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克孜族饮食 柯尔克孜族饮食简介
柯尔克孜族1资料.

生产方式: 柯尔克孜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活在平原地带 的柯尔克孜族也经营农业。
柯尔克孜族之宗教习俗
柯尔克孜人最初是崇拜图腾。有名的图腾是雪豹和 牛。
柯尔克孜族绝大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居住在塔城地 区额敏县的一部分人信仰藏传佛教和萨满教。
柯尔克孜族之节日习俗
• 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掉罗勃左节等 节日。
• 掉罗勃左节:是柯尔克孜人为纪念一位名叫掉罗勃左的柯 尔克孜族英雄而形成的一个节日。据说在很早以前,掉罗 勃左因不堪忍受外族的欺侮,带领40位柯尔克孜族勇士, 与统治者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在一次战斗中,他的马英勇 牺牲了,这位英雄是为了悼念心爱的战马,拔下一撮马尾 ,做了一把“柯亚克琴”,坐在马的旁边,拉起了对战马 思念与哀悼的乐曲。这悲壮的琴声,传到了他的同伴们的 耳边,他们又聚集在英雄的身边,为他的安全脱险欢呼, 并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后来这一活动就变成了柯尔克 孜人互相祝福的节日。这个节日在每年的三月七日到九日 举行,时间为三天。
文化: 柯尔克孜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有着悠久的文 化,著名的长篇史诗《玛纳斯》成为我国的三大 史诗之一。妇女善刺绣和编织,其多姿多彩的壁 挂最为出名。
库姆孜琴。
服饰: 男性喜欢戴白毡帽(卡尔帕克),穿马靴和袷袢; 女子穿连衣裙,上身套色彩鲜艳的坎肩
。
猎鹰节
新疆阿合奇县苏木塔什乡被称为 “猎鹰之乡”,在此居住的柯尔 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族人驯养猎鹰有着悠久历史
饮食: 主要为牛羊肉和奶制品,辅以面食,喜欢喝 奶茶。 房屋建筑: 生活在牧区的柯尔克孜族一般住毡房,农区 的住土木结构的平房
柯尔克孜族-马奶子

柯尔克孜族-马奶子
柯尔克孜族有种非常好喝的东西-马奶子。
柯尔克孜族饲养马匹的牧户,都能自制马奶子,供日常饮用和款待宾客。
牧民们在日出之前将小马栓好,让奶马随意走动吃草以便有奶挤。
傍晚再把拴上的马匹放走。
第二天又把马匹赶回来……
制作马奶的步骤:挤马奶一般在2-4个小时进行一次,首先将挤出的马奶倒入酿马奶的专用皮袋里,将专用的皮袋挂起来,然后用专门的木棒在皮袋里上下搅拌打出泡沫来,会有股发酵的味道,再把她放在阴凉之处,等发酵……
马奶子充分发酵好了也就制成了,就可以喝了。
(一般情况下,一天能挤6次左右,第二天再喝前一天发酵的马奶子)。
马奶子清凉解渴,含有丰富的乳、油、糖、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份,马奶子含酒精1.5度-3度。
所以饮用后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补血助消化。
味道是略带咸酸、微喷酒香、清凉适口,沁人心脾的马奶子。
它不仅有助于消化肉食,牧民还用它治疗肺结核和一般胃病,有一定疗效。
马奶子的味道,马奶子的成分含量与马生活的环境,马食用的草
料有着直接的关系。
新疆有很多地方都可酿制马奶子,可是由于气候环境的不同,每个地方所酿制出来的马奶子味道也有些不同。
但是我个人认为我们柯尔克孜族松艾克的马奶子应该是最浓的,属一级马奶子吧,呵呵。
因为我们从不添加其他像牛奶,开水等东西,而且松艾克的气候与土壤最适合酿制马奶子,所以我们的马奶子是真正正宗的……我想有机会我一定会做些宣传,将马奶子推广到各大城市,让大家都品尝到顶级味道的马奶子-ge-mez。
柯尔克孜族习惯用什么美食招待客人

柯尔克孜族习惯用什么美食招待客人柯尔克孜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
《史记·匈奴列传》最早出现了对柯尔克孜族的先民的记载。
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以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那么柯尔克孜族习惯用什么美食招待客人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柯尔克孜族招待客人最上等的食品,希望能帮到你。
柯尔克孜族招待客人的食品“纳仁”是柯尔克孜族招待客人最上等的食品。
先宰羊煮肉,肉熟后用小刀切成肉丝,之后将细面条与之搅拌,并放入适量的洋葱、胡椒粉和盐,即可食用。
在严寒的冬天,纳仁的主要用料是索古姆(熏肉)。
在晚秋季节,制作索古姆,还有将肥肉和碎肉塞进马的肠子和肚子,放入调味佐料,做成喀孜(熏马肠)、喀尔塔(香肠)。
柯尔克孜人进食时,面前铺一块餐布,不论多少人皆围在餐布周围,盘腿而坐,共同进餐。
人们说柯尔克孜人的毡房有多大,餐布就有多大,以形容其食品之丰盛和待客之热情。
汗国的汗王的试探在离克亚孜部落不远的地方,有个汗国的汗王,他对这个小小的部落居然有如此大的好名声,一个小小的部落头人有如此高的威望,很不服气。
按照汗王的吩咐,阔里巧克比被请进了汗宫。
仆人为阔里巧克比安排了住处,每天三顿茶水招待,就是不端食物。
阔里巧克比出于礼貌,虽然饥肠辘辘,也不便张口,他要看看这个汗王究竟耍的什么花招。
一直等到第四天,当阔里巧克比挣扎着做完祈祷后,只见仆人用三尺长二尺宽的大木盘,端来了一只香气四溢的炖全羊送到他面前就出去了。
阔里巧克比首先洗了手,并做了感谢主人厚意的祝愿后,拿出随身带的小刀,慢慢割下羊头,吃了半边,双手摆在对面的盘边上。
他接着拿起前腿吃了几口,又双手把前腿摆在对面的盘内,然后割了一块羊尾油,又割了两片肝子,把羊尾巴油夹在中间吃了下去。
这时阔里巧克比才拿起羊的其他部分的肉大嚼大吃起来。
等到阔里巧克比吃完肉净手后,事先安排窥视他吃肉的仆人,把吃肉经过详细地禀报给汗王。
阔里巧克比虽然饿了四天,还没有失去做客人的风度,使汗王很佩服。
【新疆美食】柯尔克孜族的

【新疆美食】柯尔克孜族的
jvpvga,柯尔克孜族语,音译“居布尕”,意译就是“酥油糖饼”。
它是柯尔克孜族传统的美食之一。
其外形与内陆汉人的薄饼相似,但实质内容绝不相同。
制作时,将和好的“死面”擀成薄饼状后,进锅烙熟,出锅后乘热在饼子表面抹上酥油,再均匀地撒些白糖,叠成三角形后即可拿起来食用,不用像馕一样掰开吃,味道香甜可口,很扎实。
这种饼子主要出现在柯尔克孜族人生活的地方,以牧区为甚,过去多用于招待客人。
柯尔克孜族有句谚语:“柯尔克孜人毡房有多大,
餐布就有多大”,不论婚丧嫁娶,还是“有朋自远方来”,“居布尕”都是招待亲朋好友的必备美食之一。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电视台的主持人阿依介绍说,现在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居布尕也进入了城里的饭馆,一般是就着酸奶或马奶子一起吃。
有时间的话,自己家里也可以随时做着吃了。
少数民族柯尔克孜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04
柯尔克孜族音乐与舞蹈
民歌与歌曲
民歌
柯尔克孜族的民歌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通常由单旋律乐器伴奏,如库姆孜。民歌主题多样,包括爱情、历史 、生活等,是柯尔克孜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歌曲
柯尔克孜族的歌曲通常由男性演唱,以独唱和合唱形式为主,也有对唱和轮唱等形式。歌曲主题涵盖了生活的各 个方面,包括爱情、劳动、历史等,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
传承措施与方法
传承人培养
传统手工艺品保护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传承人的支持 力度,通过提供资金和培训等方式, 鼓励他们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品。
加强对传统手工艺品的保护和开发, 鼓励传承人制作更多的手工艺品,促 进其商业化发展。
文化节庆活动
举办柯尔克孜族民俗文化节庆活动, 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其中,增强文化 认同感。
饮食习俗
主食
柯尔克孜族的主食以面食为主,如馕、面条、饺 子等。同时,他们也喜欢吃肉类和奶制品,如羊 肉、牛肉、马肉等。
饮品
柯尔克孜族的饮品以奶茶为主,也喜欢喝马奶和 酸奶。其中,奶茶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饮品之一。
节庆活动
开春节
开春节是柯尔克孜族最重要的节日之 一,也是他们的新年。在这个节日里 ,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如赛 马、摔跤、歌舞表演等。
03
柯尔克孜族传统体育
马背竞技
赛马
赛马是柯尔克孜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历史悠久,深受人 们的喜爱。赛马比赛通常在草原、马场等宽阔平坦的场地进 行,参赛选手骑着马匹进行速度和耐力的比拼,争夺冠军。
叼羊
叼羊是柯尔克孜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具有强烈的竞技性和 趣味性。参赛选手骑马争夺一只象征性的“羊”,谁先夺得 “羊”谁为胜者。这一运动需要选手具备高超的骑术、速度 和力量。
柯尔克孜族民情风俗5篇

柯尔克孜族民情风俗5篇第一篇:柯尔克孜族民情风俗柯尔克孜族民情风俗柯尔克孜族在喀什分布在塔什库尔干、疏附、疏勒、莎车、叶城、英吉沙等地。
“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或“草原人”等说法。
柯尔克孜的先民,最初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唐朝时称“黠戛斯”。
公元840年,一部分黠戛斯人随着回鹘人西迁到了新疆。
柯尔克孜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现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
他们普遍信仰伊斯兰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
柯尔克孜男子常戴高顶方形卷沿帽和两侧有突出护耳的皮帽或毡帽,内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外套羊皮或蓝、黑色棉布做成的长“袷袢”,腰束皮带,并佩带小刀。
女子喜穿缀有银扣的对襟上衣,下穿多褶长裙或下端带皱裥的连衣裙,外套黑色坎肩或袷袢。
姑娘们普遍喜好红色衣裙,戴红色丝绒圆顶小帽或水獭皮帽。
妇女多披白色头巾,穿绣有花纹的高筒皮靴。
未婚姑娘喜扎许多小辫,婚后改扎双辫。
妇女喜戴耳环、项链、手镯、戒指等。
柯尔克孜族的饮食,主要为奶子、奶皮、奶油、酸奶、奶饴等奶制品和牛、羊、马、骆驼等肉类,辅以面食、蔬菜。
喜喝茯茶。
柯尔克孜族牧民多住圆形毡房,顶部开天窗。
夏季多住在草原及河流附近,冬季迁居向阳山谷。
定居的群众多住方形平顶土房,房子周围种有瓜果、蔬菜。
柯尔克孜族十分好客和注重礼节。
路上相见,互相问候,家里来客,热情款待。
迁居时,邻居们也要互相设宴招待。
柯尔克孜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民歌的形式和内容比较丰富,著名的民间史诗《玛纳斯》,是一部古代柯尔克孜族的百科全书。
乐器有10多种,以三弦琴“库姆孜”最为人民喜爱。
传统的工艺美术——刺绣、擀毡、雕刻、织花等也别具特色。
文娱活动丰富多彩,除唱歌、跳舞、说故事外,有刁羊、赛马、摔跤、马上拉力、拔河等。
“姑娘追”是柯尔克孜人民喜爱的一种马上运动,也是青年男女表白爱情的一种特殊方式,通常在喜庆丰收、举行婚礼、欢庆集会时举行。
开始时将参加运动的人员分成两部,然后一方出男,一方出女,男女骑马同往指定地点。
我国各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和饮食特点

我国各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和饮食特点蒙古族。
蒙古族的饮食。
牧区以肉、奶及奶制品为主,粮食为辅;农业区以粮食为主,肉食为辅。
肉食以牛、羊为主,也食猪肉、鹿肉、黄羊肉。
各种奶制品是辅助品。
饮料有牛奶、羊奶、马奶和用牛、羊奶制成的奶茶,此外,还有奶子酒。
米食有米,面食有馍馍、面条、炸制的蒙古果子、油茶、饺子等。
蔬菜不多,有马铃薯、白菜等。
招待客人最高的规格是吃羊头和羊尾。
蒙古族一般一日三餐。
早餐多是奶茶、奶油、米、油炸制品或糕点。
午餐无固定时间。
晚餐吃肉,最后在汤内放少许面条。
爱饮红茶,喜白酒且饮量大。
蒙古族一年中有四个节目,即:春节、中元节、端午节和重阳节。
此外,还有传统的“那大慕大会”,会上有民族式的摔跤、赛马、射箭、歌舞等游节活动,并进行物资交流。
二、回族。
回族是我国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一个民族。
回族在饮食方面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也不吃动物的和自死的或非伊斯兰教徒屠杀的牲畜。
水产品只食有鳞鱼无鳞鱼及水鱼,海参等类均忌食。
回族很注意卫生,在主食方面大都与汉族相似,但每逢节日要炸油香、散子及各式各样的油炸制品;糕点要吃清真的;肉食方面吃牛、羊、鸡肉;饮料方面喜欢喝茶。
回族人民的民族节日主要是“节”,又称开斋节,还有“库尔班节”,此节在肉孜节后七十天,即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举行,这一天要杀牛、羊、骆驼;此外还有圣诞节,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举行,是纪念的节日。
回族在礼俗方面,反对不敬者,禁止用食开玩笑,不能用禁止的东西作比喻。
在我国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十个,除回族外有柯东乡族、族、保安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
在接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尊重他们民族风格和食俗习惯。
三、藏族。
藏族是我国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人口近三百万,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几省的部分地区。
藏族人民历史上多信奉喇嘛教。
藏族人民的食俗也很讲究,主食是糍粑,即用炒熟的青棵或碗豆磨成的炒面。
柯尔克孜族饮食文化有哪些

柯尔克孜族饮食文化有哪些柯尔克孜族的食物,多为肉类。
那么,在这其中,柯尔克孜族饮食里包含了哪些文化呢?下面就随店铺一起来了解下吧!柯尔克孜族饮食文化知识柯尔克孜族的饮食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环境,并受到宗教信仰、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柯尔克孜族的饮食与游牧、半游牧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肉和奶制品为主。
据史书记载,古代柯尔克孜人“四季出行,惟逐水草,所食惟肉酪”。
传说柯尔克孜英雄玛纳斯行军打仗时,其部众主要是以乳肉充军粮。
柯尔克孜族以饲养的牛、羊、马、骆驼、牦牛提供生活所需的肉和乳,几乎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肉、奶、乳制品。
小麦、青稞、蔬菜在他们的饮食中只是辅助食品。
夏秋季,主要的饮食为鲜奶、酸奶酪、奶皮子、奶油、肉食和面食。
冬春季,主要饮食是肉、干酸奶酪、酥油、面食等。
一年四季皆离不开奶茶,马肉、马肠为最佳食品。
信奉伊斯兰教的柯尔克孜人,忌食猪肉和自死牲畜肉,忌食鹰和乌鸦等飞禽,禁食动物血。
肉食主要有羊肉、牛肉、马肉、骆驼肉、野羊肉、鱼、牦牛肉等,食用方法主要有煮、烧烤、熏三种。
奶类主要有羊奶、牛奶、马奶等。
谷面类食物有圆饼(或称馕)、稀面条、肉片面条、乌麻什、油果、油饼、米饭等多种,其中以馕、油果最为常见。
“纳仁”是柯尔克孜族招待客人最上等的食品。
先宰羊煮肉,肉熟后用小刀切成肉丝,之后将细面条与之搅拌,并放入适量的洋葱、胡椒粉和盐,即可食用。
在严寒的冬天,纳仁的主要用料是索古姆(熏肉)。
在晚秋季节,制作索古姆,还有将肥肉和碎肉塞进马的肠子和肚子,放入调味佐料,做成喀孜(熏马肠)、喀尔塔(香肠)。
柯尔克孜人进食时,面前铺一块餐布,不论多少人皆围在餐布周围,盘腿而坐,共同进餐。
人们说柯尔克孜人的毡房有多大,餐布就有多大,以形容其食品之丰盛和待客之热情。
柯尔克孜族饮食文化特色在农业区,也以粮食为主。
肉食有马、牛、羊肉;面食有馕、面条、包子等。
副食蔬菜较少,最多的是洋芋和白菜。
有时也吃凉面、油塔子、包子、抓饭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柯尔克孜族饮食柯尔克孜族饮食简介
>信奉伊斯兰教的柯尔克孜人,忌食猪内和自死牲畜肉,马肉马肠为冬季最佳食品。
他们的饮食主要是肉制品和奶制品,也喜欢吃圆白菜、洋葱(皮牙子)、土豆等。
日常饮料是山羊奶和酸奶,还喜欢喝煮沸以后加奶、加盐的茯茶。
现在富裕起来的牧民们喝的是牛奶羊奶,吃的是牛、羊、马、骆驼肉,也吃米食和面食。
制做面食时,没有案板,而是用皮子制成的擀面布。
他们还把做好的酥油都存放在宰杀后经过加工的牛胃、羊胃里。
碗、勺等餐具都是用木头制做的。
柯尔克孜族青年的婚礼仪式由阿訇,其中有一个和饮食有关的插曲很有意思,阿訇将一个馕分成两半,蘸上盐水,分送给两个新人,其含义是表示同甘共苦,永不分离。
柯尔克孜族十分好客和有礼貌,有友谊与热情是柯尔克孜人的金子的名言传世。
凡有客人来访,不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招待,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请客人吃,而以羊头肉待客最为尊敬。
在请客人吃羊肉时,先请吃羊尾油,再请吃胛骨肉和羊头肉。
客人也要分出一些给主人家的妇女和小孩,表示回敬。
柯尔克孜人的日常饮食还有馕、锅贴、库依玛克(油馕)、包尔沙克(油炸面块)、曲依包尔沙克(油炸果)、烙饼、油饼、奶皮面片、油炸疙瘩、沙木沙(烤包子)、曲曲尔(水饺)、油馓子、奶油稀饭、抓饭、拌面、花卷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与各族人民共同聚居、共同生产与生活,柯尔克孜人的饮食结构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蔬菜开始进入农牧民的家庭,饭菜的品种也日益丰富多彩了。
柯尔克孜族的饮食忌讳,与新疆其他民族既有相同之外,又有相异之别。
饭前洗手后,余水不可乱甩,
须用布子擦干,主人让吃时客人才能吃。
男客不可从女主人手中直接接取食物,以示男女有别。
客人应将碗中食物吃净,切忌将剩饭倒在地上。
吃饭时不可揭开厨房门帘窥视,餐后要背向门退出。