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第四册课文《鲁班造伞》课文原文阅读

语文S版第四册课文《鲁班造伞》课文原文阅读

[语文S版第四册课文]

14鲁(lǔ)班造伞

鲁班是我国古代著(zhù)名的木匠(jiàng)。他有许多发明创(chuàng)造。传说,伞就是他发明的。

有一天,鲁班和妹妹到西湖游玩。忽然下起了大雨,游人被淋得四处躲藏。

雨中的西湖山青水绿,更加迷人了。“唉!”妹妹叹了口气说,“要是在雨天也能游西湖多好哇!”鲁班说:“我在湖边盖几个小亭(tíng)子,人们坐在亭子里观赏(shǎng)风景,就不怕日晒雨淋了。”妹妹说:“可是坐在小亭子里,只能看见附近的景色。要游遍(biàn)整个西湖,得需(xū)要多少亭子啊!”鲁班想:“妹妹说得有道理,要是能造出一种既能挡雨又能带着走的东西,该多好哇!”

忽然,雨中传来一阵孩子们的嬉(xī)闹声。鲁班抬头一看,只见一群小孩儿正在雨里追逐(zhú)玩耍。他们每个人头上都顶着一片荷叶。那些落在荷叶上的雨珠,顺着荷叶脉络(màiluò)不停地向四周流去。“有办法了!”鲁班兴奋地对妹妹说。

鲁班跑回家,照着荷叶的样子,先用竹条扎好架(jià)子,再蒙上羊皮……妹妹试了试,说:“要是能在用的时候把它撑(chēng)开,不用的时候又能折起来,就更好了。”鲁班眼睛一亮,说:“对!”他又反复试了许多次,终于造出了能开能合的伞。

五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试题-课文7 海上日出-语文S版(含答案)

《海上日出》课后作业【精品】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改为陈述句:这是伟大的奇观。 改为感叹句:这真是伟大的奇观呀! 改为双重否定句:这不能不说是伟大的奇观。 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海上日出的喜爱,对光明的向往。 4、课文描写了海上日出的哪几种景象?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答:课文描写了天晴时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 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来写的。 语段阅读 1、按原文填空,说一说这段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这一段是按照太阳初升、半升到全部升起的变化顺序来写的。 2、这一段着重描写了海上日出时壮观的样子,关于它不同时间的颜色,作者细致而准确地描写道: 刚露出一小部分时,它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 完全升起那一瞬间,它颜色真红得可爱; 完全升起后,深红的它发出夺目的亮光。 抄写一句本段中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用“△”标出你认为用得最好的词语。 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 △△△△ 面,颜色真红的可爱。 说说为什么你觉得这句好。 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冲破”和“跳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太阳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和势不可挡的威力,也洋溢着作者热爱光明的喜悦之情。

2、按原文填空,并完成下面各题。 如同宛如仿佛犹如似乎 所填词语中,用法不同的一句是( E )。其他几句都是(比喻句)。选择一句说说这样描写的好处。 ()句写得好,把()比作(),形象生动,让我体会到 ()。 《课堂作业》《暴风雨》的答案 2、按原文填空,并完成下面各题。 如同宛如仿佛犹如似乎 所填词语中,用法不同的一句是( E )。其他几句都是(比喻句)。选择一句说说这样描写的好处。 ()句写得好,把()比作(),形象生动,让我体会到 ()。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练习

六年级上册句子练习 一、把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1.她以前哪里笑过? 2.她脸上满是皱纹,倒像风干的橘子,哪里会露出笑脸容来呢? 3.冼星海斩钉截铁地说“我有把握把曲谱好!一定能!” 4.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5.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 6.难道你没有想过吗? 7.难道让学生绝对信从自己的老师就是好老师吗? 8.难道你们愿意跟我拼命,给他们看着好玩吗? 9.这高耸云天的的坚固城墙上的一块块砖石,哪一处没洒落过我们英雄祖先的殷红热血? 二、改变句型,使句子语气加重 1.对于别人的大恩大德,我们不能忘记。 2.老师带病坚持工作,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我们不会忘记。 3.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刻苦学习。 4.我不会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 5.认识万物之灵。 6.知识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人类进步的阶。 7.这雄关外面的乱石纵横、野草丛生的一片片土地,处处都洒落过入侵者的累累白骨。 三、缩句: 1.悠扬的旋律有一次打动了人们的心。 2.朴实的士兵庄严地表达他们对祖国的忠诚! 3.国旗是祖国母亲最俊美的脸庞。 4.我们都迫不及待地放起自己亲手制作的风筝。 5.看台上的观众笑得前俯后仰。 6.现在他已经飘到了看不到陆地的海面上。

7.雄关是我们伟大民族历史的见证人,是一个热血沸腾、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 8.冬季常青的松树上堆满了蓬松的、亮晶晶的雪球。 9.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 四、改为转述句: 1.太阳说:在我看来升旗场是荒凉哨所上最美的一片风景。” 2.他笑着对我说:“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3.一位同伴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 4.蔺相如对秦王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只给您看。” 5、张强对妈妈说:“妈妈,李明今天生病了,我去帮他辅导功课。” 6.妈妈对我说:“明天我要出差,你能不能照顾好自己?” 五、按要求,写句子 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他能引领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是 ,它是(仿写)2.爱是无形的,它需要用心灵去感受;爱是 爱是(仿写)3.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片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分外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 爱心是 爱心是 4.老人把勾丝放在脊背上,又把钩丝握紧在手里。(改为被字句) 5.我们犯了错误后才想办法补救。我们事前三思而后行。(用关联词连成一句) 六、用下列词语写句子: 1.……像…… 2.……般的…… 七、修改下列句段:(在原句上修改)

五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7海上日出语文s版含答案

7 海上日出 1.用“√”为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很快地,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téng tònɡ),很难分辨(biàn bàn)周围的景物。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我们感叹这大自然的神奇(jīqí)力量和美丽景色。 2.读拼音,写词语。 zònɡshǐ xiānɡshànɡ chànà 3.照样子,写词语。 (1)一刹那(表示时间快的词语): 、、。 (2)目不转睛(表示注意力集中的词语): 、、。 4.根据句子和括号里的解释写词语。

(1)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 )(向四面放射的强烈光线),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2)后来,太阳慢慢透出( )(层层的包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5.写出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1)为了看日出,我常常 ..早起。( ) (2)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 ..。( ) (3)这不是伟大 ..的奇观么?( ) 1.“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 (1)这句话采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太阳刚升起时的 和。 (2)用上面的修辞手法再写一句话。 2.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改成陈述句) 1.本课的作者是著名作家,他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2.作者在观察和描绘了海上日出的美景之后,发出了“”的感叹,这是因为无论是时还是时,作者笔下的海上日出都给人带来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发自内心地对海上日出景色的。

3.课文是按照的顺序来描绘日出景象的:一片( )——一道( )——越来越亮;出现小半边( )——( )使劲向上升——冲破( )跳出海面——发出夺目的( )。 (一)课内回顾 有时候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照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候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升起来,人就不能够看见。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装)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跑)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涂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1.用“×”划去括号里用得不恰当的词。 2.“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是描写时日出的景色,还可以说: 的亮光, 的亮光。“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这句话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 。这里表现的是阳光透过直射时天水的特点。 3.黑云出现了光亮的金边,是因为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 4.“这时候,不仅 ..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这里描写的是阳光灿烂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日出景象的之情。用加点的词语仿写一个句 子。

《海上日出》课文分析

《海上日出》课文分析 《海上日出》是一篇写景的佳作。 第一,作者观察细致入微。文中对日出过程的描写,对不同情况下,太阳的形状、光亮、色彩、动态及周围事物的状态描写都十分准确、生动、传神,这一切又都离不开作者观察的精细与深入。 其次,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景物的个性。在海上看日出不同于登山、站立草原、入森林等地看日出,海上的日出始终与天光、水色的变化等联系在一起。作者就是抓住“天水相接”、“完全跳出了海面”、“直射到水面”“海水”等来写日出过程中光亮、色彩的。 第三,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开描写。正面写太阳的形——“一道红霞”“小半边脸”“圆”;光——晴天由“没有亮光”到“夺目的亮光”,云也有了“光彩”,微云天气是“灿烂的亮光”,云片很厚时,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上了“金边”,突出重围后,把片片“黑”云染成了或红或紫,太阳“亮”了,云朵“亮”了,海水“亮”了,连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色——“红着”,红而无亮光,红得可爱,“深红”;动——“慢慢地”“一纵一纵地”“冲破”“跳出”等。侧面着力描写周围环境的变化。天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天空“一片浅蓝”,“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这样写不单调、不板滞。 第四,文章详略得当,描写三种不同情况下的海上日出。晴好天气详写,把日出的过程写得细,仪态万象。写微云天气,仅侧重写阳光穿过白云时造成的“水天一色”的情状。写乌云蔽日时,重点写太阳冲破重围普照天地的情状。这样详略互见,点面结合,各有侧重,而又相互映衬,互为补充,不仅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了“海上日出”的种种“奇观”,而且简练、精当。 第五,语言生动、形象。 1.运用比喻、拟人、借代、映衬等多种修辞手法。 2.动作词“冲”“跳”“纵”“镶”“透”等,名称词“亮光”“光线”“光芒”“光彩”“光亮”等,还有“果然”“终于”等词选择运用都十分恰当,耐人寻味。

语文出版社S版 第二单元7.海上日出(2018年秋)

7.海上日出 基础过关 一、读拼音,写词语。 1.云霞给天空xiāng( )了一道金边。 2.顽皮的弟弟在草坪上奔跑,突然,他被一块石头绊倒,chà nà( )间血就流出来了,他忍着téng tòng( )坚强地走回了家。 辨析形近字的方法:1.通过读音来区别,例如“辫”读“biàn”,“瓣”读“bàn”;2.通过字形来区别,如“辩”“辨”“辫”“瓣”四字的形旁不同,意思也不同;3.通过组词来区别,例如它们分别可组词为“分 辨”“辩论”“辫子”“花瓣”。 二、辨字组词。 1.辨辫辩瓣 ( )论( )别( )子花( ) 2.霞暇假遐 晚( ) 休( ) ( )想闲( ) 3.缝逢蓬篷 帐( ) 裂( ) 每( ) 莲( ) 三、给下列各句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 ) A.背B.担负C.依仗D.遭受 2.太阳慢慢透.出重围。( ) A.渗透;穿透B.暗地里告诉 C.透彻D.显露 四、按要求写词语。(各写两个) 1.表示时间短的词语:( )( ) 2.写出带有“目”的成语:( )( ) 3.写出表示颜色的成语:( )( ) 五、选词填空。 冲破突破 1.海燕( )了咆哮的暴风雨。 2.我答应妈妈这次语文考试争取( )95分。 ,重围,包围 3.八路军英勇地冲出了敌人的( )圈。

4.首长命令我们团天黑前突破( )。 六、读下面的句子,看看它们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比喻B.排比C.拟人D.反问 1.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 2.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 七、按要求改写句子。 1.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改成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改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过关 八、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海上日出(节选) 有时候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辩)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候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升起来,人就不能够看见。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 )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 )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燃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1.给短文中的加点字注音。 2.用“\”划去短文中括号里错误的字。 3.第一自然段描写的是________时日出的景象,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____________时日出的景象。 4.作者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课外阅读。 观落日 这时候,太阳已经西斜了,它收敛起耀眼的光芒,像个害羞的姑娘露出红红的脸蛋,在它的周围留下一圈柔和的光晕。晴空本来是浅蓝色的,像明净的湖水,现在也慢慢地加重了颜色,越来越浓,简直像画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2教案全集

粤教版选修2教案全集(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第一单元 1 、《小石城山记》 【教学目标】 1 、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 、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3 、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一、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幻灯片一)…… 讲读课文 一、一读文章:品景 教师范读。 二、二读文章:品情 ⑴设问:请大家齐读课文,重点思考作者在第二段中以什么作为议论的话题? 学生读第二段。 明确:“造物者的有无”。 ⑵设问:此句中的“智者”与第二段中的“造物者”所指是否同一呢? 明确:第一段的“智者”和第二段的“造物者”所指应该一样,都指创造美景的神灵或上苍,还包括“神者”,这样可以避免行文的重复。可以看出,“类智者所施设也”一句在文中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⑶设问:作者在本段中对造物者有无的怀疑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课文的原字句回答。(幻灯片五) 小组讨论。 提问。明确: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久疑;二是诚有,三是果无乎。 三、三读文章:品境 ⑴设问:眼前的景物如何引发作者的联想?或者说景物的处境和柳宗元的身世之间的相似点在哪里? 齐读一遍课文。 提问。明确:景美但无人问津,才高却被弃置(被放逐天涯)。 ⑵设问:可以看出正是内在品质和外在处境的相似,使柳宗元由景入情产生联想。现在回头再看,这些景物还是单纯的自然之景吗?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融汇了自己的感情,我们甚至可以从景物中找出一种来作为柳宗元品格和处境的写照,这是哪一种景物呢? 明确:“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哪一句提示你?——“益奇而坚”,比起前两种景物而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介绍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介绍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介绍 一、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自然衔接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5册。每册统一安排4个单元,即每册第一单元是活动单元,第二单元是文体单元,第三单元是文体单元,第四单元是语体单元。具体安排如下表。 册别活动文体文体语体 语文1 认识自我传记散文① 古典诗歌① 语文2 体验情感诗歌散文② 文言文① 语文4 感悟自然科学小品小说① 古典诗歌② 语文3 关注社会议论文小说② 文言文② 语文5 走近经济新闻戏剧文言文③ 我们的选修课程目前设计和编写了14册。如下表 一、诗歌与散文系列 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2、《唐宋散文选读》 3、《中国现代诗歌选读》 4、《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二、小说与戏剧系列 5、《短篇小说欣赏》 6、《戏剧欣赏》

7、《电影文学欣赏》 三、新闻与传记系列 8、《新闻阅读与写作》 9、《传记选读》 四、语言文字应用系列 10、《说话的艺术》 11、《语言文字规范与应用》 12、《常用文体写作》 五、文化论著研读系列 13、《〈论语〉选读》 14、《先秦诸子百家名著选读》 二、课程性质方面 旧的教学大纲,强调语文的课程性质是“工具性”。90大纲认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2000大纲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三、课程结构方面 1、课程标准以模块为学习单元。 旧的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是以学期为学习单元,3年6个学期6册教科书。

新的课程标准,语文课成是以模块为学习单元,1个学期2个模块,5个学期,10个模块。 2、课程标准开设大量选修课 在高中阶段语文的10个模块中,5个模块必修课5册教科书10学分;5个模块选修课10多本教科书,学生可以选修4个模块4册教科书得8个学分。 四、课程教法方面 旧的教学大纲,多数是从“教”的角度提出要求的,例如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等等。 新的课程标准,除了从教师的角度提出要求外,还从“学”的角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形成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那就是“三线两结合”。 所谓“三线”就是用“活动”、“文体”、“语体”三条线组编必修课教科书单元。所谓“两结合”,第一个结合是“活动”与“阅读”、“写作”、“口语”结合;第二个结合是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和谐结合。 Ⅳ 两种活动的结合 一、两结合的第一个结合是指两种活动的结合。即在必修课中设计和安排了两种活动。一种活动是“单元活动”。“单元活动”,即每一册的第一单元都设计为“活动单元” ,每一册必修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课 文原文及教案 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课文原文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__________ 本文作者巴金,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结合想象及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想象,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句子,从中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难点:能结合想象及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策略: 结合图片让学生理解句子,以读为主、在读中感受海上日出的美。 四、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海上日出的美景。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背诵资料(已整理)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课文背诵资料整 理 必修一: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经·邶风·静女》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

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卫风·氓》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屈原《离骚》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

《海上日出》课文评点

1927年1月,巴金从上海踏上法国邮船昴热号,赴巴黎留学,他将沿途的见闻写成《海行杂记》一书,于1932年出版。《海上日出》便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分别描写了天气晴好、白云飘浮和乌云蔽日三种不同自然条件下的海上日出奇观,文字简洁,描写传神。 为了看日出,点明作者十分爱看日出,即向往光明。我常常由此可以想见作者曾多次早起看日出的热切心情。早起。开门见山点题,干净利落。那时天还没大亮,点明看日出的时间,照应早起。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用声音反衬看日出时色彩纯净、气氛清幽的静的环境,还有交代具体地点的作用。第一段点明作者多次在海上观察日出景象的一般背景:时间、地点、气氛。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天气晴好,碧空如洗。很浅很浅的,浅字叠用,并且以很加以强调,更加突出天气晴好。转眼间,时间极短。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东方晨曦初露,是太阳即将升起的征兆。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看的多了,摸着了规律了。便目不转睛形容神情专注、聚精会神地望着那里。指代出现了一道红霞的地方。尽管作者常常早起看日出。,可还是神情专注、满怀欣喜,以十分急切的心情等待着日出辉煌时刻的来临,可见作者看日出,向往光明的强烈愿望。也正因为作者是观察时全神贯注,看得仔细,先后有序,所以写出了海上日出特有的景象。 果然,承上节我知道&&。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拟人手法。红是红得好,原文作红是真红,据作者自述是四川话,是字具有强调作用,并为下文语言转折作铺垫。却没有亮光。从浅蓝到红霞到红得很写太阳即将跃出海面时光的变化。观察细。太阳像负着背着担着。什么重担似的,仍是拟人手法,形容太阳升起之际缓慢慢儿,一纵跳跃。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写太阳喷薄而出的过程,给人以庄重,艰辛而壮观的印象。一个冲字,一个跳字,生动地写出了太阳顽强的生命力和势不可挡的伟力,作者笔下的红日出海图是这么壮观,这么辉煌!给人以启迪。这也是作者热爱光明的喜悦心情的表白。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时间极短暂。这深红的圆东西指代太阳。发出夺目光线强烈。的亮光,由没有亮光而突然光芒四射夺目,是光的又一个变化。另外太阳的形状也在随之变化由一道红霞到小半边脸再到圆。射得人眼睛发痛。结合个人感受写,更见真切。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由于云层厚薄不等。对阳光的折射不同,而呈现不同色彩,但都以红、黄为主,因而色彩艳丽,光彩照人。 以上为第二段写天气晴朗时海上日出的景象。这一段写得细致而完整,着重描绘了太阳由将出、半升到全都升起时的形状,色彩、动态和光华的变化,层次分明,刻画细腻。 有时候,另一种情况。太阳躲进云里。可见天边白云较多。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阳光由上而下地直射到水面,水面就把光线由下而上地反射上天,这样天光,水光融为一体,水天一色,所以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不知是阳光是水光只是亮闪闪的光所以用亮光。 以上为第三段,写天也有云飘浮时,阳光透过云彩照射水面时的景观。这一段写得比较简略,作者不再细写日出的过程。而集中描写了阳光穿过云彩时成的水天一色的情状。太阳虽未露面,但人们仍可感受到它的巨大辉煌。 有时候,又是一种情况。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与上节的背景又有所不同。太阳升起来,人就不能够看见。文中说云厚的达到蔽日的程度。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乌云遮不住太阳的。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黑云能挡住太阳的本体,却阻挡不了它的万丈光芒。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描写极其准确、生动,它使我们感受到黑云背后的太阳要冲破黑云的势力。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重重包围,与云片很厚照应。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由于云片的颜色有深浅,与太阳的距离有远近,所以被阳光染成的色彩也有所不同。与晴天的光彩有别。一个镶和一个染,就把太阳的威力刻画了出来,给读者留下了宽广的想象天地。观察细致,用词准确。这时候,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

S版语文六年级上期末试题及答案

S版语文六年级上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31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8分) qízhìwǎnjiùbítìbìbōwànqǐng (旗帜) (挽救) ( 鼻涕) (碧波万顷) Juéqíniánchóu pìnrèn jīngtāohàilàng (崛起) (黏稠) (聘任) (惊涛骇浪) (二)比一比,再组词。(8分) 蜷()钮()锤()削xiāo() 倦()纽()捶()xuē() 璧()婉()挟()宿sù() 壁()蜿()陕()xiǔ() (三)照例子,按要求填成语(选做10个)。(5分) 1、例:得意(洋洋)(填入的两个字一样) (面)(面)相觑仪表(堂)(堂)兴致(勃)(勃) 2、例:(五)湖(四)海(填入的两个字是数字) 成(千)上(万)(四)通(八)达(九)牛(二)虎 3、例:左(顾)右(盼)(填入的两个字意思相近) (调)兵(遣)将(龇)牙(咧)嘴手(舞)足(蹈) 4、例:自相(矛)(盾)(组成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画(蛇)添(足)(掩)耳(盗)铃(买)椟(还)珠 (四)下列各组加点的字意思是否相同?相同的在括号里打上“√”,不同的在括号里打上“×”(4分) 赤胆忠心——赤手空拳(×)来之不易——轻而易举(√) 情不自禁——屡禁不止(×)川流不息——无声无息(×) 赞不绝口——绝处逢生(×)喜出望外——望洋兴叹(×)

眉飞色舞——和颜悦色(√)鱼贯而出——如雷贯耳(×) (五)写一个和句中带点的词语意思相近的词,使句子意思不变。(6分) 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2、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3、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 4、于右任先生一生爱国,后来虽身居台湾,却深深怀念大陆。() 5、在苦难和机遇中,你寻觅着生存的曙光。() 6、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 二、积累与运用11(24分) (一)读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1、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1)“一向”的意思是一直以来 (2)这句话的含义是小女孩穿的大拖鞋一点作用也没有。 2、向导极不情愿地捧起那只乌龟,把它送往大海。那只嘲鹰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1)我知道“颓丧”的反义词是快活、高兴等 (2)向导“极不情愿”的原因是不愿意违背自然规律。 (二)补写下列句子,注意句意完整并与关联词形成呼应。(4分) 1、如果人类无休止地破坏生态环境, 2、詹天佑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 3、只要你用心去感受生活, 4、一走进我们的校园, (三)照样子,把下列句子写具体些。(5分) 例: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

第五单元 1.认识“扩、刹”等3个生字,会写“扩、范”等9个字,读准多音字“荷”,会写“清静、浅蓝”等11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复述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象 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欣赏文中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海上日出的图片,学生欣赏谈感受。 2.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海上日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著名作家。他是20世纪我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被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巴金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作品。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 2.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重点指导“范、荷、刹”的读音。 同桌互相指读词语,再齐读。 3.指导写字:指导“镶”的字形,“镶”字右边比较复杂,两个“口”下面是“”。 4.学生动笔写一写。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想象画面。 2.说一说,刚才你的脑海中都浮现出了哪些画面? 3.作者围绕“海上日出”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写“我”观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周围环境。 第二部分(2~5),写“我”所看到的天气晴朗时和天空有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第2自然段:写日出前天空色彩的变化。 第3自然段:写由露出小半边脸到完全跳出海面时奇妙而壮观的景象。 第4自然段:写天空有云堆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第5自然段:写天边有黑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第三部分(6),赞叹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4.指名读第1自然段,你有什么体会?(突出“常常”和“早起”。)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中的“常常”和“早起”说明了什么? (“早起”的目的是看“日出”。“常常”说明“我”观察海上日出是一种经常性的行为,因此本文所写的不仅仅是一次日出的过程与感受。) 这一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总领下文) 5.出示第6自然段,齐读。“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这是个什么句子?(反问句) 读出反问的语气。 换成肯定的说法,应该怎么说?(这是很伟大的奇观。) 联系上文思考,“这”指什么?(海上日出) 你觉得第6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 四、课堂小结。 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呢?下节课我们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同桌互相检查。 2.指名读课文。 3.作者为什么称“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呢? 二、品读课文,感受奇观。 1.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找出感受深的句子,在旁边做批注。 2.交流: (1)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①这句话中什么在变化?(红霞) ②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 ③作者此时什么心情?(惊喜、盼望) ④带着这种感受再读句子。 (2)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有什么作用?(描写生动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①这句话写的是什么?(太阳向上升)

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教案2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1稻草人 2寓言二则 3卖火柴的小女孩 5*尼尔斯骑鹅历险记 语文百花园一 口语交际及阅读平台 6开国大典 7*望大陆 语文百花园二 11永远的歌声 1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语文百花园三 16古诗三首

17詹天佑 *18文天祥 19怒吼把,黄河 20*一句话 21奇异的琥珀 22*表里的生物 23、自然之道 24一个这样的老师 25*最佳路径 语文百花园五 26将相和 27奴隶英雄 28赤壁之战 29老人与海 30※鲁滨孙造船 语文百花园六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介绍及教学设计

本单元将带领学生进行一次“童话寓言之旅”。单元中《稻草人》、《寓言二则》、《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精读课文,《刺猬汉斯》、《尼尔斯骑鹅历险记》是略读课文。其中有两则是寓言,剩下的课文是童话作品。 本单元以“要注意领悟作者在童话、寓言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为专题。既编排了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作品,也有外国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格林兄弟、赛尔玛˙拉格洛芙的著名童话,还有在本套教材中首次以文言文形式出现的我国古代的著名寓言。 《稻草人》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农人亲手做的放在田里看护庄稼的稻草人,由于看到稻子长出了新穗,而为主人高兴。由于发现稻叶上有小蛾及很多子而无比惊恐。又因自己无效的警告而愁闷。最终因蛾卵变成了肉虫吃光稻叶而为白白付出辛苦的主人深感痛心。课文表达了稻草人因能力所限,而无力挽救主人命运的痛苦心情,一个忠诚、尽职、心地善良的形象跃然纸上,浮于眼前。 《寓言两则》所选编的《自相矛盾》和《画蛇添足》,都是著名的寓言故事。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海上日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知识讲解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海上日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7.海上日出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练习本课要求会写的“纵”“刹”、“痛”、“辨”、“镶”5个生字;掌握“一刹那”、“目不转睛”、“天水相接”、“一纵一纵”等词语。 2.了解学习课文内容,感受不同天气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重点 学习课文2—5自然段,理解日出过程中的景物变化,想象并描写画面。 三.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四.教学准备: 课件(有关海上日出的图片) 五.教学时间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知道了作者观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等方面的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一起去看看晴朗天气时和有云天气时海上日出的景象有什么不同呢? 2.播放课文录音,指名回答: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课文向我们描述了作者乘船时看到的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 二.新课讲授 学习2-5自然段 (一)合作探究,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思考作者按怎样的顺序观察和记叙的?(事情发展顺序) 2.用横线画出表示日出前天空景色变化的句子, 并展开想象。 3.教师课件演示日出前天空景色的变化 图1: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 图2: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 图3: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 4.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交流:①课文写出了日出前什么的变化? ②找出描写颜色的词。③“转眼间”“目不转睛”是什么意思?(二)学习第3自然段,日出时的景象

小学语文1 海上日出

1 海上日出 教学目标: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2、凭借语言文字想象海上日出动态过程。 教学切入点:从“伟大的奇观”切入课文,带动阅读。 教学准备:投影仪、录像带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解题释意,范读课文 1、在日常生活中,或是电影,电视里我们都看过红日东升的情景,登高看日出,使人心胸豁达;在草原看日出,令人精神舒畅;那么在浩瀚的大海上看日出,会给人怎样的感受呢?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写下的“海上日出”回答了这个问题。 2、板书课题,提问:《海上日出》是什么类型的课文?看到题目,你能想到什么?(写景的课文,日出:是太阳升起来;海上:点明在什么地方看日出,从题目可以看到课文是写海上日出的景象的) 二、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听写生字。 2、轻声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一刹那:形容时间极短 重围:层层包围

奇观:指少见的雄伟美丽的景象。观,景象 三、默读课文,从课文文中找出赞美海上日出的句子。 1、提问:“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这是什么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真是伟大的奇观! 2、让学生思考:尾句中“这”和“奇观”是指什么,与题目有什么联系?(“这”和“奇观”都是指海上日出的景象,题目点明了“奇观”指的是什么?尾句赞美了“海上日出”)。 3、谁能把题目与尾句合成一句话?(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 4、“奇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学习课文第一段。 四、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我”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日出,是看了一次? (1)读文,“奇观”? (2)这伟大的奇观指什么?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用“这不是……么”的句式表达有什么好处? 五、练习朗读全文。 六、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导语引入,复习提问。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学了《海上日出》这篇课文,通过学习,同学们都被作者生动的描写所吸引,都想亲眼看一看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今天,老师带来了海上日出的录像片,大家想现在就来欣赏吗?老师提个问题大家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几方面内容? 1、整体感知。(放录像片) 2、复习提问。(板书:常常看,晴天时,有云时,伟大奇观)

六年级上册语文s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试题姓名: 一、读拼音,写词语。 qiān chuíwàn záo fěn shēn suì g?fén shāo qīng mièmi?o shìyāo xié ()()()()()()kān cèd?u qiào níjiāng chà dào zhuó làng pái kōng jīng tāo hài làng ()()()( )( )( ) h? xiào lóng yín kēng qiāng h?pòshèn chūnián chóu xiáng xì ( )( )( )( )( )( ) róu héhéxiéchéng xiàn fūhuàmíng meìtuí sàng yú ch?n ( )( )( )()()()()k?i gēj?ng tìji?o xiámiàn miàn xiāng qùzhèng zhòng qí shìyōu y? ()()()()()()二、比一比,再组词。 挟()挠()藐()俊()桧() 狭()绕()蔑()峻()刽() 陕()饶()貌()竣()绘() 峡()脍() 戌()稠()宵()博()抿() 戊()调()霄()搏()眠() 戍() 三、补充词语。 ()崖()壁()风怒()全()以() ()山()岭()()人口惊()失() 阴谋()()大()()然()死不() ()然()气()()得意()言()语

()雷()耳心潮()()震()动() 披()斩()()向()敌低()婉() 抑()顿()斩()截()()不足() ()无()事( ) ( ) 而出()()云霄 ()先()后()不()及欲()又() 四、按要求填空。 1、“锤”字的读音是(),第五画是();“凿”的读音是(),第十一画是()。“千锤万凿”的意思是()。“浑”字的读音是(),第九画是();“岩”的读音是(),第一画是()。“勘”字是()结构,用音序查字法查字母(),用部首应查()部。 2、《石灰吟》中“吟”的意思是(),作者是()代的()。诗中最能表现思想感情的诗句是()。借写(),暗含诗人()精神。 3、《竹石》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著名“扬州八怪”之一的()。诗人借咏竹石,表现人()的精神。 4、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坚劲的意思是(),任尔的意思是()。这句话的意思是(),表达了诗人()。 5、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清白的意思是(),这句话的意思是(),表现

粤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1-5文言文知识整理

粤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1-5册古文知识整 以下句子中存在哪些文言现象?请加以分析(附:文言现象有以下几种类型: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一、通假字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爱”通“薆”;“见”通“现” 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说”通“悦”;“女”通“汝”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归”通“馈”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匪”通“非”;“女”通“汝” 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 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 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 8.肇锡余以以嘉名“锡”通“赐” 9.扈江离与辟芷“辟”通“僻” 10.来吾道乎先路“道”通“导” 11.指九天以为正兮“正”通“证” 1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通“娶” 13.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帘”通“奁” 14.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纫”通“韧” 15.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 16.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奄奄”通“晻晻” 17.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展”通“辗” 1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属”通“嘱” 19.某所,而母立于兹“而”通“尔” 20.比去,以手阖门“阖”通“合” 21.称心快意,几家能能彀“彀”通“够” 2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 23.其翼若垂天之云“垂”通“陲” 24.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反”通“返” 25.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26.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27.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而”通“能” 28.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29.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匪”通“非” 30.瞎王刘引定火乔男女“火”通“伙” 31.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见”通“现” 32.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 33、是谁之过与“与”通“欤” 34.直不百步尔,是亦走也“直”通“只” 3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36.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 3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

---------------------------------------------------------------最新资料推荐------------------------------------------------------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 语文 S 版六年级上册 3、《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握课文内容, 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3、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深切同情,能从中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 1. 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及作者想象的合理。 2. 从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听歌再次感受课文一首悲情的《火柴天堂》把我们再次带到了那个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的大年夜,再次来到我们上一节课刚认识的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身边,她的命运将何去何从呢?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听完这首歌,同学们再默读课文用一个词形容读完这个故事的感受。 生: (凄美动人,凄美: 1 / 6

凄惨美丽。 )师: 小女孩命运很凄惨,可是大家为什么觉得又是美丽的呢?为什么说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在文中找出最能解答这个问题的一句话。 生: 他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他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三、整体感知,重点感悟课文第二部分(511 自然段)她曾经看到过什么美丽的东西呢?又是怎样看到的呢?默读第 511 自然段,看看在寒冷和饥饿中小女孩几次擦然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她分别看到了什么?(找到答案在课文中批注出来)(师生共同填写表格)第几次擦然火柴幻象现实第一次大火炉寒冷第二次烤鹅饥饿第三次圣诞树孤独第四次奶奶痛苦第五次奶奶冻死街头四、深入研读第一次擦燃火柴的部分 1、师提示: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什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小女孩的现实生活是怎样的?说明什么?生答: 生活寒冷,需要温暖。 2、对于小女孩第 1 次擦燃火柴是的心理描写。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字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她开始敢不敢抽出一根?可是最后终于抽出了一根说明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