意义。

有些字由一个符号组成,有些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组成,由几个符号组成的字,有的几个符号都表示意义,有的几个符号中有的表义,有的表音。

例如:“囚”字是一个“人”在“囗”中,人禁锢在囗里,表示拘禁的意思,而“柏”字,它由“木”和“白”两个符号组成,“木”表示意义,说明它是一种树木,“白”用来注音。

这样就使人能够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来了解它们的意义。

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对于理解这个汉字的所表示的意义非常重要。

东汉时期,许慎在这方面做了创造性的劳动,编纂了《说文解字》,收录了“止戈为武”、“反正为乏”、“皿虫为蛊”等说法。

今天我们要分析汉字形体结构来了解词义的训诂学方法,也是在利用《说文》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小篆分析与形训许慎的《说文》是为解释小篆而作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探索字的意义,而且汉字由篆而隶,由隶而楷,图画性减弱符号性增强,认识汉字的本义就会越来越困难,《说文》的价值也越大。

许慎也是六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把六书理论系统化了,六书里面的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都是讲造字法的,形训主要在于分析这四种方法。

运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说文解字》中的形训

运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说文解字》中的形训
关 键 词 : 古文 字 材料
“ 公 ” ,甲 骨 文 作台 ( 1  ̄ ] 3 6 7 ) , 构形 不明 。 金 文作 ( 盂 鼎) 。 战 国 文 字 承 袭 商 周文 字 。 或 作公 , 趁隙 加
点。齐 系文字 ,燕系文字

,均呈地域特点。或加 二、
为饰。 《 说文》: “咎 ,平分也。从八,从厶。 八,
切 )”
同形 。金 文 作
( 貉子 卣 )。战 国文字承 袭商 周文字 。
“ 庶 ” , 甲骨 文 从 火 , 从 石 ,会 以 火 烧 石 烙 食 物 ( 或
《 说文》: “苦 ,脊骨也。象形。 ( 力举切)。” 《 说
形中间加竖笔相连,可与 “ 宫”字区分。
以烧 热 的石 头投 于 盛 水 器 而 煮 熟 食 物 )之 义 。石 亦 声 。煮 文》 吕作 之初文 。 《 周礼 ・ 春官・ 序 官》 “ 庶 氏 ”注 “ 庶 读 如 蕖 煮 之
犹 背也。 《 韩非 》日,背厶为公 。 ( 古红 切 ) ” 甲骨 、金
文 、战国文字均 个 解 释没 有 错 ,只 是 在 字 形上 难 以 说通 。
“ 章 ” , 商 代 金 文 作蚕 ( 乙 亥 簋) 。 从 辛, 从田 , 会

( 沈子簋) 。《 说文》小篆 “ 同, 合会也。 从同,从
“ 黑 ”, 甲骨 文 的 写 法 从 天 ( 颠 之 初 文 ) ,头 中 竖 笔
“ 长 ” , 甲 骨 文 作
( 林2 ・2 6 ・ 7 )象 长 发 人 手 持 杖 ( 艚盘 ), 《 说
口( 徒红切) ”。 表示施 以黑色 。疑为墨刑之墨 的初文 。 《 白虎通 ・ 五刑》 :

略论古汉语教学中汉字形训问题

略论古汉语教学中汉字形训问题

略论古汉语教学中汉字形训问题作者:杨荫冲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3年第07期摘要:古汉语词汇知识的欠缺是文言文学习的制约因素之一。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古代汉语以单音节单纯词为主以及汉字字符的表意性特点,通过古文字形体的分析,探索形与义之间的联系,即传统训诂学中的形训方法。

实践证明,这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词义的把握,加深相关内容的理解。

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汉字形训我们自中学《语文》就开始接触文言文,直到大学中文专业把《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开设,其间学生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这门课程,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很多同学仍视此为畏途。

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就如何把握古汉语词汇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做一些初步探讨。

一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缺少这个建筑材料,就无法构筑语言大厦。

在古汉语学习中,相对于语音和语法,词汇知识的贫乏是理解文言文的最大障碍。

词汇由一个个鲜活的词所组成,而对汉语词汇的学习必须落实到每个词的具体词义把握上。

词的意义是由语言社团在对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上概括而来的。

从词义所反映的对象上看,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从认识评价的主体上看,又带有主观性特点。

词可以用来组成句子,其根本目的在于表达感情、交流思想,这又决定了它必须接受特定社会的制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否则就无法传情达意。

然而,正是由于词义指向对象的客观性,除了部分基本词汇外,其组成内容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一些存在于特定时期的事物和现象逐渐成为历史陈迹;另一方面,新生事物和现象又不断地涌现。

与之相应,汉语的部分词汇在失去了现实基础而淡出历史舞台的同时,也大量产生着新词,或是以旧词的形式承载着新的词义。

如果考虑到我国古代如此长久的历史跨度,进入古语词之列的历史词汇的总量不容忽视。

它们虽从当前的语言实践中消亡,却还留存在海量的古代典籍当中。

当我们学习文言文时首先遇到的困难往往不是语音、语法,而是没有现实生活作支撑的词汇,或者难以索解,或者以自己所熟悉的现代汉语词义替代古汉语词义,导致文意扞格不通,或理解偏差。

论《说文解字》的训释优化

论《说文解字》的训释优化

《说文解字》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字学著作,由西汉末年学者高邮阳春所著。

它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学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字学的起源,对中国文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说文解字》从语言学角度,以汉字的形音义三者为中心,总结了汉字的分类、构成、读音、训释等内容,让中国古代的汉字系统化、规范化。

在《说文解字》的训释优化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汉字的系统性研究,将汉字的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对汉字的构成、读音、训释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从而使汉字的训释更加科学准确。

二是加强汉字的历史性研究,深入研究古代汉字的发展变化,从而更好地了解古代汉字的训释,更好地把握汉字的历史发展趋势。

三是加强汉字的文化性研究,深入研究古代汉字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汉字的训释,更好地发掘汉字的文化价值。

四是加强汉字的比较性研究,研究不同时期的汉字的训释,从而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发展变化,更好地把握汉字的发展趋势。

以《说文解字》为例浅论“以形索义”

以《说文解字》为例浅论“以形索义”

以《说文解字》为例浅论“以形索义”作者简介:王璐,(1989-),甘肃天水人。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院,专业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方向古代汉语。

摘要: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自成体系,合乎科学精神的字典。

而且,它也是一部训话名著,它集周秦文献词义训释之大成,保存了字的古义,对释字方式及其条例也有多項发明,影响极为深远。

以形索义,是一种通过分析文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

本文将以《说文解字》为例,浅析训诂之形训。

主要论述什么是形训,《说文解字》对形训的运用,形训的作用和局限进行讨论。

关键词:形训;《说文解字》之形训;形训的作用和局限一、引言汉字在世界文字体系中属于表意文字,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方式都与图画有关。

虽然它已成为一些固定的符号而不是图画,但是图画的意义仍十分明显,早期创制的汉字,就是根据词义而绘出的一个形体,通过这个带图画意味的符号而体现它所代表的具体意义,因此字的形与义是密切相关的。

使用汉字的人,可以通过字形而了解其含义。

由字形而推知本义,是人们读古书时掌握词义的重要方法。

二、关于形训书面的古代汉语是用汉字记录的,几千年以后,口语早已消失,而汉字便成为人们了解古代汉语的主要方式之一。

我国的汉字大部分都是表意文字,最早的汉字也是按照字义来绘形的。

所以,字形和字义往往存在一定的联系。

由此可看出,以形索义是训诂学中一种重要手段。

那么,何谓“形训”呢?形训是训释者从训释的手段出发,主要分为形训,声训和义训三种情况。

而形训主要是指以说形来训义。

但是,从训义的内容来讲,形训主要是指训释出某字最初的造意。

因此,以形释义便成为训诂学最早提出的一个重要方法。

在传统的语言文字学中,“形义统一”被看作研究古文字和古代文献词义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由字及词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是最早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原则之一。

全面系统的贯彻这个原则的是东汉年间许慎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就其编排的体例来说,是一部文字专书,事实上,许慎著《说文解字》的目的却是为了传播和解释经典。

训诂学中形训的理据和实际应用的理论

训诂学中形训的理据和实际应用的理论

训诂学中形训的理据和实际应用的理论
训诂学中形训是基于字形的训诂方法,它是通过分析字形、构成和组合等来研究字义和字音的。

字形分析:形训根据字形的特点和构成来推测字义和字音。

例如,一些字的字形与其含义有一定的关联,比如“水”字的字形形似水的流动;另外,一些字的字形构成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字义和字音的线索。

朴素认知:形训还依赖于朴素认知,即人们对于事物的直观认识和联想能力。

通过观察和思考,人们可以从字形中联想出一些相关的意义和音韵,从而推测字义和字音。

字义转化:形训中还存在字义转化的思想,即通过类推和引申来解释字义。

比如,一些字通过与相关字的形状相似或者类似的构造,来推测它的字义。

这种方法在许多古代文字中被广泛应用。

形训在实际应用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基础:
字形解析:形训的核心是对字形的解析和理解。

通过对字形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推测出字义和字音。

这对于古代文字的解读和文献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口耳相传:形训在古代常常依赖于口耳相传的方式,即通过师徒传承和学习经验来实践和应用形训的理论。

这种方式在古代学术中非常常见,
形成了一定的学术体系和方法论。

文献校勘:形训在文献校勘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对字形的分析和比对,可以判断文献中字义和字音的准确性,纠正错误,从而提高文献的质量和可靠性。

形训作为训诂学的一种方法,通过对字形的分析和推测来研究字义和字音,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价值。

在实践中,形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学术传统,通过综合分析和多方验证来得出准确的结论。

训诂之形训

训诂之形训

训诂之形训训诂学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为:互训、声训、形训、义训、反训和递训。

汉字是古老的表意文字,字形和字义有着密切的关联。

因此,古人很早就开始注意到通过分析字形来推求字义这种方法。

“以形求义”这种训诂方法早在先秦就出现了,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最原始的象形字是用笔画简单的图形、记号来代替语言中的一个词,字的形体结构和造字时词的本义或常用义是一致的。

后来造字的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不局限于象形、指事,出现了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即所谓六书)。

商周以后,以记录语音为主的形声字逐步占了统治地位,但汉字至今仍未发展成为表音文字,字的形体结构与字义仍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许慎所谓:“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会意者,比类合宜,…”此三者不是象形,就是象意,都有象可寻。

至于形声字,它的声符,往往是字义的承担者,它的形符则指出字义的归属,凡此种种都说明字形与字义有密切的联系。

这样我们就有可能通过对字形的分析来寻求字义。

这就是形训的理论依据。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形训”之说,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汉代以后,经师的解经,《说文》等书的释义,也常用这种形训的方法。

早期汉字有形义统一的特点,使通过古文字字形分析而推求字义成为可能,形训,以形索义便因此成为训诂学最早提出的一个重要方法。

形义统一是研究古文字和古文献词义的重要原则。

全面系统地贯彻这一原则的实践著作是许慎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就是形训的专著,凡是讲形训就没有能够越过《说文解字》的。

陆宗达在《训诂简论》中说:“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专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有自己体系的、合乎科学精神、具有独创的民族风格的字典。

我们阅读古书、研究训诂,往往离不开这部书的帮助。

三、《说文解字》形训的方式有以下几类;1、用指明是象形、指事或说明象某某之形的方法解释字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说文解字》中的形训-汉语言文学
运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说文解字》中的形训
□刘秋瑞
摘要:《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通过对汉字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探索汉字的意义,受条件所限,《说文》对字形的说解没有充分利用古文字的研究成果,有些字义解释欠妥当。

本文运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说文》字义解释欠妥之处。

关键词:古文字材料《说文》形训
一、引言
以形索义又称形训,它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去了解字、词的意义。

这是根据汉字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训诂方法(赵振铎,2003:80)。

《说文》是一部形书,其中对字形的说解大部分采用了以形索义的方法。

许慎在作《说文》的时候也曾参考了一些古文字资料。

由于当时没有大量发现古文字材料,许慎对字义的分析难免有不妥当甚至错误的地方。

裘锡圭(1988:62)指出:“《说文》成书于东汉中期,当时人所写的小篆的字形,有些已有讹误。

此外,包括许慎在内的文字学者,对小篆的字形结构免不了有些错误的理解。

这种错误的理解有时也导致对篆形的篡改。

《说文》成书之后,曾经传抄刊刻,书手、刻工以及不高明的校勘者,又造成了一些错误。

因此《说文》中有一部分字形是靠不住的,需要用秦汉金石等实物数据上的小篆来加以校正。

”詹鄞鑫(1996)指出:“《说文》篆文中有一些形体,上不承周代至战国的秦系文字,中不同于出土的秦代或秦统一之前的文字,下不启秦汉魏晋古隶和八分书(成熟的隶书),这类文字的写法大抵是错误的。

”近些年来,随着古文字材料的大量出土,很多古文字形体
呈现出它本来的面貌。

本文试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许慎《说文》中字义解释欠妥之处。

二、古文字构形不明,小篆根据变化了的字形解释字义
所谓“古文字”,指汉代以前的古汉字,包括商周甲骨文、商和西周金文及战国文字(包括春秋时期文字),还包括秦汉时期的小篆和保留有早期构形的篆隶文字(刘钊,2006:1)。

有些古文字形体在产生的时候,其形体构成不是特别清楚,《说文》根据变化了的篆形对字形强加说解。

古文字材料在分析以形索义方面有重要作用,古文字的研究,使我们逐渐认识到《说文》释义有的并不是字的本义,而是引申义。

正确运用古文字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探究出字的本义,还可以纠正《说文》中字义解释不妥当的地方。

重视古文字的研究成果,将它和训诂学内容结合起来,有利于更好地学习古汉语。

(本文为2 0 1 2 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2CYY016]、
2011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号:2011FWX020]、郑州轻工业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2011BSJJ025]。


(刘秋瑞河南郑州郑州轻工业学院中韩文化研究所450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