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教案——不正当竞争行为
经济法(第十一章反不正当竞争法)

02
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其法律规 制
虚假宣传行为
虚假宣传行为的定义
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 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虚假宣传行为的构成要件
包括行为的主体是广告主、广告代理制作者和广告发布者;行为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其商品 或服务做虚假广告;行为的受害者是用户和消费者。
虚假宣传行为的法律责任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对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作虚假宣传的,监督检查 部门应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并可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商业贿赂行为
01
商业贿赂行为的定义
指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而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
者个人的行为。
02 03
强制性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规范,具有 普遍的约束力。
补充性
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 规范和制约,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
惩罚性
对于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行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 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宗旨和原则
立法宗旨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低价倾销行为
低价倾销行为的定义
指经营者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 商品的行为。
低价倾销行为的构成要件
包括行为的主体是经营者;经营者实施了低价销售的行为; 经营者低价销售行为的目的是排挤竞争对手,以便独占市 场。
低价倾销行为的法律责任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监督检查部门应责令停止 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可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一 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经济法竞争法律制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在此背景下,不正当竞争行为屡见不鲜,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消费者权益。
为了规范市场竞争,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以下简称《反不正当竞争法》)。
本文以某市家电市场不正当竞争案为例,分析经济法竞争法律制度在实际案件中的应用。
二、案情简介某市家电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吸引了众多家电品牌入驻。
甲公司(以下简称甲)和乙公司(以下简称乙)是该市场的两大竞争对手。
甲公司是一家老牌家电企业,拥有较强的市场影响力;乙公司则是一家新兴家电企业,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
2018年,甲公司发现乙公司在某市家电市场开展不正当竞争行为。
具体表现为:1. 乙公司通过虚假宣传、夸大产品功能等手段,误导消费者购买其产品,损害了甲公司的商业信誉。
2. 乙公司采取低于成本价销售策略,扰乱了正常的市场价格秩序,对甲公司等正当竞争者造成严重冲击。
3. 乙公司恶意诋毁甲公司产品,散布虚假信息,损害了甲公司的市场声誉。
三、案件处理甲公司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向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乙公司不正当竞争行为。
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法对甲公司的投诉进行调查,并作出如下处理:1. 责令乙公司立即停止虚假宣传、恶意诋毁甲公司产品的行为。
2. 对乙公司低于成本价销售产品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罚,要求其立即停止。
3. 责令乙公司公开赔礼道歉,消除不良影响。
4. 对乙公司不正当竞争行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依法进行赔偿。
四、案例分析本案涉及经济法竞争法律制度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具体分析如下:1. 乙公司虚假宣传、夸大产品功能,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的规定。
该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2. 乙公司采取低于成本价销售策略,扰乱了正常的市场价格秩序,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一条的规定。
经济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经济法反不正当竞争法2. 课时安排:45分钟3. 教学对象:高中阶段学生4.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经济法律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基本概念b.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基本原则c.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主要内容2. 教学难点:a. 反不正当竞争法具体条款的理解和应用b.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主要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具体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反不正当竞争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内容1. 第一部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基本概念(5分钟)a. 讲解不正当竞争的定义b. 讲解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目的和意义2. 第二部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基本原则(5分钟)a. 公平竞争原则b. 诚实信用原则c. 保护消费者权益原则3. 第三部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主要内容(15分钟)a. 混淆行为b. 商业秘密c. 虚假宣传d. 侵犯商业信誉e. 互联网不正当竞争4. 第四部分:反不正当竞争法具体条款的理解和应用(10分钟)a. 讲解具体条款的内容b. 分析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条款的应用5. 第五部分: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市场经济的关系(5分钟)a. 讲解反不正当竞争法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b. 强调遵守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重要性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主要内容。
2. 请学生分析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判断其是否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并说明理由。
3. 思考反不正当竞争法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阐述。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个涉及不正当竞争的新闻片段,引发学生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兴趣。
2. 讲解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基本概念,如不正当竞争、商业秘密等。
2019年经济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教案12页word

专题九反不正当竞争法【教学分析】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1、了解反不正当竞争法立法宗旨和概况2、掌握四种假冒仿冒行为二、能力目标1、能够辨别不正当竞争行为2、能够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从维护经营者合法竞争利益角度,处理不正当竞争纠纷引起的法律事务3、能够运用所学民事诉讼程序及反不正当竞争法律法规,代表作为经营者的原告或被告,完成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的诉讼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不正当竞争行为;2、难点:如何判别某种行为是否为不正当竞争行为【教学设计】以案例讲授为主,引导学生理解具体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开展讨论,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以课外实训为辅,使学生能够运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知识,通过民事诉讼程序处理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
【教学内容】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咱们理解了目前在咱们国家存在的市场主体——企业,现在这有这样一个厂家,大家来看看他都干了些什么事?案例导入某洗衣粉生产厂家,同时利用当地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大肆宣传,并在广告中声称:“本厂利用新的生产技术和新的生产设备研发生产了新一代洗衣粉,去污力强,无污染,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其他普通的洗衣粉含有大量的磷等化学成分,使用过多会导致老年痴呆。
”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一:如何看待该厂的做法?学生讨论[该厂明显是诋毁其他洗衣粉生产厂家,作为消费者可能因为该厂的这则广告而不去选择其他品牌的洗衣粉,专选该厂家生产的。
那么,同行(生产其他品牌的洗衣粉厂家)的洗衣粉销售会不会受到影响?答案是肯定的。
]问题二:再想想,如果这个厂家并没有采用新的生产技术,他的洗衣粉实质上和同类产品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作为同行业竞争者或者是购买该厂洗衣粉的你,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受欺骗。
学生讨论综上所述,这个洗衣粉生产厂家的目的在哪?[是不是相比其它厂家销售的更多一些,赚的的钱多一些?]【结论】作为一个“商人”,不论是从事生产、销售还是服务等领域,进入市场,参与市场,根本目的是不是追求自身财产价值的增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利润最大化?但是,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讲,经营者是唯一的吗?很明显不是。
经济法下的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

经济法下的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市场竞争是现代经济中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竞争的激烈程度不仅对企业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整个市场的健康运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市场竞争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正当竞争行为,给企业正常经营和公平竞争带来困扰。
本文将从经济法角度探讨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点、原因以及预防和处理措施。
一、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点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和手法,损害其他企业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这种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虚假宣传:企业通过夸大宣传、虚假广告等方式,误导消费者产生错误的购买决策,从而获得不公平的市场竞争优势。
2. 价格欺诈:企业利用价格歧视、涉及价格的虚假宣传等手段,欺骗消费者,扰乱市场价格秩序,实现非正常利润的获取。
3. 不正当竞争套路:企业通过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如恶意举报、恶意侵权等,打击竞争对手,限制市场竞争,谋取私利。
二、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原因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产生离不开以下原因的共同作用:1. 利益驱动: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市场竞争的基本动力,但一些企业为了获得更高、更快的利润,采取了不正当竞争手段。
2. 缺乏监管:市场监管机构的力量和监管手段存在不足,使得违法成本低、风险小,一些企业就趁机违法行事。
3. 缺乏行业道德意识:一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缺乏公平竞争的道德意识,只追求眼前的利益,忽视了长远发展,从而采取不正当竞争行为。
三、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预防与处理针对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经济法提出了一些预防和处理措施,旨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和正常秩序。
1. 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市场监管机构的建设,提高监管能力和监管力度,加大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2. 加大处罚力度:对于涉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企业,依法严惩,提高处罚力度,让违法成本更高,起到震慑作用。
3. 加强行业自律:行业协会应加强对会员企业的管理和约束,建立有效的自律机制,推动行业规范发展,遏制不正当竞争行为。
【配套K12】经济法教案

经济法教案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第二节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三节我国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一、不正当竞争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是相对于市场竞争中的正当手段而言的,它泛指经营者为了争夺市场竞争优势,违反法律和公认的商业道德,采用欺诈、混淆等手段扰乱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并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利益的行为。
案例一:利用职便盗取商业秘密20XX年4月27日,鼓楼区工商局接到福州瑞腾达电子信息有限公司的投诉,对沈盛彬涉嫌侵犯公司商业秘密的行为立案调查。
沈盛彬原为公司员工,在瑞腾达公司工作期间负责使用和保管公司的海外客户资料。
根据公司的保密制度及他与公司签订的保密合同,这些客户资料属商业机密。
但沈盛彬利用职权之便,于20XX年2月4日至20XX年4月29日期间,私下与资料中的五家境外客户发生电脑还原卡的贸易往来,经营额折合人民币约255251元,给公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调查人员取得确凿证据后,认定沈盛彬的行为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所指的侵犯商业机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依法责令他停止违法行为并处罚款50000元。
案例二: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20XX年1月28日,泉州市洛江区工商局接举报后,对泉州洛江新华卫生用品有限公司进行立案调查,发现该公司20XX年1月6日成立后即开始生产11种品牌的妇用卫生巾,其中“阳光护士”、“现代美”两款产品的名称与他人注册的使用商品相同,侵犯了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
工商部门认为,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等的有关规定,对当事人作出责令改正上述行为,没收、销毁侵权产品,并处1000元的罚款。
案例三:旅游行业的商业贿赂20XX年5月,厦门市思明区工商局对厦门市秦俑艺术展览有限公司的商业贿赂行为进行立案调查。
经查,该公司于20XX年5月1日起在思明区鼓浪屿三明路1-1号销售秦俑展览门票时,在账外暗中给予导游回扣。
门票票面金额为15元/人,导游带游客买票后,公司直接给导游每张门票5元的现金回扣。
经济法课件5-反不正当竞争法

商业贿赂行为包括但不限于:给 予回扣、佣金、提成等。
商业贿赂行为不仅损害了其他经 营者的利益,也损害了消费者的 利益,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是指经营者 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披露、 使用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包括但不限 于:盗窃、胁迫、利诱等手段 获取商业秘密,披露或使用商 业秘密等。
经济法课件5-反不 正当竞争法
目录
• 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 • 不正当竞争行为种类 •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法律责任 •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实施与监管 •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案例分析
01
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调整在反对不正当 竞争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 律规范的总称。
特点
案例三:商业贿赂行为的案例分析
总结词
商业贿赂行为是指经营者通过给予财物 或其他好处的方式,影响交易对方的判 断或决策,以获得不正当竞争优势的行 为。
VS
详细描述
某公司在采购过程中,给予对方公司负责 人高额回扣,以获得更低的价格和更好的 采购条件,这种行为属于商业贿赂行为。
THANK YOU
感谢观看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不仅损害了 被侵犯者的利益,也损害了市 场竞争秩序和公共利益。
低价倾销行为
01
低价倾销行为是指经营者为了排 挤竞争对手或独占市场,以低于 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 的行为。
02
低价倾销行为不仅损害了其他经 营者的利益,也损害了消费者的 利益,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
有奖销售行为
具有限制竞争、维护公平竞争和保护 消费者权益的作用,其调整对象是不 正当竞争行为,通过制止不正当竞争 行为来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经济法教案——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九章:反不正当竞争法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
2.理解不正当竞争行为。
3.理解违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法律责任。
教学重点:1.理解不正当竞争行为;2.理解违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法律责任;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一、不正当竞争的概念和特征(一)不正当竞争的概念P199不正当竞争:指经营者违反法律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二)不正当竞争的特征(3点)1.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是经营者→→→(要搞清两个概念)经营者: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非经营者:→→不是竞争行为的主体,不能成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
某些行为会妨害经营者的正当经营活动,侵害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例如: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权力妨害经营者的正当竞争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不正当竞争法对这类行为列入调整范围)特别注意点:“经营”的含义→→→包括“生产”和“流通”两领域的经济活动。
2.不正当竞争行为是违法行为P200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违法性主要表现→→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不正违反该法关于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各种具体规定当竞违反该法的原则性规定争行违反了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为包括违背了公认的商业道德3.不正当竞争行为侵害的客体是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P200经营者实施不正当竞争行→→通过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得竞争优势为的直接目的其行为侵害的客体→→→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破坏了竞争的公平和正常的市场机制,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一)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概念P200反不正当竞争法:指调整在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我国1993年9月2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自1993年12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它是我国规范经营者的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基本法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案:
【课题】不正当竞争行为——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诋毁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诋毁竞争对手的
商业信誉的含义;
2、掌握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诋毁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两种不正当竞争的种类,
并能运用它处理实际问题。
3、使学生养成运用法律知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经营者进行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诋毁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的不正当竞争形式。
教学难点:运用法律知识进行案情分析与处理。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
使用多媒体课件。
对本部分内容结合使用举例讲授法、分析法、学生练习等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想】
本节课为新授课,“新”的原因在于:学生仅有最初的法律知识与意识,对此教师要进行一定讲解与分析,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讲解,目的在于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简化本节课的重难点部分,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法律为武器,为建立和谐社会作出一份贡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问:
二、新授及课堂练习(约42分钟)
(一)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
1、有奖销售:指经营者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附带性地向购买者提供物品、
金钱或者其他经济上的利益的行为。
2、包括两奖励所有购买者的附赠式有奖销售
种奖励奖励部分购买者的抽奖式有奖销售
3、《反不正当竞争法》中三种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特别注意
第一种: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的有奖销售
第二种: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
第三种: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5000元的。
4、教师分析讲解,多媒体演示:不下当有奖销售的种类、实质与危害
实质:是商业欺诈行为
危害:①、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②、破坏了公认的商业道德
③、错误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巨奖销售)、促使企业不以质量
为重,粗制滥造低成本商品供应社会,破坏商业企业的公平
竞争秩序(推销质次价高商品)
5、【课堂应用】:举案例说明……案例:分析……
学生分析案情……
学生独立思考,多媒体演示:案情:……
(二)、诋毁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
1.表现形式、危害性
行为主体:是经营者
方式:捏造、散布虚假事实
受损害主体:竞争对手
2、诋毁竞争对手最主要表现形式:(2种)
①.利用召开产品或新闻发布会、声明性公告以及发给用户的公开信等
形式,制造、散布有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和商品信誉的虚假事实。
②.指使人员在公众中造谣并传播、散布竞争对手在经营商品方面存在的
问题,以使公众对该竞争者的商品丧失信赖,从而使自己取而代之,
达到获得不正当利益的目的。
3、危害:→→损害竞争对手的利益,不正当影响消费者的商品选择权。
导致的
结果
削弱竞争对手对顾客的吸引力,争夺并扩大自己的市场。
4.【课堂应用】
教师分析讲解案情,学生参与:……
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对案情进行分析,多媒体演示:
归纳总结,预习新内容:……
课后作业:
(1) 什么是有奖销售?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有哪些?
(2) 诋毁竞争对手商业信誉的表现形式有那几种?
(3) 请对下面所述案情进行分析说明。
某商场为促销新上市的“88”香皂,决定进行有奖销售,每售出8888块时进行抽奖一次,最高奖为8000元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